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應用日益普及,裝置管理成為確保系統穩定執行的關鍵環節。從裝置的生命週期管理、組態調整到狀態監控,都需仰賴有效的管理策略。同時,中央伺服器作為資料處理核心,其架構設計也至關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穩健的中央伺服器架構,以整合 AI/ML 技術、規則引擎、檔案上傳機制以及與企業現有系統的整合,從而提升物聯網應用的效率和價值。
裝置管理的重要性
在物聯網(IoT)應用中,裝置管理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涉及管理和維護連線到網路的各種裝置,從初步組態到最終退役。裝置管理的目標是確保所有裝置都能夠安全、可靠地執行,並提供實時的狀態監控和維護。
裝置管理的主要功能
- 生命週期管理:管理裝置從初步組態到最終退役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安全通訊、認證和授權。
- 組態管理:修改已佈署裝置的行為,例如改變資料包告頻率、請求額外裝置狀態資訊等。
- 裝置狀態視覺化:提供裝置的狀態資訊,包括連線狀態、最後連線或資料傳輸時間、電池狀態等。
裝置管理的挑戰
- 安全性:確保裝置和資料的安全,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和資料洩露。
- 可擴充套件性:支援大量裝置的管理和維護。
- 複雜性:管理不同型別和品牌的裝置,包括其不同的組態和功能。
解決方案
- 集中式管理:使用集中式平臺管理所有裝置,提供統一的組態、監控和維護介面。
- 自動化:使用自動化工具和指令碼簡化裝置管理任務,例如組態更新和故障排除。
- 實時監控:提供實時的裝置狀態監控和警示,確保快速回應和維護。
隨著IoT應用的不斷發展,裝置管理將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領域。未來的裝置管理將需要更強大的安全性、可擴充套件性和智慧化,以支援更多樣化的裝置和應用場景。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裝置管理] --> B[生命週期管理] B --> C[組態管理] C --> D[裝置狀態視覺化] D --> E[安全性] E --> F[可擴充套件性] F --> G[複雜性] G --> H[集中式管理] H --> I[自動化] I --> J[實時監控]
在這個流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裝置管理的主要功能和挑戰,以及解決方案和未來展望。這個圖表有助於我們瞭解裝置管理的複雜性和重要性。
IoT 中央伺服器的架構模式
在 IoT 解決方案中,中央伺服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儲存和處理大量的 IoT 資料。這章節將介紹中央伺服器上佈署的架構模式,包括 AI/ML 整合、規則引擎、檔案上傳和企業系統整合等。
AI/ML 整合
AI/ML 技術可以讓機器和 IoT 裝置模擬智慧行為,幫助做出明智的決定,而無需人類干預。AI/ML 整合模式的符號如下:
圖 3.1 – AI/ML 整合模式的符號
AI/ML 為每個 IoT 裝置提供了獨特的個性或身份,幫助我們瞭解整體情境並允許它代表使用者行事。換句話說,AI/ML 提供了另一層抽象,同時適用於場景生成的洞察(感測器資料)和命令(致動器),如圖 3.2 所示:
圖 3.2 – AI/ML 作為 IoT 系統和使用者之間的抽象層
AI/ML 整合模式有多種應用場景,包括:
- 清除髒資料(不正確或脫離上下文的資料)和插入/外推缺失資料
- 對大量積累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產生建議/可行的洞察
- 測量感測器/致動器的校準漂移並自動化相關的糾正
- 決定最佳的分析位置(或評估規則/決策),無論是在邊緣還是在中央伺服器
- 產生有意義的洞察從累積的資料中,而不是簡單地進行資料報告
規則引擎
規則引擎基本上是 IoT 事件和需要與這些事件相關聯的動作之間的對映。在 IoT 中,事件通常由感測器生成,而所需的動作由致動器執行。規則引擎模式的符號如下:
圖 3.6 – 規則引擎模式的符號
規則引擎模式的目的是將 IoT 事件對映到需要與這些事件相關聯的動作。這個模式在 IoT 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允許系統根據感測器生成的事件自動化決策和行動。
模式摘要
以下是 AI/ML 整合模式的摘要:
- 解決的問題:
- 商務:決策自動化、使用資料進行規劃和提高營運效率、減少和消除停機時間、實作大規模定製和個人化、建立人無關的推薦系統
- 技術:啟用數字孿生和數字執行緒、為 AI/ML 工程師提供具有正確資料模型的資料、驗證 IoT 資料流處理中的結構、在 IoT 邊緣裝置上應用資料模型、為受限場域裝置或邊緣閘道器建立和佈署模型
- 示例使用場景:
- 從資產中捕捉標籤(資料點)
- 根據資產行為向裝置傳送命令
- 為資料科學團隊提供分析模型
- 模式理由:
- 在中央伺服器中建立或改進 AI/ML 模型,並將其佈署到邊緣以進行本地決策和及時行動
- 定期/根據事件的模型佈署,從而不斷成熟 AI/ML 模型
相關模式
- 數字孿生
假設
- 手動分析 IoT 生成的資料不可行,因為資料量、速度、準確性等因素
- 可用於模型訓練和建立的資料(除了零次學習和少次學習技術)
考慮因素
- 時間序列資料函式庫,用於儲存實時遙測資訊
- IoT 中介軟體,用於將資料從感測器傳輸到閘道器然後到中央伺服器
- 使用記憶體快取來服務緊急資料查詢
- 根據微服務的架構,用於支援未來的可擴充套件性需求
- 自定義模型,以補償邊緣裝置的計算和儲存限制(通常透過零次學習和少次學習技術)
反模式場景
- 基本決策(如果這,那麼做那)
- 有限的輸入或原始資料
- 批次或離線資料分析
玄貓的智慧:規則引擎的奧秘
在探索物聯網(IoT)世界時,規則引擎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就像人類的大腦,能夠接收來自各個感知器的資訊,並根據預先設定的規則做出相應的反應。這個過程可以被視為一個動態且複雜的系統,需要不斷地更新和調整,以適應新的需求和條件。
規則引擎的工作原理
規則引擎的核心是將感知器和執行動作器(actuators)分離,從而使得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的條件和規則做出不同的反應。這個過程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程式化的結構,包括感知器的狀態、邏輯運算和執行動作器的設定。
例如,在家居自動化系統中,當感知器檢測到外部環境變暗時,系統可以根據預先設定的規則關閉窗簾和開啟燈光。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者可能會想要修改這個規則,例如只開啟燈光而不關閉窗簾。規則引擎可以輕鬆地實作這種修改,無需對整個系統進行重大改動。
規則引擎的佈署
規則引擎可以在兩個層級上佈署:區域性規則引擎(LRE)和全域性規則引擎(GRE)。LRE通常佈署在邊緣裝置或門戶上,能夠快速做出區域性決策,尤其是在延遲敏感或連線性不穩定的情況下。GRE則需要更高的計算能力,能夠進行高階分析和處理多個LRE的輸入。
規則引擎的實作
規則引擎可以被實作為一個程式化的結構,包括感知器的狀態、邏輯運算和執行動作器的設定。例如,在家居自動化系統中,可以使用以下規則:
如果(溫度感知器的當前值 > 20)且(窗簾的當前狀態 = 關閉)
則
空調的當前狀態 = 開啟
空調的期望溫度 = 20
結束如果
這個規則可以根據溫度感知器和窗簾的狀態做出相應的反應,開啟空調並設定期望溫度。
規則引擎與人工智慧
規則引擎可以與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模型整合,從而能夠做出更複雜和智慧的決策。AI/ML模型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和實時資料做出預測和建議,從而提高系統的智慧程度和自動化程度。
智慧規則引擎的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規則引擎將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模式匹配工具,而是能夠提供更智慧、更個人化的建議。這些規則引擎將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最相關和最準確的結果。
個人化推薦的重要性
個人化推薦是未來規則引擎的一個重要趨勢。規則引擎將需要根據使用者的行為、偏好和需求,提供最相關和最準確的結果。這需要規則引擎能夠學習使用者的行為和偏好,並根據這些資訊提供個人化的建議。
智慧過濾的作用
智慧過濾是另一個重要的趨勢。規則引擎將需要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過濾出最相關和最準確的結果。這需要規則引擎能夠學習使用者的行為和偏好,並根據這些資訊提供智慧過濾的功能。
角色互換的重要性
角色互換是未來規則引擎的一個重要趨勢。規則引擎將需要能夠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最相關和最準確的結果。這需要規則引擎能夠學習使用者的行為和偏好,並根據這些資訊提供角色互換的功能。
反模式情境
- 使用規則引擎的情況列表相對靜態。
- 使用規則引擎的情況列表之間的關係簡單且/或靜態,可以使用靜態邏輯來處理。
IoT中央伺服器模式:檔案上傳與企業系統整合
在IoT應用中,檔案上傳模式是一種重要的資料傳輸方式,特別是在不需要即時遙測資料或需要從傳統裝置收集資料的情況下。這種模式也用於將韌體更新推播到場域裝置。檔案上傳的符號表示如下:
檔案上傳模式符號
檔案上傳模式的符號表示了檔案從裝置傳輸到中央伺服器的過程。
檔案上傳模式適用場景
檔案上傳模式適用於以下場景:
- 需要在中央伺服器進行視訊串流處理。
- 傳統系統在工業、醫療或能源領域中輸出資料為物理檔案,且裝置無法解析或解譯生成的檔案。
- 需要憑證和金鑰以確保與中央伺服器的安全連線。
- 裝置的韌體更新。
檔案上傳過程
檔案上傳通常透過封包化檔案內容以最佳化頻寬使用率。典型的演算法如下:
檔案上傳序列
檔案上傳序列圖示了裝置將檔案傳輸到中央伺服器的過程。
模式摘要
檔案上傳模式的摘要如下:
- 解決問題:
- 商業:
- 不需要傳送定期/即時遙測資料的情況。
- 韌體的排程或臨時發布。
- 音訊或視訊資料,如工廠監控、運動直播等。
- 技術:
- 克服檔案傳輸的payload大小限制。
- 旋轉受損或過時的憑證以確保與中央伺服器的安全通訊。
- 使用校驗和以確保資料交付。
- 商業:
- 使用情境:
- 不需要即時遙測資料的情況。
- 網路頻寬有限,且遙測協定的聊天性不可接受的情況。
- 例子使用情境:
- 工廠、建築或零售店的監控攝像頭。
- 公用管道中的洩漏檢測。
- 醫療領域的病人治療檔案和機器組態上傳。
- 模式理由:
- 少量但大payload大小。
- 最佳使用網路頻寬。
- 離線/批次處理。
- 相關模式:
- 數字孿生。
企業系統整合
IoT系統需要與現有的軟體系統進行整合,以獲得最大價值。IoT系統代表物理世界,而外部系統則居住在網路/虛擬世界中。企業系統整合的符號表示如下:
企業系統整合符號
企業系統整合符號表示了IoT系統與外部系統之間的整合。
企業系統整合適用場景
企業系統整合適用於以下場景:
- 自動化端對端工作流程。
- 刪除資料重複。
- 提升決策品質。
- 刪除依賴過時資料的可能性。
企業系統整合過程
企業系統整合過程涉及IoT系統與外部系統之間的資料同步。這種整合可以啟用自動化、刪除資料重複、提升決策品質或刪除依賴過時資料的可能性。
企業系統整合模式適用場景
企業系統整合模式適用於以下場景:
- 需要與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進行整合。
- 需要與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進行整合。
- 需要與供應鏈管理(SCM)系統進行整合。
企業系統整合模式優點
企業系統整合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 自動化端對端工作流程。
- 刪除資料重複。
- 提升決策品質。
- 刪除依賴過時資料的可能性。
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表現的全面檢視顯示,有效管理大量連網裝置,如同修煉內功,需精準掌握裝置的整個生命週期,並能彈性調整其組態以適應多變的環境。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精進,更需要管理者具備系統思考的能力,如同一位武林高手,能洞悉全域性,調配資源。然而,裝置管理的挑戰如同修行路上的重重關卡,安全性、可擴充套件性和複雜性猶如心魔,不斷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和定力。集中式管理、自動化和實時監控等解決方案,則如同武功招式,能幫助管理者化解難題,提升效率。玄貓認為,隨著IoT應用的蓬勃發展,裝置管理將成為企業決勝未來的關鍵能力,值得管理者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精益求精,持續提升自身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