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中間人攻擊的威脅

在現今高度連網的世界中,Wi-Fi網路的安全性至關重要。Wi-Fi中間人攻擊,作為一種常見與危險的攻擊手段,允許攻擊者攔截、竊取甚至篡改使用者的網路通訊資料。玄貓在過去的網路安全諮詢工作中,曾多次協助公司處理因Wi-Fi中間人攻擊造成的資料洩露事件,深知其潛在的危害。

攻擊原理與步驟

Wi-Fi中間人攻擊的核心概念是攻擊者在使用者和合法接入點之間建立一個「中間人」角色,所有網路流量都必須經過攻擊者控制的節點。依玄貓經驗,攻擊者通常會建立一個偽造的Wi-Fi熱點,誘讓使用者連線,進而實作中間人攻擊。

偽造熱點

攻擊者會設定一個與合法熱點名稱相似或相同的Wi-Fi網路,誘騙使用者連線。這種偽造的熱點通常沒有密碼或使用弱密碼,方便使用者快速連線。

流量攔截與解密

一旦使用者連線到偽造的熱點,攻擊者就能夠攔截使用者的所有網路流量。如果使用者連線的網站使用HTTP等未加密的協定,攻擊者可以直接檢視使用者的資料。即使網站使用HTTPS加密,攻擊者也能夠透過各種手段,例如SSL剝離攻擊,迫讓使用者使用HTTP協定,從而解密使用者的資料。

資料篡改

除了攔截和解密資料外,攻擊者還可以篡改使用者的網路流量。例如,攻擊者可以注入惡意程式碼、修改網頁內容或重定向使用者到網路網路網路釣魚網站。

防禦Wi-Fi中間人攻擊

面對Wi-Fi中間人攻擊的威脅,我們可以採取以下防禦措施:

使用強密碼:設定複雜與難以猜測的Wi-Fi密碼,避免使用弱密碼或預設密碼。 啟用WPA2/3加密:確保Wi-Fi網路使用WPA2或WPA3加密協定,避免使用WEP等過時的加密方式。 驗證熱點:連線Wi-Fi熱點前,仔細確認熱點名稱是否正確,避免連線到偽造的熱點。 使用虛擬私人網路:使用虛擬私人網路可以加密所有網路流量,即使連線到不安全的Wi-Fi網路,也能夠保護資料安全。 定期更新韌體:定期更新無線路由器的韌體,修補安全漏洞。

玄貓認為,網路安全意識的提升同樣重要。使用者應該瞭解Wi-Fi中間人攻擊的原理和防禦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護自身的資訊安全。

無線網路安全挑戰:Deauth 洪水攻擊與 SSID 欺騙

在這個無線網路普及的時代,無線網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依玄貓經驗,許多使用者往往忽略了無線網路的安全性,使其容易受到各種攻擊,例如 Deauth 洪水攻擊和 SSID 欺騙。

Deauth 洪水攻擊:強制斷線的威脅

Deauth 洪水攻擊是一種常見的無線網路攻擊手法,攻擊者會傳送大量的 Deauthentication 封套件,強制使用者端斷開與 Wi-Fi 網路的連線。這種攻擊不僅會造成網路中斷,還可能被用於其他更複雜的攻擊,例如中間人攻擊。

SSID 欺騙:偽造熱點的陷阱

SSID 欺騙是指攻擊者廣播偽造的 Wi-Fi 網路,誘騙使用者連線。一旦使用者連線到偽造的熱點,攻擊者就能夠竊取使用者的敏感資訊,例如帳號密碼和信用卡號。

Python 開發 Wi-Fi 入侵偵測系統

為了有效防禦這些無線網路攻擊,玄貓將分享如何使用 Python 和 Scapy 建立一個簡單的 Wi-Fi 入侵偵測系統。

import time
from scapy.all import *

# 設定網路介面和偵測閾值
iface = "wlan0"
max_ssids_per_addr = 5
nr_of_max_deauth = 10
deauth_timespan = 23

# 儲存偵測到的封包資訊
probe_resp = {}
deauths = {}

def handle_packet(pkt):
    # 偵測 Deauth 洪水攻擊
    if pkt.haslayer(Dot11Deauth):
        deauths.setdefault(pkt.addr2, []).append(time.time())
        if len(deauths[pkt.addr2]) >= nr_of_max_deauth:
            span = deauths[pkt.addr2][-1] - deauths[pkt.addr2][0]
            if span <= deauth_timespan:
                print(f"偵測到來自 {pkt.addr2} 的 Deauth 洪水攻擊")
                del deauths[pkt.addr2]

    # 偵測 SSID 欺騙
    elif pkt.haslayer(Dot11ProbeResp):
        probe_resp.setdefault(pkt.addr2, set()).add(pkt.info)
        if len(probe_resp[pkt.addr2]) >= max_ssids_per_addr:
            print(f"偵測到來自 {pkt.addr2} 的 SSID 欺騙")
            for ssid in probe_resp[pkt.addr2]:
                print(ssid)
            del probe_resp[pkt.addr2]

# 設定監聽模式
os.system(f"iwconfig {iface} mode monitor")

# 開始監聽
print(f"開始在介面 {iface} 上監聽")
sniff(iface=iface, prn=handle_packet)

這段程式碼首先匯入必要的函式庫 timescapy.all。接著,設定網路介面 iface 和偵測閾值,例如允許的最多 SSID 數量 max_ssids_per_addr 和 Deauth 封包數量 nr_of_max_deauthprobe_respdeauths 字組典用於儲存偵測到的封包資訊。handle_packet 函式負責處理捕捉到的封套件,判斷是否為 Deauth 洪水攻擊或 SSID 欺騙。最後,程式碼將網路介面設定為監聽模式,並開始監聽網路流量。

  graph LR
    B[B]
    D[D]
    A[網路封套件] --> B{Deauth 封套件?}
    B -- Yes --> C[偵測 Deauth 洪水攻擊]
    B -- No --> D{Probe Response 封套件?}
    D -- Yes --> E[偵測 SSID 欺騙]
    D -- No --> F[忽略]

強化無線網路安全

除了使用入侵偵測系統外,玄貓也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來強化無線網路安全:

使用強密碼:設定複雜與難以猜測的 Wi-Fi 密碼。 啟用 WPA2/WPA3 加密:確保無線網路使用最新的加密協定。 定期更新韌體:及時更新路由器和無線網路卡的韌體,以修復已知的安全漏洞。 隱藏 SSID:隱藏無線網路的 SSID,使其不易被發現。 MAC 位元址篩選:限制允許連線到無線網路的裝置。

透過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無線網路的安全性,降低遭受攻擊的風險。

藍牙技術的隱藏危機:安全風險剖析

藍牙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隱藏著許多安全風險。依玄貓經驗,許多使用者往往忽略了藍牙裝置的安全性,這也讓它們成為駭客攻擊的目標。

藍牙服務探索:攻擊的第一步

藍牙服務探索允許我們發現藍牙裝置上可用的服務。這項技術本身並無惡意,但駭客可以利用它來收集裝置資訊,尋找可攻擊的漏洞。

  graph LR
    B[B]
    A[攻擊者] --> B{藍牙服務探索}
    B --> C[發現可用服務]
    C --> D[尋找漏洞]

SDP協定:服務探索的關鍵

SDP(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是藍牙服務探索的核心協定,它允許裝置查詢其他裝置提供的服務。

RFCOMM協定:模擬序列埠通訊

RFCOMM協定模擬了序列埠通訊,允許裝置透過藍牙進行資料傳輸。這也為駭客提供了潛在的攻擊途徑。

Python例項:RFCOMM通道掃描器

以下Python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lightblue函式庫掃描RFCOMM通道:

import lightblue
from signal import signal, SIGALRM, alarm
import sys

channel_status = 0
got_timeout = False
timeout = 2

def sig_alrm_handler(signum, frame):
    global got_timeout
    got_timeout = True

signal(SIGALRM, sig_alrm_handler)

if len(sys.argv) < 2:
    print "Usage: " + sys.argv[0] + " <addr>"
    sys.exit(0)

for channel in range(1, 31):
    sock = lightblue.socket()
    got_timeout = False
    channel_status = 0

    try:
        alarm(timeout)
        sock.connect((sys.argv[1], channel))
        alarm(0)
        sock.close()
        channel_status = 1
    except IOError:
        pass

    if got_timeout:
        print "Channel " + str(channel) + " filtered"
        got_timeout = False
    elif channel_status == 0:
        print "Channel " + str(channel) + " closed"
    elif channel_status == 1:
        print "Channel " + str(channel) + " open"

這段程式碼首先匯入必要的函式庫,包含lightbluesignalsys。接著設定全域變數,用於控制通道狀態和逾時。sig_alrm_handler函式負責處理逾時訊號。程式會遍歷1到30的RFCOMM通道,嘗試連線到指定的藍牙地址。如果連線成功,則表示該通道開啟;如果連線逾時或失敗,則表示通道關閉或被過濾。

OBEX攻擊:傳輸惡意檔案的途徑

OBEX(Object Exchange)協定允許在藍牙裝置之間傳輸檔案。駭客可以利用OBEX協定傳輸惡意軟體,例如病毒或特洛伊木馬程式。

  graph LR
    B[B]
    A[攻擊者] --> B{OBEX協定}
    B --> C[傳輸惡意檔案]
    C --> D[受害者裝置]

OBEX推播與OBEX FTP:兩種傳輸模式

OBEX協定支援兩種傳輸模式:OBEX推播(OBEX Push)用於傳輸單個檔案,而OBEX FTP(OBEX FTP)則用於傳輸整個目錄結構。

Python例項:OBEX檔案傳輸器

以下Python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lightblue函式庫傳輸OBEX物件:

import sys
from os.path import basename
import lightblue.obex as obex

btaddr = sys.argv[1]
channel = int(sys.argv[2])
my_file = sys.argv[3]

obex_client = obex.OBEXClient(btaddr, channel)
obex_client.connect()
obex_client.put({u'name': basename(my_file)}, open(my_file, "rb"))
obex_client.disconnect()

這段程式碼匯入sysos.pathlightblue.obex函式庫。它從命令列引數取得藍牙地址、通道和檔案路徑。接著建立OBEX客戶端,連線到目標裝置,並將指設定檔案傳輸到目標裝置。最後斷開連線。

在享受藍牙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視其安全風險。玄貓建議使用者定期更新藍牙裝置的韌體,並避免與不明裝置配對,以降低遭受攻擊的風險。使用強密碼和啟用雙重驗證等安全措施也能有效提升藍牙裝置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