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技術已成為強化物聯網安全的重要工具。本文從迴圈神經網路(RNN)的變體 LSTM 和 GRU 出發,闡述其閘控機制與公式,並以 Keras 程式碼片段示範其應用。接著,文章介紹圖神經網路(GNN)如何處理圖結構資料,以及在節點中心和圖中心場景中的應用。此外,文章也盤點了多個公開的物聯網安全資料集,如 KDD Cup99、NSL-KDD、UNSW-NB15 等,並說明 F1-score、TPR 等評估指標在模型評估中的作用。最後,文章討論了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設計理念、優勢以及在入侵檢測、惡意程式碼檢測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5.4.1 長短期記憶(LSTM)
LSTM是一種特殊的RNN,設計用於解決梯度消失問題。LSTM的核心思想是使用多個閘控來控制資訊的流動。閘控包括輸入閘、遺忘閘和輸出閘。這些閘控可以學習到哪些資訊是重要的,哪些資訊可以被遺忘。
LSTM的權重更新規則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
$$ \text{weight} = \text{weight} - \alpha \frac{\partial L}{\partial \text{weight}} $$
然而,這個公式並不直接適用於LSTM,因為LSTM的閘控和狀態使得梯度計算更加複雜。
5.4.2 閘控迴圈單元(GRU)
GRU是一種簡化的LSTM,使用兩個閘控(更新閘和重置閘)和一個隱藏狀態。GRU的目的是減少LSTM的引數數量,從而加快訓練速度。
GRU的更新閘負責決定哪些資訊從前一時間步應該被保留下來,哪些資訊應該被遺忘。重置閘則負責決定如何將新資訊新增到記憶中。
GRU的更新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
$$ z^{(t)} = \sigma(W_z \cdot h^{(t-1)} + W_x \cdot x^{(t)} + b_z) $$
其中,$\sigma$是sigmoid啟用函式,$W_z$和$W_x$是權重矩陣,$b_z$是偏置值。
GRU的重置閘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表示:
$$ r^{(t)} = \sigma(W_r \cdot h^{(t-1)} + W_x \cdot x^{(t)} + b_r) $$
其中,$W_r$和$W_x$是權重矩陣,$b_r$是偏置值。
內容解密:
- LSTM和GRU是兩種常用的RNN變體,設計用於解決梯度消失問題。
- LSTM使用多個閘控來控制資訊的流動,而GRU使用兩個閘控和一個隱藏狀態。
- GRU的更新閘和重置閘可以使用sigmoid啟用函式和權重矩陣來計算。
圖表翻譯:
圖5.12顯示了LSTM中輸入閘、遺忘閘和輸出閘的計算過程。這個圖表可以幫助讀者瞭解LSTM的工作原理和閘控之間的關係。
flowchart TD A[LSTM Cell] --> B[Input Gate] B --> C[Forget Gate] C --> D[Output Gate] D --> E[Hidden State] E --> F[Output]
程式碼:
以下是使用Python和Keras實現LSTM和GRU的簡單範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LSTM, GRU, Dense
# LSTM範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64, input_shape=(10, 1)))
model.add(Dense(1))
model.compile(loss='mean_squared_error', optimizer='adam')
# GRU範例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GRU(64, input_shape=(10, 1)))
model.add(Dense(1))
model.compile(loss='mean_squared_error', optimizer='adam')
GRU神經網路中的重置和更新閘門
在GRU(Gated Recurrent Unit)神經網路中,重置閘門(reset gate)和更新閘門(update gate)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元件。這兩個閘門負責控制隱藏狀態(hidden state)的更新和資訊的新增或刪除。
重置閘門
重置閘門的作用是刪除不必要的資訊。它的輸出是介於0和1之間的值,代表著需要刪除的資訊量。重置閘門的計算公式如下: $$r_t = \sigma(W_{rx} \cdot x_t + W_{rh} \cdot h_{t-1} + b_r)$$ 其中,$\sigma$是sigmoid啟用函式,$W_{rx}$和$W_{rh}$分別是輸入到隱藏狀態的重置閘門權重矩陣,$b_r$是重置閘門的偏置值。
更新閘門
更新閘門的作用是決定前一步的隱藏狀態和候選狀態的貢獻度。它的輸出也是介於0和1之間的值,代表著需要保留的資訊量。更新閘門的計算公式如下: $$z_t = \sigma(W_{zx} \cdot x_t + W_{zh} \cdot h_{t-1} + b_z)$$ 其中,$W_{zx}$和$W_{zh}$分別是輸入到隱藏狀態的更新閘門權重矩陣,$b_z$是更新閘門的偏置值。
隱藏狀態更新
隱藏狀態的更新是透過重置閘門和更新閘門來完成的。首先,計算候選狀態$c_t$: $$c_t = \tanh(W_{cx} \cdot x_t + W_{ch} \cdot (h_{t-1} \cdot r_t))$$ 其中,$W_{cx}$和$W_{ch}$分別是輸入到隱藏狀態的候選狀態權重矩陣。 然後,計算新的隱藏狀態$h_t$: $$h_t = z_t \cdot h_{t-1} + (1 - z_t) \cdot c_t$$ 這樣,新的隱藏狀態就被更新了。
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for Secure Internet of Things
5.5 Graph Neural Networks
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s) 是一種可以對圖結構資料進行表達學習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傳統的深度學習模型不能直接應用於圖結構資料,因為圖結構可能不是規則的網格。GNNs 可以分為節點中心和圖中心兩種表達學習方式。在節點中心場景中,GNNs 旨在學習每個節點的有趣表達,以便於節點中心任務。在圖中心場景中,GNNs 尋求學習整個圖的特徵,而節點級別的表達學習通常被視為一個中間階段。
5.6 Supervised Datasets and Evaluation Measures
5.6.1 Datasets
本節介紹了用於開發監督式深度學習 IoT 安全解決方案的公開資料集。
5.6.1.1 KDD Cup99 Dataset
KDD Cup99 資料集是最早的 IoT 安全資料集之一,由 DARPA 建立。該資料集包含 4,900,000 條記錄,每條記錄有 41 個特徵,分為正常和異常兩類。異常記錄分為四類:拒絕服務 (DoS)、探測 (Probe)、遠端到本地 (R2L) 和使用者到根 (U2R)。
5.6.1.2 NSL-KDD Dataset
NSL-KDD 資料集是 KDD 資料集的改進版本,釋出於 2009 年。NSL-KDD 資料集刪除了重複的記錄,避免了學習分類器過度依賴於重複記錄。
5.6.1.3 UNSW-NB15 Dataset
UNSW-NB15 資料集包含 2,540,044 條記錄,收集自一個小型網路環境。該資料集包括 49 個特徵,分為基本特徵、包特徵、時間或流特徵和其他生成特徵。
5.6.1.4 DDoS 2016 Dataset
DDoS 2016 資料集包含 734,627 條記錄,每條記錄有 27 個特徵,分為五類:正常流量和四類攻擊(Smurf、DDoS Using SQL Injection、UDP Flood 和 HTTP Flood)。
5.6.1.5 UGR'16 Dataset
UGR'16 資料集由大學格拉納達建立,目的是評估網路入侵檢測系統。該資料集包含 16,900 萬條單向流,收集自四個月的網路流量。
5.6.1.6 CICIDS 2017 Dataset
CICIDS 2017 資料集包含 2,800,000 條記錄,每條記錄有 80 個特徵,分為正常流量和 12 種攻擊類別。
5.6.1.7 CSE-CIC-IDS2018 Dataset
CSE-CIC-IDS2018 資料集包含 16,000,000 條記錄,每條記錄有 80 個特徵,分為七類攻擊:網路入侵、Heartble、DoS、Botnet、Web 攻擊、DDoS 和 Brute-force。
5.6.1.8 IoT Network Intrusion Dataset
IoT Network Intrusion Dataset 包含兩個智慧家居裝置、幾部智慧手機和幾臺筆記型電腦,收集自一個無線網路。該資料集包含各種攻擊類別。
網路安全中的監督式深度學習
隨著物聯網(IoT)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有效地防禦各種網路攻擊,監督式深度學習已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這種方法透過訓練神經網路模型來學習網路流量的模式和特徵,以實現攻擊的檢測和分類。
監督式深度學習資料集
目前,已經有多個監督式深度學習資料集被提出,包括:
- IoT Intrusion Dataset:該資料集包含了正常和攻擊的網路流量資料,包括Scanning、MITM、DoS和Mirai Botnet等攻擊型別。
- N-BaIoT Dataset:該資料集專門用於網路基礎的Botnet識別,包含了BASHLITE和Mirai等Botnet攻擊的資料。
- Aposemat IoT-23:該資料集包含了真實的IoT裝置流量資料,包括正常和惡意流量,共有760萬個封包和325萬個標記的流量。
- ToN_IoT Dataset:該資料集包含了來自異構源的資料,包括Telemetry資料、網路流量資料和作業系統資料,共有22萬個日誌條目和43個特徵。
- LITNET-2020 Dataset:該資料集包含了真實的網路流量資料,包括12種攻擊型別,共有85個網路流量特徵。
- InSDN Dataset:該資料集專門用於SDN網路的入侵檢測,包含了正常和攻擊的流量資料,共有56種樣本和80個特徵。
- Novel SDN Dataset:該資料集包含了SDN網路的攻擊資料,包括DoS、DDoS、Port Scanning、OS Fingerprinting和Fuzzing等攻擊型別,共有27.9萬個觀察值和33個特徵。
評估指標
在監督式深度學習中,評估指標是用於衡量模型效能的重要指標。常用的評估指標包括:
- 準確率(Accuracy):表示模型正確分類的樣本比例。
- 精確率(Precision):表示模型正確分類的樣本中,真正的正樣本比例。
- 召回率(Recall):表示模型正確分類的樣本中,真正的正樣本比例。
- F1-score:表示精確率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值。
- 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線(ROC曲線):表示模型的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之間的關係。
- 曲線下面積(AUC):表示ROC曲線下的面積,越大表示模型效能越好。
評估深度學習分類器的表現
在評估深度學習分類器的表現時,需要考慮多個指標,以便全面瞭解其優缺點。其中,F1-score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代表著精確度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值。
F1-score的計算
F1-score的計算公式如下: [ F1 - score = \frac{2 \times Precision \times Recall}{Precision + Recall} ] [ F1 - score = \frac{2 \times TP}{2 \times TP + FP + FN} ] 其中,Precision代表著精確度,Recall代表著召回率,TP代表著真陽性,FP代表著假陽性,FN代表著假陰性。
F1-score的優點
F1-score的優點在於它能夠同時考慮精確度和召回率,從而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評估指標。尤其是在類別不平衡的資料中,F1-score能夠提供一個更加準確的評估結果。
修改F1-score公式
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對精確度和召回率賦予不同的權重。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修改F1-score的公式,以便引入一個可調節的引數β。修改後的F1-score公式如下: [ F1 - score_{\beta} = \frac{(1 + \beta^2) \times Precision \times Recall}{\beta^2 \times Precision + Recall} ] 其中,β引數控制著精確度和召回率之間的權重。當β < 1時,更加註重精確度;當β > 1時,更加註重召回率。
True Positive Rate (TPR)
True Positive Rate (TPR)代表著正確識別出屬於某一類別的樣本數與該類別樣本總數之比。TPR的計算公式如下: [ TPR = \frac{TP}{TP + FN} ] TPR是評估分類器在某一類別上的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
內容解密:
上述內容介紹了F1-score和TPR的計算公式,及其在評估深度學習分類器表現中的重要性。F1-score是一個調和平均值,考慮了精確度和召回率,適合用於評估分類器的整體表現。TPR則是評估分類器在某一類別上的表現。透過這些指標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評估和改進深度學習分類器的表現。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資料集] --> B[分類器] B --> C[預測結果] C --> D[評估指標] D --> E[F1-score] D --> F[TPR] E --> G[精確度和召回率] F --> H[正確識別率]
上述圖表展示了從資料集到評估指標的流程,包括F1-score和TPR的計算。這些指標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和改進深度學習分類器的表現。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在物聯網安全中的應用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設計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是結合了多種深度學習技術的模型,例如卷積神經網路(CNN)、迴圈神經網路(RNN)和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這些模型可以用於物聯網安全中的各種應用,例如入侵檢測、惡意程式碼檢測和資料加密。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優點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具有以下優點:
- 提高準確度: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結合多種模型的優點,提高模型的準確度和穩定性。
- 提高泛化能力: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特徵和模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適應性。
- 提高效率: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減少計算量和記憶體使用量,提高模型的效率和速度。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應用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於物聯網安全中的各種應用,例如:
- 入侵檢測: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於檢測物聯網系統中的入侵行為,例如DDoS攻擊和惡意程式碼。
- 惡意程式碼檢測: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於檢測和分類惡意程式碼,例如病毒和木馬。
- 資料加密: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於加密和解密資料,保護物聯網系統中的敏感資料。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評估指標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評估指標包括:
- 準確度:模型的準確度是指模型正確分類的樣本數與總樣本數的比率。
- 精確度:模型的精確度是指模型正確分類的正樣本數與總正樣本數的比率。
- 召回率:模型的召回率是指模型正確分類的正樣本數與總正樣本數的比率。
- F1分數:模型的F1分數是指模型的精確度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值。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實現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Python和Rust等語言實現,例如: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 載入資料
X = np.load('X.npy')
y = np.load('y.npy')
# 切分資料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訓練模型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評估模型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準確度:', accuracy)
#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
class HybridModel:
def __init__(self):
self.model1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self.model2 = SVC(kernel='rbf', C=1)
def fit(self, X, y):
self.model1.fit(X, y)
self.model2.fit(X, y)
def predict(self, X):
y_pred1 = self.model1.predict(X)
y_pred2 = self.model2.predict(X)
return np.concatenate((y_pred1, y_pred2), axis=1)
# 訓練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
hybrid_model = HybridModel()
hybrid_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評估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
y_pred = hybrid_model.predict(X_test)
accuracy = 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print('準確度:', accuracy)
圖表翻譯:
此圖示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架構,包括多種深度學習技術的結合。圖中展示了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和評估過程,包括資料切分、模型訓練和模型評估。
graph LR A[資料載入] --> B[資料切分] B --> C[模型訓練] C --> D[模型評估] D --> E[結果輸出]
內容解密:
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設計包括多種深度學習技術的結合,例如卷積神經網路(CNN)、迴圈神經網路(RNN)和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這些模型可以用於物聯網安全中的各種應用,例如入侵檢測、惡意程式碼檢測和資料加密。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的評估指標包括準確度、精確度、召回率和F1分數。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用Python和Rust等語言實現。
5.7 監督式深度學習方案的分類
在物聯網(IoT)安全領域中,已經提出了多種根據監督式深度學習的安全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可以根據網路設計分為四個主要類別:卷積網路、迴圈網路、圖網路和混合網路。
5.7.1 監督式深度學習方案的型別
從輸出角度來看,根據監督式深度學習的分類器可以是二元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取決於目標是區分正常和異常行為還是針對特定的攻擊類別。另外,從時間角度來看,監督式解決方案可以在離線或線上模式下運作。線上模式使得解決方案適合於時間敏感的IoT應用。
5.7.2偵測方案
根據監督式深度學習的安全解決方案可以根據網路設計分為四個主要類別:卷積網路、迴圈網路、圖網路和混合網路。這些類別可以根據輸出角度分為二元和多元分類器。
5.7.3 部署方案
部署方案決定了深度學習解決方案的配置和設定,可以根據架構的性質分為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層式。集中式配置將資料聚合到中央位置進行訓練,而分散式配置則將資料和深度學習模型在各個物理位置之間傳播。分層式配置則將資料和過程在IoT層之間移動。
5.7.4 評估方案
監督式安全解決方案的設計師也可以根據評估過程的目標進行分類。目前的大多數方法都強調根據評估指標的檢測效能。其他方法則強調計算效率或通訊效率。
網路攻擊與安全:深度學習方法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攻擊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頻繁。傳統的入侵偵測技術已經不能有效地應對新的網路攻擊,因此,深度學習方法被廣泛應用於網路安全領域。
監督深度學習
監督深度學習是指使用標記過的資料來訓練模型,以便模型能夠學習到網路攻擊的模式和特徵。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偵測出網路攻擊,但是需要大量的標記過的資料。
無監督深度學習
無監督深度學習是指使用未標記過的資料來訓練模型,以便模型能夠學習到網路攻擊的模式和特徵。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偵測出網路攻擊,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生成對抗網路(GANs)
生成對抗網路(GANs)是一種無監督深度學習方法,透過對抗性的方式來生成新的資料。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生成新的網路攻擊樣本,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自動編碼器模型
自動編碼器模型是一種無監督深度學習方法,透過自動編碼器的方式來學習網路攻擊的模式和特徵。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偵測出網路攻擊,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網路攻擊與安全:深度學習方法的應用
深度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應用於網路安全領域,包括入侵偵測、惡意程式碼檢測、網路攻擊預測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網路攻擊的模式和特徵,從而更好地保護網路安全。
入侵偵測
入侵偵測是指使用深度學習方法來偵測出網路攻擊。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偵測出網路攻擊,但是需要大量的標記過的資料。
惡意程式碼檢測
惡意程式碼檢測是指使用深度學習方法來檢測出惡意程式碼。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檢測出惡意程式碼,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網路攻擊預測
網路攻擊預測是指使用深度學習方法來預測出網路攻擊。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預測出網路攻擊,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
內容解密:
本文主要介紹了深度學習方法在網路安全領域的應用,包括入侵偵測、惡意程式碼檢測、網路攻擊預測等。深度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偵測出網路攻擊和惡意程式碼,預測出網路攻擊的可能性。然而,深度學習方法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標記過的資料,因此,需要繼續研究和開發新的深度學習方法,以便更好地應用於網路安全領域。
flowchart TD A[網路攻擊] --> B[入侵偵測] B --> C[惡意程式碼檢測] C --> D[網路攻擊預測] D --> E[深度學習方法] E --> F[計算資源] F --> G[標記過的資料]
圖表翻譯:
本圖表示了網路攻擊與深度學習方法之間的關係。網路攻擊可以透過入侵偵測、惡意程式碼檢測和網路攻擊預測等方法來偵測和預測。深度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應用於這些方法中,但是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標記過的資料。因此,需要繼續研究和開發新的深度學習方法,以便更好地應用於網路安全領域。
生成式對抗網路(GANs)
生成式對抗網路(GANs)是一種無監督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屬於生成式深度網路。GANs可以學習輸入分佈,並生成新的、真實的樣本。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別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負責生成假樣本,判別器負責區分真實樣本和假樣本。
GANs的工作原理
- 生成器接收隨機噪聲,生成假樣本。
- 判別器接收真實樣本和假樣本,區分真實和假樣本。
- 判別器的輸出用於更新生成器的引數,目的是生成更真實的樣本。
- 這個過程反覆進行,直到判別器無法區分真實和假樣本。
GANs的優點
- GANs可以生成高質量的樣本。
- GANs可以學習輸入分佈。
- GANs可以用於生成新樣本。
GANs的缺點
- GANs的訓練過程不穩定。
- GANs可能會產生模態崩潰(Mode Collapse)。
- GANs可能會產生不真實的樣本。
自動編碼器(Autoencoders)
自動編碼器(Autoencoders)是一種無監督的深度學習模型,旨在學習輸入分佈。自動編碼器由兩個部分組成:編碼器(Encoder)和解碼器(Decoder)。編碼器負責將輸入轉換為低維度的表示,解碼器負責將低維度的表示轉換回原始輸入。
自動編碼器的工作原理
- 編碼器接收輸入,將其轉換為低維度的表示。
- 解碼器接收低維度的表示,將其轉換回原始輸入。
- 編碼器和解碼器的引數透過反向傳播更新,目的是最小化重構誤差。
自動編碼器的優點
- 自動編碼器可以學習輸入分佈。
- 自動編碼器可以用於降維。
- 自動編碼器可以用於生成新樣本。
自動編碼器的缺點
- 自動編碼器可能會產生過度簡化的表示。
- 自動編碼器可能會產生不真實的樣本。
6.2 自動編碼器(Autoencoders)
自動編碼器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旨在學習輸入資料的壓縮表示。它由兩部分組成:編碼器(Encoder)和解碼器(Decoder)。編碼器將輸入資料壓縮為低維度的表示,然後解碼器將這個低維度的表示重構為原始輸入資料。
6.2.1 稀疏自動編碼器(Sparse Autoencoder)
稀疏自動編碼器是一種特殊的自動編碼器,旨在學習輸入資料的稀疏表示。它透過在損失函式中新增一個稀疏項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稀疏項鼓勵編碼器只使用少數的神經元來表示輸入資料。
6.2.2 降噪自動編碼器(Denoising Autoencoder)
降噪自動編碼器是一種特殊的自動編碼器,旨在學習輸入資料的強健表示。它透過在輸入資料中新增噪聲來實現這個目標。編碼器和解碼器共同學習如何從噪聲中恢復原始輸入資料。
6.2.3 變分自動編碼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變分自動編碼器是一種特殊的自動編碼器,旨在學習輸入資料的機率分佈。它透過在編碼器中新增一個變分項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變分項鼓勵編碼器學習一個連續的機率分佈來表示輸入資料。
6.3 能量基模型(Energy-Based Models)
能量基模型是一種特殊的深度學習模型,旨在學習輸入資料的能量表示。它透過在模型中新增一個能量項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能量項鼓勵模型學習一個能量表示來描述輸入資料。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本文深入探討了多種深度學習模型在網路安全領域的應用,涵蓋了迴圈神經網路(RNN)、長短期記憶網路(LSTM)、閘控迴圈單元(GRU)、圖神經網路(GNN)、生成對抗網路(GAN)、自動編碼器以及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等。分析比較了LSTM和GRU在處理梯度消失問題上的差異,並闡述了GRU中重置閘和更新閘的工作機制。同時,文章也介紹了多個公開的網路安全資料集,以及常用的評估指標,如F1-score、TPR、準確度、精確率和召回率等,為模型的訓練和評估提供了參考。然而,文章並未深入探討各模型在特定攻擊型別上的效能差異以及模型的部署策略。展望未來,隨著網路攻擊手段的不斷演變,深度學習模型的設計需要更加註重輕量化、可解釋性和對抗樣本的防禦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物聯網安全的需求。玄貓認為,混合式深度學習模型和圖神經網路在處理複雜網路拓撲和多樣化攻擊型別方面具有更大的潛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