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料量和複雜性的增加,傳統單體式資料平臺的侷限性日益凸顯,難以擴充套件和維護,阻礙了資料價值的有效發揮。為此,企業必須轉型至模組化架構,將資料平臺拆解成更小、更易於管理的模組,提升靈活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可維護性。同時,將資料視為產品進行管理,才能真正釋放資料的潛力,驅動業務創新。這種轉型需要系統思維的引導,並將產品管理的理念應用於資料管理,才能確保資料平臺的長期發展和價值創造。
資料倉儲的演進:從單體式資料平臺到模組化架構
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的概念於1980年代後期由玄貓首次提出,旨在建立一個集中式的資料儲存和管理平臺,以支援決策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倉儲的採用率逐漸增加,特別是在1990年代,Bill Inmon和Ralph Kimball等作者的概念工作使得資料倉儲成為了一種主流的資料管理解決方案。
然而,隨著資料量和種類別的增加,資料倉儲的侷限性逐漸暴露。資料倉儲的單體式架構使得其難以擴充套件和管理,大量的資料整合和處理工作使得系統變得複雜和難以維護。因此,新的資料管理解決方案出現了,例如資料湖(Data Lake)。
資料湖是一種分散式的資料儲存和管理平臺,旨在提供一個更靈活和可擴充套件的資料管理解決方案。資料湖的出現使得資料管理更加簡單和高效,同時也降低了資料管理的成本。
然而,資料湖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資料品質和一致性的問題。為瞭解決這些問題,現代的資料湖解決方案開始採用模組化架構,將資料湖分成多個模組,每個模組負責不同的資料管理任務。
模組化架構使得資料湖更加靈活和可擴充套件,同時也提高了資料管理的效率和品質。模組化架構的優點包括:
- 更好的資料組織和管理
- 提高資料品質和一致性
- 降低資料管理成本
- 提高資料分析和應用的效率
總之,資料倉儲的演進從單體式資料平臺到模組化架構,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集中到分散式的過程。模組化架構使得資料管理更加靈活和可擴充套件,同時也提高了資料管理的效率和品質。
資料倉儲與資料湖的比較
資料倉儲 | 資料湖 | |
---|---|---|
架構 | 單體式 | 分散式 |
資料管理 | 集中式 | 分散式 |
資料品質 | 高 | 中 |
資料一致性 | 高 | 中 |
資料分析 | 固定模式 | 多樣化 |
資料管理成本 | 高 | 低 |
模組化架構的優點
- 更好的資料組織和管理
- 提高資料品質和一致性
- 降低資料管理成本
- 提高資料分析和應用的效率
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從資料副產品到資料產品
資料平臺的傳統結構往往是單一的、整體的,而非模組化的。這種結構使得資料平臺難以擴充套件和維護,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為瞭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了解系統思維和模組化的原理。
系統思維是一種分析複雜系統的方法,透過研究系統的結構、互動作用和動態來瞭解其行為。系統思維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反饋迴圈,指的是系統中不同元件之間的互動作用和反饋機制。反饋迴圈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負向的,正向反饋迴圈會放大系統的行為,而負向反饋迴圈會減少系統的行為。
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需要了解這些原理,並將其應用於資料平臺的設計和實施中。模組化的資料平臺可以更好地擴充套件和維護,並且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資料的複雜性。
但是,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並不容易。它需要對資料平臺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包括其架構、組織和營運模式。這種轉型需要時間、資源和努力,但它是必要的,以便資料平臺能夠更好地支援組織的業務和戰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到資料平臺的複雜性和動態性,包括其與其他系統和元件的互動作用和反饋機制。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到資料平臺的演化和成長,包括其對新技術和新業務模式的適應性。
最終,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需要一個全面的方法,包括技術、組織和文化的變革。這種變革需要時間、資源和努力,但它是必要的,以便資料平臺能夠更好地支援組織的業務和戰略。
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從資料副產品到資料產品
資料平臺的傳統結構
資料平臺的傳統結構往往是單一的、整體的,而非模組化的。這種結構使得資料平臺難以擴充套件和維護,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
系統思維和模組化
系統思維是一種分析複雜系統的方法,透過研究系統的結構、互動作用和動態來瞭解其行為。系統思維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反饋迴圈,指的是系統中不同元件之間的互動作用和反饋機制。
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
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需要了解這些原理,並將其應用於資料平臺的設計和實施中。模組化的資料平臺可以更好地擴充套件和維護,並且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資料的複雜性。
模組化轉型的挑戰
但是,資料平臺的模組化轉型並不容易。它需要對資料平臺進行根本性的改變,包括其架構、組織和營運模式。這種轉型需要時間、資源和努力,但它是必要的,以便資料平臺能夠更好地支援組織的業務和戰略。
模組化轉型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到資料平臺的複雜性和動態性,包括其與其他系統和元件的互動作用和反饋機制。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到資料平臺的演化和成長,包括其對新技術和新業務模式的適應性。
看圖說話: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資料平臺模組化轉型的步驟,從瞭解系統思維和模組化開始,然後設計和實施模組化資料平臺,最後評估和最佳化轉型結果。這個流程圖強調了模組化轉型是一個複雜且需要多步驟的過程,但最終可以帶來更好的資料管理和支援組織業務。
資料為王:第四次工業革命下的資料轉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我們正經歷著從應用程式為中心到資料為中心的轉變。應用程式曾是數位化過程的核心,但現在資料已成為組織的真正核心資產。然而,在實踐中,這種轉變尚未完全實作。我們的思維模式尚未適應這種轉變,管理資料的方式也未能跟上。
資料仍然被視為應用程式的附屬品,資料外的資料(外部資料)被視為二等公民。首先,我們選擇應用程式,然後才瞭解它們產生的資料如何與現有的資訊資產整合,而不是反之亦然。
總之,當我們談論資料時,我們說的和做的之間存在著斷裂。從這個斷裂點開始,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資料為中心宣言》所說:「資料是宇宙的中心;應用程式是短暫的。」
資料是每個人的業務
從思維模式轉移到組織結構,我們可以觀察到公司如何將資料管理集中在一個或多個專門團隊中。如果我們將資料管理視為一個社會技術系統,資料團隊是系統的一部分,而其他團隊則是外部環境的一部分。這種組織模型與將資料置於組織中心的思維模式相矛盾。
第一個假設源於對資料的誤解。如果資料是一種資產,那麼它就有價值。如果它有價值,收集更多資料就會增加價值。但是,資料是一種特殊型別的資產,其價值不是立即可用的。它必須被適當管理才能有效地產生價值。資料管理不是一次性轉換活動,而是一個持續的努力。
第二個假設是,管理資料主要是一個技術問題。雖然技術複雜性存在,但它只是總複雜性的 một部分。今天,組織方面的複雜性更大,與管理資料生命週期相關,以最大化其價值、減少浪費和確保可持續性。
從副產品到產品:資料轉型
要管理資料,我們需要將其視為一種產品。這意味著應用產品管理實踐到資料管理中。將資料置於組織中心意味著不再將其視為支援元件,而是將其視為產品本身。
當前的大型平臺更像是結構化的容器,其中收集、處理和重新分配資料根據專案邏輯。當新的源系統發布或業務領域需要產生新分析時,會啟動一個專案以新增必要的資料到平臺中。平臺是產品,資料是平臺的功能。專案是實作這些功能的方式。
管理專案與管理產品非常不同。專案具有與解決方案相關的預算,並根據其能力按時和在預定預算內發布(即輸出)。發布後,團隊轉移到下一個專案,根據投資組合優先順序別。另一方面,產品具有與業務問題或業務能力相關的預算,並根據解決問題或支援相關業務能力所產生的價值進行評估(即結果)。
資料產品的定義與分類別
資料產品是指將資料作為一種產品來管理和開發的概念。根據玄貓的定義,資料產品是一種數字產品,它的目的是將高品質的資料以純粹的形式呈現給使用者,以支援其他應用程式的開發。資料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純資料產品和分析應用程式。純資料產品的目的是提供高品質的資料,以支援多個用途的開發,而分析應用程式則是根據特定的用途開發的。
資料產品的特徵
資料產品具有以下特徵:
- 資料是核心元件:資料產品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高品質的資料。
- 資料驅動功能開發:資料產品的功能開發是由資料驅動的。
- 高品質資料:資料產品需要提供高品質的資料,以支援其他應用程式的開發。
分類別
資料產品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純資料產品和分析應用程式。純資料產品是指以純粹的形式呈現高品質資料的產品,而分析應用程式則是根據特定的用途開發的。
純資料產品
純資料產品是一種數字產品,它的目的是將高品質的資料以純粹的形式呈現給使用者,以支援其他應用程式的開發。純資料產品具有以下特徵:
- 資料是核心元件:純資料產品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高品質的資料。
- 資料驅動功能開發:純資料產品的功能開發是由資料驅動的。
- 高品質資料:純資料產品需要提供高品質的資料,以支援其他應用程式的開發。
分析應用程式
分析應用程式是一種數字產品,它的目的是根據特定的用途開發。分析應用程式具有以下特徵:
- 功能驅動開發:分析應用程式的功能開發是由特定的用途驅動的。
- 資料支援功能:分析應用程式需要使用資料來支援其功能。
資料產品的價值
資料產品具有以下價值:
- 支援多個用途:資料產品可以支援多個用途的開發。
- 減少重複工作:資料產品可以減少重複工作,提高開發效率。
- 提高資料品質:資料產品可以提高資料品質,降低錯誤率。
資料管理中的純資料產品
在資料管理中,採用「按訂單生產」(Assemble-to-Order, ATO)或「工程至訂單」(Engineer-to-Order, ETO)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ATO 是指根據客戶的需求,從零開始生產產品,而 ETO 則是指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和生產出符合其需求的產品。在資料管理中,ETO 的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並提高資料的利用率。
純資料產品的定義
純資料產品(Pure Data Product)是一種模組化的資料單元,旨在提供高品質、可重用和易於使用的資料給各個應用系統。它是一種資料管理的基本單元,旨在降低資料整合成本,提高資料利用率和發展新應用的能力。
純資料產品的特徵
- 模組化:純資料產品是一種模組化的資料單元,可以獨立管理和維護。
- 高品質:純資料產品必須具有高品質,包括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
- 可重用:純資料產品必須可以被重用,以降低資料整合成本和提高資料利用率。
- 易於使用:純資料產品必須易於使用,以便各個應用系統可以輕鬆地存取和使用。
純資料產品的優點
- 提高資料利用率:純資料產品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料,提高資料的價值。
- 降低資料整合成本:純資料產品可以降低資料整合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率。
- 提高應用系統的品質:純資料產品可以提供高品質的資料給各個應用系統,提高應用系統的品質。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交易系統] --> B[純資料產品] B --> C[分析系統] C --> D[應用系統]
這個圖表展示了純資料產品在交易系統、分析系統和應用系統之間的關係。純資料產品是交易系統和分析系統之間的橋樑,它可以提供高品質的資料給分析系統和應用系統。
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表現的全面檢視顯示,資料管理的發展路徑,如同個人成長般,經歷了從單體到模組、從副產品到產品的蛻變。本文深入剖析了資料倉儲的演進歷程,揭示了模組化架構在提升資料品質、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分析效率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更進一步闡述了純資料產品的概念及其在資料管理中的關鍵作用。它不僅僅是技術架構的革新,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體現了從「資料為應用程式服務」到「應用程式圍繞資料構建」的根本性轉變。玄貓認為,這種以資料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將重新定義資料的價值,引領資料管理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對於渴望在資訊時代保持領先的企業而言,擁抱純資料產品理念,並構建相應的資料管理體系,將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