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fi 語言是一種兼具簡潔性與功能性的程式語言,支援多種資料型別、控制流程、迴圈、函式以及類別等特性。其語法設計類似 C 語言,並允許開發者使用 C 語言撰寫原生函式擴充其功能。本文將深入探討 Mufi 語言的核心特性,包含資料型別、控制流程、迴圈、函式與類別,並詳細說明如何使用 C 語言實作原生函式,以及 Mufi 的建置模式與繼承機制。此外,本文也將分析 Mufi 的 Bytecode 執行流程,以幫助開發者更深入地理解 Mufi 語言的運作方式。
程式結構
Mufi 的程式結構相對簡單,主要由變數宣告、指定和運算組成。以下是 Mufi 程式的一個基本結構:
var x = 10;
var y = 3.14;
var name = "Mufi";
// 進行運算和輸出
這個結構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進行擴充套件和修改。
內容解密:
Mufi 的變數宣告和資料型別是理解這種語言的基礎。透過掌握這些基礎知識,可以更好地使用 Mufi 進行程式設計和開發。
flowchart TD A[變數宣告] --> B[資料型別] B --> C[整數] B --> D[浮點數數] B --> E[字串] C --> F[運算] D --> F E --> F F --> G[輸出]
圖表翻譯: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 Mufi 的變數宣告和資料型別之間的關係。變數宣告是程式的基礎,資料型別決定了變數的內容和使用方式。整數、浮點數數和字串是 Mufi 支援的三種基本資料型別,透過這些資料型別可以進行各種運算和輸出。
Mufi 程式語言基礎
Mufi 是一種具有豐富特性的程式語言,支援多種資料型別、控制流程、迴圈、函式和類別等。以下是 Mufi 的一些基礎特性:
資料型別
Mufi 支援多種資料型別,包括整數、浮點數數和布林值(bool)。其中,布林值可以是 true 或 false。例如:
var integer = 10;
print integer; // 輸出: 10
此外,Mufi 也支援字串(string),但與其他語言不同,Mufi 的字串是物件,需要動態組態和垃圾回收。
控制流程
Mufi 的控制流程類似於 C 語言,使用 if 陳述式來控制程式的流程。if 陳述式需要使用括號括住條件。例如:
if ((6 > 7) and (9 < 10)) {
print "true";
} else {
print "false";
}
// 輸出: false
Mufi 也支援邏輯運運算元和條件運運算元。
迴圈
Mufi 支援兩種迴圈:while 和 for。while 迴圈需要一個條件,當條件為 true 時,迴圈內的程式碼會被執行。for 迴圈則需要一個初始化表示式、條件和遞增或遞減表示式。例如:
var count = 0;
while (count < 5) {
for (var i = 0; i < count; i = i + 1) {
print i;
}
count = count + 1;
}
函式
Mufi 的函式是物件,使用 fun 關鍵字宣告。函式不需要指定傳回型別,使用 return 關鍵字傳回值,如果沒有傳回值,則傳回 nil。函式也可以是遞迴的,例如:
fun fib(n) {
if (n < 2) return n;
return fib(n - 2) + fib(n - 1);
}
print fib(10); // 輸出: 55
類別
Mufi 的類別使用 class 關鍵字宣告,類別內的方法不需要使用 fun 關鍵字。類別的欄位可以在 init 方法中定義,使用 self 關鍵字存取。例如:
class Foo {
init(a, b) {
self.a = a;
self.b = b;
}
update(factor) {
self.a = self.a * factor;
self.b = self.b * factor;
}
}
var foo = Foo(3, 4);
foo.update(5);
print foo.a; // 輸出: 15
print foo.b; // 輸出: 20
圖表翻譯:
classDiagram class Foo { - a: int - b: int + init(a: int, b: int) + update(factor: int) } Foo ..> Foo : init Foo ..> Foo : update
以上是 Mufi 的一些基礎特性,包括資料型別、控制流程、迴圈、函式和類別等。Mufi 的語法和 C 語言類似,但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限制。
繼承在 Mufi
Mufi 的最後一個主要特性是類別繼承,使用 <
運運算元來實作,後面跟著類別名稱(一個類別不能繼承自己)。要存取繼承類別的繫結方法,需要使用 super
關鍵字。以下是 Mufi 中類別繼承的例子:
class Foo {
foo() {
print "This is inherited from foo";
}
}
class Bar < Foo {
bar() {
print "This is bar";
super.foo();
}
}
var b = Bar();
b.bar();
// 輸出:
// This is bar
// This is inherited from foo
Mufi 的建置模式
完成 Mufi 的介紹後,現在來討論兩種不同的建置模式。當我們提到 debug 和 release 模式時,你可能會想到 Rust 編譯器的最佳化模式。然而,在 Mufi 中情況並非如此。沒有額外的最佳化。這兩種模式的差異在於 compiler/common.h
中的定義,讓我們來看看:
// 所有共同的匯入和前處理器巨集定義在這裡
#ifndef mufi_common_h
#define mufi_common_h
#include <stdbool.h>
#include <stddef.h>
#include <stdint.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DEBUG_PRINT_CODE
#define DEBUG_TRACE_EXECUTION
#define DEBUG_STRESS_GC
#define DEBUG_LOG_GC
#define UINT8_COUNT (UINT8_MAX + 1)
#endif
這是 compiler/common.h
在 debug 模式下的內容,因為所有的 DEBUG_*
巨集都被定義了,並且會在編譯器執行程式時使用。如果我們不想看到不同的除錯記錄,需要取消定義這些巨集,可以在 release 模式下看到:
#ifndef mufi_common_h
#define mufi_common_h
#include <stdbool.h>
#include <stddef.h>
#include <stdint.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DEBUG_PRINT_CODE
#define DEBUG_TRACE_EXECUTION
#define DEBUG_STRESS_GC
#define DEBUG_LOG_GC
#define UINT8_COUNT (UINT8_MAX + 1)
#endif
// 在生產環境中,我們想要關閉這些除錯功能
#undef DEBUG_TRACE_EXECUTION
#undef DEBUG_PRINT_CODE
#undef DEBUG_STRESS_GC
#undef DEBUG_LOG_GC
在 C 中建立原生函式
原生函式是內建於 Mufi 編譯器中的函式,這一節將以 C 語言編寫,但可用於 Mufi。每個由玄貓定義的原生函式:
Value foo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整數 argCount
代表函式中的引數數量,動態陣列 args
代表 Mufi 值的陣列。然後,為了將我們的原生函式新增到編譯器中,我們需要前往 compiler/vm.c
,在 initVM()
函式中初始化虛擬機器。我們將使用 defineNative()
函式來定義不同的原生函式。
但是,我們尚未編寫任何原生函式,因此,為了開始,我們將建立新的檔案 compiler/mufi_std_c.c
和 compiler/mufi_std_c.h
。為了開始,我們將編寫一些簡單的算術函式,然後再開始編寫更複雜的函式,這些函式將在標頭檔 compiler/mufi_std_c.h
中定義:
// 包含在 C 中編寫的原生函式
#ifndef mufi_std_c_h
#define mufi_std_c_h
#include "common.h"
#include "value.h"
// 將兩個數字相加
Value csum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 將兩個數字相乘
Value cprod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 將兩個數字相除
Value cdiv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endif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定義了三個原生函式:csumNative
、cprodNative
和 cdivNative
,分別用於將兩個數字相加、相乘和相除。這些函式將在 compiler/mufi_std_c.c
中實作。
圖表翻譯:
graph LR A[Mufi] -->|繼承|> B[Foo] B -->|繼承|> C[Bar] C -->|呼叫|> D[super.foo()] D -->|印出|> E["This is inherited from foo"]
這個圖表展示了 Mufi 的繼承關係和方法呼叫過程。
基礎資料型別與運運算元
在實作 Mufi-Lang 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定義基礎的資料型別和運運算元。首先,讓我們來瞭解一下 Value
的結構。
typedef enum {
VAL_BOOL,
VAL_NIL,
VAL_INT,
VAL_DOUBLE,
VAL_OBJ,
} ValueType;
typedef struct {
ValueType type;
union {
bool boolean;
double num_double;
int num_int;
Obj* obj;
} as;
} Value;
這個結構體使用了一個 enum
來定義不同的資料型別,並使用一個 union
來儲存實際的資料值。這樣的設計使得我們可以使用相同的 Value
結構體來代表不同的資料型別。
型別檢查與轉換
為了方便地檢查和轉換 Value
的型別,我們定義了一些宏。
#define IS_BOOL(value) ((value).type == VAL_BOOL)
#define IS_NIL(value) ((value).type == VAL_NIL)
#define IS_INT(value) ((value).type == VAL_INT)
#define IS_DOUBLE(value) ((value).type == VAL_DOUBLE)
#define IS_OBJ(value) ((value).type == VAL_OBJ)
#define AS_OBJ(value) ((value).as.obj)
#define AS_BOOL(value) ((value).as.boolean)
#define AS_INT(value) ((value).as.num_int)
#define AS_DOUBLE(value) ((value).as.num_double)
#define BOOL_VAL(value) ((Value){VAL_BOOL, {.boolean = value}})
#define NIL_VAL ((Value){VAL_NIL, {.num_int = 0}})
#define INT_VAL(value) ((Value){VAL_INT, {.num_int = value}})
#define DOUBLE_VAL(value) ((Value){VAL_DOUBLE, {.num_double = value}})
#define OBJ_VAL(object) ((Value){VAL_OBJ, {.obj = (Obj*)object}})
這些宏使得我們可以輕鬆地檢查 Value
的型別,並將其轉換為對應的 C 資料型別。
錯誤處理
在實作 Mufi-Lang 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處理錯誤的情況。為此,我們定義了一個 error
函式,該函式接受一個錯誤訊息,並傳回一個 NIL_VAL
。
static Value error(const char* message) {
fprintf(stderr, "%s\n", message);
return NIL_VAL;
}
這個函式會將錯誤訊息輸出到標準錯誤流中,並傳回一個 NIL_VAL
。
基礎運運算元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實作一些基礎的運運算元。例如,我們可以實作加法運運算元。
static Value add(Value a, Value b) {
if (IS_INT(a) && IS_INT(b)) {
return INT_VAL(AS_INT(a) + AS_INT(b));
} else if (IS_DOUBLE(a) && IS_DOUBLE(b)) {
return DOUBLE_VAL(AS_DOUBLE(a) + AS_DOUBLE(b));
} else {
return error("Unsupported operand types for +");
}
}
這個函式會檢查兩個運算元的型別,如果都是整數或都是浮點數數,則進行加法運算並傳回結果。如果型別不匹配,則傳回一個錯誤訊息。
Mufi語言中的原生函式實作
在Mufi語言中,實作原生函式是為了提供基本的運算功能,例如加法、乘法和除法。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實作這些原生函式,包括csumNative
、cprodNative
和cdivNative
。
csumNative函式
csumNative
函式用於實作加法運算。它接受兩個引數,分別是第一個數值和第二個數值。函式首先檢查引數的數量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則傳回錯誤資訊。
Value csum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if (argCount != 2){
return error("csum() only expects two arguments.");
}
Value first = args[0];
Value second = args[1];
// ...
}
然後,函式使用switch陳述式來處理不同的資料型別。如果第一個數值是整數,則檢查第二個數值是否也是整數或雙精確度浮點數數。如果是,則進行相應的加法運算。
switch (first.type)
{
case VAL_INT:{
if(IS_INT(second)){
int sum = AS_INT(first) + AS_INT(second);
return INT_VAL(sum);
} else if (IS_DOUBLE(second)){
double sum = (double)AS_INT(first) + AS_DOUBLE(second);
return DOUBLE_VAL(sum);
} else {
return error("Second argument in csum() cannot be added to integer.");
}
break;
}
// ...
}
cprodNative函式
cprodNative
函式用於實作乘法運算。它的實作方式與csumNative
函式類似,主要區別在於乘法運算的實作。
Value cprod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if (argCount != 2){
return error("cprod() only expects two arguments.");
}
Value first = args[0];
Value second = args[1];
// ...
}
在cprodNative
函式中,使用if-else陳述式來檢查第一個數值和第二個數值的型別,並進行相應的乘法運算。
if(IS_INT(second)){
int prod = AS_INT(first) * AS_INT(second);
return INT_VAL(prod);
} else if (IS_DOUBLE(second)){
double prod = (double)AS_INT(first) * AS_DOUBLE(second);
return DOUBLE_VAL(prod);
} else {
return error("Second argument in cprod() cannot be multiplied to integer.");
}
cdivNative函式
cdivNative
函式用於實作除法運算。它的實作方式比csumNative
和cprodNative
函式更簡單,因為它只需要檢查第一個數值和第二個數值是否都是數字。
Value cdivNative(int argCount, Value* args){
if (argCount != 2){
return error("cdiv() only expects two arguments.");
}
Value first = args[0];
Value second = args[1];
// ...
}
在cdivNative
函式中,使用if陳述式來檢查第一個數值和第二個數值是否都是數字,如果是,則進行除法運算。
if((IS_INT(first) || IS_DOUBLE(first)) && (IS_INT(second) || IS_DOUBLE(second))){
double quotient = AS_DOUBLE(first) / AS_DOUBLE(second);
return DOUBLE_VAL(quotient);
} else {
return error("Type not supported in cdiv() cannot be divided.");
}
定義原生函式
為了使原生函式在Mufi語言中可用,需要在initVM
函式中定義它們。
void initVM() {
// ...
defineNative("csum", csumNative);
defineNative("cprod", cprodNative);
defineNative("cdiv", cdivNative);
}
測試原生函式
可以使用Mufi語言的REPL或建立一個指令碼來測試原生函式。例如,可以在REPL中輸入以下程式碼來測試csumNative
函式。
csum 1 2
這將輸出3
,表示1
和2
的和。
圖表翻譯:
graph LR A[Mufi語言] --> B[原生函式] B --> C[csumNative] B --> D[cprodNative] B --> E[cdivNative] C --> F[加法運算] D --> G[乘法運算] E --> H[除法運算]
這個圖表展示了Mufi語言中的原生函式,包括csumNative
、cprodNative
和cdivNative
,以及它們所實作的運算。
執行 MuFi 指令及 Bytecode 分析
在 MuFi 的指令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到版本號為 0.1.0(Baloo Release),並且我們輸入了幾個指令以測試 MuFi 的功能。以下是對這些指令的分析:
指令 1: print csum(40.4, 30)
- 功能: 這個指令呼叫
csum
函式,傳入引數40.4
和30
,然後印出結果。 - 結果:
70.4
- 分析:
csum
函式很可能是一個計算兩個數字之和的函式,因此40.4 + 30 = 70.4
。
指令 2: print cprod(30, 0.2)
- 功能: 這個指令呼叫
cprod
函式,傳入引數30
和0.2
,然後印出結果。 - 結果:
6
- 分析:
cprod
函式很可能是一個計算兩個數字之積的函式,因此30 * 0.2 = 6
。
指令 3: print cdiv(3.4, 0.5)
- 功能: 這個指令呼叫
cdiv
函式,傳入引數3.4
和0.5
,然後印出結果。 - 結果:
6.8
- 分析:
cdiv
函式很可能是一個計算兩個數字之商的函式,因此3.4 / 0.5 = 6.8
。
Bytecode 分析
MuFi 的 Bytecode 運作如下:
- OP_GET_GLOBAL: 取得全域變數或函式。
- OP_CONSTANT: 載入常數值。
- OP_CALL: 呼叫函式。
- OP_PRINT: 印出結果。
例如,對於第一個指令 print csum(40.4, 30)
,Bytecode 的運作步驟是:
0000
: 取得全域函式csum
。0002
和0004
: 載入常數值40.4
和30
。0006
: 呼叫csum
函式,並將結果印出。
這些指令和 Bytecode 分析展示了 MuFi 如何執行基本的算術運算和函式呼叫。瞭解 MuFi 的指令集和 Bytecode 結構可以幫助開發者更好地使用這個平臺進行程式設計和最佳化。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開始] --> B[載入 MuFi] B --> C[執行指令] C --> D[計算 csum] D --> E[計算 cprod] E --> F[計算 cdiv] F --> G[印出結果] G --> H[結束]
內容解密:
MuFi 的運作過程涉及載入 MuFi 平臺、執行使用者輸入的指令、進行相應的計算(如加、乘、除),最後印出結果。每一步驟都對應著特定的 Bytecode 運作,例如取得全域變數、載入常數、呼叫函式和印出結果。這些過程展示了 MuFi 如何支援基本的算術運算和函式呼叫,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強大的計算工具。
從底層實作到高階應用的全面檢視顯示,Mufi 語言以其簡潔的程式結構和豐富的特性,展現出輕量級程式語言的獨特魅力。透過分析其變數宣告、資料型別、控制流程、迴圈、函式和類別等核心元素,我們可以發現 Mufi 在兼顧易用性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效能潛力。csum、cprod 和 cdiv 等原生函式的引入,更進一步豐富了 Mufi 的功能,使其能夠處理基本的算術運算。然而,Mufi 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其 debug 和 release 模式的區別主要在於除錯資訊的輸出,效能最佳化方面還有待提升。此外,Mufi 的字串物件需要動態組態和垃圾回收,這在特定場景下可能影響效能表現。展望未來,Mufi 的發展方向應著重於效能調校、標準函式函式庫的擴充以及更完善的錯誤處理機制。玄貓認為,Mufi 語言在嵌入式系統、指令碼編寫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但仍需持續發展和社群支援才能走向成熟。對於資源有限的專案,優先探索 Mufi 在非效能關鍵環節的應用或許更具效益。接下來的 2-3 年,將是 Mufi 從實驗性專案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視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