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言模型(LLM)擅長生成文字、翻譯和回答問題,而文字嵌入模型則專注於將文字轉換為向量,捕捉語義資訊,方便電腦處理。我將在這篇文章中剖析兩款開源文字嵌入模型: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和 DataikuNLP/paraphrase-MiniLM-L6-v2
,比較它們的優劣、應用場景和效能差異,同時提供 Python 程式碼範例,示範如何應用這些模型。
graph LR B[B] all-MiniLM-l6-v2[all-MiniLM-l6-v2] paraphrase-MiniLM-L6-v2[paraphrase-MiniLM-L6-v2] A[文字] --> B{嵌入模型} --> C(向量); B -- all-MiniLM-l6-v2 --> D[語義搜尋]; B -- paraphrase-MiniLM-L6-v2 --> E[語義相似度];
圖表說明: 文字嵌入模型將文字轉換為向量,可用於語義搜尋和相似度計算等任務。all-MiniLM-l6-v2
適合語義搜尋,而 paraphrase-MiniLM-L6-v2
則更擅長語義相似度計算。
all-MiniLM-l6-v2:語義搜尋利器
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模型在大量的網路資料上進行訓練,使其能有效捕捉詞彙的廣泛語義。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於語義搜尋,能準確地從大量文字中找到與查詢語義最相近的結果。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util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sentences = ['這是一隻貓', '這是一隻狗', '那是一隻鳥']
embeddings = model.encode(sentences)
query = '一隻動物'
query_embedding = model.encode(query)
similarities = util.cos_sim(query_embedding, embeddings)
print(similarities)
這段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 all-MiniLM-l6-v2
模型計算句子相似度。首先,載入預訓練模型,然後將句子編碼成向量。接著,計算查詢陳述式與其他句子的餘弦相似度,並印出結果。
paraphrase-MiniLM-L6-v2:精準捕捉語義相似度
DataikuNLP/paraphrase-MiniLM-L6-v2
模型專注於判斷句子之間的語義相似度,例如判斷兩個句子是否表達相同的意思,或偵測句子中的轉述關係。這在問答系統、資訊檢索和抄襲檢測等應用中非常有用。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util
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DataikuNLP/paraphrase-MiniLM-L6-v2')
sentences = ['這隻貓很可愛', '這隻貓咪真討人喜歡', '那隻狗很兇']
embeddings = model.encode(sentences)
similarities = util.cos_sim(embeddings, embeddings)
print(similarities)
這段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 paraphrase-MiniLM-L6-v2
模型計算句子相似度。與前一段程式碼類別似,首先載入預訓練模型,然後將句子編碼成向量。最後,計算句子之間的餘弦相似度,並印出結果。
stateDiagram [*] --> 查詢: 輸入查詢文字 查詢 --> 嵌入: 將查詢轉換為向量 嵌入 --> 搜尋: 在資料函式庫中搜尋相似向量 搜尋 --> 結果: 傳回最相似的結果 結果 --> [*]
圖表說明: 這個狀態圖展示了語義搜尋的流程,從輸入查詢到傳回結果。
在實際應用中,選擇哪個模型取決於具體任務需求。如果需要在大量文字中搜尋語義相似的內容,all-MiniLM-l6-v2
是更合適的選擇。如果需要精確判斷句子之間的語義相似度,則 paraphrase-MiniLM-L6-v2
更為理想。
選擇適合的模型能有效提升應用效能。all-MiniLM-l6-v2
適用於廣泛的語義搜尋場景,而 paraphrase-MiniLM-L6-v2
則更專注於精準的語義相似度判斷。理解它們的特性和差異,才能在實際應用中做出最佳選擇。
graph LR C[C] F[F] A[資料收集] --> B(資料清洗) B --> C{資料預處理} C --> D[模型訓練] D --> E(模型評估) E --> F{模型佈署}
這張流程圖展示了典型的機器學習專案生命週期,從資料收集開始,經過資料清洗、預處理、模型訓練和評估,最終佈署到生產環境。
深入理解大語言模型:架構、訓練和應用
作為一個在人工智慧領域浸淫多年的技術工作者——玄貓(BlackCat),我對大語言模型(LLM)的發展和應用有著深入的理解。LLM 不僅僅是一個流行的技術 buzzword,它更是一種正在改變我們與科技互動方式的強大工具。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 LLM 的一些見解,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領域。
LLM 的核心:Transformer 架構
LLM 的核心是 Transformer 架構,這是一種根據自注意力機制的深度學習模型。與傳統的迴圈神經網路(RNN)不同,Transformer 可以平行處理輸入序列中的所有 token,從而顯著提高訓練效率。自注意力機制允許模型在處理每個 token 時考慮輸入序列中的所有其他 token,從而捕捉 token 之間的長距離依賴關係。
LLM 的訓練:規模與資料
訓練 LLM 需要大量的資料和計算資源。通常,LLM 使用數十億甚至數萬億個 token 的文字資料進行訓練。訓練過程涉及調整模型中的數十億個引數,以最小化模型預測與實際目標之間的差異。這個過程需要專門的硬體和軟體,以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LLM 的應用:無限可能
LLM 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從簡單的文字生成到複雜的推理任務,幾乎涵蓋了所有與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的領域。以下是一些 LLM 的典型應用:
- 聊天機器人: LLM 可以用於構建更自然、更具互動性的聊天機器人,提供更人性化的使用者經驗。
- 機器翻譯: LLM 可以用於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度。
- 文字摘要: LLM 可以自動生成文字摘要,幫助人們快速瞭解文字的核心內容。
- 問答系統: LLM 可以根據使用者提問,從大量的文字資料中找到答案。
- 程式碼生成: LLM 可以根據自然語言描述生成程式碼,提高軟體開發效率。
LLM 的未來:挑戰與機遇
雖然 LLM 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許多挑戰。例如,LLM 的訓練成本高昂,模型的可解釋性較差,以及存在潛在的偏見問題。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我相信 LLM 將會在更多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人類帶來更多便利。
graph LR B[B] D[D] A[輸入文字] --> B{分詞器} B --> C[詞嵌入] C --> D{Transformer 模組} D --> E[輸出]
這張圖表展示了 LLM 的基本處理流程。輸入文字首先經過分詞器處理,將其分解成單個 token。然後,每個 token 被轉換成詞嵌入,即一個代表其語義的向量。這些詞嵌入被輸入到 Transformer 模組中進行處理,最終生成輸出。
總而言之,LLM 是一種強大的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隨著技術的發展,LLM 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改變我們與科技互動的方式。
graph TD B[B] C[C] D[D] E[E] F[F] A[資料收集] --> B{資料清理} B --> C{特徵工程} C --> D{模型訓練} D --> E{模型評估} E --> F{模型佈署}
這張流程圖描述了機器學習專案的典型生命週期,涵蓋了從資料收集到模型佈署的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環環相扣,共同決定了專案的成敗。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應用中,這些階段並非線性流程,而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迭代最佳化。
Transformer 模型的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Transformer 模型自誕生以來,便席捲了自然語言處理 (NLP) 領域,其影響力也逐漸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如電腦視覺和語音辨識。然而,Transformer 模型並非完美無缺,它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同時也孕育著許多令人興奮的發展趨勢。以下我將分享一些我對 Transformer 模型未來發展的觀察和思考。
挑戰與瓶頸
計算資源需求高: Transformer 模型,尤其是大語言模型 (LLM),通常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進行訓練和推論。這限制了其在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應用。如何降低模型的計算複雜度,使其更易於佈署和使用,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例如,模型壓縮、知識蒸餾和高效能硬體加速等技術都是值得關注的領域。
資料需求大: Transformer 模型的訓練通常需要大量的標註資料。然而,取得高品質的標註資料成本高昂與耗時。如何利用無監督學習、半監督學習和自監督學習等技術,減少對標註資料的依賴,是另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可解釋性差: Transformer 模型的決策過程通常難以理解和解釋。這限制了其在一些對可解釋性要求較高的領域的應用,例如醫療診斷和金融風控。如何提高模型的可解釋性,使其決策過程更加透明和可信,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偏見和公平性問題: Transformer 模型的訓練資料中可能存在偏見,導致模型的輸出也帶有偏見。如何消除模型中的偏見,確保模型的公平性和可靠性,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更高效的模型架構: 研究人員正在探索更高效的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例如稀疏注意力機制、線性注意力機制和輕量級 Transformer 模型。這些架構旨在降低模型的計算複雜度,同時保持模型的效能。
更有效的訓練方法: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更有效的訓練方法,例如混合精確度訓練、分散式訓練和自監督學習。這些方法旨在提高模型的訓練效率,減少訓練時間和資源消耗。
多模態學習: Transformer 模型正在被應用於多模態學習,例如影像-文字理解、視訊-文字理解和語音-文字理解。這將拓展 Transformer 模型的應用範圍,使其能夠處理更豐富的資訊。
與其他技術的融合: Transformer 模型正在與其他技術融合,例如知識圖譜、推理引擎和強化學習。這將提升 Transformer 模型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決策能力。
特定領域的應用: Transformer 模型正在被應用於特定領域,例如醫療、金融、法律和教育。這將推動這些領域的人工智慧化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品質。
玄貓的觀點
我認為 Transformer 模型的未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深入,Transformer 模型將會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 Transformer 模型的侷限性和潛在風險,並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我相信,在研究人員和開發者的共同努力下,Transformer 模型將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探討了 Transformer 模型的架構、關鍵超引數、優勢、應用、未來發展趨勢和挑戰。我們也分享了一些實務調校技巧和個人觀點。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 Transformer 模型,並在未來的研究和開發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
This script demonstrates how to utilize open-source LLMs with LangChain.
Reference: https://huggingface.co/models?pipeline_tag=text-generation&sort=trending
"""
import os
from getpass import getpass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Chat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schema.output_parser import StrOutputParser
from langchain_huggingface import HuggingFacePipeline, HuggingFaceEndpoint
# Securely retrieve the Hugging Face Hub API token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getpass()
# Define the model repository and task
repo_id = "google/flan-t5-xl" # Example: Using flan-t5-xl. Consider smaller models for free tier usage.
task = "text2text-generation"
# Initialize the Hugging Face Pipeline
hf_pipeline = HuggingFacePipeline.from_model_id(
model_id=repo_id,
task=task,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model_kwargs={"temperature": 0.01, "max_length": 64} # Adjust parameters as needed
)
# Example usage with a ChatPromptTemplate
prompt_template = ChatPromptTemplate.from_template("Translate this sentence: {sentence}")
chain = prompt_template | hf_pipeline | StrOutputParser()
# Test the chain with different sentences
sentences = ["你好世界", "How are you?",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for sentence in sentences:
response = chain.invoke({"sentence": sentence})
print(f"Input: {sentence}, Output: {response}")
# 使用 HuggingFaceEndpoint
endpoint_url = "https://api-inference.huggingface.co/models/google/flan-t5-xl" #模型位置
hf_endpoint = HuggingFaceEndpoint(
endpoint_url=endpoint_url,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 使用 HuggingFaceEndpoint 進行翻譯
prompt_template = ChatPromptTemplate.from_template("Translate this sentence: {sentence}")
chain = prompt_template | hf_endpoint | StrOutputParser()
sentences = ["你好世界", "How are you?",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for sentence in sentences:
response = chain.invoke({"sentence": sentence})
print(f"Input: {sentence}, Output: {response}")
這段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 LangChain 整合開源大語言模型(LLM)。它首先安全地取得 Hugging Face Hub API 令牌,然後定義模型儲存函式庫和任務。接下來,它初始化 Hugging Face Pipeline,並使用 ChatPromptTemplate 建立一個翻譯鏈。最後,它測試了不同句子的翻譯效果。程式碼的下半部分展示瞭如何使用 HuggingFaceEndpoint 進行相同的翻譯任務,提供了一個使用不同介面的範例。
graph LR B[B] D[D] G[G] A[取得 API 令牌] --> B{定義模型和任務}; B --> C[初始化 Pipeline]; C --> D{建立翻譯鏈}; D --> E[測試翻譯]; E --> F[初始化 Endpoint]; F --> G{建立翻譯鏈}; G --> H[測試翻譯];
透過以上程式碼和圖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如何使用 LangChain 與 Hugging Face 模型進行互動,並執行翻譯等任務。 這個例子也展示了 LangChain 的靈活性,可以輕鬆切換不同的模型和介面。
在開發過程中,請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模型引數,例如 temperature
和 max_length
。 此外,建議根據任務選擇合適的模型大小,較小的模型可以降低計算成本,尤其在免費使用層級時。
這個範例提供了一個使用 LangChain 與開源 LLM 的基礎框架。 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修改和擴充套件這個範例,例如更改提示範本、使用不同的模型或整合其他工具。
這個程式碼片段展示瞭如何使用 LangChain 與 Hugging Face 平台上的開源大語言模型進行互動。 其中,flan-t5-xl
是一個功能強大的文字生成模型,適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包括翻譯、摘要和問答等。 程式碼中使用了兩種方式與 Hugging Face 模型互動:HuggingFacePipeline
和 HuggingFaceEndpoint
。 HuggingFacePipeline
直接使用 Hugging Face 的 Pipeline API,而 HuggingFaceEndpoint
則使用 Hugging Face 的 Inference Endpoint。 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開發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方式。 程式碼中還使用了 ChatPromptTemplate
和 StrOutputParser
,簡化了提示工程和輸出解析的過程。 總體而言,這段程式碼提供了一個簡潔而有效的示例,展示瞭如何利用 LangChain 和 Hugging Face 的開源模型構建自然語言處理應用。
import os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ChatPromptTemplate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HuggingFacePipeline, HuggingFaceEndpoint
from langchain.output_parsers import StrOutputParser
# 安全地取得 Hugging Face Hub API 金鑰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os.environ.get("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if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is None:
import getpass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getpass.getpass("請輸入你的 Hugging Face Hub API 金鑰:")
os.enviro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定義提示範本
prompt_template = ChatPromptTemplate.from_template("用{style}的風格解釋{terminology},讓{user}可以理解。")
prompt_template_2 = ChatPromptTemplate.from_template("什麼是板球?請簡要說明。")
output_parser = StrOutputParser()
# 使用 Falcon 模型 (tiiuae/falcon-7b)
# 方法一:使用 HuggingFaceEndpoint (線上呼叫)
try:
falcon_llm = HuggingFaceEndpoint(
repo_id="tiiuae/falcon-7b",
temperature=0.5,
do_sample=True,
timeout=3000, # 設定較長的逾時時間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chain_1 = prompt_template | falcon_llm | output_parser
response_1 = chain_1.invoke({"terminology": "大語言模型", "style": "幽默", "user": "小朋友"})
print(f"Falcon (線上呼叫) 回應 1:{response_1}")
chain_2 = prompt_template_2 | falcon_llm | output_parser
response_2 = chain_2.invoke({})
print(f"Falcon (線上呼叫) 回應 2:{response_2}")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使用 Falcon (線上呼叫) 發生錯誤:{e}")
# 方法二:使用 HuggingFacePipeline (本地執行) - 建議使用較小模型或付費版本以避免資源限制
try:
falcon_generate_text = HuggingFacePipeline.from_model_id(
model_id="tiiuae/falcon-7b", # 注意:大型模型可能超出免費額度
task="text-generation",
device_map="auto",
pipeline_kwargs={
"max_new_tokens": 100,
"do_sample": False,
"repetition_penalty": 1.03,
},
model_kwargs={
"cache_dir": "falcon_cache", # 設定模型快取目錄
"offload_folder": "falcon_offload", # 設定 offload 資料夾
},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chain_3 = prompt_template | falcon_generate_text | output_parser
response_3 = chain_3.invoke({"terminology": "大語言模型", "style": "幽默", "user": "小朋友"})
print(f"Falcon (本地執行) 回應 1:{response_3}")
chain_4 = prompt_template_2 | falcon_generate_text | output_parser
response_4 = chain_4.invoke({})
print(f"Falcon (本地執行) 回應 2:{response_4}")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使用 Falcon (本地執行) 發生錯誤:{e}")
# 使用 Phi-3-mini-4k-instruct 模型 (microsoft/Phi-3-mini-4k-instruct) - 較小模型,適合免費額度
try:
ms_llm = HuggingFaceEndpoint(
repo_id="microsoft/Phi-3-mini-4k-instruct",
temperature=0.5,
do_sample=True,
timeout=300,
huggingfacehub_api_token=HUGGINGFACEHUB_API_TOKEN
)
chain_5 = prompt_template | ms_llm | output_parser
response_5 = chain_5.invoke({"terminology": "大語言模型", "style": "幽默", "user": "小朋友"})
print(f"Phi-3-mini-4k-instruct 回應:{response_5}")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使用 Phi-3-mini-4k-instruct 發生錯誤:{e}")
這段程式碼示範如何使用 LangChain 與 Hugging Face Hub 互動,利用大語言模型 (LLM) 產生文字。程式碼使用了 Falcon 和 Phi-3-mini-4k-instruct 兩種模型,並示範了 HuggingFaceEndpoint (線上呼叫) 和 HuggingFacePipeline (本地執行) 兩種呼叫方式。
程式碼首先安全地取得 Hugging Face Hub API 金鑰,避免直接寫在程式碼中。接著,定義提示範本,並使用 StrOutputParser
解析模型輸出。
針對 Falcon 模型,程式碼提供了線上和本地兩種執行方式。線上呼叫使用 HuggingFaceEndpoint
,設定了逾時時間以避免長時間等待。本地執行使用 HuggingFacePipeline
,並設定了快取目錄和 offload 資料夾,以最佳化效能和資源使用。 由於 Falcon-7b 模型較大,程式碼中特別提醒使用者注意免費額度的限制,並建議使用較小模型或付費版本。
針對 Phi-3-mini-4k-instruct 模型,程式碼使用線上呼叫方式,因為這個模型較小,適合在免費額度下使用。
每個模型呼叫都包含了 try-except
區塊,用於捕捉潛在的錯誤,例如網路連線問題或模型執行錯誤,並提供更友善的錯誤訊息。
程式碼中也示範瞭如何設定模型引數,例如 temperature
、do_sample
、max_new_tokens
和 repetition_penalty
等,這些引數會影響模型產生的文字。
透過這個範例,您可以學習如何使用 LangChain 與不同的 Hugging Face 模型互動,並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呼叫方式和引數設定。
這個改良版的程式碼更注重安全性、錯誤處理和資源使用效率,並提供更清晰的程式碼結構和說明,讓使用者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透過這個範例,您可以更有效地運用 LangChain 和 Hugging Face 模型進行文字生成任務。 記得根據您的需求調整模型和引數設定,以獲得最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