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視覺領域,影像物體偵測技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將深入探討根據單次多盒偵測器(SSD)的影像物體偵測方法,並涵蓋從影像預處理到模型佈署及評估的完整流程。首先,我們會探討如何將影像資料轉換成模型可接受的格式,接著利用模型進行預測並取得分類別結果。文章也會詳細介紹物體偵測模型的訓練和佈署流程,並深入探討關鍵評估指標,如交並比(IoU)和平均精確度均值(mAP)。最後,我們將介紹非最大值抑制、錨框和特徵金字塔網路等進階技術,並提供 Python 程式碼範例,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 SSD 模型的實際應用。

影像預處理

在進行影像分類別之前,需要對影像進行預處理。這包括將影像重塑為模型接受的格式。例如,下面的程式碼展示瞭如何重塑一張影像:

im = im.reshape(1, 32, 32, 3)

預測影像分類別

預處理完成後,可以使用模型的 predict() 函式進行影像分類別。下面的程式碼展示瞭如何進行預測:

pred = model.predict(im)

預測結果儲存在 pred 變數中。這個變數包含了影像分類別的機率值。

取得預測結果

為了取得預測結果,需要從機率值中找到最大值的索引。這可以使用 NumPy 的 argmax() 函式完成。下面的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取得預測結果:

predicted_class = np.argmax(pred)

取得預測類別名稱

預測類別索引可以用來取得預測類別名稱。下面的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取得預測類別名稱:

class_name = meta_dict[predicted_class]

重點回顧

  • 影像分類別是一個重要的電腦視覺任務,涉及將影像分類別為預定義的類別或標籤。
  • 我們可以使用 TensorFlow 在 Google Colab 筆記本中收集、載入和預處理影像分類別模型的資料。
  • 我們可以建立和訓練自定義的影像分類別模型,並使用預訓練模型簡化影像分類別過程。
  • 我們可以使用預訓練模型作為特徵提取器,建立影像分類別模型。
  • 我們可以將訓練好的影像分類別模型應用於自定義影像。

物體偵測模型的訓練和佈署

人工智慧(AI)已經對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應用就是物體偵測。物體偵測的基本目標是識別影像或影片中的物體,並提供其位置的訊息。這涉及到分類別和定位,分類別是指系統為不同物體分配類別標籤,而定位則是指確定每個物體在影像中的精確邊界框座標。

物體偵測的基礎

在AI中,物體偵測任務需要在給定的影像中定位物體並分類別定位的物體。與基本的迴歸和分類別任務不同,物體偵測模型傳回一個值陣列,通常包括邊界框的座標以及對應的類別標籤和信心分數。

物體偵測模型

物體偵測模型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定位和分類別。定位是指確定物體在影像中的精確位置和範圍,通常透過邊界框的座標來表示。分類別是指為物體分配類別標籤,例如車輛、人或貓。

物體偵測的直覺

物體偵測的直覺在於模仿人類識別和理解視覺世界的能力。透過AI系統,可以執行各種應用,例如自主車輛、監控和安全、醫療保健、製造、農業、機器人、交通管理、災害管理等。

物體偵測的過程

物體偵測的過程涉及兩個主要部分:特徵提取和物體提議。特徵提取是指從影像中提取能夠區分物體的特徵,例如形狀、顏色、紋理和背景訊息。物體提議是指根據提取的特徵生成可能包含物體的區域。

物體偵測模型的訓練

物體偵測模型的訓練涉及到收集和準備訓練資料、標注資料、選擇合適的深度學習架構等步驟。常用的深度學習架構包括R-CNN、SSD和YOLO等。

物體偵測模型的佈署

物體偵測模型的佈署涉及到使用訓練好的模型進行推理,識別影像或影片中的物體,並提供其位置的訊息。

內容解密:

上述內容介紹了物體偵測的基礎概念和過程,包括物體偵測的直覺、物體偵測模型、物體偵測的過程和物體偵測模型的訓練和佈署。透過這些內容,可以瞭解物體偵測的基本原理和應用。

圖表翻譯:

下圖示範了物體偵測的過程,包括特徵提取和物體提議。

  flowchart TD
    A[影像輸入] --> B[特徵提取]
    B --> C[物體提議]
    C --> D[物體分類別]
    D --> E[物體定位]
    E --> F[輸出]

這個流程圖顯示了物體偵測的基本過程,從影像輸入到特徵提取、物體提議、物體分類別、物體定位,最終輸出物體的位置和類別訊息。

物件偵測的精確度量化

物件偵測模型的輸出結果包括了每個物件的邊界盒座標、類別標籤和信心分數。邊界盒座標允許我們準確地定點陣圖像中的物件,類別標籤則指出物件的型別,如車輛、人、貓等。信心分數代表模型對於物件類別標籤的信心程度,分數越高表示模型越確信其預測的正確性。

損失函式在物件偵測任務中的應用

在物件偵測任務中,損失函式通常是多個組成部分的組合,同時考慮定位精確度和分類別效能。定位損失衡量預測的邊界盒座標與真實邊界盒座標之間的差異,使用如均方差(MSE)等迴歸損失函式來計算預測和真實邊界盒座標之間的差異。

分類別損失則評估預測的類別標籤的準確性,使用交叉熵損失或softmax損失來計算預測類別機率和真實類別標籤之間的差異。整體損失函式通常是這些個別損失函式的線性組合或加權和,各個組成部分的權重可以根據具體任務或資料集的需求進行調整。

評估指標

評估物件偵測模型的效能需要一套指標來衡量模型識別和定位物件的準確性。常用的評估指標包括:

  • 交集與聯合(IoU):IoU是一個重要的評估指標,用於衡量預測的邊界盒和真實標註之間的重疊程度。IoU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指標,描述了物件偵測模型定位物件的準確性。
  • IoU的計算:IoU的值在0到1之間,越高的值表示預測的邊界盒和真實邊界盒之間的重疊程度越高。IoU的計算涉及到比較兩個邊界盒之間的空間交集和聯合。

IoU的計算步驟

  1. 交集面積:計算兩個邊界盒之間的重疊區域。
  2. 聯合面積:計算兩個邊界盒的總面積,包括重疊區域和非重疊區域。
  3. IoU:IoU的值等於交集面積除以聯合面積。

範例計算

假設我們有兩個邊界盒,預測的邊界盒座標為(x1, y1, w1, h1),真實邊界盒座標為(x2, y2, w2, h2)。首先,計算交集面積和聯合面積,然後計算IoU的值。

  graph LR
    A[預測邊界盒] -->|交集面積|> B(交集)
    A -->|聯合面積|> C(聯合)
    B -->|IoU計算|> D(IoU)
    C -->|IoU計算|> D

內容解密:

上述流程圖描述了IoU的計算過程。首先,計算預測邊界盒和真實邊界盒之間的交集面積和聯合面積。然後,使用這兩個值計算IoU的值,IoU的值代表了預測邊界盒和真實邊界盒之間的重疊程度。

圖表翻譯:

此圖表示IoU的計算流程,從預測邊界盒和真實邊界盒開始,計算交集面積和聯合面積,最後得到IoU的值。IoU的值越高,表示預測的邊界盒和真實邊界盒之間的重疊程度越高。這個圖表有助於理解IoU的計算過程和其在物件偵測中的重要性。

物體偵測的評估指標

物體偵測是一個重要的電腦視覺任務,評估其效能的指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章節中,我們將介紹幾個常用的評估指標,包括交並比(IoU)、平均精確度(AP)和平均平均精確度(mAP)。

交並比(IoU)

交並比是用來評估兩個 bounding box 之間的重疊程度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

IoU = 交集面積 / 聯集面積

其中,交集面積是兩個 bounding box 重疊的面積,聯集面積是兩個 bounding box 的總面積。

平均精確度(AP)

平均精確度是用來評估物體偵測模型在不同 IoU 閾值下的精確度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

AP = ∫[0,1] P(R) dR

其中,P(R) 是精確度,R 是召回率。

平均平均精確度(mAP)

平均平均精確度是用來評估物體偵測模型在多個類別上的平均精確度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

mAP = (1/n) * ∑[AP_i]

其中,n 是類別數,AP_i 是第 i 個類別的平均精確度。

精確度和召回率

精確度是指真陽性偵測數與預測陽性偵測數的比率。召回率(敏感度)是指真陽性偵測數與實際陽性例項數的比率。精確度和召回率可以繪製成曲線,以視覺化展示兩者之間的折衷。

內容解密:

在物體偵測任務中,評估指標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交並比、平均精確度和平均平均精確度都是常用的評估指標,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模型的效能和最佳化模型的引數。然而,在選擇評估指標時,需要考慮到具體的應用需求和模型的特點。

圖表翻譯:

以下是交並比的計算過程圖表:

  flowchart TD
    A[兩個 bounding box] --> B[計算交集面積]
    B --> C[計算聯集面積]
    C --> D[計算交並比]
    D --> E[輸出交並比值]

這個圖表展示了交並比的計算過程,包括計算交集面積、聯集面積和交並比值。

圖表翻譯:

以下是平均精確度的計算過程圖表:

  flowchart TD
    A[物體偵測模型] --> B[計算精確度]
    B --> C[計算召回率]
    C --> D[計算平均精確度]
    D --> E[輸出平均精確度值]

這個圖表展示了平均精確度的計算過程,包括計算精確度、召回率和平均精確度值。

物體偵測評估指標

物體偵測是一項複雜的任務,需要評估模型的效能以確保其能夠準確地識別和定位物體。常用的評估指標包括F1 score、Precision-Recall曲線和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

F1 Score

F1 score是精確度(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的調和平均值,提供了一個單一的值來評估模型的效能。它考慮了假陽性和假陰性,對於比較模型的效能非常有用。

Precision-Recall曲線

Precision-Recall曲線是一個圖形化的表示,展示了不同信心閾值下的精確度和召回率。它有助於選擇一個適合的閾值,以平衡精確度和召回率,根據應用的需求。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

ROC曲線是二元分類別任務中常用的評估指標,繪製了真陽性率和假陽性率在不同信心閾值下的關係。ROC曲線下的面積(AUC-ROC)可以提供對模型整體效能的洞察。

非最大值抑制(Non-Maximum Suppression)

物體偵測演算法通常會為同一個物體生成多個邊界盒預測,導致冗餘和準確度降低。非最大值抑制是一種後處理技術,用於刪除冗餘的邊界盒預測,保留最準確和最自信的檢測結果。IoU(Intersection over Union)在非最大值抑制步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刪除IoU值高的邊界盒,以保留最自信和最準確的預測。

非最大值抑制的步驟

  1. 輸入:非最大值抑制接收由物體偵測演算法生成的邊界盒集合。每個邊界盒由其頂左角和底右角的座標,以及一個信心分陣列成,表示邊界盒中包含物體的可能性。
  2. 排序:邊界盒根據其信心分數進行降序排序,確保信心分數最高的邊界盒首先被考慮。
  3. 選擇最高分數的邊界盒:信心分數最高的邊界盒被選為檢測結果,並增加到最終的預測列表中。這個邊界盒代表了物體最可能的位置。
  4. IoU計算:IoU度量被用來衡量所選邊界盒和剩餘邊界盒之間的重疊。
  5. 閾值化和抑制:設定一個預定的閾值來決定抑制的重疊程度。IoU值超過此閾值的邊界盒被認為是冗餘的,並被抑制,因為它們可能對應於同一個物體。

透過這些步驟,非最大值抑制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冗餘的邊界盒預測,提高物體偵測演算法的準確度和效率。

物體偵測技術:非最大值抑制和錨框

在物體偵測任務中,非最大值抑制(Non-Maximum Suppression, NMS)是一種用於過濾多餘偵測結果的技術。其目的是選擇置信度最高的邊界框,並抑制與其重疊的其他邊界框。這個過程是透過以下步驟實作的:

  1. 選擇最高置信度的邊界框:從所有偵測到的邊界框中選擇置信度最高的那一個。
  2. 抑制重疊的邊界框:計算選擇的邊界框與其他邊界框之間的重疊程度,如果重疊程度超過一定閾值,則抑制這些邊界框。
  3. 重複過程:對剩餘的未處理邊界框重複上述步驟,直到所有邊界框都被處理完畢。
  4. 最終預測:剩下的未被抑制的邊界框被視為最終的偵測結果。

非最大值抑制技術提供了多個優點,包括:

  • 提高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透過選擇最高置信度的邊界框,非最大值抑制技術可以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
  • 減少假陽性偵測:非最大值抑制技術可以減少假陽性偵測的數量,從而提高偵測的準確性。
  • 最佳化偵測管線:非最大值抑制技術可以最佳化偵測管線,減少後續處理步驟的計算負擔。

##錨框(Anchor Boxes) 錨框是一種用於物體偵測的技術,旨在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錨框是預先定義的邊界框,具有不同的大小、長寬比和位置。它們作為物體偵測模型的參考範本,幫助模型定位和分類別物體。

錨框的優點包括:

  • 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錨框可以幫助模型更好地定位和分類別物體,尤其是當物體出現於不同大小和長寬比的情況下。
  • 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錨框可以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處理不同大小和長寬比的物體。
  • 提高偵測速度:錨框可以提高偵測速度,減少模型的計算負擔。

特徵金字塔網路(Feature Pyramid Network, FPN)

特徵金字塔網路是一種用於物體偵測的技術,旨在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特徵金字塔網路是一種多尺度的特徵表示,結合了不同層次的特徵,從而可以捕捉到物體的不同尺度和長寬比的特徵。

特徵金字塔網路的優點包括:

  • 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特徵金字塔網路可以幫助模型更好地定位和分類別物體,尤其是當物體出現於不同大小和長寬比的情況下。
  • 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特徵金字塔網路可以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處理不同大小和長寬比的物體。
  • 提高偵測速度:特徵金字塔網路可以提高偵測速度,減少模型的計算負擔。

圖表翻譯:

  graph LR
    A[物體偵測] --> B[非最大值抑制]
    B --> C[錨框]
    C --> D[特徵金字塔網路]
    D --> E[提高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
    E --> F[增加模型的泛化能力]
    F --> G[提高偵測速度]

內容解密:

非最大值抑制、錨框和特徵金字塔網路是物體偵測中三種重要的技術。非最大值抑制用於過濾多餘的偵測結果,錨框用於提高物體的定位和分類別的準確性,特徵金字塔網路用於捕捉物體的不同尺度和長寬比的特徵。這三種技術可以提高物體偵測的準確性和速度。

物件偵測模型

物件偵測模型是電腦視覺模型,設計用於在影像或影片框架中識別和定位物件。這些模型是為了識別和分類別影像中多個物件而訓練的,並提供關於物件位置的訊息透過邊界框。物件偵測模型可以實作自動化,例如在監視系統中自動偵測和追蹤物件。

單次多盒偵測器(SSD)

單次多盒偵測器(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SD)是一種流行的物件偵測模型,具有高效率和準確性。SSD是一種實時物件偵測模型,於2016年提出。它旨在克服傳統物件偵測模型的侷限性。

SSD將邊界框表示為一組預設框,具有不同的長寬比和尺寸。在預測期間,模型為每個預設框生成每個物件類別的分數。然後,模型調整框以更好地匹配物件的形狀。模型還結合了不同解析度的多個特徵圖的預測,以自然地處理不同大小的物件。

SSD模型架構

SSD模型透過一系列卷積層運作,分析輸入影像的多個尺寸並提取特徵。以下是SSD模型的架構圖:

  1. 基礎卷積網路:SSD的第一部分是一個基礎卷積網路。在原始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VGG-16網路,但其他網路,如ResNet,也可以使用。
  2. 多尺寸特徵圖:SSD在基礎網路的末端增加捲積特徵層,以檢測不同大小的物件。每個特徵圖都有一組預設框,稱為預設框。
  3. 預測類別分數和偏移量:下一步是預測每個預設框的類別分數和偏移量。每個框都計算類別機率,指示不同物件類別的存在或不存在。另外,模型預測偏移量,以精煉預設框以更好地匹配真實邊界框。
  4. 非最大抑制(NMS):模型執行非最大抑制,以移除冗餘或重疊的邊界框。
  5. 最終預測:最後,剩餘的邊界框具有最高的分數,作為最終預測。

Mermaid圖表

  graph LR
    A[輸入影像] --> B[基礎卷積網路]
    B --> C[多尺寸特徵圖]
    C --> D[預測類別分數和偏移量]
    D --> E[非最大抑制]
    E --> F[最終預測]

圖表翻譯

此圖表顯示SSD模型的工作流程。輸入影像首先透過基礎卷積網路,然後透過多尺寸特徵圖以檢測不同大小的物件。接下來,模型預測類別分數和偏移量,以精煉預設框。最後,模型執行非最大抑制,以移除冗餘或重疊的邊界框,得到最終預測。

程式碼實作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class SS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SSD, self).__init__()
        self.base_network = nn.Sequential(
            nn.Conv2d(3, 64, kernel_size=3),
            nn.ReLU(),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nn.Conv2d(64, 128, kernel_size=3),
            nn.ReLU(),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
        self.feature_layers = nn.ModuleList([
            nn.Conv2d(128, 256, kernel_size=3),
            nn.Conv2d(256, 512, kernel_size=3)
        ])
        self.prediction_layers = nn.ModuleList([
            nn.Conv2d(256, 512, kernel_size=3),
            nn.Conv2d(512, 1024, kernel_size=3)
        ])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base_network(x)
        feature_maps = []
        for layer in self.feature_layers:
            x = layer(x)
            feature_maps.append(x)
        predictions = []
        for layer in self.prediction_layers:
            x = layer(x)
            predictions.append(x)
        return feature_maps, predictions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實作了SSD模型的基礎架構。基礎卷積網路使用了兩個卷積層和兩個池化層。多尺寸特徵圖使用了兩個卷積層,以檢測不同大小的物件。預測類別分數和偏移量使用了兩個卷積層,以精煉預設框。模型的輸出是多個特徵圖和預測結果。

物體偵測技術:SSD模型與TensorFlow Hub

SSD模型介紹

SSD(Single Shot Detector)是一種流行的物體偵測演算法,能夠在單一神經網路中進行物體偵測,無需複雜的區域提案網路。SSD的優點在於其能夠實作實時物體偵測,並且能夠處理不同大小的物體,提高準確度和效率。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本文深入探討了物件偵測的核心技術,涵蓋了從影像預處理、模型預測到評估指標的完整流程。分析了影像分類別、物件偵測模型訓練與佈署、評估指標IoU、F1 score、Precision-Recall曲線、ROC曲線、非最大值抑制(NMS)、錨框及特徵金字塔網路(FPN)等關鍵技術。尤其是非最大值抑制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多餘偵測框的問題,提升了模型的準確性和效率。然而,模型的效能仍受限於資料集的品質和模型的複雜度。對於不同應用場景,需要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模型引數和評估指標。展望未來,輕量化模型和邊緣計算的發展將推動物件偵測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移動裝置和嵌入式系統。玄貓認為,持續關注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並將其整合至現有系統,將是提升物件偵測效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