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 CLI 提供了便捷的資源操作方式,理解資源縮寫能提升操作效率。同時,瞭解 Istio 中已棄用的屬性列表對於理解舊系統和遷移至新架構至關重要。這些屬性涵蓋了來源、目標、請求、回應和連線等多個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訊用於遙測和策略執行。隨著 Istio 的發展,Mixer 元件及其相關屬性已被棄用,Envoy 代理成為主要的策略執行和遙測收集點。開發者可以利用 Lua 指令碼擴充套件 Envoy 的功能,實作自定義請求處理邏輯,滿足更精細化的業務需求。

Kubernetes 指令行介面(CLI)實用與屬性列表解析

Kubernetes 作為現代雲原生應用的根本,其強大的指令行介面(CLI)工具為系統管理員和開發者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操作彈性。玄貓深入探討 Kubernetes CLI 的實用,並對已棄用的屬性列表進行詳細解析。

Kubernetes 資源名稱與指令縮寫對照表

在 Kubernetes 中,資源的管理是透過 CLI 進行的。瞭解各種資源的名稱及其縮寫對於高效操作至關重要。以下是 Kubernetes 中常見資源的名稱與縮寫對照:

長名稱 短名稱
certificatesigningrequests csr
clusterrolebindings
clusterroles
componentstatuses cs
configmaps cm
controllerrevisions
cronjobs
customresourcedefinition crd
daemonsets ds
deployments deploy
endpoints ep
events ev
horizontalpodautoscalers hpa
ingresses ing, ingress
jobs
limitranges limits
namespaces ns
networkpolicies netpol
nodes no
persistentvolumeclaims pvc
persistentvolumes pv
poddisruptionbudgets pdb
podpreset
pods po, pod
podsecuritypolicies psp
podtemplates
replicasets rs
replicationcontrollers rc
resourcequotas quota
rolebindings
roles
secrets
serviceaccounts sa
services svc
statefulsets sts
storageclasses sc
  graph LR
 A[Kubernetes 資源] --> B[資源名稱]
 A --> C[縮寫名稱]
 B --> D[certificatesigningrequests]
 C --> E[csr]
 D --> F[其他資源...]
 E --> G[對應的縮寫...]

圖表剖析:

此圖展示了 Kubernetes 資源與其對應縮寫名稱之間的關係。從「Kubernetes 資源」出發,分為「資源名稱」和「縮寫名稱」兩個主要分支。資源名稱包含了諸如「certificatesigningrequests」等詳細名稱,而縮寫名稱則對應到如「csr」等簡短形式。此圖清晰地說明瞭資源名稱與縮寫之間的對應關係,有助於理解和記憶 Kubernetes 中的各種資源名稱。

Kubernetes 屬性列表解析(已棄用)

在早期的 Kubernetes 和 Istio 架構中,有一系列屬性被用於描述服務網格中的流量和工作負載。雖然這些屬性現已棄用,但瞭解它們對於理解舊系統和遷移至新架構仍具有重要價值。

來源屬性(Source Attributes)

來源屬性用於描述請求的發起者或源頭工作負載的相關資訊。

名稱 型別 描述
source.uid string 平臺特定的源工作負載例項唯一識別符號
source.ip ip_address 源工作負載例項的 IP 地址
source.labels map[string, string] 附在源例項上的鍵值對對映
source.name string 源工作負載例項名稱
source.namespace string 源工作負載例項名稱空間
source.principal string 源工作負載例項執行所依據的授權主體
source.owner string 控制源工作負載例項的工作負載參照
source.workload.uid string 源工作負載的唯一識別符號
source.workload.name string 源工作負載名稱
source.workload.namespace string 源工作負載名稱空間
-- 定義一個函式來展示來源屬性
function display_source_attributes(source_uid, source_ip, source_labels)
 print("Source UID: " .. source_uid)
 print("Source IP: " .. source_ip)
 for key, value in pairs(source_labels) do
 print("Label: " .. key .. " = " .. value)
 end
end

-- 示例呼叫
display_source_attributes(
 "12345",
 "192.168.1.1",
 {app = "example", version = "v1"}
)

內容解密:

此 Lua 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 display_source_attributes 的函式,用於展示來源屬性的相關資訊。該函式接收 source_uidsource_ipsource_labels 三個引數,分別代表源工作負載的唯一識別符號、IP 地址和標籤對映。函式內部使用 print 陳述式輸出這些資訊,便於除錯和監控。示例呼叫展示瞭如何使用該函式並傳入實際的來源屬性資料。

目標屬性(Destination Attributes)

目標屬性描述了請求的接收者或目標工作負載的相關資訊。

名稱 型別 描述
destination.uid string 平臺特定的目標伺服器例項唯一識別符號
destination.ip ip_address 目標伺服器 IP 地址
destination.port int64 目標伺服器上的接收埠
destination.labels map[string, string] 附在目標例項上的鍵值對對映
destination.name string 目標工作負載例項名稱
destination.namespace string 目標工作負載例項名稱空間
destination.service.host string 目標主機地址
destination.service.uid string 目標服務的唯一識別符號
destination.service.name string 目標服務名稱
destination.service.namespace string 目標服務名稱空間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Source as "來源工作負載"
 participant Destination as "目標工作負載"
 Source->>Destination: 發起請求
 Note over Source,Destination: 傳遞來源和目標屬性

圖表剖析:

此圖展示了一個序列圖,描述了來源工作負載向目標工作負載發起請求的過程。圖中,「來源工作負載」向「目標工作負載」傳送請求,並在註解中提到了來源和目標屬性的傳遞。該圖清晰地展示了請求的流向和相關屬性的傳遞過程,有助於理解服務網格中工作負載之間的互動。

請求和回應屬性(Request and Response Attributes)

請求和回應屬性提供了關於 HTTP 請求和回應的詳細資訊。

名稱 型別 描述
request.headers map[string, string] HTTP 請求頭部,鍵為小寫
request.id string 請求 ID,具有統計學上的低碰撞機率
request.path string 包含查詢字串的 HTTP URL 路徑
request.url_path string 去除查詢字串的 HTTP URL 路徑部分
request.query_params map[string, string] 從 HTTP URL 中提取的查詢引數對映
request.host string HTTP/1.x 主機頭或 HTTP/2 授權頭
request.method string HTTP 方法
request.scheme string 請求的 URI 方案
response.headers map[string, string] HTTP 回應頭部,鍵為小寫
response.size int64 回應體的大小(位元組)
response.duration duration 回應生成的時間長度
# 定義一個函式來處理請求屬性
def process_request_attributes(request_headers, request_id):
 """處理請求屬性的函式"""
 print(f"Request Headers: {request_headers}")
 print(f"Request ID: {request_id}")

# 示例呼叫
process_request_attributes(
 request_headers={"host": "example.com", "accept": "*/*"},
 request_id="req-12345"
)

內容解密:

此 Python 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 process_request_attributes 的函式,用於處理請求屬性的相關資訊。該函式接收 request_headersrequest_id 兩個引數,分別代表 HTTP 請求頭部和請求 ID。函式內部使用 print 陳述式輸出這些資訊,便於除錯和監控。示例呼叫展示瞭如何使用該函式並傳入實際的請求屬性資料。

連線屬性(Connection Attributes)

連線屬性提供了關於 TCP 連線的詳細資訊。

名稱 型別 描述
connection.id string TCP 連線的 ID,具有統計學上的低碰撞機率
connection.event string TCP 連線的狀態,其值為 “open”、“continue” 或 “close”
connection.received.bytes int64 連線接收的位元組數
connection.sent.bytes int64 連線傳送的位元組數
connection.duration duration 連線開啟的總時間長度
  stateDiagram
 [*] --> Open: 連線開啟
 Open --> Continue: 資料傳輸
 Continue --> Close: 連線關閉
 Close --> [*]

圖表剖析:

此圖展示了一個狀態機圖,描述了 TCP 連線的生命週期。連線從「開啟」狀態開始,進入「資料傳輸」狀態,最後在「關閉」狀態結束。該圖清晰地展示了連線的不同狀態及其轉換過程,有助於理解 TCP 連線的管理。

玄貓在 Kubernetes 中的角色

玄貓(BlackCat)在此技術架構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負責:

  1. 資源管理:玄貓負責管理 Kubernetes 中的各種資源,包括佈署、服務和組態對映等。
  2. 屬性解析:玄貓參與解析和處理來源屬性、目標屬性和請求屬性等,以確保系統的正確運作。
  3. 策略執行:玄貓協助執行各種策略,包括網路策略和安全策略等,以保障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Kubernetes CLI 為系統管理員和開發者提供了強大的操作彈性。瞭解 Kubernetes 資源名稱與縮寫、屬性列表及其棄用功能,有助於更好地維護舊系統和遷移至新架構。玄貓在 Kubernetes 中的角色至關重要,負責資源管理、屬性解析和策略執行等關鍵任務。

Istio屬性列表與棄用功能詳解

在Istio的組態和使用過程中,屬性(Attributes)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屬性描述了服務請求的特定屬性或請求的環境,是Istio進行遙測和策略執行的基礎。玄貓深入探討Istio中的屬性列表,並詳細解析已被棄用的功能及其替代方案。

屬性列表

Istio中的屬性是用於描述特定服務請求或請求環境的小型資料區塊。這些屬性具有名稱和型別,主要用於遙測和策略執行。Istio支援多種屬性型別,包括字串、字串對映表、64位元整數、IP位址、時間戳記、持續時間和布林值等。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屬性範例及其對應的值:

  • request.path: /v1/api/hello
  • request.size: 12345

在每次請求時,Envoy代理會呼叫Mixer元件並傳送一組描述請求和請求環境的屬性。根據組態和接收到的屬性集合,Mixer會對不同的基礎架構後端進行呼叫。

已棄用的功能

隨著Istio版本的迭代,一些功能和元件已被棄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Mixer元件的棄用,以及相關的Mixer介面卡。

Mixer與Mixer介面卡的棄用

在Istio1.5版本之後,Mixer元件及其介面卡已被棄用。原本由Mixer提供的策略執行和遙測收集功能,已被遷移到Envoy代理中。這意味著原本依賴Mixer進行的前置檢查和遙測資料傳送,現在直接由Envoy代理處理。

已棄用的屬性列表

附錄II中列出了Istio早期版本中使用的屬性列表。這些屬性主要用於Mixer元件,但在新版本中已被棄用或替換。以下是部分已棄用的屬性範例:

名稱 型別 描述
api.service 字串 對外公開的服務名稱,與服務網格內的服務識別不同。
api.version 字串 API版本。
api.operation 字串 用於識別操作的唯一字串,在特定<service, version>中唯一。
request.auth.principal 字串 請求的已驗證主體,通常由JWT中的issuer和subject宣告組成。
check.error_code int64 Mixer檢查呼叫的錯誤程式碼。
quota.cache_hit 布林值 表示Mixer配額呼叫是否命中本地快取。

這些屬性曾經用於Mixer的策略檢查和遙測收集,但在新架構中已被Envoy代理直接處理。

策略與遙測組態

儘管Mixer元件已被棄用,但Istio仍然提供靈活的策略執行和遙測收集機制。這些功能現在主要由Envoy代理實作,並透過不同的組態資源進行管理。

例項(Instances)

例項是用於描述如何將請求屬性對映到介面卡輸入的資源。例如,可以定義一個名為request-count-metric的例項,用於產生請求計數指標:

kind: instance
metadata:
 name: request-count-metric
 namespace: istio-system
spec:
 template: metric
 params:
 dimensions:
 destination: destination.labels["app"] | destination.service.name | "unknown"

處理器(Handlers)

處理器是用於組態Mixer介面卡的資源,定義瞭如何處理產生的例項。例如,可以組態一個Prometheus處理器來處理request-count-metric例項:

kind: handler
metadata:
 name: prometheus-handler
 namespace: istio-system
spec:
 adapter: prometheus
 params:
 metrics:
 - name: request_count
 instance_name: request-count-metric
 kind: COUNTER

玄貓在Istio中的角色

玄貓(BlackCat)在此技術架構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負責:

  1. API管理:玄貓負責管理API的公開名稱、版本和操作識別。
  2. 請求驗證:玄貓參與請求的驗證過程,包括處理JWT令牌和驗證主體。
  3. 策略執行:儘管Mixer被棄用,玄貓仍可透過Envoy代理執行策略。
  4. 遙測資料收集:玄貓協助收集和分析遙測資料,如請求路徑和大小。

Mermaid圖表:Istio屬性處理流程

  flowchart TD
 A[請求到達] --> B{屬性收集}
 B --> C[Envoy代理處理屬性]
 C --> D{策略執行}
 D -->|透過| E[請求轉發]
 D -->|失敗| F[請求拒絕]
 E --> G[遙測資料收集]
 F --> G
 G --> H[資料傳送至後端]

圖表剖析:

此圖展示了Istio中屬性處理的流程圖,描述了從請求到達到資料傳送至後端的整個過程。圖中展示了Envoy代理如何處理屬性、執行策略並收集遙測資料。該圖清晰地展示了Istio中的請求處理流程,有助於理解服務網格中的工作負載之間的互動。

Kubernetes CLI 和 Istio 中的屬性列表及其棄用功能對於系統管理員和開發者來說至關重要。玄貓在這些技術架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負責資源管理、屬性解析、策略執行和遙測資料收集等任務。透過深入理解這些技術,玄貓能夠更好地維護和最佳化現代雲原生應用。

服務網格中的請求處理與屬性收集機制

技術概述

在現代微服務架構中,服務網格(Service Mesh)技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中,Istio作為領先的開源服務網格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請求處理和屬性收集機制。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Istio的請求處理流程、屬性收集方式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實作方法。

請求處理流程分析

請求處理架構圖

  graph LR
    A[客戶端請求] --> B[Envoy 代理]
    B --> C[策略檢查]
    C -->|透過| D[轉發請求至目標服務]
    C -->|拒絕| E[傳回錯誤回應]
    D --> F[收集遙測資料]
    E --> F
    F --> G[傳送遙測資料至後端系統]

圖表剖析:

此架構圖展示了Istio中請求處理的基本流程。當客戶端發起請求時,Envoy代理首先接收該請求。接著,系統會進行策略檢查以確定是否允許該請求繼續。如果請求透過檢查,則會被轉發至目標服務;反之,則會傳回錯誤回應。無論請求的最終結果如何,系統都會收集相關的遙測資料並將其傳送至後端系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處理。

屬性收集與處理機制

屬性收集流程圖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lient as "客戶端"
    participant Envoy as "Envoy 代理"
    participant Service as "目標服務"
    participant Telemetry as "遙測後端"

    Client->>Envoy: 發起請求
    Envoy->>Envoy: 收集請求屬性
    Envoy->>Service: 轉發請求
    Service->>Envoy: 傳回回應
    Envoy->>Telemetry: 收集並傳送遙測資料

圖表剖析:

此時序圖詳細展示了屬性收集的流程。首先,客戶端向Envoy代理發起請求。Envoy代理在接收到請求後,會收集相關的請求屬性。接著,Envoy將請求轉發至目標服務,並在接收到回應後,將收集到的遙測資料傳送至遙測後端系統進行儲存和分析。

自定義請求處理:Lua指令碼實作

程式碼範例:使用Lua處理請求屬性

-- Lua指令碼範例:自定義請求處理邏輯
function envoy_on_request(request_handle)
    -- 取得並檢查請求路徑
    local path = request_handle:headers():get(":path")
    
    -- 根據請求路徑執行特定邏輯
    if path == "/v1/api/hello" then
        -- 記錄日誌訊息
        request_handle:logInfo("正在處理 /v1/api/hello 請求")
        
        -- 可在此新增自定義的處理邏輯
    elseif path == "/v1/api/protected" then
        -- 對特定路徑進行特殊處理
        request_handle:logInfo("正在處理受保護的資源請求")
        -- 可在此新增身份驗證或授權邏輯
    end
    
    -- 可選:修改請求頭部
    request_handle:headers():add("x-custom-header", "自定義請求頭")
end

-- 可選:實作回應處理邏輯
function envoy_on_response(response_handle)
    -- 取得回應狀態碼
    local status_code = response_handle:headers():get(":status")
    
    -- 根據狀態碼執行特定邏輯
    if tonumber(status_code) >= 400 then
        response_handle:logWarn("檢測到錯誤回應,狀態碼:" .. status_code)
        -- 可在此新增錯誤處理邏輯
    end
end

內容解密:

此Lua指令碼展示瞭如何在Envoy代理中使用自定義邏輯處理請求和回應。指令碼主要包含兩個部分:envoy_on_requestenvoy_on_response

  1. 請求處理

    • 取得請求路徑並根據不同路徑執行特定邏輯
    • 可新增自定義請求頭部
    • 可擴充套件實作身份驗證、流量控制等功能
  2. 回應處理

    • 取得並檢查回應狀態碼
    • 對錯誤回應進行記錄和處理
    • 可擴充套件實作自定義的錯誤處理機制

這種根據Lua的自定義處理機制為Istio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能夠滿足各種複雜的業務需求。

實際應用場景與最佳實踐

案例分析:電商平臺的請求處理最佳實踐

在電商平臺的微服務架構中,請求處理和屬性收集機制發揮著關鍵作用。透過Istio的Envoy代理,可以實作以下功能:

  1. 流量控制:根據不同的API端點實施不同的限流策略
  2. 安全檢查:對敏感操作進行額外的身份驗證檢查
  3. 效能監控:收集詳細的請求延遲和錯誤率資料
  4. 自定義處理:對特定的API請求實施特殊的處理邏輯

最佳實踐建議

  1. 合理組態Envoy代理:根據實際業務需求調整Envoy的組態引數
  2. 實施全面的監控:結合Prometheus和Grafana實作全面的效能監控
  3. 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根據收集到的遙測資料建立異常檢測和預警機制
  4. 持續最佳化策略組態:根據實際執行資料不斷最佳化和調整策略組態

Istio的請求處理和屬性收集機制為現代微服務架構提供了強大的服務治理能力。透過結合Envoy代理、Lua指令碼擴充套件以及完善的遙測資料收集機制,企業能夠建立起高效、靈活且安全的微服務基礎設施。在實際應用中,結合具體業務場景進行合理的組態和最佳化,將能夠充分發揮Istio的技術優勢,為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Kubernetes CLI 和 Istio 的屬性列表機制,雖然部分已棄用,卻是理解雲原生應用演進的關鍵。分析段落中,我們深入探討了 Kubernetes 資源名稱縮寫、Istio 屬性列表的細節,以及它們在請求處理流程中的作用。同時也點出了棄用功能在遷移舊系統時的價值,並以 Lua 指令碼示例展示了自定義請求處理的靈活性。然而,Istio 屬性收集的效能開銷和風險管理仍需關注。服務網格技術將持續發展,Envoy 代理的可程式設計能力和 WebAssembly 等技術的整合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治理的精細度和效能。玄貓認為,深入理解這些核心機制,並掌握最佳實踐,才能在雲原生時代構建更具彈性、安全和高效的應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