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 Web 應用程式開發中,微服務架構已成為主流。本文將以 Python 為例,深入探討微服務架構中 API 的設計與實作。從自訂 BaseHTTPMiddleware 進行會話管理開始,到 CORS 的跨域請求設定,我們將逐步剖析 API 開發的各個環節。接著,探討 FastAPI 中路由設定、請求體處理、訊息加解密,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回應方式。同時,也將介紹 Jinja2 範本引擎和靜態資源的設定,以及如何有效應用 OpenAPI 3.x 規範並進行擴充套件。此外,本文也將涵蓋 Piccolo ORM 的使用、SymPy 進行符號計算、數值計算和圖形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科學計算和資料分析的相關技術,最後簡述企業工作流程管理系統設計、BPMN 和 GraphQL 的應用,提供讀者全面的 API 開發。
自訂 BaseHTTPMiddleware
在微服務架構中,自訂 BaseHTTPMiddleware 可以用來實作會話管理和其他功能。這可以透過建立一個自訂的 middleware 類別並實作其方法來實作。
from flask import Request, Response
class CustomMiddleware:
def __init__(self, app):
self.app = app
def __call__(self, environ, start_response):
# 實作會話管理和其他功能
request = Request(environ)
if request.path == "/login":
# 驗證使用者登入資訊
username = request.form["username"]
password = request.form["password"]
if validate_login(username, password):
# 建立使用者會話
session["username"] = username
return self.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else:
return "登入失敗"
elif request.path == "/logout":
# 刪除會話
session.pop("username", None)
return self.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else:
return self.app(environ, start_response)
管理 CORS
在微服務架構中,管理 CORS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可以用來允許不同域的請求。這可以透過使用根據 header 的 CORS 管理或根據 cookie 的 CORS 管理來實作。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make_response
app = Flask(__name__)
@app.after_request
def after_request(response):
# 設定 CORS header
response.headers["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response.headers["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 "GET, POST, PUT, DELETE"
response.headers["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 "Content-Type, Authorization"
return response
以上是會話管理和微服務架構的基本概念和實作方法。透過使用根據 cookie 的會話管理或 token-based 的會話管理,自訂 BaseHTTPMiddleware 和管理 CORS,可以實作安全和穩定的會話管理和微服務架構。
自訂 API 路由和請求處理
在開發 Web 應用程式時,自訂 API 路由和請求處理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以下將介紹如何自訂 API 路由和請求處理。
自訂 API 路由
API 路由是指將請求路徑對映到特定的處理函式。以下是自訂 API 路由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app = FastAPI()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s():
return [{"name": "Item Foo"}]
在上述範例中, /items/
路徑被對映到 read_items
函式。
管理請求體、表單或 JSON 資料
在處理請求時,可能需要管理請求體、表單或 JSON 資料。以下是管理請求體、表單或 JSON 資料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Request
from pydantic import BaseModel
app = FastAPI()
class Item(BaseModel):
name: str
description: str
@app.post("/items/")
def create_item(item: Item):
return item
在上述範例中, Item
類別被用來定義請求體的結構。
加密和解密訊息體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加密和解密訊息體。以下是加密和解密訊息體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cryptography.fernet import Fernet
app = FastAPI()
key = Fernet.generate_key()
cipher_suite = Fernet(key)
@app.post("/items/")
def create_item(item: str):
encrypted_item = cipher_suite.encrypt(item.encode())
return encrypted_item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
encrypted_item = "encrypted_item"
decrypted_item = cipher_suite.decrypt(encrypted_item).decode()
return decrypted_item
在上述範例中, Fernet
類別被用來加密和解密訊息體。
選擇適當的回應
在處理請求時,可能需要選擇適當的回應。以下是選擇適當的回應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app = FastAPI()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s():
return [{"name": "Item Foo"}]
@app.get("/items/{item_id}")
def read_item(item_id: int):
return {"name": "Item Foo", "item_id": item_id}
在上述範例中,根據請求路徑和引數,選擇適當的回應。
設定 Jinja2 範本引擎
Jinja2 是一個流行的範本引擎。以下是設定 Jinja2 範本引擎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fastapi.templating import Jinja2Templates
app = FastAPI()
templates = Jinja2Templates(directory="templates")
在上述範例中, Jinja2Templates
類別被用來設定 Jinja2 範本引擎。
設定靜態資源
靜態資源是指不需要經過伺服器處理的資源,例如圖片、CSS 和 JavaScript 檔案。以下是設定靜態資源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fastapi.staticfiles import StaticFiles
app = FastAPI()
app.mount("/static", StaticFiles(directory="static"), name="static")
在上述範例中, StaticFiles
類別被用來設定靜態資源。
建立範本佈局
範本佈局是指定義範本的結構和樣式。以下是建立範本佈局的範例:
<!-- base.html -->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My Web App</title>
</head>
<body>
<header>
<nav>
<ul>
<li><a href="{{ url_for('index') }}">Home</a></li>
<li><a href="{{ url_for('about') }}">About</a></li>
</ul>
</nav>
</header>
<main>
{% block content %}{% endblock %}
</main>
<footer>
<p>© 2023 My Web App</p>
</footer>
</body>
</html>
在上述範例中, base.html
範本被用來定義範本佈局。
使用 ORJSONResponse 和 UJSONResponse
ORJSONResponse 和 UJSONResponse 是 FastAPI 提供的兩種 JSON 回應類別。以下是使用 ORJSONResponse 和 UJSONResponse 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fastapi.responses import ORJSONResponse, UJSONResponse
app = FastAPI()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s():
return ORJSONResponse(content=[{"name": "Item Foo"}])
@app.get("/items/{item_id}")
def read_item(item_id: int):
return UJSONResponse(content={"name": "Item Foo", "item_id": item_id})
在上述範例中, ORJSONResponse
和 UJSONResponse
類別被用來傳回 JSON 回應。
應用 OpenAPI 3.x 規範
OpenAPI 3.x 是一個 API 的描述規範。以下是應用 OpenAPI 3.x 規範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fastapi.openapi.utils import get_openapi
app = FastAPI()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s():
return [{"name": "Item Foo"}]
openapi_schema = get_openapi(
title="My Web App",
version="1.0.0",
description="My Web App API",
routes=app.routes,
)
app.openapi_schema = openapi_schema
在上述範例中, get_openapi
函式被用來生成 OpenAPI 3.x 規範的描述檔案。
擴充套件 OpenAPI 結構
OpenAPI 結構可以被擴充套件以支援更多的功能。以下是擴充套件 OpenAPI 結構的範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fastapi.openapi.utils import get_openapi
app = FastAPI()
@app.get("/items/")
def read_items():
return [{"name": "Item Foo"}]
openapi_schema = get_openapi(
title="My Web App",
version="1.0.0",
description="My Web App API",
routes=app.routes,
)
app.openapi_schema = openapi_schema
# 擴充套件 OpenAPI 結構
openapi_schema["components"] = {
"schemas": {
"Item": {
"type": "object",
"properties": {
"name": {"type": "string"},
"description": {"type": "string"},
},
}
}
}
在上述範例中, openapi_schema
被擴充套件以支援更多的功能。
使用內部程式碼基礎
在開發API時,瞭解內部程式碼基礎是非常重要的。這涉及到對程式碼結構、函式和類別的理解。以下是幾個關鍵的方面:
屬性和函式
- 查詢(Query):用於定義資料查詢的函式,例如從資料函式庫中取出特定資料。
- 表單(Form):用於處理使用者輸入的函式,例如驗證使用者輸入的資料。
- 主體(Body):用於處理HTTP請求主體的函式,例如解析JSON資料。
- 路徑(Path):用於定義API路徑的函式,例如
/users
或/products
。
測試API端點
測試是確保API正確性的關鍵步驟。以下是測試API端點的方法:
- 單元測試:測試個別的函式或方法,確保它們正確地執行。
- 整合測試:測試多個函式或方法之間的互動,確保它們正確地合作。
- 端對端測試:測試整個API從使用者請求到伺服器回應的流程,確保所有元件都正確地工作。
寫單元測試案例
單元測試是測試個別的函式或方法,以下是幾個步驟:
- 定義測試案例:確定要測試的函式或方法。
- 設定測試資料:準備測試所需的資料。
- 執行測試:執行測試案例,確認函式或方法是否正確地執行。
模擬依賴
在測試時,可能需要模擬某些依賴,例如資料函式庫或外部API。以下是幾個步驟:
- 定義模擬物件:建立模擬物件,例如模擬資料函式庫連線。
- 設定模擬物件:設定模擬物件的行為,例如傳回特定資料。
- 使用模擬物件:在測試中使用模擬物件,確保測試的隔離性。
執行測試方法
執行測試方法是測試的最後一步,以下是幾個步驟:
- 執行測試:執行測試案例,確認函式或方法是否正確地執行。
- 檢視測試結果:檢視測試結果,確認是否有任何錯誤或失敗。
第10章:解數值、符號和圖形問題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學習如何使用Python解數值、符號和圖形問題。
技術要求
- Python 3.x
- NumPy
- SciPy
- Matplotlib
設定專案
- 安裝Python:確保您已經安裝了Python 3.x。
- 安裝NumPy、SciPy和Matplotlib:使用pip安裝NumPy、SciPy和Matplotlib。
使用Piccolo ORM
Piccolo是一個Python的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工具,能夠幫助您更容易地與資料函式庫互動。
- 安裝Piccolo:使用pip安裝Piccolo。
- 定義模型:使用Piccolo定義您的資料模型。
- 建立資料函式庫:使用Piccolo建立資料函式庫。
實作符號計算
符號計算是使用符號表示數學表示式的計算方法。
- 使用SymPy:SymPy是一個Python的符號計算函式庫,能夠幫助您解符號問題。
- 定義符號:使用SymPy定義您的符號。
- 計算符號:使用SymPy計算您的符號。
科學計算與資料分析
在進行科學計算和資料分析時,掌握正確的工具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將介紹如何使用Python進行符號運算、線性和非線性方程的求解、資料結構的建立以及資料的視覺化等。
建立符號表示式
符號運算是科學計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Python的SymPy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符號運算功能。透過SymPy,可以輕松地建立和運算子號表示式,從而進行複雜的科學計算。
from sympy import symbols, Eq, solve
# 定義符號變數
x, y = symbols('x y')
# 建立符號表示式
expr = Eq(x + 2*y, 4)
# 解符號表示式
solution = solve(expr, (x, y))
print(solution)
求解線性和非線性方程
線性和非線性方程的求解是科學計算中的基本問題。Python的SciPy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數值計算功能,可以用於求解線性和非線性方程。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fsolve
import numpy as np
# 定義線性方程
def linear_eq(x):
return x + 2 - 4
# 求解線性方程
x = fsolve(linear_eq, 0)
print(x)
# 定義非線性方程
def nonlinear_eq(x):
return x**2 + 2*x - 4
# 求解非線性方程
x = fsolve(nonlinear_eq, 0)
print(x)
建立資料結構
在資料分析中,資料結構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Python的NumPy和pandas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資料結構建立功能。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 建立NumPy陣列
arr = np.array([1, 2, 3, 4, 5])
print(arr)
# 建立pandas DataFrame
data = {'Name': ['Tom', 'Nick', 'John'],
'Age': [20, 21, 19]}
df = pd.DataFrame(data)
print(df)
資料視覺化
資料視覺化是資料分析中的重要步驟,可以用於展示資料的分佈和趨勢。Python的Matplotlib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資料視覺化功能。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建立資料
x = np.linspace(0, 10, 100)
y = np.sin(x)
# 繪製圖形
plt.plot(x, y)
plt.show()
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是資料分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用於計算資料的均值、方差和相關係數等。Python的SciPy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統計分析功能。
from scipy import stats
# 建立資料
data = np.random.randn(100)
# 計算均值和方差
mean = np.mean(data)
var = np.var(data)
print(mean, var)
# 計算相關係數
x = np.random.randn(100)
y = np.random.randn(100)
corr = np.corrcoef(x, y)[0, 1]
print(corr)
報告生成
報告生成是資料分析中的重要步驟,可以用於生成CSV和XLSX格式的報告。Python的pandas函式庫提供了強大的報告生成功能。
import pandas as pd
# 建立資料
data = {'Name': ['Tom', 'Nick', 'John'],
'Age': [20, 21, 19]}
df = pd.DataFrame(data)
# 生成CSV報告
df.to_csv('report.csv', index=False)
# 生成XLSX報告
df.to_excel('report.xlsx', index=False)
企業工作流程管理系統設計
什麼是BPMN?
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是一種圖形化的工作流程模型語言,用於描述、分析和最佳化商業流程。它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方式來表示商業流程,使得不同組織和系統之間可以進行溝通和整合。
設計BPMN工作流程
設計BPMN工作流程需要了解商業流程的需求和目標。以下是設計BPMN工作流程的步驟:
- 定義流程目標:明確流程的目標和需求。
- 識別流程活動:識別流程中的各個活動和任務。
- 定義流程路徑:定義流程活動之間的路徑和順序。
- 新增流程控制:新增流程控制元素,例如決策點和迴圈。
實施工作流程
實施工作流程需要使用適合的工具和技術。以下是實施工作流程的步驟:
- 選擇工作流程引擎:選擇適合的工作流程引擎,例如Apache Airflow或Zeebe。
- 定義工作流程模型:定義工作流程模型,使用BPMN或其他語言。
- 實施工作流程邏輯:實施工作流程邏輯,使用程式語言或指令碼語言。
使用GraphQL查詢和變異
GraphQL是一種查詢語言,用於查詢和變異資料。以下是使用GraphQL查詢和變異的步驟:
- 定義GraphQL模式:定義GraphQL模式,描述資料結構和查詢。
- 實施GraphQL查詢:實施GraphQL查詢,使用查詢語言。
- 實施GraphQL變異:實施GraphQL變異,使用變異語言。
設定GraphQL平臺
設定GraphQL平臺需要以下步驟:
- 選擇GraphQL伺服器:選擇適合的GraphQL伺服器,例如Apollo Server或GraphQL Yoga。
- 定義GraphQL模式:定義GraphQL模式,描述資料結構和查詢。
- 實施GraphQL查詢和變異:實施GraphQL查詢和變異,使用查詢語言和變異語言。
從系統架構的視角來看,本文涵蓋了從微服務架構中的 middleware、CORS 管理、API 設計到企業流程管理系統的 BPMN 設計,展現了構建現代 Web 應用程式的完整技術堆疊。分析各個技術環節可以發現,安全、效能和可維護性是貫穿始終的核心挑戰。例如,自訂 middleware 雖可增強功能,但也可能引入新的安全漏洞;CORS 設定需仔細權衡安全性與跨域需求;API 設計的合理性直接影響系統效能和開發效率。展望未來,隨著 Serverless、低程式碼平臺等新技術的興起,API 開發和企業流程管理將更加自動化和智慧化,開發者需要關注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整合至現有系統,以提升開發效率並降低營運成本。玄貓認為,掌握文中提到的核心技術,並持續關注新技術的發展,對於構建高品質、可擴充套件的 Web 應用程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