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架構的核心概念在於將應用程式拆解成小型、獨立的服務單元,每個單元負責特定的業務功能,並透過 API 或事件進行通訊。這種架構風格能提升系統的彈性、可擴充套件性和可維護性,同時促進團隊的自主性和快速迭代。然而,微服務架構的設計並非簡單的任務,需要仔細考量服務劃分、通訊方式、資料一致性、錯誤處理等多個方面。本文將深入探討微服務架構設計的關鍵原則,並提供實務參考。

微服務軟體架構的重要性

在建構無伺服器微服務時,軟體架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中,MACH架構是一種被廣泛採用的模式,它鼓勵企業打造模組化的商業應用,並與第三方解決方案進行整合,以達到敏捷性和速度。MACH是Microservices、API-first、Cloud native和Headless的縮寫,每個部分都對於構建現代軟體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微服務的特徵

微服務是一種小型、獨立的商業功能單元,透過明確定義的API和事件進行通訊。每個微服務都有其單一的責任和目的,代表著業務領域的一部分。它們是獨立佈署的,可以被替換或擴充套件,而不會影響整體系統的運作。

獨立佈署

獨立佈署是微服務的一個關鍵特徵。這意味著每個微服務都可以被獨立地佈署和更新,而不需要影響其他微服務。這樣可以使得開發團隊平行工作,減少相互依賴,提高團隊的效率和流暢度。

業務領域代表

每個微服務都代表著業務領域的一部分。它們實作了特定的業務邏輯,並且可以被組合起來實作更複雜的業務功能。透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系統更好地適應業務需求的變化。

單一責任原則

單一責任原則(SRP)是一種軟體設計原則,指出每個軟體模組都應該只有單一的責任和變化原因。這意味著每個微服務都應該只有單一的業務邏輯和目的,避免過度複雜和耦合。

API-first

API-first是一種設計方法,優先考慮API的設計和實作。這意味著在設計系統時,首先要考慮如何定義API和事件,以便不同的微服務之間可以進行通訊和協作。

雲原生

雲原生是指在雲端計算環境中打造和執行應用的能力。這意味著應用需要被設計成可以在雲環境中無縫執行,具有高度的可擴充套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無頭式

無頭式是一種架構模式,指的是前端和後端之間的分離。這意味著前端和後端可以被獨立地開發和佈署,而不需要相互依賴。

微服務軟體架構設計

在設計微服務軟體架構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以確保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以下是微服務設計的幾個重要原則:

微服務的身份

微服務的身份是指用於識別微服務的名稱。這個名稱應該在所有設計和實作中保持一致。通常,微服務的名稱會反映其目的和責任。

良好的通訊邊界

微服務之間的通訊邊界應該明確定義,以確保系統的鬆耦合和可擴充套件性。API和事件驅動架構是微服務之間通訊的常用機制。

###鬆耦合

鬆耦合是指微服務之間的依賴關係應該盡可能少,以確保每個微服務都可以獨立佈署和維護。這可以透過使用API和事件驅動架構來實作。

可觀察性

微服務的執行狀態應該可以被觀察和監控,以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這可以透過使用日誌、計量和追蹤等工具來實作。

領域驅動設計

領域驅動設計(Domain-Driven Design, DDD)是一種軟體設計方法,它強調業務領域的重要性和複雜性。透過使用DDD,可以設計出更好的微服務架構,以滿足業務需求。

微服務所有權

每個微服務應該有明確的所有權和責任,以確保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這可以透過將每個微服務分配給一個特定的團隊或個人來實作。

微服務通訊策略

微服務之間的通訊策略應該根據業務需求和系統架構來選擇。同步通訊和非同步通訊是兩種常用的通訊策略。

同步通訊

同步通訊是指微服務之間的通訊是同步的,即一個微服務傳送請求後,需要等待另一個微服務的回應。這種通訊方式可以使用HTTP或其他同步通訊協定來實作。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微服務架構,特別是 MACH 架構,在建構現代化、敏捷的軟體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深入剖析微服務的特性,例如獨立佈署、單一責任原則以及與 API-first、Cloud native 和 Headless 的整合,可以發現它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單體式架構的痛點,提升了開發效率、系統彈性和可維護性。然而,微服務架構並非銀彈,其設計的複雜度、跨服務通訊的管理以及分散式系統的監控等挑戰,都需要技術團隊妥善應對。實務落地上,技術團隊應重視領域驅動設計、微服務所有權的明確劃分以及合理的通訊策略選擇,才能充分發揮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展望未來,隨著 Serverless 技術的興起和 Service Mesh 的普及,微服務架構將持續演進,朝向更細粒度、更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降低開發和維運的複雜度。玄貓認為,對於追求敏捷開發和快速迭代的企業而言,採用微服務架構並結合最佳實踐,將是提升商業競爭力的關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