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軟體開發流程中,整合不同元件時常造成系統不穩定。私有建置讓開發者在本地端整合測試,避免直接影響主線分支,有效降低整合錯誤。這對於提升程式碼品質、加速開發流程至關重要,尤其在微服務架構和快速迭代的環境下,更能顯現其價值。然而,建置本地環境、資料函式庫遷移和測試資料管理等挑戰,需要團隊投入額外心力。

私有建置(Private Builds):軟體開發的關鍵防線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私有建置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根據Duvall、Matyas和Glover在《持續整合:改善軟體品質和降低風險》一書中的定義,私有建置是指開發者在提交程式碼到分享主線之前,在本地環境中進行的整合建置。這種做法可以確保開發者的程式碼變更不會破壞分享建置或主幹。

為什麼私有建置如此重要?

私有建置的主要目標是防止問題進入分享程式碼函式庫或主幹,從而避免後續的驗證步驟(自動或手動)出現問題。透過在本地環境中執行私有建置,開發者可以在提交程式碼之前發現和修復潛在的問題,確保程式碼的品質和可靠性。

私有建置的挑戰

儘管私有建置非常重要,但在實踐中卻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

  • 整合測試資料集的選擇需要謹慎,並且需要與QA部門保持持續的溝通。
  • 資料控制機制尚未標準化,使得自動化私有建置變得困難。
  • 資料函式庫遷移需要自動執行,並且需要與生產環境的機制不同。
  • 現代微服務架構中的元件需要複雜的通訊通道,例如訊息代理。

這些挑戰使得完全自動化的私有建置變得困難,但私有建置的概念仍然具有價值。即使某些步驟無法自動化,也需要手動執行,以確保程式碼的品質。

案例研究:不穩定的主幹

A公司擁有一個所謂的多學科團隊,但其敏捷實踐尚未成熟。該團隊的工作迭代長度不固定,成員分別來自前端、後端、資料函式倉管理(DBA)、DevOps和QA團隊。QA團隊成員報告說,每次他們測試最新版本時,軟體都是壞的。此外,他們還表示,將修復引入新軟體版本需要很長時間。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團隊決定進行根本原因分析,審查每個子團隊的所有流程。他們建立了一個表格來捕捉QA成員投訴的最重要方面,如表5-1所示。

錯誤程式碼元件可避免?易於自動化?原因
A1前端來自伺服器的未檢查、未定義值
A2後端資料型別不符API
A3真實資料整合真實資料格式作為邊界情況
A4整合向後相容性問題

團隊決定專注於所謂的不可避免的錯誤:那些無法避免的錯誤。

錯誤A1

團隊發現,錯誤A1被提交到主幹是因為前端開發者在本地機器上測試了他們的程式碼,但使用了“穩定”的後端API。為了避免後端API的變更,前端開發者使用穩定的API是合理的。然而,如果他們在提交之前執行了最新版本的後端API,就會輕易地發現問題。

解決方案

團隊決定教導前端、DBA和DevOps成員如何在本地機器上管理整個後端環境,包括管理和驗證更新(接收和整合其他團隊成員從當前主幹提交的程式碼變更,類別似於Git pull)。然而,學習者抱怨說,本地環境難以管理,因為缺乏參考資料和本地資料函式庫的執行。

私有建置的最佳實踐

為了充分發揮私有建置的價值,團隊需要:

  1. 自動化私有建置:儘可能地自動化私有建置的過程,以減少手動錯誤和提高效率。
  2. 選擇合適的整合測試資料集:選擇合適的資料集進行整合測試,並且需要與QA部門保持持續的溝通。
  3. 標準化資料控制機制:推動資料控制機制的標準化,以簡化自動化私有建置的過程。
  4. 自動執行資料函式庫遷移:自動執行資料函式庫遷移,並且需要與生產環境的機制不同。
  5. 簡化微服務架構中的通訊通道:簡化微服務架構中的通訊通道,例如訊息代理,以減少私有建置的複雜度。

透過實踐私有建置的最佳實踐,團隊可以提高程式碼的品質和可靠性,減少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

程式碼示例:私有建置的自動化

以下是一個使用Jenkins自動化私有建置的示例程式碼:

pipeline {
    agent any

    stages {
        stage('Build') {
            steps {
                sh 'make build'
            }
        }
        stage('Test') {
            steps {
                sh 'make test'
            }
        }
        stage('Deploy') {
            steps {
                sh 'make deploy'
            }
        }
    }
}

內容解密:

  1. pipeline:定義了一個Jenkins管道,用於自動化私有建置的過程。
  2. agent any:指定了管道可以在任何可用的代理上執行。
  3. stages:定義了管道中的不同階段,包括建置、測試和佈署。
  4. sh ‘make build’:在建置階段執行make build命令,用於建置程式碼。
  5. sh ‘make test’:在測試階段執行make test命令,用於執行測試。
  6. sh ‘make deploy’:在佈署階段執行make deploy命令,用於佈署程式碼。

透過使用Jenkins自動化私有建置,團隊可以提高程式碼的品質和可靠性,減少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

圖表示例:私有建置的流程

  graph LR
    A[開始] --> B[建置]
    B --> C[測試]
    C --> D[佈署]
    D --> E[結束]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私有建置的流程,包括建置、測試和佈署三個階段。開發者首先進行建置,然後執行測試,最後佈署程式碼。

透過使用私有建置,團隊可以提高程式碼的品質和可靠性,減少軟體開發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私有建置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的關鍵防線,可以幫助團隊更快速、更可靠地交付高品質的軟體。

私有建置在DevOps轉型中的重要性

在軟體開發的過程中,團隊經常面臨因整合不同元件而導致的穩定性問題。透過私有建置(Private Builds),開發團隊能夠在將程式碼合併至主分支之前,先在本地環境進行完整測試,從而大幅減少整合錯誤的發生。

案例研究:不穩定的主幹

某開發團隊在進行前端與後端開發時,由於缺乏自動化的API合約測試,導致頻繁出現相容性問題。後端團隊認為沒有時間引入API合約測試,於是前端團隊與後端團隊協商後,決定在本地環境手動測試應用程式的每個更新。

Bug A1:未檢查的未定義值

前端團隊發現後端API傳回未定義值,導致前端應用程式當機。後端團隊修復了該問題,但此問題凸顯了自動化測試的必要性。

Bug A2:API合約問題

後端團隊沒有進行API合約測試,導致資料型別不匹配,進而引發錯誤。團隊成員指出,若有適當的自動化測試,這類別問題本可以避免。

Bug A3:真實資料整合問題

在進行整合測試時,團隊發現測試資料不穩定,頻繁引入錯誤。DBA(資料函式倉管理員)開始在本地環境執行手動測試,以確保資料變更不會引入不相容問題。

Bug A4:整合問題與自動化改進

隨著手動私有建置的實施,團隊開始捕捉更多的整合錯誤。QA(品質保證)成員得以專注於功能驗證,並開始編寫端對端(E2E)測試自動化指令碼。

表格5-2:轉換後的錯誤分析

Bug元件可透過私有建置避免?易於自動化?原因
A1前端進行中未檢查的未定義值來自伺服器
A2後端API資料型別不匹配
A3真實資料整合真實資料格式作為邊緣案例
A4整合向後相容性問題

程式碼示例:API合約測試

// 使用 Jest 和 Supertest 進行 API 合約測試
const request = require('supertest');
const app = require('../app');

describe('GET /api/users', () => {
  it('應該傳回使用者列表', async ()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request(app).get('/api/users');
    expect(response.status).toBe(200);
    expect(response.body).toBeInstanceOf(Array);
  });
});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展示了一個簡單的API合約測試,使用JestSupertest測試框架。測試確保當呼叫/api/users端點時,伺服器傳回200狀態碼,並且回應主體是一個陣列。這樣的測試有助於捕捉API變更時可能引入的錯誤。

案例研究:被阻礙的顧問公司

某顧問公司與B公司合作,後者正在推動DevOps實踐並進行交付流程自動化。然而,顧問公司的開發人員在佈署測試環境時遭遇不穩定的自動化流程,導致測試佈署失敗,並且難以除錯整合問題。

問題分析

  • 測試資料變更頻繁。
  • 資料函式庫遷移機制暫時關閉。
  • 後端容器因系統問題不斷重啟。
  • 某些元件因雲端系統遷移而暫時關閉。

解決方案

顧問公司正式請求建立專用的測試環境。儘管請求被接受,但DevOps團隊的排程導致建立新環境的過程被延遲了兩週。

私有建置流程

  graph LR;
    E[E]
    A[開始私有建置] --> B[編譯程式碼];
    B --> C[執行單元測試];
    C --> D[執行整合測試];
    D --> E{測試透過?};
    E -->|是| F[合併至主分支];
    E -->|否| G[除錯並修復];
    G --> B;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私有建置的流程。首先,開發者開始私有建置,接著編譯程式碼並執行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如果所有測試透過,則將程式碼合併至主分支;如果測試失敗,則進行除錯並修復錯誤後重新執行測試。

私有建置的最佳實踐

  1. 全面自動化測試:確保私有建置過程中包含全面的自動化測試,包括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
  2. 定期執行私有建置:鼓勵開發者在每次程式碼變更後執行私有建置,以盡早捕捉錯誤。
  3. 最佳化測試資料管理:確保測試資料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以避免因資料問題導致的錯誤。
  4. 與DevOps團隊協作:在需要專用測試環境時,與DevOps團隊協作,確保環境的穩定和可存取性。

私有建置與度量指標:DevOps轉型下的生存工具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團隊經常面臨著因內部流程不暢而導致的效率問題。開發團隊可能因缺乏適當的自動化測試而被迫依賴手動驗證,進而影響交付速度和品質。本文將透過兩個案例研究,探討如何在DevOps轉型過程中,利用私有建置和度量指標來提升團隊的開發效率和軟體品質。

案例研究一:公司A的挑戰

公司A的開發團隊最初依賴外部顧問公司的自動化測試。然而,由於內部流程問題,這些測試並未被有效整合到CI/CD流程中。團隊成員開始依賴單元測試和整合測試來交付功能,但這導致了後續的整合問題和功能性邊緣案例的缺失。

案例研究二:公司B的困境

公司B的情況更加複雜。內部利益相關者對交付成果不滿,指出缺失的邊緣案例和關鍵的整合錯誤。開發團隊雖然使用了API合約測試,但內部DevOps團隊忙於其他任務,無法及時將這些測試整合到Pipeline中。

在第二次迭代中,團隊決定手動執行所有API測試,以確保軟體品質。儘管這是一個臨時解決方案,但它讓團隊意識到依賴可控的流程比依賴不可控的自動化更為重要。

度量指標的重要性

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團隊透過增強本地開發環境來應對問題。他們接受了一些妥協,例如花時間進行手動測試,並根據度量指標來評估開發流程的有效性。

時間到反饋(Time to Feedback)

  • 單位:質性指標
  • 型別:間接指標
  • 衡量:成本和上市時間

時間到反饋是一個衡量指標,用於評估接收新功能實作反饋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它是一個質性指標,因為量化的結果取決於具體情況。這個指標可以警告問題的存在,但無法提供深入的根本原因分析。

def calculate_time_to_feedback(feedback_data):
    """
    計算時間到反饋的平均值
    :param feedback_data: 反饋資料列表,包含每個反饋的時間戳
    :return: 平均時間到反饋
    """
    total_time = sum(feedback_data)
    average_time = total_time / len(feedback_data)
    return average_time

# 示例資料
feedback_data = [1, 2, 3, 4, 5]  # 時間單位,例如天
average_feedback_time = calculate_time_to_feedback(feedback_data)
print(f"平均時間到反饋:{average_feedback_time} 天")

每迭代可避免的整合問題(Evitable Integration Issues per Iteration)

  • 單位:量化指標
  • 型別:間接指標
  • 衡量:內部品質控制流程

這個指標統計了每次迭代中已佈署軟體中可避免的問題數量。這些問題本可以在私有建置過程中透過自動或手動驗證檢測出來。較低或遞減的數字表明流程更加成熟,能夠在佈署前捕捉更多的整合錯誤。

def count_evitable_integration_issues(iteration_data):
    """
    統計每次迭代中可避免的整合問題數量
    :param iteration_data: 迭代資料,包含每次迭代的問題數量
    :return: 可避免的整合問題總數
    """
    total_issues = sum(iteration_data)
    return total_issues

# 示例資料
iteration_data = [5, 3, 2, 1]  # 每次迭代的可避免整合問題數量
total_evitable_issues = count_evitable_integration_issues(iteration_data)
print(f"可避免的整合問題總數:{total_evitable_issues}")

還原主幹穩定性的時間(Time Spent Restoring Trunk Stability)

  • 單位:量化指標
  • 型別:直接指標
  • 衡量:程式碼函式庫的穩定性和團隊維護能力

這個指標衡量了修復主幹(trunk)中引入的問題所花費的時間。它是一個直接指標,因為它衡量了不直接引入新功能的活動所花費的時間和成本。這個指標可以反映出團隊在私有建置過程中執行的紀律性,以及自動化測試的完善程度。

def calculate_trunk_stability_time(debug_data):
    """
    計算還原主幹穩定性所花費的總時間
    :param debug_data: 除錯資料,包含每次修復的時間
    :return: 還原主幹穩定性的總時間
    """
    total_debug_time = sum(debug_data)
    return total_debug_time

# 示例資料
debug_data = [2, 4, 1, 3]  # 每次修復所花費的時間
total_trunk_stability_time = calculate_trunk_stability_time(debug_data)
print(f"還原主幹穩定性的總時間:{total_trunk_stability_time} 小時")

私有建置的未來發展

隨著DevOps實踐的深入,私有建置將繼續扮演關鍵角色。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更先進的自動化測試技術、更完善的度量指標體系,以及更高效的協作流程。團隊需要不斷評估和改進其開發流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和業務需求。

圖表翻譯:私有建置流程圖

此圖示展示了私有建置的典型流程,包括程式碼提交、自動化測試、私有建置驗證和反饋迴圈。

  graph LR
    D[D]
    A[程式碼提交] --> B[自動化測試]
    B --> C[私有建置驗證]
    C --> D{驗證透過?}
    D -->|是| E[合併到主幹]
    D -->|否| F[修復問題]
    F --> B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私有建置的流程。首先,開發者提交程式碼,接著進行自動化測試。測試透過後,會進行私有建置驗證。如果驗證透過,程式碼將被合併到主幹;如果驗證失敗,則需要修復問題並重新進行測試。這個流程確保了程式碼的品質和穩定性。

在未來的軟體開發過程中,私有建置和度量指標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團隊需要不斷最佳化其開發流程,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工具來提升效率和品質。同時,透過完善的度量指標體系,團隊可以更好地評估其開發流程的有效性,並據此做出改進。

總之,私有建置和度量指標是DevOps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工具。透過合理利用這些工具,團隊可以顯著提升其開發效率和軟體品質,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