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穩定的靜態資料微調大語言模型,能有效提升檢索增強生成(RAG)系統的效率和準確性。本文以 SciQ 資料集為例,該資料集包含科學問答和解釋,結構穩定且品質高,適合用於模型微調。首先,需將 SciQ 資料集轉換為 OpenAI 接受的 JSONL 格式,每個 JSON 物件包含問題和對應答案。接著,選擇 GPT-4o-mini 作為基礎模型,使用 OpenAI 提供的 API 進行微調。微調過程包含資料上傳、模型訓練和結果評估,可透過 OpenAI 提供的指標(如訓練損失)監控模型效能。完成微調後,即可使用新的模型 ID 進行推理,如同使用原始模型般便捷。
透過 RAG 技術結合 Pinecone 向量資料函式庫和 OpenAI 模型,可以開發一個自動化影片函式庫生產系統。系統包含影片生成代理、註解代理、向量資料函式倉管理員和影片專家代理。影片生成代理使用 Sora 模型生成影片,註解代理利用 OpenAI 視覺模型生成技術註解。向量資料函式倉管理員將註解向量化並儲存至 Pinecone,影片專家代理則處理使用者輸入、查詢資料函式庫並生成影片描述和標籤。系統透過向量化技術和相似度搜尋,實作高效的影片內容管理和檢索。評估系統的指標包含影片生成品質、註解準確性和查詢相關性,以確保系統的效能和輸出品質。此架構展示了自動化影片生產的流程和關鍵技術,為多媒體內容的自動化處理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微調大語言模型以最佳化RAG資料
前言
在前一章節中,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來提升生成式AI模型的表現。然而,隨著RAG資料的累積,部分資料呈現動態特性,需要頻繁更新,這使得微調變得困難重重。不過,仍有一部分資料是靜態的,能夠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這類別資料非常適合用於微調大語言模型(LLM)。本章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靜態資料對OpenAI模型進行微調,以最佳化RAG資料的處理。
資料準備:SciQ資料集
本章使用了SciQ資料集,這是一個包含科學問題的資料集,非常適合用於微調任務。SciQ資料集具有以下特點:
- 穩定性:資料內容穩定,不需要頻繁更新。
- 結構化:每個資料條目包含問題、答案和支援(解釋),這種結構非常適合用於模型的訓練。
- 高品質:資料經過整理,能夠提供準確的問題和答案,有利於提升模型的表現。
資料轉換為JSONL格式
為了使資料能夠被OpenAI的模型所使用,我們需要將其轉換為JSONL格式。JSONL是一種JSON Lines格式,每一行都是一個獨立的JSON物件。我們的資料轉換過程如下:
{"prompt": "問題內容", "completion": "答案內容"}
這種格式符合OpenAI對資料輸入的要求,能夠有效地將資料用於模型的微調。
微調GPT-4o-mini模型
我們選擇了GPT-4o-mini作為基礎模型進行微調。GPT-4o-mini是OpenAI提供的一個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模型,適合用於各種生成任務。微調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 資料準備:將SciQ資料集轉換為JSONL格式。
- 模型選擇:選擇GPT-4o-mini作為基礎模型。
- 微調過程:使用準備好的資料對模型進行微調。
微調程式碼範例
import openai
# 載入資料
with open('data.jsonl', 'r') as f:
data = f.readlines()
# 微調模型
response = openai.File.create(file=data, purpose='fine-tune')
model = openai.FineTune.create(training_file=response.id, model="gpt-4o-mini")
# 檢視微調結果
print(model)
程式碼解密:
- 資料載入:我們首先將準備好的JSONL資料載入到程式中。
- 檔案建立:使用
openai.File.create方法將資料上傳至OpenAI。 - 微調任務建立:使用
openai.FineTune.create方法建立微調任務,並指定基礎模型為gpt-4o-mini。 - 結果輸出:微調完成後,我們可以檢視模型的詳細資訊,包括其ID和狀態。
微調結果評估
微調完成後,我們需要對模型的表現進行評估。OpenAI提供了詳細的評估指標,包括:
- 訓練損失(Training Loss):衡量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表現。訓練損失越低,表示模型對訓練資料的擬合越好。
- Epochs:表示模型對訓練資料的迭代次數。適當的迭代次數能夠提升模型的表現,但過多的迭代可能會導致過擬合。
- Batch Size:表示每次訓練所使用的資料量。較小的批次大小能夠提供更精細的更新,但可能會延長訓練時間。
評估指標範例
# 取得微調任務的詳細資訊
fine_tune_info = openai.FineTune.retrieve(id=model.id)
# 檢視訓練損失
training_loss = fine_tune_info['result_files'][0]['training_loss']
print(f"訓練損失: {training_loss}")
指標解讀:
- 訓練損失:本例中的訓練損失為1.1570,表示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平均誤差。較低的訓練損失表明模型能夠較好地擬合訓練資料。
- 其他指標:包括Epochs、Batch Size和LR Multiplier等,都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模型的訓練過程,並對未來的訓練進行最佳化。
使用微調模型進行推理
微調完成後,我們可以使用新模型進行推理。推理的過程與使用原始模型相似,只需將模型ID替換為微調後的模型ID即可。
推理程式碼範例
# 使用微調模型進行推理
response = openai.Completion.create(model=model.id, prompt="你的問題")
# 輸出結果
print(response.choices[0].text)
推理解密:
- 模型呼叫:使用
openai.Completion.create方法呼叫微調後的模型。 - 問題輸入:輸入需要回答的問題。
- 結果輸出:模型根據輸入的問題生成相應的答案,並輸出結果。
在下一章(第10章)中,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RAG技術進行影片函式庫生產,並結合Pinecone和OpenAI實作更高效的生成式AI應用。敬請期待!
微調流程示意圖
graph LR
A[資料準備] --> B[資料轉換為JSONL]
B --> C[微調GPT-4o-mini模型]
C --> D[評估微調結果]
D --> E[使用微調模型進行推理]
圖表翻譯: 此圖示呈現了微調GPT-4o-mini模型的流程。首先,我們需要準備資料並將其轉換為JSONL格式,接著對模型進行微調,然後評估微調結果,最後使用微調後的模型進行推理。整個流程清晰地展示了微調技術的應用步驟。
常見問題
- 微調是否能夠提升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表現? 是的,微調能夠使模型更好地適應特定任務的需求。
- 如何選擇適合的基礎模型進行微調? 需要根據具體的任務需求和資料特性選擇合適的模型。
- 微調過程中的訓練損失代表什麼? 訓練損失代表模型在訓練資料上的平均誤差,越低表示模型擬合得越好。
RAG 技術在影片函式庫製作中的應用:結合 Pinecone 與 OpenAI 的實戰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動化處理多媒體內容的能力日益增強,尤其是在影片生成、註解和標籤管理方面。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術結合 Pinecone 向量資料函式庫和 OpenAI 的先進模型,開發一個 AI 驅動的影片函式庫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生成影片、註解和標籤,並根據使用者輸入提供客製化的影片描述。
RAG 在影片生產中的架構設計
RAG 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其能夠結合檢索系統和生成模型的強大功能,為多媒體內容的自動化處理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本章中,我們將設計一個完整的 RAG 影片生產架構,包含以下主要元件:
- 影片生成代理(Generator Agent):利用 OpenAI 的 Sora 文字轉影片模型自動生成原始影片內容。
- 註解代理(Commentator Agent):使用 OpenAI 的視覺模型分析影片並生成技術註解。
- 向量資料函式倉管理員(Vector Store Administrator):負責將註解向量化並儲存至 Pinecone 向量資料函式庫中。
- 影片專家代理(Video Expert Agent):處理使用者輸入、查詢向量資料函式庫並生成最終的影片描述和標籤。
影片生成與註解流程
首先,我們使用 Sora 模型生成原始影片內容。接著,註解代理會將影片分解為多個影格,並利用 OpenAI 的視覺分析模型生成詳細的技術註解。以下是一個簡化的程式碼範例,展示如何實作影片生成和註解:
import openai
# 初始化 OpenAI 使用者端
client = openai.OpenAI(api_key="YOUR_API_KEY")
# 使用 Sora 生成影片
response = client.videos.generate(
prompt="A basketball player scoring with a dunk",
model="sora-v1"
)
# 下載生成的影片
video_data = client.videos.download(response.id)
# 將影片分解為影格並生成註解
frames = extract_frames(video_data)
comments = []
for frame in frames:
comment = client.images.generate_comment(
image=frame,
model="gpt-4o"
)
comments.append({
"frame_number": frame.number,
"comment": comment,
"video_id": response.id
})
#### 內容解密:
此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利用 OpenAI 的 Sora 模型生成影片,並使用 GPT-4o 模型為影片的每個影格生成詳細註解。其中,`extract_frames` 函式負責將影片分解為單獨的影格,而 `generate_comment` 則利用視覺模型分析每個影格並生成相應的技術註解。
### 向量資料函式庫的管理與查詢
在生成影片和註解後,我們需要將這些註解向量化並儲存至 Pinecone 向量資料函式庫中,以便進行高效的相似度查詢。以下是實作向量資料函式倉管理的關鍵步驟:
1. **向量化註解**:使用適當的嵌入模型將文字註解轉換為向量表示。
2. **上傳向量至 Pinecone**:將向量化的註解儲存至 Pinecone 索引中。
3. **查詢相關影片**:根據使用者輸入的查詢條件,在 Pinecone 中檢索最相關的影片註解。
```python
import pinecone
# 初始化 Pinecone 使用者端
pinecone.init(api_key="YOUR_API_KEY", environment="YOUR_ENV")
index = pinecone.Index("video-comments-index")
# 向量化註解並上傳至 Pinecone
for comment in comments:
vector = embed(comment["comment"])
index.upsert([
(f"{comment['video_id']}-{comment['frame_number']}", vector)
])
# 查詢相關影片
query_vector = embed("basketball player dunking")
results = index.query(
vector=query_vector,
top_k=5
)
#### 內容解密:
此範例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 Pinecone 向量資料函式庫儲存和管理影片註解的向量表示。其中,`embed` 函式負責將文字註解轉換為向量,而 `upsert` 操作則將這些向量儲存至指定的索引中。查詢時,我們同樣將使用者輸入的查詢條件向量化,並利用 Pinecone 的查詢功能檢索最相關的影片註解。
### 影片專家代理的進階功能
影片專家代理負責處理使用者輸入、查詢向量資料函式庫,並利用 OpenAI 的 GPT-4o 模型生成最終的影片描述和標籤。以下是該代理的關鍵功能實作:
1. **增強使用者輸入**:將使用者輸入與檢索到的相關註解結合,形成增強的查詢請求。
2. **分析與生成描述**:利用 GPT-4o 模型分析增強後的查詢請求,生成準確的影片描述。
3. **自動標籤影片**:根據生成的描述自動為影片新增適當的標籤。
```python
# 增強使用者輸入
augmented_query = f"{user_input} {relevant_comment}"
# 使用 GPT-4o 生成影片描述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o",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Generat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video."},
{"role": "user", "content": augmented_query}
]
)
# 自動標籤影片
labels = extract_labels(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內容解密:
此程式碼片段展示瞭如何利用 GPT-4o 模型根據增強的使用者輸入生成詳細的影片描述。其中,`augmented_query` 結合了原始使用者輸入和檢索到的相關註解,以提供更豐富的上下文資訊。最終生成的描述不僅能夠準確反映影片內容,還能根據需求自動提取相關標籤。
### 系統評估與指標計算
為了確保系統的效能和輸出品質,我們需要實施適當的評估機制和指標計算。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評估維度:
1. **影片生成品質**:評估生成的影片是否符合預期主題和品質標準。
2. **註解準確性**:檢查自動生成的註解是否準確反映影片內容。
3. **查詢相關性**:評估系統根據使用者輸入傳回的影片是否相關且符合需求。
透過這些評估維度,我們可以持續最佳化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以提供更優質的影片函式庫服務。
## 自動化影片生產系統的RAG實作
### 影片生產生態系統的RAG技術
Figure10.2展示了一個結合生成式AI代理的影片生產生態系統。該系統包含三個主要流程:
#### Pipeline1:生成器與評論器
生成器利用OpenAI Sora生成AI影片。評論器將影片分割成幀,並使用OpenAI的視覺模型對每個幀進行評論。評論結果將被儲存。
#### Pipeline2:向量儲存管理員
該流程將Pipeline1生成的評論嵌入並上傳至Pinecone索引。
#### Pipeline3:影片專家
此流程根據使用者輸入查詢Pinecone向量儲存,傳回最相似的影片幀,並結合技術評論。接著,利用OpenAI GPT-4o找出影片中的邏輯缺陷,給出針對性的評論和標籤。同時,該部分包含評估函式(評估器)和指標計算。
### 系統特點
- 時間測量功能被封裝在多個關鍵功能中。
- 該RAG影片生產系統透過一次處理一個影片、使用CPU和少量記憶體,並利用Pinecone的儲存能力,實作了無限擴充套件。
- 展示了自動化影片生產的概念,但實際應用需要大量工作。
### 環境設定
本章的GitHub目錄(Chapter10)包含四個notebook的環境設定:
1. Videos_dataset_visualization.ipynb
2. Pipeline_1_The_Generator_and_the_Commentator.ipynb
3. Pipeline_2_The_Vector_Store_Administrator.ipynb
4. Pipeline_3_The_Video_Expert.ipynb
每個notebook都包含相同的初始設定部分,包括:
- 安裝環境
- 匯入模組和函式庫
- GitHub相關功能
- 影片下載與顯示功能
- OpenAI相關設定
- Pinecone相關設定
### 匯入模組和函式庫
為了建立一個通用的預生產環境,四個notebook中匯入了相同的模組和函式庫:
```python
from IPython.display import HTML # 用於顯示影片
import base64 # 用於將影片編碼為base64
from base64 import b64encode # 用於將影片編碼為base64
import os # 用於與作業系統互動
import subprocess # 用於執行命令
import time # 用於測量執行時間
import csv # 用於儲存評論
import uuid # 用於生成唯一ID
import cv2 # 用於分割影片
from PIL import Image # 用於顯示影片
import pandas as pd # 用於顯示評論
import numpy as np # 用於使用數值運算
from io import BytesIO # 用於管理記憶體中的二進位制資料流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匯入了多個Python函式庫,用於支援影片處理、資料儲存和與OpenAI及Pinecone的互動。每個函式庫的功能如下:
IPython.display.HTML:用於在Jupyter Notebook中顯示影片。base64和b64encode:用於將影片檔案編碼為Base64格式,方便傳輸和儲存。os和subprocess:用於與作業系統互動,執行系統命令。time:用於測量程式執行時間,最佳化效能。csv:用於儲存影片評論資料。uuid:用於生成唯一的ID,標識影片或幀。cv2(OpenCV):用於分割影片為幀。PIL.Image:用於顯示和處理影片幀。pandas:用於以表格形式顯示評論資料。numpy:用於數值計算和資料處理。BytesIO:用於在記憶體中管理二進位制資料流,提高效率。
GitHub下載功能
download(directory, filename)函式用於從GitHub倉函式庫下載所需檔案:
def download(directory, filename):
base_url =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Denis2054/RAG-Book/main/Chapter10/'
file_url = f"{base_url}{directory}/{filename}"
try:
curl_command = f'curl -o {filename} {file_url}'
subprocess.run(curl_command, check=True, shell=True)
print(f"成功下載 '{filename}'")
except subprocess.CalledProcessError:
print(f"下載 '{filename}' 失敗。請檢查URL。")
內容解密:
該函式透過curl命令從指定的GitHub倉函式庫下載檔案。它接受兩個引數:
directory:檔案所在的GitHub目錄。filename:要下載的檔案名稱。
該函式構建了完整的檔案URL,並執行下載。如果下載失敗,將列印錯誤訊息。
OpenAI API設定
OpenAI套件安裝在三個pipeline notebook中。在執行程式碼之前,需要在www.openai.com註冊並取得API金鑰。取得API金鑰的方式可以是從檔案讀取或手動輸入:
# 從檔案讀取API金鑰
from google.colab import drive
drive.mount('/content/drive')
f = open("drive/MyDrive/files/api_key.txt", "r")
API_KEY = f.readline()
f.close()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從Google Drive掛載的檔案中讀取OpenAI API金鑰。這樣做可以避免將金鑰直接寫入程式碼中,提高安全性。具體步驟包括:
- 掛載Google Drive。
- 開啟儲存API金鑰的檔案。
- 讀取金鑰內容。
- 關閉檔案。
這種方法比直接在程式碼中寫入金鑰更安全,因為它避免了將敏感資訊暴露在程式碼倉函式庫中。
系統架構
該RAG影片生產系統展示了自動化影片生產的潛力。透過結合生成式AI、向量儲存和高效的查詢機制,該系統能夠處理影片內容並給出專業的分析和評論。未來,這種技術有望在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影片製作、內容創作和自動化審核等。
- 擴充套件功能:增加更多影片處理功能,如自動剪輯、特效新增等。
- 效能最佳化:進一步最佳化系統效能,以支援更大規模的影片處理需求。
- 安全性增強:加強API金鑰管理和使用者資料保護,確保系統的安全性。
- 使用者介面改進:開發更友好的使用者介面,使系統更易於使用和管理。
透過不斷改進和擴充套件,該系統有望在影片生產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