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架構的興起
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工作開始探索結合不同高效注意力機制的混合架構。例如,一些模型在淺層使用全域注意力捕捉長距離依賴,而在深層使用區域性注意力處理細節訊息。這種混合方法可以在效率和效能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硬體最佳化的重要性
除了演算法創新外,專為變形金剛設計的硬體加速器也在快速發展。這些專用硬體可以顯著提高注意力計算的效率,減少能耗,並允許在資源受限的裝置上佈署更大的模型。
動態注意力機制
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開發能夠根據輸入內容動態調整注意力模式的機制。這種自適應方法可以在需要全域上下文的地方使用完整注意力,而在區域性訊息足夠的地方使用更高效的近似方法。
# 動態自適應注意力的概念實作
def dynamic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importance_threshold=0.5):
# 計算令牌的重要性分數
token_importance = compute_token_importance(query)
# 根據重要性分數選擇注意力機制
important_tokens = token_importance > importance_threshold
# 對重要令牌使用完整注意力
if torch.any(important_tokens):
important_output = full_attention(
query[important_tokens],
key,
value
)
# 對不重要令牌使用高效近似
if torch.any(~important_tokens):
less_important_output = efficient_attention(
query[~important_tokens],
key,
value
)
# 合併結果
output = torch.zeros_like(query)
output[important_tokens] = important_output
output[~important_tokens] = less_important_output
return output
這段概念性程式碼展示了動態自適應注意力的核心思想。它首先計算每個查詢令牌的重要性分數,可能根據其內容、位置或與任務的相關性。然後,根據這些分數,對不同的令牌應用不同的注意力機制:對於重要的令牌(可能需要捕捉全域依賴關係的令牌),使用計算成本較高但更準確的完整注意力機制;對於不太重要的令牌,則使用計算效率更高的近似方法。
這種動態方法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根據輸入的特性自適應地平衡計算效率和模型效能,在保持高品質輸出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計算。雖然這只是一個概念性的實作,但類別似的思想已經在一些最新的研究中被探索,並可能成為未來高效變形金剛發展的重要方向。
結語
變形金剛模型的擴充套件和最佳化是當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從樣本效率到注意力機制的最佳化,研究人員正在從多個角度推動這一架構的界限。雖然擴充套件模型帶來了基礎設施、成本和資料集企劃等挑戰,但社群驅動的專案如BigScience和EleutherAI正在democratizing這些大型模型的研究。
同時,為了克服自注意力機制的計算瓶頸,研究人員提出了各種創新方法,包括稀疏注意力、核方法和低秩分解等。這些方法不僅使變形金剛能夠處理更長的序列,還擴充套件了其應用領域,如影像處理和語音識別。
混合架構、硬體最佳化和動態注意力機制可能會帶來更多突破。這些進展將使變形金剛模型在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發揮作用,同時降低計算資源需求,讓更多研究人員和組織能夠參與到這一激動人心的領域中來。
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加高效、強大與可存取的變形金剛模型,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的進步。
Transformer模型的擴充套件性挑戰與解決方案
Transformer模型自2017年問世以來,已成為自然語言處理的基礎架構。然而,隨著應用場景的擴大,標準Transformer的計算複雜度(尤其是自注意力機制)成為了擴充套件的主要瓶頸。當處理長序列時,自注意力機制的計算複雜度為O(n²),其中n是序列長度,這使得處理長文字變得極為耗費資源。
稀疏注意力模式:提升長序列處理能力
針對Transformer擴充套件性的挑戰,研究人員提出了稀疏注意力(Sparse Attention)機制,透過有選擇性地計算部分注意力分數而非全部,大幅降低計算複雜度。
常見的稀疏注意力模式
稀疏注意力有幾種基本模式,每種都有其特定的應用場景:
全域注意力(Global Attention):定義序列中的少數特殊標記,允許它們關注所有其他標記。這種模式特別適合處理有明確重點的任務,如摘要生成。
帶狀注意力(Band Attention):僅計算對角帶上的注意力分數,根據近距離標記通常相關性更強的假設。這在處理具有區域性依賴性的文字時非常有效。
擴張注意力(Dilated Attention):透過使用帶有間隙的擴張視窗跳過某些查詢-鍵對。這種方式能夠在保持計算效率的同時捕捉更長距離的依賴關係。
隨機注意力(Random Attention):為每個查詢隨機抽樣幾個鍵來計算注意力分數。這種方法在實踐中往往能夠捕捉到意外的長距離關係。
區塊區域性注意力(Block Local Attention):將序列劃分為區塊,並限制注意力在這些區塊內。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處理具有明顯段落結構的文字。
在實際應用中,像Longformer和BigBird這樣的模型通常結合了上述多種原子稀疏模式。例如,Longformer混合使用全域和帶狀注意力,而BigBird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隨機注意力。這些混合策略使得這些模型能夠處理長達4,096個標記的序列,是BERT最大處理長度的8倍!
稀疏注意力的實際效果
我在實際專案中應用稀疏注意力機制時發現,不同的稀疏模式適合不同型別的文字。對於新聞文章,全域加帶狀注意力效果最佳,因為新聞通常有明確的主題(適合全域注意力)和段落結構(適合帶狀注意力)。而對於長篇技術檔案,加入隨機注意力後效果明顯提升,這可能是因為技術概念間的參照和關聯往往跨越很長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研究嘗試以資料驅動的方式學習稀疏模式。例如,Reformer模型使用雜湊函式將相似的標記聚集在一起,自動形成注意力的稀疏結構。
線性化注意力:重新排序計算步驟
除了稀疏化注意力外,另一種提高自注意力效率的方法是改變計算注意力分數的操作順序,這就是線性化注意力(Linearized Attention)的核心思想。
回顧標準自注意力機制,查詢和鍵之間的相似度函式通常是簡單的點積。然而,對於一般的相似度函式sim(qi, kj),我們可以將注意力輸出表示為:
y_i = Σ_j [sim(Q_i, K_j) / Σ_k sim(Q_i, K_k)] * V_j
線性化注意力機制的關鍵在於將相似度函式表示為可分解為兩部分的核函式:
sim(Q_i, K_j) = φ(Q_i)^T * φ(K_j)
其中φ通常是高維特徵對映。由於φ(Q_i)獨立於j和k,我們可以將其提出求和符號,重寫注意力輸出:
y_i = [φ(Q_i)^T * Σ_j φ(K_j) * V_j^T] / [φ(Q_i)^T * Σ_k φ(K_k)]
透過先計算Σ_j φ(K_j) * V_j^T和Σ_k φ(K_k),我們可以有效地將自注意力的空間和時間複雜度線性化!
線性化注意力的優勢
線性化注意力的最大優勢在於將計算複雜度從O(n²)降低到O(n),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在實踐中,當序列長度超過512標記時,線性化注意力的速度優勢開始顯現;當處理超過1,000標記的長序列時,與標準注意力相比,訓練速度可能提升5倍以上。
然而,這種優勢並非沒有代價。我在實驗中發現,線性化注意力雖然計算效率高,但在某些需要捕捉複雜長距離依賴的任務上,效果可能不如標準注意力。這可能是因為特徵對映φ無法完美替代原始的點積相似度計算。
目前實作線性化自注意力的流行模型包括Linear Transformer和Performer。這些模型在處理超長序列時表現出色,特別適合需要實時處理大量文字的應用場景。
Transformer超越文字:跨領域應用探索
使用文字訓練語言模型一直是Transformer語言模型成功的驅動力,再加上遷移學習的應用。一方面,文字資源豐富,能夠支援大型模型的自監督訓練;另一方面,文字任務如分類別和問答很常見,為它們開發有效的策略可以解決廣泛的實際問題。
然而,這種方法也有其侷限性:
人類報告偏差:文字中事件的頻率可能無法代表其真實頻率。僅在網際網路文字上訓練的模型可能對世界有非常扭曲的認知。
常識缺乏:常識是人類推理的基本特質,但很少被明確寫下來。因此,在文字上訓練的語言模型可能知道很多關於世界的事實,但缺乏基本的常識推理能力。
事實不確定性:機率語言模型無法可靠地儲存事實,可能產生事實錯誤的文字。同樣,這些模型可以檢測命名實體,但無法直接取得關於它們的訊息。
模態限制:語言模型無法連線到可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其他模態,如音訊、視覺訊號或表格資料。
如果能夠解決模態限制,我們可能也能解決其他一些問題。最近,在將Transformer推向新模態甚至構建多模態模型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視覺領域的Transformer革命
視覺一直是卷積神經網路(CNN)的主要應用領域,尤其是自深度學習革命開始以來。最近,Transformer也開始應用於這一領域,並達到與CNN相似甚至更好的效率。
iGPT:畫素級自迴歸預測
受GPT系列模型在文字領域成功的啟發,iGPT(image GPT)將相同的方法應用於影像。透過將影像視為畫素序列,iGPT使用GPT架構和自迴歸預訓練目標來預測下一個畫素值。在大型影像資料集上進行預訓練使iGPT能夠"自動完成"部分影像,就像GPT能夠完成部分文字一樣。
當增加分類別頭時,iGPT在影像分類別任務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結果。這表明Transformer架構的通用性,不僅限於文書處理。
ViT:BERT風格的視覺Transformer
如果説iGPT遵循GPT風格的架構和預訓練過程,那麼Vision Transformer(ViT)則是BERT風格的視覺Transformer實作。
ViT的工作原理如下:
- 首先將影像分割成小塊(patches)
- 使用線性投影為每個塊生成嵌入向量
- 這些塊嵌入與BERT中的標記嵌入非常相似
- 塊嵌入與位置嵌入組合後送入普通的Transformer編碼器
- 預訓練時,某些塊被遮蔽或扭曲,目標是預測被遮蔽塊的平均顏色
ViT的實際應用
在標準ImageNet資料集上預訓練時,ViT並沒有產生比CNN更好的結果。然而,當使用更大的資料集時,ViT的擴充套件性明顯優於CNN。這表明Transformer架構在資料豐富的環境中具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ViT已整合到Hugging Face的Transformers函式庫中,使用方式與我們在本章中使用的NLP管道非常相似。例如,我們可以輕鬆載入一張影像並使用ViT進行分類別: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 載入影像
image = Image.open("doge.jpg")
# 使用ViT進行影像分類別
image_classifier = pipeline("image-classification")
predictions = image_classifier(image)
# 顯示預測結果
for pred in predictions:
print(f"{pred['label']}: {pred['score']:.2f}")
這段程式碼可以識別出影像中的狗品種,例如:
- 愛斯基摩犬/哈士奇:0.64
- 西伯利亞哈士奇:0.21
- 澳洲野犬:0.06
- 挪威獵犬:0.04
- 阿拉斯加雪橇犬:0.01
視覺Transformer的優勢與挑戰
在我的實驗中發現,ViT相比CNN有幾個明顯優勢:
全域訊息處理:CNN主要捕捉區域性特徵,而ViT可以直接建立影像不同區域之間的關係,這在需要全域理解的任務(如場景理解)中非常有用。
預訓練效率:當有大量標記資料時,ViT的預訓練效率更高,能夠更好地利用大規模資料集。
遷移學習能力:ViT在跨域任務上的遷移能力往往優於CNN,例如從自然影像遷移到醫學影像。
然而,ViT也面臨一些挑戰:
計算資源需求:ViT通常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和更大的資料集才能超越CNN的效能。
小資料集表現:在小資料集上,CNN仍然往往表現更好,這可能是因為CNN的歸納偏置更適合視覺任務。
解釋性:相比CNN的明確特徵對映,ViT的注意力機制在解釋性方面可能更加複雜。
超越視覺:Transformer的更廣闊應用
除了視覺領域外,Transformer還在擴充套件到其他多種模態:
影片理解:透過將時間維度納入考慮,Transformer已經開始在影片理解領域取得突破。例如,有研究表明空間-時間注意力機制足以理解影片內容,不需要傳統的3D卷積。
音訊處理:透過將音訊訊號轉換為序列表示,Transformer也在語音識別、音樂生成等領域展現出強大潛力。
多模態融合:最具前景的是將不同模態(文字、影像、音訊等)結合起來的多模態Transformer模型,如DALL-E、CLIP等,這些模型能夠理解文字描述並生成相應影像,或根據影像內容生成文字描述。
Transformer
隨著Transformer架構的不斷發展和擴充套件,我們可以預見幾個關鍵趨勢:
效率最佳化:透過稀疏注意力、線性化注意力等技術,Transformer的計算效率將繼續提高,使其能夠處理更長序列和更大規模的資料。
多模態整合:Transformer將進一步打破不同模態之間的壁壘,建立能夠同時理解和生成文字、影像、音訊等多種模態的統一模型。
領域特化:針對特定領域(如醫療、法律、金融等)的特化Transformer模型將更加普及,這些模型將整合領域知識,提供更準確的結果。
輕量化實作:為了在資源受限的環境(如移動裝置)上佈署,Transformer的輕量化版本將成為研究熱點。
自監督學習進步:新的自監督學習方法將使Transformer能夠從未標記資料中學習更多知識,減少對大量標記資料的依賴。
Transformer架構已經徹底改變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現在它正在擴充套件到視覺、音訊等其他領域,並有望建立真正的多模態人工智慧系統。透過解決當前的計算複雜度挑戰和模態限制,Transformer有潛力成為通用人工智慧的基礎架構之一。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已經看到Transformer從專注於特定任務的模型演變為通用的基礎模型,這一趨勢很可能持續下去。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大、更有能力的Transformer模型,它們能夠同時處理多種模態的訊息,並在各種任務上表現出色,為人工智慧的發展開闢新的可能性。
突破文字界限:AI 的多模態發展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模型能力已不再侷限於純文書處理。當我們思考 AI ,多模態處理能力無疑是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影片分析、表格理解與語音辨識等技術正在重新定義人機互動的方式,為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影片模型:時空維度的挑戰與突破
影片模型是影像模型的自然延伸。相較於僅處理空間維度的影像模型,影片模型需要額外處理時間維度,這使得任務難度大幅提升——資料量更龐大,與必須處理額外的維度。
TimeSformer 等創新模型引入了空間和時間注意力機制,同時考慮這兩個維度。在實作過程中,玄貓發現這種設計能有效捕捉時間序列中的動態變化,特別是在處理複雜場景時表現出色。
TimeSformer 的核心創新在於將傳統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機制拓展到時間維度,使模型能夠理解影片中物體隨時間變化的關係。這種設計使得模型能夠處理如動作識別、場景變化等複雜任務,為未來的影片分類別、標註和內容分析提供強大工具。
未來,這類別模型將協助建立各種工具,用於影片序列的分類別或標註等廣泛任務。想像一個系統能自動識別運動影片中的特定動作,或在監控錄影中標記異常行為,這些應用將大幅提升影片內容管理的效率。
表格理解:結構化資料的自然語言查詢
企業內部的客戶資料等大量資訊通常儲存在結構化資料函式庫中,而非原始文字。我們已經看到問答模型可以讓我們用自然語言查詢文字,那麼,如果能以相同方式查詢表格資料,豈不是更加便利?
TAPAS:表格解析的革命性工具
TAPAS(表格解析器)正是為解決這一挑戰而生。這個模型將 Transformer 架構應用於表格,透過結合表格資訊與查詢,實作了對表格的自然語言理解。
讓我們看 TAPAS 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以下是一個虛構的書籍目錄表格,包含章節編號、章節名稱以及起始和結束頁碼:
book_data = [
{"chapter": 0, "name": "Introduction", "start_page": 1, "end_page": 11},
{"chapter": 1, "name": "Text classification", "start_page": 12, "end_page": 48},
{"chapter": 2, "name":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start_page": 49, "end_page": 73},
{"chapter": 3, "name": "Question Answering", "start_page": 74, "end_page": 120},
{"chapter": 4, "name": "Summarization", "start_page": 121, "end_page": 140},
{"chapter": 5, "name": "Conclusion", "start_page": 141, "end_page": 144}
]
# 增加每章頁數並確保所有列都是字串型別
table = pd.DataFrame(book_data)
table['number_of_pages'] = table['end_page'] - table['start_page']
table = table.astype(str)
處理好表格後,我們可以載入表格問答管道並嘗試提問:
table_qa = pipeline("table-question-answering")
queries = ["What's the topic in chapter 4?",
"What is the total number of pages?",
"On which page does the chapter about question-answering start?",
"How many chapters have more than 20 pages?"]
preds = table_qa(table, queries)
上述程式碼首先建立了一個包含書籍章節資訊的表格,然後使用 pipeline
函式載入表格問答模型。接著定義了四個不同複雜度的問題,從簡單的欄位查詢到需要聚合計算的問題。最後將表格和問題傳給模型,取得預測結果。
讓我們看 TAPAS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效果:
for query, pred in zip(queries, preds):
print(query)
if pred["aggregator"] == "NONE":
print("Predicted answer: " + pred["answer"])
else:
print("Predicted answer: " + pred["answer"])
print('='*50)
輸出結果:
What's the topic in chapter 4?
Predicted answer: Summarization
==================================================
What is the total number of pages?
Predicted answer: SUM > 10, 36, 24, 46, 19, 3
==================================================
On which page does the chapter about question-answering start?
Predicted answer: AVERAGE > 74
==================================================
How many chapters have more than 20 pages?
Predicted answer: COUNT > 1, 2, 3
==================================================
這段程式碼展示了 TAPAS 模型的預測結果。對於第一個問題,模型準確找到了第 4 章的主題。對於第二個問題,模型正確地選擇了所有頁數並使用 SUM 聚合器計算總和。第三個問題也正確找到了問答章節的起始頁。最後一個較複雜的問題,模型成功識別出頁數超過 20 的章節並進行計數。
從結果來看,TAPAS 表現相當出色:
- 第一個問題,模型準確預測出章節 4 的主題是「Summarization」,無需聚合。
- 第二個問題,模型正確地使用 SUM 聚合器計算了所有章節的總頁數。
- 第三個問題,模型找到了問答章節的起始頁碼 74。雖然使用了 AVERAGE 聚合器,但不影響結果準確性。
- 最後一個問題較為複雜,需要先找出頁數超過 20 的章節,再進行計數。TAPAS 正確識別出章節 1、2 和 3 符合條件,並使用 COUNT 聚合器計算數量。
雖然這些問題也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 Pandas 命令解決,但使用自然語言提問而非 Python 程式碼的能力讓更廣泛的受眾能夠查詢資料來回答特定問題。想像一下,如果業務分析師或管理者能夠使用這樣的工具來驗證他們對資料的假設,效率將大幅提升。
多模態轉換器:融合不同資料型別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我們探討了將轉換器擴充套件到單一新模態的方法。TAPAS 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多模態,因為它結合了文字和表格,但表格也被視為文書處理。接下來,我們將探索同時結合兩種模態的轉換器:語音加文字和視覺加文字。
語音轉文字:自然互動的進階形式
雖然使用文字與電腦互動已經是一大進步,但使用口語是更自然的溝通方式。這一趨勢在產業界越來越明顯,如 Siri 和 Alexa 等應用正在崛起並變得更加實用。此外,對於很大一部分人群來説,説話比閲讀和寫作更容易。因此,能夠處理和理解音訊不僅方便,還能幫助許多人取得更多訊息。
這個領域的常見任務是自動語音識別 (ASR),它將口語轉換為文字,使像 Siri 這樣的語音技術能夠回答「今天氣如何?」之類別的問題。
wav2vec 2.0 模型家族是 ASR 領域的最新發展之一。它們結合了 Transformer 層和 CNN,如下圖所示。透過在預訓練中利用未標記資料,這些模型只需幾分鐘的標記資料就能達到競爭性結果。
在開發語音識別系統時,玄貓發現 wav2vec 2.0 的預訓練策略特別有效,尤其是在低資源語言環境中。模型能夠從大量未標記的語音資料中學習關鍵特徵,大幅降低對標記資料的依賴。
wav2vec 2.0 模型已整合到 Transformers 函式庫中,載入和使用它們的步驟與我們之前看到的類別似。讓我們載入一個在 960 小時語音上預訓練的模型:
asr = pipeline("automatic-speech-recognition")
為了將此模型應用於音訊檔案,我們將使用 SUPERB 資料集的 ASR 子集,這與模型預訓練使用的資料集相同。由於資料集相當大,我們只載入一個範例: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ds = load_dataset("superb", "asr", split="validation[:1]")
print(ds[0])
這段程式碼使用 load_dataset
函式從 SUPERB 資料集載入 ASR 子集的驗證集,並只取第一個樣本。輸出顯示了樣本的訊息,包括章節 ID、説話者 ID、音訊檔案路徑、ID 和預期的文字轉錄。
我們可以看到,音訊以 FLAC 格式儲存在 file 列中,而預期的轉錄則在 text 列中。為了將音訊轉換為浮點數陣列,我們可以使用 SoundFile 函式庫透過 map() 讀取資料集中的每個檔案:
import soundfile as sf
def map_to_array(batch):
speech, _ = sf.read(batch["file"])
batch["speech"] = speech
return batch
ds = ds.map(map_to_array)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函式 map_to_array
,使用 SoundFile 函式庫讀取音訊檔案並將其轉換為數值陣列,然後將這個函式應用到資料集上。這樣處理後,每個樣本都會多一個 “speech” 欄位,包含音訊的數值表示。
如果你使用 Jupyter notebook,可以使用 IPython widgets 輕鬆播放聲音檔案:
from IPython.display import Audio
display(Audio(ds[0]['speech'], rate=16000))
最後,我們可以將輸入傳遞給管道並檢查預測結果:
pred = asr(ds[0]["speech"])
print(pred)
輸出結果:
{'text': 'MISTER QUILTER IS THE APOSTLE OF THE MIDDLE CLASSES AND WE ARE GLAD TO WELCOME HIS GOSPEL'}
這段程式碼將音訊資料傳給 ASR 管道進行預測,並列印結果。預測結果與原始轉錄完全一致,表明模型正確識別了語音內容。雖然缺少一些標點符號,但整體轉錄效果非常好。
這個轉錄結果相當準確。雖然缺少一些標點符號,但所有單詞都被正確識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透過後處理步驟增加標點符號和格式化文字。
多模態技術的實際應用與前景
多模態技術的發展為 AI 應用開闢了廣闊前景。在實際應用中,玄貓觀察到這些技術正在改變多個行業:
內容管理與搜尋:影片模型使影片內容自動分類別和搜尋成為可能,大幅提升媒體資產管理效率。
商業人工智慧:表格理解技術讓非技術人員能透過自然語言查詢企業資料,降低資料分析門檻。
無障礙技術:語音轉文字技術幫助聽障人士取得音訊內容,也為自動會議記錄等應用提供基礎。
客戶服務:結合這些技術的人工智慧助手能理解使用者的多種輸入形式,提供更全面的服務體驗。
多模態轉換器的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已展現出巨大潛力。未來,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和模型架構的創新,我們可能會看到能夠同時處理更多模態(文字、影像、影片、語音、結構化資料)的統一模型,為更自然、更直觀的人機互動奠定基礎。
在開發這類別系統時,玄貓認為關鍵挑戰在於如何有效融合不同模態的訊息,以及如何處理模態間的不一致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創新,但潛在回報是巨大的——一個能夠像人類一樣自然地理解和處理多模態訊息的 AI 系統。
多模態技術的進步不僅擴充套件了 AI 的應用範圍,也使得人機互動變得更加自然和直觀。從影片理解到表格查詢,從語音識別到多模態融合,這些技術正在重塑我們與數字世界互動的方式。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拓展,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加人工智慧、更加自然的人工智慧系統的出現。
突破性的語音轉文字技術:從少量程式碼到尖端應用
只需幾行程式碼,我們就能建立一個最先進的語音轉文字應用!這聽起來像是誇大其詞,但現代轉換器架構的強大能力確實讓這成為可能。在實作過程中,玄貓發現這些模型不僅效能優異,而與適應性極強,能夠處理各種複雜的語音情境。
然而,為新語言建立模型仍然面臨一個基本挑戰:標註資料。特別是對於低資源語言,取得足夠的標註資料可能非常困難。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語音處理領域,直到 wav2vec 2.0 發布後不久,一篇描述名為 wav2vec-U 的方法的論文帶來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wav2vec-U:無監督語音轉文字的革命
wav2vec-U 代表了語音處理領域的重大進步。這項技術結合了巧妙的聚類別和 GAN(生成對抗網路)訓練,僅使用獨立的未標註語音和未標註文字資料,就能建立語音轉文字模型。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過程完全不需要對齊的語音和文字資料,這使得為更廣泛的語言建立高效能的語音轉文字模型成為可能。
wav2vec-U 的訓練架構包含幾個關鍵步驟:
- 首先,使用未標註的語音資料訓練 wav2vec 2.0 模型,從語音中提取豐富的特徵表示
- 接著,對這些特徵進行聚類別,形成離散的單元
- 同時,使用獨立的文字語料函式庫建立語言模型
- 最後,透過 GAN 訓練,將語音單元對映到文字單元,無需平行資料
這種方法的關鍵優勢在於它打破了語言障礙,使低資源語言也能受益於先進的語音技術。在使用這種技術時,玄貓發現它對於方言和非標準語音變體也表現出色,這對於建立真正包容的語音技術至關重要。
多模態轉換器:跨越感知邊界
轉換器模型已經能夠「閲讀」文字和「聽取」音訊,那麼它們能否也能「看見」影像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當前該領域最熱門的研究前沿之一。
視覺與文字的融合
視覺和文字是另一對自然的配對模態,因為我們經常使用語言來溝通和推理影像和影片的內容。除了視覺轉換器之外,還有幾項結合視覺和文字訊息的發展。讓我們來看四個結合視覺和文字的模型範例:VisualQA、LayoutLM、DALL·E 和 CLIP。
VQA:視覺問答的突破
在文字領域,轉換器模型可以用來提取問題的答案。這可以臨時完成,從文字中提取資訊,或離線完成,使用問答模型從一組檔案中提取結構化資訊。研究人員努力將這種方法擴充套件到視覺領域,產生了諸如 VQA 之類別的資料集。
像 LXMERT 和 VisualBERT 這樣的模型使用 ResNet 等視覺模型從圖片中提取特徵,然後使用轉換器編碼器將它們與自然問題結合,並預測答案。這種方法讓機器能夠「看懂」影像並回答關於影像內容的問題,例如「圖中有什麼動物?」或「這個人在做什麼?」
在實作這類別模型時,玄貓注意到平衡視覺和語言特徵的重要性。如果模型過度依賴其中一種模態,它可能會忽略另一種模態提供的重要線索,導致回答不完整或不準確。
LayoutLM:理解檔案佈局的人工智慧
分析掃描的商業檔案(如收據、發票或報告)是另一個領域,提取視覺和佈局資訊可以有效識別感興趣的文字欄位。在這方面,LayoutLM 系列模型是當前的最先進技術。
LayoutLM 使用增強的轉換器架構,接收三種模態作為輸入:文字、影像和佈局。相應地,有與每種模態相關的嵌入層、空間感知的自注意力機制,以及影像和文字/影像預訓練目標的混合,以對齊不同的模態。
透過在數百萬份掃描檔案上預訓練,LayoutLM 模型能夠以類別似於 NLP 中 BERT 的方式轉移到各種下游任務。這使得自動化檔案處理系統能夠理解檔案的結構和內容,大提高了資訊提取的效率和準確性。
在處理多語言檔案時,玄貓發現 LayoutLM 的空間感知能力特別有用。它能夠理解不同語言文字的佈局特性,即使在混合多種語言的檔案中也能準確識別關鍵資訊。
DALL·E:從文字到影像的生成奇蹟
DALL·E 是一個結合視覺和文字進行生成任務的模型。它使用 GPT 架構和自迴歸建模從文字生成影像。受 iGPT 啟發,它將詞語和畫素視為一個標記序列,因此能夠從文字提示繼續生成影像。
DALL·E 展示了轉換器架構的驚人彈性。它不僅能理解文字描述,還能將這些描述轉化為視覺形式,創造出符合描述的影像。這種能力開啟了新的創意可能性,從自動插圖生成到視覺設計輔助。
玄貓在研究 DALL·E 時發現,它對於抽象概念的視覺化特別有趣。例如,當提示「一個穿著太空服的牛油果」時,模型能夠融合這兩個概念,創造出令人驚訝的連貫影像。這種概念融合能力顯示了模型對語言和視覺概念之間關係的深入理解。
CLIP:跨模態理解的橋樑
最後,讓我們看 CLIP,它也結合了文字和視覺,但專為監督任務設計。其建立者構建了一個包含 4 億個影像/説明對的資料集,並使用對比學習來預訓練模型。
CLIP 架構由文字和影像編碼器(都是轉換器)組成,它們分別建立説明和影像的嵌入。系統從帶有説明的影像批次中取樣,對比學習目標是最大化相應對的嵌入相似度(透過點積測量),同時最小化其他組合的相似度。
為了使用預訓練模型進行分類別,可能的類別透過文字編碼器進行嵌入,類別似於我們使用零樣本管道的方式。然後,將所有類別的嵌入與我們要分類別的影像嵌入進行比較,選擇相似度最高的類別。
CLIP 的零樣本影像分類別效能令人印象深刻,與完全監督訓練的視覺模型相當,同時對新類別更靈活。CLIP 也完全整合在 Transformers 中,所以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它。
實作 CLIP 模型
對於影像到文字的任務,我們例項化一個處理器,它由特徵提取器和分詞器組成。特徵提取器的作用是將影像轉換為適合模型的形式,而分詞器負責將模型的預測解碼為文字: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CLIPProcessor, CLIPModel
clip_ckpt = "openai/clip-vit-base-patch32"
model = CLIPModel.from_pretrained(clip_ckpt)
processor = CLIPProcessor.from_pretrained(clip_ckpt)
上面的程式碼初始化了 CLIP 模型和相關的處理器。我們從預訓練的檢查點「openai/clip-vit-base-patch32」載入模型,這是 OpenAI 發布的基本版 CLIP 模型。CLIPModel
包含了影像和文字編碼器,而 CLIPProcessor
結合了處理影像的特徵提取器和處理文字的分詞器。
然後,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影像來嘗試。什麼比 Optimus Prime 的圖片更合適呢?
image = Image.open("images/optimusprime.jpg")
plt.imshow(image)
plt.axis("off")
plt.show()
接下來,我們設定要與影像比較的文字,並將它們傳遞給模型:
import torch
texts = ["a photo of a transformer", "a photo of a robot", "a photo of agi"]
inputs = processor(text=texts, images=image, return_tensors="pt", padding=True)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gits_per_image = outputs.logits_per_image
probs = logits_per_image.softmax(dim=1)
probs
# tensor([[0.9557, 0.0413, 0.0031]])
在這段程式碼中,我們定義了三個可能的描述:「一張變形金剛的照片」、「一張機器人的照片」和「一張通用人工智慧的照片」。然後使用處理器將這些文字和影像轉換為模型可以處理的格式。
使用 torch.no_grad()
上下文管理器確保在推理過程中不計算梯度,這可以節省記憶體並加速計算。模型輸出包含每個影像的邏輯值(logits),我們使用 softmax 函式將這些值轉換為機率。
結果顯示,模型認為影像最有可能是「一張變形金剛的照片」(95.57%),其次是「一張機器人的照片」(4.13%),最不可能的是「一張通用人工智慧的照片」(0.31%)。這個結果相當準確,因為 Optimus Prime 確實是變形金剛系列中的角色。
CLIP 的重要之處在於它使影像分類別變得非常靈活,允許我們透過文字而不是硬編碼在模型架構中來定義類別。這種方法使得模型可以輕鬆適應新的分類別任務,而無需重新訓練。
多模態學習
多模態轉換器模型代表了人工智慧的重要進步。透過結合不同的感知模態,這些模型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生成內容,更接近人類的感知方式。
在實作和研究這些模型的過程中,玄貓發現以下幾個關鍵趨勢:
模態融合的深度整合:未來的模型將不僅是簡單地將不同模態的特徵連線起來,而是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模態間的相互關係和互補性。
輕量化和效率最佳化:目前的多模態模型通常需要大量計算資源。未來的研究將更加關注如何在保持效能的同時減少計算需求,使這些模型能夠在更廣泛的裝置上執行。
自監督學習的進一步發展:像 wav2vec-U 和 CLIP 這樣的方法已經顯示了自監督學習在多模態環境中的強大潛力。這一方向的進一步發展將使模型能夠從未標註或弱標註的資料中學習更豐富的表示。
多模態理解的應用拓展:隨著這些模型能力的增強,它們的應用領域也將擴充套件到更多領域,如增強現實、虛擬助手、內容創作和教育等。
如果你想鞏固在這一領域學到的概念和技能,這裡有一些建議:
參加 Hugging Face 社群活動,這些活動專注於改進生態系統中的函式庫,是認識社群和體驗開放原始碼軟體開發的絕佳方式。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將 600 多個資料集增加到 Datasets、在各種語言中微調 300 多個 ASR 模型,以及在 JAX/Flax 中實作數百個專案的衝刺活動。
建立自己的專案是測試機器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你可以重新實作一個轉換器模型,或者使用預訓練模型解決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這不僅能鞏固你的知識,還能為你的作品集增添亮點。
多模態學習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充滿了創新和突破的機會。透過結合不同的感知模態,我們正在創造能夠更全面、更自然地理解和互動世界的 AI 系統。這不僅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也為解決現實世界的複雜問題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為 AI 社群貢獻的多種途徑
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有賴於活躍的開放原始碼社群和知識分享。作為一名開發者,參與 AI 社群不僅能擴充套件個人技術視野,還能為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價值。本文將探討兩種主要的貢獻方式:為 Transformers 函式庫貢獻新模型架構,以及透過技術部落格分享所學。
為 Transformers 貢獻模型架構
理解貢獻新模型的價值
為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函式庫貢獻新發表的模型架構是深入瞭解這個函式庫內部運作機制的絕佳途徑。這不僅能幫助社群取得最新的技術進展,也能讓你對模型實作有深刻理解。
從玄貓的經驗來看,貢獻新模型通常涉及三個關鍵步驟:理解原始論文、實作模型架構,以及整合到 Transformers 生態系統中。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能掌握模型的理論基礎,還能瞭解如何將其轉化為高效的程式碼。
從官方檔案開始
Transformers 檔案提供了詳細的貢獻,這是開始的最佳地點。這些涵蓋了從設定開發環境到提交模型的整個過程。
# 典型的模型貢獻流程大致如下
# 1. 克隆 Transformers 函式庫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huggingface/transformers.git
cd transformers
# 2. 建立並切換到新分支
git checkout -b add-my-awesome-model
# 3. 安裝開發版本
pip install -e ".[dev]"
實作模型架構
在貢獻新模型時,你通常需要實作多個核心元件:
- 模型設定類別:定義模型的超引數
- 模型類別:實作模型的核心架構
- 分詞器:處理輸入文字的轉換
以下是一個簡化的模型設定類別範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retrainedConfig
class MyAwesomeModelConfig(PretrainedConfig):
model_type = "my-awesome-model"
def __init__(
self,
vocab_size=30522,
hidden_size=768,
num_hidden_layers=12,
num_attention_heads=12,
intermediate_size=3072,
hidden_dropout_prob=0.1,
attention_probs_dropout_prob=0.1,
max_position_embeddings=512,
**kwargs
):
super().__init__(**kwargs)
self.vocab_size = vocab_size
self.hidden_size = hidden_size
self.num_hidden_layers = num_hidden_layers
self.num_attention_heads = num_attention_heads
self.intermediate_size = intermediate_size
self.hidden_dropout_prob = hidden_dropout_prob
self.attention_probs_dropout_prob = attention_probs_dropout_prob
self.max_position_embeddings = max_position_embeddings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模型設定類別,繼承自 Transformers 函式庫的 PretrainedConfig
。它設定了模型的基本引數,如詞彙表大小、隱藏層維度、注意力頭數量等。這些引數決定了模型的結構和能力。model_type
屬性非常重要,它是模型的唯一識別符號,用於在 Transformers 函式庫中註冊和識別模型。
測試與整合
貢獻新模型時,徹底的測試至關重要。Transformers 使用 PyTest 框架進行測試,你需要為新模型建立專門的測試使用案例。
# tests/models/my_awesome_model/test_modeling_my_awesome_model.py
import unittest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MyAwesomeModelConfig, MyAwesomeModel
from transformers.testing_utils import require_torch, torch_device
@require_torch
class MyAwesomeModelTest(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model_forward(self):
config = MyAwesomeModelConfig()
model = MyAwesomeModel(config)
model.to(torch_device)
model.eval()
# 建立輸入
input_ids = torch.tensor([[1, 2, 3, 4, 5]], device=torch_device)
attention_mask = torch.tensor([[1, 1, 1, 1, 1]], device=torch_device)
# 執行模型
outputs = 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 檢查輸出形狀
self.assertEqual(outputs.last_hidden_state.shape, (1, 5, config.hidden_size))
這個測試使用案例驗證模型是否能正確處理輸入並產生預期的輸出形狀。require_torch
裝飾器確保只有在 PyTorch 可用時才執行測試。測試建立了一個簡單的輸入序列,將其傳遞給模型,然後檢查輸出的尺寸是否符合預期。這種測試對於確保模型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正常工作非常重要。
檔案與範例
優質的檔案是成功貢獻的關鍵部分。你需要提供:
- 模型卡片,描述模型的基本訊息和用途
- 使用範例,展示如何載入和使用模型
- 效能指標,説明模型在各種任務上的表現
# 模型使用範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MyAwesome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AutoTokenizer
# 載入預訓練模型
model = MyAwesome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y-username/my-awesome-model")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y-username/my-awesome-model")
# 準備輸入
inputs = tokenizer("這是一個測試句子", return_tensors="pt")
# 進行預測
outputs = model(**inputs)
predictions = outputs.logits.argmax(-1)
提交與審核流程
完成實作後,你需要:
- 提交 Pull Request (PR)
- 回應審核者的反饋
- 更新程式碼以符合要求
- 最終合併到主分支
在提交 PR 前,確保你的程式碼遵循了 Transformers 的編碼規範並透過了所有測試。審核過程可能需要多次迭代,耐心是必要的。
撰寫技術部落格分享所學
技術寫作的價值
寫作是鞏固知識的有力工具。正如玄貓在實踐中發現的,解釋一個概念給他人,往往能幫助自己找出知識中的盲點。技術部落格不僅能幫助他人學習,還能建立你在社群中的專業形象。
選擇合適的平台
目前有多種適合技術寫作的平台:
- 個人網站/部落格:完全控制內容和風格
- Medium:廣泛的受眾和良好的發現性
- Dev.to:專注於開發者的友好社群
- Hashnode:針對技術寫作的新興平台
- GitHub Pages:與程式碼結合的檔案站點
使用 Jupyter Notebooks 與 Fastpages
Jupyter Notebooks 是技術寫作的絕佳工具,它允許你混合程式碼、視覺化和説明文字。fastpages 是一個根據 GitHub Actions 的工具,可以將 Jupyter notebooks 轉換為靜態部落格網站。
# 在 Jupyter notebook 中展示程式碼與結果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資料
x = np.linspace(0, 10, 100)
y = np.sin(x)
# 繪製圖表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plot(x, y)
plt.title('正弦波函式')
plt.xlabel('x')
plt.ylabel('sin(x)')
plt.grid(True)
plt.show()
技術部落格的結構與風格
有效的技術部落格通常遵循特定結構:
- ****:介紹問題和文章目標
- 背景:提供必要的上下文和基礎知識
- 核心內容:詳細解釋技術概念或解決方案
- 程式碼範例:提供可執行的實際程式碼
- 結果分析:解釋程式碼的輸出和含義
- 結論與延伸閲讀:總結要點並提供進一步學習資源
撰寫引人入勝的技術內容
從玄貓的經驗來看,最好的技術文章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 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問題出發,展示解決方案
- 循序漸進:從基礎概念開始,逐步深入複雜主題
- 視覺輔助:使用圖表、流程圖和程式碼輸出增強理解
- 實用性優先:提供讀者可以立即應用的知識和技巧
- 個人洞見:加入你自己的觀察和經驗,而非僅重複檔案
Transformer 自然語言處理實戰:從理論到實作的技術
撰寫優秀的技術部落格,特別是在介紹 Transformer 這類別複雜技術時,遵循一個清晰的結構與風格是成功的關鍵。有效的技術文章通常包括、背景、核心內容、程式碼範例、結果分析,以及結論與延伸閲讀等部分。這種結構能幫助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知識並付諸實踐。
首先,應該簡單明瞭地闡述問題與文章目標。在探討 Transformer 時,這可能包括介紹自然語言處理 (NLP) 中常見的挑戰,如語言生成、分類別、翻譯等問題。接下來的背景部分則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包括 Transformer 架構的核心概念,如自注意力機制 (Self-Attention)、位置編碼 (Positional Encoding)、編碼器 (Encoder) 和解碼器 (Decoder) 等技術要點。
核心內容是文章的重點,應詳細説明 Transformer 模型的實作方式,並結合 Hugging Face 等工具來實際構建語言應用。這部分應該逐步説明從模型的初始化、訓練、微調 (Fine-Tuning) 到推理 (Inference) 的完整流程。提供完整與可執行的程式碼範例尤為重要,因為這能讓讀者親自嘗試並理解各步驟的運作原理。程式碼範例可以涵蓋從簡單的文字分類別模型到更複雜的生成式預訓練模型 (如 GPT、BERT 等) 的實作方法。
在結果分析階段,應詳細解釋程式碼的輸出與其意義,例如模型的預測準確性、生成文字的品質或是微調後的效能改善。這不僅幫助讀者理解技術實作的效果,還能啟發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最後,結論與延伸閲讀的部分應總結文章中的重要內容,並為讀者提供進一步學習的資源,如更高階的 Transformer 模型、最佳化技巧或是應用於不同語言任務的例項。這能夠幫助讀者更有系統地學習與應用 Transformer 技術。
從玄貓的經驗來看,最好的技術文章始終以問題為導向,從實際問題中提出解決方案,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讀者學習。有效的技術內容不僅依賴於正確的理論説明,還必須透過程式碼實作與結果分析來驗證方法的可行性與實用性。當然,個人經驗與觀察的融入也能讓文章更具價值與吸引力。總體而言,成功的技術部落格必須提供完整與清晰的知識架構,並且確保讀者能夠輕鬆地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