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as 是 Python 中常用的資料分析函式庫,提供高效的 DataFrame 物件,方便進行資料操作和分析。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 Pandas 讀取 CSV 檔案、建立 DataFrame、指定欄位名稱、探索 axes 屬性、選擇欄位、檢視 DataFrame 資訊,包含資料型別、記憶體使用量等,並示範如何自定義 info() 方法輸出。此外,文章也涵蓋了資料結構分析,例如欄位型別、資料內容、大小、索引等,以及如何進行隨機抽樣,包含指定抽樣數量和比例。這些技巧可以幫助開發者更有效率地探索和分析資料,並從中獲得有價值的洞察。

讀取 CSV 檔案並探索 DataFrame

首先,我們需要讀取一個名為 student.csv 的檔案,然後探索其資料結構。以下是相關程式碼: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讀取 CSV 檔案
my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 顯示資料型態
print(mydf.dtypes)

# 顯示資料型態分佈
print(mydf.dtypes.value_counts())

輸出結果顯示資料型態分佈,其中 idmark 欄位為整數 (int64),而 nameclass 欄位為物件 (object)。

建立 DataFrame

接下來,我們建立一個使用 NumPy 陣列的 DataFrame:

# 建立 NumPy 陣列
myndarray = np.array([[1, 2, 3], [4, 5, 6], [7, 8, 9]])

# 建立 DataFrame (預設欄位名稱)
mydf2 = pd.DataFrame(myndarray)
print(mydf2)

這會建立一個具有預設欄位名稱 (0, 1, 2) 的 DataFrame。

指定欄位名稱

現在,我們指定欄位名稱建立另一個 DataFrame:

# 建立 DataFrame (指定欄位名稱)
mydf3 = pd.DataFrame(myndarray, columns=["a", "b", "c"])
print(mydf3)

這會建立一個具有指定欄位名稱 (a, b, c) 的 DataFrame。

##Axes 屬性 最後,我們探索 DataFrame 的 axes 屬性:

# 顯示 axes 屬性
print(mydf3.axes)

這會傳回一個包含軸物件的列表,其中每個軸代表一個維度 (行索引和欄位名稱)。輸出結果顯示軸物件的列表,其中包含行索引和欄位名稱。

內容解密:

在這個範例中,我們使用 pd.read_csv 函式讀取 CSV 檔案,並探索其資料結構。然後,我們建立兩個 DataFrame:一個使用預設欄位名稱,另一個使用指定欄位名稱。最後,我們探索 axes 屬性,以瞭解 DataFrame 的維度結構。

圖表翻譯:

以下是使用 Mermaid 圖表語言描述 DataFrame 建立過程:

  flowchart TD
    A[讀取 CSV 檔案] --> B[建立 NumPy 陣列]
    B --> C[建立 DataFrame (預設欄位名稱)]
    C --> D[建立 DataFrame (指定欄位名稱)]
    D --> E[探索 axes 屬性]

這個圖表描述了從讀取 CSV 檔案到建立 DataFrame,並探索其 axes 屬性的過程。

使用 Pandas 選擇 DataFrame 中的欄位

當您需要從 DataFrame 中選擇特定的欄位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假設您有一個名為 mydf 的 DataFrame,包含多個欄位,您可以使用以下語法選擇一個或多個欄位。

選擇單一欄位

如果您只需要選擇一個欄位,可以使用以下語法:

mydf['欄位名稱']

這將傳回指定欄位的 Series 物件。

選擇多個欄位

如果您需要選擇多個欄位,可以使用以下語法:

mydf[['欄位名稱1', '欄位名稱2']]

這將傳回一個包含指定欄位的 DataFrame。

使用 info() 方法檢視 DataFrame 資訊

在開始使用 DataFrame 之前,瞭解其結構和內容是非常重要的。info() 方法可以提供 DataFrame 的摘要資訊,包括每個欄位的資料型別、記憶體使用量等。

mydf.info()

這將顯示 DataFrame 的詳細資訊,包括每個欄位的名稱、資料型別、記憶體使用量等。

自定義 info() 方法輸出

如果您需要自定義 info() 方法的輸出,可以使用以下引數:

mydf.info(verbose=True, max_cols=10)

這將顯示 DataFrame 的詳細資訊,並且只顯示前 10 個欄位。

範例程式碼

以下是完整的範例程式碼:

import pandas as pd

# 讀取 CSV 檔案
my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index_col='id')

# 選擇單一欄位
print(mydf['name'])

# 選擇多個欄位
print(mydf[['name', 'age']])

# 檢視 DataFrame 資訊
mydf.info()

# 自定義 info() 方法輸出
mydf.info(verbose=True, max_cols=10)

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使用 Pandas 選擇和檢視 DataFrame 中的欄位。

資料框架資訊顯示

當我們處理資料時,瞭解資料框架(DataFrame)的結構和內容是非常重要的。Python 的 Pandas函式庫提供了 info() 方法來顯示資料框架的相關資訊。

基本資訊顯示

print(mydf.info())

這會顯示資料框架的索引、資料欄位、非空值數量、資料型別等資訊。

自訂資訊顯示

info() 方法可以接受一些引數來自訂顯示的內容。例如:

print(mydf.info(verbose=False))

這會簡化顯示的內容,減少一些詳細資訊。

記憶體使用資訊

如果你想知道資料框架佔用的記憶體空間,可以使用 memory_usage 引數:

print(mydf.info(memory_usage=False))

這會隱藏記憶體使用資訊。

組合引數

你也可以組合不同的引數來自訂顯示的內容。例如:

print(mydf.info(verbose=False, memory_usage=False))

這會簡化顯示的內容,並隱藏記憶體使用資訊。

隱藏計數資訊

如果你不想顯示每個欄位的計數資訊,可以使用 show_counts 引數:

print(mydf.info(show_counts=False))

這會隱藏每個欄位的非空值數量。

範例輸出

根據你的輸出,資料框架 mydf 有 35 個索引,4 個欄位,分別是 nameclassmarkgender。其中,mark 欄位是整數型別,其他欄位是物件型別。

內容解密:

  • info() 方法是用來顯示資料框架的相關資訊。
  • verbose 引數可以用來簡化顯示的內容。
  • memory_usage 引數可以用來隱藏記憶體使用資訊。
  • show_counts 引數可以用來隱藏每個欄位的計數資訊。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資料框架] --> B[info() 方法]
    B --> C[顯示索引]
    B --> D[顯示資料欄位]
    B --> E[顯示非空值數量]
    B --> F[顯示資料型別]
    C --> G[索引資訊]
    D --> H[欄位資訊]
    E --> I[非空值數量]
    F --> J[資料型別]

這個圖表顯示了 info() 方法如何顯示資料框架的相關資訊。

資料結構分析

在進行資料分析之前,瞭解資料的結構和內容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提供的資訊,資料包含35條記錄,每條記錄都有四個欄位:nameclassmarkgender

欄位型別

  • name:物件(object)型別,表示學生的姓名。
  • class:物件(object)型別,表示學生的班級。
  • mark:整數(int64)型別,表示學生的成績。
  • gender:物件(object)型別,表示學生的性別。

資料內容

資料中包含了35名學生的資訊,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唯一的姓名、所屬班級、成績和性別。這些資訊可以用來進行各種分析,例如計算不同班級的平均成績、統計不同性別的學生人數等。

資料大小

資料的大小約為1.4+ KB,這是一個相對較小的資料集,可以輕易地進行分析和處理。

資料索引

資料的索引範圍從1到35,表示每條記錄都有一個唯一的索引值,可以用來快速查詢和存取特定的記錄。

資料分析

根據提供的資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資料分析方向:

  1. 成績統計:計算所有學生的平均成績、最高成績和最低成績。
  2. 班級比較:比較不同班級的平均成績和成績分佈。
  3. 性別統計:統計不同性別的學生人數和平均成績。
  4. 相關性分析:分析不同欄位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成績和班級之間的相關性。

這些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資料的內容和結構,並得出有趣的結論和洞察。

內容解密:

以上所述的資料結構和內容分析,是根據提供的資訊進行的。實際上,資料可能包含更多的欄位和記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資料結構] --> B[欄位型別]
    B --> C[資料內容]
    C --> D[資料大小]
    D --> E[資料索引]
    E --> F[資料分析]

此圖表展示了資料結構和內容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進行資料分析。

圖表解說:

圖表中,每個節點代表了一個不同的概念,例如資料結構、欄位型別、資料內容等。箭頭則代表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例如,資料結構決定了欄位型別,欄位型別則決定了資料內容等。這個圖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資料的內容和結構,並得出有趣的結論和洞察。

資料結構與型別

在資料科學中,瞭解資料的結構和型別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個示例,展示瞭如何使用 Pandas 函式庫來檢視資料的結構和型別。

資料結構

首先,我們可以使用 dtypes 屬性來檢視資料的型別。如下所示:

# Column Dtype
--- ------ -----
0 name object
1 class object
2 mark int64
3 gender object
dtypes: int64(1), object(3)
memory usage: 1.4+ KB

從上面的輸出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料中有四個欄位:nameclassmarkgender。其中,mark 欄位的型別是 int64,而其他三個欄位的型別都是 object

使用 info() 方法

我們也可以使用 info() 方法來檢視資料的結構和型別。如下所示:

import pandas as pd

my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index_col=['id'])
mydf.info()

這將會顯示資料的結構和型別,包括每個欄位的型別和記憶體使用情況。

使用 buf 引數

如果我們想要將 info() 方法的輸出儲存到一個緩衝區中,而不是直接顯示在主控臺上,可以使用 buf 引數。如下所示:

mybuffer = io.StringIO()
mydf.info(buf=mybuffer)

這將會將 info() 方法的輸出儲存到 mybuffer 中,而不是直接顯示在主控臺上。

內容解密: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我們使用了 io.StringIO() 來建立一個緩衝區。然後,我們使用 info() 方法的 buf 引數來指定輸出的目的地。這樣,我們就可以將輸出儲存到一個緩衝區中,而不是直接顯示在主控臺上。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讀取資料] --> B[檢視資料結構]
    B --> C[使用 info() 方法]
    C --> D[指定輸出目的地]
    D --> E[儲存到緩衝區]

在上面的圖表中,我們展示瞭如何使用 info() 方法來檢視資料的結構和型別,並將輸出儲存到一個緩衝區中。

資料框架資訊儲存與隨機抽樣

在資料分析過程中,瞭解資料框架(DataFrame)的結構和內容至關重要。以下將介紹如何儲存資料框架的資訊以及如何進行隨機抽樣。

資料框架資訊儲存

為了儲存資料框架的資訊,例如索引、資料欄位、非空值計數、資料型別等,我們可以使用 info() 方法。然而,為了將這些資訊儲存到檔案中,我們需要使用緩衝區(buffer)來暫存這些資訊。

import pandas as pd

# 載入student.csv檔案到mydf資料框架
my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 使用info()方法取得資料框架的資訊,並儲存到緩衝區mybuffer
mybuffer = io.StringIO()
mydf.info(buf=mybuffer)

# 讀取緩衝區的內容
myvar = mybuffer.getvalue()

# 將緩衝區的內容寫入df_information.txt檔案
with open("df_information.txt", 'w', encoding='utf-8') as myfile:
    myfile.write(myvar)

print("檢視df_information.txt檔案以瀏覽詳細資訊")

執行上述程式碼後,df_information.txt 檔案將包含如下內容:

索引:35個條目,1到35
資料欄位(總共4個欄位):
 
 # 欄位名稱  非空值計數  資料型別
--- ------ -------------- -----
0 名稱  35個非空值  object
1 班級  35個非空值  object
2 成績  35個非空值  int64
3 性別  35個非空值  object
dtypes: int64(1), object(3)
記憶體使用量:1.4+ KB

隨機抽樣

當需要從資料框架中隨機抽取記錄時,可以使用 sample() 方法。這個方法允許您從軸(axis)上傳回隨機樣本專案。

# 進行隨機抽樣,傳回5條記錄
random_sample = mydf.sample(n=5)
print(random_sample)

這將從 mydf 資料框架中隨機傳回 5 條記錄。注意,實際傳回的記錄將因為隨機性而有所不同。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載入資料] --> B[取得資料框架資訊]
    B --> C[儲存資訊到檔案]
    C --> D[進行隨機抽樣]
    D --> E[傳回隨機樣本]

內容解密: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首先載入 student.csv 檔案到 mydf 資料框架。然後,我們使用 info() 方法取得資料框架的資訊,並儲存到 mybuffer 緩衝區。接著,我們將緩衝區的內容寫入 df_information.txt 檔案。最後,我們使用 sample() 方法進行隨機抽樣,傳回 5 條記錄。

這些步驟展示瞭如何儲存資料框架的資訊以及如何進行隨機抽樣,為資料分析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隨機抽樣資料

在資料分析中,隨機抽樣是一種常見的技術,用於從原始資料集中選取一部分資料以進行分析或展示。Python 的 pandas 函式庫提供了 sample 方法來實作這一功能。

基本使用

首先,我們需要匯入 pandas 函式庫並載入一個示例資料集。假設我們有一個名為 student.csv 的檔案,包含學生的基本資訊,如 ID、姓名、班級、成績和性別。

import pandas as pd

# 載入資料集
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隨機抽樣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 sample 方法對資料集進行隨機抽樣。預設情況下,sample 方法會傳回一個包含單一隨機記錄的資料框。

print(df.sample())

每次執行這行程式碼,都會顯示一個不同的隨機記錄。

指定抽樣數量

如果我們想要抽取多個記錄,可以使用 n 引數指定抽樣的記錄數。

print(df.sample(n=2))

這會傳回一個包含兩個隨機記錄的資料框。

指定抽樣比例

或者,我們可以使用 frac 引數指定抽取的記錄比例。

print(df.sample(frac=0.2))

這會傳回一個包含原始資料集 20% 記錄的資料框。

完整示例

以下是完整的示例程式碼:

import pandas as pd

# 載入資料集
df = pd.read_csv('student.csv')

# 顯示原始資料集
print("原始資料集:")
print(df)

# 隨機抽樣一個記錄
print("\n隨機抽樣一個記錄:")
print(df.sample())

# 隨機抽樣兩個記錄
print("\n隨機抽樣兩個記錄:")
print(df.sample(n=2))

# 隨機抽樣 20% 的記錄
print("\n隨機抽樣 20% 的記錄:")
print(df.sample(frac=0.2))

這個示例展示瞭如何使用 sample 方法對資料集進行隨機抽樣,並指定抽樣的記錄數或比例。

隨機抽取資料欄位

在資料分析中,經常需要隨機抽取部分資料欄位以進行特定分析或展示。以下將介紹如何使用 Python 的 pandas 函式庫來實作這一功能。

資料準備

首先,我們需要有一個 DataFrame 物件,其中包含了我們想要分析的資料。假設我們有一個如下所示的 DataFrame:

import pandas as pd

# 建立一個簡單的DataFrame
data = {
    'id': [28, 31, 5, 10, 11, 19, 33, 29, 22, 2],
    'name': ['Tess', 'Binn', 'Alex', 'Ronald', 'Recky', 'Jackly', 'Gain', 'Reppy', 'Herod', 'Arnold'],
    'class': ['Seven', 'Seven', 'Four', 'Six', 'Six', 'Nine', 'Seven', 'Six', 'Eight', 'Three'],
    'mark': [55, 90, 55, 89, 94, 65, 69, 79, 79, 55],
    'gender':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fe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male']
}

mydf = pd.DataFrame(data)

隨機抽取欄位

如果需要隨機抽取兩個欄位,可以使用 sample 方法,並指定 axis=1 以表示抽取欄位,而不是列。以下是如何做到的:

# 隨機抽取兩個欄位
random_columns = mydf.sample(n=2, axis=1)
print(random_columns)

這段程式碼會從 mydf 中隨機選擇兩個欄位,並將它們列印預出來。由於是隨機選擇,每次執行程式碼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圖表視覺化

為了更好地理解資料結構和隨機抽取的結果,可以使用 Mermaid 圖表來視覺化資料關係和抽取過程。

  flowchart TD
    A[資料準備] --> B[隨機抽取欄位]
    B --> C[視覺化結果]
    C --> D[分析和展示]

圖表翻譯:

上述 Mermaid 圖表描述了從資料準備到隨機抽取欄位,然後到視覺化結果,最後到分析和展示的整個流程。這個圖表幫助我們理解了如何一步一步地處理和分析資料。

從使用者經驗視角,分析技術對使用者經驗的實質影響,觀察開發者社群對此技術的實際反饋,評估技術轉換成使用者價值的效率。Pandas 的 sample() 方法提供便捷的隨機抽樣功能,能有效協助資料分析師快速取得資料子集進行探索性分析,提升資料處理效率。然而,缺乏更精細的控制引數,例如分層抽樣或依據特定條件抽樣,限制了其在複雜分析場景下的應用。開發者社群普遍認為 sample() 方法易於使用,但期盼官方能提供更進階的抽樣功能。從技術演進角度,這項技術代表了資料處理便捷化的方向,值得關注。對於追求快速資料探索的使用者,sample() 方法能有效提升效率;但對於需要更精細控制的場景,則需搭配其他技術或自行開發相關功能。接下來的 2-3 年,將是此類別資料處理技術持續最佳化,並融入更多進階功能的關鍵視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