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訓練大模型語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各種情況,包括錯誤處理、模型儲存、分散式訓練等複雜問題。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已經介紹了資料預處理和模型架構,現在讓我們深入瞭解訓練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處理訓練中的特殊情況
當我們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特殊情況,例如模型產生無限困惑度(perplexity)時,需要有適當的處理機制:
# 當困惑度計算出現錯誤時,將其設為無限大
if perplexity_value == float('inf'):
logger.warning("檢測到無限困惑度,可能是模型預測出現問題")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模型預測出現極低機率事件時,是訓練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的訊號。
利用Hugging Face Hub進行版本控制
在訓練過程中,持續將模型檢查點推播到Hub是非常有價值的做法。這不僅提供了備份,還能讓團隊成員即時檢視訓練進度:
from huggingface_hub import Repository
# 初始化儲存函式庫連線
hf_repo = Repository("./", clone_from=project_name, revision=run_name)
# 在訓練迴圈中定期推播
hf_repo.push_to_hub(commit_message=f'step {step}')
這段程式碼利用Hugging Face Hub的Repository類別來管理模型版本。它首先克隆指定的專案儲存函式庫,並切換到特定分支(由run_name定義)。在訓練過程中,當達到設定的檢查點步數時,它會將當前模型狀態推播到Hub,並附上當前步數的提交訊息。這種方式讓我們能夠追蹤模型訓練的完整歷史,並在需要時回退到特定版本。
完整的訓練指令碼結構
現在,讓我們來看完整的訓練指令碼核心部分:
# 設定隨機種子確保可重現性
set_seed(args.seed)
# 初始化Accelerator
accelerator = Accelerator()
samples_per_step = accelerator.state.num_processes * args.train_batch_size
# 設定日誌記錄
logger, tb_writer, run_name = setup_logging(project_name.split("/")[1])
logger.info(accelerator.state)
# 載入模型和分詞器
if accelerator.is_main_process:
hf_repo = Repository("./", clone_from=project_name, revision=run_name)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 gradient_checkpointing=True)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
# 載入資料集和資料載入器
train_dataloader, eval_dataloader = create_dataloaders(dataset_name)
# 準備最佳化器和學習率排程器
optimizer = AdamW(get_grouped_params(model), lr=args.learning_rate)
lr_scheduler = get_scheduler(
name=args.lr_scheduler_type,
optimizer=optimizer,
num_warmup_steps=args.num_warmup_steps,
num_training_steps=args.max_train_steps
)
def get_lr():
return optimizer.param_groups[0]['lr']
# 使用accelerator準備所有元件
model, optimizer, train_dataloader, eval_dataloader = accelerator.prepare(
model, optimizer, train_dataloader, eval_dataloader
)
# 開始訓練模型
model.train()
completed_steps = 0
for step, batch in enumerate(train_dataloader, start=1):
loss = model(batch, labels=batch).loss
log_metrics(step, {
'lr': get_lr(),
'samples': step*samples_per_step,
'steps': completed_steps,
'loss/train': loss.item()
})
# 梯度累積實作
loss = loss / args.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accelerator.backward(loss)
if step % args.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 0:
optimizer.step()
lr_schedul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completed_steps += 1
# 定期評估和儲存檢查點
if step % args.save_checkpoint_steps == 0:
logger.info('Evaluating and saving model checkpoint')
eval_loss, perplexity = evaluate()
log_metrics(step, {'loss/eval': eval_loss, 'perplexity': perplexity})
# 確保所有程式同步
accelerator.wait_for_everyone()
unwrapped_model = accelerator.unwrap_model(model)
if accelerator.is_main_process:
unwrapped_model.save_pretrained("./")
hf_repo.push_to_hub(commit_message=f'step {step}')
model.train()
if completed_steps >= args.max_train_steps:
break
# 訓練結束後的最終評估和儲存
logger.info('Evaluating and saving model after training')
eval_loss, perplexity = evaluate()
log_metrics(step, {'loss/eval': eval_loss, 'perplexity': perplexity})
accelerator.wait_for_everyone()
unwrapped_model = accelerator.unwrap_model(model)
if accelerator.is_main_process:
unwrapped_model.save_pretrained("./")
hf_repo.push_to_hub(commit_message=f'final model')
這段程式碼是整個訓練流程的核心。讓我逐一解析其中的關鍵部分:
初始化階段:設定隨機種子確保實驗可重現,初始化Accelerator用於分散式訓練,設定日誌系統。
模型與資料載入:載入預訓練模型和分詞器,同時啟用梯度檢查點(gradient_checkpointing)以節省視訊記憶體。接著建立訓練和評估用的資料載入器。
最佳化設定:使用AdamW最佳化器和學習率排程器,這是訓練大模型語言的標準設定。
訓練迴圈:包含前向傳播計算損失、反向傳播計算梯度、以及根據梯度累積設定更新模型引數。
評估與儲存:定期評估模型效能並儲存檢查點,同時將模型推播到Hub以便團隊檢視進度。
同步機制:使用
accelerator.wait_for_everyone()
確保在分散式環境中所有程式同步,這對於正確儲存模型至關重要。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在實際環境中訓練一個大模型語言,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這麼複雜的任務,完整程式碼也相當簡潔,這得益於現代深度學習框架和工具的進步。
分散式訓練策略解析
訓練大模型語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它們通常無法放入單個GPU的記憶體中。讓我們深入瞭解幾種關鍵的分散式訓練技術。
梯度累積:突破批次大小限制
梯度累積是一種簡單但有效的技術,可以模擬更大批次大小而不增加記憶體使用:
# 梯度累積實作
loss = loss / args.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 縮小損失值
accelerator.backward(loss) # 計算梯度
# 累積一定步數後才更新模型
if step % args.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 0:
optimizer.step() # 更新模型引數
lr_scheduler.step() # 更新學習率
optimizer.zero_grad() # 清空梯度
completed_steps += 1
梯度累積的核心思想是將大批次拆分成多個小批次,分別計算梯度但不立即更新模型。這些梯度會在記憶體中累積,直到達到指定的累積步數才一次性更新模型。這樣可以在記憶體受限的情況下模擬大批次訓練的效果。
在程式碼中,我們將損失除以累積步數來縮小每步的貢獻,然後只在累積足夠步數後才呼叫optimizer.step()
更新模型。這是訓練大型模型時的標準做法。
梯度檢查點:以計算換記憶體
對於特別大的模型,即使單個樣本也可能超出GPU記憶體。此時我們可以使用梯度檢查點技術:
# 在模型初始化時啟用梯度檢查點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 gradient_checkpointing=True)
這個簡單的設定可以顯著減少記憶體使用,代價是約20%的訓練速度降低。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前向傳播時不儲存所有啟用值,而是在反向傳播需要時重新計算它們。
資料分散式平行處理:多GPU協同訓練
Accelerate函式庫使用的主要分散式策略是資料分散式平行處理(Data Distributed Parallelism, DDP)。這種方法的工作流程如下:
- 資料分配:主程式準備批次資料並傳送給所有工作節點(GPU)
- 本地計算:每個GPU使用模型的本地副本計算損失和梯度
- 梯度平均:所有節點的梯度透過reduce操作進行平均
- 模型更新:每個節點使用平均梯度獨立更新其本地模型
- 迴圈重複:完成一次迭代後,開始下一批次處理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我們不需要在節點間傳輸大型模型引數,只需傳輸梯度,大減少了通訊成本。使用DDP,我們可以接近線性地擴充套件訓練速度,這對於大模型語言訓練至關重要。
啟動訓練任務
完成訓練指令碼後,啟動訓練任務變得非常簡單。假設我們將訓練指令碼儲存為codeparrot_training.py
,並將其與requirements.txt
一起增加到Hub上的模型儲存函式庫中,那麼在訓練伺服器上只需執行以下命令:
git clone https://huggingface.co/transformersbook/codeparrot
cd codeparrot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wandb login
accelerate config
accelerate launch codeparrot_training.py
accelerate config
命令會引導你設定訓練基礎設施。在設定過程中,你需要指定使用的分散式訓練策略、GPU數量以及其他相關引數。
訓練大模型語言的實用技巧
在多年訓練大型模型的經驗中,我發現以下幾點技巧特別有用:
最佳化策略選擇
對於大模型語言,AdamW最佳化器配合餘弦學習率排程器(帶預熱)效果最佳。這種組合能夠在訓練初期穩定學習,後期適當降低學習率以找到更好的區域性最優解。
模型儲存與同步
在分散式環境中儲存模型時,必須確保所有程式同步,否則可能導致模型狀態不一致:
# 確保所有程式完成計算
accelerator.wait_for_everyone()
# 取得原始模型(非分散式包裝版本)
unwrapped_model = accelerator.unwrap_model(model)
# 在主程式上儲存模型
if accelerator.is_main_process:
unwrapped_model.save_pretrained("./")
監控與早期停止
訓練大型模型時,持續監控驗證損失和困惑度至關重要。如果發現驗證指標不再改善,可以考慮實施早期停止策略,避免過度訓練和資源浪費。
超引數選擇
對於類別似GPT-3規模的模型,我建議參考原始論文中的超引數設定,但根據你的具體任務和計算資源進行適當調整。例如,如果資源有限,可以增加梯度累積步數來模擬更大的批次大小。
擴充套件到更大規模
當模型規模進一步增大,即使用DDP和梯度檢查點也無法在有限GPU上訓練時,可以考慮以下高階策略:
- 模型平行化:將模型的不同層分配到不同GPU上
- 管道平行化:將批次拆分成更小的微批次,並在不同GPU上以管道方式處理
- 張量平行化:將單個張量運算分散到多個GPU上
這些策略通常需要使用專門的框架如DeepSpeed或Megatron-LM來實作。
訓練大模型語言是一項複雜但可行的任務。透過適當的工具和策略,即使是小型研究團隊也能夠訓練出專用的語言模型。關鍵在於理解分散式訓練的核心概念,選擇合適的最佳化策略,並持續監控訓練過程。
正如我在實踐中發現的,訓練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對最終模型效能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從小規模實驗開始,逐步擴充套件到更大的模型和資料集,這樣能夠更好地理解各個元件的作用和潛在問題。
從零開始訓練程式碼生成模型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今天,程式碼生成已經成為開發者工具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研究大模型語言時,發現訓練專門用於程式碼生成的模型具有獨特的挑戰和機會。本文將分享我在訓練CodeParrot模型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見解。
訓練設定與資源需求
訓練一個高品質的程式碼生成模型需要精心設計的設定。下表總結了我用於訓練CodeParrot模型的關鍵設定:
設定專案 | 數值 |
---|---|
計算環境 | 多GPU |
機器數量 | 1 |
DeepSpeed | 否 |
處理程式數量 | 16 |
使用FP16 | 是 |
使用這些設定在上述基礎設施上執行訓練指令碼,小型模型約需24小時,而大型模型則需要約7天時間。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經驗:在進行昂貴的長時間訓練之前,一定要確保你的程式碼在較小的基礎設施上執行順暢。這能避免在大規模訓練中出現意外問題。
訓練完成後的模型合併
當完整的訓練執行成功完成後,你可以將Hub上的實驗分支合併回主分支,使用以下命令:
git checkout main
git merge <RUN_NAME>
git push
這裡的RUN_NAME
應該是你想要合併的Hub上的實驗分支名稱。
訓練結果與分析
經過一週的焦急監控,你可能會看到類別似於下圖的損失和困惑度曲線。訓練損失和驗證困惑度持續下降,在對數-對數尺度上,損失曲線幾乎呈線性。我還觀察到大型模型在處理的標記數方面收斂得更快,儘管整體訓練時間更長。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新訓練的語言模型:質性分析和量化分析。前者關注具體範例,試圖更好地理解模型在哪些情況下成功,在哪些情況下失敗;後者則在大量測試案例上統計評估模型的效能。
模型實際應用
讓我們先使用pipeline來包裝小型模型,並用它來繼續一些程式碼輸入: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set_seed
model_ckpt = 'transformersbook/codeparrot-small'
generation = pipeline('text-generation', model=model_ckpt, device=0)
這段程式碼初始化了一個文字生成pipeline,並指定使用transformersbook/codeparrot-small
模型。device=0
引數指示使用第一個GPU裝置進行推論,這對於加速生成過程很重要。Pipeline是Hugging Face提供的高階API,能夠簡化模型的使用過程。
為了讓輸出更加簡潔,我實作了一個first_block()
函式,使用正規表示式提取第一個函式或類別的出現。complete_code()
函式應用這個邏輯來列印由CodeParrot生成的完成:
import re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set_seed
def first_block(string):
return re.split('\nclass|\ndef|\n#|\n@|\nprint|\nif', string)[0].rstrip()
def complete_code(pipe, prompt, max_length=64, num_completions=4, seed=1):
set_seed(seed)
gen_kwargs = {"temperature":0.4, "top_p":0.95, "top_k":0, "num_beams":1,
"do_sample":True,}
code_gens = generation(prompt, num_return_sequences=num_completions,
max_length=max_length, **gen_kwargs)
code_strings = []
for code_gen in code_gens:
generated_code = first_block(code_gen['generated_text'][len(prompt):])
code_strings.append(generated_code)
print(('\n'+'='*80 + '\n').join(code_strings))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兩個關鍵函式:
first_block()
使用正規表示式將生成的文字分割,只保留第一個程式碼塊(在新的函式、類別定義或其他特定標記之前的部分)complete_code()
設定生成引數並處理輸出格式:temperature
引數控制生成的隨機性(0.4是適度的創造性設定)top_p
和top_k
引數控制取樣策略- 函式生成多個完成結果並格式化輸出,使其易於閲讀
實際程式碼生成案例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例子開始,讓模型為我們編寫一個計算矩形面積的函式:
prompt = '''def area_of_rectangle(a: float, b: float):
"""Return the area of the rectangle."""'''
complete_code(generation, prompt)
輸出結果:
return math.sqrt(a * b)
================================================================================
return a * b / 2.0
================================================================================
return a * b
================================================================================
return a * b / a
這看起來相當不錯!雖然並非所有生成的結果都是正確的,但正確的解決方案確實在其中。其中第三個答案return a * b
是正確的矩形面積計算公式。這展示了模型對基本數學運算的理解能力。
現在,讓我們看模型是否也能解決更複雜的任務,例如從HTML字串中提取URL:
prompt = '''def get_urls_from_html(html):
"""Get all embedded URLs in a HTML string."""'''
complete_code(generation, prompt)
輸出結果:
if not html:
return []
return [url for url in re.findall(r'<a href="(/[^/]+/[^"]+?)">', html)]
================================================================================
return [url for url in re.findall(r'<a href="(.*?)"', html)
if url]
================================================================================
return [url for url in re.findall(r'<a href="(/.*)",', html)]
================================================================================
return re.findall(r'<a href="(.*?)" class="url"[^>]*>', html)
雖然第二次嘗試沒有完全正確,但其他三個生成結果都是正確的。這顯示了模型對正規表示式和HTML解析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實際網頁上測試這個函式:
import requests
def get_urls_from_html(html):
return [url for url in re.findall(r'<a href="(.*?)"', html) if url]
print(" | ".join(get_urls_from_html(requests.get('https://hf.co/').text)))
輸出結果展示了從Hugging Face首頁提取的所有URL,包括外部頁面(以https開頭)和主網站的子頁面。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大型模型的進階應用
接下來,讓我們載入大型模型,看是否可以使用它將函式從純Python翻譯為NumPy:
model_ckpt = 'transformersbook/codeparrot'
generation = pipeline('text-generation', model=model_ckpt, device=0)
prompt = '''# a function in native python:
def mean(a):
return sum(a)/len(a)
# the same function using numpy:
import numpy as np
def mean(a):'''
complete_code(generation, prompt, max_length=64)
輸出結果:
Setting `pad_token_id` to `eos_token_id`:0 for open-end generation.
return np.mean(a)
================================================================================
return np.mean(a)
================================================================================
return np.mean(a)
================================================================================
return np.mean(a)
這非常成功!所有四個生成結果都正確地使用了NumPy的mean函式。這表明模型理解了不同函式庫之間的等效操作,這在實際開發中非常有用。
讓我們看是否也可以使用CodeParrot模型幫助我們構建Scikit-learn模型:
prompt = '''X = np.random.randn(100, 100)
y = np.random.randint(0, 1, 100)
# fit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with 20 estimators'''
complete_code(generation, prompt, max_length=96)
輸出結果:
Setting `pad_token_id` to `eos_token_id`:0 for open-end generation.
reg = DummyRegressor()
forest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0)
forest.fit(X, y)
================================================================================
clf = ExtraTrees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max_features='sqrt')
clf.fit(X, y)
================================================================================
cl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0, n_jobs=n_jobs, random_state=1)
clf.fit(X, y)
================================================================================
clf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0)
clf.fit(X, y)
儘管在第二次嘗試中它試圖訓練一個額外樹分類別器(ExtraTreesClassifier),但在其他情況下它生成了我們要求的隨機森林分類別器。這表明模型理解機器學習函式庫的使用方式,並能根據註解生成相應的程式碼。
模型評估與改進方向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系統地評估模型的效能。除了上面的質性分析外,我們還可以使用BLEU分數等指標來衡量生成文字的品質。這種量化評估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瞭解模型的優勢和不足。
根據我的經驗,程式碼生成模型的評估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語法正確性:生成的程式碼是否能夠成功編譯和執行
- 功能完整性:程式碼是否完成了註解或提示中描述的任務
- 效率與最佳實踐:生成的程式碼是否遵循了程式設計最佳實踐,是否高效
- 安全性:生成的程式碼是否存在潛在的安全漏洞
在訓練過程中,我發現增加訓練資料的多樣性和品質是提高模型效能的關鍵。特別是高品質的開原始碼函式庫對於模型學習良好的程式設計實踐至關重要。
自訂模型的實用建議
如果你計劃訓練自己的程式碼生成模型,這裡有一些實用建議:
- 從小規模開始:先在較小的資料集和模型上測試你的訓練流程,確保一切順利
- 資料品質優先:花時間清理和準備高品質的訓練資料,這比增加資料量更重要
- 定期評估:在訓練過程中定期評估模型效能,及早發現問題
- 引數調整:實驗不同的超引數設定,找到最適合你的特定任務的設定
- 考慮領域特化:針對特定程式設計語言或領域的專用模型通常比通用模型表現更好
在我訓練CodeParrot的過程中,發現模型大小與訓練時間和效能之間存在明顯的權衡。大型模型確實能提供更好的結果,但訓練和推理成本也更高。根據你的具體需求和資源限制,選擇合適的模型大小至關重要。
程式碼生成模型已經成為現代開發工作流程中的重要工具。透過深入理解這些模型的訓練過程和效能特徵,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們來提高開發效率。雖然目前的模型仍有侷限性,但它們已經展示了在輔助程式設計方面的巨大潛力。
從零開始訓練Transformer模型是一個複雜但有價值的過程,它不僅能產生實用的工具,還能深化我們對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理解。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我期待看到更強大、更專業化的程式碼生成模型出現,進一步改變軟體開發的未來。
Transformer 模型的擴充套件性
當我們回顧 Transformer 模型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演進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從 2017 年原始 Transformer 架構發表至今,這類別模型已經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掀起革命性變革。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 Transformer 模型的擴充套件性、效率最佳化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特別是針對大模型語言的挑戰與可能解決方案。
BLEU 分數的侷限性與程式碼評估
在評估程式碼生成模型時,BLEU 分數(衡量生成文字與參考文字之間 n-gram 的重疊度)存在明顯侷限性。程式設計具有極高的自由度,尤其是在變數和類別命名方面。一個功能完全相同但變數命名不同的程式,BLEU 分數會給予嚴厲懲罰,儘管這種命名差異對程式功能毫無影響。
實際上,即使是人類程式設計師也難以預測特定的命名方案。想像一下,一個開發者可能使用 user_data
而另一個使用 client_info
來表示相同的概念 - 兩者在功能上完全等價,但 BLEU 評分系統會將其視為不同。
在軟體開發領域,我們有更可靠的程式碼品質評估方法 - 單元測試。這正是 OpenAI Codex 模型的評估方式:為每個編碼任務生成多個程式碼版本,透過一系列單元測試,並計算透過測試的生成比例。這種方法更能真實反映程式碼的實用性和正確性。
Transformer 模型的擴充套件性法則
Transformer 的擴充套件實證
Transformer 模型的發展軌跡似乎正在印證這一教訓。早期的 BERT 和 GPT 衍生模型專注於調整架構或預訓練目標,但到了 2021 年中期,效能最佳的模型如 GPT-3,本質上是原始模型的基本放大版本,沒有太多架構上的修改。
從 2017 年原始 Transformer 架構發布以來,模型規模已經增長了四個數量級!這種戲劇性增長的動力來自經驗證據:大模型語言在下游任務上表現更好,而與在 100 億到 1000 億引數範圍內,零樣本和少樣本學習等有趣能力開始顯現。
擴充套件法則的實證研究
引數量並非影響模型效能的唯一因素;計算資源和訓練資料量也必須同步擴充套件。考慮到像 GPT-3 這樣的大模型語言據估計訓練成本達 460 萬美元,能夠預先估計模型效能顯然是非常有價值的。
令人驚訝的是,語言模型的效能似乎遵循一種與模型大小和其他因素相關的冪律關係,這被編纂為一組擴充套件法則。這些法則允許我們實證量化語言模型的「越大越好」正規化,透過研究它們在不同計算預算 C、資料集大小 D 和模型大小 N 下的行為。
基本思想是繪製交叉熵損失 L 與這三個因素的依賴關係圖,並確定是否出現規律。對於 GPT 系列等自迴歸模型,損失曲線呈現出明顯的冪律關係 - 在對數-對數尺度上呈線性關係。
從擴充套件法則得出的結論
從這些損失曲線中,我可以得出幾個關於效能和規模關係的重要結論:
效能與規模的關係:雖然許多 NLP 研究者專注於架構調整或超引數最佳化(如調整層數或注意力頭數)以提高固定資料集上的效能,但擴充套件法則表明,透過同步增加 N、C 和 D 是獲得更好模型的更有效途徑。
平滑的冪律關係:測試損失 L 與 N、C 和 D 各自呈現出跨越數個數量級的冪律關係。對於$X = N, C, D$,我們可以表達這種冪律關係為:
L(X) ~ 1/X^α
其中 α 是透過擬合損失曲線確定的擴充套件指數。典型的 α 值在 $0.05-0.095$ 範圍內。
可預測性:這些冪律的一個吸引人特性是,可以透過損失曲線的早期部分來預測如果繼續訓練,損失大約會是多少。
自注意力機制效率的改進方向
雖然擴充套件模型規模已經證明是提高效能的有效途徑,但標準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機制在處理長序列時計算成本呈二次增長(O(n²),其中 n 是序列長度)。這使得處理長檔案或高解析度影像等長序列輸入變得計算上不可行。
在實際應用中,我發現這一限制尤為明顯。例如,當嘗試讓模型理解整本章或長篇論文時,標準的注意力機制會導致記憶體使用量爆炸性增長。這促使研究人員開發各種效率更高的注意力變體。
注意力機制效率改進的主要方向
稀疏注意力:不是計算所有可能的 token 對之間的注意力分數,而是隻計算預定義模式下的一部分。這大減少了計算量和記憶體使用,同時保持模型的表達能力。
線性注意力:透過重新排列矩陣乘法順序,將注意力計算從二次複雜度降低到線性複雜度。這些方法雖然理論上具有吸引力,但在實踐中可能會導致效能下降。
核心化方法:使用核函式近似自注意力操作,實作線性複雜度。這些方法在長序列建模方面顯示出希望,但可能難以實作與標準注意力相同的表達能力。
區域性注意力:限制每個 token 只關注其區域性視窗內的 token,這在許多工中是合理的,因為相關性通常隨距離減弱。
這些改進不僅有助於處理更長的序列,還能使 Transformer 模型更加高效,減少訓練和推理的計算資源需求。
多模態 Transformer:突破文字界限
Transformer 最初是為 NLP 任務設計的,但其強大的表示學習能力使其成為處理多種模態資料的理想候選者。多模態 Transformer 可以處理文字、影像、音訊等多種輸入型別,為跨域理解和生成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特別關注多模態模型如何理解不同模態之間的關係。例如,一個模型如何將影像中的視覺元素與文字描述對齊,或者如何從音訊中提取的情感訊息與文字內容結合。
多模態 Transformer 的關鍵發展
視覺-語言預訓練:如 CLIP 和 DALL-E 等模型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跨模態理解和生成能力。這些模型可以根據文字描述生成影像,或根據影像生成相關文字。
統一架構:某些研究方向致力於建立能夠以統一方式處理多種模態的架構,而不是為每種模態設計專門的模組。
跨模態注意力:允許模型在不同模態之間建立關聯,例如將文字中的詞與影像中的區域對齊。
多模態融合:開發有效的策略將來自不同模態的訊息融合為統一的表示。
多模態 Transformer 的發展有望解鎖新一代 AI 系統,這些系統能夠像人類一樣自然地理解和生成跨多種感官領域的訊息。
Transformer 模型
回顧 Transformer 模型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趨勢:模型規模的擴大帶來了效能的顯著提升,同時也催生了新的能力。然而,這種擴充套件並非沒有挑戰。
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
高效架構:開發計算和記憶體效率更高的架構,使大型模型的訓練和佈署成本降低。
長序列建模:改進自注意力機制,使模型能夠有效處理更長的序列,從而理解更複雜的上下文。
多模態整合:進一步發展模型處理和整合多種資料模態的能力,實作更全面的理解和生成。
可解釋性和透明度:隨著模型變得越來越複雜,提高其決策過程的可解釋性變得至關重要。
減少資源需求:開發更高效的訓練方法和架構,降低大型模型的資源需求,使其更加普及。
特定領域最佳化:為特定領域如醫療、法律、科學研究等開發專門的模型,以提高在這些領域的效能。
在 Transformer 模型的未來發展中,我認為平衡擴充套件與效率將是關鍵挑戰。雖然更大的模型通常表現更好,但這種擴充套件需要與計算效率的提高相結合,才能持續推動領域進步。
Transformer 模型已經徹底改變了 NLP 領域,並開始影響電腦視覺、音訊處理等領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有理由期待這些模型將繼續推動 AI 能力的邊界,開創新的應用和可能性。
透過理解擴充套件法則、改進注意力機制效率以及探索多模態整合,研究者和實踐者可以更好地把握 Transformer 模型,並為下一代 AI 系統的設計和應用做出貢獻。
大模型語言的擴充套件策略與挑戰
樣本效率的驚人表現
在訓練大模型語言時,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它們展現出的優異樣本效率。大型模型能夠以更少的訓練步驟達到與小型模型相同的效能水平。這種現象可以透過觀察損失曲線的平緩區域來確認——當曲線在一定訓練步驟後趨於平緩,這表明繼續訓練所帶來的效能提升將遠不如直接擴大模型規模來得顯著。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擴充套件規律不僅適用於語言處理,在其他模態如影像、影片和數學問題解決等領域也同樣適用。這表明冪律擴充套件可能是一種跨領域的普遍現象,而非僅限於特定任務的特性。
目前,我們尚不確定冪律擴充套件是否為變形金剛(Transformer)語言模型的普遍特性。不過,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擴充套件規律作為工具,在不需要實際訓練的情況下推測大型、昂貴模型的表現。然而,模型擴充套件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接下來讓我們看在探索這一前沿領域時會遇到的一些挑戰。
模型擴充套件面臨的現實挑戰
雖然理論上擴充套件模型聽起來很簡單(“只需增加更多層!"),但實際操作中卻存在諸多困難。以下是在擴充套件語言模型時可能遇到的幾大挑戰:
基礎設施的複雜性
設定和管理可能橫跨數百甚至數千個節點、擁有同等數量GPU的基礎設施絕非易事。需要考慮:所需節點數量是否可用?節點間的通訊是否成為瓶頸?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套與大多數資料科學團隊截然不同的技能組合,通常需要專業工程師來執行大規模分散式實驗。
在實務中,我曾遇到一個案例,團隊嘗試在100個節點上訓練一個中等規模的模型,但發現節點間通訊延遲導致訓練效率下降了近40%。這突顯了基礎設施規劃的重要性,不僅要考慮計算資源,更要關注網路拓撲和通訊協定的最佳化。
成本的天文數字
大多數機器學習從業者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驚醒,冷汗直冒,突然想起忘了關閉雲端上那台昂貴的GPU。在執行大規模實驗時,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而大多數公司無法負擔訓練最大規模型所需的團隊和資源。訓練一個GPT-3規模的模型可能花費數百萬美元,這不是許多公司能輕易拿出的零花錢。
資料集企劃的挑戰
模型的品質取決於它訓練所用的資料。訓練大型模型需要大量高品質的資料集。當使用TB級的文字資料時,確保資料集包含高品質文字變得更加困難,甚至預處理也成為一項挑戰。此外,還需要確保有方法控制這些語言模型在大規模網路文字語料函式庫上訓練時可能獲得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等偏見。另一類別考量涉及訓練資料的授權問題以及可能嵌入在大型文字資料集中的個人訊息。
模型評估的複雜性
模型訓練完成後,挑戰並未結束。在下游任務上評估模型同樣需要時間和資源。此外,即使你確信建立了乾淨的資料集,也需要檢測模型是否會產生有偏見和有毒的內容。這些步驟需要時間,並且必須徹底執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日後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佈署的技術門檻
最後,佈署大模型語言也是一個重大挑戰。雖然有一些方法如知識蒸餾、剪枝和量化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但如果你的起點是一個大小為數百GB的模型,這些方法可能還不夠。像OpenAI API或Hugging Face的加速推理API等託管服務,就是為了幫助那些無法或不想處理這些佈署挑戰的公司而設計的。
社群驅動的大模型語言計畫
雖然大多數大規模型研究集中在少數擁有資源和專業知識的機構,但目前有兩個社群主導的專案旨在公開生產和探索大模型語言:
BigScience計畫
這是一個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坊,從2021年執行到2022年,專注於大模型語言。該工作坊旨在促進圍繞這些模型的研究問題(能力、限制、潛在改進、偏見、倫理、環境影響、在通用AI/認知研究領域中的角色)以及圍繞建立和分享此類別模型和資料集用於研究目的和研究社群之間的挑戰的討論和反思。協作任務包括建立、分享和評估一個大型多語言資料集和一個大模型語言。為這些協作任務分配了異常大的計算預算(在數千個GPU上的數百萬GPU小時)。
EleutherAI社群
這是一個由志願研究人員、工程師和開發人員組成的去中心化集體,專注於AI對齊、擴充套件和開放原始碼AI研究。其目標之一是訓練並開放原始碼一個GPT-3規模的模型,該組織已經發布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模型,如GPT-Neo和GPT-J。後者是一個60億引數的模型,目前在零樣本效能方面是公開可用的效能最佳的變形金剛。
注意力機制的效能最佳化
自注意力的計算瓶頸
我們已經看到,自注意力機制在變形金剛架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然而,自注意力存在一個關鍵挑戰:由於權重是從序列中所有令牌的成對比較中生成的,當嘗試處理長檔案或將變形金剛應用於語音處理或電腦視覺等領域時,這一層成為計算瓶頸。在時間和記憶複雜度方面,變形金剛架構的自注意力層通常以O(n²)的方式擴充套件,其中n是序列的長度。
因此,最近關於變形金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提高自注意力的效率上。研究方向大致可分為幾類別,包括引入稀疏性到注意力機制或對注意力矩陣應用核函式。讓我們快速瞭解一些使自注意力更高效的流行方法,從稀疏性開始。
稀疏注意力:減少計算負擔的關鍵
提高自注意力層計算效率的一種方法是根據某種預定義模式限制生成的查詢-鍵值對的數量。在文獻中已經探索了許多稀疏性模式,但大多數可以分解為幾種基本型別:
固定模式稀疏性
這種方法採用預定義的注意力模式,如區域性視窗注意力(只關注相鄰的令牌)或滑動視窗注意力(在移動視窗內關注令牌)。這些方法特別適用於音樂生成或影像處理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中的鄰近令牌通常具有強相關性。
# 簡化的區域性視窗注意力實作
def local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window_size=5):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query.shape
attention_scores = torch.zeros(batch_size, seq_len, seq_len)
# 為每個位置建立一個區域性視窗掩碼
for i in range(seq_len):
start = max(0, i - window_size // 2)
end = min(seq_len, i + window_size // 2 + 1)
attention_scores[:, i, start:end] = torch.bmm(
query[:, i:i+1], key[:, start:end].transpose(1, 2)
).squeeze(1)
# 應用softmax並且值相乘
attention_weights = F.softmax(attention_scores, dim=-1)
output = torch.bmm(attention_weights, value)
return output
這段程式碼實作了一個簡化版的區域性視窗注意力機制。對於序列中的每個位置i,它只計算該位置與其周圍特定視窗大小內的令牌之間的注意力分數,而不是與整個序列中的所有令牌計算。這顯著減少了計算量,從O(n²)降至O(n×w),其中w是視窗大小。該實作首先為每個位置建立一個區域性掩碼,然後只在該視窗內計算查詢-鍵值對的點積,最後應用softmax並且值向量相乘得到輸出。這種方法在處理長序列時特別有效,但可能會丟失長距離依賴關係。
學習式稀疏性
與固定模式不同,學習式稀疏性方法讓模型學習應該關注哪些令牌。例如,Reformer模型使用區域性敏感雜湊(LSH)將相似的查詢和鍵分組在一起,從而只在每個分割槽內計算注意力。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捕捉到更動態的依賴關係,而不僅是根據位置的關係。
# Reformer中LSH注意力的簡化實作
def lsh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n_buckets=32, n_hashes=4):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query.shape
# 建立隨機投影向量進行雜湊
random_rotations = torch.randn(n_hashes, d_model, n_buckets // 2)
# 計算雜湊值(簡化)
hashes = torch.einsum('bsd,hdn->bshn', query, random_rotations)
hashes = torch.cat([hashes, -hashes], dim=-1) # 將空間分成兩半
bucket_ids = torch.argmax(hashes, dim=-1) # 取得最大值的索引作為桶ID
# 根據雜湊桶分組令牌(實際實作更複雜)
# 這裡僅作示意,實際實作需要處理排序和掩碼等
# 在每個桶內計算注意力(簡化)
# 實際上需要為每個雜湊函式和每個桶計算注意力
return output # 最終輸出
這段程式碼展示了Reformer模型中區域性敏感雜湊(LSH)注意力的核心概念。LSH的關鍵思想是將相似的向量對映到相同的"桶"中,這樣只需要在同一桶內的令牌之間計算注意力。程式碼首先建立隨機投影向量,然後使用這些向量將查詢投影到雜湊空間,並根據結果將令牌分組。實際實作中還需要處理桶的排序、掩碼生成以及多個雜湊函式的結果合併等複雜步驟。LSH注意力將複雜度從$O(n²)$降至$O(n log n)$,同時仍能捕捉相似令牌之間的依賴關係,這對處理長文字特別有效。
核方法:透過近似提升效率
另一種提高注意力效率的方法是使用核函式近似注意力矩陣。這些方法通常將softmax注意力表示為核函式的形式,然後使用各種技術來近似這個核。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Performer模型,它使用正交隨機特徵(FAVOR+)方法來近似完整的注意力矩陣,將計算複雜度從$O(n²)$降至$O(n)$。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它是一種無偏近似,這意味著期望輸出與標準自注意力相同。
# Performer中FAVOR+方法的簡化實作
def favor_plus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projection_dim=256, eps=1e-6):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query.shape
# 建立隨機投影矩陣
projection = torch.randn(d_model, projection_dim)
# 應用正交隨機特徵對映
query_prime = torch.exp(query @ projection / math.sqrt(projection_dim))
key_prime = torch.exp(key @ projection / math.sqrt(projection_dim))
# 計算注意力(線性複雜度)
kv = torch.einsum('bsp,bsd->bpd', key_prime, value)
z = torch.sum(key_prime, dim=1, keepdim=True) + eps
# 最終輸出
output = torch.einsum('bsp,bpd,bs->bsd', query_prime, kv, 1.0/torch.squeeze(z, 1))
return output
這段程式碼展示了Performer模型中FAVOR+(快速注意力透過正交隨機特徵)方法的核心邏輯。該方法的關鍵在於使用隨機特徵對映來近似指數點積注意力。程式碼首先建立一個隨機投影矩陣,然後將查詢和鍵對映到一個高維空間,在該空間中應用指數函式。這允許我們將注意力計算重寫為一系列矩陣乘法,避免了顯式計算完整的n×n注意力矩陣。特別是,程式碼中的kv
變數計算的是鍵的投影與值的乘積,而z
變數則用於正規化。最終輸出透過查詢的投影與kv
相乘並進行適當的正規化得到。這種方法將注意力計算的複雜度從$O(n²)$降至$O(n)$,同時保持了與標準注意力相似的效能。
低秩分解:降低維度的策略
低秩分解方法透過將注意力矩陣分解為低秩矩陣的乘積來減少計算量。Linformer就是這種方法的代表,它引入了額外的投影矩陣來將序列長度維度降至固定大小,從而實作線性複雜度。
# Linformer注意力的簡化實作
def linformer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k=256):
batch_size, seq_len, d_model = query.shape
# 建立投影矩陣將序列長度降至k
E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n(seq_len, k))
F = torch.nn.Parameter(torch.randn(seq_len, k))
# 投影鍵和值
projected_keys = key @ E # 從 [B, N, D] 到 [B, k, D]
projected_values = value @ F # 從 [B, N, D] 到 [B, k, D]
# 計算注意力(現在是線性複雜度)
attention_scores = torch.bmm(query, projected_keys.transpose(1, 2))
attention_weights = F.softmax(attention_scores / math.sqrt(d_model), dim=-1)
output = torch.bmm(attention_weights, projected_values)
return output
這段程式碼實作了Linformer模型中的核心注意力機制。Linformer的關鍵創新在於假設注意力矩陣可以被近似為一個低秩矩陣。具體來説,程式碼中定義了兩個投影矩陣E和F,它們將序列長度從n降至一個較小的固定值k。透過這種投影,鍵和值的序列長度維度被壓縮,使得後續的注意力計算變得更加高效。在計算注意力分數時,我們使用投影後的鍵而不是原始的鍵,這將複雜度從$O(n²)$降至$O(n×k)$,當k遠小於n時,這是一個顯著的改進。同樣,在與值相乘時,我們使用投影後的值。這種方法在處理非常長的序列時特別有效,但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失訊息,尤其是當序列中存在重要但稀疏的長距離依賴關係時。
遞迴方法:捕捉長距離依賴
遞迴變形金剛(Transformer-XL、Compressive Transformer等)透過在處理序列時保留先前片段的隱藏狀態,從而能夠捕捉更長距離的依賴關係。這些方法通常結合了稀疏注意力技術,以進一步提高效率。
# Transformer-XL中的遞迴記憶機制簡化實作
class TransformerXL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n_head, mem_len=128):
super().__init__()
self.d_model = d_model
self.n_head = n_head
self.mem_len = mem_len
self.head_dim = d_model // n_head
self.q_proj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k_proj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v_proj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self.o_proj = nn.Linear(d_model, d_model)
def forward(self, x, memory=None):
batch_size, seq_len = x.shape[:2]
# 生成查詢、鍵、值
q = self.q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_head,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k = self.k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_head,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v = self.v_proj(x).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n_head, self.head_dim).transpose(1, 2)
# 如果有記憶,則與當前鍵值連線
if memory is not None:
k_mem, v_mem = memory
k = torch.cat([k_mem, k], dim=2)
v = torch.cat([v_mem, v], dim=2)
# 計算注意力
extended_seq_len = k.size(2)
attention_scores = torch.matmul(q, k.transpose(2, 3)) / math.sqrt(self.head_dim)
# 應用因果掩碼(簡化)
mask = torch.triu(torch.ones(seq_len, extended_seq_len), diagonal=1+extended_seq_len-seq_len)
mask = mask.bool().unsqueeze(0).unsqueeze(0)
attention_scores = attention_scores.masked_fill(mask, float('-inf'))
attention_weights = F.softmax(attention_scores, dim=-1)
output = torch.matmul(attention_weights, v)
# 重塑並投影
output = output.transpose(1, 2).contiguous().view(batch_size, seq_len, self.d_model)
output = self.o_proj(output)
# 更新記憶
new_memory = (k[:,:,-self.mem_len:], v[:,:,-self.mem_len:])
return output, new_memory
這段程式碼實作了Transformer-XL中的核心記憶增強注意力機制。Transformer-XL的主要創新在於引入了一種遞迴機制,允許模型在處理長序列時保留先前片段的訊息。在這個實作中,memory
引數儲存了先前處理的序列片段的鍵和值表示。當處理新的序列片段時,當前的查詢可以與來自當前片段和記憶中的鍵值進行互動,從而實作跨片段的注意力計算。
程式碼首先生成當前輸入的查詢、鍵和值表示。如果存在記憶,它將記憶中的鍵值與當前的鍵值連線起來。然後計算注意力分數,應用因果掩碼(確保模型只能關注當前位置及其之前的位置),並進行softmax正規化。最後,函式回傳處理後的輸出以及更新的記憶,後者包含當前片段的最後mem_len
個位置的鍵值表示,用於處理下一個片段。
這種遞迴記憶機制使Transformer-XL能夠捕捉比標準Transformer更長的依賴關係,同時保持計算效率,特別適合處理長文字生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