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資深滲透測試工作者,我經常需要使用 Bash 指令碼來執行各種任務。為了提升指令碼的隱蔽性,避免被防毒軟體或入侵偵測系統發現,混淆技術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將分享我多年累積的經驗,教你如何使用 Bash 指令碼結合多種混淆方法,開發更具隱蔽性的滲透測試工具。

首先,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指令碼產生器,動態地組合多種混淆方法。以下的 auto_obfuscate.sh 指令碼展示瞭如何實作:

#!/usr/bin/env bash
# 匯入混淆函式庫 (此處省略,請參考後續文章)

# 應用多種隨機混淆技術
apply_multiple_obfuscations() {
    local content="$1"
    local num_techniques=$((RANDOM % 3 + 1)) # 隨機應用 1 到 3 種技術
    for ((i=0; i<num_techniques; i++)); do
        local technique_index=$((RANDOM % ${#obfuscation_techniques[@]}))
        local chosen_technique="${obfuscation_techniques[$technique_index]}"
        content=$($chosen_technique "$content")
    done
    echo "$content"
}

# 生成混淆指令碼
generate_obfuscated_script() {
    local original_script="$1"
    local obfuscated_script=""

    while IFS= read -r line; do
        # 跳過空行和註解行
        if [[ -n "$line" && ! "$line" =~ ^[[:space:]]*# ]]; then
            obfuscated_line=$(apply_multiple_obfuscations "$line")
            obfuscated_script+="$obfuscated_line"$'\n'
        else
            obfuscated_script+="$line"$'\n'
        fi
    done < "$original_script"
    echo "$obfuscated_script"
}


# 使用範例 (此處省略,請參考後續文章)

這個指令碼的核心概念是 apply_multiple_obfuscations 函式。它會隨機選取並套用 1 至 3 種混淆技術到每一行指令碼,增加分析的難度。generate_obfuscated_script 函式則負責逐行讀取原始指令碼,套用混淆技術後,再將結果組裝成新的指令碼。

為了確保混淆指令碼的有效性,我會使用 ClamAV 和 VirusTotal 進行測試。以下是一個測試範例:

#!/usr/bin/env bash

# 測試指令碼
test_script() {
    local script="$1"
    local result=""
    # 使用 ClamAV 進行本地掃描
    result+="ClamAV: $(clamscan "$script")"$'\n'
    # 使用 VirusTotal API 進行線上掃描 (需替換 YOUR_API_KEY)
    result+="VirusTotal: $(curl -s -F "file=@$script" https://www.virustotal.com/vtapi/v2/file/scan --form apikey=YOUR_API_KEY)"$'\n'
    echo "$result"
}

# ... (其他函式與範例)

test_script 函式會使用 ClamAV 進行本地掃描,並透過 VirusTotal API 進行線上掃描,提供更全面的檢測。

在實務上,我會生成多個混淆後的指令碼變體,並分別測試其偵測率,以便找出最佳的混淆策略。

除了傳統的混淆技術,我也開始探索 AI 在滲透測試中的應用。AI 可以協助自動化生成混淆指令碼、分析漏洞、甚至進行攻擊模擬。然而,使用 AI 進行滲透測試也需考量道德和實務上的挑戰,例如資料隱私、責任歸屬,以及 AI 模型的準確性和可解釋性。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將探討 AI 滲透測試的基礎概念、實戰技巧,以及如何應對相關的道德和實務挑戰。敬請期待!

  graph LR
    C[C]
    D[D]
    F[F]
    G[G]
A[Bash 指令碼] --> B(混淆技術)
B --> C{動態組合}
B --> D{多樣化}
A --> E(AI 輔助)
E --> F{自動化生成}
E --> G{漏洞分析}

此圖表展示了 Bash 指令碼如何結合混淆技術和 AI 輔助,提升滲透測試的效率和隱蔽性。

(後續文章將包含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的定義與應用、提示詞工程等內容,並根據玄貓的風格進行改寫。)

#!/usr/bin/env bash
URL="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rapid7/metasploit-framework/refs/heads/master/db/modules_metadata_base.json"
echo -e "Name\tFullname\tDescription\tReferences\tRport"
curl -s "$URL" | jq -r '
  to_entries[] |
  [
    .value.name,
    .value.fullname,
    .value.description,
    (.value.references | join(", ")),
    .value.rport
  ] | @tsv
' | awk -F'\t' 'BEGIN {OFS="\t"}
{
  for (i=1; i<=NF; i++) {
    gsub(/\n/, " ", $i)
    gsub(/\\n/, " ", $i)
    gsub(/\t/, " ", $i)
    gsub(/[ \t]+/, " ", $i)
    sub(/^[ \t]+/, "", $i)
    sub(/[ \t]+$/, "", $i)
  }
  print
}' > metasploitdb.tsv

這個 Bash 指令碼首先定義了 Metasploit 漏洞資料函式庫的 JSON 檔案的 URL。接著,它列印預 TSV 檔案的標題行。然後,它使用 curl 下載 JSON 資料,並透過 jq 解析 JSON 資料,提取所需的欄位(名稱、完整名稱、描述、參考和連線埠),並將它們格式化為 TSV 格式。jq@tsv 函式將資料轉換為 TSV 格式。

然而,jq 的輸出可能包含換行符、製表符和多個空格,這些都會干擾 TSV 格式。因此,指令碼使用 awk 來清理資料。awk 指令碼遍歷每一行和每個欄位,將換行符(\n\\n)和製表符(\t)替換為空格,然後將多個空格壓縮為單個空格,並去除欄位開頭和結尾的空格。最後,清理後的資料被重定向到 metasploitdb.tsv 檔案中。

RAGFlow:建構 AI 知識函式庫

現在我們有了 TSV 格式的資料,可以使用 RAGFlow 建構知識函式庫。首先,安裝 RAGFlow:

pip install ragflow

這條指令使用 pip 安裝 Python 套件 ragflow

接著,使用以下指令啟動 RAGFlow 伺服器:

ragflow server

這個指令啟動 RAGFlow 伺服器,使其可以接收來自客戶端的請求。

然後,使用以下指令建立一個新的知識函式庫:

curl -X POST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d '{"name": "vulnerabilities", "description": "Vulnerability Database"}' http://localhost:8000/knowledge_bases

這條指令使用 curl 向 RAGFlow 伺服器傳送一個 POST 請求,建立一個名為 “vulnerabilities” 的知識函式庫,描述為 “Vulnerability Database”。

最後,使用以下指令將 TSV 檔案加入知識函式庫:

curl -X POST -H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F "file=@searchsploit.tsv" http://localhost:8000/knowledge_bases/vulnerabilities/documents
curl -X POST -H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F "file=@metasploitdb.tsv" http://localhost:8000/knowledge_bases/vulnerabilities/documents

這兩條指令使用 curl 向 RAGFlow 伺服器傳送 POST 請求,將 searchsploit.tsvmetasploitdb.tsv 檔案增加到 “vulnerabilities” 知識函式庫中。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成功地將 Exploit-DB 和 Metasploit 的漏洞資料轉換為 TSV 格式,並使用 RAGFlow 建構了一個 AI 知識函式庫。這將為我們後續的漏洞識別和利用提供強大的支援。

現今的網路安全環境日趨複雜,傳統的漏洞評估和滲透測試方法已不足以應付日益增長的威脅。因此,整合人工智慧(AI)技術成為提升資安防禦能力的關鍵。本文將探討如何運用 AI 技術,結合 Metasploit、Exploit-DB 和 Nmap 等工具,開發更強大的漏洞評估和滲透測試策略。

AI 驅動的漏洞知識函式庫建構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整合多個漏洞資料來源的知識函式庫。這裡我們選擇 RAGFlow 作為 AI 知識函式庫平台,並整合 Metasploit 和 Exploit-DB 的資料。

  graph LR
    E[E]
    A[下載 Exploit-DB CSV] --> B(轉換為 TSV);
    C[下載 Metasploit JSON] --> D(轉換為 TSV);
    B --> E{整合資料};
    D --> E;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展示了整合 Exploit-DB 和 Metasploit 資料的步驟,包含資料格式轉換和整合。

利用 RAGFlow 建立知識函式庫

在 RAGFlow 中建立名為 “Metasploit” 的知識函式庫,選擇 mxbai-embed-large 嵌入模型,並將 Chunk 方法設定為 Table。接著,上傳轉換後的 TSV 檔案,啟動資料處理程式。

  graph LR
    C[C]
    D[D]
    A[建立知識函式庫] --> B(設定引數);
    B --> C{上傳 TSV 檔案};
    C --> D{開始處理};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簡述了在 RAGFlow 中建立知識函式庫和上傳資料的步驟。

Nmap 資料轉換 (選項)

雖然後續的練習並未使用 Nmap 資料,但我們可以編寫 Bash 指令碼 nmap_to_tsv.sh 將 Nmap 輸出轉換為 TSV 格式,以利未來整合。

#!/usr/bin/env bash

# ... (程式碼略,可參考相關資源)

此指令碼利用 sedawk 解析 Nmap 的 .gnmap 檔案,提取 IP、Hostname、Port、Service 和 Banner 等資訊,並以 TSV 格式輸出。這有助於將 Nmap 掃描結果整合至 RAGFlow 知識函式庫,提供更全面的漏洞資訊。

AI 聊天代理:滲透測試助手

接下來,我們將建立一個名為「滲透測試助手」的 AI 聊天代理,用於根據知識函式庫資料提供決策支援。

設定 AI 助手

在 RAGFlow 中建立新的聊天助手,命名為「滲透測試助手」,並設定系統提示,引導 AI 代理根據 Nmap 掃描結果,從 Metasploit 和 Exploit-DB 知識函式庫中尋找相關的漏洞利用模組。

  graph LR
    C[C]
    A[滲透測試助手設定] --> B(模型設定:精確)
    B --> C{自由度設定:精確}
    C --> D[儲存設定];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展示了設定滲透測試助手的步驟,包含模型和自由度的設定。

Bash 指令碼互動

以下 Bash 指令碼 pentest_hero_chat.sh 示範如何與 AI 代理互動,將 Nmap 掃描結果傳送給代理,並取得相關的漏洞利用建議。

#!/usr/bin/env bash
HOST="http://127.0.0.1"
API_KEY="<請替換為你的 API 金鑰>"
# ... (其餘程式碼略,請參考相關資源)

此指令碼首先設定必要的變數,例如 RAGFlow 主機地址和 API 金鑰。接著,它會建立一個新的對話,並逐行讀取 Nmap 掃描結果。對於每一行掃描結果,指令碼會將其傳送給 AI 代理,並接收代理傳回的相關漏洞利用建議。

  graph LR
    B[B]
    A[Nmap 掃描結果] --> B{指令碼處理}
    B --> C[AI 聊天代理]
    C --> D(輸出結果);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説明瞭指令碼如何與 AI 聊天代理互動,以取得漏洞利用建議。

透過整合 AI 技術、Metasploit、Exploit-DB 和 Nmap 等工具,並結合 RAGFlow 知識函式庫平台,我們可以開發更強大的漏洞評估和滲透測試策略。AI 聊天代理的應用,更能提升決策效率和準確性,有效強化整體資安防禦能力。我,玄貓,深信 AI 技術將在未來滲透測試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