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資料分析中,K-Means 叢集分析是常見的客戶分群方法,能有效區分不同客群,進而制定精準行銷策略。然而,資料前處理的品質直接影響分群結果的準確性。實務上,需考量資料型別轉換、空值處理等步驟,才能確保後續分析的可靠度。此外,決定最佳叢集數量也是 K-Means 分析的關鍵,WGSS 指標能協助判斷,避免過度或不足分群,影響商業決策的有效性。Python 的 scikit-learn 函式庫提供簡便的 K-Means 工具,能快速執行分析並將結果視覺化,方便商業人士解讀與應用。

資料前處理與探索性分析

在進行資料分析之前,瞭解資料的結構和型別至關重要。使用 sapply() 函式可以檢視每個變數的型別。

sapply(c10_mydata_1, class)

這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哪些變數需要轉換,以便進行後續的分析。例如,trans_dtchannel 被識別為因子,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將它們轉換為字元或日期格式。

變數轉換

如果需要轉換變數的型別,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c10_mydata_1$trans_dt <- as.character(as.Date(as.character(c10_mydata_1$trans_dt), format = "%m/%d/%Y"))
c10_mydata_1$channel <- as.character(c10_mydata_1$channel)

這樣可以確保資料的格式正確,方便後續的分析。

資料篩選和轉換

為了進行聚類別分析,需要篩選出有用的變數,並確保所有變數都是數值型。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新的資料集 c10_mydata_2,其中包含了有關銷售和反應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library(sqldf)

c10_mydata_2 <- sqldf("
  SELECT 
    test_group, 
    tot_sls, 
    female, 
    married, 
    children, 
    NumChildren,
    Population_K, 
    HouseHolds, 
    HHAveSize,
    pop_0_25, 
    pop_26_45, 
    pop_46_65, 
    pop_65_plus,
    HHIncomeMed, 
    WhtCollarOcc, 
    cust_age,
    CASE WHEN channel = 'em' THEN 1 ELSE 0 END AS em_y
  FROM c10_mydata_1 A1
  WHERE test_group = 1
")

這個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二元變數 em_y,用於表示是否有人點選了促銷郵件並進行了購買。由於只有測試組成員收到了郵件,因此控制組成員的 em_y 欄位始終為 0。

資料摘要

檢視新的資料集 c10_mydata_2 的維度和摘要統計:

dim(c10_mydata_2)
summary(c10_mydata_2)

這些結果顯示,新的資料集包含 12,529 個觀察值和 17 個欄位。從摘要統計中,可以看到最小和最大值都是 1,這證明資料集現在只包含測試組的客戶。此外,還有 5,180 個空值(被歸類別為“NA”)出現在人口統計變數中。

處理空值

由於 K-Means 函式不能處理空值,因此需要移除含有空值的觀察值。這可以使用 na.omit() 函式來完成:

c10_mydata_3 <- na.omit(c10_mydata_2)

這個步驟會顯著減少觀察值的數量,從 12,529 個減少到 6,719 個。

K-Means 叢集分析理論與應用

K-Means 是一種常用的無監督式學習演算法,主要用於資料叢集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將資料點分配到最接近的叢集中心,從而實作資料叢集化。然而,在進行 K-Means 分析之前,需要確定叢集的數量。

決定叢集數量

為了確定叢集的數量,可以使用 Within-Cluster Sum of Squares (WGSS) 指標。WGSS 是指每個叢集內部的平方和,越小表示叢集越緊密。可以透過計算不同叢集數量下的 WGSS 值,然後繪製曲線圖來視覺化結果。曲線圖上的拐點通常表示最佳的叢集數量。

K-Means 分析

一旦確定了叢集數量,就可以進行 K-Means 分析。K-Means 演算法會隨機初始化叢集中心,然後根據距離將資料點分配到最接近的叢集中心。這個過程會反覆進行,直到叢集中心不再改變或達到最大迭代次數。

結果分析

K-Means 分析的結果通常包括每個資料點的叢集標籤和叢集中心的座標。可以根據這些結果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例如計算每個叢集的平均值、標準差等統計量。也可以使用視覺化工具,如散點圖、條形圖等,來展示不同叢集之間的差異。

Python 實作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 scikit-learn 函式庫實作 K-Means 分析。首先需要匯入必要的函式庫和載入資料,然後可以使用 KMeans 類別進行分析。可以根據需要設定不同的引數,例如叢集數量、初始化方法等。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載入資料
data = pd.read_csv('Mar_Test_Results.csv', header=0)

# 設定叢集數量
n_clusters = 4

# 進行 K-Means 分析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n_clusters)
kmeans.fit(data)

# 取得叢集標籤和中心座標
labels = kmeans.labels_
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 繪製結果
plt.scatter(data.iloc[:, 0], data.iloc[:, 1], c=labels)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c='red', marker='x')
plt.show()

應用場景

K-Means 叢集分析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客戶分段、市場研究、推薦系統等。在客戶分段中,可以根據客戶的行為、偏好等特徵將其分配到不同的叢集,從而實作有針對性的行銷策略。在市場研究中,可以使用 K-Means 分析來識別不同產品或服務之間的差異,從而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資料準備] --> B[設定叢集數量]
    B --> C[進行 K-Means 分析]
    C --> D[結果分析]
    D --> E[視覺化展示]

以上流程圖展示了 K-Means 叢集分析的基本步驟,從資料準備到視覺化展示。

玄貓(BlackCat)高科技理論與商業養成系統指引:客戶分群分析

在商業領域中,客戶分群是一種重要的策略,能夠幫助企業瞭解客戶的需求和行為。透過客戶分群,企業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行銷策略,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在本文中,我們將使用 K-Means 演算法進行客戶分群分析,並探討其應用和優點。

資料預處理

首先,我們需要進行資料預處理,以確保資料的品質和完整性。這包括刪除空值、處理缺失值和轉換資料型別等步驟。在本例中,我們使用 Python 的 Pandas 函式庫進行資料預處理。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載入資料
c10_mydata_1 = pd.read_csv('c10_mydata_1.csv')

# 刪除空值
c10_mydata_2 = c10_mydata_1.dropna(axis=0, how='any', thresh=None, subset=None, inplace=False)

# 檢視資料形狀
np.shape(c10_mydata_2)

K-Means 演算法

接下來,我們使用 K-Means 演算法進行客戶分群。K-Means 是一種無監督學習演算法,能夠根據客戶的特徵將其分成不同的群組。在本例中,我們指定 4 個群組,但也可以嘗試不同的群組大小。

from sklearn import cluster

k = 4
kmeans = cluster.KMeans(n_clusters=k)
kmeans2 = kmeans.fit(c10_mydata_2)
c10_mydata_2['cluster'] = kmeans2.labels_

分群結果

分群結果顯示,客戶被分成 4 個不同的群組,每個群組都有一個唯一的標籤。透過檢視分群結果,我們可以瞭解每個群組的特徵和行為。

c10_mydata_2.head()

分群大小

最後,我們可以檢視每個群組的大小,以瞭解客戶分佈的情況。在本例中,Cluster 1 (denoted as 0) 是最大的群組,有 1,958 個觀察值。

grouped_cluster = c10_mydata_2.groupby('cluster')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資料預處理] --> B[K-Means 演算法]
    B --> C[分群結果]
    C --> D[分群大小]
    D --> E[結論]

在這個流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客戶分群分析的整個流程,從資料預處理到結論。透過這個流程圖,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客戶分群分析的過程和優點。

玄貓觀點:資料驅動的客戶洞察與精準行銷

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表現的全面檢視顯示,資料前處理和探索性分析是商業決策的根本,如同修煉內功,需紮實穩固。本篇的資料處理流程,從變數型別確認到空值處理,展現了資料分析的嚴謹性,如同劍客磨礪劍鋒,不可或缺。挑戰在於平衡資料完整性與分析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萃取最大價值,考驗管理者的決策智慧。

多維比較分析顯示,K-Means 演算法的應用並非一蹴而就,如同習武,需先明晰招式,再融會貫通。決定最佳叢集數量的過程,如同探索穴位,需精準定位。WGSS 指標的運用,猶如觀察氣息流動,需細緻入微。挑戰在於如何避免過擬合或欠擬合,如同掌握力道,需恰到好處。

融合趨勢洞察顯示,資料分析與商業決策的結合日益緊密,如同心劍合一,威力倍增。Python 等工具的應用,降低了技術門檻,如同利劍在手,更易施展。接下來的 2-3 年,將是資料驅動決策從小眾走向主流的關鍵視窗期。高階經理人應著重於培養資料思維,才能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玄貓認為,此資料分析路徑已展現足夠效益,適合關注長期成長的管理者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