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日益普及,倫理和價值觀的考量變得至關重要。如何在技術發展的同時,確保 AI 系統的公平性、隱私性和安全性,是當前技術社群關注的焦點。本文除了探討倫理 AI、負責 AI 和可信 AI 等核心概念外,也深入剖析隱私和公平性在 AI 系統中的挑戰,並提供組織和技術層面的隱私權實踐。從資料準備階段到系統架構設計,文章提供 LOCKED 許可權的實踐方法,並探討如何將其應用於基礎模型的隱私保護。

人工智慧中的倫理與價值觀

人工智慧(AI)系統的發展和應用已經成為現代科技的一部分,但在設計和使用 AI 系統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倫理和價值觀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公平、正義、隱私和安全等。不同文化、宗教和個人經歷都會影響我們對於這些價值觀的理解和重視。

倫理 AI、負責 AI 和可信 AI

在 AI 領域中,常常提到的三個重要概念是倫理 AI、負責 AI 和可信 AI。

  • 倫理 AI 關注的是確保 AI 系統的設計和使用符合人類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它會問一些問題,如:AI 系統是否存在偏見?是否尊重隱私?誰對其決策負責?
  • 責任 AI 則強調在 AI 系統的開發和使用中,需要考慮其對個人、群體和社會的影響,包括其對工作、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影響。
  • 可信 AI 則著重於評估和確保 AI 系統的客觀品質,包括其可靠性、透明度、公平性、隱私性、安全性和問責制等。

隱私在 AI 系統中的重要性

在 AI 系統中,隱私問題比傳統軟體更為複雜,因為 AI 可以透過資料推斷和揭示敏感資訊。因此,確保隱私不僅僅是關乎資料儲存和存取,也關乎 AI 系統的輸出和決策可能揭示的敏感資訊。

例如,在醫療領域,AI 演算法可能根據多種輸入預測病人的健康結果,即使個別健康記錄被保密,來自不同源的資料仍可能被相關聯以違反隱私規則。因此,確保隱私意味著要解決 AI 演算法如何處理、分析和揭示資料的問題,超越傳統的資料保護措施。

公平性在 AI 系統中的挑戰

公平性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 AI 系統中潛在的偏見和歧視。這不僅僅關乎決策的公平性,也關乎決策過程和模型開發過程的公平性,包括資料收集、演算法設計和系統管理等。

例如,在徵才 AI 工具中,公平性可能受到挑戰,因為 AI 系統可能無意中學習到偏好某些人群,這不是由於明確的程式設計選擇,而是因為訓練資料反映了歷史上的徵才偏見。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概念上轉變,以瞭解和減輕 AI 系統如何學習和延續社會偏見。

個人資料保護與隱私權實踐

隨著個資保護法規日益完善,企業必須從組織和技術層面全面實踐隱私權保護。

1. 組織層面的隱私權實踐

許多企業設有專門的隱私保護主管(如 CPO、DPO),負責:

  • 制定和實施資料隱私政策。
  • 監控法規遵循情況。
  • 處理資料主體請求(如存取、刪除)。
  • 管理資料洩露事件。
  • 進行員工隱私保護教育。

2. 技術層面的隱私權實踐

系統架構師需決定在何處實施隱私保護措施,無論是在資料準備階段還是在系統架構中。LOCKED 許可權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框架:

  • 限制(Limit): 僅為符合法規的目的使用資料。
  • 選擇退出(Opt-out): 允許個人選擇不與業務合作夥伴分享其資料。
  • 糾正(Correct): 糾正錯誤資料,並確保系統使用正確的資料。
  • 知情(Know): 讓個人了解組織收集了哪些關於他們的資料。

AI 系統隱私保護實踐活動圖

圖表描述 (Alt Text): 此活動圖展示了在AI系統中實踐隱私保護的流程,從組織層面的政策制定,到技術層面在資料準備與系統架構階段實施LOCKED許可權,最終達成全面的隱私保護。

PlantUML 圖表

個人資料保護與 AI 系統

在設計和實施 AI 系統時,個人資料保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LOCKED 原則(Lawful、Open、Consent、Limited、Exact、Delet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以確保 AI 系統尊重個人隱私權。

LOCKED 原則

  1. 合法性(Lawful):確保 AI 系統的資料收集和處理是合法的,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
  2. 開放性(Open):提供透明的資料收集和處理過程,讓個人瞭解其資料如何被使用。
  3. 同意(Consent):取得個人同意後,才能收集和處理其資料。
  4. 限制性(Limited):僅收集和處理必要的資料,避免過度收集。
  5. 精確性(Exact):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6. 刪除(Delete):提供刪除個人資料的機制,讓個人可以控制其資料。

實施 LOCKED 原則

為了實施 LOCKED 原則,AI 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1. 存取控制:實施存取控制機制,確保只有授權人員可以存取個人資料。
  2. 差分隱私:使用差分隱私技術,為資料新增噪音,以保護個人隱私。
  3. 監控和記錄:監控 AI 系統的輸出,記錄任何違反 LOCKED 原則的行為。

基礎模型(FMs)與隱私

基礎模型(FMs)由於其非特定域訓練和無法知曉訓練資料來源,對於隱私保護提出特殊挑戰。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

  1. 維護資料血統:維護資料的血統,確保可以追蹤資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
  2. 評估基礎模型:評估基礎模型的隱私風險,並採取措施減少風險。

人工智慧技術的倫理與價值觀議題正成為全球關注焦點。深入剖析 AI 系統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確保公平性、隱私性和安全性並非僅是技術挑戰,更需考量社會責任和法律規範。LOCKED 許可權的提出,試圖在技術層面提供一個框架來保障個人資料的隱私,但實務落地仍面臨諸多挑戰。

多維比較分析顯示,僅依靠技術手段不足以完全解決 AI 的倫理困境。組織層面的隱私權實踐,例如 CPO 和 DPO 的設定,以及企業內部政策的制定,與技術層面的資料存取控制、差分隱私等措施,需相輔相成才能構建可信 AI 生態。此外,基礎模型的興起,更凸顯了資料血緣追蹤和模型評估的重要性,這些都是當前技術發展的瓶頸,需要業界共同努力突破。

技術演進預測顯示,未來 AI 系統將更注重可解釋性和透明度,以增強公眾信任。同時,隨著法規日趨完善,AI 系統的設計和佈署將更緊密地與倫理和價值觀議題結合。預見資料最小化和目的限制原則將成為 AI 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驅動更精細的隱私保護技術方案的誕生。

玄貓認為,AI 倫理的落實需要技術社群、監管機構和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技術團隊應著重於開發更具隱私保護能力的 AI 系統,並將倫理考量融入設計流程的每個環節,才能真正實作 AI 技術的普惠價值,並構建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