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社會中,人們常以利他角度看待志願服務,然而,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個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並非全然無私,其中可能摻雜著技能取得、人脈拓展等個人利益考量。更進一步,人們的決策往往受到情感的左右,而非理性分析。這種情感化的決策模式,使得人們容易高估自己所鍾愛事物的益處,低估其風險,從而陷入決策陷阱。此外,內省並非總是可靠的途徑,人們傾向於合理化自己的選擇,編造理由來支援既有觀點。因此,培養自我批判的意識,客觀審視自身想法,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自願服務與經濟效益
自願者陷阱
傑克是一名攝影師,從週一到週五都在忙碌。受僱於某知名品牌公司,傑克在米蘭、巴黎和紐約之間分配時間,傑克不斷尋找最美麗的人、最原創設計以及完美光線。傑克在社交圈中很出名,傑克收入也很可觀:每小時500美元,傑克自豪地對朋友說:「這跟商業律師賺得一樣多,傑克看到的是比銀行家更美麗的人。」
傑克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但最近傑克變得更加哲學化。感覺似乎有一些東西介入了時尚界與傑克之間。傑克突然厭惡該行業中的自私自利。傑克有時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傑克渴望更有意義的工作,傑克希望再次無私地為世界做出貢獻,無論多小。
一天電話響起,傑克接起電話:傑克聽到帕特里克——傑克以前班上的同學兼當地鳥類別俱樂部主席——說:「下週六我們將舉行年度鳥屋活動。傑克尋找志願者幫助我們為瀕危物種製作鳥屋。傑克然後我們將把它們放在森林裡。傑克有時間嗎?我們八點早上見面。傑克中午左右就能完成。」
如果傑克真的想要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傑克該怎麼說呢?那麼就是拒絕請求。原因何在?傑克每小時賺500美元。木匠每小時賺50美元。傑克工作一小時再僱用專業木匠六小時製作高品質鳥屋(這是傑克永遠無法完成),稅收除外,傶克可以捐贈差額(200美元)給鳥類別俱樂部。如此一來,傶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而不是親自動手製作鳥屋。
然而,很可能傶克會在下週六早上準時出現在鳥屋活動現場。經濟學家稱此現象為「自願者陷阱」。這是一種普遍現象:超過四分之一美國人志願服務。但什麼使其成為陷阱呢?首先,如果傶克選擇親自製作幾個鳥屋,則剝奪了一位工匠工作機會。工作幾小時再捐贈部分收入,才是最有效率方式。
所以我們來談談棘手話題:利他主義。自私存在嗎?還是隻是自我滿足?雖然許多人志願服務是出於社群服務動機,但個人利益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獲得技能、經驗和聯絡。突然間我們不再完全無私。事實上,許多志願者參與的是「個人幸福管理」,其好處往往與真正原因相去甚遠。
嚴格來說,任何從志願服務中獲益或感到哪怕一點滿足的人都不是純粹利他主義者。那麼如果傶克拿著錘子出現在週六早上會變成愚蠢嗎?並非如此。有一群人免於自願者陷阱:名人。如果邦喬維、凱特·溫斯萊特和馬克·扎克伯格在製作鳥屋、清理油汙海灘或挖掘地震災區時拍照,他們給予無價之物:宣傳。因此,傶克必須批判性地評估自己是否足夠出名以使參與值得。同樣適用於我和你:如果路人不會因看到你而停下腳步,最好的方式就是捐錢而不是新手勞動力。
flowchart TD A[志願服務] --> B[社群服務] B --> C[個人利益] C --> D[技能與經驗] D --> E[自我滿足]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了志願服務如何導致社群服務、進而帶來個人利益,最終獲得技能與經驗、並且可能帶來自我滿足。
情感奴隸
情感啟發
你對基因改造小麥怎麼看?這是一個複雜問題。玄貓不想急於回答。理性方法是考慮爭議技術各方面優缺點,列出所有可能優點、權重計算重要性,然後乘以機率值。如此得到預期值列表。接著做相同事情:列出所有缺點,估計潛在損害、乘以機率值。正面總和減去負面總和等於淨預期值。如果大於零,則支援基因改造小麥;如果小於零則反對它。
很可能你已經聽說過這種方法:預期值,並在決策理論文獻中看到它。但也很可能你從未嘗試過進行此類別評估。而且毫無疑問:那些撰寫教科書教授從未使用此方法選擇配偶。
事實上:沒有人使用此方法做決策。首先:我們缺乏足夠想象力列出所有可能優缺點。我們受限於經驗;我們只能想像自己所見過之事物。很難想像世紀風暴如果只有三十歲。其次:計算小機率事件不可能,因為我們沒有足夠資料來處理罕見事件。機率越小,資料點越少、精確機率誤差率越高——惡性迴圈。第三:我們大腦不是為此設計。它需要時間和努力——不是我們偏好的狀態。在演化歷史中,誰思考太久消失在捕食者口中。我們是快速決策者後代,依賴稱為啟發式的心理捷徑。
其中最流行的是情感啟發式:情感啟發式是瞬間判斷:喜歡或不喜歡某事物。「槍聲」觸發負面情感。「奢華」產生正面情感。此自動、單維度衝動阻止我們考慮風險與收益作為獨立變數,事實上它們就是獨立變數。相反情感啟發式將風險與收益放在同一感官線上。
您對核能、有機蔬菜、私立學校或摩托車等問題情感反應決定您如何評估其風險與收益。如果您喜歡某事物,您相信風險較小且收益較大;反之亦然。 甚至更令人印象深刻:假設您擁有一輛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如果您遇到一項研究指出駕駛它比之前認為風險更大,您會無意識調整收益評估,認為體驗「自由感更強」。
但情感——初始即時情感——如何產生呢?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快速閃爍三張圖片之一:微笑臉孔、憤怒臉孔或中性人物(參與者不懂中文)。然後要求參與者指示他們喜歡隨機選擇漢字還是不喜歡(參與者不懂漢字)。大多數人喜歡緊接著微笑臉孔出現符號。 似乎微不足道因素影響我們情感。 以下另一例子:微不足道因素起作用。研究人員David Hirschleifer 和 Tyler Shumway 測試1982年至1997年二十六大股市之間早晨陽光量與日常市場表現關係。 他們發現相關性如農民諺語:「如果早晨陽光普照,股市當天將上漲。」不是總是但經常如此。 誰會想到陽光可以移動數十億資金。 早晨陽光顯然具有相同微笑臉孔效果。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是情感奴隸。我們透過情感而非思想做出複雜決策。 違揹我們最佳意圖:我們用「我對此感到如何?」代替「我對此怎麼想?」 所以微笑吧!您未來取決於此。
flowchart TD A[情感反應] --> B[瞬間判斷] B --> C[風險與收益] C --> D[決策]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了情感反應如何導致瞬間判斷、進而影響風險與收益評估,最終影響決策。
自成異端
自成異端
要成為異端需要勇氣:異端必須挑戰主流觀點、提出不同見解、並且敢於獨立思考。
首先:異端必須具備深厚知識基礎。異端不是無知的人胡亂批評;而是深入瞭解某領域的人提出不同觀點。 其次:異端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異端不是盲目接受權威;而是質疑權威、挑戰既定觀念。 第三:異端必須具備創新精神。異端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勇於創新、提出新穎想法。 第四:異端必須具備勇氣。異端不是害怕批評;而是敢於面對批評、承受壓力。 第五:異端必須具備溝通能力。異端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服他人。 第六:異端必須具備耐心。異端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等待時間證明自己正確。 第七:異端必須具備包容心。異端不是排斥不同觀點;而是尊重不同觀點、接受批評。 第八:異端必須具備自我反省能力。異端不是固執己見;而是能夠反省自己、改進自己。 第九:異端必須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異端不是孤軍奮戰;而是能夠與他人合作、共同推動變革。 第十:異端必須具備全球視野。異端不是侷限於本地;而是關注全球趨勢、瞭解國際動態。
成為異端需要勇氣:異端必須挑戰主流觀點、提出不同見解、並且敢於獨立思考。 成為異端需要智慧:異端必須具備深厚知識基礎、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勇氣、溝通能力、耐心、包容心、自我反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全球視野。
flowchart TD A[挑戰主流觀點] --> B[提出不同見解] B --> C[獨立思考] C --> D[深厚知識基礎] D --> E[批判性思維能力] E --> F[創新精神] F --> G[勇氣] G --> H[溝通能力] H --> I[耐心] I --> J[包容心] J --> K[自我反省能力] K --> L[團隊合作精神] L --> M[全球視野]
看圖說話:
此圖示展示了成為異端所需勇氣及智慧:挑戰主流觀點、提出不同見解、獨立思考、深厚知識基礎、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勇氣、溝通能力、耐心、包容心、自我反省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全球視野。
內省幻象
在維生素產業中,布魯斯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父親在維生素尚未成為生活方式產品的年代創立了這家公司,當時維生素需要醫生開處方才能購買。當布魯斯在1990年代初接手公司時,市場需求急劇增加。他抓住這個機會,大舉借貸擴充套件生產。如今,他已成為維生素製造商協會的主席,並且是這個行業中最成功的人之一。從小到大,布魯斯幾乎沒有一天不服用至少三顆多維他命。一次,一位記者問他這些維生素是否有效,他回答:「我確信它們有效。」你相信他嗎?
我還有一個問題給你:請寫下你百分之百確信的一個觀點,例如黃金在未來五年內會上漲,或者上帝存在,或者你的牙醫收費過高。無論這個信念是什麼,請用一句話寫下來。你相信自己嗎?
我相信你會認為自己的信念比布魯斯的更有說服力,因為你的信念是內在觀察的結果,而布魯斯的則是外在觀察的結果。簡單來說,你可以窺探自己的靈魂,但無法窺探他的靈魂。
對於布魯斯,你可能會想:「當然,他有動機相信維生素有益。畢竟他的財富和社會地位依賴於公司的成功。他必須維持家族傳統。他一輩子都在吞服藥片,所以他永遠不會承認這是浪費時間。」然而,對於你來說,情況不同:你深入內心探索過,你完全公正。
但內省真的那麼純粹和誠實嗎?瑞典心理學家彼得·約翰森(Petter Johannson)進行了一項研究,讓受試者選擇兩張隨機人物的肖像照片,並選出哪一張更具吸引力。然後他展示了受試者選擇的照片,並要求他們描述這張照片最吸引人的特徵。然而,約翰森用魔術手法替換了照片。大多數參與者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並繼續詳細解釋他們為什麼喜歡這張影像。研究結果顯示:內省並不可靠。當我們自我反省時,我們會編造結果。
認為反省能夠帶來真理或準確性的觀點被稱為內省幻象。這不僅僅是玩弄文字遊戲。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如此確信,所以當有人不與我們共鳴時,我們會有三種反應:
- 假設無知:對方缺乏必要的資訊。如果他知道你所知道的,他就會同意你的觀點。
- 假設愚蠢:對方擁有必要的資訊,但他的思維不夠發達。他無法得出明顯的結論。簡單來說,他是個笨蛋。
- 假設惡意:對方擁有必要的資訊——甚至理解了討論——但故意對立。他有惡意。
總結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的信念更具說服力。我們相信內省能夠揭示真正的自我認識。不幸的是,內省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並且帶來兩個危險:
- 內省幻象創造了未來心理狀態的不準確預測。過於信任內在觀察太久,你可能會遭遇非常嚴重的驚嚇。
- 我們認為自己的內省比他人的更可靠,這創造了一種優越感的幻象。
解決方法:對自己更加批判性。將你的內在觀察視為來自某個陌生人的宣告,成為你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
玄貓總結:自願服務與經濟效益、情感奴隸、自成異端、內省幻象
從個人價值實作的角度來看,這四篇文章揭示了人們在利他行為、決策模式、信念建立和自我認知方面存在的常見誤區。分析傑克的自願服務困境、情感決策的普遍性、異端思維的必要性以及內省幻象的侷限性,可以發現,人們常常在追求更高層次價值的過程中,被自身認知的偏差所限制。
挑戰在於如何突破這些限制,將個人行為與真實效益、情感與理性、獨立思考與主流觀點、內在觀察與客觀事實有效整合。高階管理者尤其需要警惕這些認知陷阱,避免利他行為的低效、情感決策的盲目、異端思維的孤芳自賞以及內省幻象的自欺欺人。
未來,隨著行為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預見更多工具和方法將被應用於提升個人決策和行為的有效性。對於追求卓越的管理者而言,持續學習和應用這些知識,將是提升長官力和創造更大價值的關鍵。玄貓認為,深刻理解自身認知偏差,並積極尋求客觀反饋和多元視角,才能真正擺脫這些幻象,走向更成熟的個人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