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視窗函式是一種強大的分析工具,能夠在不改變原有資料結構的情況下,進行分組計算、排名、滯後計算等操作。視窗函式根據分組和排序規則定義一個視窗,並在該視窗內執行計算。常見的視窗函式包括 ROW_NUMBER()
、RANK()
、DENSE_RANK()
、NTILE()
、LAG()
、LEAD()
、SUM()
、AVG()
、MAX()
和 MIN()
等。它們可以應用於各種資料分析場景,例如計算移動平均值、累計總和、排名等。相較於傳統的分組聚合函式,視窗函式可以保留每行的詳細資訊,並在同一查詢中同時進行分組計算和單行計算,提高了查詢效率。然而,過度使用視窗函式也可能影響查詢效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dbt(data build tool)則是一種流行的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工具,簡化了資料倉儲的開發和維護。dbt Core 提供了基本的命令列工具,而 dbt Cloud 則提供了更便捷的網頁介面和協作功能。dbt 使用 SQL 語言定義資料模型,並支援版本控制、測試和佈署等功能。dbt 的核心概念包括模型、source、ref 等,可以幫助使用者構建清晰、可維護的資料管道。
視窗函式的種類
視窗函式有多種,包括:
ROW_NUMBER()
: 將每一行賦予一個唯一的行號。RANK()
: 將每一行賦予一個排名。DENSE_RANK()
: 將每一行賦予一個密集排名。NTILE()
: 將每一行賦予一個分組號碼。LAG()
: 傳回前一行的值。LEAD()
: 傳回後一行的值。SUM()
: 傳回分組的總和。AVG()
: 傳回分組的平均值。MAX()
: 傳回分組的最大值。MIN()
: 傳回分組的最小值。
視窗函式的使用
視窗函式可以用來對資料進行分組和計算。以下是使用視窗函式的示例:
SELECT
id,
name,
ROW_NUMBER() OVER (ORDER BY id) AS row_num,
RANK() OVER (ORDER BY id) AS rank,
DENSE_RANK() OVER (ORDER BY id) AS dense_rank,
NTILE(4) OVER (ORDER BY id) AS ntile
FROM
table_name;
這個示例使用視窗函式對資料進行分組和計算,包括賦予每一行一個唯一的行號、排名、密集排名和分組號碼。
視窗函式的優點
視窗函式有多個優點,包括:
- 可以對資料進行分組和計算。
- 可以對資料進行排序和排名。
- 可以對資料進行分組和計算。
- 可以傳回前一行和後一行的值。
視窗函式的缺點
視窗函式也有多個缺點,包括:
- 可能會對資料進行排序和排名,從而影響查詢效率。
- 可能會傳回大量的資料,從而影響查詢效率。
- 可能會對資料進行分組和計算,從而影響查詢效率。
視窗函式的應用
視窗函式(Window Function)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夠讓我們對資料進行複雜的分析和計算。以下是視窗函式的基本語法:
<function_name> ([<arguments>])
OVER ( [PARTITION BY <part_expr>] [ORDER BY <order_expr>])
其中,PARTITION BY
用於指定資料的分割槽,ORDER BY
用於指定資料的排序。
視窗函式的種類
視窗函式可以分為兩種:排名相關函式(Rank-related functions)和視窗框架函式(Window frame functions)。
排名相關函式用於計算排名值,例如 RANK()
、DENSE_RANK()
和 ROW_NUMBER()
。這些函式可以用於計算資料的排名,例如計算學生成績的排名。
視窗框架函式用於計算視窗框架內的值,例如 SUM()
、AVG()
和 MAX()
。這些函式可以用於計算視窗框架內的資料的總和、平均值和最大值。
視窗框架的定義
視窗框架是視窗函式的核心概念。視窗框架是指視窗函式作用的資料範圍。視窗框架可以是固定或動態的。
固定視窗框架是指視窗函式作用的資料範圍是固定的,例如計算前 5 行的總和。
動態視窗框架是指視窗函式作用的資料範圍是動態的,例如計算當前行的前 5 行的總和。
Snowflake 中的視窗函式
Snowflake 是一種雲端資料倉儲平臺,支援視窗函式。以下是 Snowflake 中視窗函式的範例:
SELECT
O_ORDERKEY,
O_CUSTKEY,
O_ORDERDATE,
O_TOTALPRICE,
AVG(O_TOTALPRICE) OVER (PARTITION BY O_ORDERDATE) AS daily_avg,
SUM(O_TOTALPRICE) OVER (PARTITION BY O_ORDERDATE) AS daily_total,
SUM(O_TOTALPRICE) OVER (PARTITION BY MONTH(O_ORDERDATE)) AS monthly_total,
O_TOTALPRICE / daily_avg * 100 AS avg_pct,
O_TOTALPRICE / daily_total * 100 AS day_pct,
O_TOTALPRICE / monthly_total * 100 AS month_pct
FROM
"SNOWFLAKE_SAMPLE_DATA"."TPCH_SF1"."ORDERS"
QUALIFY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O_ORDERDATE) <= 5
ORDER BY
O_ORDERDATE, O_TOTALPRICE DESC;
這個範例使用視窗函式計算每日的平均值、總和和百分比,同時也計算每月的總和和百分比。
SQL窗函式深度解析
窗函式(Window Function)是一種強大的SQL工具,允許您對資料進行複雜的分析和計算。窗函式可以用來計算移動平均值、排名、累積總和等等。
窗函式的種類
窗函式可以分為兩種:累積窗函式(Cumulative Window Function)和滑動窗函式(Sliding Window Function)。
累積窗函式
累積窗函式是一種窗函式,會根據目前的行資料,計算從視窗開始到目前行的所有資料的累積值。累積窗函式的語法如下:
{ROWS | RANGE} BETWEEN UNBOUNDED PRECEDING AND CURRENT ROW
或
{ROWS | RANGE} BETWEEN CURRENT ROW AND UNBOUNDED FOLLOWING
其中,ROWS
和RANGE
是窗函式的兩種模式。ROWS
模式根據行數計算累積值,而RANGE
模式根據排序欄位的值計算累積值。
滑動窗函式
滑動窗函式是一種窗函式,會根據目前的行資料,計算從目前行開始,往前或往後一定行數的資料的累積值。滑動窗函式的語法如下:
ROWS BETWEEN <N> { PRECEDING | FOLLOWING } AND <M> { PRECEDING | FOLLOWING }
或
ROWS BETWEEN UNBOUNDED PRECEDING AND <M> { PRECEDING | FOLLOWING }
或
ROWS BETWEEN <N> { PRECEDING | FOLLOWING } AND UNBOUNDED FOLLOWING
其中,N
和M
是滑動窗函式的引數,代表往前或往後的行數。
ROWS/RANGE在累積窗函式中的差異
在累積窗函式中,ROWS
和RANGE
是兩種不同的模式。ROWS
模式根據行數計算累積值,而RANGE
模式根據排序欄位的值計算累積值。
ROWS
模式:根據行數計算累積值,從視窗開始到目前行的所有資料的累積值。RANGE
模式:根據排序欄位的值計算累積值,從視窗開始到目前行的所有資料的累積值,且排序欄位的值相同的行會被視為同一組。
內容解密:
窗函式的語法和差異是瞭解窗函式的關鍵。累積窗函式和滑動窗函式的語法不同,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窗函式模式。ROWS
和RANGE
是窗函式的兩種模式,根據行數或排序欄位的值計算累積值。
圖表翻譯:
graph LR A[窗函式] --> B[累積窗函式] A --> C[滑動窗函式] B --> D[ROWS模式] B --> E[RANGE模式] C --> F[ROWS BETWEEN] C --> G[ROWS BETWEEN UNBOUNDED PRECEDING AND] C --> H[ROWS BETWEEN AND UNBOUNDED FOLLOWING]
此圖表展示了窗函式的兩種模式:累積窗函式和滑動窗函式。累積窗函式又可以分為ROWS
模式和RANGE
模式,而滑動窗函式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語法。
版本控制系統與dbt Cloud工作流程
在開始使用dbt Cloud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版本控制系統(Version Control System, VCS)的基本概念。版本控制系統是一種軟體,能夠記錄和管理檔案的變化歷史,讓多個開發者可以合作開發軟體。
版本控制系統的功能
版本控制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
- 儲存檔案的變化歷史
- 管理多個開發者的合作
- 提供檔案的版本管理
Git版本控制系統
Git是一種流行的版本控制系統,於2005年由Linus Torvalds建立。Git的主要特點包括:
- 分散式版本控制
- 快速的分支和合併
- 強大的版本管理
建立GitHub帳戶
要使用dbt Cloud,我們需要建立一個GitHub帳戶。以下是建立GitHub帳戶的步驟:
- 前往GitHub官網,點選「Sign up」按鈕。
- 填寫註冊表格,包括電子郵件地址、密碼和使用者名稱。
- 驗證電子郵件地址。
- 填寫個人資料資訊。
建立dbt Cloud帳戶
要使用dbt Cloud,我們需要建立一個dbt Cloud帳戶。以下是建立dbt Cloud帳戶的步驟:
- 前往dbt Cloud官網,點選「Sign up」按鈕。
- 填寫註冊表格,包括電子郵件地址、密碼和使用者名稱。
- 驗證電子郵件地址。
- 填寫個人資料資訊。
設定dbt Cloud專案
要設定dbt Cloud專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專案,並設定專案的基本資訊。以下是設定dbt Cloud專案的步驟:
- 登入dbt Cloud帳戶,點選「Create a new project」按鈕。
- 填寫專案基本資訊,包括專案名稱、描述和資料函式庫連線資訊。
- 設定專案的版本控制系統,包括Git儲存函式庫和分支。
- 設定專案的資料函式庫連線,包括資料函式庫型別、帳戶和密碼。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建立GitHub帳戶] --> B[建立dbt Cloud帳戶] B --> C[設定dbt Cloud專案] C --> D[設定版本控制系統] D --> E[設定資料函式庫連線] E --> F[完成設定]
此圖表顯示了建立GitHub帳戶、建立dbt Cloud帳戶、設定dbt Cloud專案、設定版本控制系統、設定資料函式庫連線和完成設定的流程。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分析
dbt(data build tool)是一種流行的資料轉換和分析工具,提供了一種簡單且高效的方式來管理和分析資料。在本節中,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分析。
dbt Core 和 dbt Cloud
dbt 有兩種版本:dbt Core 和 dbt Cloud。dbt Core 是一種開源軟體,提供了基本的資料轉換和分析功能。dbt Cloud 是一種商業軟體,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工具,包括網頁介面、版本控制和合作功能。
dbt Core 工作流程
dbt Core 的工作流程通常如下:
- 建立一個新的分支並切換到該分支。
- 編輯和儲存 dbt 模型。
- 編譯和執行 dbt 模型。
- 測試 dbt 模型。
- 將變更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
dbt Cloud 工作流程
dbt Cloud 的工作流程通常如下:
- 建立一個新的分支並切換到該分支。
- 編輯和儲存 dbt 模型。
- 測試 dbt 模型。
- 執行 dbt 模型。
- 將變更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分析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分析的步驟如下:
- 建立一個新的 dbt 專案。
- 編輯和儲存 dbt 模型。
- 編譯和執行 dbt 模型。
- 測試 dbt 模型。
- 將變更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
內容解密:
-- 建立一個新的 dbt 專案
dbt init my_project
-- 編輯和儲存 dbt 模型
dbt edit my_model.sql
-- 編譯和執行 dbt 模型
dbt compile my_model.sql
dbt run my_model.sql
-- 測試 dbt 模型
dbt test my_model.sql
-- 將變更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
git add.
git commit -m "更新 dbt 模型"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建立 dbt 專案] --> B[編輯 dbt 模型] B --> C[編譯和執行 dbt 模型] C --> D[測試 dbt 模型] D --> E[提交變更到版本控制系統]
使用 dbt Cloud 進行資料分析和 ETL 工作流程
dbt Cloud 是一種根據網頁的工具,提供了簡單易用的介面來管理和執行 dbt 專案。以下是使用 dbt Cloud 進行資料分析和 ETL 工作流程的步驟:
步驟 1:選擇環境和分支
首先,需要選擇要使用的環境和分支。環境是指要執行 dbt 專案的環境,例如 development、testing 或 production。分支是指要使用的 Git 分支。
步驟 2:定義工作
接下來,需要定義工作(job)。工作是指要執行的 dbt 命令,例如 dbt run
或 dbt test
。可以在工作中指定要執行的命令和引數。
步驟 3:執行工作
執行工作後,dbt Cloud 會自動執行指定的命令和引數。可以在實時檢視執行結果和日誌。
步驟 4:排程執行
如果需要定期執行工作,可以設定排程執行。dbt Cloud 支援 cron 排程語法,可以設定工作在特定時間或間隔執行。
步驟 5:發布結果
如果需要發布結果,可以設定發布選項。dbt Cloud 支援發布結果到不同的平臺,例如 GitHub 或 Slack。
使用 dbt Cloud IDE 進行 SQL 查詢和資料分析
dbt Cloud IDE 是一種根據網頁的 SQL 編輯器,提供了簡單易用的介面來進行 SQL 查詢和資料分析。以下是使用 dbt Cloud IDE 進行 SQL 查詢和資料分析的步驟:
步驟 1:開啟 IDE
首先,需要開啟 dbt Cloud IDE。可以在 dbt Cloud 的導航欄中找到 IDE 的入口。
步驟 2:編寫 SQL 查詢
接下來,需要編寫 SQL 查詢。可以使用 dbt Cloud IDE 的 SQL 編輯器來編寫查詢。
步驟 3:執行查詢
執行查詢後,dbt Cloud IDE 會自動執行查詢和顯示結果。
步驟 4:分析結果
可以在 dbt Cloud IDE 中分析查詢結果。提供了各種工具和功能來幫助分析結果,例如篩選、排序和分組。
介紹 source 和 ref 函式
dbt 提供了兩個重要的函式:source 和 ref。source 函式用於定義資料來源,ref 函式用於參照其他模型。
source 函式
source 函式用於定義資料來源。例如:
{{ source('my_table') }}
這個函式會定義一個名為 my_table
的資料來源。
ref 函式
ref 函式用於參照其他模型。例如:
{{ ref('my_model') }}
這個函式會參照一個名為 my_model
的模型。
資料倉儲建模工具dbt的專案結構和模型分析
dbt是一種流行的資料倉儲建模工具,允許使用者使用SQL語言定義和管理資料倉儲中的資料模型。在本節中,我們將探討dbt專案的結構和模型的分析。
dbt專案結構
一個典型的dbt專案包含以下幾個主要檔案和目錄:
dbt_project.yml
:這是dbt專案的主組態檔,定義了專案的設定和依賴關係。.gitignore
:這是一個git特有的檔案,列出了不需要版本控制的資源,例如dbt_packages
、target
和logs
目錄。models
目錄:這個目錄包含了dbt模型的SQL檔案,每個檔案代表了一個資料模型。models/example
目錄:這個目錄包含了示例模型的SQL檔案和組態檔。
模型分析
讓我們分析一下my_first_dbt_model.sql
和my_second_dbt_model.sql
這兩個模型。
my_first_dbt_model
這個模型的原始碼如下:
{{ config(materialized='table') }}
with source_data as (
select 1 as id
union all
select null as id
)
select *
from source_data
這個模型使用了兩個基本的查詢來生成兩行資料,一行的ID值為1,另一行的ID值為null。然後,模型使用CTE(Common Table Expression)來定義一個名為source_data
的臨時結果集。最後,模型選擇所有欄位從source_data
臨時結果集。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行的{{ config(materialized='table') }}
是一個內聯組態,指示dbt將這個模型的結果物化為一個表格。如果您預覽這個模型,您將看到查詢的結果,但不會在您的資料函式庫中生成任何東西。要影響您的資料函式庫,您需要使用dbt run
或dbt build
命令執行模型。
my_second_dbt_model
這個模型的原始碼如下:
{{ config(materialized='table') }}
with source_data as (
select * from {{ ref('my_first_dbt_model') }}
)
select *
from source_data
這個模型使用了ref
函式來參照前面的my_first_dbt_model
模型。然後,模型選擇所有欄位從source_data
臨時結果集。
線性圖
如果您開啟其中一個模型並點選編輯面板下方的Lineage標籤,您將看到線性圖,它顯示了兩個模型之間的依賴關係。
分析 my_second_dbt_model
第二個模型的原始碼如下:
SELECT *
FROM {{ ref('my_first_dbt_model') }}
WHERE id = 1
如果您在使用 dbt run
命令之前預覽此模型,您將會遇到錯誤,因為您參照的第一個模型尚不存在於您的資料函式庫中。很可能,具有您選擇的schema名稱的schema也不存在。
我們將在下一節中使用 dbt run
命令,因此目前我們只需注意,這個模型只從第一個模型中選擇所有資料,該模型簡單地被參照為 my_first_dbt_model
。
在我們的模型中, {
和 }
這兩個花括號符號用於開始和結束 Jinja 程式碼塊。稍後我們將更詳細地研究 Jinja。目前,請注意雙花括號 {{
用於列印 Jinja 表示式的值。
我們預期 {{ ref('my_first_dbt_model') }}
這行將列印預出正確的 SQL 名稱,以參照包含第一個模型的表或檢視。
分析 schema.yml
此組態檔的第一行如下:
version: 2
models:
- name: my_first_dbt_model
description: "A starter dbt model"
columns:
- name: id
description: "The primary key for this table"
tests:
- unique
這個組態檔定義了模型的版本、名稱、描述、欄位和測試。其中,my_first_dbt_model
是模型的名稱,description
是模型的描述,columns
定義了模型中的欄位,包括欄位名稱和描述。tests
部分定義了模型的測試,包括唯一性測試。
內容解密:
上述模型和組態檔案的原始碼和設定,將會在後續的章節中進行更詳細的解釋和分析。特別是,Jinja 的使用和模型的參照機制將會被深入探討。
圖表翻譯:
以下是使用 Mermaid 圖表來描述模型之間的關係:
graph LR A[my_first_dbt_model] --> B[my_second_dbt_model] B --> C[資料函式庫] C --> D[SQL 名稱] D --> E[參照] E --> F[模型]
這個圖表展示了 my_first_dbt_model
和 my_second_dbt_model
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與資料函式庫和 SQL 名稱的關係。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
dbt(data build tool)是一種強大的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工具,允許使用者定義和管理複雜的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流程。以下是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的步驟:
步驟 1:建立 dbt 專案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 dbt 專案。這可以透過建立一個新資料夾並在其中建立一個 dbt_project.yml
檔案來完成。
步驟 2:定義模型
接下來,需要定義模型。模型是 dbt 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代表了一個資料轉換或模型建立流程。可以使用 dbt
命令來建立一個新模型。
步驟 3:組態模型
組態模型需要定義模型的輸入和輸出資料源、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流程等。可以使用 dbt
命令來組態模型。
步驟 4:執行模型
執行模型需要使用 dbt run
命令。這個命令會將模型編譯成 SQL 程式碼並執行它。
步驟 5:測試模型
測試模型需要使用 dbt test
命令。這個命令會執行模型的測試案例並報告測試結果。
步驟 6:修復錯誤
如果模型執行或測試出現錯誤,需要修復錯誤。可以使用 dbt
命令來修復錯誤。
步驟 7:佈署模型
佈署模型需要使用 dbt deploy
命令。這個命令會將模型佈署到生產環境。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的優點
使用 dbt 進行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有以下優點:
- 簡單易用:dbt 提供了一個簡單易用的介面,允許使用者輕鬆定義和管理複雜的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流程。
- 高效:dbt 可以高效地執行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流程,減少了資料處理的時間和成本。
- 可擴充套件:dbt 支援大規模的資料轉換和模型建立,允許使用者輕鬆處理大量的資料。
- 安全:dbt 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允許使用者保護其資料和模型。
資料模型的重要性
資料模型是資料工程的基礎,為資料提供了清晰的背景和意義。它是描述資料的結構和關係的過程,幫助我們瞭解資料的意義和價值。
資料模型的型別
資料模型可以分為三種型別:概念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
- 概念模型:是最抽象的模型,定義了專案的範圍和內容。
- 邏輯模型:提供了更詳細的資訊,定義了資料的結構和關係。
- 物理模型:是最詳細的模型,描述了資料在儲存系統中的儲存方式。
實體關係模型(E-R模型)
E-R模型是一種常用的資料模型,描述了實體、屬性和關係之間的關係。它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 實體:是指我們想要分析的物件,例如客戶、訂單等。
- 屬性:是指實體的特徵,例如客戶的姓名、地址等。
- 關係:是指實體之間的關係,例如客戶和訂單之間的關係。
資料模型的重要性
資料模型對於資料工程專案的成功至關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
- 瞭解資料的意義:資料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資料的背景和意義。
- 改善資料品質:資料模型可以幫助我們確保資料的品質和一致性。
- 提高資料的可重用性:資料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資料的可重用性和分享性。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SQL 視窗函式為資料分析提供了強大的工具,能夠在不改變原有資料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複雜的計算和分析。本文深入探討了視窗函式的種類、語法、ROWS/RANGE 模式差異以及在 Snowflake 中的應用,並結合 dbt 工具的專案結構、模型分析、工作流程和資料轉換等方面,展現了現代資料工程的最佳實踐。 然而,視窗函式的效能取決於資料量和查詢複雜度,過於複雜的視窗函式可能會影響查詢效率。 對於追求極致效能的場景,需要仔細評估視窗函式的資源消耗。 玄貓認為,熟練掌握視窗函式和 dbt 等現代資料工具,能有效提升資料分析效率,是資料工程師的必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