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語言模型(LLM)的普及,Prompt 工程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良好的 Prompt 設計能引導 LLM 產生更精確、更符合預期的結果,反之則可能導致冗長、模糊或錯誤的回答。本文將探討 Prompt 的組成要素、設計原則以及如何應用於程式碼最佳化、文字分析、翻譯等軟體開發場景。理解不同 LLM 的特性,並針對性地調整 Prompt,是提升 LLM 應用效益的關鍵。透過少量學習、鏈式思維提示等技巧,可以引導 LLM 進行更複雜的推理和問題解決。同時,避免使用引導性問題,並要求 LLM 提供範例和類別比,能有效提升理解和溝通效率。最後,針對 LLM 容易產生的幻覺現象,本文也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避免開放性問題、指定特定結論以及多步驟指引等,以確保 LLM 輸出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提升 AI 回答品質:理解與改進 Prompt 工程技巧
Prompt 工程是指利用特定的指令來引導大語言模型(LLM)產生所需的回應。由於 AI 世界變動迅速,沒有一個固定的技術可以完美解決所有問題。玄貓將探討 Prompt 工程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並提供具體的案例和技術選型分析。
探討 Prompt 工程的挑戰
Prompt 工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充滿挑戰。即使是微小的陳述式改變,也可能顯著影響 LLM 的回應結果。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挑戰:
1. 過度冗長
LLM 有時會提供過於冗長的回應,這些回應包含了大量相關但不必要的資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在提示中明確要求 LLM 以「簡潔」的方式回答。
2. 模型間差異
不同的 LLM 在訓練資料和設計上有所不同,因此同一個提示在不同模型中的效果可能會有所差異。例如,從 ChatGPT 轉換到 Gemini 或 GitHub Copilot 時,可能需要調整提示以適應新模型的特性。
3. 長度敏感度
過長的提示可能會讓 LLM 分心,導致忽略或誤解部分內容。因此,應避免在提示中提供過多細節,保持提示簡短明瞭。
4. 模糊不清
如果提示不明確,LLM 可能會產生不準確或完全誤導的回應。因此,清晰表達需求是成功的關鍵。
Prompt 的四大主要組成部分
要有效地使用 Prompt 工程,我們需要了解 Prompt 的四大主要組成部分:上下文、指令、輸入內容和輸出格式。
上下文
上下文設定了 LLM 的角色或人格特徵。例如,如果你需要除錯 Java 應用程式,可以這樣設定上下文:
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專精於除錯 Java 應用程式。
這樣的上下文設定能幫助 LLM 以更準確且相關的方式回答問題。
指令
指令告訴 LLM 應該如何處理你的提問。指令可以是總結、翻譯、分類別等多種形式。例如:
總結以下檔案的主要觀點。
然而,過多或過於複雜的指令可能會讓 LLM 忙不過來,因此應保持指令簡單明瞭。
輸入內容
輸入內容是你希望 LLM 處理的資訊。這些資訊可以是文字、程式碼或其他形式的資料。
輸出格式
輸出格式告訴 LLM 應該如何呈現回應結果。例如:
請用列表形式列出以下內容。
提升 Prompt 工程效果
為了提升 Prompt 工程的效果,玄貓建議以下幾個策略:
- 保持簡潔:避免過於冗長或模糊不清的提示。
- 針對性強:根據不同模型調整提示。
- 逐步細化:如果需要多個指令,可以將其分解成多個簡單的提示進行逐步處理。
- 提供明確上下文:幫助 LLM 以正確的人格特徵回應問題。
- 測試與反覆:根據實際結果不斷調整和最佳化提示。
輸入範例與輸出解說
以下範例展示如何利用上述策略來改進 Prompt 工程:
### 問題描述:除錯 Java 應用程式
**上下文:** 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專精於除錯 Java 應用程式。
**指令:** 分析以下程式碼並指出潛在問題。
**輸入內容:**
```java
public class 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numbers = {1, 2, 3};
System.out.println(numbers[3]);
}
}
輸出格式: 列出所有錯誤並提供修正建議。
內容解密:
- 上下文設定: 「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軟體工程師,專精於除錯 Java 應用程式。」這段話明確告訴 LLM 應該以專業除錯者身份進行回答。
- 指令明確: 「分析以下程式碼並指出潛在問題。」這個指令簡單明瞭,避免了模糊不清。
- 輸入內容清晰: 提供了一段簡短但完整的 Java 程式碼片段。
- 輸出格式要求: 「列出所有錯誤並提供修正建議。」這樣設計能夠確保回應結果具有實際價值。
根據以上策略和案例分析,玄貓認為Prompt 工程雖然具有挑戰性,但透過合理設計和最佳化提示,我們可以顯著提升LLM 的回答品質。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模型的出現,Prompt 工程將會成為 AI 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精準提取與文字分析
提取電子郵件主題
在開發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長篇電子郵件串,這些串內包含了大量討論和決策。如何快速提取出其中的重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提取方式:
主要討論點提取
- 範例提示:「總結以下電子郵件串中的主要討論點。」這樣的提示可以幫助LLM(大語言模型)快速分析並提取出關鍵討論內容。
話題建模
話題建模是一種統計模型,用於從文字集合中發現抽象的「話題」。這在處理大量檔案時非常有用。以下是一些話題建模的範例提示:
- 範例提示:「識別以下文字中討論的主要話題:{文字}」
- 範例提示:「從以下文字中提取關鍵字以推斷主要話題:{文字}」
- 範例提示:「根據以下文字內容建議標籤:{文字}」
文字分類別與情感分析
文字分類別是指將文字標記為特定標籤,這在情感分析中尤為常見。例如,從社交媒體文章中分析其情感傾向,這對於開發者來說,可以幫助瞭解應用程式的使用者反饋。
情感分析範例
- 範例提示:「你能分析這些客戶評價,告訴我情感傾向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嗎?{文字}」
- 範例提示:「這是我們使用者論壇中有關最新更新的討論串。你能總結一下整體情感嗎?{文字}」
- 範例提示:「我整理了一些來自應用程式商店頁面的回饋。你能按情感分類別這些評論嗎?{文字}」
- 範例提示:「評估這些有關我們產品公告的部落格文章評論的情感。大家的共識是什麼?{文字}」
推薦系統
LLM(大語言模型)可以被指示提供推薦,這對於開發者來說,特別是在處理複雜或細微的任務時非常有用。以下是一些推薦系統的範例提示:
程式碼最佳化推薦
- 範例提示:「以下程式碼片段在呼叫<方法>時引發了NullPointerException。你能幫忙識別潛在原因並建議修復方案嗎?」
- 範例提示:「這是我寫的一個函式,用來對整數列表進行排序。你能建議一些最佳化措施,使其執行更快或更易讀嗎?」
然而,推薦系統也有一些缺點。例如,LLM可能會過度簡化回應而忽略細節。此外,模型的知識是固定在某一時間點的,可能無法掌握最新資訊或趨勢。
本地化與翻譯
本地化重要性
本地化是將軟體調整為符合特定地區的語言和文化習慣。這不僅能讓軟體更適應當地市場,還能與使用者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本地化挑戰
雖然本地化有其優勢,但也存在挑戰。例如,它可能會增加成本和時間投入,並且需要嚴格的品質保證以確保軟體在不同語言中的完整性。
LLM 在本地化中的應用
LLM可以成為開發者工具箱中的強大工具,特別是在多語言翻譯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翻譯提示:
- UI 文字翻譯:「將以下UI文字翻譯成法語:儲存、離開、檔案、編輯、幫助。」
- 使用手冊翻譯:「將以下使用手冊段落翻譯成西班牙語。」
- 錯誤訊息翻譯:「將以下錯誤訊息翻譯成德語:檔案未找到、存取被拒絕、網路連線失效。」
- 工具提示翻譯:「將以下工具提示翻譯成日語:點選以儲存、點選以開啟新檔案、點選以列印。」
然而,LLM並非完美無缺。它們可能會錯過某些語言中的細微差異、俚語和文化背景。因此,最好由語言專家來檢查輸出結果。
提示內容輸入
在撰寫提示時,使用特殊符號如###或"""來清楚區分指令與需要處理的內容非常重要。這些符號作為邊界標記,使LLM更清晰地瞭解需要完成的任務。
實務案例
考慮一個軟體開發者需要從新API的詳細說明中摘要出主要實施步驟的情境。以下是如何結構化此類別提示:
Prompt: 從下列文字中摘要API的主要實施步驟:
Documentation:"""
{API 說明文字在此}
"""
內容解密:
此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來作為邊界標記來區隔指令與API說明文字。這樣做可以讓LLM更清楚地瞭解需要完成的任務內容。
利用"""作為標記符號來區隔指令與API說明文字具有多重好處:
- 提高了LLM理解任務內容的準確性。
- 增加了摘要結果的準確性。
- 清晰且易讀,特別是在處理長或複雜文字輸入時。
總結來說,這些技術可以顯著增強開發者在處理長篇電子郵件串、話題建模、情感分析和推薦系統等任務中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透過合理使用LLM進行多語言翻譯和推薦系統也能解決許多複雜問題,但也需要注意其潛在缺陷並進行適當調整與校正。
提升Prompt設計的實用技巧
Prompt格式與輸出控制
在設計Prompt時,我們可以明確告知大語言模型(LLM)如何格式化輸出。以下是一個範例:
範例: Prompt: 開發一個Python函式,該函式接受一個包含使用者ID及名稱的使用者物件列表,並傳回一個將使用者ID對映至名稱的JSON物件。將輸出格式化為JSON。
ChatGPT:
{
"code": "def map_user_ids_to_names(users):\n user_map = {user['id']: user['name'] for user in users}\n return user_map",
"example_usage": {
"input": [
{"id": 1, "name": "Alice"},
{"id": 2, "name": "Bob"},
{"id": 3, "name": "Charlie"}
],
"output": {
"1": "Alice",
"2": "Bob",
"3": "Charlie"
}
}
}
我們還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來格式化輸出,以下是一些選項:
- 表格:「建立一個比較Python、Java及C++語法、效能及應用案例的表格。」
- 清單:「列出排除網頁載入緩慢問題的步驟。」
- Markdown/HTML:「以Markdown說明GET與POST HTTP方法的差異。」
- 文字階層:「提供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的結構化概述,包括每個階段及主要活動。」
- LaTeX格式:「以LaTeX符號表示二元搜尋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
在Prompt中,我們也可以指定回應的長度,例如「提供簡短摘要」或「詳細說明」。若指定字數上限,LLM可能會略微超過,但仍會保持在大致範圍內。
設計高效Prompt的最佳實踐
設計高效的Prompt需要具體且清晰的指示,避免模糊不清或誤解。以下是一些設計高效Prompt的最佳實踐:
舉例說明
模糊的Prompt範例:
- 「開發一個增強資料安全性的功能。」
- 「可以建立一個自動化處理流程的工具嗎?」
- 「最佳化這段程式碼。」
- 「我們需要一個處理交易的函式。」
具體且清晰的Prompt範例:
- 「開發一個Python函式來解析字串中的日期。該函式應能處理YYYY-MM-DD、MM/DD/YYYY及Month DD, YYYY等格式,並傳回datetime物件。提供至少三個每種格式的範例,並附上說明依賴性、函式邏輯及執行指示的檔案。」
技術術語與縮寫
在撰寫Prompt時,對技術術語與縮寫必須明確。例如:
- 模糊Prompt:「遇到DB連線問題。如何修復?」
- 清晰Prompt:「使用JDBC連線PostgreSQL資料函式庫時遇到連線超時問題。如何解決?」
這樣可以確保LLM理解正確的技術背景及問題。
零次與少量學習
零次學習(Zero-Shot Learning)是指單次提問即可獲得想要答案。少量學習(Few-Shot Learning)則利用少量範例或訓練資料幫助LLM理解並完成任務。這對於處理複雜程式語言與框架特別有幫助。
零次學習範例
直接告知LLM所需任務即可。
少量學習範例
假設我們需要生成將列表中的數字標準化至[0,1]區間的函式:
Prompt: 根據以下將列表中的數字標準化至[0,1]區間的範例:
- 輸入: [2, 4, 6, 8] 輸出: [0, 0.3333, 0.6667, 1]
- 輸入: [5, 10, 15] 輸出: [0, 0.5, 1]
- 輸入: [1, 3, 2] 輸出: [0, 1, 0.5]
生成一個Python函式,接受數字列表作為輸入並傳回標準化後的數字列表。
def normalize(numbers):
min_value = min(numbers)
max_value = max(numbers)
if min_value == max_value:
return [0] * len(numbers) # 假如所有數字相同
else:
return [(x - min_value) / (max_value - min_value) for x in numbers]
# 測試函式
print(normalize([2, 4, 6, 8])) # 輸出: [0.0, 0.3333333333333333,
# 0.6666666666666666, 1.0]
引導詞選擇
透過精心設計引導詞來引導LLM產生所需結果。例如使用「開發」、「建立」、「生成」等動詞,並且結合具體細節來提升效果。
總結來說,設計高效Prompt需要具體且清晰的描述、正確使用技術術語及縮寫、理解零次與少量學習、以及適當選擇引導詞。隨著經驗累積,玄貓將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提問方式。
使用引導詞來指導LLM產生特定輸出
在與大語言模型(LLM)互動時,使用引導詞可以幫助指引模型產生特定的輸出。這些引導詞通常是特定的關鍵字或短語,能夠引導模型朝著預期的方向生成內容。有時候,使用一個關鍵字就足以達成這個效果。
引導詞的實際應用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何使用引導詞來指導LLM生成特定的Python函式:
# 建立一個簡單的Python函式
# 1. 提示我輸入華氏溫度
# 2. 將華氏溫度轉換為攝氏溫度
def
在這個例子中,使用「def」作為引導詞,告訴模型開始編寫Python函式。以下是更多引導詞的例子:
- JavaScript函式:Function
- HTML元素:
<button> - CSS樣式:
P { - SQL插入查詢:
INSERT INTO - Java方法建立:
public
鏈式思維(Chain of Thought)提示
2022年,Google研究人員在論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中介紹了鏈式思維(CoT)提示技術。這種方法透過將複雜問題分解為多個步驟來增強LLM的推理能力,類別似於少樣本學習(few-shot learning),能夠引導模型逐步解決問題。
假設你想使用Flask框架建立一個包含使用者註冊和登入功能的網頁應用。以下是使用CoT提示技術的步驟:
-
理解需求:
我需要建立一個使用Flask的網頁應用。這個應用應該有使用者註冊和登入功能。我該從哪裡開始? -
設定Flask應用:
我們從設定基本的Flask應用開始。如何做到這一點? -
建立使用者模型:
現在Flask應用已經設定好了,我需要建立一個使用者模型來處理註冊和登入。這個模型該如何結構化? -
實作註冊功能:
使用者模型已經就位,如何實作包含必要欄位的註冊頁面? -
實作登入功能:
接下來,如何建立一個登入頁面並確保安全登入? -
會話管理:
使用者登入後,如何管理使用者會話以保持他在應用中的登入狀態? -
離開功能:
最終,如何實作離開功能以安全地讓使用者離開應用?
引導性問題
在提示中使用引導性問題可能會導致LLM產生不準確或偏頗的回答。因此,保持中立和不帶偏見是更好的做法。以下是一個例子:
引導性問題:
是不是說遷移到微服務架構總是會提升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
更平衡的提示:
遷移到微服務架構在系統可擴充套件性方面有哪些優勢和潛在挑戰?
要求範例和類別比
當你不熟悉某些概念時,可以透過要求LLM提供類別比來幫助理解。例如,如果你想了解導向物件程式設計中的繼承概念,可以這樣提問:
提示:
透過類別比來解釋導向物件程式設計中的繼承。
回答:
可以把繼承想像成家族樹,孩子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一些特徵和屬性,甚至可能從祖父母那裡繼承。
減少幻覺現象
幻覺現象是指LLM生成虛假或誤導性內容但表述得像真實一樣。這對於需要高精確度的軟體開發來說尤為挑戰。
幻覺現象產生的原因包括:
- 缺乏真實性驗證
- 模型可能記住訓練資料中的錯誤或誤導資訊
- 訓練資料中的偏見、不準確或虛假資訊會反映在模型的輸出中
- 模型可能從訓練資料中推斷出超出範圍的資訊
- 模型可能缺乏足夠的上下文來正確解釋某些提示
減少幻覺現象的方法
-
避免開放性問題:
- 不佳提示:「最佳化資料函式庫有哪些不同方法?」
- 改進後的提示:「以下哪項是最佳化資料函式庫的方法:索引、碎片整理還是壓縮?」
-
指定特定結論:
- 有效提示:「以下Java語法初始化陣列正確嗎?請回答“正確”或“不正確”。」
-
多步驟指引:將提示分解為多個步驟以更好地引導模型避免偏離主題。
透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減少LLM生成幻覺內容的風險,提升其在軟體開發中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