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領域的影像生成技術近年來蓬勃發展,條件式擴散模型,特別是 Stable Diffusion,已成為生成高品質影像的重要方法。本文將深入探討 Stable Diffusion 的核心概念和技術細節,並涵蓋從資料準備、模型架構到訓練過程的完整流程。首先,我們會討論如何準備資料集,並以 Fashion MNIST 為例說明預處理步驟。接著,我們將介紹 Stable Diffusion 的架構,包括 UNet、文字編碼器和 VAE 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模型中引入時間步長和類別標籤等條件資訊。最後,我們將探討 Stable Diffusion XL 的新特性,例如影像大小條件的使用,以及如何透過這些技術提升生成影像的品質。
準備資料
為了進行有條件生成,我們需要一個具有明確群組的資料集。用於電腦視覺分類別任務的資料集對於這個目的非常適合。我們可以從像 ImageNet 這樣的資料集開始,它包含了跨 1,000 個類別的數百萬張影像。然而,在這個資料集上訓練模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在接近一個新問題時,從一個較小的資料集開始是個好主意,以確保一切按照預期運作。這樣可以保持反饋迴圈短暫,因此我們可以快速迭代並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雖然 MNIST 可以用於這個例子,就像在第 4 章中一樣,但為了使事情稍微有所不同,我們選擇使用 Fashion MNIST。Fashion MNIST,由玄貓開發並開源,是 MNIST 的替代品,分享相似的特徵:緊湊的尺寸、黑白影像和 10 個類別。主要區別在於類別對應不同的服裝型別,而不是數字,並且影像包含比簡單的手寫數字更多的細節。
就像在第 3 章中一樣,我們需要組態 matplotlib 使用反轉灰度顏色以匹配 Fashion MNIST 資料集。讓我們檢視一些範例: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mpl.rcParams["image.cmap"] = "gray_r"
這段程式碼設定 matplotlib 的顏色對映以顯示灰度影像,與 Fashion MNIST 資料集相符。
有條件生成與 Stable Diffusion
在瞭解了有條件模型和準備資料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 Stable Diffusion 的概念及其在有條件生成中的應用。Stable Diffusion 是一種根據文字描述生成影像的模型,它結合了 diffusion models 和有條件生成的優點,使得根據文字提示生成高品質影像成為可能。
透過這些技術和概念,我們可以建立出能夠根據文字描述生成特定型別影像的模型,從而實作更高程度的控制和自定義。這對於各種應用,包括藝術、設計和娛樂,具有巨大的潛力。
圖表翻譯:
graph LR A[Diffusion Models] -->|有條件生成|> B[Conditional Generation] B -->|Stable Diffusion|> C[Text-to-Image Generation] C -->|高品質影像|> D[Application]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從 diffusion models 到有條件生成,再到 Stable Diffusion 和最終到達根據文字描述的影像生成應用的過程。
使用Fashion MNIST資料集進行條件式Diffusion模型的實作
首先,我們需要載入Fashion MNIST資料集並進行預處理。Fashion MNIST是一個包含10個類別的時尚商品圖片資料集,包括上衣、褲子、套裝、外套、鞋子等。下面是載入資料集和預處理的程式碼: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from diffusers import UNet2DModel
# 載入Fashion MNIST資料集
fashion_mnist = load_dataset("fashion_mnist")
# 預處理圖片
clothes = fashion_mnist["train"]["image"][:8]
classes = fashion_mnist["train"]["label"][:8]
show_images(clothes, titles=classes, figsize=(4, 2.5))
# 定義預處理轉換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andomHorizontalFlip(), # 隨機水平翻轉
transforms.ToTensor(), # 轉換為張量
transforms.Pad(2), # 在所有邊新增2個畫素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 將畫素值對映到(-1, 1)區間
])
# 對資料集進行預處理
def transform(examples):
images = [preprocess(image) for image in examples["image"]]
return {"images": images, "labels": examples["label"]}
train_dataset = fashion_mnist["train"].with_transform(transform)
# 建立DataLoader
train_dataloader = torch.utils.data.DataLoader(
train_dataset, batch_size=256, shuffle=True
)
接下來,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條件式Diffusion模型。這個模型將使用UNet2DModel作為基礎,並新增類別嵌入(class embeds)作為額外的條件資訊。下面是建立模型的程式碼:
# 建立條件式Diffusion模型
model = UNet2DModel(
in_channels=1, # 1個通道,代表灰階圖片
out_channels=1,
sample_size=32,
block_out_channels=(32, 64, 128, 256),
num_class_embeds=10 # 10個類別嵌入
)
這個模型將使用Fashion MNIST資料集中的類別標籤作為條件資訊,生成高品質的圖片。透過新增類別嵌入,模型可以學習到不同類別之間的關係,並生成更真實的圖片。
內容解密:
fashion_mnist
:Fashion MNIST資料集。clothes
:從資料集中提取的8張圖片。classes
:對應的類別標籤。show_images
:顯示圖片的函式。transform
:預處理轉換,包括隨機水平翻轉、轉換為張量、新增邊緣畫素和正規化。train_dataset
:經過預處理的資料集。train_dataloader
:批次資料載入器,用於訓練模型。UNet2DModel
:條件式Diffusion模型,使用UNet2DModel作為基礎,並新增類別嵌入。
圖表翻譯:
graph LR A[載入Fashion MNIST資料集] --> B[預處理圖片] B --> C[建立DataLoader] C --> D[建立條件式Diffusion模型] D --> E[訓練模型]
這個流程圖描述了從載入Fashion MNIST資料集到建立條件式Diffusion模型的過程。每一步驟都對應到上述程式碼中的特定部分。
條件式生成模型中的嵌入和時間步驟條件
在條件式生成模型中,嵌入(embeddings)是一種有效的方式,用於將條件資訊(如時間步驟和類別標籤)轉換為模型可以理解的緊湊表示。這些嵌入可以在UNet架構的各個層次中使用,從而使模型能夠根據條件資訊生成更真實的影像。
時間步驟條件
時間步驟條件是指在生成過程中,模型會根據當前的時間步驟來調整其生成結果。這可以透過將時間步驟轉換為嵌入,並將其新增到UNet架構中的各個層次中來實作。
x = torch.randn((1, 1, 32, 32))
with torch.inference_mode():
out = model(x, timestep=7, class_labels=torch.tensor([2])).sample
out.shape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timestep
引數用於指定當前的時間步驟,而class_labels
引數用於指定類別標籤。這些資訊會被轉換為嵌入,並新增到UNet架構中的各個層次中。
嵌入的作用
嵌入在條件式生成模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提供了一種緊湊和密集的表示方式,用於將條件資訊轉換為模型可以理解的形式。這使得模型能夠根據條件資訊生成更真實的影像。
num_class_embeds=10, # 啟用類別條件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num_class_embeds
引數用於指定類別嵌入的維度。這使得模型能夠根據類別標籤生成更真實的影像。
訓練模型
訓練模型涉及新增噪聲到影像中,並根據時間步驟調整噪聲的強度。這可以透過以下程式碼來實作:
from diffusers import DDPMScheduler
scheduler = DDPMScheduler(
num_train_timesteps=1000, beta_start=0.001, beta_end=0.02
)
timesteps = torch.linspace(0, 999, 8).long()
batch = next(iter(train_dataloader))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DDPMScheduler
類別用於建立一個時間步驟排程器,而num_train_timesteps
引數用於指定訓練過程中的時間步驟數量。beta_start
和beta_end
引數用於指定噪聲強度的起始和結束值。
圖表翻譯:
graph LR A[時間步驟] --> B[嵌入] B --> C[UNet架構] C --> D[生成影像] D --> E[條件資訊] E --> F[類別標籤] F --> G[時間步驟] G --> H[噪聲強度] H --> I[訓練模型]
在上面的圖表中,時間步驟和類別標籤會被轉換為嵌入,並新增到UNet架構中的各個層次中。這使得模型能夠根據條件資訊生成更真實的影像。
條件式擴散模型:控制與條件
在條件式擴散模型中,我們不僅要生成影像,還要考慮到特定的條件或標籤。這種模型可以根據給定的標籤生成對應的影像。下面是實作條件式擴散模型的步驟:
載入資料和初始化模型
首先,我們需要載入資料和初始化模型。這包括載入影像及其對應的標籤,然後初始化擴散模型和最佳化器。
# 載入影像和標籤
batch = next(iter(train_dataloader))
images = batch["images"]
labels = batch["labels"]
# 初始化模型和最佳化器
model = ConditionalDiffusionModel()
optimizer = AdamW(model.parameters(), lr=0.001)
新增噪聲和生成影像
接下來,我們需要新增噪聲到影像中,並根據條件生成新的影像。
# 新增噪聲
noise = torch.rand_like(images)
noised_images = scheduler.add_noise(images, noise, timesteps)
# 生成影像
generated_images = model(noised_images, labels)
計算損失和更新模型
然後,我們需要計算損失和更新模型引數。
# 計算損失
loss = F.mse_loss(generated_images, images)
# 更新模型引數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訓練迴圈
最後,我們需要實作訓練迴圈,包括多個epoch和批次的迭代。
# 訓練迴圈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batch in tqdm(train_dataloader):
images = batch["images"]
labels = batch["labels"]
# 新增噪聲和生成影像
noise = torch.rand_like(images)
noised_images = scheduler.add_noise(images, noise, timesteps)
generated_images = model(noised_images, labels)
# 計算損失和更新模型引數
loss = F.mse_loss(generated_images, images)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顯示進度條
在訓練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tqdm
函式庫顯示進度條,以便更好地瞭解訓練進度。
# 顯示進度條
from tqdm import tqdm
for epoch in tqdm(range(num_epochs)):
for batch in train_dataloader:
#...
條件式擴散模型的優點
條件式擴散模型具有以下優點:
- 可以根據給定的條件生成對應的影像。
- 可以用於多種應用場景,例如影像生成、影像轉換等。
訓練模型
在開始訓練模型之前,我們需要定義最佳化器和裝置。最佳化器是用於更新模型引數的,裝置是指模型訓練的硬體環境。
lr = 3e-4 # 定義學習率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W(model.parameters(), lr=lr, eps=1e-5) # 定義最佳化器
接下來,我們需要將模型移到指定的裝置上(例如GPU或CPU)。
device = get_device() # 取得裝置
model = model.to(device) # 將模型移到裝置上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訓練模型了。訓練過程涉及多個epoch,每個epoch都會遍歷整個訓練資料集。
losses = [] # 用於儲存損失值以便繪製
# 訓練模型
for epoch in (progress := tqdm(range(num_epochs))):
for step, batch in (
inner := tqdm(
enumerate(train_dataloader),
position=0,
leave=True,
total=len(train_dataloader),
)
):
# 載入輸入影像和類別標籤
clean_images = batch["images"].to(device)
class_labels = batch["labels"].to(device)
# 取樣噪聲新增到影像中
noise = torch.randn(clean_images.shape).to(device)
# 取樣每個影像的隨機時間步
timesteps = torch.randint(
0,
(clean_images.shape[0],),
device=device,
).long()
# 根據每個時間步的噪聲幅度新增噪聲到乾淨影像中
noisy_images = scheduler.add_noise(clean_images, noise, timesteps)
內容解密:
在上述程式碼中,我們首先定義了學習率lr
和最佳化器optimizer
,然後將模型移到指定的裝置上。接下來,我們遍歷每個epoch和每個batch,載入輸入影像和類別標籤,取樣噪聲和時間步,最後新增噪聲到乾淨影像中。這些步驟都是模型訓練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開始] --> B[定義最佳化器] B --> C[將模型移到裝置上] C --> D[遍歷每個epoch] D --> E[載入輸入影像和類別標籤] E --> F[取樣噪聲和時間步] F --> G[新增噪聲到乾淨影像中] G --> H[結束]
此流程圖描述了模型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步驟,從定義最佳化器開始,到將模型移到裝置上,然後遍歷每個epoch,載入輸入影像和類別標籤,取樣噪聲和時間步,最後新增噪聲到乾淨影像中。
瞭解模型預測與訓練過程
在訓練過程中,我們需要評估模型對噪聲的預測能力。為此,我們使用模型對噪聲進行預測,並計算預測值與實際噪聲之間的均方誤差(MSE)作為損失函式。
noise_pred = model(noisy_images, timesteps, class_labels=class_labels, return_dict=False)[0]
loss = F.mse_loss(noise_pred, noise)
這裡,noise_pred
代表模型對噪聲的預測,而loss
則是預測值與實際噪聲之間的均方誤差。這個損失值將被用於更新模型引數。
訓練過程與最佳化
在每次迭代中,我們計算損失、執行反向傳播以計算梯度,並使用最佳化器更新模型引數。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optimizer.zero_grad()
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直到模型收斂或達到指定的迭代次數。
視覺化訓練過程
為了了解模型的訓練過程,我們可以將損失值記錄下來並繪製成圖。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plot(losses)
這個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模型的訓練過程是否順暢,以及是否存在過度擬合或欠擬合的情況。
生成樣本
一旦模型訓練完成,我們就可以使用它來生成新的樣本。為此,我們定義了一個函式generate_from_class
,它接受一個類別標籤和樣本數量作為輸入,並傳回相應類別的生成樣本。
def generate_from_class(class_to_generate, n_samples=8):
sample = torch.randn(n_samples, 1, 32, 32).to(device)
class_labels = [class_to_generate] * n_samples
class_labels = torch.tensor(class_labels).to(device)
for _, t in tqdm(enumerate(scheduler.timesteps)):
#...
這個函式使用模型和給定的類別標籤生成新的樣本,並傳回這些樣本。這些樣本可以用於評估模型的生成能力,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後續處理或分析。
瞭解條件式擴散模型
條件式擴散模型(Conditional Diffusion Models)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能夠根據給定的條件生成高品質的影像。這類別模型的特點在於它們可以學習到不同類別之間的差異,並根據指定的類別生成對應的影像。
基礎原理
條件式擴散模型的基礎原理是使用變分自編碼器(VAE)來壓縮影像,然後使用擴散模型來生成影像。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壓縮階段和生成階段。在壓縮階段,VAE將輸入影像壓縮成一個較小的潛在空間表示。在生成階段,擴散模型根據給定的條件(例如類別標籤或文字提示)生成影像。
潛在擴散
潛在擴散(Latent Diffusion)是一種特殊的條件式擴散模型,它使用VAE來壓縮影像,然後使用擴散模型來生成影像。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生成高解析度影像的計算成本。潛在擴散的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影像壓縮:使用VAE將輸入影像壓縮成一個較小的潛在空間表示。
- 條件式生成:根據給定的條件(例如類別標籤或文字提示)生成影像。
- 解壓縮:使用VAE將生成的影像解壓縮回原始尺寸。
穩定擴散
穩定擴散(Stable Diffusion)是一種根據潛在擴散的條件式擴散模型,它可以根據文字提示生成高品質的影像。穩定擴散的特點在於它使用了一種特殊的VAE架構來壓縮影像,然後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擴散模型來生成影像。
穩定擴散的優點
穩定擴散有以下幾個優點:
- 高品質的生成影像:穩定擴散可以生成高品質的影像,尤其是在文字提示下。
- 低計算成本:穩定擴散使用潛在擴散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生成高解析度影像的計算成本。
- 靈活性:穩定擴散可以根據不同的條件(例如類別標籤或文字提示)生成不同的影像。
Stable Diffusion 的工作原理
Stable Diffusion 是一種根據深度學習的影像生成模型,它可以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生成相應的影像。要了解 Stable Diffusion 的工作原理,我們需要先了解它的組成部分,包括文字編碼器(Text Encoder)、UNet 和 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
文字編碼器(Text Encoder)
文字編碼器的作用是將輸入的文字提示轉換為數值向量,以便模型可以理解和處理。Stable Diffusion 使用了一種根據 Transformer 的預訓練模型,稱為 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這個模型可以將輸入的文字轉換為一系列的向量,每個向量對應於一個單詞或符號。
flowchart TD A[文字輸入] --> B[文字編碼器] B --> C[向量輸出]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文字編碼器的工作原理。首先,輸入的文字會被轉換為一系列的單詞或符號。然後,文字編碼器會將每個單詞或符號轉換為一個對應的向量。最後,輸出的一系列向量會被用作 UNet 的條件輸入。
UNet
UNet 是 Stable Diffusion 的核心部分,它負責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和噪聲生成影像。UNet 的結構類別似於一個 encoder-decoder 模型,首先將輸入的噪聲編碼為一個 latent 向量,然後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對 latent 向量進行解碼,生成最終的影像。
flowchart TD A[噪聲輸入] --> B[UNet] B --> C[影像輸出]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 UNet 的工作原理。首先,輸入的噪聲會被編碼為一個 latent 向量。然後,UNet 會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對 latent 向量進行解碼,生成最終的影像。
VAE(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是 Stable Diffusion 中用於壓縮和重構影像的部分。它可以將影像壓縮為一個較小的 latent 向量,然後再重構回原始影像。VAE 的訓練目的是最小化重構誤差和 KL 散度。
flowchart TD A[影像輸入] --> B[VAE] B --> C[latent 向量] C --> D[重構影像]
圖表翻譯:
上述流程圖展示了 VAE 的工作原理。首先,輸入的影像會被壓縮為一個 latent 向量。然後,VAE 會根據 latent 向量重構回原始影像。
Stable Diffusion:深度解析
Stable Diffusion是一種根據深度學習的影像生成模型,能夠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生成高品質的影像。該模型由多個元件組成,包括VAE(變分自編碼器)、UNet和文字編碼器等。
VAE:影像編碼和解碼
VAE是一種可以將影像壓縮為潛在表示的模型。給定一張影像,VAE可以將其編碼為一個潛在向量,然後再將該向量解碼回原始影像。這個過程可以用於影像壓縮、去噪和風格轉換等任務。
在Stable Diffusion中,VAE被用於將輸入影像壓縮為一個四通道的潛在表示。這個潛在表示可以用於條件生成,即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生成影像。
UNet:條件生成
UNet是一種可以根據條件生成影像的模型。在Stable Diffusion中,UNet被用於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和潛在表示生成影像。UNet的架構與傳統的UNet相似,但它還包括了一些額外的元件,例如跨注意力層,可以讓模型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生成影像。
文字編碼器:文字提示編碼
文字編碼器是一種可以將輸入的文字提示編碼為向量表示的模型。在Stable Diffusion中,文字編碼器被用於將輸入的文字提示編碼為一個向量表示,然後再將該向量表示輸入到UNet中。
Stable Diffusion XL:新一代模型
Stable Diffusion XL是一種新一代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它使用了更大的文字編碼器和更多的條件資訊。該模型可以生成更高品質的影像,並且可以根據輸入的文字提示生成更多樣化的影像。
Stable Diffusion XL(SDXL)技術深度剖析
Stable Diffusion XL(SDXL)是一種根據深度學習的影像生成模型,旨在產生高品質的影像。除了時間步長(timestep)和文字嵌入,SDXL還使用了以下額外的條件訊號:
影像大小條件
為了避免丟棄小影像,SDXL在訓練過程中將小影像上取樣並使用。同時,模型也接收到影像大小的資訊,這樣它就能夠學習到上取樣產生的artifact不是大影像的一部分,並在推理過程中產生更好的品質。
玄貓總結:條件式擴散模型與 Stable Diffusion XL 技術解析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條件式擴散模型,特別是 Stable Diffusion XL (SDXL),展現了深度學習在影像生成領域的顯著進步。本文從資料準備、模型架構、訓練過程到最終的影像生成,完整地闡述了條件式擴散模型的核心概念和技術細節。深入剖析 SDXL 的核心元件,可以發現其巧妙地整合了 UNet、變分自編碼器 (VAE) 和文字編碼器,並透過時間步長、文字嵌入以及影像大小等條件資訊引導影像生成過程,使其更具控制性和精準度。
然而,條件式擴散模型並非完美無缺。訓練此類別模型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資料,且模型的生成結果仍可能受到噪聲和 artifact 的影響。此外,如何有效地控制生成影像的風格和內容,以及如何避免潛在的倫理風險,仍然是需要持續研究的課題。SDXL 雖然透過引入影像大小條件等機制提升了生成影像的品質,但對於複雜場景和細緻紋理的生成仍有提升空間。
展望未來,條件式擴散模型的發展方向將聚焦於更高效的訓練方法、更精細的控制機制以及更廣泛的應用場景。預計未來 3-5 年,隨著模型架構的最佳化、訓練資料的擴充以及硬體算力的提升,條件式擴散模型將在藝術創作、設計、娛樂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甚至可能重塑整個視覺內容產業。對於追求高品質影像生成的團隊,深入理解並掌握條件式擴散模型的核心技術將是至關重要的。玄貓認為,SDXL 代表了影像生成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值得密切關注並積極探索其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