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a 與 PyPy 作為 Python 的兩大 JIT 編譯器,各自擁有獨特的最佳化策略。Numba 專注於函式層級的即時編譯,將 Python 程式碼轉換為高效的機器碼,尤其在數值計算和科學運算領域表現突出。而 PyPy 則著重於改良 Python 直譯器本身,透過 tracing JIT 技術,動態地將頻繁執行的程式碼片段編譯成機器碼,從而提升整體程式碼執行效能。選擇哪種 JIT 編譯器取決於具體的應用場景,Numba 適用於需要對特定函式進行高效能最佳化的情況,而 PyPy 則更適合於提升整個應用程式的效能。隨著機器學習的興起,JIT 編譯器也逐漸在該領域扮演重要角色,透過加速運算密集型任務,提升模型訓練和推論的效率。

Numba 是一個可以即時編譯 Python 函式的工具,能產生特化版本以提升速度。它專注於與 Python 語言的高度相容性,並非擴充套件語言本身。Numba 的 JIT 編譯器能將 Python 程式碼編譯成機器碼,從而提升效能,尤其在數值計算方面表現出色。PyPy 是一個新式的 Python 解譯器,採用 method-at-a-time JIT 編譯策略,根據 LLVM 編譯器基礎設施,支援多個 Python 版本。它嘗試實作一個更高效的 Python 解譯器,提供更全面的效能最佳化,適用於更廣泛的 Python 應用。選擇 Numba 或 PyPy 取決於應用場景:Numba 適合對特定函式進行高效能最佳化,而 PyPy 則更適合提升整個應用程式的效能。

Nuitka

Numba 是一個由玄貓開發的專案,目的是提供極高的相容性與 Python 語言,並產生高效的程式碼,從而實作中等程度的效能改善。Numba 與 Cython 不同之處在於,它專注於與 Python 語言的相容性,而不是擴充套件語言本身。Numba 的 JIT 編譯器可以將 Python 程式碼編譯成高效的機器碼,從而提高效能。

Pyston

Pyston 是另一個由玄貓開發的新式解譯器,它與 PyPy 相比,採用了一種不同的 JIT 編譯策略,稱為 method-at-a-time JIT。Pyston 也根據 LLVM 編譯器基礎設施,目前正在活躍開發中,支援 Python 2.7 和 3.8。雖然 Pyston 的效能不如 PyPy,但它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專案。

JIT 編譯器的選擇

在開發應用程式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和使用案例,這時候選擇合適的 JIT 編譯器就變得重要。因此,探索不同的 JIT 編譯器選擇是很有必要的。

Numba 的功能

Numba 是一個工具,可以在執行時編譯 Python 函式,產生快速的特化版本。Numba 可以用於編譯、檢查和分析函式,同時也可以實作快速的 NumPy 通用函式,適用於各種數值應用。另外,Numba 還可以使用 nb.jitclass 裝飾器來實作複雜的資料結構。

PyPy 的優勢

PyPy 是一個可以在不修改 Python 程式的情況下,實作顯著效能改善的工具。PyPy 不像 Numba 一樣,針對函式級別進行最佳化,而是嘗試實作一個更高效的 Python 解譯器。這使得 PyPy 可以與 Numba 相比,提供更全面的效能最佳化。

未來的發展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探索一個針對機器學習操作和任務最佳化的 JIT 編譯器。這個 JIT 編譯器可以提供更高的效能和更低的延遲,從而使得機器學習應用更加高效。

問題

  1. 什麼是 JIT 編譯器,它們為什麼有用?
  2. Numba 如何確定 Python 變數的型別?如果變數型別不符,會發生什麼?
  3. PyPy 的 JIT 編譯過程的高階想法是什麼?

進一步閱讀

內容解密: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探索了多個 Python JIT 編譯器,包括 Numba 和 PyPy。Numba 是一個可以在執行時編譯 Python 函式的工具,而 PyPy 是一個可以在不修改 Python 程式的情況下,實作顯著效能改善的工具。這些工具可以用於提高 Python 的效能和效率。

# Numba 的基本使用
from numba import jit

@jit
def add(x, y):
    return x + y

# PyPy 的基本使用
import pypy

def add(x, y):
    return x + y

# 使用 Numba 和 PyPy 進行效能比較
import timeit

numba_add = jit(add)
pypy_add = pypy.add

numba_time = timeit.timeit(lambda: numba_add(1, 2))
pypy_time = timeit.timeit(lambda: pypy_add(1, 2))

print(f"Numba 時間:{numba_time}")
print(f"PyPy 時間:{pypy_time}")

圖表翻譯:

以下是 Numba 和 PyPy 的效能比較圖表:

  flowchart TD
    A[Numba] --> B[編譯]
    B --> C[執行]
    C --> D[結果]
    E[PyPy] --> F[解譯]
    F --> G[執行]
    G --> H[結果]
    D --> I[比較]
    H --> I
    I --> J[結果]

這個圖表展示了 Numba 和 PyPy 的執行流程和效能比較。Numba 首先編譯 Python 程式碼,然後執行編譯後的程式碼。PyPy 則直接解譯 Python 程式碼,然後執行解譯後的程式碼。最後,兩者的結果進行比較。

機器學習入門

機器學習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同時也在業界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實作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能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具體而言,機器學習中的一些常見任務,例如推導損失函式及其導數、使用梯度下降法尋找最佳的模型引陣列合,或者使用核方法處理非線性資料,需要巧妙的實作來使預測模型高效。

JAX函式庫的介紹

在本章中,我們將討論JAX函式庫,這是一個高效能的機器學習工具,執行於Python環境中。我們將探索其一些最強大的功能,例如自動微分、即時編譯和自動向量化。這些功能簡化了機器學習中的一些核心任務,使得訓練預測模型變得簡單和易於使用。所有這些討論都圍繞著一個實際的二元分類問題展開。

機器學習入門課程

要充分欣賞JAX提供的功能,讓我們先談談典型的機器學習模型訓練工作流程的主要元件。如果您已經熟悉基礎知識,可以跳過本節,直接進入下一節,開始討論JAX。

在機器學習中,我們旨在解決預測一個資料點的未知目標值的問題。目標是設計一個預測模型,該模型處理可觀察的特徵並輸出目標值的估計。例如,影像識別模型分析影像的畫素值以預測影像描繪的物體,而處理天氣資料的模型可以預測明天下雨的機率。

一般而言,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被視為一個一般的數學函式,該函式接受可觀察的特徵(通常被稱為X)並產生目標值(Y)的預測。隱含地假設輸入和輸出之間存在一個關係,機器學習模型旨在透過資料學習這個關係。

訓練過程

資料集是標記的例子集合,即可觀察的特徵(X)和目標值(Y)都可用的資料點。透過這些標記的點,模型將嘗試揭示X和Y之間的關係,這被稱為訓練模型。在訓練後,學習的模型可以接受未標記的資料點的特徵,並輸出其預測。

模型引數

預測模型從嘗試解釋可觀察特徵和目標值之間關係的公式開始。讓我們考慮線性模型(最常見和最簡單的機器學習模型之一),它假設目標值是特徵的線性組合。

損失函式

模型的損失函式衡量模型預測與實際目標值之間的差異。損失函式的最小化是機器學習中的一個核心任務。

最小化損失函式

使用梯度下降法尋找最佳的模型引陣列合是機器學習中的一個常見任務。梯度下降法透過遞迴地更新模型引數來最小化損失函式。

JAX的自動微分

JAX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自動微分功能,可以自動計算損失函式的導數。

JAX的即時編譯

JAX的即時編譯功能可以提高模型訓練的效率。

JAX的自動向量化

JAX的自動向量化功能可以自動將模型的計算向量化,從而提高模型訓練的效率。

線性分類模型的核心概念

線上性分類模型中,我們的目標是找出一組最佳的模型引數,使得模型能夠有效地將輸入的特徵 $x$ 分類為正類(+1)或負類(-1)。這些模型引數包括 $w_0$、$w_1$ 和 $w_2$,它們分別對應於截距項和兩個特徵 $x_1$ 和 $x_2$ 的權重。

模型定義

給定輸入特徵 $x = (x_1, x_2)$,我們的線性分類模型可以被定義為:

$$y = \text{sign}(w_0 + w_1x_1 + w_2x_2)$$

其中,$\text{sign}$ 是一個符號函式,將輸入值對映為 +1 或 -1。這個模型的輸出 $y$ 代表了輸入特徵 $x$ 所屬的類別。

預測的核心

預測是機器學習任務中的核心部分。給定一個新的資料點,其特徵為 $x^* = (x^_1, x^_2)$,我們的目標是預測其對應的目標值 $y^*$。利用我們的線性分類模型,我們可以計算出:

$$y^* = \text{sign}(w_0 + w_1x^_1 + w_2x^_2)$$

這個預測結果 $y^$ 代表了新資料點 $x^$ 所屬的類別。

訓練過程

在模型的訓練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最佳的模型引數 $w_0$、$w_1$ 和 $w_2$,使得模型能夠有效地分類訓練資料。這個過程涉及到最小化損失函式,例如均方差或交叉熵,以確保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之間的差異最小。

機器學習模型的損失函式

在機器學習中,損失函式(Loss Function)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它用於衡量模型的預測誤差。簡單來說,損失函式是用於量化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預測錯誤程度。這個概念對於模型的最佳化和評估至關重要。

損失函式的定義

損失函式可以被定義為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預測誤差的量化指標。它描述了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標籤之間的差異。損失函式的目的是在於找到一組最佳的模型引數,使得損失函式的值最小化。

常見的損失函式

在機器學習中,有多種不同的損失函式可以被使用,包括:

  • 0-1 損失函式:這個損失函式簡單地計算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錯誤預測次數。
  • 二元交叉熵損失函式:這個損失函式是二元分類問題中的一個流行選擇,因為它的函式是平滑的,易於最佳化。
  • 支援向量損失函式:這個損失函式是用於支援向量機(SVM)演算法中,它的目的是找到一組最佳的模型引數,使得支援向量機的間隔最大化。

支援向量損失函式

支援向量損失函式是一種常用的損失函式,它的目的是找到一組最佳的模型引數,使得支援向量機的間隔最大化。這個損失函式可以被定義為:

$$L(y, \hat{y}) = \max(0, 1 - y \cdot \hat{y})$$

其中,$y$是實際標籤,$\hat{y}$是模型的預測結果。

程式碼實作

以下是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實作支援向量損失函式的程式碼: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def support_vector_loss(y, y_pred):
    return tf.maximum(0, 1 - y * y_pred)

這個程式碼定義了一個支援向量損失函式,該函式計算實際標籤和模型預測結果之間的差異。

圖表翻譯

以下是使用Mermaid語法繪製的損失函式圖表:

  graph LR
    A[實際標籤] -->|y|> B[模型預測結果]
    B -->|y_pred|> C[損失函式]
    C -->|L(y, y_pred)|> D[損失值]

這個圖表描述了損失函式的計算過程,從實際標籤到模型預測結果,然後到損失函式,最終得到損失值。

損失函式與模型評估

在機器學習中,損失函式(Loss Function)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模型的訓練和評估過程中。損失函式的主要目的是衡量模型預測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從而引導模型朝著最佳化的方向進行調整。

損失函式的定義

損失函式可以根據問題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思想是計算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對於分類問題,常用的損失函式包括交叉熵損失(Cross-Entropy Loss)和Hinge損失等。

0/1損失函式

0/1損失函式是一種簡單的損失函式,尤其適用於二元分類問題。其基本思想是,如果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一致,則損失為0;否則,損失為1。

平均損失函式

平均損失函式(Average Loss Function)是對所有樣本的損失函式取平均值。其公式如下:

[ \mathcal{L} = \frac{1}{n} \sum_{i=1}^{n} \max(0, 1 - y_i \cdot \hat{y}_i) ]

其中,( n ) 是樣本數,( y_i ) 是第 ( i ) 個樣本的真實標籤,( \hat{y}_i ) 是第 ( i ) 個樣本的預測標籤。

玄貓的預測模型

玄貓的預測模型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損失函式,旨在提高模型的預測準確率。這種損失函式結合了0/1損失函式和平均損失函式的優點,能夠有效地評估模型的效能。

實作損失函式

以下是使用Python實作的損失函式:

def average_loss(y_true, y_pred):
    """
    計算平均損失函式。
    
    Parameters:
    y_true (list): 真實標籤。
    y_pred (list): 預測標籤。
    
    Returns:
    float: 平均損失值。
    """
    n = len(y_true)
    loss = 0
    for i in range(n):
        loss += max(0, 1 - y_true[i] * y_pred[i])
    return loss / n

# 範例使用
y_true = [1, -1, 1, -1]
y_pred = [1, 1, -1, -1]
loss = average_loss(y_true, y_pred)
print("平均損失:", loss)

線性模型的損失函式

在訓練線性模型的過程中,需要定義一個損失函式來量化模型的預測誤差。一個常用的損失函式是均方誤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但是在二元分類問題中,通常使用的是對數損失函式(Logistic Loss)。

對數損失函式的公式為:

$$L(y, \hat{y}) = -\frac{1}{n} \sum_{i=1}^{n} [y_i \log(\hat{y}_i) + (1-y_i) \log(1-\hat{y}_i)]$$

其中,$y_i$是真實標籤,$\hat{y}_i$是模型預測的機率。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其他形式的損失函式。例如,當模型的預測結果需要與真實標籤之間的差異進行量化時,可以使用以下的損失函式:

$$L(y, \hat{y}) = \frac{1}{n} \sum_{i=1}^{n} \max(0, y_i - \hat{y}_i)$$

這個損失函式的設計目的是要量化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之間的差異。當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相似時,損失函式的值會較小;而當模型的預測結果與真實標籤相反時,損失函式的值會增加。

線性模型的訓練

給定這個損失函式,線性模型的訓練問題就變成了尋找最佳的模型引數,以最小化損失函式的值。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到最佳化演算法的使用,例如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

最佳化演算法

梯度下降法是一種常用的最佳化演算法,用於尋找最佳的模型引數。其基本思想是透過迭代的方式,不斷更新模型引數,以最小化損失函式的值。

import numpy as np

# 定義損失函式
def loss(y, y_hat):
    return np.mean(np.maximum(0, y - y_hat))

# 定義模型引數
w = np.random.rand(1)

# 定義訓練資料
X = np.random.rand(100, 1)
y = np.random.rand(100)

# 訓練模型
for i in range(1000):
    # 預測結果
    y_hat = np.dot(X, w)
    
    # 計算損失函式
    loss_value = loss(y, y_hat)
    
    # 更新模型引數
    w -= 0.01 * np.dot(X.T, (y_hat - y))
    
    # 印出損失函式的值
    print(f'Iteration {i+1}, Loss: {loss_value}')

這個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梯度下降法訓練一個線性模型,以最小化損失函式的值。模型引數 w 不斷更新,以最小化損失函式的值。

最佳引數尋找

在機器學習中,尋找最佳引數 $w_i$ 來最小化損失函式(理想情況下為 0)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然而,引數 $w_i$ 的搜尋空間非常大,每個引數都可以是任意的實數值,因此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的組合。

損失函式最小化

要找到損失函式的最小值,可以使用數學方法。函式的導數代表了函式值對輸入值變化的速率。透過計算導數,也就是梯度,可以演算法地找出輸入位置,從而使得目標函式值最小。

然而,導數只能在函式平滑的情況下提供有用的資訊。平滑性是一個數學性質,指出如果輸入值只變化了一點,函式值(輸出)就不應該變化太大。非平滑函式的例子包括階梯函式和絕對值函式,但大多數函式都是平滑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偏好二元交叉熵損失函式而不是 0-1 損失函式的原因,後者是一個非平滑函式。

梯度下降法

如果我們可以存取平滑函式的導數,找到其最小值就相對容易了。梯度下降法是一種常見的根據梯度的最佳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檢查給定位置的損失函式梯度,並朝著與梯度相反的方向移動(即下降梯度)。

$$ w_{i+1} = w_i - \alpha \cdot \nabla L(w_i) $$

其中,$\alpha$ 是步長,$\nabla L(w_i)$ 是損失函式 $L$ 對於引數 $w_i$ 的梯度。

JAX 入門

JAX 是一個 Python 函式函式庫,提供自動微分和高效能線性代數運算。要使用 JAX,需要先安裝它。

import jax
import jax.numpy as jnp

# 定義一個簡單的函式
def my_func(x):
    return x**2

# 計算函式的導數
grad_my_func = jax.grad(my_func)

# 測試導數
x = 2.0
print(grad_my_func(x))  # 輸出: 4.0

這個例子展示瞭如何使用 JAX 定義一個簡單的函式並計算其導數。

緒論

機器學習是一個涉及多個步驟的過程,包括資料收集、資料預處理、模型選擇、模型訓練和模型評估。在這個過程中,梯度下降是一種常用的最佳化演算法,用於調整模型的引數以最小化損失函式。

梯度下降更新規則

梯度下降更新規則是指調整模型引數的值以最小化損失函式。該規則可以表示為:

$$w_i \leftarrow w_i - \gamma \nabla L_i$$

其中,$\gamma$是一個小於1的步長,$\nabla L_i$是損失函式對於模型引數的梯度。

機器學習工作流程

機器學習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1. 資料收集和預處理
  2. 模型選擇和初始化
  3. 模型訓練和最佳化
  4. 模型評估和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梯度下降是一種常用的最佳化演算法,用於調整模型的引數以最小化損失函式。

JAX函式庫的介紹

JAX是一種高效能的機器學習函式庫,提供了多種功能,包括自動微分、加速線性代數和向量化和平行化。JAX可以用於多種機器學習任務,包括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

JAX的安裝

JAX可以使用pip安裝,命令如下:

pip install --upgrade pip
pip install --upgrade jax jaxlib

這將安裝JAX的CPU版本。如果需要使用GPU版本,需要額外安裝NVIDIA驅動和CUDA。

Google Colab的介紹

Google Colab是一種免費的Jupyter Notebook平臺,提供了多種機器學習函式庫和工具,包括TensorFlow、PyTorch和scikit-learn。Google Colab可以用於多種機器學習任務,包括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

自動微分

自動微分是一種計算梯度的方法,用於最佳化機器學習模型。JAX提供了自動微分的功能,可以用於計算梯度和最佳化模型。

import jax.numpy as jnp
from jax import grad

# 定義一個函式
def f(x):
    return x**2

# 計算梯度
grad_f = grad(f)

# 測試梯度
x = 2.0
print(grad_f(x))  # 輸出:4.0

在這個例子中,grad函式用於計算f函式的梯度。結果是f函式在x=2.0處的梯度為4.0。

自動微分在損失最小化中的應用

在機器學習中,自動微分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夠自動計算函式的導數。這對於損失最小化至關重要,因為我們需要計算損失函式的導數,以便調整模型的引數。

自動微分的原理

自動微分是一種計算導數的方法,它不需要人工計算導數。它透過追蹤函式的計算順序和所涉及的算術運算,然後應用鏈式法則來計算導數。

自動微分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

自動微分在深度學習中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TensorFlow和PyTorch等框架中。這些框架提供了自動微分的API,能夠計算損失函式的導數。

使用JAX進行自動微分

JAX是一個強大的自動微分工具,能夠計算函式的導數。以下是使用JAX進行自動微分的例子:

import jax.numpy as jnp
from jax import grad

# 定義損失函式
def loss_function(params, x, y):
    predictions = jnp.dot(x, params)
    loss = jnp.mean((predictions - y) ** 2)
    return loss

# 定義引數和資料
params = jnp.array([1.0, 2.0])
x = jnp.array([[1.0, 2.0], [3.0, 4.0]])
y = jnp.array([2.0, 4.0])

# 計算損失函式的導數
grad_loss = grad(loss_function)(params, x, y)

print(grad_loss)
內容解密:
  • 自動微分是一種計算導數的方法,它不需要人工計算導數。
  • 自動微分在深度學習中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TensorFlow和PyTorch等框架中。
  • JAX是一個強大的自動微分工具,能夠計算函式的導數。
  • 自動微分可以簡化損失最小化的過程,從而提高機器學習模型的效能。

圖表翻譯:

  graph LR
    A[損失函式] --> B[自動微分]
    B --> C[導數]
    C --> D[引數更新]
    D --> E[模型最佳化]

圖表解釋:損失函式透過自動微分計算導數,然後更新引數,最終最佳化模型。

使用 Scikit-learn 生成資料集

為了生成一個簡單的二元分類資料集,我們可以使用 Scikit-learn 中的 make_blobs 函式。這個函式可以生成具有特定特徵和標籤的資料點集。

首先,需要安裝 Scikit-learn。如果你是在本地執行程式碼,可以使用 pip 安裝:

pip install sklearn

如果你使用的是 Google Colab,則 Scikit-learn 已經預先安裝好了,你只需要匯入它即可。

生成資料集

使用 make_blobs 函式生成一個二維資料集,具有 500 個資料點和 2 個特徵。這些資料點應該分屬於兩個類別。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numpy as np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500, n_features=2, centers=2, cluster_std=0.5, random_state=0)

在這裡,我們建立了一個二維資料集,具有 500 個資料點,每個資料點具有 2 個特徵。這些資料點分屬於兩個類別。

處理標籤

由於 make_blobs 函式生成的標籤是 0 和 1,我們需要將 0 轉換為 -1,以便於後續的處理。

y[y == 0] = -1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具有 500 個資料點的資料集,每個資料點具有 2 個特徵和一個標籤。

新增常數特徵

為了簡化模型的訓練,我們可以在資料集 X 中新增一個常數特徵,該特徵的值始終為 1。

X = np.hstack((X, np.ones((X.shape[0], 1))))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具有 500 個資料點的資料集,每個資料點具有 3 個特徵(2 個原始特徵和 1 個常數特徵)和一個標籤。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使用 make_blobs 函式生成了一個二維資料集,具有 500 個資料點和 2 個特徵。然後,對標籤進行了轉換,將 0 轉換為 -1。最後,增加了一個常數特徵到資料集 X 中。

圖表翻譯:

以下是使用 Mermaid 圖表語言描述的資料生成和處理流程:

  flowchart TD
    A[生成資料集] --> B[轉換標籤]
    B --> C[新增常數特徵]
    C --> D[資料集處理完成]

這個圖表描述了從生成資料集到新增常數特徵的整個流程。

線性模型的建立

在機器學習中,模型和損失函式是兩個核心元件。為了建立我們的模型,我們需要先定義對應於這些元件的函式。首先,模型以預測函式的形式出現:

import jax.numpy as jnp

def predict(w, X):
    return jnp.dot(X, w)

這個函式接受模型引數 w 和特徵資料 X,然後使用 JAX 的 dot 函式計算 wX 的點積。點積是一種簡寫的線性組合運算,對於理解線性模型至關重要。

線性模型的數學表示

給定輸入特徵 X 和模型引數 w,線性模型的輸出可以表示為:

$$y = w_0 + w_1x_1 + w_2x_2$$

其中,w_0w_1w_2 分別是模型的偏差項和第一、第二個特徵的係數。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本文深入探討了 Python JIT 編譯器 Numba 和 PyPy 的特性,並以機器學習為應用場景,介紹了 JAX 框架的自動微分、即時編譯和向量化功能。分析比較了 Numba 的函式級最佳化和 PyPy 的整體直譯器最佳化策略,揭示了選擇 JIT 編譯器的關鍵在於應用場景和效能需求。文章也指出了目前 JIT 技術在處理動態型別語言(如 Python)時仍面臨的挑戰,例如型別推斷的複雜性和效能提升的瓶頸。展望未來,隨著硬體加速技術的發展和編譯器最佳化策略的精進,預期 JIT 編譯器將在機器學習、科學計算等領域扮演更關鍵的角色,進一步提升 Python 的執行效率和應用範圍。玄貓認為,深入理解 JIT 編譯器的原理和特性,對於 Python 開發者提升程式效能至關重要,值得投入時間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