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模型訓練的核心目標是降低模型預測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這個差異由損失函式衡量。訓練損失反映模型在訓練集上的表現,而驗證損失則評估模型對未見資料的泛化能力,藉此判斷模型是否過擬合或欠擬合。大語言模型的訓練仰賴大量的文字資料和運算資源,其訓練函式旨在預測下一個詞彙或字元,並透過最佳化學習語言結構和語法。不同的文字生成策略,如貪婪搜尋、抽樣和束搜尋,能控制生成文字的風格和內容。儲存和載入模型權重對於後續應用至關重要,而利用預訓練權重能有效提升訓練效率。

訓練與驗證損失

在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過程中,損失函式(Loss Function)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衡量了模型預測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異,指導模型朝著最小化這個差異的方向進行最佳化。訓練損失(Training Loss)和驗證損失(Validation Loss)是兩個重要的指標,分別反映了模型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效能。

訓練損失

訓練損失是指模型在訓練集上的預測誤差。它直接影響了模型的最佳化過程,因為模型的引數更新是根據減少訓練損失的目標。理想情況下,隨著訓練的進行,訓練損失應該會不斷減少,表明模型對訓練資料的擬合程度越來越好。

驗證損失

驗證損失則是指模型在驗證集上的預測誤差。驗證集是一部分不參與訓練過程的資料,用於評估模型的泛化能力。驗證損失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模型是否過度擬合(Overfitting)或不足擬合(Underfitting)。如果驗證損失相對穩定或逐漸增加,而訓練損失仍繼續下降,可能表明模型正在過度擬合訓練資料。

大語言模型訓練

大語言模型(LLM)的訓練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大量的文字資料和計算資源。LLM的訓練目的是讓模型學習到語言的內在結構和模式,以便能夠生成類別似人類書寫風格的文字。

訓練函式

在LLM的訓練中,訓練函式(Training Function)扮演著核心角色。這個函式定義瞭如何根據輸入文字序列預測下一個單詞或字元。透過最佳化這個函式,模型能夠學習到語言中的長距離依賴關係和語法結構。

文字生成策略

文字生成是LLM的一個重要應用。透過不同的生成策略,可以控制生成文字的風格、長度和內容。常見的策略包括但不限於:

  • 貪婪搜尋(Greedy Search):在每一步選擇機率最高的單詞。
  • 抽樣:根據機率分佈隨機選擇單詞。
  • 束搜尋(Beam Search):維護一個有限大小的“束”,包含當前最佳的候選序列,並在每一步更新這個束。

權重儲存與載入

在模型訓練完成後,儲存模型權重是一個重要步驟,以便於日後使用或繼續訓練。權重儲存涉及將模型的引數儲存到檔案中,而載入則是將這些引數重新讀入模型中繼續使用。

預訓練權重

使用預訓練權重可以大大加速模型的訓練過程。OpenAI等組織提供了預訓練好的LLM,可以用於各種下游任務。透過微調這些預訓練模型,可以快速適應新的任務和資料集,從而提高效率和效能。

微調預訓練模型

微調預訓練模型涉及調整預訓練好的權重以適應新的任務。這個過程通常需要較少的資料和計算資源,因為模型已經學習到了很多通用的語言知識。透過在特定任務上微調預訓練模型,可以獲得比從頭開始訓練更好的效能。

減少訓練資料記憶

為了避免模型過度記憶訓練資料中的特定資訊,需要實施策略來減少這種現象。這包括但不限於:

  • 資料增強:增加訓練資料的多樣性。
  • 正則化技術:如Dropout、L1/L2正則化等,來限制模型複雜度。
  • 早停機制:當模型在驗證集上的效能開始惡化時,就停止訓練。

透過這些策略,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避免過度擬合,並最終生成出更為多樣化和真實的人類式文字。

儲存和載入大語言模型(LLM)權重

為了方便未來繼續訓練或使用大語言模型(LLM),我們需要實作儲存和載入模型權重的功能。這樣可以讓我們在需要時載入預先訓練好的模型,繼續訓練或直接使用。

載入預訓練權重

首先,我們需要載入OpenAI的預訓練權重到我們的LLM模型中。這個步驟可以讓我們利用已經訓練好的模型作為起點,節省大量的訓練時間和資源。

# 載入預訓練權重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 載入預訓練模型和tokenizer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openai/your_model_name")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openai/your_model_name")

儲存和載入模型權重

實作儲存和載入模型權重的功能,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 儲存模型權重
def save_model_weights(model, path):
    model.save_pretrained(path)

# 載入模型權重
def load_model_weights(model, path):
    model.load_state_dict(torch.load(path, map_location=torch.device('cuda')))

資料準備和模型評估

在開始訓練之前,我們需要準備好資料。這包括載入文字資料、計算字元和token的數量、並將資料分割成訓練集和驗證集。

# 載入文字資料
file_path = "the-verdict.txt"
with open(file_path, "r", encoding="utf-8") as file:
    text_data = file.read()

# 計算字元和token的數量
total_characters = len(text_data)
total_tokens = len(tokenizer.encode(text_data))

print("Characters:", total_characters)
print("Tokens:", total_tokens)

訓練過程視覺化

為了更好地理解訓練過程,我們可以使用圖表來視覺化資料分割和批次處理的過程。

  flowchart TD
    A[載入資料] --> B[分割資料]
    B --> C[建立批次]
    C --> D[開始訓練]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從載入資料到開始訓練的過程。首先,我們載入需要的文字資料。然後,我們將資料分割成訓練集和驗證集。接下來,我們建立批次以便於模型訓練。最後,我們開始訓練模型。

大語言模型的成本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們專案的規模,讓我們考慮一下訓練一個7億引數的Llama 2模型所需的資源。這個模型需要184,320個GPU小時,在昂貴的A100 GPU上執行,處理2萬億個token。在當時,執行一個8 × A100雲伺服器在AWS上的成本約為每小時30美元。粗略估計,這樣一個LLM的總訓練成本約為69萬美元(計算為184,320小時除以玄貓,然後乘以30美元)。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和流程展示瞭如何載入預訓練權重、儲存和載入模型權重、準備資料以及視覺化訓練過程。同時,也簡要介紹了大語言模型的訓練成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專案的規模和複雜性。

前言:預訓練的重要性

在深度學習中,預訓練(Pretraining)是一種常見的技術,用於在大量未標記的資料上預先訓練模型,以便在下游任務中獲得更好的效能。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預訓練來提高大語言模型(LLM)的效能。

預訓練的概念

預訓練的基本思想是使用大量未標記的資料來訓練模型,使其學習到通用的特徵和模式。這些特徵和模式可以在下游任務中被重用,以便提高模型的效能。預訓練可以幫助模型學習到語言的基本結構和語法規則,從而提高其生成文字的能力。

實作預訓練

要實作預訓練,我們需要將資料分割成訓練集和驗證集。訓練集用於訓練模型,驗證集用於評估模型的效能。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90%的資料作為訓練集,剩下的10%作為驗證集。

train_ratio = 0.9
split_idx = int(train_ratio * len(text_data))
train_data = text_data[:split_idx]
val_data = text_data[split_idx:]

資料結構

資料結構是預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了一種簡單的資料結構,即將文字資料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塊。每個塊代表一個單位的文字資料,可以用於訓練模型。

[[ 818, 262, 13360, 286, 5874, 33543 ],
 [ 11, 810, 2695, 13580, 82, 17700 ],
 [ 11, 612, 7160, 257, 46944, 25451 ],
 [ 1900, 355, 8474, 13829, 4696, 13 ],
...

驗證集

驗證集是用於評估模型效能的資料集。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了一小部分的資料來構建驗證集。

val_data = text_data[split_idx:]

資料預處理:文字資料集的建立

在進行模型訓練之前,需要先建立一個高品質的文字資料集。這個資料集將被用於訓練模型,以便它能夠學習到文字資料的模式和結構。

文字資料集的建立

首先,需要對原始文字資料進行分詞(Tokenization)。分詞是指將文字拆分成個別的詞彙或符號的過程。這個步驟對於模型的效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它直接影響了模型對文字的理解程度。

範例:分詞過程

假設我們有一段文字「This is an example sentence.」,經過分詞後可能變成「[This, is, an, example, sentence]」。

資料集的組織

在分詞完成後,需要將資料集組織成模型可以接受的格式。這通常涉及將每個樣本轉換成一個數值向量,以便模型可以進行處理。

範例:數值向量轉換

假設我們有一個分詞後的樣本「[818, 262, 13360, 286, 5874, 33543]」,這代表了文字中每個詞彙對應的數值編碼。

資料批次化

為了提高模型訓練的效率,通常會將資料集分成批次(Batch)。這樣可以讓模型一次性處理多個樣本,從而加速訓練過程。

範例:批次化

假設我們有一個資料集,包含多個樣本,每個樣本都已經被轉換成數值向量。組織這些樣本成批次(例如批次大小為2),可以讓模型一次性處理兩個樣本。

  flowchart TD
    A[原始文字] --> B[分詞]
    B --> C[數值向量轉換]
    C --> D[批次化]
    D --> E[模型訓練]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從原始文字到模型訓練的整個過程。首先,原始文字經過分詞處理,然後被轉換成數值向量,以便模型可以進行處理。接下來,數值向量被組織成批次,以提高模型訓練的效率。最後,批次化的資料被用於模型訓練,使得模型能夠學習到文字資料的模式和結構。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訓練大語言模型(LLM)的核心挑戰在於平衡模型規模、訓練效率和資源消耗。本文深入剖析了訓練與驗證損失、訓練函式、文字生成策略、權重儲存與載入、預訓練權重使用、以及資料預處理等關鍵環節。分析模型訓練成本及Llama 2的案例,更凸顯了有效運用預訓練權重和微調策略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大幅降低訓練成本,更能提升模型效能。然而,如何有效減少模型對訓練資料的記憶,避免過擬合,仍是LLM發展的瓶頸。玄貓認為,隨著硬體效能提升和更精妙的訓練策略出現,未來LLM的訓練效率將持續提升,同時降低訓練成本,為更多元的應用場景開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