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的本質是根據已知資訊推斷未來,但未來的不可知性決定了預測的侷限性。人們傾向於高估預測的準確度,尤其是在面對複雜系統時。這種高估源於對資訊的不完整理解以及各種認知偏誤的影響,例如聯合謬誤、框架效應、行動偏誤和省略偏誤。這些偏誤會讓我們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的判斷和決策。理解這些偏誤的運作機制,並學習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和評估資訊,才能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預測幻象

預測是人類試圖理解未來的一種方式。然而,預測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許多專家和預測者聲稱能夠準確預測未來事件,但實際上他們的預測準確率並不高。例如,菲利普·泰特洛克研究了28,361個預測,發現專家們的預測準確率僅比隨機猜測稍好

預測者與媒體

媒體往往喜歡報導那些極端和驚人的預測,特別是那些預言災難和當機的人。然而,這些預測者往往是最差勁的預測者。例如,他們曾預言加拿大、中國、印度等國家將會當機但這些國家並沒有如他們所說那樣當機

預測者與誤導

預測者往往享有免費發言權,即使他們錯誤連連也沒有任何懲罰。如果他們偶爾猜中了一次,他們就會獲得大量關注和報酬。然而,如果他們錯誤連連他們也沒有任何懲罰。這種情況使得他們有動機去做出更多預測,因為即使錯誤也沒有損失

預測者與誠信

預測者應該被要求支付「預測基金」,即每次預測支付一定金額。如果預測正確,他們可以拿回本金並獲得利息。如果錯誤,金額將捐給慈善機構。這樣可以確保預測者更加謹慎和負責任。

預測者與可靠性

一些事情是相對容易預測的,例如體重變化。然而,越複雜和長期的系統越難以準確預測。例如,全球暖化、油價和匯率等都是難以準確預測的

預測者與創新

創新是難以預測的,因為如果我們知道未來會發明什麼技術我們就已經發明瞭。因此,創新總是充滿不確定性

預測者與批判性思維

面對預測時,應該保持批判性思維。首先,問自己專家有什麼動機。如果他是員工,錯誤連連可能會失去工作。如果他是自封的專家,他依賴媒體關注。其次,問自己他的成功率如何。過去五年內,他做出了多少預測其中有多少是正確的

  flowchart TD
    A[開始] --> B[評估專家動機]
    B --> C[檢查過去預測記錄]
    C --> D[評估預測準確性]
    D --> E[做出判斷]
    E --> F[結束]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瞭如何評估專家預測的可靠性。首先評估專家動機,看看他們是否有誠信。接著檢查過去五年內他們做出了多少預測,並評估其中有多少是正確的。最後根據這些評估做出判斷。這樣可以確保我們對專家預測保持批判性思維

聯合謬誤

聯合謬誤是指當我們認為某個特定情況比一般情況更可能發生時所犯下的一種錯誤。例如克里斯是35歲學習社會哲學對發展中國家感興趣曾在紅十字會工作並完成了MBA學位問我們克里斯更有可能在主要銀行工作還是在主要銀行工作並負責第三世界基金會?

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但事實上前者更有可能。因為後者包含了一個額外條件:克里斯不僅在主要銀行工作還負責第三世界基金會。這種錯誤稱為聯合謬誤。

聯合謬誤與故事

我們容易受到聯合謬誤影響,因為我們喜歡聽到「和諧」或「合理」的故事。例如,如果克里斯被描述得非常詳細我們更容易相信後者。然而,如果描述得簡單一些我們就能看出額外細節是不必要的

聯合謬誤與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西雅圖機場關閉航班取消哪個更有可能西雅圖機場關閉航班取消還是西雅圖機場因天氣原因關閉航班取消?

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但事實上前者更有可能。因為後者包含了一個額外條件:天氣原因。然而,機場關閉也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例如炸彈威脅或事故

聯合謬誤與專家

即使專家也容易受到聯合謬誤影響。例如在1982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丹尼爾·卡尼曼向兩組專家展示了兩個不同版本的石油消耗預測第一組聽到的是「石油消耗將減少」,第二組聽到的是「石油價格劇增將導致石油消耗減少」。第二組認為後者更有可能

聯合謬誤與直覺思維

卡尼曼認為存在兩種思維方式:直覺思維和意識思維。直覺思維快速且自動化,而意識思維則慢且理性。直覺思維往往先於意識思維做出判斷。例如在9/11事件後我自動選擇了一份包含恐怖主義保障的旅遊保險即使其他保險已經涵蓋了所有風險

  flowchart TD
    A[開始] --> B[描述情境]
    B --> C[識別聯合謬誤]
    C --> D[分析額外條件]
    D --> E[做出判斷]
    E --> F[結束]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瞭如何識別聯合謬誤。首先描述情境然後識別聯合謬誤。接著分析額外條件,並根據分析做出判斷。這樣可以避免受到聯合謬誤影響。

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指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時,人們會做出不同反應。例如,「垃圾桶滿了!」和「親愛的,能幫忙倒垃圾嗎?」雖然表達相同意思,但前者聽起來更像命令而後者則更像請求

框架效應與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同一情境反應不同取決於它如何呈現。例如,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80年代進行了一項研究讓參與者選擇兩種疫情控制策略A選項救活200人B選項有33%機率救活600人66%機率無人生還。大多數人選擇A選項。

框架效應與重新表述

當重新表述時,反應完全不同。例如,「A選項殺死400人」,「B選項有33%機率無人生還」,「66%機率600人全部生還」。這次大多數人選擇B選項。

框架效應與商業

框架效應在商業中也很常見。例如,「99%無脂肪」和「1%脂肪」雖然相同,但前者聽起來更健康。另一個例子是,「股票價格修正」和「股票價格下跌」,前者聽起來更積極。

框架效應與媒體

媒體也常使用框架效應。例如,「戰爭英雄」和「不幸犧牲」雖然表達相同意思,但前者聽起來更積極

  flowchart TD
    A[開始] --> B[描述情境]
    B --> C[識別框架效應]
    C --> D[分析不同表述]
    D --> E[做出判斷]
    E --> F[結束]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瞭如何識別框架效應。首先描述情境然後識別框架效應。接著分析不同表述,並根據分析做出判斷。這樣可以避免受到框架效應影響。

行動偏見

行動偏見是指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人們傾向於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觀察。例如,足球守門員在面對點球時通常會向左或右跳躍而不是站在中間等待球飛向哪裡

行動偏見與心理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於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觀察。例如,以色列研究人員Michael Bar-Eli研究了數百次點球大戰發現守門員通常會向左或右跳躍

行動偏見與警察

警察也容易受到行動偏見影響。例如當夜店外面發生爭吵時年輕警察通常會立即介入而經驗豐富的警察則會觀察並等待

行動偏見與投資

投資者也容易受到行動偏見影響。例如新手投資者通常會過度活躍試圖透過頻繁交易來獲利

  flowchart TD
    A[開始] --> B[描述情境]
    B --> C[識別行動偏見]
    C --> D[分析行動原因]
    D --> E[做出判斷]
    E --> F[結束]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瞭如何識別行動偏見。首先描述情境然後識別行動偏見。接著分析行動原因,並根據分析做出判斷。這樣可以避免受到行動偏見影響。

省略偏見

省略偏見是指人們傾向於認為不採取行動比採取行動更好。例如你在冰川上遇到兩名攀登者第一名滑落冰縫中死亡第二名被你推下冰縫死亡。哪個更讓你內疚?

從理性角度看,兩者都同樣可憎因為都導致死亡。然而,我們通常認為不採取行動(第一名)比採取行動(第二名)更好

省略偏見與醫療

醫療領域也存在省略偏見。例如FDA需要批准一種藥物藥物殺死20%的病人但救活80%。大多數人會拒絕批准

省略偏見與法律

法律也存在省略偏見。例如主動安樂死被禁止但拒絕救治被允許

  flowchart TD
    A[開始] --> B[描述情境]
    B --> C[識別省略偏見]
    C --> D[分析行動原因]
    D --> E[做出判斷]
    E --> F[結束]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瞭如何識別省略偏見。首先描述情境然後識別省略偏見。接著分析行動原因,並根據分析做出判斷。這樣可以避免受到省略偏見影響。

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表現的全面檢視顯示,準確預測未來事件的難度遠超乎人們的想像。本文分析了預測、聯合謬誤、框架效應、行動偏見和省略偏見等常見思維陷阱,多維度地揭示了人類決策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這些認知偏差不僅影響著個人判斷,更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決策、公共政策制定等重大領域,潛藏巨大的風險。高階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這些思維陷阱的運作機制,才能避免落入決策誤區。玄貓認為,培養批判性思維、提升決策理性,是每位追求卓越的管理者必備的內在修養。對於渴望提升決策品質的管理者,學習並應用行為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將是通往卓越長官力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