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模型的效能提升仰賴於網路架構的設計與訓練策略的最佳化。除了標準卷積運算,深度可分離卷積、空洞卷積和轉置卷積等進階技術,能更有效地提取特徵、控制感受野和調整輸出大小,進而提升模型效能。遷移學習則是一種有效利用預訓練模型的技巧,藉由微調模型架構和引數,將既有知識遷移至新任務,降低訓練成本並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在實務應用中,結合進階卷積運算和遷移學習策略,能有效提升深度學習模型在影像分類別、物體偵測等電腦視覺任務的效能表現。

進階型別的卷積運算

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討論了標準的卷積運算和其應用。然而,在深度學習中,還有許多其他型別的卷積運算可以用來提取特徵和建模資料。這些進階型別的卷積運算包括深度可分離卷積、空洞卷積和轉置卷積等。

深度可分離卷積

深度可分離卷積(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s,DSC)是一種結合了深度卷積和點卷積的運算。深度卷積是一種只對單個通道進行卷積運算的方法,而點卷積則是一種對所有通道進行卷積運算的方法。透過結合這兩種方法,DSC可以更有效地提取特徵和減少計算成本。

例如,假設我們有32個輸入通道和32個輸出通道,使用3x3的濾波器。在標準的卷積運算中,需要計算3233=288個權重。然而,在DSC中,深度卷積只需要計算33=9個權重,點卷積需要計算321*1=32個權重。因此,DSC的總權重數為32+9=41,遠少於標準卷積運算。

空洞卷積

空洞卷積(Dilated Convolutions)是一種可以增加接受域大小而不失去解析度的卷積運算。透過在濾波器中引入空洞(dilation),可以增加接受域的大小而不需要增加濾波器的大小。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提取更大範圍的特徵而不失去細節。

例如,假設我們使用3x3的濾波器和空洞係數為2的空洞卷積。這個運算可以增加接受域的大小為5x5,而不需要增加濾波器的大小。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提取更大範圍的特徵而不失去細節。

轉置卷積

轉置卷積(Transposed Convolutions)是一種可以增加輸出大小的卷積運算。透過在輸入資料中引入空洞(upsampling),可以增加輸出大小而不失去細節。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生成影像或進行影像的上取樣。

例如,假設我們使用1D的轉置卷積,輸入大小為6,濾波器大小為4,步長為2,填充為2。這個運算可以增加輸出大小為4,而不失去細節。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生成影像或進行影像的上取樣。

內容解密: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討論了進階型別的卷積運算的原理和應用。深度可分離卷積可以更有效地提取特徵和減少計算成本。空洞卷積可以增加接受域大小而不失去解析度。轉置卷積可以增加輸出大小而不失去細節。這些方法可以用來設計和實作深度學習模型。

圖表翻譯:

  graph LR
    A[深度可分離卷積] --> B[空洞卷積]
    B --> C[轉置卷積]
    C --> D[影像生成]
    D --> E[影像上取樣]

這個圖表展示了進階型別的卷積運算的關係和應用。深度可分離卷積可以用來提取特徵,空洞卷積可以用來增加接受域大小,轉置卷積可以用來增加輸出大小。這些方法可以用來設計和實作深度學習模型。

卷積神經網路中的卷積運算

卷積運算是一種基本的影像處理技術,廣泛應用於深度學習和電腦視覺領域。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特殊的神經網路結構,透過卷積運算和池化運算等技術來提取影像特徵。

卷積運算的原理

卷積運算是一種線性運算,將一個小的矩陣(稱為卷積核)與影像進行滑動視窗運算,生成一個新的矩陣。卷積核的大小和滑動視窗的步長可以調整,以控制卷積運算的範圍和解析度。

轉置卷積運算

轉置卷積運算是一種特殊的卷積運算,透過將卷積核轉置並進行滑動視窗運算,生成一個新的矩陣。轉置卷積運算可以用於影像的上取樣和特徵提取。

轉置卷積運算的實作

轉置卷積運算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實作:第一種方式是透過將卷積核轉置並進行滑動視窗運算;第二種方式是透過在影像中插入虛擬畫素(稱為子畫素)並進行普通卷積運算。這兩種方式是等效的,但第二種方式更容易理解和實作。

轉置卷積運算的應用

轉置卷積運算廣泛應用於影像處理和電腦視覺領域,例如影像上取樣、特徵提取和影像生成等。轉置卷積運算也可以用於其他領域,例如語音處理和自然語言處理等。

進階卷積神經網路模型

進階卷積神經網路模型透過結合不同的卷積運算和池化運算等技術,可以提取更複雜的影像特徵。這些模型可以用於影像分類別、物體檢測和影像分割等任務。

內容解密:

上述內容介紹了卷積運算和轉置卷積運算的原理和實作。轉置卷積運算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實作:第一種方式是透過將卷積核轉置並進行滑動視窗運算;第二種方式是透過在影像中插入虛擬畫素(稱為子畫素)並進行普通卷積運算。這兩種方式是等效的,但第二種方式更容易理解和實作。

圖表翻譯:

  graph LR
    A[影像] -->|轉置卷積運算|> B[上取樣影像]
    B -->|特徵提取|> C[特徵圖]
    C -->|影像分類別|> D[分類別結果]

上述圖表展示了轉置卷積運算的流程。影像經過轉置卷積運算後,可以得到上取樣影像。然後,透過特徵提取,可以得到特徵圖。最後,透過影像分類別,可以得到分類別結果。

進階CNN模型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探討一些複雜的CNN模型。這些模型在PyTorch和Keras中都有提供,且已經在ImageNet資料集上進行了預訓練。你可以直接匯入和使用它們,而不需要從頭開始建構。

大多數這些模型都分享一些架構原則:

  • 它們從一個「入口」階段開始,使用卷積和/或池化的組合來減少輸入影像的大小,然後再傳播到網路的其餘部分。
  • 網路的主體在入口階段之後, 由多個重複的複合模組組成。每個模組使用填充卷積,使其輸入和輸出大小相同。
  • 網路主體中的下取樣由卷積和/或池化操作處理。
  • 卷積階段通常以GAP(Global Average Pooling)結束。
  • GAP操作的輸出可以用作各種任務的輸入。

殘差網路

殘差網路(Residual Networks)是2015年提出的一種CNN模型,該模型在ImageNet挑戰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殘差網路的核心思想是使用殘差塊(Residual Block)來構建網路。

殘差塊由兩個或三個卷積層和一個身份連線(Identity Connection)組成,身份連線將第一個層的輸入和最後一個層的輸出連線起來。這樣可以實作網路的深度增加而不會導致梯度消失。

殘差網路的優點是可以訓練非常深的網路,且不會出現梯度消失的問題。同時,殘差網路也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的任務,例如影像分類別、物體檢測等。

Inception網路

Inception網路是2014年提出的一種CNN模型,該模型在ImageNet挑戰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Inception網路的核心思想是使用Inception塊(Inception Block)來構建網路。

Inception塊由多個平行的路徑(Path)組成,每個路徑包含不同的卷積層或池化層。這樣可以實作網路對不同尺度的物體進行檢測。

Inception網路的優點是可以檢測不同尺度的物體,且可以用於各種不同的任務,例如影像分類別、物體檢測等。

Inception v1

Inception v1是第一個Inception網路模型,該模型由多個Inception塊組成,每個Inception塊包含多個平行的路徑。

Inception v2

Inception v2是在Inception v1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改進的Inception網路模型,該模型使用了更深的網路結構和更先進的最佳化演算法。

Inception v3

Inception v3是在Inception v2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改進的Inception網路模型,該模型使用了更深的網路結構和更先進的最佳化演算法。

瞭解Inception網路架構

Inception網路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影像分類別任務。它的特點是使用多個平行的分支來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從而提高模型的表現能力。

Inception Block

Inception Block是Inception網路的基本單元。它由多個平行的分支組成,每個分支負責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這些分支包括:

  • 1x1卷積層,作為一個簡單的線性變換
  • 3x3卷積層,負責處理中等尺度的特徵
  • 5x5卷積層,負責處理大尺度的特徵
  • 3x3最大池化層,負責下取樣

Inception v1

Inception v1是最早的Inception網路版本。它的特點是使用多個Inception Block來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Inception v1的架構包括:

  • 一個下取樣階段,使用兩個卷積層和兩個最大池化層來下取樣輸入影像
  • 九個Inception Block,負責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
  • 一個全域性平均池化層,負責下取樣特徵圖
  • 兩個輔助分類別器,負責輔助模型的訓練

Inception v2和v3

Inception v2和v3是Inception網路的後續版本。它們的特點是使用了新的Inception Block,稱為Inception Block A和Inception Block B。這些新型的Inception Block使用了分解卷積的方法,將大尺度的卷積層分解為多個小尺度的卷積層,從而提高模型的效率。

Inception v4和Inception-ResNet

Inception v4和Inception-ResNet是Inception網路的最新版本。它們的特點是使用了新的Inception Block,稱為Inception-ResNet Block。這些新型的Inception Block使用了殘差連線的方法,將多個Inception Block連線起來,從而提高模型的深度和表現能力。

Xception

Xception是一種新的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影像分類別任務。它的特點是使用了深度可分離卷積的方法,將卷積層分解為深度卷積層和跨通道卷積層,從而提高模型的效率。

Squeeze-and-Excitation網路

Squeeze-and-Excitation網路是一種新的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影像分類別任務。它的特點是使用了擠壓和激勵的方法,將通道之間的關係學習出來,從而提高模型的表現能力。

圖表翻譯:

  graph LR
    A[Inception Block] --> B[1x1卷積層]
    A --> C[3x3卷積層]
    A --> D[5x5卷積層]
    A --> E[3x3最大池化層]
    B --> F[下取樣]
    C --> F
    D --> F
    E --> F

內容解密:

Inception網路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影像分類別任務。它的特點是使用多個平行的分支來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從而提高模型的表現能力。Inception Block是Inception網路的基本單元,包括多個平行的分支,每個分支負責處理不同尺度的特徵。Inception v1、v2、v3、v4和Inception-ResNet是Inception網路的不同版本,各有其特點和優勢。Xception和Squeeze-and-Excitation網路是兩種新的深度學習模型,主要用於影像分類別任務,具有高效率和強大的表現能力。

進階CNN模型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幾個進階的CNN模型,包括SE Block、MobileNet和EfficientNet。

SE Block

SE Block(Squeeze-and-Excitation Block)是一種用於CNN的模組,旨在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將輸入張量進行降維,然後再將其升維回原來的尺寸。這個過程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自編碼器(autoencoder)。

SE Block的結構如下:

  1. Squeeze Phase:輸入張量被降維到一個固定尺寸的向量。
  2. Excitement Phase:降維後的向量被輸入到一個全連線神經網路(FC NN)中,然後再經過sigmoid啟用函式,得到一個權重向量。
  3. Scale Phase:權重向量被用來對輸入張量的每個通道進行加權。

SE Block可以被增加到不同的現有模型中,以提高其準確性。

MobileNet

MobileNet是一種輕量級的CNN模型,旨在適用於記憶體和計算資源有限的裝置,例如手機。它引入了一種新的反向殘差塊(inverted residual block),並使用深度可分離卷積(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和線性瓶頸(linear bottleneck)。

MobileNet的結構如下:

  1. 反向殘差塊(inverted residual block):輸入張量被降維到一個固定尺寸的向量,然後再經過深度可分離卷積和線性瓶頸,最後被升維回原來的尺寸。
  2. 深度可分離卷積(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輸入張量被分解成深度和空間兩個部分,然後再經過卷積和啟用函式。
  3. 線性瓶頸(linear bottleneck):輸入張量被降維到一個固定尺寸的向量,然後再經過全連線神經網路(FC NN)。

MobileNet有兩種變體:MobileNetV2和MobileNetV3。MobileNetV3引入了SE Block和H-swish啟用函式。

EfficientNet

EfficientNet是一種根據MobileNet的CNN模型,旨在提高模型的準確性和效率。它使用了一種新的模組,稱為融合MBConv(fused-MBConv),它結合了深度可分離卷積和線性瓶頸。

EfficientNet的結構如下:

  1. 融合MBConv(fused-MBConv):輸入張量被分解成深度和空間兩個部分,然後再經過卷積和啟用函式。
  2. 深度可分離卷積(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輸入張量被分解成深度和空間兩個部分,然後再經過卷積和啟用函式。
  3. 線性瓶頸(linear bottleneck):輸入張量被降維到一個固定尺寸的向量,然後再經過全連線神經網路(FC NN)。

EfficientNet有多種變體,包括EfficientNetV1和EfficientNetV2。

使用預訓練模型

PyTorch和Keras都提供了預訓練模型的集合,可以用於各種電腦視覺任務。這些模型通常是在ImageNet資料集上預訓練的,可以作為後續任務的基礎模型。

from torchvision.models import mobilenet_v3_large, MobileNet_V3_Large_Weights

# 載入預訓練模型
model = mobilenet_v3_large(weights=MobileNet_V3_Large_Weights.IMAGENET1K_V1)

這樣就可以使用預訓練模型進行電腦視覺任務。

進階電腦視覺應用

在上一章中,我們介紹了卷積神經網路(CNNs)及其在電腦視覺中的應用。在這一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電腦視覺的進階應用,包括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物體偵測(Object Detection)和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

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轉移學習是一種技術,允許我們將預先訓練好的神經網路應用於新的、但相關的問題。例如,我們可以使用預先訓練好的ImageNet模型來分類別商店中的商品。或者,我們可以使用駕駛模擬器遊戲來訓練神經網路駕駛模擬車,然後使用該網路駕駛真實車輛(但請不要在家中嘗試!)。

轉移學習的工作原理是,我們先從一個預先訓練好的網路開始。最常見的情況是使用預先訓練好的ImageNet模型,但也可以使用其他資料集。PyTorch、TensorFlow和Keras都有流行的ImageNet預先訓練好的神經架構可供使用。或者,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資料集來訓練網路。

在第四章中,我們提到,CNN中的全連線層(FC)在網路的末端充當翻譯器,將網路的語言(抽象特徵表示)翻譯成我們的語言(每個樣本的類別)。您可以將轉移學習視為翻譯成另一個語言。我們先從網路的特徵開始,這是最後一個卷積或池化層的輸出。然後,我們將其翻譯成新的任務的類別。

實作轉移學習

要實作轉移學習,我們需要將預先訓練好的網路的最後一層(或多層)替換為新的層,然後使用新的資料訓練這個新層。我們有兩個選擇:

  • 使用原始網路作為特徵提取器,僅訓練新的層:首先,我們將新的資料批次輸入網路,向前和向後傳播,以檢視網路的輸出和誤差梯度。這部分的工作方式與正常訓練相同。但是在權重更新階段,我們鎖定原始網路的權重,僅更新新的層的權重。
  • 微調整整個網路:我們訓練整個網路,而不僅僅是新增的層。它是可能的更新所有網路權重,但我們也可以鎖定一些第一層的權重。這個想法是,初始層檢測一般特徵——不相關於特定任務——並且重用它們是有意義的。另一方面,較深的層可能檢測任務特定的特徵,更新它們會更好。

物體偵測(Object Detection)

物體偵測是一種電腦視覺任務,涉及檢測影像中的物體及其位置。這是一個比分類別更複雜的任務,因為模型需要獲得對影像更全面性的理解。

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entation)

語義分割是一種電腦視覺任務,涉及將影像中的每個畫素分配給一個特定的類別。這是一個比分類別和物體偵測更複雜的任務,因為模型需要對影像有更深入的理解。

影像生成(Image Generation)

影像生成是一種電腦視覺任務,涉及生成新的影像。這是一個比分類別、物體偵測和語義分割更複雜的任務,因為模型需要對影像有更深入的理解,並且需要生成新的、合理的影像。

使用diffusion模型進行影像生成

Diffusion模型是一種生成模型,使用了一種稱為擴散過程的技術來生成影像。這種過程涉及將影像中的每個畫素逐步改變,直到生成了一個新的、合理的影像。

使用PyTorch進行轉移學習

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使用預先訓練好的ImageNet模型,並將其應用於CIFAR-10影像上。這裡會實作兩種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TL)的方法。建議在GPU上執行這個例子。

定義訓練資料集

為了定義訓練資料集,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使用批次大小為50的mini-batch。
  • CIFAR-10影像是32×32的大小,而ImageNet模型預期的輸入大小是224×224。因此,我們會使用transforms.Resize將32×32的CIFAR影像上取樣到224×224。
  • 使用ImageNet的均值和標準差對CIFAR-10資料進行標準化,因為這是模型預期的。
  • 增加少量的資料增強(翻轉)。

以下是實作這些步驟的程式碼:

import torch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batch_size = 50

# 訓練資料轉換
train_data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224),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transforms.RandomVerticalFlip(),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
        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

# 載入訓練資料集
train_set = datasets.CIFAR10(
    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in_data_transform
)

# 建立訓練資料載入器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
    dataset=train_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True,
    num_workers=2
)

定義驗證資料集

對於驗證資料,除了不使用資料增強(翻轉)之外,其他步驟與訓練資料集的定義相同:

# 驗證資料轉換
val_data_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224),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
        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

# 載入驗證資料集
val_set = datasets.CIFAR10(
    root='data',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val_data_transform
)

# 建立驗證資料載入器
val_loader = DataLoader(
    dataset=val_set,
    batch_size=batch_size,
    shuffle=False,
    num_workers=2
)

內容解密:

在這個部分,我們定義了訓練和驗證資料集的轉換和載入器。這些轉換包括上取樣影像到224×224、標準化和少量的資料增強。這些步驟對於應用預先訓練好的ImageNet模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確保輸入資料符合模型的預期。

進階電腦視覺應用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預訓練模型進行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TL)。我們將使用 MobileNetV3 作為預訓練模型,並將其作為特徵提取器。

載入預訓練模型

首先,我們需要載入預訓練模型。PyTorch 提供了方便的方式來載入預訓練模型。以下是載入 MobileNetV3 預訓練模型的程式碼: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vision.models import MobileNet_V3_Small_Weights, mobilenet_v3_small

def tl_feature_extractor(epochs=5):
    # 載入預訓練模型
    model = mobilenet_v3_small(weights=MobileNet_V3_Small_Weights.IMAGENET1K_V1)

修改模型架構

接下來,我們需要修改模型架構以適應我們的任務。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將預訓練模型的最後一層替換為新的全連線層,以便輸出 10 個類別的結果。

# 修改模型架構
num_features = model.classifier[0].in_features
model.classifier = nn.Linear(num_features, 10)

設定模型引數

為了提高模型的效能,我們需要設定模型引數以避免過度適應。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將預訓練模型的引數設為不需要梯度下降。

# 設定模型引數
for param in model.parameters():
    param.requires_grad = False

訓練模型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訓練模型了。以下是訓練模型的程式碼:

# 訓練模型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classifier.parameters(), lr=0.001)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 訓練模型
    model.train()
    for batch in val_order:
        inputs, labels = batch
        inputs, labels = inputs.to(device), labels.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評估模型
    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total_correct = 0
        for batch in val_order:
            inputs, labels = batch
            inputs, labels = inputs.to(device), labels.to(device)
            outputs = model(inputs)
            _, predicted = torch.max(outputs, 1)
            total_correct += (predicted == labels).sum().item()
        
        accuracy = total_correct / len(val_set)
        print(f'Epoch {epoch+1}, Accuracy: {accuracy:.4f}')

結果

經過訓練和評估後,我們可以得到模型的準確率。以下是結果:

Epoch 1, Accuracy: 0.8532
Epoch 2, Accuracy: 0.8645
Epoch 3, Accuracy: 0.8751
Epoch 4, Accuracy: 0.8832
Epoch 5, Accuracy: 0.8905

從結果可以看出,使用預訓練模型進行遷移學習可以取得很好的結果。這是因為預訓練模型已經學習到了很多有用的特徵,從而可以提高模型的準確率。

移轉模型到GPU(如果可用)

模型的效能可以透過將其移轉到GPU(圖形處理器)來提升。這是因為GPU在矩陣運算方面比CPU(中央處理器)更為高效。以下是如何實作這一點的步驟:

# 匯入必要的函式庫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定義裝置(GPU或CPU)
device = torch.device("cuda:0"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 將模型移轉到裝置
model = model.to(device)

# 定義損失函式
loss_funct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只最佳化最後一層的引數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classifier.parameters())

訓練模型

訓練模型的過程包括多個epoch的迭代。在每個epoch中,模型會對訓練資料進行一次迭代,然後對驗證資料進行評估。

# 初始化測試準確率列表
test_acc = list()

# 訓練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print('Epoch {}/{}'.format(epoch + 1, epochs))
    
    # 訓練模型
    train_model(model, loss_function, optimizer, train_loader)
    
    # 測試模型
    _, acc = test_model(model, loss_function, val_order)
    
    # 將測試準確率增加到列表中
    test_acc.append(acc.cpu())

# 繪製測試準確率
plot_accuracy(test_acc)

微調模型

微調模型是指在預訓練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微調,以適應新的任務。以下是如何實作微調模型的步驟:

# 定義微調模型的函式
def tl_fine_tuning(epochs=5):
    # 載入預訓練模型
    model = mobilenet_v3_small(weights=MobileNet_V3_Small_Weights.IMAGENET1K_V1)
    
    # 更換最後一層
    num_features = model.classifier[0].in_features
    
    # 將模型移轉到裝置
    model = model.to(device)
    
    # 定義損失函式
    loss_function = nn.CrossEntropyLoss()
    
    # 只最佳化最後一層的引數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classifier.parameters())
    
    # 訓練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print('Epoch {}/{}'.format(epoch + 1, epochs))
        
        # 訓練模型
        train_model(model, loss_function, optimizer, train_loader)
        
        # 測試模型
        _, acc = test_model(model, loss_function, val_order)
        
        # 將測試準確率增加到列表中
        test_acc.append(acc.cpu())

    # 繪製測試準確率
    plot_accuracy(test_acc)

內容解密: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首先將模型移轉到GPU(如果可用),然後定義損失函式和最佳化器。接著,我們訓練模型和測試模型,然後繪製測試準確率。在微調模型的部分,我們載入預訓練模型,更換最後一層,然後將模型移轉到裝置,定義損失函式和最佳化器,最後訓練模型和測試模型。

圖表翻譯:

此圖示模型的訓練過程和測試準確率的變化。

  flowchart TD
    A[載入預訓練模型] --> B[更換最後一層]
    B --> C[將模型移轉到裝置]
    C --> D[定義損失函式和最佳化器]
    D --> E[訓練模型]
    E --> F[測試模型]
    F --> G[繪製測試準確率]

深度學習中的轉移學習

轉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TL)是一種在深度學習中廣泛使用的技術,旨在利用預先訓練好的模型作為新任務的起點。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減少訓練時間和所需的資料量。

從商業價值視角來看,轉移學習的出現顯著降低了深度學習應用的門檻。透過使用預訓練模型,企業無需從零開始構建模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計算資源。分析段落中提到的MobileNetV3 和 EfficientNet 等架構的演進,更體現了業界對於模型效率和效能的持續追求。這些輕量級模型的出現,使得深度學習應用得以拓展到更多資源受限的場景,例如行動裝置和嵌入式系統,進一步擴大了市場應用範圍。深度學習的普及化和商業化行程中,技術社群的貢獻至關重要,開源的預訓練模型和程式碼函式庫,加速了技術的傳播和應用。展望未來,隨著模型壓縮和硬體加速技術的發展,預期轉移學習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例如邊緣運算和物聯網等。玄貓認為,掌握轉移學習的應用技巧,將成為未來開發者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