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物聯網裝置種類繁多,應用場景也日趨複雜,安全風險評估變得至關重要。本文將探討如何結合故障樹分析和威脅模型來評估 IoT 應用中的安全風險。故障樹分析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演繹式分析方法,用於分析系統故障的根本原因。威脅模型則有助於理解潛在攻擊的可能性和影響。透過結合這兩種方法,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評估 IoT 系統的安全性。此外,STRIDE 模型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威脅識別框架,涵蓋偽造、篡改、否認、資訊洩露、服務阻斷和許可權提升等六個方面。DREAD 模型則用於風險評估和緩解,考慮損害潛力、可複製性、可利用性、受影響使用者和可發現性等五個因素。
物聯網攻擊
物聯網攻擊是指標對物聯網裝置和系統的攻擊。玄貓認為,物聯網攻擊包括:
- 側通道攻擊:攻擊者透過側通道來獲取敏感資訊。
- 嗅探:攻擊者透過嗅探來獲取未加密的資訊。
- 惡意裝置:攻擊者透過惡意裝置來發動攻擊。
- 中間人攻擊:攻擊者透過中間人攻擊來竊取資訊。
安全協定攻擊
安全協定攻擊是指標對安全協定的攻擊。玄貓認為,安全協定攻擊包括:
- 物理攻擊:攻擊者透過物理手段來攻擊裝置。
- 區域網攻擊:攻擊者透過區域網來攻擊裝置。
- 無線偵測和對映攻擊:攻擊者透過無線偵測和對映來收集資訊。
- 應用層攻擊:攻擊者透過應用層來攻擊應用程式。
攻擊樹和故障樹
攻擊樹是指對資訊安全威脅的圖示化表示。玄貓認為,攻擊樹可以用來分析和評估資訊安全威脅。
故障樹是指對資訊安全故障的圖示化表示。玄貓認為,故障樹可以用來分析和評估資訊安全故障。
graph LR A[資訊安全威脅] --> B[攻擊樹] B --> C[故障樹] C --> D[資訊安全控制] D --> E[風險評估] E --> F[安全協定]
圖表翻譯:
本圖表示資訊安全威脅、攻擊樹、故障樹、資訊安全控制、風險評估和安全協定的關係。攻擊樹和故障樹是用來分析和評估資訊安全威脅的工具,而資訊安全控制和風險評估是用來降低資訊安全風險的措施。安全協定是用來保護資訊安全的協定和標準。
網路安全風險評估:以玄貓視角分析IoT應用
玄貓(BlackCat)是一位頂尖的網路安全專家,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在評估IoT應用中的網路安全風險時,玄貓採用了一種結合故障樹分析(FTA)和威脅模型的方法。FTA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使用布林邏輯中的AND和OR運算子來評估系統的風險。
威脅模型:瞭解攻擊的可能性
威脅模型是一種用於瞭解IoT應用中攻擊可能性和風險的方法。玄貓認為,威脅模型涉及以下步驟:
- 資產識別:首先,需要識別IoT應用中的資產,包括硬體、軟體和資料等。
- 系統架構呈現:然後,需要呈現系統的架構,包括各個元件和其之間的互動作用。
- 文件化:接下來,需要文件化系統的架構和資產,包括其功能和互動作用。
- 架構圖:繪製架構圖,包括各個元件和其之間的互動作用。
- 信任邊界:需要建立信任邊界,定義哪些元件和資料可以被信任。
- 技術識別:識別系統中使用的技術,包括硬體和軟體等。
- 系統分解:將系統分解為更小的元件,分析其之間的互動作用。
- 資料入口點識別:識別資料入口點,包括使用者輸入和網路連線等。
- 資料流程:描述資料的流程,包括其儲存、傳輸和處理等。
- 高風險目標識別:識別高風險目標,包括敏感資料和重要系統等。
STRIDE模型:識別威脅
玄貓使用STRIDE模型來識別IoT應用中的威脅。STRIDE模型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 S: Spoofing(偽造)
- T: Tampering(篡改)
- R: Repudiation(否認)
- I: Information Disclosure(資訊洩露)
- D: Denial of Service(服務拒絕)
- E: Elevation of Privilege(許可權提升)
DREAD模型:評估和緩解風險
玄貓使用DREAD模型來評估和緩解IoT應用中的風險。DREAD模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 D: Damage potential(損害潛力)
- R: Reproducibility(可復製性)
- E: Exploitability(可利用性)
- A: Affected users(受影響使用者)
- D: Discoverability(可發現性)
透過使用FTA、STRIDE和DREAD模型,玄貓可以全面地評估IoT應用中的網路安全風險,並提出有效的緩解措施。
資訊安全與保密性:基礎知識與實踐
資訊安全的基本概念
資訊安全是一個涵蓋多個領域的學科,包括電腦科學、工程學、數學等。其主要目的是保護資訊系統和資料免受各種威脅和攻擊。資訊安全的核心是確保資訊的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
資訊安全的基本原則
- 機密性(Confidentiality):確保只有授權的使用者才能存取特定的資訊。
- 完整性(Integrity):確保資訊在儲存和傳輸過程中不會被篡改或破壞。
- 可用性(Availability):確保授權的使用者可以在需要時存取資訊。
資訊安全威脅和攻擊
資訊安全威脅和攻擊包括各種形式,例如:
- 入侵者(Intruder):試圖破壞或非法存取資訊系統的個體或組織。
- 漏洞(Vulnerability):資訊系統中的弱點,可以被攻擊者利用。
- 攻擊(Attack):對資訊系統的攻擊,可能導致資訊洩露、破壞或其他安全問題。
資訊安全防護措施
- 防火牆(Firewall):控制進出網路的流量,阻止非法存取。
- 加密(Encryption):將資訊轉換為不可讀的格式,以保護其機密性。
- 雙因素認證(Two-Factor Authentication):要求使用者提供兩種不同的認證方式,以增加安全性。
- 防病毒軟體(Antivirus Software):檢測和刪除病毒和其他惡意軟體。
資訊安全分析和評估
- 攻擊樹(Attack Tree):一種圖形化的方法,用於分析和評估資訊系統的安全性。
- 故障樹(Fault Tree):一種圖形化的方法,用於分析和評估資訊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資訊安全的實踐和應用
- IoT 資訊安全:保護物聯網裝置和系統免受安全威脅和攻擊。
- 網路安全:保護網路和網路系統免受安全威脅和攻擊。
- 雲端安全:保護雲端計算和儲存的資訊安全。
網際網路物聯網(IoT)開發的安全工程
簡介
安全工程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建造不易出錯、不易失敗的系統。作為一個值得關注的主題,它探索了設計、實施和測試系統所需的工具、過程和方法。這些系統面臨著各種來自自然到惡意的幹擾源。如今,技術產業中的安全工程已經被忽視,如果不加以認可和糾正,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後果,例如:
- 犯罪,例如入室盜竊和車輛報警
- 破壞商業,例如虛假付款
- 破壞工業經濟基礎設施,例如偽造機器和網路系統
- 危及人命,例如損害國防和核能系統及其隱私,例如損害醫療記錄資料或任何個人詳細資訊
工程方法論
在任何學科中,工程通常涉及一個包括原型設計、測試、改進和最終確定架構的方法論。然而,在這個安全至上的世界中,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和公司持有者已經實踐了許多其他模型來實現IoT領域的安全性。就此而言,本章闡述了IoT安全工程的開發。
結構
在本章中,我們將涵蓋以下主題:
- IoT的安全開發方法論
- IoT系統中的安全設計及其與其他系統的相容性
安全開發方法論
IoT的安全開發方法論涉及一系列的步驟和過程,以確保IoT系統的安全性。這些方法論包括:
- 安全需求分析
- 安全設計
- 安全實施
- 安全測試
- 安全維護
安全設計
IoT系統中的安全設計涉及設計和實施安全機制,以保護系統免受各種威脅。這些機制包括:
- 身分驗證和授權
- 加密和解密
- 入侵檢測和防禦
- 安全通訊協定
相容性
IoT系統的安全設計必須與其他系統相容,以確保整體安全性。這些系統包括:
- 網路系統
- 雲端系統
- 物理系統
程式碼實現
import hashlib
def secure_hash(data):
# 使用SHA-256進行加密
return hashlib.sha256(data.encode()).hexdigest()
def authenticate(username, password):
# 驗證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if username == "admin" and password == "password":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測試安全雜湊函式
data = "Hello, World!"
print(secure_hash(data))
# 測試驗證函式
username = "admin"
password = "password"
print(authenticate(username, password))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實現了安全雜湊函式和驗證函式。安全雜湊函式使用SHA-256演算法對輸入資料進行加密。驗證函式驗證使用者名稱和密碼是否正確。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使用者輸入] --> B[驗證] B --> C[授權] C --> D[存取系統] D --> E[安全通訊] E --> F[資料加密] F --> G[資料儲存]
圖表翻譯:
上述圖表展示了IoT系統中的安全流程。使用者輸入使用者名稱和密碼,然後進行驗證和授權。如果驗證成功,使用者可以存取系統,然後進行安全通訊和資料加密,最終將資料儲存在安全的位置。
建立IoT系統的安全設計與開發
IoT系統的安全性是整個系統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為了確保系統的安全性,需要從系統設計的初期就開始著手。然而,從頭開始建立安全系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投資。因此,需要有一種合適的工程開發方法來增強系統的安全性,同時又能控制投資成本。
傳統上,引入安全需求和控制安全操作是在每個開發階段都被認為是足夠的。但是,後來Agile開發實踐被採用,專案被分成多個階段,並且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著與周圍環境的不斷合作和改進。
在本節中,我們將介紹傳統的IoT系統安全設計方法,包括安全需求的識別和管理。在下一節中,我們將介紹Agile開發實踐,以IoT安全生命週期的形式呈現。
管理安全需求
微軟開發了一種方法來處理每個開發階段的安全需求,包括在每個階段對安全需求進行分類。這些分類包括一次性安全需求、Sprint(迭代)安全需求、Bucket安全需求和功能性安全需求。
一次性需求包括在專案開始時需要的需求,例如:
- 在整個專案開發過程中遵循的安全編碼
- 建立一個批准的第三方元件或庫的軟體列表
Sprint或迭代需求包括在每個迭代中需要的安全需求。每個需求所需的時間在迭代規劃階段進行估算。Sprint需求有助於:
- 在將程式碼合並到基礎程式碼之前識別和修復bug,並進行同行評審
flowchart TD A[需求識別] --> B[安全需求分類] B --> C[一次性需求] B --> D[Sprint需求] C --> E[安全編碼] C --> F[批准軟體列表] D --> G[識別bug] D --> H[同行評審]
內容解密:
上述Mermaid圖表展示了IoT系統安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需求識別和安全需求分類。需求識別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之後是安全需求分類。安全需求分類包括一次性需求和Sprint需求。一旦識別出安全需求,就可以根據需求的型別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建立安全編碼和批准軟體列表,或者識別和修復bug,並進行同行評審。
圖表翻譯:
這個圖表展示了IoT系統安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需求識別和安全需求分類。需求識別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之後是安全需求分類。安全需求分類包括一次性需求和Sprint需求。一旦識別出安全需求,就可以根據需求的型別進行相應的處理,例如建立安全編碼和批准軟體列表,或者識別和修復bug,並進行同行評審。這個圖表有助於我們瞭解IoT系統安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的需求識別和安全需求分類的重要性。
確保程式碼安全:靜態程式碼分析工具在連續整合環境中的應用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程式碼安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為了確保程式碼的安全性,開發人員可以使用靜態程式碼分析工具(Static Code Analysis Tool)在連續整合環境(Continuous Integration Environment)中進行程式碼分析。
安全需求清單
安全需求清單(Bucket Requirements)是一份可以在整個專案生命週期中應用和執行的安全需求列表。這些需求可以由開發人員選擇和匯入。例如,作為物聯網(IoT)產品的所有者,我希望確保:
- 所有存取密碼都是強密碼。
- 裝置和雲端儲存的資料是安全的。
- 裝置中儲存的金鑰是受到保護的。
- 裝置中不需要的軟體和服務是停用的。
- 裝置只收集和處理相關資料。
物聯網安全生命週期
物聯網安全生命週期(IoT Security Lifecycle)是一個包含四個階段的過程,包括安全設計(Secure Design)、安全實現和整合(Secure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安全執行(Secure Operation)和安全處置/移除(Secure Dispose/Ejection)。
第一階段:安全設計
在這個階段,正式的安全需求被轉換為安全架構結構,考慮所有未來的安全實現。這個階段的目的是確保物聯網系統的安全性。
第二階段:安全實現和整合
在這個階段,安全架構設計被實現為可執行的形式。安全產品與現有的企業系統進行整合。
第三階段:安全執行
在這個階段,實現的系統進行執行和維護。這個階段確保系統的平滑執行和維護,包括身份、角色和屬性的管理。安全監控也在這個階段進行。
第四階段:安全處置/移除
這個階段是物聯網安全生命週期的最後一個階段。當物聯網裝置使用了一段時間後,需要進行安全的處置和移除。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防止對手獲得非法的物理存取許可權。
網路物聯裝置系統設計階段
網路物聯裝置(IoT)系統的設計階段是指將所有需求轉化為架構結構的過程,並直接實現為可執行的形式。安全設計需要在設計階段注入安全性,不僅能夠正確地產生最終產品,而且還需要保證產品的高質量。相反,設計決策的不安全性需要從攻擊者的角度出發,考慮系統的弱點。
安全設計子階段
IoT系統的安全設計包括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過程和協議設計以及技術選擇等子階段。這些子階段可以進一步分解為子子階段,如下圖所示。
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確定IoT系統中的威脅,並且需要哪些資訊和批准才能減輕這些威脅。接下來,我們將延伸我們對安全工程的研究,並嘗試將其融入我們的實時開發和整合工作中。
威脅建模
為了在產品開發的早期確保安全性和安全性,需要事先識別出可能的威脅。為了識別威脅,需要使用威脅建模。威脅建模是一種系統化的方法,用於識別敏感資產、對這些資產的威脅以及系統中的漏洞。威脅建模的目的是減輕威脅,保護所有敏感資產。一個威脅模型在產品設計的早期建立,用於指導產品的架構和設計。此外,還可以減少產品開發過程中的成本,並且可以在產品開發之前確保有效的安全措施。
私隱影響評估
私隱影響評估(PIA)是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階段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IA用於在安全性生命週期的開發過程中識別和評估私隱風險。除了私隱風險,PIA還用於:
- 確定收集的資訊是否符合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要求。
- 保護和處理資訊,以減少私隱風險。
- 確定收集、維護和傳播個人可識別資訊(PII)的風險。
- 提供方法和選擇給每個個人,以便他們可以同意收集自己的PII。
當IoT系統需要收集、處理和儲存私隱相關資訊時,PIA就會啟動,並通知設計團隊在IoT系統中包含以下細節:
- 包括足夠的行政批准權力。
- 進行內部審計,以確定是否可以收集、處理和儲存PII或個人資訊。
內容解密:
在上述過程中,威脅建模和私隱影響評估是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過程可以幫助確保IoT系統的安全性和私隱性,減少風險和漏洞。透過識別和評估威脅,設計團隊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減輕這些威脅,保護敏感資產和個人資訊。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 --> B[威脅建模] B --> C[私隱影響評估] C --> D[安全措施] D --> E[產品設計] E --> F[產品開發]
上述圖表展示了安全性和安全性設計階段的過程,包括威脅建模、私隱影響評估、安全措施、產品設計和產品開發。這些過程可以幫助確保IoT系統的安全性和私隱性,減少風險和漏洞。
網際網路物聯網(IoT)安全與合規性
個人資料加密
為了保護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應使用強大的加密演算法對資料進行加密。這是確保資料安全的基本步驟。同時,裝置的存取許可權應嚴格控制,僅允許授權的使用者,例如玄貓,進行存取。
使用者同意
在處理使用者個人資料或敏感資訊時,應取得使用者的明確同意。這包括在資料被使用、轉移或處置時,應事先取得使用者的同意。
風險評估與合規性
僅僅進行風險評估(PIA)是不夠的,還需要將風險評估的結果與系統需求進行連結,並在系統開發和實施過程中跟蹤這些需求。這樣可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合規性。
安全性影響評估
安全性影響評估(SIA)是衡量IoT系統安全性有效性的手段。它可以評估系統的安全性,並判斷由玄貓引入的重大變化。SIA對於IoT系統是必要的,因為如果不實施SIA,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合規性
合規性是指建立一個遵守相關原則和標準的過程。從IoT安全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IoT合規性是指建立一個完全遵守行業標準和協定的安全機制。由於IoT系統會生成大量的個人資料,因此存在安全風險。因此,政府組織正在為開發和銷售IoT產品的公司制定監管。
行業特定合規性
IoT安全合規性並非適用於所有產品,而是取決於產品或服務的行業。例如,為金融交易開發的裝置或系統必須遵守支付卡行業(PCI)標準。同樣,軍事和銀行系統等關鍵應用必須遵守其認證和認可(C&A)標準。
graph LR A[個人資料加密] --> B[使用者同意] B --> C[風險評估與合規性] C --> D[安全性影響評估] D --> E[合規性] E --> F[行業特定合規性]
內容解密:
上述流程圖描述了IoT安全與合規性的各個步驟。首先,個人資料需要加密以保護使用者的隱私。然後,需要取得使用者的同意以確保資料的合法使用。接下來,需要進行風險評估和合規性檢查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然後,需要進行安全性影響評估以評估系統的安全性。最後,需要確保合規性和行業特定合規性以遵守相關的標準和法規。
圖表翻譯:
此圖表描述了IoT安全與合規性的流程。它從個人資料加密開始,然後是使用者同意,接著是風險評估和合規性檢查,然後是安全性影響評估,最後是合規性和行業特定合規性。這個流程圖表明了IoT安全與合規性的重要性,並強調了每個步驟的必要性。
物聯網(IoT)中的合規性挑戰
隨著物聯網(IoT)的快速發展,合規性問題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物聯網涉及到多個行業和領域,包括能源、交通、醫療等,同時也需要遵守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例如,美國的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NERC)、美國郵政服務(USPS)、汽車工程師學會(SAE)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等,都有相關的合規性要求。
然而,物聯網的複雜性使得合規性問題更加困難。物聯網涉及到多個不同的實體和系統,資料互動複雜,難以追蹤資料的來源和去向。因此,為了確保合規性,需要對每個行業和用例進行單獨的合規性評估。
物聯網的複雜性使得合規性問題更加嚴重。隨著物聯網的發展,資料聚合和分析的趨勢日益增強,這使得合規性要求更加嚴格。因此,物聯網的合規性問題需要被重視和解決。
合規性監控的重要性
合規性監控是物聯網中的一個重要任務。由於物聯網涉及到大量的裝置和系統,需要維護一個安全的狀態。然而,合規性監控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目前有一些解決方案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例如Pwine Express和Complinity等軟體公司提供的合規性監控和漏洞掃描功能。
這些軟體公司可以幫助安全工程師驗證其安全策略、配置和控制,透過標準化的測試工具。例如,Pwine Express可以檢測和報告未經授權和可疑的裝置,而Complinity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合規性,避免罰款、起訴和訴訟,並實現更好的流程和控制。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物聯網、合規性問題、合規性監控、安全狀態、解決方案、軟體公司和合規性實現之間的關係。物聯網涉及到多個不同的實體和系統,需要維護一個安全的狀態。合規性監控是物聯網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需要維護一個安全的狀態。軟體公司可以提供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合規性,避免罰款、起訴和訴訟,並實現更好的流程和控制。
安全系統整合
在設計階段實現安全系統整合,確保物聯網(IoT)裝置能夠安全地整合到大型企業中。換言之,具有這種能力的裝置可以安全地提供身份驗證,其憑證可以安全地進行測試、監控和審計,並可以安全地升級。例如,在一個自動化的家庭網路中,我們需要安裝一個新的IoT裝置,則在啟動過程中,安全關鍵的過程,如預設密碼、技術控制的新密碼建立、金鑰等,均需要有效地處理和處置。
威脅建模、PIA(私隱影響評估)、SIA(安全性影響評估)和合規性的特性作為安全整合的輸入,幫助企業在整合裝置時確保安全性。
安全系統整合包括以下幾個關注的主題(圖3.5):
- 安全啟動
- 帳戶和憑證
- 修補和更新
- 審計和監控
圖3.5:安全系統整合
安全啟動
啟動是指裝置、子系統或應用程式從非執行狀態轉變為執行狀態的過程。在IoT系統中,它指的是為裝置分配身份並啟用與端點的通訊的過程。IoT系統的裝置啟動由三個元件組成,即IoT裝置、序號產生器構和伺服器。
- IoT裝置:是一個具有感知能力的裝置,希望與其他端點建立通訊。
- 序號產生器構:驗證從裝置接收的憑證、令牌或共享憑證,然後傳回驗證的憑證給裝置以供後續使用。
- 伺服器:包括裝置希望建立連線的協議端點。
啟動過程在裝置連線到電源後進行,可以透過以下步驟解釋(圖3.6):
- 裝置使用其憑證或令牌向序號產生器構註冊。
- 序號產生器構驗證憑證或令牌,然後傳回驗證的憑證給裝置。
- 裝置使用驗證的憑證與伺服器建立連線。
Mermaid 圖表
flowchart TD A[裝置註冊] --> B[序號產生器構驗證] B --> C[傳回驗證憑證] C --> D[裝置與伺服器建立連線]
圖表翻譯:
此圖表示IoT裝置啟動過程,包括裝置註冊、序號產生器構驗證、傳回驗證憑證和裝置與伺服器建立連線。這個過程確保裝置安全地與IoT系統整合。
內容解密:
安全啟動是IoT系統整合中的關鍵過程,確保裝置安全地與系統連線。透過裝置註冊、序號產生器構驗證和傳回驗證憑證,裝置可以安全地與伺服器建立連線。這個過程需要仔細設計和實現,以確保IoT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註冊授權驗證
當裝置收到憑證後,註冊授權驗證其真實性,註冊裝置,並傳回已驗證的憑證給裝置。
3. 裝置驗證與通訊
裝置收到已驗證的憑證後,與伺服器進行通訊,建立發布-訂閱通訊。
3.1 啟動過程
安全啟動是指當新裝置加入企業網路時,驗證裝置的合法性。若啟動過程不安全,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例如,新製造或運送的裝置可能被第三方篡改。因此,進行安全啟動過程是必要的。
3.2 安全啟動
安全啟動是指裝置安全地取得預設密碼、憑證、網路資訊、金鑰和伺服器URL。它也包括安全重新鑰匙、升級安全方案和重定向裝置到其他伺服器。安全啟動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 裝置必須按照企業的安全政策進行配置。
- 裝置必須具有完整的網路資訊,包括子網路、預設閘道、埠和協定。
- 裝置必須具有完整的網路、後端系統和伺服器身份資訊。
- 裝置必須向網路或後端系統註冊其身份。
3.3 帳戶和憑證
安全憑證是通訊雙方用於驗證其身份的證據。當新IoT裝置加入企業系統時,每個裝置必須具有其自己的憑證以進行身份管理。啟動過程提供了初始憑證和密碼,但系統必須維護其身份並定期更新其憑證。
3.4 修補和更新
修補和更新是指將軟體和韌體更新到IoT裝置和系統。一般來說,裝置和系統是透過USB、主控臺或乙太網路直接連線的。但是,IoT向雲端系統的轉移引入了一些現代裝置,可以透過網路更新其軟體或韌體。
更新和修補過程必須具有以下功能:
- 確保軟體/韌體的端到端完整性、驗證和機密性。
- 更新/修補過程只應由玄貓進行。
- 更新或修補不得改變任何隱私設定、安全政策或裝置配置,除非使用者通知。
3.5 審計和監控
審計和監控是指對IoT裝置和系統進行審計和監控,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合規性。這包括監控裝置的行為、網路流量和系統日誌,以檢測任何安全威脅或問題。
graph LR A[裝置] -->|收到憑證|> B[註冊授權] B -->|驗證憑證|> C[裝置驗證] C -->|建立通訊|> D[伺服器] D -->|發布-訂閱通訊|> E[裝置]
內容解密:
以上過程描述了IoT裝置的安全啟動和驗證過程。裝置收到憑證後,進行註冊授權驗證,然後與伺服器建立通訊。安全啟動過程包括裝置配置、網路資訊、憑證和修補更新。審計和監控是指對IoT裝置和系統進行審計和監控,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合規性。
圖表翻譯:
此圖表描述了IoT裝置的安全啟動和驗證過程。裝置收到憑證後,進行註冊授權驗證,然後與伺服器建立通訊。圖表展示了裝置、註冊授權、裝置驗證、伺服器和發布-訂閱通訊之間的關係。
實施企業安全審計和監控
企業安全系統的審計和監控能力是指捕捉和分析主機和網路的異常情況,尤其是針對特定的IoT裝置或系統。早期,人工審計是透過手動方式進行的,但隨著IoT技術與人工智慧(AI)的整合,審計工作變得更加容易和自動化,無需人工干預。
物聯網 (IoT) 安全已成為日益嚴峻的挑戰,涵蓋裝置層級的攻擊、安全協定漏洞,以及系統設計的缺陷。深入剖析物聯網架構的各個層面,可以發現安全風險貫穿了從裝置製造、軟體開發、系統整合到執行維護的整個生命週期。技術棧的各層級協同運作中體現,安全並非單一環節的任務,而是需要整合式策略。
文章詳細探討了多種攻擊手段,包含側通道攻擊、嗅探、惡意裝置注入和中間人攻擊等,並分析瞭如何利用攻擊樹和故障樹等方法進行安全風險評估。玄貓提出的STRIDE和DREAD模型,為威脅識別和風險評估提供了實用的框架。此外,文章強調了安全需求管理、程式碼安全、合規性監控和安全系統整合等關鍵環節的重要性,並深入探討了安全啟動、憑證管理、修補更新以及審計監控等實務操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文章指出傳統安全方法的不足,並倡導將安全融入敏捷開發流程,以及利用自動化工具提升安全效率。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深度融合,安全威脅的複雜性和隱蔽性將進一步提升。預見自動化安全分析和威脅情報共享將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同時,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可能為物聯網安全帶來新的解決方案。玄貓認為,構建一個安全的物聯網生態,需要產業鏈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提升安全意識,積極採用先進技術,並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日益演變的網路安全挑戰。對於重視長期穩定性的企業,採取全生命週期安全管理策略將帶來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