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作為記憶體資料函式庫,其效能與記憶體使用息息相關。本文將介紹幾種降低 Redis 記憶體佔用的策略,包含利用 ziplist 和 intset 等緊湊資料結構、Sharding 技術,以及針對固定長度資料的封裝技巧。這些方法能有效減少記憶體開銷,提升 Redis 執行效率。同時,文章也將分析大型 ziplist 和 intset 對效能的影響,並提供相關組態建議,讓開發者能根據應用需求進行調校。

import redis
import time

def long_ziplist_performance(conn, key, length, passes, psize):
    conn.delete(key)
    conn.rpush(key, *range(length))
    pipeline = conn.pipeline(False)
    t = time.time()
    for p in range(passes):
        for pi in range(psize):
            pipeline.rpoplpush(key, key)
        pipeline.execute()
    return (passes * psize) / (time.time() - t or 0.001)

# 連線到 Redis
conn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測試不同長度的 ziplist 效能
lengths = [1, 100, 1000, 5000, 50000, 100000]
for length in lengths:
    performance = long_ziplist_performance(conn, 'ziplist_test', length, 10, 1000)
    print(f"Ziplist 長度: {length}, 效能: {performance:.2f} ops/sec")

減少Redis的記憶體使用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介紹三種重要的最佳化方法來幫助降低Redis的記憶體使用率。透過減少Redis使用的記憶體,可以減少建立或載入快照、重寫或載入僅追加檔案的時間,降低從伺服器的同步時間,並在不增加硬體的情況下在Redis中儲存更多的資料。

簡短的資料結構

第一種最佳化Redis記憶體使用的方法很簡單:使用簡短的資料結構。對於LIST、SET、HASH和ZSET,Redis提供了一組組態選項,允許Redis以更節省空間的方式儲存簡短的資料結構。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這些組態選項,展示如何驗證是否獲得了這些最佳化,並討論使用簡短資料結構的一些缺點。

Ziplist表示法

要了解為什麼Ziplist可能更有效率,我們只需要看看我們最簡單的資料結構——LIST。在典型的雙向連結串列中,我們有稱為節點的結構,它們代表列表中的每個值。這些節點中的每一個都有指向列表中前一個和下一個節點的指標,以及指向節點中的字串的指標。每個字串值實際上儲存為三個部分:表示長度的整數、表示剩餘空閒位元組的整數,以及字串本身後面跟著一個空字元。

# 檢查一個狀態訊息是否在特定的經緯度範圍內
def check_location(box, lat, lon):
    if (box[1] <= lat <= box[3] and
        box[0] <= lon <= box[2]):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內容解密: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check_location的函式,用於檢查一個給定的經緯度位置是否在一個指定的矩形區域內。該函式接受三個引數:box(一個包含四個元素的列表或元組,代表最小經度、最小緯度、最大經度和最大緯度)、lat(緯度)和lon(經度)。函式內部首先檢查給定的緯度是否在box指定的最小和最大緯度之間,以及經度是否在最小和最大經度之間。如果兩者都滿足,函式傳回True,否則傳回False

圖9.1 LIST在Redis中的儲存方式

在32位元平台上,每個字串的儲存都需要三個指標、兩個整數(長度和剩餘位元組數),以及字串本身和一個額外的位元組。這意味著儲存三個字元的字串實際上需要21位元的開銷。

最佳化Redis記憶體使用的三種方法

  1. 簡短的資料結構:使用Redis的組態選項來最佳化簡短的LIST、SET、HASH和ZSET的儲存。
  2. 分片結構:透過將大結構分成小塊來減少記憶體使用。
  3. 封裝固定長度的資料:將多個固定長度的資料封裝到一個STRING中以節省記憶體。

Sharding技術

Sharding是一種透過將資料分散到多個Redis例項中來提高可擴充套件性和減少單個例項記憶體使用的方法。在本章中,我們主要關注如何使用Sharding來減少單機上的記憶體使用。在第10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如何使用類別似的技術來提高跨多個Redis伺服器的讀取吞吐量、寫入吞吐量和記憶體分割槽。

封裝位元和位元組

對於某些型別的資料,將多個固定長度的資料封裝到一個STRING中可以進一步減少記憶體使用。這種方法需要仔細設計資料的儲存和檢索邏輯,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和存取效率。

未來方向

在接下來的章節(第10章和第11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Redis的讀寫效能、如何使用Lua指令碼簡化應用程式並提高可擴充套件性。這些技術將幫助我們構建更高效、更可擴充套件的Redis應用程式。

  graph LR;
    A[開始] --> B{檢查經緯度};
    B -->|是| C[傳回True];
    B -->|否| D[傳回False];
    C --> E[結束];
    D --> E;

圖表翻譯: 此圖表示了一個簡單的流程圖,展示了檢查一個給定的經緯度位置是否在指定區域內的邏輯流程。首先,流程開始於檢查經緯度是否在給定的box範圍內。如果是,則傳回True;如果不是,則傳回False。最終,無論結果如何,流程都會結束。

Redis 記憶體使用最佳化:緊湊資料結構的應用

Redis 是一種高效能的鍵值資料函式庫,其效能優勢主要來自於資料儲存在記憶體中。然而,隨著資料量的增長,記憶體使用量也會相應增加。因此,最佳化 Redis 的記憶體使用是至關重要的。本篇文章將探討 Redis 中的兩種緊湊資料結構:ziplist 和 intset,以及如何利用它們來減少記憶體使用。

9.1.1 ziplist 編碼:減少 LIST、HASH 和 ZSET 的記憶體使用

在 Redis 中,LIST、HASH 和 ZSET 是三種常用的資料結構。然而,這些資料結構在預設情況下會使用較多的記憶體來儲存資料。為了減少記憶體使用,Redis 引入了 ziplist 這種緊湊的資料結構。

ziplist 的結構

ziplist 是一種連續記憶體區塊,用於儲存多個元素。它的結構如下:

  • 每個元素由三個部分組成:前一個元素的長度、當前元素的長度以及元素資料本身。
  • 前一個元素的長度用於支援雙向遍歷。
  • 當前元素的長度和元素資料本身則用於儲存實際的資料。

透過這種結構,ziplist 可以顯著減少記憶體使用。以儲存四個字串元素(‘a’、‘b’、‘c’、’d’)為例,ziplist 只需要 2 位元組的額外開銷,而傳統的連結串列結構則需要 21 位元組的額外開銷。

使用 ziplist 編碼

要使用 ziplist 編碼,需要組態相關的引數。Redis 提供了六個組態選項來控制何時使用 ziplist 編碼:

list-max-ziplist-entries 512
list-max-ziplist-value 64
hash-max-ziplist-entries 512
hash-max-ziplist-value 64
zset-max-ziplist-entries 128
zset-max-ziplist-value 64

這些組態選項控制著 LIST、HASH 和 ZSET 何時會被編碼為 ziplist。當資料專案的數量或單個元素的大小超過組態的限制時,Redis 會將資料結構轉換為非 ziplist 結構,從而增加記憶體使用。

驗證 ziplist 編碼

可以使用 DEBUG OBJECT 命令來檢查一個鍵是否使用了 ziplist 編碼。例如:

>>> conn.rpush('test', 'a', 'b', 'c', 'd')
4
>>> conn.debug_object('test')
{'encoding': 'ziplist', 'refcount': 1, 'lru_seconds_idle': 20,
'lru': 274841, 'at': '0xb6c9f120', 'serializedlength': 24,
'type': 'Value'}

程式碼範例與解析

以下是一個使用 Python 與 Redis 互動的範例,展示如何檢查一個 LIST 是否使用了 ziplist 編碼:

import redis

# 連線到 Redis
conn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推播元素到 LIST
conn.rpush('test', 'a', 'b', 'c', 'd')

# 檢查物件的編碼方式
debug_info = conn.debug_object('test')
print(debug_info)

# 輸出結果應該包含 'encoding': 'ziplist'

#### 內容解密:

此範例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 Python 的 Redis 客戶端函式庫與 Redis 伺服器互動。首先,我們連線到本地的 Redis 伺服器,然後使用 rpush 命令將四個元素推播到名為 ’test’ 的 LIST 中。接著,我們使用 debug_object 命令來檢查 ’test’ 鍵的屬性,包括其編碼方式。輸出結果中的 ’encoding’ 欄位如果為 ‘ziplist’,則表示該 LIST 使用了 ziplist 編碼。

9.1.2 intset 編碼:減少 SET 的記憶體使用

除了 ziplist 之外,Redis 還提供了一種名為 intset 的緊湊資料結構,用於儲存 SET。intset 是一種排序好的整數陣列,可以快速執行 SET 操作。

intset 的使用條件

要使用 intset 編碼,SET 中的所有元素必須是整數,並且數量不能超過組態的限制:

set-max-intset-entries 512

intset 的優點

  • 低記憶體開銷:intset 使用連續的記憶體區塊來儲存整數陣列。
  • 高效的 SET 操作:由於 intset 是排序好的,因此可以快速執行 SET 操作,如新增、刪除和檢查元素是否存在。

程式碼範例與解析

以下是一個使用 Python 檢查 SET 是否使用 intset 編碼的範例:

import redis

# 連線到 Redis
conn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新增整數元素到 SET
conn.sadd('test_set', 1, 2, 3, 4)

# 檢查 SET 的編碼方式
debug_info = conn.debug_object('test_set')
print(debug_info)

# 如果 SET 使用了 intset 編碼,則 'encoding' 欄位應該為 'intset'

#### 內容解密:

此範例展示瞭如何使用 Python 的 Redis 客戶端函式庫來檢查一個 SET 是否使用了 intset 編碼。首先,我們連線到 Redis 伺服器,然後使用 sadd 命令將四個整數元素新增到名為 ’test_set’ 的 SET 中。接著,我們使用 debug_object 命令來檢查 ’test_set’ 鍵的屬性。如果 ’encoding’ 欄位為 ‘intset’,則表示該 SET 使用了 intset 編碼。

隨著 Redis 版本的不斷更新,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最佳化的資料結構和組態選項。開發者應該持續關注 Redis 的最新發展,並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組態和資料結構,以保持最佳的效能和記憶體使用效率。

  graph LR
    A[開始] --> B{是否使用 ziplist 編碼?}
    B -->|是| C[使用 ziplist 編碼]
    B -->|否| D[使用傳統資料結構]
    C --> E[檢查組態引數]
    E --> F[list-max-ziplist-entries]
    E --> G[list-max-ziplist-value]
    F --> H[根據引數調整]
    G --> H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 Redis 在儲存資料時,根據組態引數決定是否使用 ziplist 編碼的流程。首先,Redis 會檢查是否滿足使用 ziplist 編碼的條件。如果滿足,則使用 ziplist 編碼;否則,使用傳統的資料結構。接著,Redis 會根據組態引數(如 list-max-ziplist-entries 和 list-max-ziplist-value)來調整 ziplist 的使用。最終,根據這些引數的設定,Redis 會決定是否使用 ziplist 編碼或傳統資料結構來儲存資料。

透過上述分析和範例,我們可以看到 Redis 在記憶體使用最佳化方面的強大能力。透過合理使用 ziplist 和 intset 等緊湊資料結構,可以顯著降低 Redis 的記憶體消耗,提高系統的整體效能。未來,隨著 Redis 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期待更多最佳化的資料結構和組態選項的出現。

Redis 長度壓縮列表與整數集合的效能問題分析

在 Redis 中,為了節省記憶體空間,某些資料結構(如 LIST 和 SET)在特定條件下會被編碼為緊湊的 ziplist 或 intset。然而,當這些結構增長到超出特定限制時,它們會被轉換為更通用的結構型別(如 linked list 或 hash table)。本章節將探討使用長 ziplist 和 intset 時可能出現的效能問題。

長度壓縮列表(ziplist)與效能問題

ziplist 是 Redis 用於儲存小型 LIST 和 HASH 等資料結構的緊湊編碼方式。當 LIST 中的元素數量超過 list-max-ziplist-entries 組態的限制時,Redis 會將 ziplist 轉換為 linked list。雖然 ziplist 可以節省記憶體,但在處理大型資料時可能會導致效能下降。

效能測試與分析

為了測試長 ziplist 的效能問題,我們編寫了一個測試函式 long_ziplist_performance,該函式建立一個指定長度的 LIST,並重複執行 RPOPLPUSH 命令將元素從 LIST 的右端移動到左端。透過計算每秒執行的操作次數,我們可以評估不同大小的 ziplist 編碼 LIST 的效能表現。

def long_ziplist_performance(conn, key, length, passes, psize):
    conn.delete(key)
    conn.rpush(key, *range(length))
    pipeline = conn.pipeline(False)
    t = time.time()
    for p in range(passes):
        for pi in range(psize):
            pipeline.rpoplpush(key, key)
        pipeline.execute()
    return (passes * psize) / (time.time() - t or 0.001)

測試結果

透過執行 long_ziplist_performance 函式,我們得到了以下測試結果:

  • 當 LIST 長度為 1、100、1000 時,Redis 仍能保持每秒超過 49,000 次的操作。
  • 當 LIST 長度增長到 5,000 時,效能開始下降,每秒約 43,424 次操作。
  • 當 LIST 長度達到 50,000 時,效能顯著下降,每秒約 16,695 次操作。
  • 當 LIST 長度達到 100,000 時,ziplist 編碼的 LIST 幾乎無法使用,每秒僅約 553 次操作。

#### 內容解密:

上述測試結果表明,隨著 ziplist 編碼的 LIST 增長,其效能會逐漸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在執行 RPOPLPUSH 命令時,Redis 需要對 ziplist 中的元素進行重新排列,這涉及到記憶體資料的移動,進而導致效能下降。

整數集合(intset)與效能問題

intset 是 Redis 用於儲存小型 SET 的緊湊編碼方式。當 SET 中的元素數量超過 set-max-intset-entries 組態的限制時,Redis 會將 intset 轉換為 hash table。與 ziplist 類別似,intset 在處理大型資料時也可能出現效能問題。

轉換過程

當我們向一個 intset 編碼的 SET 中新增元素時,Redis 會檢查 SET 的大小是否超過組態的限制。如果超過,Redis 會將 intset 轉換為 hash table 編碼。

>>> conn.sadd('set-object', *range(500))
500
>>> conn.debug_object('set-object')
{'encoding': 'intset', ...}
>>> conn.sadd('set-object', *range(500, 1000))
500
>>> conn.debug_object('set-object')
{'encoding': 'hashtable', ...}

#### 內容解密:

上述範例展示了當 SET 中的元素數量從 500 增長到 1000 時,Redis 將 intset 編碼轉換為 hash table 編碼的過程。這是因為預設的 set-max-intset-entries 組態限制了 intset 中元素的最大數量。

Redis效能最佳化建議

  1. 適當組態 ziplist 和 intset 限制: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合理組態 list-max-ziplist-entriesset-max-intset-entries,避免不必要的效能下降。
  2. 監控資料結構大小:定期檢查 Redis 中 LIST 和 SET 的大小,確保它們不會過度增長而影響效能。
  3. 使用適當的資料結構:根據資料特性和操作需求,選擇合適的 Redis 資料結構,以最大化效能。

Redis 資料結構轉換流程

  graph LR
    A[開始] --> B{是否超過 ziplist/intset 限制?}
    B -->|是| C[轉換為 linked list/hash table]
    B -->|否| D[保持 ziplist/intset 編碼]
    C --> E[結束]
    D --> E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 Redis 中 ziplist 和 intset 資料結構的轉換流程。當資料量超過組態的限制時,Redis 會將這些緊湊編碼的資料結構轉換為更通用的結構,以保持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