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 架構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機制,它允許模型在處理每個詞彙時,關注輸入序列中的所有其他詞彙,從而捕捉詞彙之間的長距離依賴關係。相較於傳統的 RNN 和 LSTM,Transformer 平行處理輸入序列中的所有詞彙,大幅提升了運算效率。Transformer 架構中的編碼器和解碼器都由多個相同的層堆積疊而成,每個層包含自注意力子層和前饋網路子層。自注意力子層負責捕捉詞彙之間的關係,而前饋網路子層則對每個詞彙的表示進行非線性變換。

Tokenization

Tokenization是將文字分解為個別的詞彙或Token的過程。它有助於分段文字並在更細緻的層次上進行分析。

範例: 輸入:“我愛寫程式” Tokenization:[“我”,“愛”,“寫”,“程式”]

N-gram

N-gram是一種在自然語言處理中廣泛使用的技術,用於從文字資料中提取上下文資訊。N-gram本質上是n個專案的連續序列,其中專案可以是詞彙、字元或音素,取決於上下文。N-gram中的“n”值決定了序列中連續專案的數量。

常見的N-gram包括:

  1. Unigram(1-gram):單個詞彙。 範例: 輸入:“我愛自然語言處理” Unigrams:[“我”,“愛”,“自然”,“語言”,“處理”]

  2. Bigram(2-gram):兩個連續的詞彙。 範例: 輸入:“我愛自然語言處理” Bigrams:[(“我”,“愛”),(“愛”,“自然”),(“自然”,“語言”),(“語言”,“處理”)]

  3. Trigram(3-gram):三個連續的詞彙。 範例: 輸入:“我愛自然語言處理” Trigrams:[(“我”,“愛”,“自然”),(“愛”,“自然”,“語言”),(“自然”,“語言”,“處理”)]

N-gram在語言模型和文字分類等任務中被廣泛使用,用於估計詞彙的機率和學習上下文資訊。

自然語言處理中的語言表達和嵌入

語言表達和嵌入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中的基本概念,涉及將文字或句子轉換為數值向量。這些數值表達使得電腦能夠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使得應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於NLP任務變得更加容易。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索語言表達和嵌入。

Word2Vec和GloVe

Word2Vec和GloVe是兩種流行的詞嵌入技術,分別由Mikolov和Pennington等人於2013年和2014年提出。這些詞嵌入捕捉了詞彙之間的語義關係,並被廣泛應用於自然語言處理任務。

Word2Vec

Word2Vec是一種詞嵌入模型,包括兩種主要架構:連續詞袋(CBOW)和跳過詞彙(Skip-gram):

  1. CBOW:CBOW模型根據上下文詞彙預測目標詞彙。它以一組上下文詞彙為輸入,嘗試預測上下文中間的目標詞彙。這種方法高效,可以一次處理多個上下文詞彙。
  2. Skip-gram:Skip-gram模型與CBOW相反,根據目標詞彙預測上下文詞彙。它以目標詞彙為輸入,嘗試預測周圍的上下文詞彙。Skip-gram對於捕捉詞彙關係有用,尤其是在罕見詞彙方面表現出色。

Word2Vec使用一個具有單個隱藏層的淺神經網路來學習詞嵌入。學習到的嵌入將語義相似的詞彙放在向量空間中更接近的位置。

GloVe

GloVe是另一種流行的詞嵌入技術,使用詞彙對的共現矩陣來學習詞嵌入。共現矩陣代表了給定語料函式庫中兩個詞彙共同出現的頻率。

GloVe旨在對這個共現矩陣進行分解,以獲得捕捉整個語料函式庫中詞彙之間全域性關係的詞嵌入。它利用全域性和區域性上下文資訊來建立更有意義的詞彙表達。

語言表達和嵌入的重要性

語言表達和嵌入在自然語言處理中至關重要,因為它們使得電腦能夠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這些技術的應用包括:

  • 語言模型:語言表達和嵌入可用於構建語言模型,預測給定上下文中下一個詞彙的機率。
  • 文字分類:語言表達和嵌入可用於文字分類任務,例如情感分析或主題建模。
  • 資訊檢索:語言表達和嵌入可用於資訊檢索任務,例如搜尋引擎或文字摘要。
圖表翻譯:

此圖示為一個簡單的詞嵌入模型,展示瞭如何使用numpy建立一個詞嵌入矩陣,並定義一個方法來取得特定詞彙的嵌入向量。這個模型可以用於捕捉詞彙之間的語義關係,並應用於自然語言處理任務。

  flowchart TD
    A[詞嵌入模型] --> B[建立詞嵌入矩陣]
    B --> C[定義取得詞彙嵌入方法]
    C --> D[取得詞彙嵌入向量]
    D --> E[應用於NLP任務]

語言模型概述

語言模型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中的重要工具,旨在預測語言中下一個單詞的機率。其中,n-gram 模型是一種簡單且廣泛使用的語言模型,它根據前 n-1 個單詞的序列估計單詞的機率。

n-gram 模型

n-gram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將輸入文字分成連續的 n 個單詞序列,每個序列被視為一個單位或 n-gram。例如,在 bigram 模型(n=2)中,每對連續單詞都被視為一個 n-gram。

  1. n-gram 表示:輸入文字被分成連續的 n 個單詞序列,每個序列被視為一個單位或 n-gram。
  2. 頻率計數:模型計數每個 n-gram 在訓練資料中的出現次數,記錄每個特定單詞序列在語料函式庫中出現的頻率。
  3. 機率計算:模型使用 n-gram 計數來預測序列中下一個單詞的機率。例如,在 bigram 模型中,單詞的機率是根據前一個單詞(unigram)的頻率估計的。
  4. 平滑:在實踐中,n-gram 模型可能會遇到未見的 n-gram(訓練資料中不存在的序列)。為了處理這個問題,使用平滑技術為未見的 n-gram 分配小機率。
  5. 語言生成:一旦 n-gram 模型被訓練,就可以用於語言生成。從初始單詞開始,模型根據可用 n-gram 的最高機率預測下一個單詞。

隱式馬可夫模型(HMM)

隱式馬可夫模型是另一種重要的機率模型,用於語言處理。它用於模擬遵循馬可夫結構的資料序列,其中一個隱藏的狀態序列生成可觀察的事件。HMM 被用於各種任務,例如語音識別、詞性標注和機器翻譯。

n-gram 模型的侷限性

  • 上下文限制:n-gram 模型只考慮前 n-1 個單詞,這可能無法捕捉長距離依賴關係。
  • 語義和句法結構:它可能無法有效地捕捉語言中的語義和句法結構。

神經網路基礎語言模型

神經網路基礎語言模型在近年來為自然語言處理帶來了重大突破。這些模型使用神經網路,受人腦啟發的計算結構,來處理和理解語言。

神經網路基礎語言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訓練一個神經網路根據前面的單詞預測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透過這種方式,它學習了語言中的模式和結構,從而可以生成文字、完成句子或根據上下文回答問題。

神經網路基礎語言模型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電腦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的能力,推動了機器翻譯、情感分析、聊天機器人等多個 NLP 應用的重大進展。

人工智慧中的迴圈神經網路(RNN)和長短期記憶(LSTM)技術

簡介

在人工智慧的領域中,迴圈神經網路(RNN)是一種特殊的神經網路結構,設計用於處理序列化的資料,例如語音、文字或時間序列資料。然而,傳統的RNN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梯度消失問題和計算效率低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長短期記憶(LSTM)網路被提出,作為一種改進的RNN結構。

迴圈神經網路(RNN)

RNN的結構包括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其中,隱藏層可以有多個神經元,負責處理輸入資料的序列化特徵。RNN的特點在於其可以維護一個內部狀態,總結之前輸入的歷史資訊,從而影響未來的預測結果。

然而,RNN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梯度消失問題和爆炸梯度問題。梯度消失問題是指在訓練過程中,梯度變得非常小,導致網路難以學習長期依賴關係。爆炸梯度問題則是指梯度變得非常大,導致網路的權重更新不穩定。

長短期記憶(LSTM)網路

LSTM網路是一種特殊的RNN結構,設計用於解決梯度消失問題和捕捉長期依賴關係。LSTM的核心是其記憶單元,可以選擇性地保留或忘記資訊。記憶單元由三個閘門控制:輸入閘門、忘記閘門和輸出閘門。

  • 輸入閘門:控制新資料流入記憶單元。
  • 忘記閘門:控制記憶單元中現有資料的保留或忘記。
  • 輸出閘門:控制記憶單元中資料的輸出。

這些閘門使得LSTM可以捕捉長期依賴關係,同時也可以解決梯度消失問題。

應用和優點

LSTM網路已經被成功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影像字幕生成。LSTM的優點在於其可以捕捉長期依賴關係,同時也可以解決梯度消失問題。然而,LSTM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計算效率低下和需要大量的訓練資料。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輸入層] --> B[隱藏層]
    B --> C[輸出層]
    C --> D[記憶單元]
    D --> E[輸入閘門]
    D --> F[忘記閘門]
    D --> G[輸出閘門]

內容解密:

LSTM網路的記憶單元是其核心,記憶單元由三個閘門控制:輸入閘門、忘記閘門和輸出閘門。這些閘門使得LSTM可以捕捉長期依賴關係,同時也可以解決梯度消失問題。LSTM已經被成功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影像字幕生成。

深度學習中的序列模型

序列模型在深度學習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時間序列分析等領域。這類模型能夠有效地處理序列資料,例如文字、語音和時間序列資料。

閘控遞迴單元(GRU)

閘控遞迴單元(Gated Recurrent Unit, GRU)是一種常用的深度學習模型,特別是在NLP領域。GRU設計用於解決遞迴神經網路中的梯度消失問題。它透過閘控機制選擇性地更新和忘記資訊,從而捕捉序列資料中的長期依賴關係。

GRU的主要優點在於其簡單的設計和較少的引數,這使得它比長短期記憶(LSTM)網路更快地訓練和佈署。GRU使用兩個閘控:重置閘和更新閘,控制資訊的流動和記憶單元的更新。

編碼器-解碼器網路

編碼器-解碼器網路是一種用於序列任務的神經網路架構,例如語言翻譯、聊天機器人、語音識別和影像字幕生成。它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編碼器網路和解碼器網路。

在語言翻譯中,編碼器網路處理輸入語言的句子,生成一個固定長度的表示,稱為上下文向量。這個向量包含了輸入句子的重要資訊,然後被輸入到解碼器網路中。解碼器網路利用上下文向量和其內部狀態生成輸出序列,即目標語言的翻譯。

序列到序列模型

序列到序列(Sequence-to-Sequence, Seq2Seq)模型是一種深度學習架構,設計用於處理可變長度的輸入序列和生成可變長度的輸出序列。它在NLP任務中非常流行,例如機器翻譯、文字摘要、聊天機器人等。Seq2Seq模型由編碼器和解碼器組成,兩者都是遞迴神經網路(RNN)或Transformer基礎模型。

編碼器接收輸入序列,處理它,生成一個固定大小的表示,即上下文向量。這個向量捕捉了輸入序列的基本資訊。解碼器利用上下文向量和其內部狀態生成輸出序列,一個詞一個詞地預測,使用上下文向量和之前生成的詞來預測下一個詞。

序列到序列模型的深度剖析

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深度學習架構,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任務中。它的基本思想是使用一個編碼器(encoder)將輸入序列轉換為一個固定大小的向量,然後使用一個解碼器(decoder)從這個向量中生成輸出序列。

編碼器

編碼器的主要功能是將輸入序列壓縮為一個固定大小的向量,稱為上下文向量(context vector)。這個過程涉及到對輸入序列進行編碼,然後使用最後一個時間步的隱藏狀態作為上下文向量。

解碼器

解碼器的主要功能是從上下文向量中生成輸出序列。它使用上下文向量作為初始隱藏狀態,然後在每個時間步預測下一個單詞。解碼器的輸出序列是根據上下文向量和之前生成的單詞。

注意力機制

標準的編碼器-解碼器架構有一個侷限性,就是它使用一個固定大小的向量來表示整個輸入序列。這可能導致資訊損失,特別是在處理長輸入序列時。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mechanism)被提出。

注意力機制允許模型在生成每個輸出序列元素時,關注輸入序列的特定部分。這樣,模型可以有效地處理長輸入序列,避免資訊損失,從而提高模型的效能和準確性。

注意力機制計算解碼器的隱藏狀態(查詢)和編碼器的隱藏狀態(鍵)之間的注意力分數。這些注意力分數決定了不同輸入序列部分的重要性,然後上下文向量被形成為編碼器的隱藏狀態的加權和,權重由注意力分數決定。

Seq2Seq 模型的訓練

Seq2Seq 模型使用輸入序列和對應的輸出序列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編碼器處理輸入序列,解碼器生成輸出序列。模型被最佳化以最小化生成的輸出序列和真實輸出序列之間的差異,使用技術如教師強制(teacher forcing)或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Seq2Seq 模型的挑戰

Seq2Seq 模型有一些挑戰,例如處理長序列、處理詞彙表外的單詞、以及維持長距離的上下文。技術如注意力機制和束搜尋(beam search)被用來解決這些挑戰。

程式碼實作

以下是使用 Python 和 PyTorch 實作的 Seq2Seq 模型的簡單示例: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class 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 hidden_dim, num_layers):
        super(Encoder, self).__init__()
        self.rnn = nn.GRU(input_dim, hidden_dim, num_layers, batch_first=True)

    def forward(self, x):
        h0 = torch.zeros(self.rnn.num_layers, x.size(0), self.rnn.hidden_size).to(x.device)
        out, _ = self.rnn(x, h0)
        return out[:, -1, :]

class De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 hidden_dim, output_dim, num_layers):
        super(Decoder, self).__init__()
        self.rnn = nn.GRU(input_dim, hidden_dim, num_layers, batch_first=True)
        self.fc = nn.Linear(hidden_dim, output_dim)

    def forward(self, x, h0):
        out, _ = self.rnn(x, h0)
        out = self.fc(out[:, -1, :])
        return out

class Seq2Seq(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encoder, decoder):
        super(Seq2Seq,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 = encoder
        self.decoder = decoder

    def forward(self, x):
        context = self.encoder(x)
        h0 = context.unsqueeze(0).repeat(self.decoder.rnn.num_layers, 1, 1)
        out = self.decoder(x, h0)
        return out

# 初始化模型
encoder = Encoder(input_dim=10, hidden_dim=20, num_layers=1)
decoder = Decoder(input_dim=10, hidden_dim=20, output_dim=10, num_layers=1)
model = Seq2Seq(encoder, decoder)

# 訓練模型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for epoch in range(100):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torch.randn(1, 10, 10))
    loss = criterion(outputs, torch.randn(1, 10))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f'Epoch {epoch+1}, Loss: {loss.item()}')

圖表翻譯

以下是使用 Mermaid 語法繪製的 Seq2Seq 模型的流程圖:

  graph LR
    A[輸入序列] -->|編碼|> B[編碼器]
    B --> C[上下文向量]
    C --> D[解碼器]
    D --> E[輸出序列]
    style A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4px
    style B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4px
    style C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4px
    style D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4px
    style E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4px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 Seq2Seq 模型的基本流程,包括輸入序列、編碼器、上下文向量、解碼器和輸出序列。

Transformer 架構與大語言模型

Transformer 架構是一種開創性的神經網路設計,於 2017 年由玄貓引入,廣泛應用於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如文字分類、語言模型和機器翻譯。其核心是一種編碼器-解碼器模型,能夠有效地處理變長度的輸入和輸出序列,使其非常適合於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任務。

Transformer 架構

Transformer 架構的核心是一個編碼器-解碼器模型。編碼器接收輸入序列並生成其隱藏表示,這個隱藏表示包含了輸入序列的基本資訊,並作為解碼器的上下文表示。解碼器利用這個隱藏表示來生成輸出序列。編碼器和解碼器都由多層自注意力機制和前向神經網路組成。

自注意力機制計算輸入元件之間的注意力權重,允許模型根據需要關注輸入序列的不同部分。注意力權重用於計算輸入元素的加權和,從而提供了一種方法,使模型可以從整個輸入序列中選擇性地整合相關資訊。前向神經網路進一步處理自注意力層的輸出,使用非線性變換來增強模型捕捉資料中複雜模式和關係的能力。

Transformer 的設計提供了幾個優點:

  1. 效率:它可以平行處理輸入序列,使其比傳統的順序模型更快、更具計算效率。
  2. 可解釋性:注意力權重可以被視覺化,允許我們看到模型在處理過程中關注輸入序列的哪些部分,使得理解和解釋模型的行為更加容易。
  3. 全域性上下文:Transformer 可以同時考慮整個輸入序列,捕捉長距離依賴關係,並在需要上下文的任務中提高效能,例如機器翻譯。

大語言模型

大語言模型(LLMs)是一類特殊的先進人工智慧模型,旨在處理和理解人類語言。這些模型通常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特別是根據 Transformer 的架構,並在大量的網際網路文字資料上進行訓練。它們的設計目的是處理和理解人類語言,具有卓越的效率、可解釋性和捕捉全域性上下文的能力。

Transformer 架構已經成為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主流方法,並且在各種語言相關任務中顯著推進了技術的發展,得益於其效率、可解釋性和捕捉全域性上下文的能力。透過使用這種架構和大語言模型,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可以建立出更強大、更智慧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

內容解密:

Transformer 架構的引入和大語言模型的發展,標誌著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透過使用這些模型,開發人員可以建立出更強大、更智慧的自然語言處理系統,以應對各種語言相關任務。這些模型的設計和應用為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提供了新的機會和挑戰,推動了人工智慧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輸入序列] --> B[編碼器]
    B --> C[隱藏表示]
    C --> D[解碼器]
    D --> E[輸出序列]
    style A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B fill:#ccc,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C fill:#ccc,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D fill:#ccc,stroke:#333,stroke-width:2px
    style E fill:#f9f,stroke:#333,stroke-width:2px

圖表翻譯:

上述 Mermaid 圖表描述了 Transformer 架構的基本流程,從輸入序列開始,經過編碼器生成隱藏表示,然後透過解碼器生成輸出序列。這個過程展示了 Transformer 如何使用自注意力機制和前向神經網路來處理輸入序列,並產生最終的輸出序列。這個架構的設計使得 Transformer 能夠高效地處理變長度的輸入和輸出序列,並在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任務中表現出色。

大語言模型的崛起

大語言模型(LLM)是一種可以學習複雜模式、語義表示和上下文關係的模型,能夠生成類似人類的文字、翻譯語言、回答問題、進行情感分析等。其中,OpenAI的GPT(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系列是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包括GPT-3等模型。這些模型是在大型資料集上預訓練的,可以根據具體應用進行微調,從而在各種語言相關任務中表現出色。

大語言模型的能力為自然語言處理帶來了重大進展,使其在客戶支援、內容生成、語言翻譯等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它們也引發了關於倫理、偏見和濫用的重要問題,因為它們可以生成類似人類的文字和傳播誤資訊,如果不負責任地使用。

一些著名的大語言模型包括:

  • GPT:GPT是OpenAI的第四代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系列。它以生成類似人類的文字而聞名,並已經展示了回答問題、創作詩歌甚至編寫程式碼的能力。
  • BERT(雙向編碼器表示從轉換器):由玄貓開發,BERT是一個關鍵的大語言模型,能夠從輸入文字的兩個方向捕捉上下文,使其在理解語言細微差別和關係方面非常擅長。它已經成為廣泛自然語言處理任務的基礎模型。
  • T5(文字到文字轉換轉換器):同樣由玄貓開發,T5將所有自然語言處理任務視為文字到文字問題。這種統一框架在翻譯、摘要和問答等任務中表現出色。
  • RoBERTa:Facebook的RoBERTa是BERT的最佳化版本,已經在各種自然語言處理基準中取得了最先進的成果。它在BERT的架構和訓練過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語言理解能力。

這些大語言模型已經在自然語言生成、理解和翻譯等任務中取得了重大進展,拓寬了人工智慧模型在語言相關任務中的能力界限。其多功能性和最先進的效能使其在聊天機器人、語言翻譯、情感分析和內容生成等應用中成為寶貴的資產。隨著該領域的研究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期待出現更加先進和強大的大語言模型,繼續革新自然語言處理領域。

大語言模型與Transformer架構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大語言模型(LLMs)和Transformer架構已經成為自然語言處理(NLP)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技術的出現,不僅推動了NLP的發展,也使得機器對於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語言模型的力量

語言模型是NLP中的核心技術,它們可以學習語言的模式和結構,從而實作對文字的理解和生成。這些模型可以被視為虛擬的語言學家,它們可以解析語言的複雜性,包括語法、句法和語義學。語言模型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們可以理解文字,也在於它們可以生成連貫和上下文相關的回應,模糊了人類和機器之間的語言理解界限。

語言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條件機率,即模型學習給定前面的詞彙序列中,下一個詞彙出現的機率。透過這個機制,語言模型可以預測給定上下文中最可能出現的下一個詞彙。這種預測能力使得語言模型在許多NLP任務中不可或缺,包括機器翻譯、文字摘要、情感分析、問答系統等。

大語言模型的崛起

傳統的語言模型在處理長距離依賴和捕捉語言的上下文細微差別方面存在著侷限性。這些限制的存在催生了大語言模型的出現。大語言模型透過其龐大的規模、強大的架構創新和卓越的能力,徹底改變了NLP領域。

大語言模型利用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資料,在其訓練過程中,可以深入地理解人類語言的複雜性。另外,它們在泛化能力方面也非常出色,透過從大量的預訓練和微調資料中學習,可以在廣泛的NLP任務中表現出色。

Transformer架構的革命

Transformer架構的提出標誌著語言模型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Transformer引入了注意力機制,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允許模型動態地權衡序列中每個詞彙相對於所有其他詞彙的相關性。這個注意力機制,結合前饋神經網路,構成了Transformer架構的基礎,並使得其在NLP任務中表現出色。

隨著語言模型的不斷演進,它們有望推動人工智慧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然而,與這種力量的增長同時,也帶來了對偏見、誤資訊和隱私的關注。因此,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夠推動技術的發展,又能夠解決相關的倫理問題,對於NLP領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 示例:使用Transformer進行文字分類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AutoTokenizer
import torch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分詞器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model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 定義文字分類任務的輸入和輸出
input_text = "這是一個示例文字。"
inputs = tokenizer(input_text, return_tensors="pt")

# 執行模型預測
outputs = model(**inputs)

# 處理預測結果
predicted_class = torch.argmax(outputs.logits)
print(f"預測類別:{predicted_class}")

圖表翻譯:

  graph LR
    A[文字輸入] --> B[分詞器]
    B --> C[模型輸入]
    C --> D[Transformer模型]
    D --> E[預測輸出]
    E --> F[類別預測]
    F --> G[結果輸出]

這個圖表展示了使用Transformer進行文字分類的過程,從文字輸入到預測輸出,包括分詞、模型輸入、Transformer模型、預測輸出和類別預測等步驟。

Transformer 架構深度解析

Transformer 架構是許多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的核心元件,包括 ChatGPT。它於 2017 年由研究人員提出,旨在解決傳統序列模型(如 RNN 和 LSTM)在處理長距離依賴和平行化方面的限制。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Transformer 架構的出現徹底革新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相較於傳統的迴圈神經網路,Transformer 根據自注意力機制,能夠有效捕捉長距離語義依賴,並實作高度平行化,從而大幅提升模型訓練效率和效能。然而,Transformer 的高計算複雜度和記憶體需求也限制了其在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應用。模型的訓練和佈署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這也間接導致了技術門檻的提高。展望未來,隨著硬體效能提升和模型壓縮技術的發展,根據 Transformer 的輕量化模型和更高效的訓練方法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期在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中釋放 Transformer 的強大潛力。玄貓認為,持續關注 Transformer 架構的演進,並探索其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將是 NLP 領域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