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圖譜技術在資料整合和實體解析領域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隨著企業資料量的爆炸式增長,如何有效地整合來自不同來源的資料,並準確地識別和解析其中的實體,成為資料管理和分析的關鍵挑戰。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知識圖譜技術,結合圖資料函式庫和圖形演算法,構建一個強大的中繼資料中心,實作資料的有效整合和實體的精確解析。從資料對映到資料血緣分析,從實體識別到圖形演算法,本文將涵蓋一系列關鍵概念和技術,並提供實際的 Cypher 查詢範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應用知識圖譜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中繼資料中心
中繼資料中心的趨勢由玄貓在 2017 年 GraphConnect 歐洲會議上的「在 Airbnb 民主化資料」演講引發。其後,玄貓推出了資料發現中繼資料引擎,LinkedIn 推出了 Datahub。商業解決方案結合了知識圖 для 中繼資料管理。
不僅是大型組織受益於知識圖用於中繼資料管理。有了「中繼資料中心」框架的支援,中繼資料知識圖可以對於建立更高階別的知識圖系統、用於資料科學和用於合規性和監管目的非常有幫助。中繼資料知識圖中捕捉到的實體是現代資料堆積疊中常見的通用資料資產,通常包括資料集、任務和管道以及資料接收器。
資料集連線到資料平臺
表格、檔案、流等任何資料集合都是資料集。資料集連線到一個處理或儲存它們的系統。它們可以分解為一組描述資料集公共結構的資料欄位描述。
圖 8-1 顯示了代表儲存在 Google BigQuery 中的具有客戶資訊的表格的子圖。資料集節點透過源關係連線到資料平臺節點。它有三個欄位節點。
當您納入像圖 8-1 中那樣的中繼資料時,您開始建立一個您在系統中存在的資料地圖。從那裡,您可以在系統之間邏輯地連線共同記錄,以及顯示如何從一個系統輸入到另一個系統透過任務和管道。
任務和資料管道
任務是任何處理資料資產的資料作業。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標準化 CSV 檔案中國家欄位值的 ETL 任務。任務可以分組成形成資料管道或資料流的鏈條。鏈條確定了任務執行的順序,因此使任務之間的依賴關係明確,如圖 8-2 所示。
圖 8-2 顯示瞭如何從一個系統輸出資料成為另一個系統的輸入。它可以用於瞭解哪些系統和使用者觸摸了資料(例如,用於合規性和監管原因),以及幫助瞭解資料的來源。只要任務管道的起點和終點被理解,它們就可以作為捷徑連結反饋到後設資料圖中的資料集部分,如圖 8-1 所示。
資料接收器
資料接收器是任何終端資料消費任務,從商業智慧工具中的資料視覺化到機器學習訓練資料集。資料接收器連線到資料集,但與前面描述的任務不同,它們不會產生新的資料集。後設資料圖中的所有元素都可以連結到資料域,有所有者,並具有描述其品質和新鮮度的屬性。
所有這些元素都可以用於構建一個強大的後設資料知識圖,幫助您瞭解您的資料在哪裡、如何被處理以及誰在使用它們。透過使用玄貓支援的後設資料中心,您可以民主化您的資料,使其更容易被您的組織成員存取和使用。
資料對映與資料知識圖
資料對映是指將資料連線到代表相關商業術語的目錄項,該目錄項來自企業本體論、詞彙表或標準術語,且附有描述或檔案。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哪些使用者和系統消耗了資料,從而有助於系統遷移的規劃,並顯示哪些資料和管道被重視(以及哪些沒有)。
資料知識圖範例
一個範例是描述標準化和彙總銷售資料的資料管道。三個資料集代表銷售資料的CSV格式:原始資料集(sales_details_raw)從作業系統中提取,標準化後的資料集(sales_details_std),以及彙總後的資料集(sales_monthly_agg)。
資料管道的完整檢視
彙總資料集具有三個欄位的節點(customerId、address和renewal_date)。address欄位與位置資訊的目錄項相關聯,指示欄位包含地理位置資訊。目錄由玄貓擁有。資料集本身也連線到一個使用者,作為擁有者,儘管這種關係可以和應該用一個屬性來限定,使用者的角色,例如資料管理員。最後,彙總資料集被玄貓消耗:一個儀錶板代表某種資料視覺化和一個MLFeatureSet,指示資料集被用於機器學習管道。
查詢資料知識圖模型
像圖8-3這樣的模型可以支援資料發現查詢,例如“哪個企業銷售資料集包含客戶位置資訊最受歡迎?”一種衡量資料集受歡迎程度的方法是計算資料被消耗的方式。這個指標可以從資料知識圖中使用Cypher查詢來檢索。
查詢範例
範例8-1是一個Cypher查詢,根據玄貓計算資料集受歡迎程度。
MATCH (d:Dataset)
WHERE (d)-[:associated_with]->(:Domain { name: 'Corporate Sales'}) AND
(d)-[:has_field]->(:Field)-[:associated_with]->
(:CatalogTerm {name:'location_info'})
RETURN d.id AS dataset_id,
d.desc AS dataset_desc,
d.type AS dataset_type,
count{ (d)<-[:consumes]-(d:DataSink) } AS dataset_usage_count
類別似地,可以探索資料知識圖來評估任務失敗的影響。範例8-2顯示了一個查詢,傳回受影響的資料消費者(資料接收器)及其擁有者的列表。
資料血緣分析
另一個常見的使用資料知識圖的分析是資料血緣分析。這個使用案例從圖的角度來看是前一個的逆向。最簡單的資料血緣問題可能是“哪些資料平臺是儀錶板X的資料來源?”答案來自範例8-3中的Cypher查詢。
MATCH (s:DataSink)-[:consumes]->(:Dataset)-[:produces|consumes*2..]->(raw:Dataset)
-[:source]->(dp:DataPlatform)
WHERE s.type = 'Dashboard' AND s.id = 'X'
RETURN raw.id AS sourceDatasetID,
raw.type AS sourceDatasetType,
dp.id AS sourcePlatformID,
dp.type AS sourcePlatformType
還有許多其他與資料管理相關的問題可以問這樣一個豐富的資料集。甚至可以使用圖演算法來分析圖,以顯示團隊和資料域之間的強烈連線(或斷開),因為組織內資料流動的地圖(而這正是這個知識圖所代表的)是公司運作的代理。
瞭解資料與中繼資料之間的關係
在圖中,我們定義關係來描述實體之間的互動。例如,一個圖可以表示一個客戶訂閱了一個服務。然而,關係也可以用來連線資料和中繼資料在同一個圖中。圖 8-4 顯示了一個具有兩層的圖,底層顯示客戶和服務的資料,而頂層包含描述客戶和訂閱資料的中繼資料。
使用像圖 8-4 這樣的知識圖,我們可以回答像「哪些客戶訂閱了服務 X?」這樣的領域問題。我們也可以對答案提供信心。重要的是,資料架構師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實施這種技術,尊重原始系統中的客戶資料。
全球連線的資料檢視
全球連線的資料檢視可以解鎖許多重要的使用案例。圖 8-4 顯示了資料和中繼資料平面的強大組合,但很容易看到如何構建客戶的完整檢視。您可以用客戶的行為、偵測模式和適應行為來豐富原始客戶檢視。
在中繼資料層面,您可以從一個連線到資料來源的 WELL 描述的資料集目錄開始。但是,您也可以使用本章後面的技術來豐富它們,使用分類別法、術語表和本體論來啟用互操作性。或者,您可以新增所有權或管理資訊來增強資料治理,並對映資料來自哪裡以及哪些系統和個人處理過它。
關於實體識別的問題
能夠自信地識別一個人或事物是商業資訊系統的基本。給定兩條記錄,您能夠確定它們是否代表同一個真實世界中的事物(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地方等)嗎?
這個問題通常出現在整合不同系統的資料時,您需要推斷一條記錄在一個系統中是否有對應的記錄在另一個系統中。在這種情況下,它通常被稱為實體解析或主資料管理。
在本章中,您將學習知識圖如何幫助您解決身份問題。您將看到知識圖的拓撲結構如何給您信心地連線多個實體,並允許您將它們當作單個金標準記錄進行推理。
身份知識圖
知道您的客戶是身份和其眾多困難的部分。例如,Jane Coleman 已經是銀行信用卡的快樂和盈利的客戶多年了。
幾個月前,Jane 結婚並改用了丈夫 Peter 的姓氏。Jane Downe 和 Peter Downe 是銀行聯合支票賬戶的所有者。但是,銀行如何知道 Jane Coleman 和 Jane Downe 是同一個人呢?沒有義務要求 Jane 告知銀行;事實上,她可以繼續使用她的孃家姓氏(在某些專業人士中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例如醫生)。
因此,Jane 定期收到郵件,邀請她開設信用卡賬戶,而她已經擁有了一個。這明顯是一種浪費時間和金錢,可能對 Jane 造成了一定的煩惱。但是,如果 Jane 是一個詐騙者,那麼追蹤她的所有活動將受到玄貓的阻礙。
當記錄具有一致的強識別符時,則很容易連線它們。這是為什麼資料函式庫從業者非常關心像唯一識別符這樣的事情,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在人類層面上,思考像社會安全號碼或護照號碼對於個人,或者產品的唯一 SKU,或者公司的唯一識別符號等東西。
但是,並非所有事情都像唯一識別符號那樣簡單。有一些案例,像前面描述的銀行例子,其中強識別符號可能存在,但不一致地分佈在所有資料中。也許 Jane 使用她的駕駛執照開設了信用卡賬戶,而使用她的護照開設了當前賬戶。
資料整合與實體解析
資料整合可能是最常見的情況。不同的應用程式儲存相同資料的變體,以供不同的功能使用,但往往需要將多個系統中的資料結合起來以進行分析。銷售應用程式、客戶關係管理(CRM)、行銷等都儲存客戶資料(或產品資料、事件資料等),但這些資料是獨立收集和管理的。這導致記錄被以不同的方式標識和描述,由玄貓進行管理,沒有跨系統的一致強識別符號。
任何分析工作量(分析、報告、預測模型構建)都需要先解決重複問題才能對整合的資料進行可靠的分析。重複記錄必須被識別以便合併成主資料實體(金標準記錄),以建立單一可信的檢視。
根據圖的實體解析步驟
在進行實體解析時,我們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驟來處理資料。以下是根據圖的實體解析步驟:
- 資料準備: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確保資料品質符合要求。當有多個資料集來自不同系統時,需要對這些資料進行調整,以使其可比。這包括對資料型別和單位進行對齊,例如所有距離都以公里為單位,所有價格都以美元為單位等。
- 實體匹配:在這一步驟中,我們需要將不同的記錄進行匹配,以確定它們是否代表同一個實體。這涉及到對資料進行清理、標準化和比較,以找出匹配的記錄。
- 主記錄的維護:在匹配過程完成後,需要維護一個主記錄,這個記錄包含了所有匹配記錄的資訊。這個主記錄將用於儲存最終的實體資訊。
資料準備示例
假設我們有三個資料集:ds1.csv、ds2.csv和ds3.csv。每個資料集包含了不同的人員資訊,包括姓名、信箱、社會安全號碼和護照號碼等。
### ds1.csv
| system_id | full_name | email | ssn | passport_no | yob |
| --- | --- | --- | --- | --- | --- |
| 1_1 | Sidney Bernardy | sbernardy0@va.gov | 252-13-7091 | A465901 | 1979 |
| 1_2 | Ernestine Ouchterlony | eouchterlony1@sun.com | 557-21-3938 | CF3586 | 1999 |
| 1_3 | Cherish Gosnall | cgosnall2@google.com.br | 422-45-7305 | BS945813 | 1983 |
| 1_4 | Husein Sprull | hsprull3@va.gov | 123-03-8992 | FG45867 | 1980 |
| 1_5 | Jonathan Pedracci | jpedraccig@gateway.com | 581-96-2576 | null | 1991 |
### ds2.csv
| system_id | name | email | ssn | passport_no | age |
| --- | --- | --- | --- | --- | --- |
| 2_1 | Bernardy, Sydney Joanne | null | null | A465901 | 44 |
| 2_2 | Ouchterlony, Ernestine M. | null | null | CF3586 | 24 |
### ds3.csv
| system_id | first_name | last_name | email | ssn | passport_no | dob |
| --- | --- | --- | --- | --- | --- | --- |
| 3_1 | Syd J | Bernardy | sjb@gmail.com | 252-13-7091 | null | 1979-05-13 |
| 3_2 | C | Gosnall | null | 422-45-7305 | null | 1983-04-23 |
| 3_3 | Jon | Pedracci | pedracci@outlook.com | null | TH834501 | 1991-12-05 |
| 3_4 | Hana | Sprull | hsprull3@va.gov | 465-63-9210 | null | 1984-10-13 |
資料載入和轉換
使用Cypher語言,可以將這些資料載入圖資料函式庫,並進行必要的轉換,以使其可用於實體匹配。以下是示例Cypher指令碼:
LOAD CSV WITH HEADERS FROM "file:///ds1.csv" AS row
CREATE (p:Person) SET p.source = "ds1", p += properties(row);
LOAD CSV WITH HEADERS FROM "file:///ds2.csv" AS row
CREATE (p:Person) SET p.source = "ds2", p += properties(row);
LOAD CSV WITH HEADERS FROM "file:///ds3.csv" AS row
CREATE (p:Person) SET p.source = "ds3", p += properties(row);
日期和姓名的標準化
為了使日期和姓名資訊可比,需要進行標準化。以下是標準化日期和姓名的Cypher指令碼: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1" SET p.m_yob = toInteger(p.yob);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2" SET p.m_yob = date().year - toInteger(p.age);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3" SET p.m_yob = date(p.dob).year;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1" SET p.m_fullname = toLower(trim(p.full_name));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2"
WITH p, split(p.name,",") AS parts
SET p.m_fullname = toLower(trim(parts[1]) + ' ' + trim(parts[0]));
MATCH (p:Person) WHERE p.source = "ds3"
SET p.m_fullname = toLower(trim(p.first_name) + ' ' + trim(p.last_name));
這些指令碼可以用於標準化日期和姓名資訊,使其可用於實體匹配。
身分識別知識圖
在資料整合和標準化後,圖資料就可以應用匹配規則了。
阻塞鍵
資料準備階段可能包括生成阻塞鍵。阻塞是一種技術,用於減少搜尋空間,從而提高效能。當尋找重複項時,您需要將每個記錄與其他每個記錄進行比較,需要進行 n^2 次操作,其中 n 是元素數量。為了減少這個計算負擔,您需要避免比較不太可能產生匹配的對。這就是阻塞鍵的作用。只有具有相同阻塞鍵的候選項才會相互比較。有時資料中的特徵可以用作阻塞鍵。例如,您可以使用郵政編碼,只比較代表實體的記錄,這些實體位於合理的距離內。當“自然”阻塞鍵不存在時,您仍然可以合成它們,包括使用演算法或機器學習模型來建議它們。
實體匹配
匹配是實體解析過程中的核心活動,其中應用身份邏輯。您將根據業務啟發式定義何時兩個實體被視為相同。這是透過應用一組根據準備階段中確定和準備的特徵的規則來完成的。這些規則可以在複雜性方面有所不同,但通常根據精確匹配(對強識別符有用),根據距離定義的近似匹配(數值、日期、嵌入),並可能引入模糊元素(字串相似性、值近似等)。一些規則將提供無歧義的匹配(例如強識別符),而其他規則將為機率評分提供加權。
以下演算法提供了一種系統的方法來應用匹配規則:
- 建立相同關係:為具有強識別符特徵匹配的節點建立相同關係。
- 建立加權相似關係:為具有弱識別符特徵匹配且不存在相同關係的節點建立加權相似關係。
- 刪除相似關係:刪除具有強識別符特徵不匹配的相似關係。
- 應用修正因子:當非識別符特徵匹配時,應用修正因子到相似關係的權重中。
- 刪除低於閾值的相似關係:刪除相似性評分低於最小閾值的相似關係。
這些規則的應用生成了一個圖,其中相關節點透過相同和相似關係連線,連線的節點標識唯一實體。這四個步驟隱含地定義了三種型別的特徵:強識別符、弱識別符和非識別符特徵。
實作
在示例中,兩個強識別符是護照號碼(passport_no)和社會安全號碼(ssn)。第一步驟將在任何具有相同強識別符值的Person節點之間例項化一個相同關係。
注意引入了 id(p1) > id(p2) 的過濾器,以避免比較 p1 和 p2 然後再比較 p2 和 p1。這是因為相同關係是對稱的(如果 p1 與 p2 相同,那麼 p2 與 p1 也相同),因此沒有必要在兩個方向上比較它們並建立兩個相同關係。
示例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建立相同關係和加權相似關係,並演示瞭如何應用匹配規則以實作實體解析。
個體識別知識圖譜中的圖形基礎實體解析
在個體識別知識圖譜中,實體解析是一個關鍵步驟,涉及識別和合併不同來源的重複實體。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幾個步驟,包括建立相同實體關係、過濾弱識別符相似性、調整相似性權重等。
建立相同實體關係
當兩個實體具有相同的強識別符(如社會安全號碼或護照號碼)時,可以建立一個「相同」關係(SAME_AS)來連線這兩個實體。然而,當只有弱識別符(如姓名)匹配時,需要使用字串相似度度量(如Jaro-Winkler距離)來評估相似性。如果相似度超過一定閾值,則建立一個「相似」關係(SIMILAR)。
過濾弱識別符相似性
在建立「相似」關係後,需要過濾掉那些在強識別符上不同的實體。這可以透過檢查社會安全號碼或護照號碼是否不同來實作。如果這些強識別符不同,則刪除「相似」關係。
調整相似性權重
最後,可以根據其他特徵(如出生年份)調整「相似」關係的權重。如果出生年份非常相似,則可以增加相似性權重;如果出生年份差異太大,則可以減少相似性權重。這個調整過程可以根據具體使用案例需求進行定製。
實作細節
在實作這些步驟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使用適合的字串相似度度量來評估弱識別符的相似性。
- 過濾掉那些在強識別符上不同的實體,以避免不正確的合併。
- 根據具體使用案例需求調整相似性權重,以提高實體解析的準確性。
透過這些步驟和注意事項,可以有效地實作個體識別知識圖譜中的圖形基礎實體解析,從而提高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圖解實體識別之圖基演算法
在實體識別中,圖基演算法是一種強大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找出實體之間的關聯。這種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實體之間的關聯表示為圖形,然後使用圖形演算法來找出實體之間的連線。
實體識別的挑戰
實體識別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實體之間的關聯可能很複雜,且可能存在多個相同的實體。例如,兩個人的名字可能相同,但他們可能是不同的人。因此,需要有一種方法來區分這些實體。
圖基演算法
圖基演算法是一種將實體之間的關聯表示為圖形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實體之間的連線。圖基演算法的基本步驟如下:
- 建立圖形: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圖形來表示實體之間的關聯。這個圖形可以是有向圖或無向圖,取決於實體之間的關聯的性質。
- 新增節點:然後,需要新增節點到圖形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實體。
- 新增邊:接下來,需要新增邊到圖形中,每個邊代表兩個實體之間的關聯。
- 執行演算法:最後,需要執行圖基演算法來找出實體之間的連線。
Weakly Connected Components 演算法
Weakly Connected Components (WCC) 演算法是一種常用的圖基演算法,用於找出圖形中的連線元件。WCC 演算法的基本步驟如下:
- 建立圖形: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圖形來表示實體之間的關聯。
- 執行 WCC 演算法:然後,需要執行 WCC 演算法來找出圖形中的連線元件。
- 輸出結果:最後,需要輸出 WCC 演算法的結果,即圖形中的連線元件。
例項
以下是一個例項,示範如何使用 WCC 演算法來找出實體之間的連線。
假設我們有一個圖形,表示以下幾個人的關聯:
- A 和 B 有相同的名字
- B 和 C 有相同的社會安全號碼
- C 和 D 有相同的護照號碼
使用 WCC 演算法,可以找出以下幾個連線元件:
- {A, B, C, D}
這意味著 A、B、C 和 D 是同一個實體。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使用 Cypher 查詢語言,實作了 WCC 演算法。其中,gds.wcc.stream
函式用於執行 WCC 演算法,YIELD
子句用於指定輸出的欄位,WITH
子句用於指定臨時變數,RETURN
子句用於指定最終輸出的欄位。
圖表翻譯:
下面是使用 Mermaid 語法繪製的 WCC 演算法流程圖:
graph TD A[建立圖形] --> B[新增節點] B --> C[新增邊] C --> D[執行 WCC 演算法] D --> E[輸出結果]
這個流程圖示範了 WCC 演算法的基本步驟,即建立圖形、新增節點、新增邊、執行 WCC 演算法和輸出結果。
身份知識圖:實作資料整合與實體解析
在資料整合和實體解析中,身份知識圖(Identity Knowledge Graph)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建立一個連線各個實體和其相關資料的圖結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複雜的資料關係。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圖資料函式庫和演算法來建立和查詢身份知識圖。
建立身份知識圖
為了建立身份知識圖,我們首先需要準備資料。這通常涉及到從不同的來源收集和整合資料,然後使用適當的演算法來識別和連線相關的實體。一個常用的演算法是弱連線分量演算法(Weakly Connected Components, WCC),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圖中連線的子圖。
以下是一個使用Cypher指令碼建立實體節點(金色記錄)並連線到原始節點的例子:
CALL gds.wcc.stream('identity-wcc')
YIELD nodeId, componentId
WITH gds.util.asNode(nodeId) AS person, componentId AS golden_id
MERGE (pg:PersonMaster { uid: golden_id })
ON CREATE SET pg.fullname = person.m_fullname,
pg.ssn = person.ssn, pg.passport_no = person.passport_no
ON MATCH SET pg.ssn = coalesce(pg.ssn,person.ssn),
pg.passport_no = coalesce(pg.passport_no,person.passport_no)
MERGE (pg)-[:HAS_REFERENCE]->(person)
這個指令碼使用WCC演算法來找出連線的子圖,然後為每個子圖建立一個實體節點(金色記錄)。它還會連線原始節點到對應的實體節點,從而建立起身份知識圖。
查詢身份知識圖
一旦身份知識圖建立起來,我們就可以使用Cypher查詢語言來查詢和分析資料。例如,我們可以使用以下查詢來取得一個實體的所有相關參考資料:
MATCH (pg:PersonMaster { uid: 'golden_id' })-[:HAS_REFERENCE]->(person)
RETURN pg.fullname, pg.ssn, pg.passport_no, person.m_fullname, person.ssn, person.passport_no
這個查詢會傳回指定實體的所有相關參考資料,包括姓名、社會安全號碼和護照號碼等資訊。
圖表翻譯:實體解析與圖表應用
在實體解析的過程中,圖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圖表可以幫助我們視覺化實體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理解實體解析的結果。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圖表來改善實體解析的結果。
實體解析流程
實體解析的流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驟:
- 資料收集:收集來自不同資料源的資料。
- 資料預處理: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預處理,例如去除噪音、填補缺失值等。
- 實體識別:識別出實體,並將其與其他實體進行比較。
- 實體合併:合併相同的實體,形成一個統一的實體表示。
圖表應用
圖表可以在實體解析的各個步驟中發揮作用。例如,在資料預處理階段,圖表可以用於視覺化資料的分佈情況,幫助我們瞭解資料的特點。在實體識別階段,圖表可以用於視覺化實體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瞭解實體之間的相似度和差異性。
結構相似性演算法
結構相似性演算法是一種常用的圖表演算法,用於計算兩個圖表之間的相似度。這種演算法可以用於實體解析,幫助我們瞭解實體之間的相似度和差異性。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建構資料知識圖譜,特別是針對身份識別的知識圖譜,展現了圖資料函式庫在資料整合和實體解析上的顯著優勢。本文深入剖析了從資料蒐集、資料預處理、實體識別到實體合併的完整流程,並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圖演算法,例如弱連線分量演算法(WCC)及結構相似性演算法,有效解決資料孤島和實體重複等難題。
分析顯示,藉由圖資料函式庫的關聯特性,能更有效率地連結不同來源的資料,並透過圖形化的呈現方式,讓資料關係一目瞭然。例如,Cypher 查詢語言的應用,簡化了資料比對和合併的複雜性,同時提升了查詢效率。然而,建構和維護知識圖譜仍存在挑戰,例如需要專業的圖資料函式庫技術和知識,以及資料品質和一致性等問題。
展望未來,隨著圖資料函式庫技術的持續發展和普及,預期知識圖譜的應用將更加廣泛。特別是在身份識別領域,結合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將能更精確地識別和解析實體,進而提升資料分析和決策的準確性。同時,圖演算法的持續最佳化也將有助於降低建構和維護知識圖譜的門檻,使其更容易被各個領域採用。
對於企業而言,匯入圖資料函式庫和知識圖譜技術,能有效提升資料治理能力,並從中挖掘更多商業價值。建議企業技術團隊應積極探索和學習相關技術,並根據自身業務需求,選擇合適的圖資料函式庫解決方案和演算法,逐步建構符合自身需求的資料知識圖譜,以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