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對即時資料分析需求的增加,串流處理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串流資料的快速變化和不可預測性也給資料品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資料品質管理方法,如批次測試,難以應對串流資料的特性。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和工具來確保串流資料的品質。本文將探討如何利用 AWS Kinesis 和 Apache Kafka 等串流處理技術來管理資料品質,並深入研究資料正規化的過程,以確保資料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從信用卡交易詐欺檢測到即時叫車應用程式,串流處理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相較於批次處理,串流處理更注重即時性,但也更容易出現資料品質問題。資料缺失、不準確或延遲都可能對下游系統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需要有效的資料品質管理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選擇適合的串流處理技術,例如 AWS Kinesis 或 Apache Kafka,並搭配完善的資料正規化流程,是確保資料品質的關鍵。資料正規化過程中,需要處理異質資料來源、進行結構檢查和型別強制轉換,並解決語法和語義歧義等問題,最終將原始資料轉換為結構化、可用的格式,以供後續分析和應用。

資料處理的流變革:批次處理 vs 串流處理

在當今資料驅動的世界中,企業對即時資料的依賴程度日益增加,像Apache Kafka和Amazon Kinesis這樣的技術使串流資料在規模上變得更加可及和負擔得起。批次處理是一種久經考驗的標準,仍然是公司處理大量資料的流行和常見方式。然而,當組織希望獲得即時洞察力時,批次處理就顯得力不從心。

串流處理的重要性

串流處理填補了這一空白。擁有即時資料存取的能力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東西,可以提高依賴資料不斷更新的產品和服務的投資回報率。一個簡單的批次處理與串流處理的例子是信用卡處理。在供應商端,處理一定時間內的付款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這種活動通常以批次方式處理。例如,你可能在星期一於當地精品店購買了一條新圍巾,但收費直到星期三晚上才結算。在信用卡提供商端,一旦交易獲得授權,就有可能立即識別出潛在的詐欺交易並向信用卡持有人發出警示。然而,如果關於這些交易的資料不準確且不及時(即在使用批次處理的情況下),詐欺檢測可能會被延遲或完全錯過。

批次處理技術

Apache Hadoop是最流行的開源批次處理框架之一,用於大資料集的分散式儲存和處理。Hadoop透過將檔案分割成較小的資料包,然後將這些更易於管理的資料塊分佈在叢集中的節點上來運作。Hadoop的管理替代方案包括Google BigQuery、Snowflake(正如第2章所述)、Microsoft Azure和Amazon Redshift。

串流處理技術

串流處理指的是即時叫車應用程式請求,例如當有人透過應用程式請求Uber或Lyft時,並與即時可用的司機連線(或者說,只要有司機可用就連線!)。使用即時串流資料,這些分享出行應用程式可以將即時位置、定價和司機資料拼湊在一起,以便即時將使用者與乘車服務連線起來。

對於串流處理,一些最常見的開源技術包括來自Apache的解決方案,如Spark、Kafka、Flink、Storm、Samza和Flume。雖然有很多可用的解決方案,但最廣泛使用的選項之一是Apache Spark和Kafka。Apache Spark採用微批次處理方法,將輸入的串流分成較小的資料包;Apache Kafka則在事件發生時以接近即時的方式分析事件。管理替代方案包括Databricks、Cloudera和Azure。

程式碼範例:使用Apache Kafka進行串流處理

// 建立Kafka生產者
Properties props = new Properties();
props.put("bootstrap.servers", "localhost:9092");
props.put("key.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Serializer");
props.put("value.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Serializer");

Producer<String, String> producer = new KafkaProducer<>(props);

// 傳送訊息到Kafka主題
String topic = "test_topic";
String key = "key1";
String value = "Hello, Kafka!";
ProducerRecord<String, String> record = new ProducerRecord<>(topic, key, value);
producer.send(record);

// 關閉生產者
producer.close();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Apache Kafka的Java API建立一個生產者,並向指定的主題傳送訊息。首先,我們建立一個Properties物件來組態生產者的屬性,包括引導伺服器、鍵序列化器和值序列化器。然後,我們建立一個KafkaProducer例項,並使用它來傳送一條訊息到指定的主題。最後,我們關閉生產者以釋放資源。

串流處理中的資料品質問題

當你深入研究時,批次處理和串流處理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每個批次處理的資料量以及處理的速度。雖然批次處理關注的是收集盡可能多的資料——即使這意味著存在延遲——串流處理關注的是盡快收集資料,從而導致某些程度的資料丟失。因此,資料品質(即資料在管道中的某個階段的健康狀況)在批次處理系統中往往更高,但在即時串流資料中,錯誤率(和低資料品質)會增加。

例如,市場團隊根據使用者行為定位廣告,使用品牌產品、CRM和廣告平台之間即時流動的資料。對API的一個小模式變更可能會導致錯誤資料,使公司過度花費、錯失潛在收入或提供無關的廣告,從而創造不良使用者經驗。

資料品質的重要性

# 使用Pandas檢查資料品質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設df是一個Pandas DataFrame
df = pd.read_csv("data.csv")

# 檢查缺失值
print(df.isnull().sum())

# 檢查資料型別
print(df.dtypes)

內容解密: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Pandas檢查資料品質。首先,我們匯入Pandas函式庫並讀取一個CSV檔案到DataFrame中。然後,我們使用isnull().sum()方法檢查每一列的缺失值數量。最後,我們使用dtypes屬性檢查每一列的資料型別。這些檢查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資料的品質並找出潛在的問題。

串流處理中的資料品質解決方案

傳統上,資料品質是透過測試來執行的:你以批次方式攝入資料,並期望資料在你認為必要的時間間隔內到達(即每12小時或每24小時)。你的團隊會根據他們對資料的假設寫測試,但不可能寫出涵蓋所有可能結果的測試。

新的資料品質錯誤會出現,工程師會急於進行根本原因分析,以免問題影響下游表格和使用者。資料工程師最終會修復問題並寫一個測試以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簡而言之,測試很難擴充套件,並且正如我們與數百個資料團隊交談後發現的那樣,只涵蓋了大約20%的資料品質問題——你的已知未知數。隨著當今現代資料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增加——公司從數十到數百個內部和外部資料來源攝入資料——傳統的處理和測試方法已經開始顯得過時。

即使如此,在2010年代中期,當組織開始使用Amazon Kinesis、Apache Kafka、Spark Streaming等工具即時攝入資料時,他們遵循了相同的方法。雖然這種向即時洞察的轉變對業務來說是件好事,但它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蠕蟲罐,用於處理資料品質問題。

如果確保批次資料的可靠性很困難,那麼想像一下執行和擴充套件測試以處理每分鐘或每秒鐘都在演變的資料。缺失、不準確或延遲的欄位可能會對下游系統產生有害影響,如果沒有辦法即時捕捉資料問題,其影響可能會在整個業務中放大。

資料串流處理中的資料品質管理:AWS Kinesis 與 Apache Kafka 的比較

在現代資料驅動的應用程式中,串流處理已成為即時資料分析的核心。然而,傳統的資料品質框架,如單元測試、功能測試和整合測試,難以應對快速變化和不可預測的資料集。因此,資料團隊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串流處理系統中管理資料品質。本文將探討如何利用 AWS Kinesis 和 Apache Kafka 來管理串流處理系統中的資料品質。

AWS Kinesis:即時資料串流服務

AWS Kinesis 是亞馬遜提供的一種無伺服器即時資料串流服務,能夠根據需求自動擴充套件資源,處理大量資料。Kinesis 可以從多個來源擷取資料,包括 AWS 服務、微服務、應用程式日誌、行動資料和感測器資料等,並將其串流至各種結構化的消費者,如資料倉儲、資料函式庫和自定義的大資料平台。

AWS Kinesis 的優勢

  1. 隨需可用性:AWS Kinesis 提供了業界標準的隨需資源組態,能夠在負載增加時動態擴充套件資源。這使得服務更加可靠和強壯,能夠抵禦意外的資料量激增。

  2. 成本效益:Kinesis 的付費計劃根據資源使用情況進行擴充套件,這是無伺服器架構的普遍優勢,特別是在串流服務中,資料吞吐量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幅變化。

  3. 完整的 SDK:Kinesis 支援 Java、Android、.NET 和 Go 等多種語言的開發,比一些競爭對手支援更多的語言。

  4. 與 AWS 基礎設施的整合:對於已經整合到 AWS 堆積疊的使用者來說,Kinesis 是首選,因為它能輕鬆與 S3、Redshift 等 Amazon 資料服務整合。

Apache Kafka:開源事件串流平台

Apache Kafka 是一個開源的事件串流平台,Kafka Streams 是支援串流資料到和從 Kafka 叢集的客戶端函式庫。該服務提供資料串流和整合層,以及串流分析。Kafka 的串流服務針對低延遲進行了最佳化,能夠實作低至 2 毫秒的延遲。

Apache Kafka 的優勢

  1. 開源社群:Kafka 是開源軟體,使用免費。此外,活躍的線上社群透過論壇、聚會和線上參考資料分享最佳實踐和經驗。

  2. 更高的自定義能力:雖然 Kafka 的學習曲線比更整合的串流解決方案(如 Kinesis)更高,但使用者可以手動指定資料保留期限(Kinesis 固定為 7 天)等組態。

  3. 高吞吐量:在測試中,Kafka 的吞吐量可達每秒 30,000 條記錄,而 Kinesis 僅支援每秒數千條記錄。

選擇 AWS Kinesis 還是 Apache Kafka?

在選擇 AWS Kinesis 和 Apache Kafka 之間時,主要取決於資料團隊的需求。對於尋求快速實作價值的小型資料團隊,Kinesis 這樣的 SaaS 產品更具吸引力。而對於有更具體需求的大型團隊,開源的 Apache Kafka 可能更合適。

無論選擇哪種資料收集方式——批次處理還是串流處理——下一步都是透過資料轉換使資料變得更有意義。在資料品質管理中,第一步通常是資料正規化。

資料正規化

資料正規化是第一個操作性資料轉換層,儘管不同組織可能有不同的命名。資料轉換是將資料從一個或多個來源格式轉換為目標格式的程式。正規化通常是資料在管道中經歷的多個轉換中的第一步。由於正規化發生在入口資料上,此時資料的雜訊、模糊性和異質性最大,因此在這一步需要特別注意。

處理異質資料來源

資料從不同的來源收集,以構建對使用者、產品或應用的全面圖景。這些資料可能部分有用,但大部分是無用的。在正規化階段,資料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1. 針對延遲的最佳化:來自串流端點的資料被最佳化為在建立後立即可用。然而,這是以固定網路效能下的吞吐量為代價的,後者在實踐中決定了資料的完整性。

  2. 不完整的資料批次:由於資料會立即被推播到管道中,無論其終端狀態如何,因此可以預期資料批次是不完整的。

實作範例:使用 AWS Kinesis 進行資料串流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範例,展示如何使用 AWS Kinesis SDK for Java 將資料放入 Kinesis 資料流中:

import software.amazon.awssdk.services.kinesis.KinesisClient;
import software.amazon.awssdk.services.kinesis.model.PutRecordRequest;

public class KinesisProduc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KinesisClient kinesisClient = KinesisClient.create();
        String streamName = "example-stream";
        String data = "example-data";
        
        PutRecordRequest request = PutRecordRequest.builder()
                .streamName(streamName)
                .data(SdkBytes.fromUtf8String(data))
                .partitionKey("example-partition-key")
                .build();
        
        kinesisClient.putRecord(request);
    }
}

內容解密:

  1. 初始化 Kinesis 客戶端:使用 KinesisClient.create() 初始化一個 Kinesis 客戶端。
  2. 定義資料流名稱和資料:指定要將資料放入的 Kinesis 資料流名稱和要傳送的資料。
  3. 建立 PutRecord 請求:使用 PutRecordRequest.builder() 建立一個 PutRecordRequest 物件,指定資料流名稱、資料和分割鍵。
  4. 傳送資料到 Kinesis:使用 kinesisClient.putRecord(request) 將資料放入指定的 Kinesis 資料流。

資料串流處理流程

  graph LR;
    A[資料來源] -->|資料串流|> B(AWS Kinesis);
    B -->|資料處理|> C[資料處理和分析];
    C -->|結果輸出|> D[資料倉儲/資料函式庫];
    C -->|即時分析|> E[即時決策系統];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資料串流處理的基本流程。資料從不同的來源被收集並透過 AWS Kinesis 進行串流處理。處理後的資料可以被儲存到資料倉儲或資料函式庫中,也可以被用於即時分析以支援即時決策系統。

  1. 更高效的串流處理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預期會有更高效的串流處理技術出現,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資料處理需求。

  2. 增強的資料品質管理:未來的資料品質管理工具將更加先進,能夠更好地處理異質資料和即時資料流。

  3. 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串流處理技術將被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如金融、醫療保健和物聯網等,以實作即時資料分析和決策。

透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和流程最佳化,資料團隊將能夠更好地應對資料驅動時代的挑戰和機遇。

資料正規化:從原始資料到結構化資料的轉變

在資料處理流程中,資料正規化(Data Normalization)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資料正規化是指將原始資料轉換成結構化、可用的格式,以便後續的分析和處理。本章節將探討資料正規化的過程,包括資料來源、格式、以及處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非階層式資料格式

在資料正規化的初始階段,資料通常以非階層式(Nonhierarchical)的「平面」(flat)格式儲存,以提高效率和易用性。這種格式通常出現在資料倉儲(Data Warehouse)或資料湖(Data Lake)中。與乾淨的倉儲模式(schema)+ 表格儲存制度不同,資料通常被「傾倒」在某些中央儲存函式庫中,如S3儲存桶(S3 bucket),以便進行轉換。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json

# 假設我們有一個JSON檔案,包含原始資料
def load_data(file_path):
    with open(file_path, 'r') as f:
        data = json.load(f)
    return pd.json_normalize(data)

# 載入資料
data = load_data('data.json')
print(data.head())

內容解密:

  1. 我們使用pandas函式庫中的json_normalize函式來載入JSON檔案並將其轉換為DataFrame格式。
  2. load_data函式接受檔案路徑作為引數,並傳回一個DataFrame物件。
  3. 我們使用head()方法來顯示DataFrame的前幾行資料。

原始檔案格式

原始資料通常保留其原始檔案格式,如JSON、CSV等。這是因為將這些資料轉換為表格形式將會非常昂貴,而且大多數資料並不需要這種轉換。

可選資料欄位

與倉儲資料不同,原始檔案資料(如JSON)可能包含可選欄位。這意味著某些欄位可能不存在,需要推斷其缺失的含義(NULL、0、當前時間戳等)。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設我們有一個DataFrame,包含可選欄位
def handle_optional_fields(df):
    # 將缺失值替換為0
    df.fillna(0, inplace=True)
    return df

# 處理可選欄位
data = handle_optional_fields(data)
print(data.head())

內容解密:

  1. 我們使用fillna方法將DataFrame中的缺失值替換為0。
  2. handle_optional_fields函式接受一個DataFrame物件作為引數,並傳回處理後的DataFrame。
  3. 我們使用head()方法來顯示DataFrame的前幾行資料。

異質性(Heterogeneity)

資料正規化過程中,異質性是一個重要的挑戰。資料可能來自不同的來源,具有不同的原始檔案格式,並且可能具有不同的完整度。

  graph LR
    A[資料來源1] -->|JSON|> B[資料湖]
    C[資料來源2] -->|CSV|> B
    D[資料來源3] -->|XML|> B
    B -->|轉換|> E[結構化資料]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資料正規化的過程。資料來自不同的來源(資料來源1、資料來源2、資料來源3),具有不同的原始檔案格式(JSON、CSV、XML)。這些資料被儲存在資料湖中,然後經過轉換,最終變成結構化的資料。

倉儲資料與湖資料:異質性版本

資料湖(Data Lake)通常是儲存入口資料的首選解決方案,因為它們對資料型別的約束較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資料從流式服務(如AWS Kinesis、Apache Kafka)收集,然後傾倒到資料湖中,最後透過操作轉換將部分資料轉換為結構化格式儲存在倉儲中。

結構檢查和型別強制轉換(Schema Checking and Type Coercion)

結構檢查和型別強制轉換是資料正規化中的兩個重要技術。結構檢查是指驗證資料結構是否符合預期,而型別強制轉換是指將資料從一種格式轉換為另一種格式。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設我們有一個DataFrame,包含不同型別的資料
def schema_checking(df):
    # 檢查資料型別
    print(df.dtypes)
    return df

# 結構檢查
data = schema_checking(data)

內容解密:

  1. 我們使用dtypes屬性來檢查DataFrame中各欄位的資料型別。
  2. schema_checking函式接受一個DataFrame物件作為引數,並傳回該DataFrame。
  3. 我們使用print函式來顯示各欄位的資料型別。

語法歧義和語義歧義(Syntactic Versus Semantic Ambiguity)

資料正規化過程中,歧義(Ambiguity)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語法歧義(Syntactic Ambiguity)指的是資料表示方式的混淆,而語義歧義(Semantic Ambiguity)指的是資料目的混淆。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設我們有一個DataFrame,包含歧義資料
def handle_ambiguity(df):
    # 處理語法歧義
    df = df.rename(columns={'clickthrough_annual': 'clickthrough_rate_yr'})
    # 處理語義歧義
    df['clickthrough_rate_yr'] = pd.to_numeric(df['clickthrough_rate_yr'], errors='coerce')
    return df

# 處理歧義
data = handle_ambiguity(data)
print(data.head())

內容解密:

  1. 我們使用rename方法來重新命名DataFrame中的欄位,以解決語法歧義。
  2. 我們使用to_numeric函式來將欄位轉換為數值格式,以解決語義歧義。
  3. 我們使用head()方法來顯示DataFrame的前幾行資料。

未來研究方向

  1. 資料品質管理: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資料品質,包括資料驗證、資料清洗和資料標準化等方面。
  2. 資料整合技術:探索如何有效地整合來自不同來源和格式的資料,包括資料融合和資料整合技術。
  3. 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研究如何在資料處理過程中保護資料安全和隱私,包括資料加密、存取控制和隱私保護技術等方面。

透過不斷地研究和改進資料正規化的技術和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支援資料驅動的決策和創新。未來,資料正規化將繼續在資料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