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雲原生技術和微服務架構的普及,DevSecOps 的安全態勢管理變得更加複雜。本文將探討如何定義安全態勢引數,並應對第三方元件問題。同時也將探討如何衡量所用技術的有效性,並透過自動化管理工作流程來及早發現和修正錯誤。此外,監控環境對於維護雲環境的安全性至關重要,本文將介紹一些最佳實踐,以確保環境安全。文章也將深入探討觀測性(Observability)的三大支柱:日誌、指標和追蹤,並闡述其重要性和如何與監控結合以提升系統洞察力。最後,本文將介紹混沌工程的原理和實踐,說明如何透過模擬故障來增強系統韌性,並探討 CI/CD 管道、版本控制和自動化建置的最佳實踐。

定義安全態勢的引數

DevSecOps 景觀因為容器、資料儲存服務和 API 閘道等新技術的出現而不斷演變。我們不能使用單一評估標準來有效地衡量環境的安全態勢。因此,我們需要有多種機制來評估和衡量其態勢。為此,我們需要收集適量的資料。

發現第三方元件問題

如果你在第三方元件中發現問題該怎麼辦?例如,如果你依賴於一個供應商,或者如果沒有可用的補丁/更新該怎麼辦?

測量所用技術的有效性

我們可以使用盡可能多的技術,但是衡量它們的有用性是 DevSecOps 的一個關鍵領域。通常,組織會購買工具,如同它是當紅的東西一樣。如果它不符合我們的需求,那就會是一場災難。同時,也強調了工具的作用和其效能。

管理工作流程

你必須自動化 DevSecOps 管道,以瞭解事情在哪裡可能出錯以及如何在早期階段進行糾正。這將幫助確保你有一個可持續的 DevSecOps 計劃。

監控環境

有多種措施可以採取來監控雲環境,包括監控其使用情況、資源和安全實踐。這將增強我們照顧雲環境的方式。讓我們來看看一些實踐,這些實踐為成功監控環境鋪平了道路。

圖表翻譯:

  graph LR
    A[DevSecOps 管理] --> B[安全態勢管理]
    B --> C[評估安全狀態]
    C --> D[識別漏洞和風險]
    D --> E[採取緩解措施]
    E --> F[持續審核和自動化]

內容解密: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 DevSecOps 管理與安全態勢管理之間的關係。首先,DevSecOps 管理涉及整合安全、開發和營運。然後,安全態勢管理進一步細分為評估安全狀態、識別漏洞和風險、採取緩解措施以及持續審核和自動化。這個過程確保了 DevSecOps 環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環境監控措施

為了確保環境的安全,我們需要採取多種措施來監控和管理安全態勢。首先,需要將安全考量融入組織的戰略規劃中,確保安全措施與組織的目標和任務相一致。這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城堡時,需要同時考慮城堡的佈局和防禦措施。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步驟來監控和管理安全態勢:

  1. 對映安全態勢:將安全態勢管理與組織的戰略目標相結合,確保安全措施與組織的發展方向相一致。
  2. 雲原生環境:雲原生環境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有的程式碼都存放在雲端,需要確保雲原生環境的安全。
  3.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IaC):基礎設施即程式碼是一種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管理方式,需要確保IaC的安全性。
  4. 自動化控制:自動化控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檢測和修復漏洞,需要確保自動化控制的有效性。
  5. 工具鏈安全:工具鏈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確保工具鏈的安全性,以防止漏洞和攻擊。
  6. 合規性和稽核:合規性和稽核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確保我們的安全措施符合相關的標準和法規。
  7. 多雲安全:多雲安全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確保多雲環境的安全性。
  8. 監控和事件生成:監控和事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確保我們可以快速地檢測和回應事件。
  9. 事件回應:事件回應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確保我們可以快速地回應和處理事件。
  10. 開發者工具:開發者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確保開發者可以使用安全的工具和方法來開發軟體。

透過採取這些措施,我們可以有效地監控和管理安全態勢,確保組織的安全和發展。

瞭解觀測性(Observability)

觀測性是指在 DevOps 中,追蹤和分析重要資料的能力,例如系統效能、資源消耗和錯誤率,以便發現可能的問題並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觀測性可以被視為對微服務架構中實作環境的指標、追蹤和日誌的洞察。

觀測性的重要性

觀測性對於組織非常有幫助,因為它提供了系統和應用程式的洞察,幫助團隊瞭解系統的效能和品質。觀測性還有助於團隊合作和溝通,提供了系統和應用程式的上下文。

觀測性的三個支柱

觀測性有三個主要支柱:日誌(Logs)、指標(Metrics)和追蹤(Tracing)。

  • 日誌(Logs):日誌是由系統和應用程式生成的活動記錄。日誌可以是純文字或結構化/非結構化形式,包含事件活動的細節,包括時間戳和背景。
  • 指標(Metrics):指標定義了用於衡量應用程式各個方面的統計和標準。指標可以根據網路、硬體或基礎設施,還可以收集關於應用程式何時可能下線、系統容量和流量激增的資訊。
  • 追蹤(Tracing):追蹤幫助瞭解從使用者到後端的資料流向。例如,它可以顯示使用者如何傳送請求以及後端如何提供必要的資訊。

觀測性工具

觀測性工具提供了許多功能,例如:

  • 視覺化資料和相關分析:觀測性工具可以視覺化資料和相關分析,提供實時儀錶板。
  • 生產本地資料:觀測性工具可以使用代理或不使用代理生產本地資料。
  • 有效儲存和檢索資料:觀測性工具可以有效儲存和檢索大量資料。
  • 提供有意義的報告:觀測性工具可以提供有意義的報告、預測長期趨勢和發出嚴重程度警告。

將觀測性與監控連線起來

將觀測性與監控連線起來涉及建立兩個概念之間的強大連線,以增強系統理解和效能。觀測性提供了系統可視性的整體方法,而監控則側重於收集和分析特定指標和事件的資料。透過將觀測性與監控連線起來,組織可以實作以下目標:

  • 全面系統洞察:組織可以獲得系統的全面洞察,包括其效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 主動問題檢測:組織可以主動檢測問題,減少系統故障和停機時間。
  • 上下文分析:組織可以進行上下文分析,以更好地瞭解系統中的問題和事件。
  • 改進故障排除和除錯:組織可以改進故障排除和除錯,減少解決問題所需的時間和資源。
  • 可擴充套件性和效能最佳化:組織可以最佳化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和效能,確保系統能夠滿足業務需求。
  • 增強事件回應:組織可以增強事件回應,確保在事件發生時能夠快速有效地回應。

監控過程

監控是指從已知源收集資料並分析它,以幫助團隊更好地瞭解其資產。監控涉及定義規則以捕捉日誌或特定事件,並從原始日誌中提取有意義的資訊。

監控團隊建立儀錶板,並使用預先組態的規則來提醒團隊關注任何環境或規則的變化。監控可能會錯過某些事件,尤其是當有大量誤報時。因此,正確設定監控工具至關重要。

監控使用來自各種來源的資料,包括日誌、事件、資產資料函式庫、微服務和 API。雖然監控有助於瞭解基礎設施,但它可能會忽略某些方面,因為它們非常熟悉基礎設施。

觀測性和監控可能看起來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監控有助於瞭解已知系統中的問題,而觀測性則提供了上下文資訊,以幫助瞭解未知問題。

瞭解觀測性(Observability)及其與監控的關係

觀測性(Observability)是指系統或應用程式提供足夠的資料和資訊,以便開發人員、維運人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夠理解系統的行為、效能和狀態。觀測性涉及收集、分析和視覺化系統資料,以便快速識別和解決問題。

觀測性與監控密切相關,但它們並不相同。監控是指定期檢查系統的效能和狀態,以便快速識別和解決問題。觀測性則是指提供足夠的資料和資訊,以便深入瞭解系統的行為和效能。

觀測性的優點

  1. 快速識別和解決問題:觀測性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快速識別和解決問題,從而減少系統停機時間和提高系統可用性。
  2. 提高系統效能:觀測性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瞭解系統的效能瓶頸和最佳化機會,從而提高系統效能和效率。
  3. 增強安全性:觀測性可以幫助安全團隊快速識別和應對安全威脅,從而增強系統安全性。
  4. 改善使用者經驗:觀測性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瞭解系統的使用者經驗和行為,從而改善使用者經驗和提高使用者滿意度。

觀測性的挑戰

  1. 資料量大:觀測性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系統資料,這可能會對系統效能和儲存空間造成壓力。
  2. 資料複雜:觀測性需要處理複雜的系統資料,這可能會對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造成挑戰。
  3. 安全性:觀測性需要確保系統資料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這可能會對安全團隊造成挑戰。

實作觀測性的方法

  1. 使用監控工具:使用監控工具來收集和分析系統資料。
  2. 實作日誌收集:實作日誌收集來收集系統日誌資料。
  3. 使用追蹤工具:使用追蹤工具來收集和分析系統追蹤資料。
  4. 實作視覺化:實作視覺化來展示系統資料和提供洞察力。

混沌工程:打造更強韌的系統

在數字世界中,系統的複雜性和變化性使得安全性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然而,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打造更強韌的系統的方法。混沌工程是一種透過故意引入錯誤和幹擾來測試系統的韌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混沌工程的基本原理

混沌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透過故意引入錯誤和幹擾來測試系統的韌性和可靠性。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系統中的弱點和瓶頸,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改進系統的設計和實作。

混沌工程的技術

混沌工程的技術包括隨機殺死或失敗過程或服務、引入網路延遲或封包丟失、增加或減少系統負載、移除或新增資源、更改系統組態等。這些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測試系統的韌性和可靠性,並且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系統中的弱點和瓶頸。

混沌工程的工具

混沌工程的工具包括 Chaos Monkey、Netflix 的 Chaos Monkey 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自動化混沌工程的過程,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測試系統的韌性和可靠性。

混沌工程的最佳實踐

混沌工程的最佳實踐包括定義測試範圍和目標、從小規模測試開始、建立安全機制、監控系統、與利益相關者溝通、計劃和執行、持續改進等。這些最佳實踐可以幫助我們確保混沌工程的過程是安全和有效的,並且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系統中的弱點和瓶頸。

混沌工程的優點

混沌工程的優點包括改進系統的韌性和可靠性、提高系統的安全性、改進系統的效能、減少系統的停機時間等。這些優點可以幫助我們打造更強韌的系統,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內容解密:

在上述內容中,我們探討了混沌工程的基本原理、技術、工具和最佳實踐。透過瞭解混沌工程的優點和挑戰,我們可以更好地應用這種方法來打造更強韌的系統。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混沌工程的安全性和風險,並且需要遵循最佳實踐來確保測試過程是安全和有效的。

  flowchart TD
    A[開始] --> B[定義測試範圍和目標]
    B --> C[從小規模測試開始]
    C --> D[建立安全機制]
    D --> E[監控系統]
    E --> F[與利益相關者溝通]
    F --> G[計劃和執行]
    G --> H[持續改進]

圖表翻譯:

上述圖表展示了混沌工程的流程。從開始到結束,圖表展示了每一步驟的邏輯關係和流程。透過這個圖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混沌工程的過程,並且可以更好地應用這種方法來打造更強韌的系統。

混沌工程:打造系統韌性之道

混沌工程簡介

混沌工程是一種系統韌性測試方法,透過故意引入錯誤或幹擾來評估系統的容錯能力和還原能力。這種方法可以幫助組織確保其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從而提高整體的系統韌性。

混沌工程的應用範圍

混沌工程可以應用於各種系統和服務,包括:

  • IT 基礎設施:網路、伺服器、儲存等
  • 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 等
  • 微服務:測試微服務架構的容錯能力
  • 容器:測試容器佈署的韌性,例如 Docker 和 Kubernetes
  • 資料函式庫:測試資料函式庫的容錯能力,例如 MySQL、MongoDB 和 Cassandra
  • 應用程式:測試 Web、移動和其他應用程式的容錯能力
  • 業務流程:測試業務流程的韌性,例如供應鏈管理、訂單履行和客戶服務

混沌工程的評估指標

評估混沌工程實驗的有效性需要使用各種指標,包括:

  • 平均還原時間(MTTR):測量系統還原所需的時間
  •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測量系統之間的故障間隔時間
  • 錯誤率:測量系統正常運作或故障後出現的錯誤數量
  • 延遲:測量請求被處理和回應傳回所需的時間
  • 可用性:測量系統可用和處理請求的時間百分比
  • 對使用者的影響:測量故障對使用者或客戶的影響
  • 事件:測量事件的數量和嚴重程度
  • 根因分析: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

混沌工程工具

有多種工具可用於混沌工程實驗,包括:

  • Chaos Monkey:一種隨機終止虛擬機器例項和容器以確保服務設計的可靠性工具
  • Chaos Toolkit:一種簡單且可擴充套件的混沌工程實驗工具包
  • Gremlin:一種提供全面工具套件以安全地在各種平臺上進行混沌工程實驗的工具
  • Litmus:一種 Kubernetes 原生混沌工程工具,幫助團隊找出佈署中的弱點
  • PowerfulSeal:一種注入 Kubernetes 叢集故障以幫助檢測弱點的工具
  • Chaos Mesh:一種雲原生混沌工程平臺,協調混沌實驗

混沌工程基本原則

確保混沌工程實驗過程中的系統安全至關重要。以下是幾種方法:

  • 設定安全限制:在進行實驗前設定系統的安全限制
  • 監控系統:在實驗過程中密切監控系統以檢測意外後果
  • 回復機制:建立快速還原系統到先前狀態的回復機制
  • 溝通:在進行實驗的團隊和可能受影響的其他團隊之間建立清晰的溝通通路
  • 測試:在進行實驗前進行徹底的測試以最小化意外後果的風險
  • 安全網:建立安全網,例如斷路器、速率限制器等機制,以快速停止實驗當出現問題

混沌工程實驗中的團隊溝通策略

在混沌工程實驗過程中,與其他團隊進行溝通和協調至關重要。以下是幾種方法:

  • 清晰定義實驗範圍和目標:在進行實驗前清晰定義實驗範圍和目標,並將這些資訊傳達給所有相關團隊
  • 溝通實驗時間表:將實驗時間表傳達給所有相關團隊,並提前通知實驗時間
  • 建立專用溝通通路:建立專用的溝通通路,以便在實驗過程中實時傳達資訊
  • 事件回應計劃:建立事件回應計劃,並將其傳達給所有相關團隊
  • 指定聯絡人:指定一個聯絡人,其他團隊可以在有任何疑問或關切時聯絡他
  • 進行實驗後評估:進行實驗後評估,並將結果傳達給所有相關團隊

透過遵循這些原則和策略,組織可以確保其混沌工程實驗是安全、高效和有效的,從而提高整體系統韌性。

混沌工程:打造系統韌性

混沌工程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打造更強韌的系統。透過模擬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混沌工程可以幫助我們找出系統中的弱點,並在真正的故障發生之前加以修復。

混沌工程的優點

混沌工程有許多優點,包括:

  • 提高系統韌性:混沌工程可以幫助我們打造更強韌的系統,能夠抵禦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
  • 減少停機時間:透過模擬故障和中斷,混沌工程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停機時間,提高系統的可用性。
  • 提高系統安全性:混沌工程可以幫助我們找出系統中的弱點,並在真正的故障發生之前加以修復,從而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混沌工程的挑戰

雖然混沌工程有許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挑戰,包括:

  • 難以模擬實際環境:混沌工程需要模擬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但這可能很難做到。
  • 需要大量資源:混沌工程需要大量資源,包括硬體、軟體和人力。
  • 需要專業知識:混沌工程需要專業知識,包括對系統架構、網路和安全性的瞭解。

混沌工程的工具和技術

有許多工具和技術可以用於混沌工程,包括:

  • Netflix 的 Chaos Monkey:Chaos Monkey 是一個開源工具,可以用於模擬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
  • Amazon 的 Fault Injection:Fault Injection 是一個工具,可以用於模擬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
  • Google 的 Chaos Testing:Chaos Testing 是一個工具,可以用於模擬實際環境中的故障和中斷。

持續整合與持續佈署

持續整合與持續佈署(CI/CD)是一種軟體開發實踐,涉及頻繁地將程式碼變更整合到中央儲存函式庫中,並自動建立和佈署這些變更到測試或生產環境。CI/CD管道自動化了測試、建立和佈署軟體變更的過程,幫助提早發現和修復錯誤,減少引入錯誤的風險,並改善整體軟體品質。

什麼是CI/CD?

CI/CD是持續整合和持續佈署的簡稱。持續整合(CI)是指定期將程式碼變更合併到共用儲存函式庫中,並執行自動測試以捕捉任何問題。持續佈署(CD)則是指自動將透過所有測試的程式碼變更佈署到生產環境中。

CI/CD管道

CI/CD管道是現代軟體實踐的骨幹,確保軟體不斷改進,變更順暢整合並迅速交付給使用者。它就像保持「剪貼簿」整潔美麗,隨時準備好展示。

持續整合(CI)

CI是指不斷地將新變更新增到主專案中。每次您獲得新的照片(程式碼變更),您都會嘗試將其新增到您的剪貼簿(主專案)中,以確保它們適合。沒有CI,開發人員可能會分別工作,當他們嘗試合併變更時,事情可能會變得混亂。

持續交付與持續佈署

持續交付是指變更一旦整合,就不斷地準備好釋放給公眾。但是,釋放這些變更需要手動批准。持續佈署則是指每個變更一旦整合和測試,就會自動釋放給使用者,而無需手動干預。

CI/CD的優點

CI/CD管道提供多個優點,包括:

  • 更快的發布週期:CI/CD管道自動化了各個階段,使得新功能或修復可以更快速地發布。
  • 一致且可靠的交付:自動化減少了人為錯誤的機會。每個程式碼變更都會經過相同的嚴格測試和過程。
  • 提早發現問題:由於程式碼不斷被測試,問題可以在開發週期早期被發現和解決。
  • 減少手動干預:許多步驟都是自動化的,這意味著較少的手動任務和較少的人為錯誤。
  • 提高開發人員生產力:開發人員花費較少時間修復晚期錯誤或管理發布,更多時間用於編寫和最佳化程式碼。
  • 快速反饋迴圈:開發人員對其變更獲得即時反饋,使得快速調整和確保開發人員始終專注於最高優先順序任務成為可能。
  • 改善客戶滿意度:更快的發布週期和較少的錯誤意味著使用者可以更快速地獲得新功能,並面臨較少的問題。
  • 可擴充套件且可重複的過程:隨著團隊和專案的成長,CI/CD管道確保過程保持一致,可以處理增加的需求。

自動化CI/CD管道

自動化CI/CD管道是關於確保從編寫到生產的程式碼旅程是順暢高效的。自動化CI/CD管道就像設定一家現代化的麵包店,蛋糕(軟體)在最少的人類干預下被烘焙、測試和交付,從而確保一致性、品質和速度。

來源控制

所有程式碼都儲存在版本控制儲存函式庫中。當開發人員進行變更時,他們會「提交」這些變更到儲存函式庫中。版本控制系統記錄了對檔案(通常是程式碼)的變更歷史,允許多人在專案上合作而不會相互幹擾,並提供了一種機制以還原到以前的版本。

來源控制的重要性

  • 協作:多個開發人員可以同時在同一個專案上工作。
  • 歷史記錄:可以追蹤變更並傳回專案的任何以前狀態。
  • 責任追究:很容易看到誰做了哪些變更以及何時做了這些變更。
  • 備份:在出現問題或錯誤時,總是有一個安全的版本可以還原。

版本控制與自動化建置

版本控制是軟體開發中的重要概念,讓我們能夠追蹤程式碼的變化、合作開發和維護軟體的不同版本。版本控制系統如 Git,允許開發人員在一個中央儲存函式庫中儲存和管理程式碼。

版本控制術語

  • Repository (Repo):版本控制系統中的中央儲存函式庫,儲存所有程式碼檔案、修訂歷史和其他相關資料。
  • Commit:當開發人員對程式碼進行修改並確認後,會將這些修改「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中,建立一個新的修訂版本。
  • Branch:開發人員可以從主分支建立一個新的分支,以便在不影響主分支的情況下開發新功能或實驗。
  • Merge:當分支上的工作完成後,可以將其合併回主分支。

最佳實踐

  • 提交頻率:提交頻率應該盡可能高,以便於追蹤變化和合作。
  • 提交訊息:提交訊息應該清晰描述提交的內容和原因,以便其他開發人員瞭解變化。
  • 保持建置健康:確保提交的程式碼不會破壞軟體的功能。
  • 定期同步:定期從版本控制系統中提取最新的程式碼,以保持同步和避免合併衝突。
  • 使用分支:為每個新功能或錯誤修復建立單獨的分支,以保持主分支的穩定性。

持續整合與持續佈署

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CI)和持續佈署(Continuous Deployment,CD)是軟體開發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持續整合指的是自動化地構建、測試和驗證程式碼的過程,而持續佈署則指的是自動化地將透過測試的程式碼佈署到生產環境。

自動化建置

自動化建置是指使用工具自動地構建和封裝軟體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包括編譯程式碼、封裝依賴項和建立可執行檔等步驟。

自動化建置的重要性

  • 一致性:自動化建置可以確保每次建置都是一致的,減少手動錯誤的可能性。
  • 速度:自動化建置可以大大提高建置的速度,讓開發人員更快速地獲得反饋。
  • 錯誤檢測:自動化建置通常包括自動化測試,可以早期檢測出程式碼中的錯誤。
  • 效率:自動化建置可以讓開發人員專注於寫程式碼,而不需要手動進行建置和測試。

關鍵元件和術語

  • 建置指令碼:一組指令,告訴自動化建置系統如何構建和封裝軟體。
  • CI 伺服器:一臺專門的機器或伺服器,負責執行自動化建置過程。
  • 依賴項:軟體專案所依賴的外部函式庫或元件。
  • 建置產物:自動化建置過程的輸出,通常是可執行檔或軟體套件。
  • 建置失敗:如果程式碼或建置過程中有錯誤,建置將失敗。

自動化建置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在軟體開發中,自動化建置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可以幫助開發者快速地建立和測試軟體。但是,自動化建置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戰,例如:

  • 不穩定的建置:有時候,建置會因為非決定性因素而失敗,例如競爭條件、未初始化的變數、時間依賴的測試和資源競爭。
  • 解決方案:定期清理建置環境,改善測試的可靠性,並且適當地使用建置快取。
  • 長時間的建置:隨著專案的增大,建置時間也會增加,從而減慢了對開發者的反饋。
  • 解決方案:最佳化建置指令碼,使用平行和分散式建置,並且確保依賴管理的效率。
  • 依賴地獄:管理外部函式庫和版本可能會變得複雜。
  • 解決方案:使用依賴管理工具,並且確保建置過程使用鎖定和已知版本的依賴。

熱門的自動化建置工具

  • Jenkins:一個開源的自動化伺服器,可以高度自定義。
  • Travis CI:一個根據雲端的CI/CD服務,與GitHub整合。
  • CircleCI:另一個根據雲端的CI/CD平臺,以其速度和整合能力而聞名。
  • Gradle和Maven:流行的建置自動化系統,適用於Java專案。
  • MSBuild:一個適用於.NET和Visual Studio專案的建置平臺。

持續測試

持續測試是現代軟體開發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置軟體後,自動化工具會執行一套測試,以檢查一切是否按預期工作。持續測試關注的是立即反饋和確保軟體品質在每個階段。它就像有一個品品檢查員在每個階段檢查產品,以確保任何缺陷都能立即被解決。

持續測試的重要性

  • 立即反饋:開發者可以立即知道他們的改變是否破壞了任何東西。
  • 效率:早期發現問題可以更容易和更便宜地解決。
  • 信心:持續測試可以讓團隊更有信心地確保他們的程式碼始終處於「準備好發布」的狀態。

自動化CI/CD管道

關鍵元件和術語

  • 單元測試:這些測試檢查程式碼的個別部分(或「單元」),例如函式或方法,在隔離的情況下。
  • 整合測試:當單元測試關注個別部分時,整合測試確保這些部分能夠很好地一起工作。
  • 迴歸測試:這些測試確保新的程式碼改變沒有對現有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 測試自動化工具:這些是軟體工具,它們自動執行上述測試,每當程式碼發生改變時。
  • 測試環境:這是一個受控的設定,測試在其中執行,模擬軟體執行的條件。

持續測試工具

  • JUnit:Java中最流行的測試框架之一,提供了方便的註解來寫和執行測試。
  • Selenium:一個領先的工具,用於自動化網頁瀏覽器,允許測試人員用各種語言寫指令碼並在不同的網頁瀏覽器上執行,以確保應用程式的一致性。
  • Jenkins:雖然Jenkins以CI工具而聞名,但它也對持續測試至關重要。Jenkins可以在每次建置後自動觸發測試。
  • TestNG:這與JUnit類別似,但提供了更多高階功能,特別是針對整合和端對端測試。它主要用於Java。
  • Cucumber:這是一個根據行為驅動開發(BDD)的工具。測試案例用簡單的英語寫成,使其即使對非技術利益相關者也易於理解。
  • QUnit:用於測試JavaScript程式碼,QUnit在網頁開發者中很受歡迎。
  • Appium:這是一個開源工具,用於自動化移動應用程式,在Android和iOS上使用WebDriver協定。
  • LoadRunner:Micro Focus的一個流行的效能測試工具,幫助識別和解決系統中的瓶頸。
  • Travis CI:一個根據雲端的CI/CD平臺,與GitHub整合,允許自動測試和佈署。
  • CircleCI:另一個CI/CD平臺,以其持續測試和整合能力而聞名。
  • GitLab CI/CD:內建於GitLab平臺,允許輕鬆設定持續整合、交付和佈署,以及測試。
  • Postman:雖然它最初是一個用於測試API的工具,但Postman已經演變成了一個完整的API開發和測試系統。

軟體建置與佈署自動化

軟體開發過程中,建置和佈署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建置指的是將原始碼轉換成可執行檔案的過程,而佈署則是將這些檔案佈署到生產環境中。自動化這些步驟可以大大提高開發效率和降低錯誤率。

軟體建置的重要性

軟體建置是將原始碼轉換成可執行檔案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會進行編譯、封裝和測試等步驟。自動化建置可以確保每次建置都是一致的,減少手動錯誤的可能性。

軟體佈署的重要性

軟體佈署是將建置好的檔案佈署到生產環境中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確保檔案被正確地佈署到指定的位置,並且能夠正常執行。自動化佈署可以確保每次佈署都是一致的,減少手動錯誤的可能性。

從產業生態圈的動態變化來看,DevSecOps 的實踐在不斷演進,涵蓋了從程式碼開發到佈署和維護的整個軟體生命週期。本文深入探討了定義安全態勢引數、發現第三方元件問題、測量技術有效性、管理工作流程以及監控環境等關鍵議題,並闡述了混沌工程和持續整合/持續佈署(CI/CD)的重要性。分析顯示,有效管理第三方元件風險、評估所選技術的有效性,以及自動化工作流程是確保 DevSecOps 計劃成功的關鍵因素。此外,建立全面的監控機制,包括日誌、指標和追蹤,對於提升系統的可觀測性和及時發現潛在問題至關重要。展望未來,隨著雲原生技術和微服務架構的普及,混沌工程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幫助組織構建更具韌性的系統。玄貓認為,DevSecOps 的實踐需要持續學習和改進,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威脅和技術挑戰,並最終交付高品質、安全的軟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