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的擴充套件性與可靠性是系統設計的關鍵考量。自動擴充套件機制允許服務根據負載動態調整例項數量,有效應對流量高峰,避免服務中斷。而服務發現則確保服務之間的順暢通訊,無論服務例項的位置如何變動。在虛擬機器環境中,DNS 提供了服務名稱到 IP 地址的對映,方便服務之間的查詢。而容器環境下,容器協調系統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僅管理容器的生命週期,也提供更靈活的服務發現機制,以適應容器的動態特性。服務導向架構和微服務架構則提供了不同的設計思路,各有其優缺點,需要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架構。

雲端運算與擴充套件

玄貓提供的服務之一就是雲端運算與擴充套件。假設服務 A 被封裝為虛擬機器(VM)並佈署到雲端,隨後服務 A 變得非常受歡迎。雲端的自動擴充套件功能可以用來自動建立服務 A 的新例項,並將一半的請求路由到原始例項,另一半路由到新例項。這需要使用負載平衡器來路由請求,但成功地減輕了原始例項的負載。

自動擴充套件是根據一組規則進行的,例如“如果現有的例項在 15 分鐘內超過 80%的利用率,則建立新的例項”。自動擴充套件規則是雲端佈署虛擬機器的指令的一部分。自動擴充套件不僅建立新的例項,也會關閉(終止)不再需要的例項,從而節省資源。

由於 AI 模型被佈署為服務,因此它們需要像系統的其他元素一樣進行擴充套件。AI 模型的擴充套件規則必須作為 AI 模型佈署規範的一部分提供。

服務發現

通常,服務會被佈署到物理電腦上,由雲端管理系統決定。這意味著,如果服務 A 想要與服務 B 通訊,它必須發現服務 B 的位置(IP 地址)。這個過程被稱為服務發現。發現機制將根據服務是封裝為虛擬機器還是容器而有所不同。

虛擬機器發現

如果服務 A 被封裝為虛擬機器,那麼它的位置可以透過網域名稱系統(DNS)發現。全球 DNS 對整個網際網路可用,而本地 DNS 的暴露範圍有限,例如在組織內。無論範圍如何,DNS 都像電話簿一樣運作。你傳遞一個名稱(URL)給它,然後它傳回一個 IP 地址。你可以使用該 IP 地址向指定的服務傳送訊息。

雖然從原則上講,你可以使用 DNS 來發現容器和虛擬機器,但是 DNS 並不適合快速建立和刪除其內容。容器被快速建立和刪除,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機制來發現容器。

容器協調

考慮一下指揮家在管絃樂隊中的角色。指揮家不演奏任何樂器,但負責選擇演奏者,安排他們在舞臺上,設定節奏,提示不同的樂隊部分,並確保各個演奏者都有一份適合的樂譜。這不是一個壞的類別比,用於容器協調。協調系統不包含容器,但管理容器的生命週期,包括:

  • Provisioning:準備容器的環境,包括網路、儲存和計算資源。
  • 佈署:找到一個具有備用容量的主機並將容器放置在那裡。
  • 發現:提供服務之間相互發現和使用者發現服務的手段。
  • 擴充套件:動態調整服務的例項數量以滿足需求。
  • 負載平衡:將傳入請求分佈在服務的多個例項上,以確保最佳的資源利用率和回應時間。

協調系統是容器執行時引擎的一部分。由於協調系統管理佈署和擴充套件,因此它知道容器名稱和容器例項地址之間的關係。它維護這種關係以便於快速查詢,並允許管理容器的建立和刪除。

內容解密:

上述內容介紹了雲端運算中的自動擴充套件和服務發現機制,特別是在虛擬機器和容器環境下的應用。透過使用負載平衡器和 DNS,可以實作服務之間的通訊和擴充套件。此外,容器協調系統在管理容器生命週期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包括 Provisioning、佈署、發現、擴充套件和負載平衡等方面。

圖表翻譯:

  graph LR
    A[雲端運算] --> B[自動擴充套件]
    B --> C[負載平衡]
    C --> D[服務發現]
    D --> E[容器協調]
    E --> F[Provisioning]
    F --> G[佈署]
    G --> H[發現]
    H --> I[擴充套件]
    I --> J[負載平衡]

上述 Mermaid 圖表展示了雲端運算中的自動擴充套件、負載平衡、服務發現和容器協調之間的關係。透過這個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元件如何協同工作,以實作雲端環境中的可擴充套件性和高效性。

分散式軟體架構概述

分散式軟體架構是指設計和實作能夠在多個電腦或節點上執行的軟體系統的方法。這種架構允許軟體系統跨越多個物理位置,提供更高的可擴充套件性、可靠性和靈活性。

客戶端-伺服器架構

客戶端-伺服器架構是一種最常見的分散式軟體架構,該架構由兩種元件型別組成:客戶端和伺服器。伺服器提供服務給多個客戶端,而客戶端則向伺服器傳送請求並接收回應。這種架構廣泛應用於網站、移動應用等領域。

客戶端-伺服器架構在 AI 系統中的應用

  • AI 模型訓練:在客戶端-伺服器架構中,伺服器可以負責處理密集的 AI 模型訓練任務,利用強大的計算資源,而客戶端可以請求模型訓練或更新,並在完成後接收結果。
  • AI 模型佈署:伺服器可以託管已經訓練好的 AI 模型,特別是大型模型,並對客戶端的請求進行預測或分析。這種分離對於移動應用或網頁服務等應用尤其有用,因為客戶端可能缺乏複雜 AI 計算的計算能力。
  • 更廣泛的 AI 系統:雖然客戶端-伺服器架構對於簡單的 AI 系統來說是有效的,但它可能會因為其集中式的性質而成為更複雜系統的瓶頸,從而導致可擴充套件性和韌性問題。

服務導向架構

服務導向架構(SOA)是一種分散式軟體架構,它由一組提供和/或消費服務的分散式元件組成。此外,SOA 還可能包含一個服務登入檔,這是一個基礎設施元件,實作了服務發現功能,以便消費者可以找到並與提供者通訊。

服務導向架構的特點

  • 獨立佈署:提供者和消費者都是獨立的實體,可以獨立佈署。
  • 介面定義:元件透過介面定義描述它們請求和提供的服務。
  • 通訊:服務之間可以透過標準化的協定進行通訊。

微服務架構

微服務架構是一種將軟體系統分解為多個小型、獨立的服務的方法,每個服務負責一項特定的業務功能。這些服務可以獨立開發、佈署和擴充套件,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可擴充套件性和韌性。

微服務架構的優點

  • 高可擴充套件性:每個微服務可以獨立擴充套件,以滿足業務需求。
  • 高韌性:一個微服務的故障不會影響其他微服務的執行。
  • 易於維護:每個微服務都相對較小,易於理解和維護。

服務導向架構(SOA)與微服務架構

在軟體開發中,服務導向架構(SOA)和微服務架構是兩種不同的方法,旨在設計和實作複雜的軟體系統。這兩種架構都強調模組化、靈活性和可擴充套件性,但它們在設計原則、實作方式和應用場景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服務導向架構(SOA)

服務導向架構(SOA)是一種軟體設計方法,將應用程式分解為一組服務,每個服務都提供了一個特定的功能或業務邏輯。這些服務可以被獨立開發、佈署和管理,從而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充套件性。SOA 強調服務之間的松耦合,允許使用不同的技術和語言實作服務。

SOA 的優點

  • 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和可擴充套件性
  • 支援多樣化的技術和語言
  • 方便了系統的維護和更新

SOA 在 AI 系統中的應用

  • AI 模型訓練:SOA 可以將 AI 模型訓練封裝為一個服務,從而支援多個 AI 模型的訓練和更新
  • AI 模型佈署:SOA 可以將 AI 模型佈署為一個服務,從而方便地存取和重用 AI 能力
  • 寬泛的 AI 系統:SOA 特別適合於大型組織,需要將 AI 能力整合到現有的企業系統中

微服務架構

微服務架構是一種軟體設計方法,將應用程式分解為一組小型、獨立的服務,每個服務都提供了一個特定的功能或業務邏輯。微服務架構強調服務之間的獨立性和自治性,允許每個服務獨立地開發、佈署和管理。

微服務架構的優點

  • 提高了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和靈活性
  • 支援多樣化的技術和語言
  • 方便了系統的維護和更新

微服務架構在 AI 系統中的應用

  • AI 模型訓練:微服務架構可以將 AI 模型訓練分解為多個小型服務,每個服務負責不同的訓練階段或任務
  • AI 模型佈署:微服務架構可以將 AI 模型佈署為獨立的服務,從而方便地更新和擴充套件 AI 能力
  • 寬泛的 AI 系統:微服務架構特別適合於複雜、分散式的 AI 系統,支援多個小型服務的開發、佈署和管理
圖表翻譯:

此圖示描述了服務導向架構(SOA)和微服務架構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在 AI 系統中的應用。圖中展示了 SOA 和微服務架構如何支援 AI 模型訓練、佈署和寬泛的 AI 系統。

  flowchart TD
    A[開始] --> B[選擇架構]
    B --> C[SOA]
    C --> D[微服務架構]
    D --> E[實作AI系統]

內容解密:

此段程式碼描述瞭如何選擇適合的架構來實作 AI 系統。首先,需要選擇適合的架構(SOA 或微服務架構),然後根據所選擇的架構實作 AI 系統。這個過程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雲端服務的自動擴充套件和服務發現機制已成為建構高用性、高彈性應用程式不可或缺的根本。深入剖析容器協調的技術細節,可以發現它有效解決了容器化環境下服務發現和資源排程的複雜性,尤其在 AI 模型佈署場景中,更能展現其動態擴充套件和資源最佳化的優勢。然而,協調系統本身的複雜度和維運成本也是技術團隊需要審慎評估的挑戰。Service Mesh 技術的興起預計將進一步簡化服務間的通訊和管理,為微服務架構的普及提供更強大的支援。玄貓認為,技術團隊應積極探索容器協調和 Service Mesh 的整合方案,才能在快速變化的雲端原生時代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