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s 作為新興的資料處理函式庫,以其高效能著稱,尤其在處理大規模資料集時,相較於 Pandas 更有優勢。其核心概念在於利用平行化運算和最佳化的資料結構,提升資料處理速度。本文除了介紹 Polars 的列表和陣列操作,也涵蓋了與 Pandas 的基礎運算、向量化運算比較,並佐以效能測試資料,讓讀者更清楚瞭解 Polars 的效能優勢和應用場景。此外,Polars 提供類別似 Pandas 的 API,降低了使用者的學習成本,對於已經熟悉 Pandas 的開發者來說,更容易上手。

使用 Polars 處理列表和陣列

Polars是一個強大的資料處理函式庫,它支援列表和陣列的資料結構。列表是一種可以儲存多個元素的資料結構,每個元素可以是不同的型別和長度。陣列則是一種可以儲存多個相同型別和長度的元素的資料結構。

建立列表欄位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 DataFrame,其中包含一個列表欄位。這個欄位儲存了每個球員的個人成績。

import polars as pl

# 建立一個 DataFrame
mydf = pl.DataFrame({
    "batsman": ["Batsman " + str(x) for x in range(5)],
    "runs": [
        "12 45 78 100 156 38",
        "18 116 101 12 70 40",
        "0 35 16 6 12 10",
        "57 15 7 8 10 24",
        "14 16 22 24 45 103",
    ],
})

列表欄位操作

接下來,我們對列表欄位進行操作。首先,我們將列表欄位中的元素轉換為整數。

# 將列表欄位中的元素轉換為整數
mydf = mydf.with_column(pl.col("runs").str.split(" ").cast(pl.Int64).alias("runs"))

然後,我們可以對列表欄位中的元素進行操作,例如計算每個球員的總成績。

# 計算每個球員的總成績
mydf = mydf.with_column(pl.col("runs").arr.sum().alias("total_runs"))

陣列資料結構

Polars 也支援陣列資料結構。陣列是一種可以儲存多個相同型別和長度的元素的資料結構。

# 建立一個陣列欄位
mydf = mydf.with_column(pl.col("runs").arralias("runs_array"))

圖表解釋

以下是使用 Mermaid 圖表展示列表欄位操作過程:

  flowchart TD
    A[建立 DataFrame] --> B[將列表欄位中的元素轉換為整數]
    B --> C[計算每個球員的總成績]
    C --> D[建立陣列欄位]

圖表翻譯:

上述圖表展示了使用 Polars 處理列表和陣列的過程。首先,我們建立一個 DataFrame,其中包含一個列表欄位。然後,我們對列表欄位中的元素進行操作,例如將元素轉換為整數和計算每個球員的總成績。最後,我們建立一個陣列欄位,以便儲存多個相同型別和長度的元素。

使用 Polars 進行資料操作和分析

Polars 是一種快速且高效的資料操作和分析函式庫,提供了多種功能來處理和分析資料。以下是使用 Polars 進行資料操作和分析的範例。

範例 1:計算每位球員的總跑分

import polars as mypl

# 建立一個 Polars DataFrame
mydf = mypl.DataFrame({
    "Name": ["Player1", "Player2", "Player3"],
    "Runs":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 將 "Runs" 欄位拆分為列表,並計算總跑分
mydf = mydf.with_columns(
    mydf["Runs"].str.split(" ").list.eval(mypl.element().cast(mypl.Int8, strict=False)).list.sum().alias("Total")
)

print(mydf)

範例 2:計算每位球員的排名

# 將 "Total" 欄位排序並計算排名
mydf = mydf.with_columns(
    mydf["Total"].rank(method="dense").alias("Rank")
)

print(mydf)

範例 3:使用 NumPy 進行資料操作

Polars 支援 NumPy 的 ufuncs,可以使用 NumPy 的函式來進行資料操作。

import numpy as np

# 使用 NumPy 的 mean 函式計算平均值
mydf = mydf.with_columns(
    np.mean(mydf["Total"]).alias("Mean")
)

print(mydf)

範例 4:使用 Polars 的 Array 資料型別

Polars 提供了 Array 資料型別,可以用來儲存相同數量的元素。

# 建立一個 Polars DataFrame,以 Array 資料型別儲存資料
mydf = mypl.DataFrame(
    [
        mypl.Series("MyArr1", [[11, 31], [12, 15]]),
        mypl.Series("MyArr2", [[11, 17, 31], [81, 11, 10]]),
    ],
    schema={
        "MyArr1": mypl.Array(inner=mypl.Int8, width=2),
        "MyArr2": mypl.Array(inner=mypl.Int8, width=3),
    }
)

print(mydf)

這些範例展示瞭如何使用 Polars 進行資料操作和分析,包括計算總跑分、排名、使用 NumPy 進行資料操作,以及使用 Polars 的 Array 資料型別。

探索 Pandas 和 Polars 的運算差異

在資料科學和分析中,選擇合適的資料處理函式庫是非常重要的。Pandas 和 Polars 是兩個廣泛使用的 Python 函式庫,分別提供了高效的資料結構和運算方法。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 Pandas 和 Polars 之間的運算差異,同時展示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能比較。

基礎運算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 Pandas 和 Polars 的基礎運算。以下是使用 Pandas 進行元素級別運算的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 建立一個 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num1": [2, 4, 6], "num2": [1, 3, 5]})

# 進行元素級別運算
print(df["num1"] + df["num2"])

相比之下,Polars 也提供了類別似的功能:

import polars as pl

# 建立一個 DataFrame
df = pl.DataFrame({"num1": [2, 4, 6], "num2": [1, 3, 5]})

# 進行元素級別運算
print(df["num1"] + df["num2"])

向量化運算

除了元素級別運算,Pandas 和 Polars 也支援向量化運算。以下是使用 Pandas 進行向量化運算的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 建立一個 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num1": [2, 4, 6], "num2": [1, 3, 5]})

# 進行向量化運算
print(df.apply(lambda x: x["num1"] + x["num2"], axis=1))

Polars 也提供了類別似的功能:

import polars as pl

# 建立一個 DataFrame
df = pl.DataFrame({"num1": [2, 4, 6], "num2": [1, 3, 5]})

# 進行向量化運算
print(df.apply(lambda x: x["num1"] + x["num2"]))

效能比較

在效能方面,Polars 通常比 Pandas 快。以下是使用 Python 的 timeit 函式進行效能比較的示例:

import timeit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polars as pl

# 建立一個大型 DataFrame
df_pd = pd.DataFrame({"num1": range(1000000), "num2": range(1000000)})
df_pl = pl.DataFrame({"num1": range(1000000), "num2": range(1000000)})

# 測試 Pandas 的效能
pandas_time = timeit.timeit(lambda: df_pd["num1"] + df_pd["num2"], number=10)

# 測試 Polars 的效能
polars_time = timeit.timeit(lambda: df_pl["num1"] + df_pl["num2"], number=10)

print(f"Pandas 時間:{pandas_time:.2f} 秒")
print(f"Polars 時間:{polars_time:.2f} 秒")

結果顯示,Polars 的效能通常比 Pandas 快。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開始] --> B[建立 DataFrame]
    B --> C[進行元素級別運算]
    C --> D[進行向量化運算]
    D --> E[測試效能]
    E --> F[比較結果]

內容解密:

以上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 Pandas 和 Polars 進行元素級別運算和向量化運算。同時,也展示瞭如何使用 timeit 函式進行效能比較。結果顯示,Polars 的效能通常比 Pandas 快。因此,在進行大型資料分析時,Polars 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關於 Polars 的重點

  • Polars 表示式用於代表資料轉換,可以用於選擇欄位、過濾資料、執行彙總等。
  • 可以使用 Polars 表示式從資料框架中選擇欄位。
  • Polars 表示式也可以用於對資料執行彙總,計算摘要統計,如平均值、中位數和模式。
  • 折疊表示式作用於欄位,提供最大速度和高效的資料佈局利用。

Polars 與 Pandas 的比較

瞭解 Polars 和 Pandas 之間的資料操作相似性和差異性,有助於在使用 Python 處理資料時做出明智的決定。

選擇 Polars 的理由

Polars 是資料分析任務的良好選擇,特別是在速度和記憶體使用至關重要的情況下。對於熟悉 Pandas 的使用者,Polars 的 API 也相當相似。但是,Polars 仍在開發中,因此可能尚未具備所有 Pandas 的功能。

問題

  1. Polars 表示式的關鍵元件包括哪些?
  2. 如何在 Polars 資料操作中使用轉換?
  3. Polars 如何處理字串操作和資料彙總?
  4. Polars 使用哪些策略來處理缺失資料?
  5. 如何在 Polars 資料操作中使用折疊、列表和陣列?

Seaborn 函式庫簡介

Seaborn 是一個根據 Matplotlib 的視覺化函式庫,提供了高階別的介面來建立複雜的統計圖。它支援多種圖表型別,如核密度估計(KDE)圖、提琴圖、線圖、散點圖、聯合圖和麵板網格。Seaborn 的優勢在於其簡潔的 API 和豐富的自定義選項,使其成為資料科學家和分析師的必備工具。

安裝 Seaborn

要使用 Seaborn,需要先安裝相關的函式庫,包括 Python 3.6 或更高版本、NumPy 1.13.3 或更高版本、SciPy 1.0.1 或更高版本、Matplotlib 2.1.2 或更高版本和 Pandas 0.22.0 或更高版本。然後,可以使用 pip 安裝 Seaborn:pip install seaborn

使用 Seaborn

Seaborn 的使用相對簡單,只需匯入函式庫並開始建立圖表。例如,可以使用 import seaborn as sns 匯入 Seaborn,然後使用 sns.set() 設定全域性樣式。接下來,可以使用各種圖表函式,如 sns.kdeplot() 建立核密度估計圖或 sns.violinplot() 建立提琴圖。

統計學基礎知識

在進行資料分析之前,瞭解一些基本的統計學術語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術語包括量化變數(quantitative variables)和質性變數(qualitative variables),以及平均值(mean)等。

量化變數

量化變數是指以數字表示的變數,例如體重、百分比等。這類別變數可以進一步分為離散變數(discrete variables)和連續變數(continuous variables)。離散變數是指具有有限個別值的變數,例如整數;而連續變數則是指具有無限個別值的變數,例如浮點數。

質性變數

質性變數則是指以類別或標籤表示的變數,例如顏色、性別等。這類別變數通常用於描述資料的類別或屬性。

統計資料分類別

根據變數的數量,統計資料可以分為單變數資料(univariate data)和雙變數資料(bivariate data)。單變數資料只涉及一個變數,而雙變數資料則涉及兩個或以上的變數,用於探索變數之間的關係。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Polars 藉由其高效的資料結構和延遲執行模型,展現出在資料處理效能上的顯著優勢,尤其在處理大型資料集時,相較於 Pandas 更具優勢。本文深入探討了Polars 的列表、陣列操作,以及與 Pandas 在基礎運算、向量化運算等方面的比較,並佐以效能測試資料,證明其在速度上的提升。然而,Polars 作為一個仍在發展中的專案,部分功能的完整性和社群支援仍不及 Pandas 成熟。技術團隊在匯入 Polars 時,需考量專案的長期維護性以及團隊成員的學習曲線。對於追求極致效能且具備一定技術能力的團隊,Polars 將是值得投資的技術選項。展望未來,隨著 Polars 功能的持續完善和社群的蓬勃發展,其應用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有望成為資料科學領域的主流工具。對於重視效能的團隊,建議及早關注並探索 Polars 的潛力,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