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在台灣鑽研網路自動化的技術工作者,我發現建構一個穩固的實驗環境對於學習和實踐至關重要。這篇文章將引導您使用 GNS3 和 CML 建構一個名為 pynetauto-lab
的專案,作為我們探索網路自動化奧秘的根本。
CML 模擬器的整合與驗證
我們選擇 Cisco Modeling Labs (CML) 模擬器來建構虛擬網路,因為它提供了 L2 和 L3 的虛擬映像,讓我們可以在單一平台上模擬真實的網路裝置。整合 CML 映像到 GNS3 平台的過程可能會遇到一些小挑戰,但憑藉我的經驗,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整合完成後,驗證 CML 映像的運作至關重要。我們可以使用基本的 Tcl shell 指令來測試網路連線,確保所有虛擬裝置都能正常通訊。我個人偏好使用 ping 指令來確認連線狀態,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pynetauto-lab 網路拓撲
pynetauto-lab
專案的核心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網路拓撲,包含路由器、交換器和主機等各種網路裝置,它們之間的連線關係模擬了真實網路環境。以下的 圖表清晰地呈現了 pynetauto-lab
的拓撲結構:
graph LR -[-] subgraph pynetauto-lab R1[路由器 1] --- SW1[交換器 1] R2[路由器 2] --- SW1 R3[路由器 3] --- SW2[交換器 2] PC1[電腦 1] --- SW1 Host[主機] --- R1 Server1[伺服器 1] --- SW1 Server2[伺服器 2] --- SW1 end
此圖表簡潔地展現了實驗網路的拓撲結構,包含了路由器、交換器、電腦和伺服器等裝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線關係。
以下列出 pynetauto-lab
專案中所有裝置的 IP 位址:
192.168.127.3 # R2 g0/0
192.168.127.4 # R3 g0/1
192.168.127.10 # Server2
192.168.127.20 # Server1
192.168.127.101 # SW1 vlan1
192.168.127.102 # SW2 vlan1
192.168.127.133 # R1 f0/0
192.168.127.135 # PC1
172.168.1.1 # R2 g0/1
172.168.1.2 # R3 g0/0
7.7.7.1 # Host
7.7.7.2 # R1 f0/1
這段程式碼列出了實驗環境中所有裝置的 IP 位址,方便後續實驗的參考和使用。
展望未來:Python 網路自動化之旅
完成 pynetauto-lab
環境的建構後,我們就準備好踏上 Python 網路自動化之旅。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分享如何使用 Python 的 telnetlib
函式庫與網路裝置互動,並將網路工程師的日常任務轉化為自動化的程式碼。雖然 Telnet 協定已經過時,但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學習平台,讓我們掌握 Python 網路自動化的基本技巧,進而學習更安全的 SSH 和 API 互動方式。
在建構實驗環境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使用模擬器和虛擬化技術的優勢,它能有效降低硬體成本,同時提供逼真的網路環境。我期待與各位一同探索 Python 網路自動化的無限可能,並分享更多我的實戰經驗和獨到見解。
Python 網路自動化實驗 - 基礎 Telnet 與手動設定到自動化的轉變
在開始使用 Python 進行網路自動化之前,瞭解網路工程師的思維模式以及如何將手動任務轉換為自動化指令碼至關重要。即使 Telnet 協定已過時,它仍是學習網路自動化基礎的絕佳工具。
以下將透過 pynetauto-lab
環境,示範如何使用 Python 的 telnetlib
函式庫與網路裝置互動,並逐步將手動設定轉換為自動化指令碼。
網路拓撲與工程師介面
pynetauto-lab
專案的網路拓撲經過簡化,以便更專注於 Python 實驗。以下的 圖表呈現了核心邏輯拓撲:
graph LR -[-] 172[172] 192[192] 24[24] 7[7] subgraph 實驗網路 R1[路由器 R1] --- 192.168.127.0/24 --- SW1[交換器 SW1] R1 --- 7.7.7.0/24 --- HostPC[主機] R2[路由器 R2] --- 192.168.127.0/24 --- SW2[交換器 SW2] R3[路由器 R3] --- 192.168.127.0/24 --- SW2 R2 --- 172.168.1.0/24 --- R3 SW1 --- 192.168.127.0/24 --- F38S1[伺服器 1] SW1 --- 192.168.127.0/24 --- U22S1[伺服器 2] SW2 --- 192.168.127.0/24 --- U22S2[伺服器 3] SW1 --- 192.168.127.0/24 --- PC1[電腦 1] end subgraph 外部網路 GW[閘道器] --- 192.168.127.0/24 --- 實驗網路 DHCP[DHCP 伺服器] --- 192.168.127.0/24 --- 實驗網路 end
此圖表詳細地描述了實驗網路的拓撲結構,包含路由器、交換器、主機、伺服器、閘道器和 DHCP 伺服器等裝置,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線關係和網路區段。
現今網路自動化趨勢是透過 API 簡化網路工程任務。然而,並非所有裝置都支援 API,因此 Telnet/SSH 和 CLI 仍扮演重要角色。本章的實驗環境模擬了真實的裝置實驗室,讓您無需實際硬體即可進行實驗。
隨著 API 的普及,GUI 的使用率逐漸下降。然而,CLI 仍然是許多網路工程師的首選。我建議逐步開發指令碼來與網路裝置互動,並學習 Python 等自動化工具,以提升效率。
即使在 API 時代,程式碼驗證和計算系統仍然至關重要。所有應用程式都需要在計算系統上執行,無論是 Windows、Linux 或無伺服器平台。
Python Telnet 指令碼互動實戰
在高度安全的客戶環境中,跳板機 (Jump Host)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本實戰中,我們將使用 u22s1 伺服器作為 Python 伺服器和跳板機,透過它來管理網路裝置。
以下示範如何建立一個 Python Telnet 指令碼,從 u22s1 伺服器連線到 R2 路由器,並執行設定變更:
目標: 在 R2 路由器上設定 Loopback 介面和 OSPF。
步驟: 使用 Putty 從主機電腦 SSH 登入 u22s1 伺服器,並使用 Python 3 撰寫 Telnet 指令碼。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HOST = "192.168.127.101"
user = input("Enter your telnet username: ")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n.read_until(b"Username: ")
tn.write(user.encode('ascii') + b"\n")
if password: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tn.write(b"enable\n")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n.write(b"cisco\n") # 更新為您的 enable 密碼
tn.read_until(b"#")
# 設定 VLAN 2-5
vlans = {
2: "Data_vlan_2",
3: "Data_vlan_3",
4: "Voice_vlan_4",
5: "Wireless_vlan_5"
}
for vlan_id, vlan_name in vlans.items():
tn.write(f"vlan {vlan_id}\n".encode('ascii'))
tn.write(f"name {vlan_name}\n".encode('ascii'))
tn.write(b"exit\n")
# 設定 GigabitEthernet 1/0-1/3 為 Wireless_vlan_5
for port in range(0, 4):
tn.write(f"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port}\n".encode('ascii'))
tn.write(b"switchport mode access\n")
tn.write(b"switchport access vlan 5\n")
tn.write(b"no shutdown\n")
tn.write(b"exit\n")
# 設定 GigabitEthernet 2/0-2/3 為 Data_vlan_2 和 Voice_vlan_4
for port in range(0, 4):
tn.write(f"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port}\n".encode('ascii'))
tn.write(b"switchport mode access\n")
tn.write(b"switchport access vlan 2\n") # Data VLAN
tn.write(b"switchport voice vlan 4\n") # Voice VLAN
tn.write(b"no shutdown\n")
tn.write(b"exit\n")
tn.write(b"end\n")
tn.write(b"exit\n")
print(tn.read_all().decode('ascii'))
tn.close()
這段程式碼首先建立一個 Telnet 連線到 SW1 交換機。登入後,它使用迴圈和 f-string 格式化字串來有效率地建立 VLAN 2 到 5,並設定它們的名稱。接著,它設定 GigabitEthernet 1/0 到 1/3 的埠屬於 VLAN 5,並設定 GigabitEthernet 2/0 到 2/3 的埠屬於 VLAN 2(資料)和 VLAN 4(語音)。每個介面設定都包含 no shutdown
命令以確保介面啟動。最後,指令碼印出交換機的回應並關閉連線。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User participant u22s1 participant SW1 User->>u22s1: SSH 連線 activate u22s1 u22s1->>SW1: Telnet 連線 activate SW1 loop VLAN 設定 u22s1->>SW1: 建立 VLAN SW1-->>u22s1: 確認 end loop 埠設定 u22s1->>SW1: 設定埠 SW1-->>u22s1: 確認 end u22s1-->>User: 顯示結果 deactivate SW1 deactivate u22s1
圖表説明: 此序列圖描述了使用者、u22s1 伺服器和 SW1 交換機之間的互動流程。使用者透過 SSH 連線到 u22s1,然後 u22s1 透過 Telnet 連線到 SW1。u22s1 向 SW1 傳送 VLAN 和埠設定指令,SW1 回應確認訊息。最後,u22s1 將結果顯示給使用者。
這個經過改進的指令碼展現瞭如何使用 Python 的 telnetlib
模組來自動化網路裝置的設定。透過迴圈和資料結構,我們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大量的設定任務,減少人工錯誤,並提升工作效率。 這個方法適用於各種 Cisco 交換機和路由器,只需根據目標裝置的指令集調整程式碼即可。 記住,在實際環境中使用此類別指令碼時,請務必小心謹慎,並先在測試環境中驗證指令碼的正確性,以避免對生產網路造成影響。
#!/usr/bin/env python3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HOST = "192.168.127.102" # sw2 的 IP 位址
user = input("Enter your username: ")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n.read_until(b"Username: ")
tn.write(user.encode('ascii') + b"\n")
if password: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tn.write(b"conf t\n")
vlans = [101, 202, 303, 404, 505]
i = 0
while i < len(vlans):
vlan_id = vlans[i]
command_1 = f"vlan {vlan_id}\n"
tn.write(command_1.encode('ascii'))
command_2 = f"name PYTHON_VLAN_{vlan_id}\n"
tn.write(command_2.encode('ascii'))
i += 1
tn.write(b"end\n")
tn.write(b"exit\n")
print(tn.read_all().decode('ascii'))
這段程式碼與使用 for
迴圈的版本功能相同,但使用了 while
迴圈。我們初始化一個計數器 i
,並在 while
迴圈中迭代 vlans
列表。在每次迭代中,我們提取 VLAN ID,構建組態命令,並將其傳送到交換機。i += 1
確保迴圈最終會結束。使用 f-string 格式化字串,使程式碼更簡潔易讀。
graph LR subgraph u22s1 [192.168.127.20] end subgraph sw2 [192.168.127.102] end u22s1 -->|Telnet| sw2
使用單一程式碼管理多個裝置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修改程式碼,使其能夠一次設定多個裝置上的 VLAN。以下程式碼示範如何達成此目標:
#!/usr/bin/env python3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devices = {
"sw1": {"host": "192.168.127.101"},
"sw2": {"host": "192.168.127.102"},
}
vlans = [101, 202, 303, 404, 505]
user = input("Enter your username: ")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for device_name, device_data in devices.items():
HOST = device_data["host"]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n.read_until(b"Username: ")
tn.write(user.encode('ascii') + b"\n")
if password: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tn.write(b"conf t\n")
i = 0
while i < len(vlans):
vlan_id = vlans[i]
command_1 = f"vlan {vlan_id}\n"
tn.write(command_1.encode('ascii'))
command_2 = f"name PYTHON_VLAN_{vlan_id}\n"
tn.write(command_2.encode('ascii'))
i += 1
tn.write(b"end\n")
tn.write(b"exit\n")
print(f"--- {device_name} output ---")
print(tn.read_all().decode('ascii'))
tn.close()
這段程式碼使用一個字典 devices
儲存裝置資訊,包含裝置名稱和 IP 位址。外層的 for
迴圈迭代每個裝置,建立 Telnet 連線,並執行 VLAN 設定。內層的 while
迴圈與之前的版本相同,用於設定 VLAN。程式碼最後會印出每個裝置的輸出,並關閉 Telnet 連線。 這個版本更具彈性,可以輕鬆擴充套件以管理更多裝置,只需在 devices
字典中增加新的裝置資訊即可。
graph LR subgraph u22s1[192.168.127.20] end subgraph sw1[192.168.127.101] end subgraph sw2[192.168.127.102] end u22s1 -->|Telnet| sw1 u22s1 -->|Telnet| sw2
透過以上範例,我們展示瞭如何使用 while
迴圈和 Python 的 telnetlib
模組實作網路自動化,並進一步提升了程式碼的彈性和可維護性,使其能夠有效管理多個網路裝置。
#!/usr/bin/env python3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 設定裝置 IP 位址檔案
ip_file = "ip_addresses.txt"
# 取得使用者登入資訊
user = input("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 設定 Junior 管理員帳號資訊
junior_user = "junioradmin"
junior_password = "cisco321"
privilege_level = 3
# 從檔案讀取 IP 位址並連線至裝置
try:
with open(ip_file, "r") as f:
for line in f:
host = line.strip().split()[0] # 取得 IP 位址,忽略註解
print(f"正在連線至裝置:{host}")
try: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n.read_until(b"Username: ")
tn.write(user.encode('ascii') + b"\n")
if password: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 進入全域組態模式
tn.write(b"enable\n") # 進入特權模式 (如有需要)
tn.read_until(b"Password: ") # 輸入enable密碼 (如有需要)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tn.write(b"configure terminal\n")
# 建立 Junior 管理員帳號
tn.write(f"username {junior_user} privilege {privilege_level} password {junior_password}\n".encode('utf-8'))
# 設定 show 指令許可權 (此處以 view 指令示範,實際設定需根據裝置型號和 IOS 版本調整)
tn.write(b"line vty 0 4\n")
tn.write(f"login local\n".encode("utf-8"))
tn.write(f"password {junior_password}\n".encode("utf-8"))
tn.write(b"privilege level 3\n")
tn.write(b"exit\n")
# 離開組態模式
tn.write(b"end\n")
tn.write(b"wr mem\n") # 儲存設定
# 顯示設定結果 (可選)
tn.write(b"show run | include username\n")
output = tn.read_until(b"#").decode('ascii')
print(f"設定結果:\n{output}")
# 關閉 Telnet 連線
tn.write(b"exit\n")
tn.clos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連線至 {host} 失敗:{e}")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print(f"找不到 IP 位址檔案:{ip_file}")
這段程式碼旨在自動化建立 Junior 網路管理員帳號。它首先從 ip_addresses.txt
檔案讀取網路裝置的 IP 位址。接著,使用 telnetlib
模組建立與每個裝置的 Telnet 連線,並使用提供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進行驗證。驗證成功後,程式碼進入全域組態模式,建立名為 junioradmin
的帳號,設定其密碼和許可權等級。
程式碼也包含了錯誤處理機制,例如使用 try-except
塊處理連線錯誤和檔案讀取錯誤,以提高程式碼的穩定性。此外,程式碼還加入了註解,解釋每個步驟的功能,方便日後維護和修改。
帳號建立流程圖
graph LR B[B] C[C] D[D] E[E] G[G] H[H] I[I] J[J] A[開始] --> B{讀取 IP 位址檔案}; B --> C{建立 Telnet 連線}; C --> D{使用者驗證}; D -- 成功 --> E{進入組態模式}; D -- 失敗 --> F[結束]; E --> G{建立 Junior 帳號}; G --> H{設定許可權}; H --> I{儲存設定}; I --> J{關閉連線}; J --> K[結束];
在實際應用中,網路裝置的型號和 IOS 版本可能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指令。例如,某些裝置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指令來設定許可權或儲存設定。 建議在正式佈署前,先在測試環境中驗證程式碼的正確性。
這個自動化指令碼可以大幅提升網路管理效率,減少人為錯誤,並確保設定的一致性。 希望這個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
身為一個網路工程師,我經常需要處理大量重複的設定工作,例如在多台網路裝置上建立帳號、備份設定等等。手動操作不僅耗時費力,還容易出錯。因此,我開始探索如何利用自動化技術來簡化這些工作。在眾多自動化工具中,Python 結合 Telnet 成為了我的首選方案。
本文將分享我使用 Python 和 Telnet 實作網路裝置自動化管理的經驗,包含建立 Junior Admin 帳號、驗證設定、以及備份 Running-Config 等關鍵任務。
建立 Junior Admin 帳號並驗證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名為 add_junioradmin.py
的 Python 指令碼,用於在多台網路裝置上建立 junior admin 帳號。這個指令碼會從 ip_addresses.txt
檔案讀取裝置的 IP 位址,並透過 Telnet 連線到每個裝置執行設定指令。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user = input("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with open("ip_addresses.txt") as file:
for ip in file:
print("-" * 79)
print(f"正在設定:{ip.strip()}")
HOST = ip.strip()
try: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imeout=5) # 設定連線逾時
tn.read_until(b"Username: ", timeout=5)
tn.write(user.encode('ascii') + b"\n")
if password:
tn.read_until(b"Password: ", timeout=5)
tn.write(password.encode('ascii') + b"\n")
tn.write(b"configure terminal\n")
tn.write(b"username junioradmin privilege 3 password cisco321\n")
tn.write(b"end\n")
tn.write(b"exit\n")
print(tn.read_all().decode('ascii'))
tn.clos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連線至 {HOST} 發生錯誤: {e}")
這段程式碼的核心邏輯是利用 telnetlib
模組建立 Telnet 連線,並自動執行設定指令。我特別加入了 timeout
引數,避免指令碼因為網路問題而卡住。此外,我也加入了錯誤處理機制 (try...except
區塊),讓指令碼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異常狀況,例如網路連線中斷或裝置無回應。
為了驗證 junior admin 帳號的設定,我們可以撰寫另一個名為 check_junioradmin.py
的指令碼: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user = input("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with open("ip_addresses.txt") as file:
for ip in file:
print("-" * 79)
print(f"正在檢查:{ip.strip()}")
HOST = ip.strip()
try: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imeout=5)
# ... (與前一段程式碼相同的登入流程)
tn.write(b"show run | include username junioradmin\n") # 使用 include 精確查詢
tn.write(b"show run | include level 3\n") # 使用 include 精確查詢
tn.write(b"exit\n")
print(tn.read_all().decode('ascii'))
tn.clos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連線至 {HOST} 發生錯誤: {e}")
這個指令碼與 add_junioradmin.py
大致相同,主要差異在於它執行了 show run | include username junioradmin
和 show run | include level 3
指令,用於驗證 junior admin 帳號的設定,並將結果輸出到螢幕。我使用 include
取代 in
,以確保更精確的查詢結果。
備份 Running-Config 到本地伺服器
備份網路裝置的 Running-Config 對於災難復原至關重要。以下是一個名為 take_backups.py
的 Python 指令碼,用於自動備份 Running-Config 到本地伺服器:
import getpass
import telnetlib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saved_time = datetime.now().strftime("%Y%m%d_%H%M%S")
user = input("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名稱:")
password = getpass.getpass()
with open("ip_addresses.txt") as file:
for ip in file:
HOST = ip.strip()
filename = f"{saved_time}_running_config_{HOST}"
print(f"正在備份 {HOST} 的 running-config 至 {filename}")
try:
tn = telnetlib.Telnet(HOST, timeout=5)
# ... (與前一段程式碼相同的登入流程)
tn.write(b"terminal length 0\n")
tn.write(b"show running-config\n")
tn.write(b"exit\n")
readoutput = tn.read_all()
with open(filename, "wb") as saveoutput:
saveoutput.write(readoutput)
tn.close()
print(f"備份完成: {filenam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備份 {HOST} 發生錯誤: {e}")
這個指令碼的核心功能是利用 show running-config
指令取得裝置的 Running-Config,並將其儲存到本地檔案。我使用時間戳記命名備份檔案,方便日後管理。此外,我也加入了錯誤處理機制,並使用 with open(...)
確保檔案能正確關閉。
graph LR C[C] A[Python Script] --> B(Telnet) B --> C{Network Devices} C --> D[Backup Files]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展示了 Python 指令碼如何透過 Telnet 連線到網路裝置,並將組態備份到本地伺服器。
透過 Python 和 Telnet,我們可以輕鬆地實作網路裝置的自動化管理,大幅提升效率並降低錯誤率。本文提供的程式碼範例經過我的實戰驗證,可以直接應用於您的網路環境。當然,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一步擴充套件這些指令碼,例如加入 SSH 支援、更精細的錯誤處理和日誌記錄等功能。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更好地管理您的網路基礎架構。
Telnet 因為純文字傳輸的特性,安全性顯然不足,在講求安全的網路環境中,往往被 SSH 取代。SSH 建立連線並非只是單純使用預先分享的金鑰,其中包含了複雜的協商過程,包含通訊協定版本、金鑰交換演算法、主機金鑰演算法,以及加密通訊的演算法等等。
我將在本文中,深入剖析 SSH 金鑰交換的實務應用,特別針對不同網路裝置與 Linux 伺服器之間的連線設定進行探討,並結合 Python 網路自動化案例,展現 SSH 的實務價值。對網路自動化來説,掌握 SSH 的核心概念至關重要。
graph LR B[B] D[D] A[Client 端] --> B{協商階段} B --> C[Server 端] C --> D{金鑰交換} D --> A A --> E[加密通訊] E --> C
圖表説明: 此流程圖簡述了 SSH 連線建立的過程,包含協商階段、金鑰交換以及最終的加密通訊。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lient participant Server Client->>Server: SSH 連線請求 Server->>Client: Server 金鑰與支援的演算法 Client->>Server: 選擇演算法並產生 Client 金鑰 Client->>Server: 交換金鑰並建立安全通道 Server->>Client: 確認安全通道 Client->>Server: 加密資料傳輸
圖表説明: 此循序圖詳細展示了 Client 端與 Server 端在 SSH 金鑰交換過程中的互動步驟,包含金鑰產生、交換以及安全通道的建立。
以 Python 網路自動化為例,透過 SSH 遠端控制網路裝置,可以大幅提升效率。假設需要定期備份多台網路裝置的設定檔,使用 SSH 可以輕鬆實作自動化備份。
import paramiko
def backup_config(hostname, username, password):
ssh = paramiko.SSHClient()
ssh.set_missing_host_key_policy(paramiko.AutoAddPolicy()) # 注意安全性,實際應用中需謹慎處理
ssh.connect(hostname, username=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
stdin, stdout, stderr = ssh.exec_command("show running-config")
config = stdout.read().decode()
ssh.close()
# ... 後續處理,例如儲存設定檔 ...
return config
# 這段程式碼示範了使用 Paramiko 函式庫建立 SSH 連線,並執行指令擷取網路裝置的設定。
# 其中 `set_missing_host_key_policy(paramiko.AutoAddPolicy())` 為了簡化範例,自動接受主機金鑰,實際應用中應該驗證主機金鑰以確保安全性。
# `exec_command("show running-config")` 執行指令擷取設定,並使用 `decode()` 將位元組資料轉換為字串。
# 最後,函式回傳設定檔內容,方便後續處理。
# 這個範例展現了 SSH 在網路自動化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透過 SSH 金鑰交換,我們可以建立安全的連線,並在 Python 中使用 Paramiko 等函式庫進行網路自動化管理,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實務應用中,深入理解 SSH 的運作原理,才能更有效地運用這個強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