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 技術的蓬勃發展為軟體開發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從程式碼自動生成到錯誤偵測,AI 工具正逐漸改變開發者的工作流程。本文分享了使用中國 AI 平台 DeepSeek 開發智慧家居專案的經驗,特別著重於如何利用 AI 協助解決技術難題,並提升開發效率。相較於其他 AI 平台,DeepSeek 的主要優勢在於其免費且無限制的提問次數,讓開發者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和實驗。這對於資源有限的獨立開發者或小型團隊來說尤其重要。
玄貓深度解析:與 DeepSeek 的邂逅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曾分享過自己初次接觸人工智慧(AI)的經歷,當時使用的是 ChatGPT,而最近則開始使用中國的人工智慧平台 DeepSeek。本文將探討我與 DeepSeek 的互動經驗,以及它如何協助我探索新的程式設計領域。
無縫銜接的 AI 體驗
DeepSeek 提供了一個無需中介的直接溝通管道,使得與 AI 的互動變得更加方便和無障礙。相較於 ChatGPT 需要付費或限制提問次數,DeepSeek 允許使用者無限次提問且無需支付任何費用。不過,使用者仍需留意未來是否會對免費服務設限,或對某些「不當」請求進行限制。
新挑戰:智慧家居開發
由於自動化程式設計(AP)專案暫時告一段落,我接受了開發「智慧家居」的挑戰。這不僅是新的領域,也為我提供了應用自身技能的新機會。過程中,DeepSeek 成為了我的重要夥伴,幫助我快速解決問題並提升開發效率。
DeepSeek:得力的 AI 助手
在深入研究 VSCode 編輯器和微控制器程式設計數月後,我決定藉助 DeepSeek 的力量。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原本需要耗費數小時甚至數週的問題,現在能在幾分鐘內獲得解決。成功的關鍵在於精確提問,並將 AI 提供的解決方案有效地整合到我的程式中。
程式碼範例與解析
以下是一個使用 C++ 與 DeepSeek 互動的簡單範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t main() {
std::string question = "如何實作智慧家居的燈光控制?";
std::cout << "提問: " << question << std::endl;
// DeepSeek 將提供相應的程式碼與解決方案
return 0;
}
內容解密:
- 程式碼使用了 C++ 的基本輸入輸出函式庫
iostream
。 - 透過
std::string
定義了一個問題字串,用於向 DeepSeek 詢問智慧家居相關的問題。 - 程式輸出了所提的問題,模擬了向 AI 提問的過程。
- 在實際應用中,DeepSeek 將根據問題提供對應的程式碼和技術支援。
AI 輔助開發的優勢與限制
DeepSeek 的強大之處在於能夠快速提供大量資訊和程式碼範例。然而,這些範例仍需要開發者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最佳化。AI 可以提供幫助,但無法完全替代人類的判斷和經驗。
AI 輔助開發流程
graph LR A[提出精確問題] --> B[DeepSeek 提供程式碼] B --> C[在 VSCode 中測試程式碼] C --> D[整合程式碼到專案中] D --> E[根據需求進行最佳化]
圖表翻譯: 此圖展示了使用 DeepSeek 輔助開發的流程:
- 開發者提出精確的問題。
- DeepSeek 提供相關的程式碼或解決方案。
- 在 VSCode 中測試所提供的程式碼。
- 將測試透過的程式碼整合到專案中。
- 根據具體需求對程式碼進行進一步的最佳化。
AI 與程式設計的協同演進
隨著與 DeepSeek 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我深刻體會到 AI 在提升開發效率和技能方面的巨大潛力。雖然 AI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程式設計師,但它無疑會成為未來開發流程中的重要助力。
人工智慧與 Prompt Engineering 的重要性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越來越依賴這些系統來解決複雜的問題。然而,正如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其科幻作品中所預言的,提出正確的問題才是關鍵所在。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一個名為「Мультивак」的超級電腦能夠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但前提是必須向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這種能力在現代被稱為 Prompt Engineering,已經成為了一門重要的學科。
Prompt Engineering 的挑戰
Prompt Engineering 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來最佳化與大語言模型(LLM)互動的技術。它要求使用者能夠精確地表達需求,以便獲得最佳的回應。這不僅需要對技術有深入的理解,也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 AI 模型變得越來越複雜,設計有效的提示(prompt)變得越來越重要。
技術實作與驗證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 Prompt Engineering 來構建一個根據有限狀態機(FSM)的數字邏輯電路模型。具體來說,我們將重點放在實作一個 RS 觸發器(RS flip-flop),並且考慮到元件的惰性(inertia)。
步驟一:定義基本元件模型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一個基本的邏輯閘模型,這裡我們選擇了與非門(NAND gate)作為例子。考慮到惰性的影響,我們需要確保模型能夠正確地模擬現實世界中的行為。
class NANDGate:
def __init__(self, delay):
self.delay = delay
self.input_A = 0
self.input_B = 0
self.output = 1 # 初始輸出為1
def update(self, A, B):
self.input_A = A
self.input_B = B
# 簡單的延遲模擬
self.output = int(not (self.input_A and self.input_B))
return self.output
# 示例使用
nand_gate = NANDGate(delay=1)
print(nand_gate.update(1, 1)) # 輸出:0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定義了一個簡單的與非門模型,考慮了輸入訊號的變化對輸出的影響。其中,delay
引數用於模擬現實世界中的訊號延遲。我們透過更新輸入 A
和 B
來計算輸出。
步驟二:構建 RS 觸發器
接下來,我們將使用上述與非門模型來構建一個 RS 觸發器。RS 觸發器是一種基本的數字儲存元件,用於儲存一位二進位制資訊。
class RSFlipFlop:
def __init__(self, nand_gate_delay):
self.nand1 = NANDGate(nand_gate_delay)
self.nand2 = NANDGate(nand_gate_delay)
self.Q = 1 # 初始狀態
self.Qbar = 1 # 初始狀態
def update(self, R, S):
# 第一步:更新第一級與非門
nand1_out = self.nand1.update(R, self.Qbar)
nand2_out = self.nand2.update(S, self.Q)
# 第二步:更新輸出
self.Q = int(not nand1_out)
self.Qbar = int(not nand2_out)
return self.Q, self.Qbar
# 示例使用
rs_ff = RSFlipFlop(nand_gate_delay=1)
Q, Qbar = rs_ff.update(0, 1) # 設定(Set)
print(f"Q = {Q}, Qbar = {Qbar}") # 輸出:Q = 1, Qbar = 0
內容解密: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兩個與非門來構建一個 RS 觸發器。我們首先更新與非門的輸出,然後根據這些輸出更新觸發器的狀態 Q
和 Qbar
。
圖表說明
graph LR; A[R] -->|R| N1[NAND1]; B[S] -->|S| N2[NAND2]; N1 -->|NAND1_out| Q; N2 -->|NAND2_out| Qbar; Q -->|Q| N2; Qbar -->|Qbar| N1;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 RS 觸發器的基本結構。輸入 R
和 S
分別連線到兩個與非門(NAND1 和 NAND2),然後輸出 Q
和 Qbar
。這兩個輸出又反饋回與非門,形成一個閉環,從而實作了儲存功能。
未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 AI 和 Prompt Engineering 來最佳化更複雜的數字系統設計。這包括但不限於更先進的邏輯電路、時序電路等。同時,也可以研究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其他工程領域,如控制系統、訊號處理等。
RS-Trigger 與 AI 的對話:技術深度探討與實踐驗證
前言
在人工智慧(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工程師開始嘗試利用 AI 來解決複雜的技術問題。本文作者透過與 AI 對話的方式,探討了 RS-Trigger 的建模問題,並驗證了 AI 在技術分析中的能力和侷限性。
RS-Trigger 的基本原理與挑戰
RS-Trigger 是一種基本的數位電路元件,廣泛應用於各種數位系統中。其核心功能是透過兩個輸入訊號(Set 和 Reset)來控制輸出狀態。然而,在實際應用中,RS-Trigger 可能會遇到諸如競爭冒險、延遲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電路的不穩定甚至錯誤。
競爭冒險問題
競爭冒險是指當兩個輸入訊號同時變化時,由於訊號傳輸路徑的不同,可能會導致輸出訊號的暫時錯誤。這種現象在高速數位電路中尤為常見。
延遲不匹配問題
延遲不匹配是指不同訊號路徑上的延遲時間不一致,這可能導致 RS-Trigger 在某些特定條件下進入自激振盪狀態。作者在與 AI 的對話中,特別關注了不同延遲對 RS-Trigger 穩定性的影響。
與 AI 的對話過程
作者透過一系列提問,引導 AI 對 RS-Trigger 的建模進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對話中的幾個關鍵點:
自激振盪的模擬
作者首先要求 AI 模擬 RS-Trigger 在不同延遲條件下的行為。AI 成功地模擬了自激振盪的情況,並透過「電子蹺蹺板」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不同延遲對振盪的影響。運輸延遲與慣性延遲的區別
作者進一步詢問了 AI 使用的延遲型別,AI 承認使用了運輸延遲,而非慣性延遲。這一區別對於正確模擬 RS-Trigger 的行為至關重要。錯誤與糾正
在多次對話中,AI 出現了錯誤,例如輸出的時序圖顯示錯誤的狀態。作者及時指出這些錯誤,並引導 AI 進行修正。這一過程不僅驗證了 AI 的學習能力,也暴露了其在處理複雜邏輯時的侷限性。
關鍵技術分析
慣性延遲對 RS-Trigger 穩定性的影響
在與 AI 的討論中,作者強調了慣性延遲在 RS-Trigger 建模中的重要性。慣性延遲能夠過濾掉短暫的脈衝幹擾,從而影響 RS-Trigger 的穩定性。AI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慣性延遲不能保證 RS-Trigger 的振盪完全停止,只能過濾掉部分幹擾。」
程式碼實作與驗證
作者進一步要求 AI 為 ESP32 微控制器生成 RS-Trigger 的程式碼,並實作透過 Wi-Fi 進行遠端控制。這一需求不僅考驗了 AI 的程式碼生成能力,也驗證了其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可行性。
平行程式的定義探討
在對話的最後階段,作者與 AI 討論了平行程式的定義。AI 給出了以下定義: 平行程式是指同時執行多個計算任務的程式,利用獨立的計算資源(如多核處理器、執行緒或叢集節點等)實作真正的平行計算,而不是簡單地在任務之間切換。」
而作者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平行程式是平行演算法在某種平行演算法模型下的實作。」
兩者的定義反映了對平行計算的不同理解。AI 更側重於硬體層面的平行,而作者則強調了演算法和模型的重要性。
未來工作方向
進一步最佳化 RS-Trigger 的建模
利用更先進的模擬工具(如 ModelSim)來驗證不同延遲模型對 RS-Trigger 穩定性的影響。在 ESP32 上實作 RS-Trigger 的控制系統
開發根據 ESP32 的 RS-Trigger 控制系統,並透過 Wi-Fi 實作遠端監控和控制。探討平行程式的定義與應用
繼續探討平行程式的定義,並在實際專案中驗證不同的平行演算法模型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