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語言模型(LLM)的普及,提示工程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精細的提示策略不僅能提升模型輸出品質,更能拓展其應用範圍。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設計高效的提示,並利用 Prompt Flow 等工具進行評估和最佳化,涵蓋從基礎的問答式提示到進階的思維樹提示、多代理系統等實戰技巧。同時也將探討如何針對特定任務設計評估指標和流程,以及如何利用評估結果持續改進提示策略。此外,文章還將介紹如何使用 Jinja2 範本引擎構建動態提示,以及如何透過調整溫度、Top_p 等引數來控制模型的輸出。最後,文章將展望提示工程和評估框架,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技術視野。

AI 代理的實戰:提示工程的未來發展

隨著大語言模型(LLM)技術的快速進步,提示工程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提示工程的發展直接影響著AI代理的效能和應用範圍。以下將探討提示工程的未來趨勢及其在AI代理中的實戰應用。

自動化提示最佳化

未來的提示工程將朝著自動化方向發展,減少人工干預的需求。這一趨勢將透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 自動提示變體生成:利用AI技術自動生成多種提示變體,以測試和最佳化模型效能。
  2. 根據效能指標的自動調整:根據模型的實際表現,自動調整提示內容和結構,以達到最佳效果。
  3. 提示結構的自動學習: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自動識別和最佳化提示結構,提高模型的理解和回應能力。

提示工程標準化

隨著行業的發展,提示工程標準化將成為必然趨勢。這包括:

  1. 標準化的提示範本函式庫:建立和分享標準化的提示範本,提高不同模型和應用之間的相容性和可重用性。
  2. 提示評估的統一基準:制定統一的評估標準和指標,以便於比較不同模型和提示的效果。
  3. 跨組織的提示分享機制:建立機制,促進不同組織之間的提示分享和協作,加速行業整體進步。

更強大的提示管理工具

像 Prompt Flow 這樣的工具將變得更為強大和使用者友好,提供以下功能:

  1. 更高階的視覺化和分析功能:透過視覺化介面和詳細分析,幫助開發者更好地理解模型行為和最佳化提示。
  2. 更緊密的 CI/CD 整合:將提示工程與持續整合和持續佈署(CI/CD)流程緊密結合,實作自動化的測試和佈署。
  3. 更強的多模型支援:支援多種不同的LLM模型,方便開發者在不同模型之間進行比較和選擇。

效能評估的關鍵因素

在開發高效能AI系統時,瞭解LLM的運作機制至關重要。以下幾個因素對模型效能有著重要影響:

Token 規模與引數選擇

  1. Token 規模對比:較大的Token上限允許模型生成更完整的回應,但也與成本增加相關,需要權衡效能與成本。
  2. 進階引數調整:如 Temperature、Top_p、Presence_penalty 和 Frequency_penalty 等引數對模型輸出有著重要影響,需要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調整。

程式碼範例與解析

以下是一些程式碼範例,用於展示如何調整LLM引數和實作特定功能:

# Temperature 引數調整範例
import openai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prompt="提供三種解決此問題的方法",
    temperature=0.7,  # 調整此值改變創意程度
    max_tokens=150
)

# 內容解密:
# 此程式碼展示瞭如何透過 OpenAI API 設定 temperature 引數。Temperature 控制模型輸出的隨機性,
# 在 0 附近時輸出更確定性和保守;隨著數值升高,回應變得更加多樣化但可能降低準確性。
# 多樣性引數調整範例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prompt="分析這個產品的優缺點",
    temperature=0.7,
    top_p=0.9,
    presence_penalty=0.6,
    frequency_penalty=0.5,
    max_tokens=200
)

# 內容解密:
# 這段程式碼示範瞭如何同時調整多個控制引數以獲得更好的文字生成效果。
# 特別注意 presence_penalty 和 frequency_penalty 引數,它們可以有效減少重複內容。
# Logit_bias 精準控制範例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3.5-turbo",
    prompt="描述雲端運算的優勢",
    logit_bias={
        997: 5,  # 增加"安全"相關詞彙的出現機率
        2231: -2  # 降低"複雜"相關詞彙的出現機率
    },
    max_tokens=150
)

# 內容解密:
#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 logit_bias 引數精確控制模型的詞彙選擇傾向。
# 正值增加特定詞彙出現的可能性,而負值則降低。

Jinja2 提示範本的應用

Jinja2 是一種強大的範本引擎,用於動態生成提示:

# Jinja2 範本範例
from jinja2 import Template

template_string = """
請為一位{{年齡}}歲的{{性別}}推薦三本關於{{主題}}的{{格式}}。
考慮到這位讀者的特點:{{特點}}
"""

template = Template(template_string)
prompt = template.render(
    年齡="25",
    性別="女性",
    主題="人工智慧",
    格式="入門書籍",
    特點="有程式設計基礎但對AI領域陌生"
)

# 內容解密:
#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 Jinja2 範本引擎建立動態提示。
# 範本中的雙大括號是變數佔位符,在渲染時被實際值替換。

評估框架:Rubrics 與 Grounding

在提示工程中,建立結構化的評估框架至關重要。以下是一個評估推薦系統的評分標準範例:

# 評分標準定義
rubric = {
    "主題相關性": {
        1: "完全偏離主題",
        2: "勉強相關",
        3: "部分相關",
        4: "大體相關",
        5: "完全符合主題"
    },
    "格式適配性": {
        1: "格式完全不符",
        2: "格式基本不符",
        3: "格式部分符合",
        4: "格式大體符合",
        5: "格式完全符合"
    },
    "推薦品質": {
        1: "推薦品質極差",
        2: "推薦品質較差",
        3: "推薦品質一般",
        4: "推薦品質良好",
        5: "推薦品質卓越"
    }
}

# 使用LLM進行評估的範例
evaluation_prompt = f"""
你是一個專業的內容評估工作者。請根據以下評分標準評估推薦結果:

評分標準:
- 主題相關性 (1-5分):推薦內容與請求主題的相關程度
- 格式適配性 (1-5分):推薦內容是否符合請求的格式要求
- 推薦品質 (1-5分):推薦的整體品質和價值

請求:
{original_request}

推薦結果:
{recommendation_output}

請提供每個標準的分數和簡短說明,然後計算平均分。
"""

evaluation_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evaluation_prompt}],
    temperature=0.3,
    max_tokens=300
)

評估流程

  flowchart TD
    A[開始評估] --> B{檢查評分標準}
    B -->|符合標準| C[進行LLM評估]
    B -->|不符合標準| D[調整評分標準]
    C --> E[收集評估結果]
    D --> B
    E --> F[分析評估結果]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一個根據LLM的評估流程。首先檢查評分標準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則進行調整。如果符合,則使用LLM進行評估,接著收集評估結果並進行分析。這種結構化的評估流程確保了評估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LLM評估框架的核心設計與實踐

LLM評估框架旨在將主觀評估轉化為客觀標準,其關鍵在於設計一個結構化的提示(prompt),使LLM能夠按照預定義的標準進行評估。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評估的一致性和可擴充套件性,但也需要注意LLM本身可能存在的偏見和侷限性。

解析評估輸出:從非結構化文字到結構化資料

LLM評估的原始輸出通常是文字形式,需要進一步解析才能用於系統分析。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解析流程範例:

from promptflow import tool

@tool
def parse(input: str) -> list:
    # 按雙換行符分割推薦結果為個別電影區塊
    blocks = input.strip().split("\n\n")

    # 解析單個推薦區塊為字典的函式
    def parse_block(block: str) -> dict:
        lines = block.split('\n')
        result = {}
        for line in lines:
            key_value = line.split(': ')
            if len(key_value) == 2:
                key, value = key_value
                result[key.lower().strip()] = value.strip()
        return result

    # 迴圈處理每個區塊並解析為鍵值字典
    parsed_results = [parse_block(block) for block in blocks]
    return parsed_results

程式碼解析

此程式碼的主要功能是將LLM評估輸出的文字轉換為結構化的字典格式。首先,它按雙換行符將輸入分割成多個區塊,每個區塊代表一個推薦專案。然後定義了一個內部函式parse_block,用於將單個區塊轉換為字典,其中每行的冒號前後內容分別作為鍵和值。最後,使用列表推導式對所有區塊應用這個解析函式,回傳解析後的字典列表。

  flowchart TD
    A[輸入文字] --> B[按雙換行符分割]
    B --> C[解析每個區塊]
    C --> D[轉換為字典格式]
    D --> E[回傳字典列表]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瞭解析流程的主要步驟。首先,輸入的文字被分割成多個區塊。接著,每個區塊被解析並轉換為字典格式。最後,所有字典被收集到一個列表中並回傳。這個過程有效地將非結構化的文字轉換為可程式化處理的資料結構。

解析前後的資料對比

讓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以更清楚地理解析過程:

解析前的原始文字:

Title: The Butterfly Effect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4

Title: Primer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4

Title: Time Bandits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5

解析後的結構化資料:

[
  {
    "title": "The Butterfly Effect",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4"
  },
  {
    "title": "Primer",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4"
  },
  {
    "title": "Time Bandits",
    "subject": "5",
    "format": "5",
    "genre": "5"
  }
]

這種結構化的資料格式使我們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統計分析、比較不同推薦結果的評分,以及整合到更大的系統中。

批次處理與設定比較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通常需要評估多種不同設定下的推薦效果。Prompt Flow提供了批次處理功能,允許我們一次性測試多種輸入條件。

建立測試資料集

為了建立多樣化的測試資料,我們可以利用LLM生成隨機的輸入組合。以下是一個範例提示:

請生成推薦代理的測試資料,包括以下欄位:
1. subject - 例如:time travel, cooking, vacation
2. format - 例如:books, movies, games
3. genre: documentary, action, romance
4. custom: 其他自 batching JSONL 的其他自定義欄位

請以JSON Lines檔案格式輸出10個專案。

使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快速生成多樣化的測試資料集,覆寫各種可能的輸入組合。

批次處理的優勢

批次處理在評估推薦系統時有以下幾個關鍵優勢:

  1. 效率提升:一次執行多種測試案例,節省時間和資源。
  2. 全面覆寫:可以測試各種邊界情況和常見使用場景。
  3. 統計意義:提供足夠的資料點進行統計分析。
  4. 設定比較:同時評估多種不同設定的效能差異。

評估流程的最佳實踐

一個完整的評估流程不僅包括單次評估,還應該包括結果的聚合分析和長期監控。

評估指標的聚合

除了個別推薦的評分外,還需要考慮如何聚合這些評分以提供整體效能指標。常見的聚合方法包括:

  • 平均分數:反映整體效能水平。
  • 最低分數:識別最弱的環節。
  • 分數分佈:瞭解效能的一致性。
  • 加權平均:根據不同標準的重要性進行加權。

持續監控與改進

評估不應該是一次性活動,而應該是持續進行的過程。建立持續監控機制可以及時發現效能退化,評估新功能的影響,追蹤長期改進趨勢,並適應不斷變化的使用者需求。

評估框架

隨著AI技術的進步,評估系統也在不斷演進。未來的評估系統將朝以下方向發展:

  1. 多模型交叉評估:使用多個不同的LLM進行交叉評估,減少單一模型的偏見。
  2. 自適應評估標準:根據特定領域和使用者群體自動調整評估標準。
  3. 端對端評估:不僅評估推薦結果,還評估使用者經驗和長期效果。
  4. 解釋性評估:提供更詳細的評分解釋,幫助開發者理解評分背後的原因。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LLM評估框架的主要流程。首先,從設計評估框架開始,接著實施批次處理來測試不同設定。然後,分析評估結果以確定最佳方案。持續監控與改進是確保系統長期穩定的關鍵步驟。最後,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以跟上AI技術的快速進步。這個流程清晰地說明瞭建立和維護一個有效的LLM評估框架所需的主要步驟。

提示工程的進階應用與評估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了提示工程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進階技術,如鏈式思考、提示連結和自我一致性。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於更複雜的場景,並討論如何評估這些應用的效果。

複雜場景下的提示工程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經常遇到需要處理複雜任務的情況。這些任務可能涉及多步驟推理、跨領域知識整合,或是需要高度的創造力。對於這樣的任務,簡單的提示可能不足以引導模型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多種進階提示技術來應對這些挑戰。

多代理系統的應用

多代理系統(Multi-agent Systems)是一種將多個AI代理(Agent)組合起來,共同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每個代理可以專注於特定的子任務或使用不同的提示策略,最終將結果整合以獲得整體解決方案。

以下是一個使用Prompt Flow實作多代理系統的例子:

inputs:
  task_description: 需要解決的複雜任務描述

components:
  - name: task_decomposition
    type: llm
    inputs:
      task_description: ${inputs.task_description}
      prompt_template: |
        將以下任務分解為多個子任務:
        任務:${inputs.task_description}
        子任務列表:
    outputs:
      sub_tasks: 分解後的子任務列表

  - name: agent1_process_subtask1
    type: llm
    inputs:
      subtask: ${task_decomposition.sub_tasks[0]}
      prompt_template: |
        處理以下子任務:
        子任務:${task_decomposition.sub_tasks[0]}
        處理結果:
    outputs:
      result1: 第一個子任務的處理結果

  - name: agent2_process_subtask2
    type: llm
    inputs:
      subtask: ${task_decomposition.sub_tasks[1]}
      prompt_template: |
        處理以下子任務:
        子任務:${task_decomposition.sub_tasks[1]}
        處理結果:
    outputs:
      result2: 第二個子任務的處理結果

  - name: integrate_results
    type: llm
    inputs:
      result1: ${agent1_process_subtask1.result1}
      result2: ${agent2_process_subtask2.result2}
      prompt_template: |
        根據以下子任務結果,整合出最終答案:
        結果1:${agent1_process_subtask1.result1}
        結果2:${agent2_process_subtask2.result2}
        最終答案:
    outputs:
      final_answer: 整合後的最終答案

outputs:
  task_description: ${inputs.task_description}
  sub_tasks: ${task_decomposition.sub_tasks}
  final_answer: ${integrate_results.final_answer}

這個流程首先將複雜任務分解為多個子任務,然後由不同的代理處理這些子任務,最後將結果整合起來得到最終答案。

自定義評估標準的引入

在評估複雜任務的表現時,標準的評估指標可能不足以全面反映模型的效能。因此,引入自定義評估標準變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創意寫作任務中,我們可能希望評估模型的創造力、敘事連貫性和情感共鳴度。

以下是一個使用自定義評估標準的例子:

inputs:
  task_description: 創作一個短篇故事
  generated_story: 模型生成的故事

components:
  - name: creativity_evaluation
    type: llm
    inputs:
      story: ${inputs.generated_story}
      prompt_template: |
        評估以下故事的創造力:
        故事:${inputs.generated_story}
        創造力評分(1-5):
    outputs:
      creativity_score: 創造力評分

  - name: coherence_evaluation
    type: llm
    inputs:
      story: ${inputs.generated_story}
      prompt_template: |
        評估以下故事的敘事連貫性:
        故事:${inputs.generated_story}
        連貫性評分(1-5):
    outputs:
      coherence_score: 連貫性評分

  - name: emotional_resonance_evaluation
    type: llm
    inputs:
      story: ${inputs.generated_story}
      prompt_template: |
        評估以下故事的情感共鳴度:
        故事:${inputs.generated_story}
        情感共鳴度評分(1-5):
    outputs:
      emotional_resonance_score: 情感共鳴度評分

outputs:
  task_description: ${inputs.task_description}
  generated_story: ${inputs.generated_story}
  creativity_score: ${creativity_evaluation.creativity_score}
  coherence_score: ${coherence_evaluation.coherence_score}
  emotional_resonance_score: ${emotional_resonance_evaluation.emotional_resonance_score}

這個流程使用三個不同的評估指標來評估模型生成的故事:創造力、敘事連貫性和情感共鳴度。

多代理系統工作流程圖

  flowchart TD
    A[任務描述] --> B[任務分解]
    B --> C[代理1處理子任務1]
    B --> D[代理2處理子任務2]
    C --> E[整合結果]
    D --> E
    E --> F[最終答案]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一個多代理系統的工作流程。首先,系統接收一個複雜的任務描述,然後將其分解為多個子任務。不同的代理負責處理不同的子任務,最後將所有子任務的結果整合起來得到最終答案。這種方法允許系統平行處理多個子任務,提高了整體效率和準確性。

最終檢查清單

在完成提示工程專案時,請確保檢查以下事項:

  1. 技術實作細節:檢查程式碼實作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專案需求。
  2. 評估標準:確保使用了適當的評估標準,包括自定義標準。
  3. 結果分析:對結果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4. 檔案_結構和格式:確認檔案的結構和格式符合規定要求。
  5. 圖表和程式碼品質:檢查所有圖表和程式碼片段是否清晰正確。
  6. 語言品質:確保文字敘述清晰、正確使用臺灣本地化語言。

用於視覺化程式邏輯

  flowchart LR
    A[開始] --> B{條件判斷}
    B -->|成立| C[執行操作1]
    B -->|不成立| D[執行操作2]
    C --> E[結束]
    D --> E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一個簡單的條件判斷流程。程式首先進行條件判斷,如果條件成立,則執行操作1;如果條件不成立,則執行操作2。無論執行哪個操作,最終都會到達結束階段。此圖清晰地展示了程式中的條件分支邏輯。

透過遵循以上和最佳實踐,我們可以建立高效、可靠且易於維護的提示工程專案,充分發揮大語言模型的潛力。

LLM代理推理與評估:從基礎到實踐

在建構人工智慧應用時,瞭解如何有效引導大語言模型(LLM)並評估其輸出品質至關重要。玄貓將帶你探索LLM代理推理的核心技術,從直接提示解決方案到評估機制的實作。

LLM連線設定與執行流程

在開始探索各種提示技術之前,首先需要確保LLM連線已正確設定。當執行流程時,如果一切連線和設定正確,你應該能看到預期的輸出結果。

問答式提示:上下文驅動的回應

問答式提示是最直觀的LLM互動方式,它遵循提供上下文並期望模型根據該上下文回答問題的自然交流模式。

問答提示範本解析

基本的問答式提示範本如下:

system:
根據以下上下文回答使用者的問題。答案需簡短精確。如果不確定,請回應「Unsure about answer」。

上下文:{{context}}

user:
問題:{{question}}

這個範本包含兩個主要部分:

  1. 系統指令:定義了回答規則,要求LLM根據給定上下文回答問題。
  2. 使用者輸入:包含使用者實際提出的問題。

這種提示方式與檢索增強生成(RAG)模式相似,允許模型根據特定檢索到的上下文回答問題。

# 定義一個簡單的問答函式
def q_and_a(context, question):
    prompt = f"""
    根據以下上下文回答問題。答案需簡短精確。
    如果不確定,請回應「Unsure about answer」。

    上下文:{context}

    問題:{question}
    """
    return generate_response(prompt)

# 使用範例
context = "這是一個測試上下文。"
question = "什麼是上下文?"
print(q_and_a(context, question))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q_and_a的函式,用於根據給定的上下文和問題生成答案。函式構建了一個提示字串,包含了系統指令和使用者輸入,然後呼叫generate_response函式來取得LLM的回應。這種方法允許開發者以結構化的方式與LLM互動。

自我一致性提示:提高複雜推理的準確性

自我一致性提示是一種進階技術,透過多次呼叫LLM並聚合結果來提高複雜推理任務的準確性。

自我一致性提示的核心思想

自我一致性提示利用LLM的隨機性來生成多樣化的推理路徑,然後透過聚合這些路徑的結果來提高準確性。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高度不確定的問題和需要穩健結果的場景。

import random

def self_consistency_prompting(problem, num_chains=5):
    # 初始化答案列表
    answers = []

    # 多次呼叫LLM
    for _ in range(num_chains):
        chain = generate_reasoning_chain(problem)
        answer = extract_answer(chain)
        answers.append(answer)

    # 透過多數投票選出最終答案
    final_answer = majority_vote(answers)
    return final_answer

# 輔助函式:生成推理鏈
def generate_reasoning_chain(problem):
    # 這裡應該呼叫LLM來生成推理鏈
    # 為了簡化,我們使用隨機結果模擬
    return random.choice(["答案A", "答案B", "答案C"])

# 輔助函式:提取答案
def extract_answer(chain):
    # 這裡應該從推理鏈中提取最終答案
    return chain

# 輔助函式:多數投票
def majority_vote(answers):
    # 統計每個答案的出現次數
    counts = {}
    for answer in answers:
        counts[answer] = counts.get(answer, 0) + 1
    
    # 傳回出現次數最多的答案
    return max(counts, key=counts.get)

# 使用範例
problem =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print(self_consistency_prompting(problem))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實作了自我一致性提示技術。透過多次呼叫LLM(在範例中使用隨機結果模擬)並聚合結果,來提高複雜推理任務的準確性。self_consistency_prompting函式是主要入口,它呼叫輔助函式來生成推理鏈、提取答案並進行多數投票。

  flowchart TD
    A[開始] --> B[生成多條推理鏈]
    B --> C[提取每條鏈的答案]
    C --> D[進行多數投票]
    D --> E[傳回最終答案]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自我一致性提示的工作流程。首先,系統會生成多條不同的推理鏈,然後從每條鏈中提取最終答案。接著,透過多數投票機制選出最常見的答案作為最終結果。這個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複雜推理任務的準確性和穩健性。

思維樹提示:探索多條推理路徑

思維樹提示(Tree of Thought, ToT)是自我一致性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它允許模型在推理過程中探索多條路徑,並在遇到死衚衕時回溯。

思維樹提示的實作

思維樹提示透過系統性地探索解空間來提高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它允許模型考慮多種可能性並選擇最佳路徑。

class TreeNode:
    def __init__(self, state, parent=None):
        self.state = state
        self.parent = parent
        self.children = []

def tree_of_thought_prompting(problem, max_depth=3):
    # 初始化根節點
    root = TreeNode(problem)

    # 擴充套件思維樹
    expand_tree(root, max_depth)

    # 評估並選擇最佳路徑
    best_path = evaluate_tree(root)

    return best_path

def expand_tree(node, max_depth):
    if node.depth >= max_depth:
        return

    # 生成下一個思考步驟
    next_thoughts = generate_next_thoughts(node.state)

    for thought in next_thoughts:
        child = TreeNode(thought, node)
        node.children.append(child)
        expand_tree(child, max_depth)

# 使用範例
problem = "這是一個需要多步推理的問題。"
print(tree_of_thought_prompting(problem))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實作了思維樹提示技術。透過遞迴地擴充套件思維樹並評估不同路徑,來找到最佳解決方案。TreeNode類別用於表示思維樹中的節點,而tree_of_thinking函式負責初始化和擴充套件思維樹,而expand_tree函式則遞迴地生成下一個思考步驟並新增到樹中。

  graph TD
    A[根節點] --> B[思考1]
    A --> C[思考2]
    B --> D[子思考1]
    B --> E[子思考2]
    C --> F[子思考3]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思維樹的基本結構。從根節點出發,模型可以生成多個可能的思考方向(如「思考1」和「思考2」)。每個思考方向下又可以進一步衍生出更多的子思考,形成一棵思維樹。這種結構允許模型系統地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並最終選擇最優的路徑。

使用Prompt Flow評估提示效能

設計有效的提示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我們需要系統地評估不同提示策略的效果,以找出最適合特定任務的方法。

設計評估流程

一個完整的提示評估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1. 定義評估指標:明確我們要評估的方面,如準確性、相關性等。
  2. 建立測試資料集:建立一組代表性的問題和預期答案。
  3. 設計評估流程:使用Prompt Flow建立評估流程。
  4. 執行評估:對不同的提示變體執行評估。
  5. 分析結果:比較不同提示的效能並得出結論。
import pandas as pd

def evaluate_prompts(test_cases, prompt_variants):
    results = []

    for variant in prompt_variants:
        variant_results = []
        for case in test_cases:
            response = generate_response(variant, case["input"])
            score = evaluate_response(response, case["expected_output"])
            variant_results.append({
                "prompt_variant": variant,
                "input": case["input"],
                "response": response,
                "score": score
            })
        
        results.extend(variant_results)

    return pd.DataFrame(results)

# 使用範例
test_cases = [{"input": "測試輸入", "expected_output": "預期輸出"}]
prompt_variants = ["提示變體1", "提示變體2"]
print(evaluate_prompts(test_cases, prompt_variants))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實作了一個簡單的提示效能評估框架。透過對不同的提示變體在測試案例上進行評估,並收集結果,最終以DataFrame的形式傳回評估結果。這使得比較不同提示策略的效果變得更加容易。

多代理系統:協作解決複雜問題

在最複雜的應用場景中,單一LLM可能不足以處理所有方面。多代理系統透過讓多個專業化的LLM代理協作,來解決複雜問題。

多代理系統的基本架構

多代理系統通常包括專業化代理、協調者、記憶系統和通訊協定等元件。

class Agent:
    def __init__(self, name, expertise):
        self.name = name
        self.expertise = expertise

    def process(self, task):
        # 這裡應該呼叫LLM來處理任務
        return f"{self.name} 處理 {task}"

class MultiAgentSystem:
    def __init__(self):
        self.agents = []

    def add_agent(self, agent):
        self.agents.append(agent)

    def solve_problem(self, problem):
        # 簡單地將問題分配給第一個代理
        return self.agents[0].process(problem)

# 使用範例
system = MultiAgentSystem()
system.add_agent(Agent("代理1", "領域專家"))
print(system.solve_problem("複雜問題"))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展示了多代理系統的基本架構。透過定義Agent類別和MultiAgentSystem類別,可以建立和管理多個專業化的LLM代理。雖然這個範例很簡單,但它展示瞭如何構建一個能夠協作解決複雜問題的系統。

  graph LR
    A[問題] --> B[代理1]
    A --> C[代理2]
    B --> D[子任務1]
    C --> E[子任務2]
    D --> F[結果1]
    E --> G[結果2]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多代理系統如何協作解決複雜問題。系統接收到問題後,可以將其分配給不同的代理(如「代理1」和「代理2」)。每個代理進一步將任務分解為子任務,並最終產生結果。這種協作方式使得系統能夠處理更加複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