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物聯網應用日趨普及,安全議題也越發重要。本文從裝置、網路、雲端等多個層面探討物聯網安全防護策略,包含硬體安全、韌體更新安全、網路安全監控、身份驗證與授權、風險評估及安全審計等。同時也探討如何選擇合適的微控制器、即時作業系統、雲端平臺以及安全工具,構建一個全面的物聯網安全體系。文章也涵蓋了安全設計的重要性,強調從設計階段就應將安全考量納入,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審計和監控的重要性

對於企業安全,定期的審計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安全區域應該在閘道器層面由專業人員進行監控,並配合安全資訊和事件管理(SIEM)系統。同時,必須確保在審計過程中,未經授權的隱私資料不會被公開。

審計流程

審計流程包括以下步驟:

  1. 確定審計物件:首先需要明確審計的目標是什麼。例如,運營審計、質量審計、安全審計等。
  2. 定義審計目標:一旦確定了審計物件,下一步就是要了解為什麼要進行審計。從審計者的角度來看,採用根據風險的方法來定義審計目標是合理的。

風險類別和審計目標

下表列出了IoT風險類別及其例子,幫助預測審計的目標:

風險類別例子
業務健康和安全、法規遵從、使用者隱私、意外成本
運營不適當的功能存取、影子使用、效能
技術裝置更新、裝置管理

實施審計和監控

為了確保企業安全,需要實施有效的審計和監控機制。這包括:

  • 定期審計:對系統和裝置進行定期審計,以確保其符合安全標準和法規要求。
  • 實時監控:使用SIEM系統等工具實時監控安全事件和異常,快速響應和處理安全威脅。
  • 風險評估: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和評估潛在的安全風險,從而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風險降低和控制。

網際網路物聯網(IoT)安全風險與防護策略

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IoT)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智慧裝置和系統的普及,使得安全風險也逐漸增加。因此,瞭解IoT的安全風險和採取有效的防護策略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IoT安全風險分類

IoT安全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裝置漏洞:IoT裝置的硬體和軟體漏洞可能會被攻擊者利用,從而導致裝置被入侵和控制。
  • 資料洩露:IoT裝置收集和傳輸的資料可能會被攻擊者擷取和利用,從而導致隱私洩露和經濟損失。
  • 網路攻擊:IoT裝置可能會受到網路攻擊,例如DDoS攻擊、病毒攻擊等,從而導致裝置和系統的崩潰。

IoT安全防護策略

為了防止IoT安全風險,以下幾種策略可以被採用:

  • 安全的裝置設計:IoT裝置的設計應該考慮安全性,例如使用安全的通訊協議、加密資料等。
  • 定期更新和維護:IoT裝置和系統應該定期更新和維護,從而修復漏洞和提高安全性。
  • 安全的資料儲存和傳輸:IoT裝置收集和傳輸的資料應該被安全儲存和傳輸,例如使用加密和安全的通訊協議。
  • 網路安全防護:IoT裝置和系統應該被配置網路安全防護,例如防火牆、入侵檢測等。

Audit IoT Framework

Audit IoT Framework是一種評估IoT安全性的框架,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 定義審計目標:定義審計的目標和範圍,例如評估IoT裝置的安全性。
  2. 識別審計物件:識別需要被審計的IoT裝置和系統,例如感測器、執行器等。
  3. 確定審計程式:確定審計的程式和步驟,例如收集資料、評估安全性等。
  4. 評估安全性:評估IoT裝置和系統的安全性,例如評估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等風險。

Secure Acquisition Process

Secure Acquisition Process是一種安全的IoT裝置採購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 定義採購需求:定義採購的需求和要求,例如安全性、功能性等。
  2. 評估供應商:評估供應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評估供應商的安全認證、評價等。
  3. 採購裝置:採購符合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的IoT裝置。
  4. 驗證裝置:驗證採購的IoT裝置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例如評估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等風險。

Secure Update Process

Secure Update Process是一種安全的IoT裝置更新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 定義更新需求:定義更新的需求和要求,例如安全性、功能性等。
  2. 評估更新風險:評估更新的風險,例如評估更新的安全性、相容性等。
  3. 更新裝置:更新IoT裝置,例如更新軟體、韌體等。
  4. 驗證更新:驗證更新的IoT裝置的安全性和功能性,例如評估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等風險。
內容解密:

以上內容解釋了IoT安全風險和防護策略,包括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網路攻擊等風險,以及安全的裝置設計、定期更新和維護、安全的資料儲存和傳輸、網路安全防護等策略。同時,介紹了Audit IoT Framework、Secure Acquisition Process和Secure Update Process等框架和過程,可以幫助評估和提高IoT安全性。

  graph LR
    A[IoT安全風險] --> B[裝置漏洞]
    A --> C[資料洩露]
    A --> D[網路攻擊]
    E[安全的裝置設計] --> F[定期更新和維護]
    E --> G[安全的資料儲存和傳輸]
    E --> H[網路安全防護]
    I[Audit IoT Framework] --> J[Secure Acquisition Process]
    I --> K[Secure Update Process]

圖表翻譯:

以上圖表展示了IoT安全風險和防護策略的關係,包括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網路攻擊等風險,以及安全的裝置設計、定期更新和維護、安全的資料儲存和傳輸、網路安全防護等策略。同時,展示了Audit IoT Framework、Secure Acquisition Process和Secure Update Process等框架和過程,可以幫助評估和提高IoT安全性。

保護IoT更新過程的安全

為了防止IoT裝置的更新過程中被攻擊者利用,企業需要採取多種安全措施。首先,企業需要了解每個支援其IoT裝置的廠商的更新過程,包括其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程式碼。

防止惡意軟體注入

企業需要防止在更新過程中注入惡意軟體或韌體。這可以透過使用加密簽名來驗證更新過程在執行之前。這樣可以確保更新過程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確保更新過程的安全

企業需要確保更新過程不會導致裝置的功能異常。這可以透過對更新過程進行嚴格的測試和驗證來實現。

身份驗證和授權

企業需要使用授權的機器身份來驗證廠商的身份和授權,確保只有授權的廠商才能夠訪問裝置並進行更新或修補。

確保更新的完整性

企業需要確保更新和修補的完整性,防止未經授權的實體修改更新過程的程式碼。這可以透過使用程式碼簽名來實現,將簽名應用於所有軟體元件的韌體更新中。

保護IoT更新過程的組織

有一些組織致力於保護IoT更新過程,例如Venafi TLS Protect和CodeSign Protect。這些組織提供了安全的更新過程解決方案,保護IoT裝置免受攻擊和漏洞的影響。

建立服務等級協議

如前所述,IoT現在被實施為PaaS(平臺即服務),廠商不再出售IoT產品,而是提供IoT服務。因此,企業需要與廠商建立服務等級協議,規定更新過程的安全和完整性要求,確保IoT裝置的安全和可靠性。

  flowchart TD
    A[企業] --> B[瞭解更新過程]
    B --> C[防止惡意軟體注入]
    C --> D[確保更新過程的安全]
    D --> E[身份驗證和授權]
    E --> F[確保更新的完整性]
    F --> G[保護IoT更新過程]
    G --> H[建立服務等級協議]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描述了企業保護IoT更新過程的安全的步驟。首先,企業需要了解更新過程,然後防止惡意軟體注入,確保更新過程的安全,進行身份驗證和授權,確保更新的完整性,最後建立服務等級協議,以確保IoT裝置的安全和可靠性。

企業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服務等級協議(SLA)

在物聯網(IoT)服務中,企業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服務等級協議(SLA)是一份重要的檔案,該檔案定義了服務的內容、服務的等級以及雙方的權利和義務。SLA的目的是確保服務提供者能夠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同時也能夠保護企業的利益。

SLA的內容

SLA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 服務的描述:定義服務的內容、範圍和界限
  • 服務等級:定義服務的效能、可用性和響應時間
  • 事件響應:定義服務提供者在事件發生時的響應程式
  • 資料隱私和保密:定義服務提供者如何處理和保護企業的資料
  • 服務的可用性:定義服務的可用時間和維護時間

SLA的重要性

SLA對於企業和服務提供者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企業:

  • 確保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
  • 減少風險和損失
  • 改善與服務提供者的溝通和合作

同時,SLA也可以幫助服務提供者:

  • 提高服務的質量和可靠性
  • 減少風險和損失
  • 改善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

隱私協議

除了SLA,企業和服務提供者還需要簽署隱私協議,以保護企業的資料隱私和保密。隱私協議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 資料的處理和保護:定義服務提供者如何處理和保護企業的資料
  • 資料的傳輸和共享:定義服務提供者如何傳輸和共享企業的資料
  • 資料的儲存和刪除:定義服務提供者如何儲存和刪除企業的資料
  • 資料的安全措施:定義服務提供者如何保護企業的資料

新的風險和責任

當企業將IoT系統整合到其業務中時,可能會引入新的風險和責任。企業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新的風險和責任:定義IoT系統可能引入的新的風險和責任
  • 風險評估: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IoT系統可能引入的風險
  • 風險控制:實施風險控制措施,以減少IoT系統可能引入的風險
圖表翻譯:
  graph LR
    A[企業] -->|簽署SLA|> B[服務提供者]
    B -->|提供服務|> A
    A -->|簽署隱私協議|> B
    B -->|保護資料|> A
    A -->|風險評估|> C[風險控制]
    C -->|實施風險控制|> B

此圖表展示了企業和服務提供者之間的SLA和隱私協議的關係,同時也展示了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過程。

物聯網安全風險與責任

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的發展,各種智慧裝置和系統的普及,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和責任。企業和組織需要考慮到這些風險和責任,以確保系統的安全和可靠性。

例如,自動駕駛車輛(SDVs)由玄貓引入,雖然宣稱是安全的駕駛車輛,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引入了新的風險和責任,例如因為使用高燃性鋰離子電池而導致的火災風險、不完善的技術、缺乏自駕規範、網路攻擊、虛假的安全感等。因此,企業需要從責任的角度考慮到這些新的風險和責任。

另一個方面的責任可以在無人機(也稱為無人航空器)中研究。無人機無疑提供了以前從未有過的能力,但除了優點之外,無人機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和責任。索賠和訴訟管理聯盟已經確定了隱私、財產和身體傷害等主要問題,以及可能導致控制權喪失、欺騙攻擊和資料安全漏洞的技術風險。因此,組織需要採取預防和保護技術來防止這些攻擊。組織現在正在使用按使用付費(PPU)無人機保險解決方案來分散他們的責任和風險。

物聯網物理安全計劃的建立

當我們談論物聯網安全時,專業人士基本上只考慮到軟體和網路的風險。然而,駭客是非常有創意的,可以使用任何必要的方法來訪問裝置和網路。因此,除了軟體安全之外,組織還需要確保裝置的物理安全。物聯網元件、埠、引腳和電路是進入網路的入口點,如果被玄貓控制,則可以輕鬆地訪問整個網路。

定期審查和維護裝置以保護它們的物理安全是組織的最高優先事項。以下方法被用來物理上保護裝置和網路,以免進一步投資:

  • 部署只有經過驗證的裝置
  • 將裝置放在防篡改的外殼中
  • 啟用只有經過驗證的裝置的訪問
  • 當裝置被篡改時停用它
  • 防止訪問任何硬體元件
  flowchart TD
    A[裝置部署] --> B[驗證]
    B --> C[防篡改外殼]
    C --> D[訪問控制]
    D --> E[篡改檢測]
    E --> F[停用]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物聯網裝置的物理安全過程。首先,裝置需要部署和驗證,以確保其安全性。然後,裝置需要被放在防篡改的外殼中,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接下來,需要啟用只有經過驗證的裝置的訪問,以防止未經授權的使用。當裝置被篡改時,需要停用它,以防止進一步的損害。

內容解密:

本文討論了物聯網安全風險和責任的重要性。企業和組織需要考慮到這些風險和責任,以確保系統的安全和可靠性。物聯網裝置的物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定期審查和維護裝置以保護它們的物理安全。透過部署只有經過驗證的裝置、將裝置放在防篡改的外殼中、啟用只有經過驗證的裝置的訪問、停用被篡改的裝置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護物聯網裝置和網路的安全。

網路安全的重要性:選擇合適的技術

在設計安全的系統時,選擇合適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不僅涉及到硬體的選擇,也包括了軟體和服務的選擇。在物聯網(IoT)領域,安全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因為物聯網裝置通常都與敏感的資料和系統相連。

硬體選擇:安全的物聯網裝置

物聯網裝置的開發者需要選擇那些具有更多安全功能的元件,以保護使用者的資訊免受威脅和攻擊。物聯網裝置,也被稱為物聯網節點,通常包括嵌入式感測器、收發器和微控制器(MCU),以及外部記憶體和電源。微控制器是物聯網裝置中的主要元件,它包含了CPU、記憶體和可程式設計的輸入/輸出外圍裝置。

選擇微控制器(MCU)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它直接影響到物聯網裝置的安全性和效能。低功耗的特點使得微控制器成為資源受限的物聯網應用的首選。選擇微控制器需要根據物聯網裝置的功能需求來進行。例如,在自動化應用中,如工業和醫療領域,通常使用32位微控制器;而在需要更高精度和效能的應用中,可能會使用16位微控制器,如Intel-8096。

安全性考量

在選擇微控制器時,需要考慮以下安全性特點:

  1. 整合安全元件功能:這可以提供額外的安全功能,例如加密和安全儲存。
  2. 抗篡改:這可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修改。
  3. 無限安全金鑰儲存:這可以確保安全金鑰的安全儲存和管理。
  4. 硬體加密加速:這可以提高加密和解密的效率和安全性。
  5. SPA(簡單功率分析)/DPA(差分功率分析)抗性:這可以防止側通道攻擊。
  6. 隔離技術,包括Arm® TrustZone®:這可以提供硬體級別的隔離和安全保護。
內容解密:

上述內容強調了在物聯網領域中選擇合適的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微控制器的選擇。安全性是物聯網系統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需要考慮到多個安全特點和功能,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flowchart TD
    A[選擇微控制器] --> B[考慮安全性特點]
    B --> C[整合安全元件功能]
    B --> D[抗篡改]
    B --> E[無限安全金鑰儲存]
    B --> F[硬體加密加速]
    B --> G[SPA/DPA抗性]
    B --> H[隔離技術]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表明了選擇微控制器的過程和需要考慮的安全性特點。從選擇微控制器開始,需要考慮到多個安全性特點,包括整合安全元件功能、抗篡改、無限安全金鑰儲存、硬體加密加速、SPA/DPA抗性和隔離技術。這些安全性特點可以有效地保護物聯網系統免受各種威脅和攻擊。

選擇實時作業系統

在物聯網(IoT)裝置中,除了需要安全的微控制器(MCU)外,也需要一個安全的作業系統。物聯網裝置中使用的作業系統是實時作業系統(RTOS),它可以同時執行多個任務,且記憶體使用率低。目前,市場上有許多開源和商業的RTOS可供選擇,但是在選擇RTOS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關鍵點:

  • 嚴格的存取控制
  • 可信任的執行環境
  • 高安全性的微核心
  • 核心分離
  • 效能
  • 可擴充套件性
  • 連線性
  • 模組化

與MCU一樣,RTOS的選擇也取決於IoT應用程式的型別。如圖3.10所示,選擇的RTOS應該符合所需的行業特定標準。一些行業標準的例子包括:

  • DO-178B:航空和航空電子系統的標準
  • IEC 61508:工業控制系統的功能安全標準
  • ISO 62304:醫療裝置軟體的標準
  • SIL3/SIL4:運輸和核能系統的安全完整性標準

圖3.10:RTOS分類

IoT關係平臺 在IoT時代,IoT平臺正以最好的技術而興起,用於建立IoT應用程式。這些平臺為使用者提供了諸如建立、測試和部署等功能能力,以及支援安全功能。這些平臺還有助於建立資產管理功能、身份驗證和授權功能以及監控功能。它們允許開發人員透過軟體開發工具包(SDK)、API和介面卡建立組織的IoT裝置。市場上有許多IoT平臺可供選擇,例如:

  • Cisco IoT雲連線
  • Cisco IoT雲連線平臺為移動運營商提供IoT解決方案,涉及網路、安全和資料管理。Cisco IoT提供集中式的操作安全控制,保護控制系統免受人為錯誤和攻擊的影響。此外,它還提供了增加的可視性和控制。
  • IBM Watson IoT
  • IBM Watson的平臺捕捉和調查裝置、機器和裝置的資料,以瞭解更強大的決策元件。這個平臺提供了AI、分析和領域專業知識,捕捉實時資料,並以合理的成本提供安全性。IBM Cloud Pak庫用於提供安全解決方案,整合安全應用程式、服務、可自定義的擴充套件、儀錶板和新聞源。為了增強安全功能,提供了擴充套件外掛,支援儀錶板安全、啟用威脅智慧模組,識別和優先考慮威脅,探索安全規則使用案例,從安全工具和平臺中提供安全見解,使用資料瀏覽器。

物聯網(IoT)安全平臺與技術

隨著物聯網(IoT)裝置的普及,安全性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關注點。為了確保IoT裝置和資料的安全,各種安全平臺和技術被開發出來。以下是幾個重要的IoT安全平臺和技術。

Google Xively

Google Xively是一個雲端平臺,允許產品公司將其裝置連線到雲端並管理連線的裝置和資料。Xively使用Identity Manager來管理裝置、人和應用程式的身份,並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性。它支援使用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來提供安全的資料傳輸。

ThingWorx

ThingWorx是一個IoT平臺,管理工業IoT應用程式的開發生命週期。它允許IoT裝置連線、資料分析和解決方案部署。ThingWorx提供安全的資料存取和遠端管理,使用加密庫來提供安全的軟體更新。

加密安全API

加密安全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是一種使用加密庫來保護IoT系統的方法。它提供系統管理、網路和資料應用程式的保護,使用加密、驗證和完整性保護來保護資料。這些庫可以嵌入金屬晶片中,並可以靜態或動態地連結到系統中。

在選擇加密API之前,安全設計師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是否需要保護端到端的應用程式資料
  • 中間系統是否需要存取資料
  • 安全性需要在哪裡,內部儲存還是外部儲存
  • 潛在的漏洞和其對IoT應用程式資料的影響

市場上有許多加密安全庫可供選擇,包括mbedTLS、BouncyCastle、OpenSSL、WolfCrypt(wolfSSL)、Libgcrypt和Crypto++。

身份驗證和授權

身份驗證和授權是IoT安全中最重要的領域,需要仔細選擇技術。身份驗證是建立IoT裝置的身份信任,並保護生成的資料免受不安全存取的影響。

以下是幾個重要的身份驗證和授權技術:

  • 使用加密庫來提供安全的身份驗證和授權
  • 使用TLS來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性
  • 使用Identity Manager來管理裝置、人和應用程式的身份
內容解密:

以上內容介紹了幾個重要的IoT安全平臺和技術,包括Google Xively、ThingWorx、加密安全API和身份驗證和授權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提供IoT裝置和資料的安全性,同時需要考慮潛在的漏洞和其對IoT應用程式資料的影響。

圖表翻譯:

  graph LR
    A[IoT裝置] --> B[加密安全API]
    B --> C[身份驗證和授權]
    C --> D[安全的資料傳輸]
    D --> E[雲端平臺]
    E --> F[資料分析和解決方案]

以上圖表展示了IoT裝置、加密安全API、身份驗證和授權、安全的資料傳輸、雲端平臺和資料分析和解決方案之間的關係。

網路與授權:IoT系統的安全基本

在物聯網(IoT)系統中,網路和授權是確保每個端點身份的過程。憑證過程用於驗證系統的身份。軟體基礎的認證有多種方法,包括單向認證、雙向認證、 三向認證和分散式認證。

單向認證

在單向認證中,只有一方需要驗證自己的身份。例如,在SSL認證中,客戶端需要驗證自己給伺服器,但伺服器不需要驗證自己給客戶端。

雙向認證

雙向認證,也稱為相互認證,需要兩方都驗證對方的身份。例如,在點對點通訊中,兩個節點需要相互驗證。

三向認證

在三向認證中,中央權威機構驗證兩方的身份,並幫助它們相互驗證。例如,在Kerberos中,兩個通訊方隱式信任Kerberos伺服器,然後伺服器幫助它們相互驗證。

分散式認證

在分散式認證中,直接在通訊方之間進行驗證。

集中式認證

在集中式認證中,使用集中式伺服器或可信第三方來分發和管理憑證。

正確實施認證和授權對IoT安全有益,但選擇合適的方法很具挑戰性。如果選擇錯誤,風險可能會增加十倍。實際上,解決方案的選擇取決於IoT基礎設施的部署設計,包括硬體能力、能量資源、安全專業知識、安全需求、連線性和財務預算。

公鑰基礎設施(PKI)憑證

PKI憑證用於驗證組織的功能,尤其是那些不使用雲端IoT服務的組織。PKI是一種樹狀結構,包含伺服器和裝置,並維護可信根憑證列表。每個憑證都包含裝置的公鑰,並由憑證授權機構(CA)的私鑰簽名。

雲端服務

對於使用雲端服務的組織,可以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IoT雲端平臺來建立認證和授權解決方案。AWS提供X.509憑證和SigV4憑證進行認證。X.509憑證是最安全的數字認證,根據信任鏈模型,是擴充套件生產和簡化服務交付的最佳方式。

Edge Computing、Fog Computing和軟體定義網路(SDN)

Edge Computing和Fog Computing是支援IoT基礎設施的其他方法。由於IoT裝置資源受限,無法與雲端通訊和處理資料,因此需要Edge Computing或Fog Computing基礎設施。Edge計算機是一種處理器,可以在本地處理資料,而不是將其傳送到雲端進行處理。

Fog Computing

Fog Computing引入了資料過濾的概念。Fog節點接收和分析資料,只將重要的資料傳送到雲端進行儲存,而拒絕或刪除不重要的資料。

軟體定義網路(SDN)

SDN是一種網路方法,使用軟體基礎的控制器和API來控制硬體基礎設施和網路流量。SDN動態建立和控制虛擬網路和傳統硬體網路,例如OpenFlow。在安裝SDN時,安全架構師應該採用驗證、完整性和保密保護的協議來保護SDN之間的執行。

忽略這些安全措施可能會允許攻擊者重新配置和重新路由資料到其非法裝置。因此,實施正確的認證和授權機制對於IoT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

網路安全監控在物聯網系統中的重要性

在物聯網(IoT)系統中,安全監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需要確保裝置和系統的安全。傳統上,安全資訊和事件管理(SIEM)工具被用來提供企業資訊安全系統的實時可視性。然而,將傳統的SIEM應用於IoT系統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建議在IoT設計階段將現有的SIEM架構整合到現有的IoT解決方案中,並且需要適當的規劃和執行。

IoT雲端供應商,如Microsoft Azure、AWS、IBM Watson等,提供了一套強大的API和外部資料倉儲,允許整合SIEM解決方案並以成本有效的方式監控IoT系統的安全性。然而,IoT系統中的安全日誌檔案的提取和評估是一個挑戰,因為這些裝置的資源有限,且難以收集和處理大量資料。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可以使用Splunk工具。Splunk是一個軟體平臺,能夠實時監控、搜尋、分析和視覺化機器生成的資料。它支援多種資料格式,例如JSON、XML和TXT,並將其標準化為通用格式以便進一步評估。Splunk可以捕捉、索引和相關資料,並產生警報、圖表、儀錶板和視覺化。它提供了整個組織的資料存取,以便進行基本診斷和解決各種商業問題。

除了Splunk,AWS也提供了IoT系統的安全分析。AWS CloudWatch服務可以用於從啟用MQTT和REST協定的IoT裝置中記錄事件。記錄條目包含事件(動作名稱)、時間戳、追蹤ID(隨機識別符號)、使用者ID、裝置ID、記錄級別等。

行為基礎的監控是IoT監控的另一個方面。玄貓提供了一個使用者友好的安全監控工具,用於檢測和解決家庭基礎IoT裝置的安全問題。這些產品包含彩色編碼訊號系統,用於定位和識別家庭基礎IoT裝置的行為特徵。

Bastille是另一個提供無線安全解決方案的產品,用於監控空中訊號並在新裝置連線到企業網路時提供警報。

內容解密:

本章的內容主要圍繞物聯網安全監控的重要性、SIEM工具的整合、Splunk工具的使用、AWS CloudWatch服務的應用以及行為基礎的監控等方面。透過這些內容,可以瞭解到物聯網系統中安全監控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包括如何整合SIEM解決方案、使用Splunk工具和AWS CloudWatch服務等方法來確保IoT系統的安全性。

圖表翻譯:

  graph LR
    A[IoT系統] --> B[安全監控]
    B --> C[SIEM工具]
    C --> D[Splunk工具]
    D --> E[AWS CloudWatch服務]
    E --> F[行為基礎的監控]
    F --> G[安全性]

本圖表展示了IoT系統中的安全監控流程,從IoT系統開始,到安全監控,然後到SIEM工具、Splunk工具、AWS CloudWatch服務和行為基礎的監控,最終到達安全性。這個流程表明瞭IoT系統中的安全監控是一個複雜的流程,需要整合多種工具和技術來確保安全性。

物聯網系統的安全設計

隨著物聯網(IoT)系統的不斷發展,其安全性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傳統的安全方法主要集中在系統的運營階段,然而這已經不夠了。為了確保IoT系統的安全,需要從系統設計的開始到最終部署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安全設計。

物聯網(IoT)安全已成為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議題。深入剖析從裝置製造、軟體開發到雲端平臺的整個IoT生態系統,可以發現安全風險貫穿始終。本文探討了IoT安全風險的分類,涵蓋裝置漏洞、資料洩露、網路攻擊等,並分析了從硬體安全、軟體安全到網路安全的多層次防護策略。現階段的關鍵限制在於資源受限的IoT裝置難以應付複雜的安全機制,同時,標準化安全協議的缺乏也加劇了安全挑戰。然而,邊緣運算、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玄貓認為,構建一個安全的IoT生態系統需要產業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從裝置設計的源頭開始就將安全納入考量,並持續更新和維護安全防護措施。未來,AI驅動的安全監控和自動化安全響應將成為IoT安全發展的重要趨勢,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