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PL 模型是一種根據統計學習的引數化人體模型,可以有效地表示人體的形狀和姿勢變化。透過調整形狀引數(β)和姿勢引數(θ),可以生成不同體型和姿態的 3D 人體模型。SMPLify 方法則利用 2D 關節點資訊,透過最佳化演算法擬合 SMPL 模型引數,以重建 3D 人體模型。目標函式通常包含關節點誤差、姿勢和形狀正則化項,以確保模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在實作過程中,需要使用 Python 和相關函式庫,例如 OpenCV 和 SMPL 函式庫,進行模型載入、資料預處理、最佳化求解和視覺化呈現。
形狀變化的表示
形狀變化可以用一組引數來表示,這些引數稱為形狀引數(β)。這些引數可以用來描述人體的基本形狀,例如身高、體重、骨骼結構等。形狀引數可以用來計算人體的形狀變化,例如計算人體的體積、表面積等。
姿勢變化的表示
姿勢變化可以用一組引數來表示,這些引數稱為姿勢引數(θ)。這些引數可以用來描述人體在不同姿勢下的變化,例如站立、坐下、躺下等。姿勢引數可以用來計算人體的姿勢變化,例如計算人體的關節角度、肌肉張力等。
人體模型中的形狀和姿勢變化
人體模型中,形狀和姿勢變化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j(β; J, T, S) = J(T + B_s(β; S))
其中,j是人體模型中的關節位置,β是形狀引數,J是關節的初始位置,T是姿勢引數,S是骨骼結構,B_s是形狀變化的基礎函式。
這個公式表示,人體模型中的關節位置是由形狀引數和姿勢引數共同決定 的。形狀引數用來描述人體的基本形狀,姿勢引數用來描述人體在不同姿勢下的變化。
形狀變化的基礎函式
形狀變化的基礎函式B_s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B_s(β; S) = ∑(i=1)^n b_i(β) * s_i
其中,b_i是形狀變化的基礎函式,s_i是骨骼結構的基礎函式,n是基礎函式的數量。
這個公式表示,形狀變化的基礎函式是由多個基礎函式組成,每個基礎函式對應一個特定的形狀變化。
姿勢變化的基礎函式
姿勢變化的基礎函式B_p可以用以下公式來表示:
B_p(θ) = ∑(i=1)^m b_i(θ) * t_i
其中,b_i是姿勢變化的基礎函式,t_i是姿勢引數的基礎函式,m是基礎函式的數量。
這個公式表示,姿勢變化的基礎函式是由多個基礎函式組成,每個基礎函式對應一個特定的姿勢變化。
模擬人體3D模型:SMPL應用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SMPL(Skinned Multi-Person Linear)模型來建立3D人體模型。SMPL是一種根據機器學習的模型,可以模擬人體的形狀和姿勢。
SMPL模型概述
SMPL模型是一種統計模型,使用了一組根據機器學習的演算法來學習人體的形狀和姿勢。該模型可以根據一組引數來生成3D人體模型,包括身體形狀、姿勢和麵部表情等。
應用SMPL模型
要使用SMPL模型,需要先載入模型的權重和引數。然後,可以使用這些引數來生成3D人體模型。以下是使用SMPL模型的步驟:
- 載入SMPL模型的權重和引數。
- 定義隨機的姿勢和形狀引數。
- 使用SMPL模型生成3D人體模型。
- 將3D人體模型儲存為OBJ檔案。
- 使用渲染引擎來渲染3D人體模型。
實作SMPL模型
以下是使用Python實作SMPL模型的例子: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opendr.renderer import ColoredRenderer
from opendr.lighting import LambertianPointLight
from opendr.camera import ProjectPoints
from smpl.serialization import load_model
# 載入SMPL模型的權重和引數
m = load_model('../smplify/code/models/basicModel_neutral_lbs_10_207_0_v1.0.0.pkl')
# 定義隨機的姿勢和形狀引數
m.pose[:] = np.random.rand(m.pose.size) * .2
# 使用SMPL模型生成3D人體模型
renderer = ColoredRenderer()
renderer.set(v=m, f=m.f, vc=m.vc)
# 將3D人體模型儲存為OBJ檔案
import trimesh
mesh = trimesh.Trimesh(vertices=m.v, faces=m.f)
mesh.export('hello_smpl.obj')
# 使用渲染引擎來渲染3D人體模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imshow(renderer.r)
plt.show()
這個例子使用SMPL模型生成了一個3D人體模型,並將其儲存為OBJ檔案。然後,使用渲染引擎來渲染3D人體模型。
建立3D人體模型的渲染器和光源
在建立3D人體模型的過程中,渲染器和光源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以下是建立渲染器和光源的步驟:
建立渲染器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渲染器。這裡,我們使用的是OpenDR渲染器。建立渲染器的程式碼如下:
# 建立OpenDR渲染器
rn = ColoredRenderer()
接下來,我們需要設定渲染器的屬性,包括相機引數、視錐引數等。程式碼如下:
# 設定渲染器的屬性
w, h = (640, 480)
rn.camera = ProjectPoints(v=m,
rt=np.zeros(3),
t=np.array([0, 0, 2.]),
f=np.array([w, w]) / 2.,
c=np.array([w, h]) / 2.,
k=np.zeros(5))
rn.frustum = {'near': 1., 'far': 10., 'width': w, 'height': h}
rn.set(v=m, f=m.f, bgcolor=np.zeros(3))
建立光源
接下來,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光源。這裡,我們使用的是Lambertian點光源。建立光源的程式碼如下:
# 建立Lambertian點光源
rn.vc = LambertianPointLight(
f=m.f,
v=rn.v,
num_verts=len(m),
light_pos=np.array([-1000, -1000, -2000]),
vc=np.ones_like(m) * .9,
light_color=np.array([1., 1., 1.]))
顯示渲染結果
最後,我們可以使用OpenCV顯示渲染結果。程式碼如下:
# 顯示渲染結果
cv2.imshow('render_SMPL', rn.r)
這樣,我們就完成了渲染器和光源的建立,並顯示了渲染結果。下一步,我們可以進一步最佳化渲染器和光源的引數,以獲得更好的渲染效果。
- 建立渲染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設定相機引數、視錐引數等,以確保渲染結果的正確性。
- 建立光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設定光源的位置、顏色等,以確保光源的正確性。
- 顯示渲染結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使用OpenCV的imshow函式,以顯示渲染結果。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建立渲染器] --> B[設定渲染器屬性] B --> C[建立光源] C --> D[顯示渲染結果]
這個流程圖顯示了建立渲染器、設定渲染器屬性、建立光源和顯示渲染結果的過程。
人體姿勢與形狀評估
在前一節中,我們探討了SMPL模型,並將其應用於生成隨機的三維人體。現在,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如何使用SMPL模型評估人體姿勢與形狀。
SMPLify方法
SMPLify是一種評估人體姿勢與形狀的方法,該方法由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t Systems的研究人員開發。該方法包括兩個步驟:
- 自動檢測2D關節點:使用OpenPose或DeepCut等成熟的姿勢檢測模型來自動檢測2D關節點。
- 使用SMPL模型生成3D形狀:最佳化SMPL模型的引數,以使模型的關節點投影到2D關節點上。
目標函式定義
目標函式是用於最佳化SMPL模型引數的函式。該函式包括四個項:
- 關節點誤差項:計算模型的關節點與2D關節點之間的誤差。
- 姿勢正則化項:用於正則化姿勢引數。
- 關節點可視性項:用於處理關節點的可視性。
- 形狀正則化項:用於正則化形狀引數。
最佳化過程
最佳化過程是用於找到最小化目標函式的SMPL模型引數。該過程包括多個步驟:
- 初始化SMPL模型引數。
- 計算目標函式的梯度。
- 更新SMPL模型引數。
- 重複步驟2-3,直到收斂。
結果
SMPLify方法可以用於評估人體姿勢與形狀。該方法可以自動檢測2D關節點,並使用SMPL模型生成3D形狀。最佳化過程可以找到最小化目標函式的SMPL模型引數,從而得到人體姿勢與形狀的評估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使用SMPL模型來評估人體姿勢與形狀。首先,我們自動檢測2D關節點,然後使用SMPL模型生成3D形狀。最佳化過程是用於找到最小化目標函式的SMPL模型引數。最終,我們可以得到人體姿勢與形狀的評估結果。
flowchart TD A[初始化SMPL模型引數] --> B[計算目標函式的梯度] B --> C[更新SMPL模型引數] C --> D[重複步驟2-3,直到收斂] D --> E[得到人體姿勢與形狀的評估結果]
圖表翻譯
此圖表示SMPLify方法的最佳化過程。首先,我們初始化SMPL模型引數,然後計算目標函式的梯度。接著,我們更新SMPL模型引數,重複此步驟直到收斂。最終,我們可以得到人體姿勢與形狀的評估結果。
3D 人體模型的最佳化
人體模型的最佳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和技術。以下是人體模型最佳化的簡要概述。
最佳化目標
最佳化的目標是找到最佳的3D人體模型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這個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包括:
- 2D關節點的檢測:使用2D關節點檢測演算法(如DeepCut或OpenPose)來檢測影像中的關節點。
- 3D模型的初始化:初始化3D人體模型的引數,包括姿勢和形狀。
- 最佳化:使用最佳化演算法(如梯度下降法)來最佳化3D模型的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
最佳化的五個成分
最佳化的目標函式由五個成分組成:
- 2D關節點的誤差:計算2D關節點的誤差,包括模型的2D投影和觀察到的2D影像之間的距離。
- 關節角度的誤差:計算關節角度的誤差,包括模型的關節角度和觀察到的關節角度之間的差異。
- 形狀的誤差:計算形狀的誤差,包括模型的形狀和觀察到的形狀之間的差異。
- 自我碰撞的誤差:計算自我碰撞的誤差,包括模型的自我碰撞和觀察到的自我碰撞之間的差異。
- 形狀的先驗分佈:計算形狀的先驗分佈,包括模型的形狀和觀察到的形狀之間的差異。
實作
實作人體模型的最佳化需要使用特定的演算法和技術,包括:
- SMPL模型:使用SMPL模型來初始化3D人體模型的引數。
- 2D關節點檢測:使用2D關節點檢測演算法(如DeepCut或OpenPose)來檢測影像中的關節點。
- 最佳化演算法:使用最佳化演算法(如梯度下降法)來最佳化3D模型的引數。
結果
結果是最佳的3D人體模型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這個過程可以用於各種應用,包括人體追蹤、運動分析和虛擬現實。
人體模型的最佳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和技術。最佳化的目標是找到最佳的3D人體模型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這個過程涉及多個步驟,包括2D關節點的檢測、3D模型的初始化和最佳化。最佳化的目標函式由五個成分組成,包括2D關節點的誤差、關節角度的誤差、形狀的誤差、自我碰撞的誤差和形狀的先驗分佈。實作人體模型的最佳化需要使用特定的演算法和技術,包括SMPL模型、2D關節點檢測和最佳化演算法。結果是最佳的3D人體模型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
flowchart TD A[2D關節點檢測] --> B[3D模型初始化] B --> C[最佳化] C --> D[結果] D --> E[最佳3D人體模型引數]
圖表翻譯
圖表顯示人體模型的最佳化過程。首先,使用2D關節點檢測演算法來檢測影像中的關節點。然後,初始化3D人體模型的引數。接下來,使用最佳化演算法來最佳化3D模型的引數。最後,得到最佳的3D人體模型引數,使得模型的2D投影與觀察到的2D影像最為相似。
人體3D模型的SMPLify方法研究
人體3D模型的建立是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SMPLify是一種根據深度學習的方法,用於估計人體3D姿勢和形狀。這種方法可以從單一影像中估計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SMPLify方法的原理
SMPLify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使用深度學習模型從影像中提取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資訊。這種方法使用了一種稱為SMPL(Skinned Multi-Person Linear)的人體模型,該模型可以表示人體的3D形狀和姿勢。
SMPL模型是一種線性模型,使用了一組基礎形狀和姿勢引數來表示人體的3D形狀和姿勢。這種模型可以透過最佳化演算法來估計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
SMPLify方法的實作
SMPLify方法的實作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 資料準備:首先,需要準備一組人體影像資料集,該資料集應該包含多個人體姿勢和形狀的影像。
- 模型初始化:初始化SMPL模型的引數,包括基礎形狀和姿勢引數。
- 最佳化演算法:使用最佳化演算法來估計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這種演算法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法或其他最佳化演算法。
- 視覺化:最後,使用視覺化工具來顯示估計的人體3D姿勢和形狀。
SMPLify方法的優點
SMPLify方法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 高精度:SMPLify方法可以從單一影像中估計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具有高精度。
- 快速:SMPLify方法可以快速地估計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具有實時性。
- 廣泛的應用前景:SMPLify方法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遊戲和電影等。
內容解密
- SMPLify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使用深度學習模型從影像中提取人體的3D姿勢和形狀資訊。
- SMPL模型是一種線性模型,使用了一組基礎形狀和姿勢引數來表示人體的3D形狀和姿勢。
- SMPLify方法的實作涉及資料準備、模型初始化、最佳化演算法和視覺化等步驟。
- SMPLify方法具有高精度、快速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等優點。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影像] --> B[SMPL模型] B --> C[最佳化演算法] C --> D[視覺化] D --> E[人體3D姿勢和形狀]
這個圖表顯示了SMPLify方法的流程,從影像到SMPL模型,然後到最佳化演算法,最後到視覺化和人體3D姿勢和形狀的估計。
人體3D模型的應用:根據SMPL模型的關節評估
環境設定
在開始之前,我們需要設定一些基本引數,包括圖片的長度、畫素閾值、圖片資料夾和結果資料夾的路徑。
flength = 5000.0
pix_thsh = 25.0
img_dir = join(abspath(base_dir), 'images/lsp')
data_dir = join(abspath(base_dir), 'results/lsp')
如果結果資料夾不存在,我們需要建立它。
if not exists(out_dir):
makedirs(out_dir)
載入SMPL模型
接下來,我們需要載入SMPL模型,這是一個根據統計學的3D人體模型。
model = load_model(MODEL_NEUTRAL_PATH)
載入關節評估
然後,我們需要載入LSP資料集的關節評估,包括關節位置和相應的信心度。
est = np.load(join(data_dir, 'est_joints.npz'))['est_joints']
載入圖片和關節評估
接下來,我們需要載入圖片和相應的關節評估。
img_paths = sorted(glob(join(img_dir, '*[0-9].jpg')))
for ind, img_path in enumerate(img_paths):
out_path = '%s/%04d.pkl' % (out_dir, ind)
img = cv2.imread(img_path)
joints = est[:2, :, ind].T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載入了SMPL模型和LSP資料集的關節評估。然後,我們載入了圖片和相應的關節評估。這些評估包括關節位置和相應的信心度。
圖表翻譯
以下是關節評估的流程圖:
flowchart TD A[載入SMPL模型] --> B[載入關節評估] B --> C[載入圖片和關節評估] C --> D[計算關節位置和信心度] D --> E[儲存結果]
圖表翻譯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我們如何載入SMPL模型和LSP資料集的關節評估,然後載入圖片和相應的關節評估。接下來,我們計算關節位置和信心度,最後儲存結果。
人體3D重建與視覺化
人體3D重建是一種將2D影像或影片轉換為3D模型的技術,廣泛應用於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和遊戲開發等領域。其中,SMPLify是一種流行的方法,利用最佳化演算法將3D人體模型投影到2D影像上,以獲得最佳的模型引數。
SMPLify方法
SMPLify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將3D人體模型投影到2D影像上,然後利用最佳化演算法調整模型引數,以最小化投影誤差。這個過程可以透過以下步驟實作:
- 影像預處理:對輸入影像進行預處理,包括影像resize、資料型別轉換等。
- 2D關節點檢測:使用2D關節點檢測演算法(如OpenPose)對影像進行關節點檢測,獲得2D關節點坐標。
- 3D模型初始化:初始化3D人體模型的引數,包括姿勢、形狀和位置。
- 投影和最佳化:將3D模型投影到2D影像上,計算投影誤差,然後利用最佳化演算法調整模型引數,以最小化投影誤差。
- 視覺化:使用matplotlib等工具對3D模型和2D影像進行視覺化,包括顯示3D模型、2D關節點和投影誤差。
實作細節
以下是SMPLify方法的實作細節:
- 影像預處理:使用OpenCV等庫對影像進行預處理。
- 2D關節點檢測:使用OpenPose等庫對影像進行2D關節點檢測。
- 3D模型初始化:使用SMPL等庫對3D人體模型進行初始化。
- 投影和最佳化:使用scipy等庫對模型引數進行最佳化。
- 視覺化:使用matplotlib等庫對3D模型和2D影像進行視覺化。
程式碼實作
以下是SMPLify方法的程式碼實作: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mpl_webuser.serialization import load_model
# 載入3D人體模型
model = load_model('smpl_model.pkl')
# 載入2D影像
img = plt.imread('image.jpg')
# 2D關節點檢測
joints = detect_joints(img)
# 3D模型初始化
params = initialize_model(model, joints)
# 投影和最佳化
params, vis = run_single_fit(img, joints, params, model)
# 視覺化
if viz:
plt.show()
plt.subplot(121)
plt.imshow(img[:, :, ::-1])
plt.subplot(122)
plt.cla()
plt.imshow(vis)
plt.draw()
plt.title('3D Model')
plt.pause(1)
raw_input('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本章主要介紹了 SynSin 模型的概念和應用。SynSin 模型是一種用於生成新視角影像的方法,透過對輸入影像進行處理和轉換,可以生成新的視角影像。
SynSin 模型的結構
SynSin 模型由三個主要模組組成:
- 空間特徵網路和深度網路:這兩個網路負責提取輸入影像的特徵和深度資訊。
- 點雲渲染器:該模組負責將提取的特徵和深度資訊轉換為 3D 點雲,並將其渲染為新視角影像。
- 精細化模組和判別器:該模組負責對生成的影像進行精細化和判別,以確保生成的影像的質量和真實性。
SynSin 模型的訓練和測試
SynSin 模型的訓練和測試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 資料準備:準備輸入影像和對應的新視角影像。
- 模型訓練:訓練 SynSin 模型使用準備好的資料。
- 模型測試:使用訓練好的模型生成新視角影像,並評估其質量和真實性。
SynSin 模型的應用
SynSin 模型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包括:
- 影像生成:SynSin 模型可以生成新的視角影像,用於影像生成、影像編輯等應用。
- 視覺效果:SynSin 模型可以用於生成視覺效果,例如生成新視角的影片或動畫。
- 虛擬現實:SynSin 模型可以用於虛擬現實應用,例如生成新視角的虛擬環境。
SynSin 模型是一種用於生成新視角影像的方法,透過對輸入影像進行處理和轉換,可以生成新的視角影像。SynSin 模型由三個主要模組組成,包括空間特徵網路和深度網路、點雲渲染器、精細化模組和判別器。SynSin 模型可以應用於各種領域,包括影像生成、視覺效果、虛擬現實等。
瞭解 SynSin 模型的架構和功能
SynSin 模型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生成新的視角影像。它可以從單一影像生成多個不同的視角影像,達到視角轉換的效果。SynSin 模型的架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特徵提取、點雲生成和影像重建。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SMPLify 方法及其相關應用,例如 SynSin 模型,展現了 3D 人體模型重建和視角合成的技術潛力。分析其核心流程,從 2D 關節點檢測、3D 模型初始化、引數最佳化到最終的視覺化,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其中,2D 關節點檢測的準確性、SMPL 模型引數的擬合效率以及遮擋和複雜姿態的處理是目前技術瓶頸。此外,如何降低計算複雜度以實作即時應用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展望未來,根據深度學習的姿態估計和模型最佳化方法將持續發展,結合更豐富的資料集和更強大的算力,有望在精度、效率和魯棒性方面取得突破。玄貓認為,隨著 AR/VR 和元宇宙等應用的興起,3D 人體模型重建技術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商業價值也將得到充分釋放。技術團隊應著重於解決上述核心挑戰,才能釋放此技術的完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