現今物件偵測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安防監控等領域,YOLO(You Only Look Once)與Faster R-CNN是其中的佼佼者。YOLO以其高效的單階段偵測流程而聞名,而Faster R-CNN則採用兩階段方法,藉由RPN(Region Proposal Network)提高偵測精確度。RPN負責預先篩選可能包含物件的區域,搭配Anchor Box機制,能有效處理不同尺度和比例的物件。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和NMS(Non-Maximum Suppression)技術則用於評估偵測結果並去除重疊的邊界框。深度學習模型的損失函式設計對於模型訓練至關重要,常見的損失函式包含分類別損失和迴歸損失,並透過組合損失函式來平衡兩者的影響。除了物件偵測,影像分割技術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U-Net模型以其U型架構和跳躍連線,在醫學影像分割等領域表現出色。Mask R-CNN則結合了物件偵測和分割的功能,能同時標記物件位置和生成分割遮罩。PyTorch等深度學習框架提供了預訓練模型和工具,方便開發者快速應用這些技術。
Neck
Neck是YOLO架構中的第二部分,負責將Backbone的輸出進行處理和整合。Neck的主要功能是將不同層次的特徵圖進行拼接和調整,以便於後面的Head進行物件偵測。這個部分的輸出將被傳遞給Head進行最終的物件偵測。
Head
Head是YOLO架構中的第三部分,負責根據Neck的輸出進行物件偵測。Head的輸出包括多個可能的物件 bounding box,每個bounding box都包含了物件的類別、置信度和位置訊息。
YOLO的工作流程
YOLO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 將輸入影像分割成一個S×S的網格,每個網格代表一個可能的物件位置。
- 對於每個網格,YOLO會輸出多個可能的物件 bounding box,每個bounding box都包含了物件的類別、置信度和位置訊息。
- 使用Anchor Box(也稱為先驗框)來處理同一個網格中多個物件的偵測。
- 使用IoU(交併比)技術來評估偵測結果的準確性,並使用非最大值抑制(NMS)來過濾掉重疊的物件。
Anchor Box
Anchor Box是一種用於YOLO中的技術,用於處理同一個網格中多個物件的偵測。每個網格都會有多個Anchor Box,每個Anchor Box都有不同的尺寸和長寬比。當物件的bounding box與Anchor Box重疊時,YOLO會將物件與Anchor Box關聯起來。
IoU和NMS
IoU(交併比)是一種用於評估偵測結果的準確性的技術。IoU是指預測的bounding box和真實的bounding box之間的交集面積與聯集面積的比值。NMS(非最大值抑制)是一種用於過濾掉重疊的物件的技術。NMS會根據IoU的值來過濾掉那些IoU值低的物件。
物體偵測技術:YOLO 和 Faster R-CNN
物體偵測是一種重要的電腦視覺技術,旨在識別和定點陣圖像或影片中的物體。其中,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 Faster R-CNN(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是兩種常用的物體偵測演算法。
YOLO 物體偵測
YOLO是一種單階段物體偵測演算法,能夠實時識別和定位物體。其工作原理是將影像分割成多個網格,並預測每個網格中物體的類別和位置。YOLO的優點是速度快、準確率高,但其缺點是對小物體的識別能力有限。
使用Ultralytics YOLOv8是一種實作YOLO的Python套件,能夠方便地使用YOLO進行物體偵測。以下是使用YOLOv8的步驟:
- 安裝Ultralytics YOLOv8套件。
- 載入預訓練的YOLOv8模型。
- 使用模型進行物體偵測。
- 顯示偵測結果。
Faster R-CNN 物體偵測
Faster R-CNN是一種兩階段物體偵測演算法,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定位物體。其工作原理是先使用一個區域提議網路(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生成可能包含物體的區域,然後使用一個檢測網路(Detection Network)對這些區域進行物體偵測。
Faster R-CNN的優點是準確率高、能夠識別小物體,但其缺點是速度慢。以下是Faster R-CNN的架構:
- 背景網路(Backbone Network):用於提取影像特徵。
- 區域提議網路(RPN):用於生成可能包含物體的區域。
- 檢測網路(Detection Network):用於對區域進行物體偵測。
比較YOLO和Faster R-CNN
YOLO和Faster R-CNN都是常用的物體偵測演算法,但它們有不同的優缺點。YOLO的優點是速度快、準確率高,但其缺點是對小物體的識別能力有限。Faster R-CNN的優點是準確率高、能夠識別小物體,但其缺點是速度慢。
內容解密: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介紹了YOLO和Faster R-CNN兩種物體偵測演算法。YOLO是一種單階段物體偵測演算法,能夠實時識別和定位物體。Faster R-CNN是一種兩階段物體偵測演算法,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定位物體。這兩種演算法都有其優缺點,選擇哪種演算法取決於具體的應用需求。
graph LR A[影像輸入] --> B[YOLO模型] B --> C[物體偵測] C --> D[結果輸出] E[影像輸入] --> F[Faster R-CNN模型] F --> G[區域提議] G --> H[檢測] H --> I[結果輸出]
圖表翻譯:
這個圖表展示了YOLO和Faster R-CNN兩種物體偵測演算法的流程。YOLO演算法直接對影像進行物體偵測,然後輸出結果。Faster R-CNN演算法先使用區域提議網路生成可能包含物體的區域,然後使用檢測網路對這些區域進行物體偵測,最後輸出結果。
物件偵測技術
物件偵測是一種重要的電腦視覺技術,旨在識別影像或影片中的物件。其中,Region Proposal Network(RPN)是一種常用的物件偵測方法。RPN的主要目的是生成可能包含物件的區域提案,然後使用後續的網路進行精確的物件分類別和位置調整。
RPN的工作原理
RPN的工作原理是將輸入影像傳遞到最後一個分享的卷積層,然後使用一個小型的網路滑動在特徵圖上,生成可能包含物件的區域提案。這個小型網路的輸入是n×n的區域,例如3×3,然後將這個區域的特徵圖flatten成一個向量,作為全連線層的輸入。全連線層的輸出是一個低維度的向量,然後作為兩個平行的全連線層的輸入,一個是分類別層,另一個是迴歸層。
分類別層的輸出是每個錨框(anchor box)的物件存在機率,迴歸層的輸出是每個錨框的位置引數。錨框的概念與YOLO(You Only Look Once)相似,錨框是預先定義的可能包含物件的區域。
RPN的訓練
RPN的訓練使用反向傳播和隨機梯度下降法。分享卷積層的權重初始化為預訓練的權重,其他權重初始化為隨機值。每個mini-batch的樣本從單個影像中抽取,包含相同數量的正樣本(物件)和負樣本(背景)。錨框的標籤根據其與真實邊界框的IoU(交併比)進行分配,如果IoU大於0.7,則為正樣本,如果IoU小於0.3,則為負樣本。
RPN的損失函式是分類別損失和迴歸損失的組合,分類別損失使用二元交叉熵,迴歸損失使用smooth L1損失。損失函式如下:
L({p_i}, {t_i}) = (1/N_cls) * ∑[L_cls(p_i, p_i*)] + λ * (1/N_reg) * ∑[p_i* * L_reg(t_i, t_i*)]
其中,p_i是分類別輸出,t_i是迴歸輸出,p_i和t_i是目標值,N_cls和N_reg是正樣本的數量,λ是超引數。
RPN的優點
RPN的優點是可以在單次影像傳遞中生成所有錨框的輸出,從而提高效率。另外,RPN可以使用反向傳播和隨機梯度下降法進行訓練,從而簡化了訓練過程。
深度學習中的損失函式
在深度學習中,損失函式(Loss Function)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它用於衡量模型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在物體檢測任務中,損失函式的設計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著模型的最佳化方向和最終的檢測效能。
分類別損失函式
分類別損失函式通常用於衡量模型在分類別任務中的效能。一個常用的分類別損失函式是交叉熵損失(Cross-Entropy Loss),它的公式如下: [ L_{cls} = -\frac{1}{N_{cls}} \sum_{i=1}^{N_{cls}} (t_i \log(p_i) + (1-t_i) \log(1-p_i)) ] 其中,( t_i ) 是真實標籤,( p_i ) 是模型預測的機率,( N_{cls} ) 是分類別任務中的樣本數。
迴歸損失函式
迴歸損失函式則用於衡量模型在迴歸任務中的效能。一個常用的迴歸損失函式是均方誤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但是在物體檢測任務中,更多的是使用平均絕對誤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作為迴歸損失函式。其公式如下: [ L_{reg} = \frac{1}{N_{reg}} \sum_{i=1}^{N_{reg}} |t_i - t_i^| ] 其中,( t_i ) 是真實值,( t_i^ ) 是模型預測值,( N_{reg} ) 是迴歸任務中的樣本數。
組合損失函式
在物體檢測任務中,模型需要同時進行分類別和迴歸,因此需要一個組合損失函式來平衡這兩個任務。一個常用的組合損失函式如下: [ L = \frac{1}{N_{cls}} L_{cls} + \lambda \frac{1}{N_{reg}} L_{reg} ] 其中,( \lambda ) 是一個超引數,用於控制分類別損失和迴歸損失之間的平衡。由於迴歸任務中的樣本數(( N_{reg} ))遠大於分類別任務中的樣本數(( N_{cls} )),( \lambda ) 的值需要調整以保證兩個損失之間的平衡。
應用場景
在實際應用中,損失函式的選擇和設計取決於具體的任務需求。例如,在物體檢測任務中,需要同時最佳化分類別和迴歸的效能,因此需要一個合適的組合損失函式。在設計損失函式時,需要考慮到每個任務的重要性以及樣本數的差異,以保證模型的最佳化方向正確。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分類別任務] -->|交叉熵損失|> B[模型最佳化] C[迴歸任務] -->|平均絕對誤差|> B B -->|組合損失函式|> D[模型最終輸出]
圖表展示了分類別任務和迴歸任務如何透過不同的損失函式進行最佳化,最終組合成一個模型的輸出。這個過程中,損失函式的設計和選擇對於模型的效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物體偵測網路
物體偵測網路是一個常規的分類別器,負責判斷 RoI 中的物體類別。這個網路與 RPN 分享第一階段的卷積層,來自於骨幹網路。此外,物體偵測網路還結合了 RPN 提出的區域和最後一層分享層的特徵圖。
但是,我們如何將骨幹網路的特徵圖和提出的區域以統一的輸入格式結合起來呢?這可以透過 RoI 池化(Region of Interest Pooling)來實作,RoI 池化是物體偵測網路的第一層。
RoI 池化
RoI 池化是一種將不同大小的 RoI 轉換為固定大小的輸出視窗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將 RoI 的引數轉換為特徵圖上的實際坐標。然後,RoI 池化將 RoI 分割為一個網格,網格中的每個子區域都會被下取樣為一個單一的輸出單元。這樣,RoI 池化就可以將任意大小的輸入轉換為固定大小的輸出視窗,從而使得轉換後的資料可以以一致的格式傳遞透過網路。
物體偵測網路的訓練
物體偵測網路和 RPN 的訓練是一個交替的過程,共有四個步驟:
- 訓練 RPN,使用 ImageNet 預訓練的骨幹網路權重進行初始化。
- 訓練物體偵測網路,使用 RPN 提出的區域和骨幹網路的權重進行初始化。這時,兩個網路之間尚未分享權重。
- 使用物體偵測網路的分享層初始化 RPN 的權重,然後再次訓練 RPN,但這次只對 RPN 特有的層進行微調,分享層保持凍結。現在,兩個網路分享了權重。
- 訓練物體偵測網路,使用上一步驟中訓練好的 RPN。
使用 PyTorch 進行物體偵測
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使用 PyTorch 中的預訓練模型進行物體偵測。PyTorch 提供了預訓練的 Faster R-CNN 模型和 ResNet50 骨幹網路。以下是使用這個模型進行物體偵測的步驟: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權重。
- 將模型設定為評估模式。
- 載入影像並進行預處理。
- 將預處理後的影像輸入模型進行預測。
以下是相關的程式碼片段:
from torchvision.models.detection import FasterRCNN_ResNet50_FPN_V2_Weights, fasterrcnn_resnet50_fpn_v2
import cv2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權重
model = fasterrcnn_resnet50_fpn_v2(weights=FasterRCNN_ResNet50_FPN_V2_Weights.DEFAULT)
# 將模型設定為評估模式
model.eval()
# 載入影像
img = cv2.imread('image_path')
# 將影像轉換為 Tensor
transform = transforms.ToTensor()
nn_input = transform(img)
# 執行預測
output = model(nn_input)
這樣,就可以使用 PyTorch 中的預訓練 Faster R-CNN 模型進行物體偵測了。
影像分割技術
影像分割是一種將影像中的每個畫素分配到特定的類別(例如人、腳踏車或動物)的過程。這可以被視為在畫素級別上的分類別,而不是整個影像。影像分割的輸出結果被稱為分割遮罩,它是一個與原始輸入影像具有相同維度的張量,但每個畫素被表示為其所屬的類別。
影像分割主要分為兩種型別:
- 語義分割:這種方法為每個畫素分配一個類別,但不區分物體例項。例如,語義分割遮罩中,每個單獨的車輛的畫素都具有相同的值。語義分割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畫素是否屬於某個車輛,但不能區分不同的車輛。
- 例項分割:這種方法不僅為每個畫素分配一個類別,還能區分物體例項。例如,例項分割遮罩中,每個車輛都被分割為一個單獨的物體。
U-Net 模型
U-Net 是一種常用的影像分割模型,它是一種全卷積網路(FCN),因為它只包含卷積層,不使用全連線層。U-Net 可以在單次傳遞中對整個影像進行分割。要了解這種架構,讓我們先澄清圖中的標記:
- 水平黑色箭頭:代表 3x3 跨通道卷積運算,具有 ReLU 啟用函式。模型末端的單個淺藍色箭頭代表 1x1 瓶頸卷積,用於減少通道數量。
- 藍色方框:代表特徵圖。方框上方的數字代表特徵圖的數量,方框左下角的數字代表特徵圖的大小。
- 水平灰色箭頭:代表複製和裁剪運算。
- 紅色垂直箭頭:代表 2x2 最大池化運算。
- 垂直綠色箭頭:代表 2x2 逆卷積(或轉置卷積)。
U-Net 模型可以分為兩個虛擬元件:
- 編碼器:網路的第一部分(U 的左部分)與普通的 CNN 類別似,但不包含末端的全連線層。其作用是學習輸入影像的高階抽象表示。編碼器由四個相同的塊組成,每個塊包含兩個連續的 3x3 跨通道卷積運算,具有可選的批次歸一化、ReLU 啟用函式和 2x2 最大池化層。每個下取樣步驟都會將特徵圖的數量加倍。編碼器的最後一個卷積運算以 1,024 個 28x28 的特徵圖結尾。
- 解碼器:網路的第二部分(U 的右部分)與編碼器對稱。解碼器接收編碼器的內部 28x28 特徵圖,並將其上取樣和轉換為 388x388 的分割遮罩。它包含四個相同的上取樣塊:
- 上取樣使用 2x2 轉置跨通道卷積運算,步長為 2。
- 每個上取樣步驟的輸出都與對應的編碼器步驟的高解析度特徵圖(灰色水平箭頭)進行拼接。拼接是必要的,因為在每個編碼器和解碼器的無填充卷積運算中,邊界畫素都會丟失。
- 每個轉置卷積之後都跟隨著一個卷積層。
- 上取樣步驟會將特徵圖的數量減半。最終的輸出使用 1x1 瓶頸卷積將 64 個特徵圖對映到期望的類別數(淺藍色箭頭)。
U-Net 的輸出是每個畫素的 softmax 過程,總共有與分割遮罩中畫素數量相同的獨立 softmax 運算。每個畫素的 softmax 輸出確定了畫素的類別。U-Net 的訓練方式與普通的分類別網路類別似,但成本函式是所有畫素的 softmax 輸出的交叉熵損失之和。
由於網路中無填充卷積的存在,輸出的分割遮罩小於輸入影像(388 對 572)。但是,輸出的遮罩不是輸入影像的縮放版本,而是具有 1:1 比例的中央部分,但只覆寫輸入圖塊的中央部分。這在下面的圖中有所示現。
影像分割技術
影像分割是一種將影像分解成多個區域或物件的技術,廣泛應用於電腦視覺、醫學影像分析等領域。其中,例項分割(Instance Segmentation)是一種重要的影像分割技術,旨在區分影像中的不同物件例項。
Mask R-CNN
Mask R-CNN是一種根據深度學習的例項分割演算法,結合了Faster R-CNN和FCN(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的優點。它的結構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物體檢測和分割。物體檢測部分使用Faster R-CNN來預測候選區域(RoI),然後分割部分使用FCN來生成每個RoI的二元分割遮罩。
Mask R-CNN的優點在於它可以同時進行物體檢測和分割,且分割結果是二元的,不需要對每個畫素進行分類別。這使得Mask R-CNN在例項分割任務中表現出色。
RoI Align
RoI Align是一種用於Mask R-CNN的新型RoI池化層,旨在解決傳統RoI池化層的量化誤差問題。RoI Align使用雙線性插值來計算RoI細胞的值,從而提高了池化的準確性。
使用PyTorch實作Mask R-CNN
PyTorch提供了預訓練的Mask R-CNN模型,可以方便地使用Mask R-CNN進行例項分割任務。以下是使用PyTorch實作Mask R-CNN的步驟: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權重。
- 啟用評估模式。
- 讀取影像並進行預處理。
- 執行分割模型。
- 取得分割結果。
實作細節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權重:使用
torchvision.models.detection
模組載入預訓練的Mask R-CNN模型和權重。 - 啟用評估模式:使用
model.eval()
啟用評估模式。 - 讀取影像並進行預處理:使用
cv2
讀取影像,並進行必要的預處理,如轉換為Tensor。 - 執行分割模型:使用
model
執行分割模型,獲得分割結果。 - 取得分割結果:使用
nn_input
獲得分割結果。
影像分割與生成模型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討論了物體檢測和語義分割。現在,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卷積神經網路(CNNs)生成新影像,而不是僅僅處理現有的影像。
例項分割
例項分割是一種影像分割技術,旨在將影像中的物體分割成個別的例項。Mask R-CNN是一種常用的例項分割演算法,它可以生成影像中的物體分割遮罩。以下是使用Mask R-CNN進行例項分割的步驟:
- 輸入影像到Mask R-CNN模型中。
- 模型生成分割遮罩、邊界框、標籤和分數。
- 使用
draw_segmentation_masks
函式將分割遮罩、邊界框和標籤繪製到原始影像上。 - 顯示結果影像。
生成模型
生成模型是一種學習資料分佈的模型。它可以根據給定的輸入生成新資料。生成模型的目的是學習資料的潛在空間(latent space),然後根據這個空間生成新資料。
潛在空間
潛在空間是一個低維度的空間,包含了資料的最重要的特徵。潛在空間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壓縮的資料版本。例如,將一張影像壓縮成一個單一的數字。
生成模型的工作原理
生成模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學習資料的潛在空間,然後根據這個空間生成新資料。生成模型可以根據給定的輸入生成新資料,例如根據文字描述生成影像。
Diffusion模型
Diffusion模型是一種生成模型,它使用了一種叫做diffusion的過程來生成新資料。Diffusion過程是一種隨機的過程,將資料從一個高維度的空間轉換到一個低維度的空間。
graph LR A[資料] --> B[潛在空間] B --> C[生成模型] C --> D[新資料]
影像生成
影像生成是一種生成模型的應用,旨在根據給定的輸入生成新影像。影像生成可以使用Diffusion模型來實作。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vision
# 定義生成模型
class Gener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Generator,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100, 128)
self.fc2 = nn.Linear(128, 256)
self.fc3 = nn.Linear(256, 512)
self.fc4 = nn.Linear(512, 784)
def forward(self, x):
x = torch.relu(self.fc1(x))
x = torch.relu(self.fc2(x))
x = torch.relu(self.fc3(x))
x = torch.sigmoid(self.fc4(x))
return x
# 初始化生成模型
generator = Generator()
# 定義Diffusion模型
class Diffus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ffusion,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784, 512)
self.fc2 = nn.Linear(512, 256)
self.fc3 = nn.Linear(256, 128)
self.fc4 = nn.Linear(128, 100)
def forward(self, x):
x = torch.relu(self.fc1(x))
x = torch.relu(self.fc2(x))
x = torch.relu(self.fc3(x))
x = torch.sigmoid(self.fc4(x))
return x
# 初始化Diffusion模型
diffusion = Diffusion()
# 定義影像生成函式
def generate_image(input_data):
# 將輸入資料轉換到潛在空間
latent_code = diffusion(input_data)
# 根據潛在空間生成新影像
new_image = generator(latent_code)
return new_image
# 測試影像生成函式
input_data = torch.randn(1, 784)
new_image = generate_image(input_data)
print(new_image.shape)
生成式模型的演進
近年來,生成式模型在影像生成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早期的變分自編碼器(VAE)和生成對抗網路(GAN)是重要的里程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模型逐漸取代了它們。在本文中,我們將關注於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一種在2015年首次被提出,並在近年來得到廣泛關注的生成式模型。
擴散模型的基本概念
擴散模型是一種特殊的生成式模型,它透過一系列的隨機過程來生成影像。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正向擴散(forward diffusion)和反向擴散(reverse diffusion)。
- 正向擴散:從原始影像開始,逐漸增加高斯噪聲,直到最終得到純噪聲的latent表示。
- 反向擴散:與正向擴散相反,從純噪聲開始,逐漸還原原始影像。
這個過程可以用以下的圖表來描述:
擴散模型的工作原理
- 初始影像:原始影像,表示為一個張量。
- 步數:正向和反向擴散過程中的步數,最初的作者使用了1000步,最近的研究提出使用4000步。
- 中間噪聲:在每個步驟中增加或移除的小量噪聲。
- 機率密度函式:在每個步驟中,增加高斯噪聲到已經噪聲的張量中,產生新的噪聲張量。
擴散模型的優勢
擴散模型的優勢在於它可以生成高品質的影像,並且可以學習到原始影像的latent表示。這使得它在影像生成、影像編輯和影像修復等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表翻譯:
上述圖表描述了擴散模型的工作原理。從左到右,圖表展示了從初始影像到最終噪聲的正向擴散過程。從右到左,圖表展示了從最終噪聲到初始影像的反向擴散過程。每個步驟中,增加或移除的小量噪聲使得影像逐漸變化。這個過程可以用來生成高品質的影像,並且可以學習到原始影像的latent表示。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YOLO、Faster R-CNN、Mask R-CNN、U-Net以及Diffusion模型代表了物件偵測、例項分割和影像生成領域的技術演進。這些模型各有千秋,YOLO系列追求速度與精準度的平衡,Faster R-CNN則更注重偵測的準確性,而Mask R-CNN和U-Net則在畫素級別的分割任務中表現出色。Diffusion模型則另闢蹊徑,透過學習資料分佈來生成全新的影像。分析這些模型的核心架構,可以發現卷積神經網路、RoI池化、RPN網路等關鍵技術的應用和演變。現階段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持高精確度的同時提升運算效率,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生成模型的輸出。對於追求高準確率的應用,Faster R-CNN和Mask R-CNN是理想選擇;而對於實時性要求較高的場景,YOLO系列則更具優勢。展望未來,輕量化模型、更精細的分割演算法以及更可控的生成模型將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玄貓認為,隨著硬體效能的提升和演算法的持續最佳化,這些技術將在更多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