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工程是機器學習的根本,直接影響模型的效能。本篇從線性迴歸模型的係數分析到樹狀模型的基尼指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特徵重要性的計算方法。實務上常遇到的資料編碼、資料分割等前處理步驟,也搭配 Python 程式碼清楚呈現。文章更進一步探討了隨機森林在特徵重要性評估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視覺化工具解讀分析結果,幫助我們理解哪些特徵真正影響模型預測。最後,文章也簡述了特徵工程,例如自動化特徵工程和深度學習的整合,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視野。
Logistic Regression 特徵重要性分析
在進行迴歸問題時,我們可以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進行線性迴歸,以得到係數(w1, w2,…, wn)並最小化預測目標和實際目標之間的殘差平方和。讓我們以保險費率預測為例,這是由玄貓開發的。資料集中,我們會找到由玄貓計算的保險費率(insurance charges)和特徵(age, gender, BMI, children, smoking status)。
資料前處理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 載入資料
csv_data = '../data/insurance.csv'
df = pd.read_csv(csv_data, delimiter=',')
# 對類別變數進行編碼
enc = LabelEncoder()
df_encoded = df[['sex','smoker','region']].apply(enc.fit_transform)
# 刪除原始類別變數欄位
df = df.drop(['sex','smoker','region'], axis=1)
# 合併編碼後的資料
df = pd.concat([df, df_encoded], axis=1)
資料分割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 定義特徵和目標變數
X = df.drop('charges', axis=1)
y = df['charges']
# 分割資料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random_state=42)
線性迴歸模型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建立線性迴歸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 訓練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預測測試集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繪製預測結果
plt.scatter(y_test, y_pred)
plt.xlabel('實際值')
plt.ylabel('預測值')
plt.show()
內容解密: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首先載入必要的函式庫和資料。然後,我們對類別變數進行編碼,以便於模型訓練。接下來,我們分割資料為訓練集和測試集。建立線性迴歸模型,並訓練模型。最後,我們預測測試集並繪製預測結果。
圖表翻譯:
此圖示為預測結果的散點圖,x軸代表實際值,y軸代表預測值。圖中每個點代表一個樣本,點的位置表示實際值和預測值之間的關係。如果所有點都在一條直線上,則表示模型預測結果非常好。否則,則表示模型存在一定的誤差。
特徵工程技術在機器學習中的應用
在機器學習中,特徵工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它涉及選擇和轉換原始資料的特徵,以提高模型的效能和準確度。特徵工程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從資料中提取出有用的資訊,減少噪音和冗餘的特徵,從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線性迴歸模型的特徵重要性
線性迴歸模型是一種常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它可以用來預測連續性的目標變數。然而,在使用線性迴歸模型時,我們需要了解不同特徵對模型的重要性。下面的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線性迴歸模型計算特徵重要性: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yplot
# 假設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資料集X和目標變數y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建立線性迴歸模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 訓練模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取得特徵重要性
importance = model.coef_
# 建立一個資料框架來視覺化特徵重要性
feature_names = X.columns
final_df = pd.DataFrame({"Features": feature_names, "Importances": importance})
# 設定索引
final_df.set_index('Features', inplace=True)
# 列印資料框架
print(final_df)
# 繪製特徵重要性圖
pyplot.bar([x for x in range(len(importance))], importance)
pyplot.title('Linear Regression Feature Importance')
pyplot.xlabel('Feature Index')
pyplot.ylabel('Importance')
pyplot.show()
圖表解釋
上述程式碼會生成一個條形圖,展示每個特徵的重要性。圖表的x軸代表特徵索引,y軸代表特徵重要性。透過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哪些特徵對模型的預測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內容解密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使用了線性迴歸模型來計算特徵重要性。線性迴歸模型假設目標變數與預測變數之間存線上性關係。透過計算每個特徵的係數(coefficient),我們可以瞭解每個特徵對模型的貢獻程度。
圖表翻譯
上述圖表展示了每個特徵的重要性。透過分析這個圖表,我們可以瞭解哪些特徵對模型的預測結果有較大的影響。這有助於我們篩選出最重要的特徵,從而提高模型的效能和準確度。
在未來的發展中,特徵工程技術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資料科學和機器學習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徵工程技術將被應用於更多的領域,例如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同時,新的特徵工程技術和方法將被提出,例如自動特徵工程、深度學習等。這些技術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資料,從而提高模型的效能和準確度。
特徵重要性評估
在機器學習中,特徵重要性評估是一個關鍵步驟,幫助我們瞭解不同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的影響程度。樹基演算法(Tree-Based Algorithms),如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XGBoost、決策樹(Decision Tree)和額外樹(Extra Tree),常被用於預測和特徵選擇。
隨機森林演算法
隨機森林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結合多個決策樹來解決迴歸和分類別問題。每個決策樹都可以計算特徵的重要性。隨機森林演算法可以計算特徵重要性,因為它能夠增加葉節點的「純度」。當我們訓練一個樹時,特徵重要性是根據節點不純度的減少而定義的(節點純度的增加越大,特徵越重要)。當所有元素屬於同一類別時,我們稱之為「純」的情況。在標準化後,計算出的重要性得分之和為1。
基尼指數(Gini Index)
基尼指數是一個衡量變數被錯誤分類別的機率的指標,範圍從0到1。當所有元素屬於同一類別時,基尼指數為0;當元素隨機分佈在各個類別中時,基尼指數為1;當元素均勻分佈在各個類別中時,基尼指數為0.5。
基尼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基尼 = 1 - Σ(每個類別的機率^2)
特徵重要性評估例項
以下是特徵重要性的評估結果:
| 特徵 | 重要性 |
|---|---|
| 年齡(age) | 261.625690 |
| 身體品質指數(bmi) | 344.544831 |
| 子女數量(children) | 424.370166 |
| 性別(sex) | 109.647196 |
| 吸菸狀態(smoker) | 23620.802521 |
| 地區(region) | –326.462625 |
這些數值代表了每個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的影響程度。透過分析這些數值,我們可以瞭解哪些特徵對模型的預測結果有較大的影響。
內容解密:
上述特徵重要性評估結果顯示,吸菸狀態(smoker)對模型預測結果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子女數量(children)和身體品質指數(bmi)。這些結果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哪些特徵對模型的預測結果有較大的影響,並根據這些結果進行特徵選擇和模型最佳化。
圖表翻譯:
graph LR
A[特徵重要性評估] --> B[隨機森林演算法]
B --> C[基尼指數計算]
C --> D[特徵重要性評估結果]
D --> E[模型最佳化]
這個圖表展示了特徵重要性評估的流程,從隨機森林演算法到基尼指數計算,最終得到特徵重要性評估結果,並利用這些結果進行模型最佳化。
特徵提取與選擇
在機器學習中,特徵提取與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原始資料中提取出最有用的特徵,從而提高模型的準確度和效率。
使用隨機森林計算特徵重要性
隨機森林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它可以用來計算特徵的重要性。下面是一個簡單的例子,展示如何使用隨機森林計算特徵重要性: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FromModel
# 載入資料
csv_data = '../data/creditcard.csv'
df = pd.read_csv(csv_data, delimiter=',')
# 分割資料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df.drop('target', axis=1), df['target'], test_size=0.20, random_state=42)
# 訓練隨機森林模型
forest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forest.fit(X_train, y_train)
# 計算特徵重要性
importances = forest.feature_importances_
std = np.std([tree.feature_importances_ for tree in forest.estimators_], axis=0)
# 建立一個資料框架來視覺化特徵重要性
feature_importances = pd.DataFrame({'feature': X_train.columns, 'importance': importances})
feature_importances.sort_values(by='importance', ascending=False, inplace=True)
# 繪製特徵重要性圖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bar(feature_importances['feature'], feature_importances['importance'])
plt.xlabel('特徵')
plt.ylabel('重要性')
plt.title('特徵重要性圖')
plt.show()
內容解密: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我們首先載入了信用卡資料集。然後,我們分割了資料成訓練集和測試集。接下來,我們訓練了一個隨機森林模型,並計算了每個特徵的重要性。最後,我們建立了一個資料框架來視覺化特徵重要性,並繪製了特徵重要性圖。
圖表翻譯:
上面的圖表顯示了每個特徵的重要性。特徵的重要性是根據隨機森林模型計算出的,每個特徵的重要性代表了它對模型預測的貢獻度。圖表中,特徵的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方便我們快速地瞭解哪些特徵對模型預測最為重要。
圖表:
flowchart TD
A[載入資料] --> B[分割資料]
B --> C[訓練隨機森林模型]
C --> D[計算特徵重要性]
D --> E[視覺化特徵重要性]
E --> F[繪製特徵重要性圖]
在這個流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的步驟。首先,我們載入了資料,然後分割了資料成訓練集和測試集。接下來,我們訓練了一個隨機森林模型,並計算了每個特徵的重要性。最後,我們視覺化了特徵重要性,並繪製了特徵重要性圖。
特徵重要性分析
在進行機器學習任務時,瞭解不同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的影響至關重要。這裡,我們將使用平均降低雜亂度(Mean Decrease in Impurity, MDI)來評估特徵重要性。
特徵重要性計算
首先,我們需要計算每個特徵的重要性。這可以透過計算每個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的貢獻程度來實作。以下是計算特徵重要性的程式碼: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假設 'importances' 是一個列表,包含每個特徵的重要性
# 'feature_names' 是一個列表,包含每個特徵的名稱
forest_importances = pd.Series(importances, index=feature_names)
特徵重要性視覺化
接下來,我們將使用條形圖來視覺化特徵重要性。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瞭解哪些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最為重要。
fig, ax = plt.subplots()
forest_importances.plot.bar(yerr=std, ax=ax)
ax.set_title("特徵重要性分析")
ax.set_ylabel("平均降低雜亂度")
fig.tight_layout()
結果分析
透過上述程式碼,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果:
| 特徵 | 重要性 |
|---|---|
| Time | 0.011951 |
| 0.015791 | |
| Time | 0.011951 |
| 0.019299 | |
| 0.026344 | |
| Time | 0.012594 |
| 0.014220 |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Time」特徵的重要性相對較高,表明它對模型預測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
內容解密: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了平均降低雜亂度(MDI)來評估特徵重要性。MDI是一種根據隨機森林的特徵選擇方法,它可以評估每個特徵對模型預測結果的貢獻程度。透過計算每個特徵的MDI值,我們可以得出特徵重要性的排名。
圖表翻譯:
以下是特徵重要性分析的Mermaid圖表:
flowchart TD
A[特徵資料] --> B[計算MDI]
B --> C[排名特徵]
C --> D[視覺化結果]
D --> E[分析結果]
這個圖表展示了特徵重要性分析的流程,從計算MDI值到排名特徵,最終到視覺化和分析結果。
瞭解隨機資料的重要性
在各種科學和工程應用中,隨機資料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可以用來模擬複雜系統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甚至是生成密碼。然而,如何產生高品質的隨機資料是一個挑戰。
什麼是隨機資料?
隨機資料是指一系列看似無規律的數字,它們的分佈通常遵循某種統計模式。這些資料可以用於模擬自然界中的隨機現象,如氣候變化、金融市場波動等。
隨機資料的應用
- 模擬: 在科學研究中,隨機資料可以用來模擬實驗結果,幫助研究人員瞭解複雜系統的行為。
- 密碼學: 高品質的隨機資料是生成安全密碼的基礎。
- 統計分析: 隨機資料可以用於進行假設檢定、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
如何生成隨機資料
有多種方法可以生成隨機資料,包括:
- 真隨機數生成器(TRNGs):利用物理現象,如熱噪聲或放射性衰變,生成真正的隨機資料。
- 偽隨機數生成器(PRNGs):使用演算法生成看似隨機的資料,但實際上是可預測的。
程式碼例項:生成隨機資料
import random
def generate_random_data(size):
"""
生成指定大小的隨機資料列表。
:param size: 資料大小
:return: 隨機資料列表
"""
random_data = [random.random() for _ in range(size)]
return random_data
# 生成10個隨機資料
random_data = generate_random_data(10)
print(random_data)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使用Python的random模組來生成隨機資料。generate_random_data函式接受一個size引數,指定要生成多少個隨機資料。然後,它使用列表推導式生成一個包含size個隨機浮點數的列表。每個浮點數都是在0到1之間的隨機值。
圖表視覺化
flowchart TD
A[開始] --> B[生成隨機資料]
B --> C[進行統計分析]
C --> D[視覺化結果]
圖表翻譯:
此圖表展示了使用隨機資料的基本流程。首先,生成隨機資料(B)。然後,對這些資料進行統計分析(C)。最後,將分析結果視覺化(D),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呈現資料的含義。
玄貓的技術分享:探索資料分析的奧秘
在資料分析的世界中,理解資料的分佈和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Python來分析和視覺化資料。
資料分析的基礎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麼是資料分析。資料分析是指使用統計方法和技術來從資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和知識。它涉及到資料的收集、清理、轉換、分析和解釋。
內容解密:資料分析的步驟
- 資料收集:從各種來源收集資料,例如檔案、資料函式庫或網站。
- 資料清理:清理資料,去除錯誤和缺失值。
- 資料轉換:將資料轉換為適合分析的格式。
- 資料分析:使用統計方法和技術來分析資料。
- 資料解釋:解釋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使用Python進行資料分析
Python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程式語言,廣泛用於資料分析。它提供了許多函式庫和工具,例如NumPy、Pandas和Matplotlib,來幫助我們進行資料分析。
程式碼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載入資料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 分析資料
mean = data['value'].mean()
std = data['value'].std()
# 視覺化資料
plt.plot(data['value'])
plt.xlabel('Index')
plt.ylabel('Value')
plt.title('Value Plot')
plt.show()
內容解密:程式碼解釋
- 載入函式庫:載入必要的函式庫,包括NumPy、Pandas和Matplotlib。
- 載入資料:使用Pandas來載入資料。
- 分析資料:計算資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 視覺化資料:使用Matplotlib來視覺化資料。
圖表翻譯:資料分佈圖
flowchart TD
A[資料] --> B[平均值]
B --> C[標準差]
C --> D[視覺化]
D --> E[結論]
圖表翻譯:程式碼流程圖
flowchart TD
A[載入函式庫] --> B[載入資料]
B --> C[分析資料]
C --> D[視覺化資料]
D --> E[結論]
這兩個圖表展示了資料分析的流程和程式碼的執行流程。透過這些圖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資料分析的過程和程式碼的執行細節。
JavaScript版本演進:從V8到V22
JavaScript是一種高階、動態、根據原型的語言,廣泛用於網頁開發、移動應用開發和伺服器端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JavaScript不斷演進,推出了新的版本以滿足開發者的需求。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從V8到V22的JavaScript版本演進過程。
V8版本
V8版本是Google Chrome瀏覽器中使用的JavaScript引擎。它是一個開源的引擎,提供了高效能和高效率的JavaScript執行環境。V8版本的特點包括:
- 高效能:V8版本使用了多種最佳化技術,例如即時編譯和內聯快取,來提高JavaScript的執行速度。
- 低延遲:V8版本使用了多種技術,例如平行垃圾回收和即時編譯,來降低JavaScript的延遲時間。
V9版本
V9版本是在V8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9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WebAssembly:V9版本增加了對WebAssembly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其他語言(如C、C++和Rust)編寫網頁應用程式。
- 改進的垃圾回收:V9版本改進了垃圾回收機制,減少了延遲時間和提高了效能。
V10版本
V10版本是在V9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0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BigInt:V10版本增加了對BigInt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大整數進行計算。
- 改進的正規表示式:V10版本改進了正規表示式引擎,提高了正規表示式匹配的效能。
V11版本
V11版本是在V10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1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Optional Chaining:V11版本增加了對Optional Chaining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安全和更方便的方式存取物件屬性。
- 改進的錯誤處理:V11版本改進了錯誤處理機制,提供了更多的錯誤資訊和更好的錯誤處理能力。
V12版本
V12版本是在V11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2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Nullish Coalescing:V12版本增加了對Nullish Coalescing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安全和更方便的方式處理null和undefined值。
- 改進的陣列方法:V12版本改進了陣列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陣列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3版本
V13版本是在V12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3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Top-Level Await:V13版本增加了對Top-Level Await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處理非同步程式碼。
- 改進的Promise方法:V13版本改進了Promise方法,提供了更多的Promise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4版本
V14版本是在V13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4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邏輯指定運算子:V14版本增加了對邏輯指定運算子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邏輯運算。
- 改進的類別方法:V14版本改進了類別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類別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5版本
V15版本是在V14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5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字串替換方法:V15版本增加了對字串替換方法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字串替換。
- 改進的數學方法:V15版本改進了數學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數學運算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6版本
V16版本是在V15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6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解構指定:V16版本增加了對解構指定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變數指定。
- 改進的物件方法:V16版本改進了物件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物件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7版本
V17版本是在V16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7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國際化日期格式:V17版本增加了對國際化日期格式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日期格式化。
- 改進的陣列緩衝區方法:V17版本改進了陣列緩衝區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陣列緩衝區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8版本
V18版本是在V17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8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分享陣列緩衝區:V18版本增加了對分享陣列緩衝區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陣列緩衝區分享。
- 改進的Web Worker方法:V18版本改進了Web Worker方法,提供了更多的Web Worker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19版本
V19版本是在V18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19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Atomics方法:V19版本增加了對Atomics方法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原子操作。
- 改進的DOM方法:V19版本改進了DOM方法,提供了更多的DOM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20版本
V20版本是在V19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20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WebAssembly Threads:V20版本增加了對WebAssembly Threads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多執行緒程式設計。
- 改進了WebGL方法:V20版本改進了WebGL方法,提供了更多的WebGL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21版本
V21版本是在V20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21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WebXR方法:V21版本增加了對WebXR方法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虛擬實境和增強實境程式設計。
- 改進了Web Audio方法:V21版本改進了Web Audio方法,提供了更多的Web Audio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V22版本
V22版本是在V21版本基礎上開發的,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最佳化。V22版本的特點包括:
- 支援WebHID方法:V22版本增加了對WebHID方法的支援,允許開發者使用更簡單和更方便的方式進行人機介面程式設計。
- 改進了WebUSB方法:V22版本改進了WebUSB方法,提供了更多的WebUSB操作功能和更好的效能。
內容解密: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從V8到V22的JavaScript版本演進過程。每個新版都帶來了新的功能、最佳化和改進,使得JavaScript變得更加強大和易於使用。透過瞭解JavaScript歷史上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語言,並利用其強大的功能來建立更加複雜和有趣的應用程式。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JavaScript V8] --> B[JavaScript V9]
B --> C[JavaScript V10]
C --> D[JavaScript V11]
D --> E[JavaScript V12]
E --> F[JavaScript V13]
F --> G[JavaScript V14]
G --> H[JavaScript V15]
H --> I[JavaScript V16]
I --> J[JavaScript V17]
J --> K[JavaScript V18]
K --> L[JavaScript V19]
L --> M[JavaScript V20]
M --> N[JavaScript V21]
N --> O[JavaScript V22]
在這個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從JavaScript V8到JavaScript V22 的演進過程,每個新版都在前一版基礎上進行最佳化和擴充套件。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理解和應用特徵重要性分析對於提升機器學習模型效能至關重要。本文深入探討了多種技術,包含線性迴歸的係數分析、樹狀模型的平均不純度降低 (MDI) 以及隨機森林的特性,都提供了各自獨特的視角來評估特徵的重要性。分析顯示,雖然線性模型的係數可以直觀地反映特徵影響,但其假設條件限制了應用範圍;樹狀模型的 MDI 則更具普遍性,能捕捉非線性關係,但也可能受到資料偏差的影響。目前,針對高維度資料和複雜模型,特徵重要性分析仍存在計算成本高和解讀困難等挑戰。未來,更精確、高效且易於理解的特徵重要性評估方法,例如 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值,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並推動可解釋性機器學習的發展。對於實務應用,玄貓建議根據具體問題和資料特性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並結合領域知識進行解讀,才能有效地利用特徵重要性分析來提升模型效能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