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安全日益重要的今天,加密技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從基礎的列轉置密碼出發,逐步深入現代對稱加密技術,如區塊加密和流加密,並分析了 DES 和 AES 等主流加密演算法的特性及應用場景。同時,也闡述了 Feistel 網路加密演算法的結構和流程,並以實際案例說明 RSA 非對稱加密的原理和金鑰對生成方法。此外,本文也涵蓋了密碼學基礎,包括雜湊函式、數位簽章以及訊息完整性等重要概念,並探討了不同 Hash 函式的特性和安全性,例如 MD5 和 SHA 系列演算法。

範例

假設我們要加密的明文是「veam tom orrow yz」,鍵是「4 3 1 2 5 6 7」。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加密:

  1. 準備明文:veam tom orrow yz
  2. 建立矩陣
v e a m t o m
o r r o w y z
  1. 安排鍵:4 3 1 2 5 6 7
  2. 讀取密文:根據鍵的順序,讀取矩陣中的字元,產生密文:latar lvtmo inaer kosvo ciwtw oreoy rulmz

擴充套件列轉置密碼

為了使列轉置密碼更加複雜,可以進行多階段的轉置。這意味著在第一次轉置之後,再進行一次轉置,使用不同的鍵。這樣可以使密文更加難以破解。

對稱式加密技術

對稱式加密是一種加密技術,使用相同的金鑰進行加密和解密。這種技術可以分為古典對稱式加密和現代對稱式加密兩種。

古典對稱式加密

古典對稱式加密使用字母或符號進行加密和解密。這種技術已經不再適合於現代的數字加密,因為它們不適合於加密數字資料。

現代對稱式加密

現代對稱式加密使用二進位制字串進行加密和解密。這種技術可以分為兩種:區塊加密和流加密。

區塊加密

區塊加密是一種加密技術,將明文分成固定大小的區塊,然後對每個區塊進行加密。這種技術使用固定大小的區塊,通常是 64 位或 128 位。

  flowchart TD
    A[明文] --> B[區塊加密]
    B --> C[密文]

流加密

流加密是一種加密技術,將明文一位一位進行加密。這種技術使用一位一位的加密,通常是使用 Vigenere Cipher 或 Vernam Cipher。

  flowchart TD
    A[明文] --> B[流加密]
    B --> C[密文]

區塊加密技術

區塊加密技術是一種加密技術,將明文分成固定大小的區塊,然後對每個區塊進行加密。這種技術使用固定大小的區塊,通常是 64 位或 128 位。

Feistel 區塊加密

Feistel 區塊加密是一種區塊加密技術,使用多輪加密和解密。這種技術使用相同的演算法進行加密和解密。

  flowchart TD
    A[明文] --> B[Feistel 區塊加密]
    B --> C[密文]

加密演算法

加密演算法是一種演算法,使用明文和金鑰進行加密。這種演算法使用多輪加密和解密,然後將結果合併成密文。

def encrypt(plain_text, key):
    # 將明文分成兩個半部
    left_half = plain_text[:len(plain_text)//2]
    right_half = plain_text[len(plain_text)//2:]
    
    # 進行多輪加密和解密
    for i in range(n):
        # 對左半部進行加密
        left_half = encrypt_half(left_half, key)
        
        # 對右半部進行加密
        right_half = encrypt_half(right_half, key)
    
    # 將結果合併成密文
    cipher_text = left_half + right_half
    
    return cipher_text

Feistel 網路加密演算法

Feistel 網路是一種對稱金鑰分組加密演算法,廣泛用於資料加密。其結構簡單,易於實現,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Feistel 網路的結構

Feistel 網路的基本結構包括多個迴圈,每個迴圈都包含兩個主要步驟:替換和排列。替換步驟對資料的左半部分進行操作,而排列步驟則對右半部分進行操作。

數學上,Feistel 網路可以表示為:

L_i = R_{i-1} R_i = L_{i-1} ⊕ F(R_{i-1}, K_i)

其中,L_i 和 R_i 分別代表第 i 個迴圈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K_i 是第 i 個迴圈的子金鑰,F 是替換函式。

Feistel 網路的加密過程

Feistel 網路的加密過程包括多個迴圈,每個迴圈都對資料進行替換和排列操作。最後,左右半部分合併形成密文。

Feistel 網路的解密過程

Feistel 網路的解密過程與加密過程相似,不同的是子金鑰的使用順序。解密過程使用子金鑰的逆序,即最後一個子金鑰先使用,然後是倒數第二個子金鑰,依此類推。

分組加密方案

分組加密方案包括多種不同的演算法,以下是其中一些最常用的演算法:

DES(資料加密標準)

DES 是一種對稱金鑰 Feistel 分組加密演算法。它包括 16 個迴圈,每個迴圈都使用 56 位金鑰和 64 位分組大小。DES 的結構包括三個部分:初始排列、迴圈函式和金鑰生成。

初始排列和最終排列是簡單的排列函式,沒有加密意義。迴圈函式包括 16 個迴圈,每個迴圈都使用相同的替換和排列函式。金鑰生成函式用於生成每個迴圈的子金鑰。

DES 的結構

DES 的結構如圖 6.12 所示,包括兩個部分: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左半部分示範了明文的處理過程,包括初始排列、迴圈函式和最終排列。右半部分示範了金鑰的使用方式,包括初始排列和金鑰生成函式。

DES 的安全性

DES 的安全性取決於分組大小、金鑰大小、迴圈數量、子金鑰生成演算法和替換函式。分組大小和金鑰大小越大,安全性越高。但是,這也會增加加密和解密的時間。

加密技術:DES 和 AES 演算法

加密技術是保護資料安全的重要手段,DES 和 AES 是兩種常用的加密演算法。

DES 演算法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種對稱加密演算法,使用 64 位的明文和 56 位的金鑰。DES 演算法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將 64 位的明文分成兩個 32 位的半部,分別稱為 L 和 R。
  2. 使用 Feistel 網路進行加密,L 和 R 分別進行 XOR 運算和替換。
  3. 使用 S-box 和 P-box 進行替換和排列。
  4. 將結果進行 XOR 運算,得到加密結果。

然而,DES 演算法的安全性存在問題,主要是因為其金鑰太短,容易被暴力破解。

AES 演算法

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是一種對稱加密演算法,使用 128 位的明文和 128/192/256 位的金鑰。AES 演算法的工作流程如下:

  1. 將 128 位的明文分成 16 個位元組,排列成 4x4 的矩陣。
  2. 使用替換和排列的方法進行加密,包括位元組替換、行移位、列混淆和加密。
  3. 使用 128/192/256 位的金鑰進行加密,金鑰的長度決定了加密的輪數。
  4. 加密結果是 128 位的密文。

AES 演算法比 DES 演算法更安全、更快捷,已經成為加密技術的標準。

塊加密模式

塊加密模式(Block Cipher Mode)是指加密演算法的工作模式,常見的模式包括:

  1. 電子密碼本模式(ECB):每個明文塊獨立加密,使用相同的金鑰。
  2. 密碼塊鏈模式(CBC):每個明文塊與前一個密文塊進行 XOR 運算,然後加密。
  3. 輸出反饋模式(OFB):每個明文塊與前一個密文塊進行 XOR 運算,然後加密。
  4. 密碼反饋模式(CFB):每個明文塊與前一個密文塊進行 XOR 運算,然後加密。

每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需要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選擇合適的模式。

加密模式操作

加密模式是指在實際加密過程中,如何使用加密演算法來保護資料。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加密模式:

1. 電子密碼本模式(ECB)

電子密碼本模式是最基本的加密模式,每個明文區塊都獨立加密,使用相同的金鑰。這種模式適合於安全傳輸單個值,例如加密金鑰。

2. 密文塊鏈模式(CBC)

密文塊鏈模式是另一種常見的加密模式,它使用前一個密文區塊作為下一個密文區塊的初始向量(IV)。這種模式可以防止密文被攻擊者篡改。

3. 密文反饋模式(CFB)

密文反饋模式將區塊密碼轉換為流密碼,它不需要填充,且密文長度與明文長度相同。這種模式適合於需要高效率的加密應用。

4. 輸出反饋模式(OFB)

輸出反饋模式與密文反饋模式類似,但它使用加密函式的輸出作為下一個區塊的初始向量。

5. 計數器模式(CTR)

計數器模式使用一個可靠的計數器,計數器的值在每次加密時遞增。這種模式適合於需要高效率和安全性的加密應用。

加密模式比較

模式描述應用
ECB每個明文區塊獨立加密安全傳輸單個值
CBC密文區塊鏈模式防止密文被攻擊者篡改
CFB流密碼模式高效率的加密應用
OFB輸出反饋模式高效率的加密應用
CTR計數器模式高效率和安全性的加密應用

實際應用

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加密模式。例如,在安全傳輸單個值時,電子密碼本模式(ECB)可能是合適的選擇;而在需要高效率的加密應用中,密文反饋模式(CFB)或計數器模式(CTR)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內容解密:

以上內容介紹了幾種常見的加密模式,包括電子密碼本模式(ECB)、密文塊鏈模式(CBC)、密文反饋模式(CFB)、輸出反饋模式(OFB)和計數器模式(CTR)。每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和適合的應用場景。瞭解這些加密模式可以幫助我們選擇合適的加密方案,保護資料的安全。

圖表翻譯:

  graph LR
    A[電子密碼本模式] --> B[密文塊鏈模式]
    B --> C[密文反饋模式]
    C --> D[輸出反饋模式]
    D --> E[計數器模式]
    E --> F[實際應用]

以上圖表展示了幾種加密模式之間的關係,從電子密碼本模式(ECB)開始,到密文塊鏈模式(CBC)、密文反饋模式(CFB)、輸出反饋模式(OFB)和計數器模式(CTR),最終到實際應用。這個圖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加密模式之間的關係和演進。

加密模式介紹

在加密技術中,存在多種不同的加密模式,每種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應用場景和優缺點。以下是對一些常見加密模式的介紹:

1. CBC(Cipher Block Chaining)模式

CBC模式是一種分塊加密的方式,將明文分成固定大小的塊,並且每一塊的加密結果都與前一塊的密文相關。具體來說,CBC模式的加密過程是將明文塊與前一塊密文進行XOR運算後,再使用加密演算法進行加密。這種模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但也增加了加密和解密的複雜度。

2. CFB(Cipher Feedback)模式

CFB模式是一種串流加密的方式,將明文分成小塊(通常是1位元組),並且每一塊的加密結果都與前一塊的密文相關。CFB模式的加密過程是使用前一塊的密文作為輸入,產生一串假隨機資料,然後與明文進行XOR運算,產生下一塊的密文。這種模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效率,但也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

3. OFB(Output Feedback)模式

OFB模式也是一種串流加密的方式,與CFB模式類似,但輸入的加密演算法是前一塊的DES輸出。OFB模式的加密過程是使用前一塊的DES輸出作為輸入,產生一串假隨機資料,然後與明文進行XOR運算,產生下一塊的密文。這種模式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效率,但也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

加密模式的應用

不同的加密模式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 CBC模式適合於分塊加密的應用,例如檔案加密和網路傳輸。
  • CFB模式適合於串流加密的應用,例如影片和音訊傳輸。
  • OFB模式適合於串流加密的應用,例如網路傳輸和檔案加密。
內容解密:

加密模式是指在加密過程中,如何將明文轉換為密文的方法。不同的加密模式有不同的安全性和效率。瞭解加密模式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最適合的加密方案,保證資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import hashlib

def encrypt_cbc(plain_text, key):
    # CBC模式加密
    iv = b'\x00' * 16  # 初始化向量
    cipher_text = b''
    for i in range(0, len(plain_text), 16):
        block = plain_text[i:i+16]
        if len(block) < 16:
            block += b'\x00' * (16 - len(block))  # 填充
        block = bytes([x ^ y for x, y in zip(block, iv)])  # XOR運算
        block = hashlib.sha256(block).digest()  # 加密
        cipher_text += block
        iv = block  # 更新初始化向量
    return cipher_text

def encrypt_cfb(plain_text, key):
    # CFB模式加密
    iv = b'\x00' * 16  # 初始化向量
    cipher_text = b''
    for i in range(0, len(plain_text), 16):
        block = plain_text[i:i+16]
        if len(block) < 16:
            block += b'\x00' * (16 - len(block))  # 填充
        block = bytes([x ^ y for x, y in zip(block, iv)])  # XOR運算
        block = hashlib.sha256(block).digest()  # 加密
        cipher_text += block
        iv = block  # 更新初始化向量
    return cipher_text

def encrypt_ofb(plain_text, key):
    # OFB模式加密
    iv = b'\x00' * 16  # 初始化向量
    cipher_text = b''
    for i in range(0, len(plain_text), 16):
        block = plain_text[i:i+16]
        if len(block) < 16:
            block += b'\x00' * (16 - len(block))  # 填充
        block = bytes([x ^ y for x, y in zip(block, iv)])  # XOR運算
        block = hashlib.sha256(block).digest()  # 加密
        cipher_text += block
        iv = block  # 更新初始化向量
    return cipher_text

# 測試加密
plain_text = b'Hello, World!'
key = b'my_secret_key'

cipher_text_cbc = encrypt_cbc(plain_text, key)
cipher_text_cfb = encrypt_cfb(plain_text, key)
cipher_text_ofb = encrypt_ofb(plain_text, key)

print(f'CBC模式密文:{cipher_text_cbc.hex()}')
print(f'CFB模式密文:{cipher_text_cfb.hex()}')
print(f'OFB模式密文:{cipher_text_ofb.hex()}')

圖表翻譯:

以下是加密模式的流程圖:

  flowchart TD
    A[明文] --> B[加密演算法]
    B --> C[密文]
    C --> D[輸出]
    D --> E[下一塊密文]
    E --> F[下一塊明文]
    F --> B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加密模式的基本過程,包括明文、加密演算法、密文、輸出和下一塊密文的產生。

非對稱金鑰加密演算法

非對稱金鑰加密,也被稱為公鑰加密,使用兩個不同的金鑰進行加密和解密。與對稱金鑰加密技術不同,對稱金鑰加密只使用一個金鑰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共享。在非對稱金鑰加密中,每個通訊裝置都有一對金鑰:一個公鑰和一個私鑰。

公鑰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進行加密。另一方面,私鑰只由裝置所有者知道。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圖6.21來解釋。根據圖,IoT裝置A和B想要相互通訊。IoT裝置A使用裝置B的公鑰進行加密,因為公鑰是公開的。然後,接收者裝置B使用其私鑰解密和接收資訊。這種通訊方式比對稱金鑰加密技術更安全,因為不需要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分發金鑰。

RSA非對稱密碼系統

RSA是最受歡迎的非對稱密碼系統技術,由Ron Rivest、Adi Shamir和Len Adleman發明。RSA是一種區塊密碼方案,明文和密文都是介於1和n-1之間的整數,其中n是一個大整數。通常,n的大小為1024位元組或更大。RSA由兩個程式組成:金鑰對生成和加密-解密演算法。

RSA金鑰對生成

每個想要通訊的人都會生成一對金鑰:公鑰和私鑰。金鑰生成過程如下:

  1. RSA模數(n)生成:選擇兩個大質數p和q,使得p ≠ q。計算n = p * q。
  2. 選擇匯出數(e):計算φ(n) = (p-1) * (q-1)。選擇整數e,使得e和φ(n)互質。
  3. 公鑰生成:{e, n}組成公鑰,並公開。
  4. 私鑰生成:計算唯一整數d,使得d * e ≡ 1 (mod φ(n))。{d, n}組成私鑰。

RSA加密-解密演算法

RSA加密-解密演算法使用公鑰和私鑰進行加密和解密。加密過程如下:

  1. 明文加密:使用公鑰{e, n}對明文進行加密,得到密文。
  2. 密文解密:使用私鑰{d, n}對密文進行解密,得到明文。

例項

以下是RSA金鑰對生成的例項。為了簡單起見,我們使用小的質數p和q,但在實際應用中,這些數字通常很大。

  1. 選擇兩個質數p = 7和q = 13,計算n = p * q = 91。
  2. 計算φ(n) = (p-1) * (q-1) = 6 * 12 = 72。
  3. 選擇e = 5,使得e和φ(n)互質。
  4. 公鑰{e, n} = {5, 91}。

這個例項展示了RSA金鑰對生成的基本過程。實際應用中,p和q的大小通常遠大於此,從而提供更強的安全性。

密碼學基礎

什麼是密碼學?

密碼學是一種用於保護網路系統安全的工具。它將資料轉換為不可讀的形式,並在傳輸過程中保持其安全。然後,接收者可以使用密碼學技術將資料轉換回可讀的形式。

密碼學的目標

密碼學的主要目標是確保資料的機密性、真實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這些目標可以透過使用不同的密碼學技術來實現,例如加密和解密。

加密和解密

加密是指將明文轉換為密文的過程,而解密是指將密文轉換回明文的過程。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金鑰,分別稱為公鑰和私鑰。

對稱金鑰加密和非對稱金鑰加密

對稱金鑰加密使用相同的金鑰進行加密和解密,而非對稱金鑰加密使用不同的金鑰進行加密和解密。非對稱金鑰加密又稱為公鑰加密。

古典密碼和現代密碼

古典密碼包括替換密碼和轉置密碼。替換密碼是指將明文中的每個字母替換為另一個字母,而轉置密碼是指將明文中的字母重新排列。

現代密碼包括分塊密碼和流密碼。分塊密碼是指將明文分成固定大小的塊,並對每個塊進行加密,而流密碼是指將明文中的每個位元進行加密。

密碼學的應用

密碼學在網路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用於保護資料的機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並防止資料被未經授權的第三方訪問。

RSA 加密演算法

RSA 加密演算法是一種非對稱金鑰加密演算法。它使用公鑰和私鑰進行加密和解密。RSA 加密演算法的安全性根據大數的因數分解的難度。

例子

假設我們想要使用 RSA 加密演算法將明文 “10” 加密為密文。首先,我們需要生成公鑰和私鑰。然後,我們可以使用公鑰將明文加密為密文。最後,我們可以使用私鑰將密文解密回明文。

問題

  1. 在非對稱金鑰加密中,私鑰由誰儲存? a. 傳送者 b. 接收者 c. 傳送者和接收者 d. 所有連線到網路的裝置

  2. 什麼是資料加密標準(DES)? a. 分塊密碼 b. 流密碼 c. 位元密碼 d. 位元組密碼

  3. AES-192 演算法進行多少輪迴圈? a. 10 b. 12 c. 14 d. 16

  4. 英語中最常見的字母是哪些? a. e, a b. e, o c. e, t d. e, i

  5. 使用 Vigenere Cipher 系統和關鍵字 “HUMOR” 對 “thepepsiisintherefrigerator” 進行加密,我們得到的密文是什麼? a. abqdnwewuwjphfvrrtrfznsdokvl b. abqdvmwuwjphfvvyyrfznydokvl c. tbqyrvmwuwjphfvvyyrfznydokvl d. baiuvmwuwjphfoeiyrfznydokvl

  6. DES 跟隨哪種結構? a. 雜湊演算法 b. 凱撒密碼 c. Feistel Cipher 結構 d. SP 網路

  7. 哪種模式只需要實現加密演算法? a. ECB b. CBC c. CTR d. OFB

第7章:加密基礎II

本章是第6章《加密基礎I》的延續,進一步介紹了加密的概念,包括雜湊函式和數字簽名。它深入闡述瞭如何使用加密技術保護物聯網(IoT)通訊和其訊息協議,並為IoT堆疊的不同層提供額外的加密保護。這一章為後續章節所討論的主題奠定了基礎,包括身份管理、信任管理和IoT系統的隱私保護。另外,它概述了IoT通訊和訊息協議的加密控制,以及IoT節點的驗證機制。

結構

本章涵蓋以下主題:

  • 加密在維護訊息完整性方面的概念和技術
  • 加密驗證及其在IoT節點驗證中的作用
  • 加密金鑰管理基礎和各種簽名演算法

加密基礎

加密是一種保護訊息或資料的技術,透過將明文轉換為難以理解的密文來實現。加密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只有授權的實體才能存取或讀取資料。

雜湊函式

雜湊函式是一種單向函式,將任意長度的輸入資料對映到固定長度的輸出資料,稱為雜湊值。雜湊函式的特點是:

  • 決定性:對於相同的輸入,雜湊函式總是產生相同的輸出。
  • 不可逆:無法從雜湊值逆推輸入資料。
  • 固定輸出長度:雜湊值的長度固定,不受輸入資料長度的影響。

數字簽名

數字簽名是一種使用加密技術的電子簽名,用於驗證訊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數字簽名的過程包括:

  1. 訊息摘要:使用雜湊函式計算訊息的摘要。
  2. 加密:使用傳送者的私鑰加密訊息摘要。
  3. 驗證:接收者使用傳送者的公鑰解密加密的訊息摘要,然後比較它與自己計算的訊息摘要。如果兩者匹配,則訊息是真實的且未被篡改。

加密驗證

加密驗證是一種使用加密技術驗證訊息真實性的方法。它可以確保只有授權的實體才能傳送訊息。

IoT節點驗證

IoT節點驗證是指驗證IoT裝置的身份和授權。這可以透過使用加密技術,例如數字簽名和加密驗證,來實現。

加密金鑰管理

加密金鑰管理是指管理加密金鑰的過程,包括生成、分發、儲存和刪除。加密金鑰管理的目的是確保加密金鑰的安全和可用性。

簽名演算法

簽名演算法是一種使用加密技術的演算法,用於生成和驗證數字簽名。常見的簽名演算法包括:

  • RSA:使用RSA演算法生成和驗證數字簽名。
  • ECDSA:使用橢圓曲線數字簽名演算法生成和驗證數字簽名。

7.1 訊息完整性:Hash 函式及其安全性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了各種加密和解密訊息的方法。雖然加密可以維護訊息的機密性,但加密本身並不能保證訊息的完整性。訊息完整性意味著接收到的訊息沒有被篡改或操縱。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在不使用加密的情況下維護訊息完整性,例如保護公開資料的完整性。最常見的方法是使用 Hash 函式。

7.1.1 Hash 函式的屬性和應用

Hash 函式是一種接受變長度訊息並產生固定長度的輸出(稱為 Hash 值或訊息摘要值)的函式。Hash 函式具有以下屬性:

  • Hash 函式可以應用於任意大小的輸入資料,但只產生固定長度的輸出。
  • Hash 函式相對容易計算,因此硬體和軟體實現都是可行的。
  • Hash 函式設計為不能洩露原始資料的任何資訊,這是一種單向的屬性,稱為預映像抗性。
  • Hash 函式設計為不會讓兩個不同的訊息具有相同的 Hash 值,這稱為第二預映像抗性或強碰撞抗性。
  • Hash 函式可以產生任意的隨機值,稱為 Hash 值或訊息摘要。
  • Hash 函式提供了錯誤檢測能力,意味著訊息中的任何位元或位元組的改變都可能導致其 Hash 碼的改變。

Hash 函式的應用包括:

  • 訊息完整性:傳送者在傳送訊息時附加 Hash 值,接收者可以透過計算 Hash 值來驗證訊息的完整性。
  • 保密性和完整性:可以透過 Hash 函式和加密演算法的組合來實現。
  • 數字簽名:Hash 函式可以用於生成數字簽名。
  • 完整性而非保密性:可以只對 Hash 值進行加密並將其附加到訊息中,以確保訊息的完整性而不需要保密性。

7.1.2 熱門的 Hash 函式

一些熱門的 Hash 函式包括:

  • Message Digest-version5 (MD5):MD5 是一個 128 位元的 Hash 函式,曾經被廣泛使用於檔案完整性驗證。但是,由於 MD5 已經被發現有碰撞攻擊的漏洞,因此不再被推薦使用。
  • Secure Hash Algorithm (SHA):SHA 是根據 MD4 的 Hash 函式,產生 160 位元的 Hash 值。SHA 的修訂版本包括 SHA-256、SHA-384 和 SHA-512,分別產生 256 位元、384 位元和 512 位元的 Hash 值。

SHA-512 的工作原理如下:

  1. 訊息預處理:將輸入訊息分成 1024 位元的塊,並在每個塊的末尾附加一個 128 位元的長度欄位。
  2. 初始化 Hash 緩衝區:使用八個 64 位元的暫存器(a, b, c, d, e, f, g, h)來儲存中間和最終的 Hash 值。
  3. 處理每個塊:對每個 1024 位元的塊進行處理,包括旋轉、位元操作和模數運算等步驟,以產生新的 Hash 值。

最終的 Hash 值是八個 64 位元暫存器的串接,總長度為 512 位元。SHA-512 的安全性在於其碰撞抗性和預映像抗性,使得攻擊者難以找到兩個不同的輸入訊息具有相同的 Hash 值,或是從 Hash 值反推出原始訊息。

資料安全在物聯網時代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加密技術正是守護資料安全的核心基本。本文深入探討了對稱與非對稱加密、區塊加密模式、雜湊函式以及數位簽章等關鍵技術,並分析了DES、AES、RSA等主流加密演算法的特性、應用場景及安全性。技術限制深析顯示,單一加密技術並非萬能,例如DES演算法因金鑰長度較短已不再安全,而ECB模式易受已知明文攻擊。實務落地分析建議,需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選擇合適的加密模式和演算法,例如CBC模式適用於塊加密,CFB和OFB模式適用於流加密,CTR模式兼具效率和安全性。展望未來,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現有加密演算法的安全性將面臨挑戰,後量子密碼學的發展將成為新的技術突破點。玄貓認為,構建多層次、多技術融合的加密體系,並持續關注新興加密技術的發展,才能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資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