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深度學習近年來在電腦視覺領域蓬勃發展,其應用涵蓋了從自動駕駛到擴增實境的各種場景。要踏入這個領域,理解 3D 資料的表示方式、檔案格式以及如何運用 PyTorch3D 這類專業工具至關重要。本文將引導讀者從基礎出發,系統性地介紹點雲、多邊形網格等核心資料結構,說明 PLY 與 OBJ 等常用檔案格式,並透過 PyTorch3D 的實際範例,展示如何載入、處理並建立一個基礎的 3D 深度學習模型。

3D 資料的基礎

在深入探討 3D 深度學習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 3D 資料的幾種核心表示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優劣,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

3D 資料表示方法

  • 點雲 (Point Cloud): 點雲是 3D 空間中點的集合,每個點僅包含其座標 (X, Y, Z) 以及可能的顏色或強度等屬性。它直接、原始地描述了物體的表面,但缺乏點與點之間的拓撲連結關係,難以表達平滑表面。
  • 多邊形網格 (Polygon Mesh): 這是最常見的 3D 表示法,由頂點 (Vertices)、邊 (Edges) 和面 (Faces) 組成。它不僅定義了物體的形狀,還包含了豐富的拓撲結構,使其非常適合渲染和幾何處理。
  • 體素 (Voxel): 體素可視為 3D 空間中的像素,將空間劃分為規律的立方體網格。每個體素代表該空間位置的屬性。這種表示法在處理複雜的內部結構(如醫學影像)時特別有用,但其記憶體消耗量較大。

3D 資料檔案格式

3D 模型通常儲存在特定的檔案格式中,其中 PLY 和 OBJ 是最常見的兩種。

  • PLY (Polygon File Format): 此格式相對簡單,主要用於儲存點雲和多邊形網格資料。其檔案結構清晰,易於解析,非常適合學術研究和 3D 感測器資料的儲存。
  • OBJ (Object File): OBJ 格式更為通用,不僅能儲存幾何資訊(頂點、面),還能定義材質、紋理映射 (UV mapping) 和其他表面屬性,因此在 3D 建模和動畫領域被廣泛使用。

PyTorch3D 簡介與環境設定

PyTorch3D 是 Facebook AI Research (FAIR) 開發的函式庫,專為處理 3D 資料而設計。它與 PyTorch 無縫整合,提供了高效、模組化的工具來處理 3D 網格、點雲等資料結構,並支援可微分的渲染管線。

設定開發環境

我們建議使用 conda 來建立一個獨立的虛擬環境,以避免套件版本衝突。

# 步驟 1: 建立並啟動 Conda 虛擬環境
conda create -n pytorch3d_env python=3.8
conda activate pytorch3d_env

# 步驟 2: 安裝 PyTorch (請根據您的 CUDA 版本至官網查詢對應指令)
# 以下為適用於 CUDA 11.7 的範例
conda install pytorch torchvision torchaudio pytorch-cuda=11.7 -c pytorch -c nvidia

# 步驟 3: 安裝 PyTorch3D
conda install pytorch3d -c pytorch3d

圖表解說:開發環境設定流程

以下流程圖總結了安裝 PyTorch3D 所需的核心步驟。

PlantUML 圖表

建立 3D 深度學習模型

接下來,我們將展示如何使用 PyTorch 和 PyTorch3D 定義一個簡單的深度學習模型,並說明其訓練流程。

模型定義

以下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 Net 的神經網路,它包含三個全連接層,可處理 3D 座標資料。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Dataset

# 假設已有 train_loader
#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

# 定義一個簡單的 3D 深度學習模型
class 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fc1 = nn.Linear(3, 128)  # 輸入層 (3) -> 隱藏層 (128)
        self.fc2 = nn.Linear(128, 128) # 隱藏層 (128) -> 隱藏層 (128)
        self.fc3 = nn.Linear(128, 3)   # 隱藏層 (128) -> 輸出層 (3)

    def forward(self, x: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x = torch.relu(self.fc1(x))  # 使用 ReLU 活化函數
        x = torch.relu(self.fc2(x))
        x = self.fc3(x)
        return x

# 初始化模型、損失函式和最佳化器
model = Net()
criterion = nn.MSELoss()  # 使用均方誤差作為損失函式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 使用隨機梯度下降

# 假設的訓練迴圈
# for epoch in range(100):
#     for x, y in train_loader:
#         x = x.view(-1, 3)
#         y = y.view(-1, 3)
#         optimizer.zero_grad()
#         outputs = model(x)
#         loss = criterion(outputs, y)
#         loss.backward()
#         optimizer.step()
#     print(f'Epoch {epoch+1}: Loss = {loss.item():.4f}')

圖表解說:Net 類別結構圖

此類別圖展示了 Net 模型的內部結構,它繼承自 torch.nn.Module,並清晰地定義了其網路層與核心方法。

PlantUML 圖表

圖表解說:模型前向傳播流程

此流程圖詳細描繪了資料在 Net 模型中從輸入到輸出的完整前向傳播路徑。

PlantUML 圖表

從 3D 模型檔案格式的應用場景來看,OBJ 和 PLY 各有千秋。深入剖析兩種格式的特性後,我們可以發現,OBJ 格式由於其廣泛的軟體支援和材質定義能力,更適合用於 3D 建模、動畫製作和遊戲開發等領域。而 PLY 格式則以其簡潔的結構和高效的讀寫速度,更適用於 3D 掃描、點雲處理和科學視覺化等需要快速處理大量 3D 資料的應用場景。

考量實際應用中的資料交換需求,兩種格式的轉換也至關重要。技術團隊應熟悉使用 PyTorch3D 等工具進行格式轉換與處理,並根據專案需求選擇合適的格式。

展望未來,隨著 3D 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對於 3D 模型處理的需求也將不斷演變。PyTorch3D 這類函式庫將持續更新,以更好地支援新的硬體和軟體平臺。對於開發者而言,持續關注 3D 檔案格式的發展趨勢,並掌握相關工具的使用,將有助於提升開發效率並保持技術競爭力。玄貓認為,深入理解不同 3D 檔案格式的特性,並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做出明智的選擇,是 3D 深度學習專案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