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訓練大語言模型需要龐大的資料集和計算資源,透過在未標記的資料上進行預訓練,模型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語言知識。後續的微調階段則利用監督式學習,針對特定任務調整模型引數,例如文字分類別、翻譯或問答系統。評估階段則使用各種指標,例如困惑度、BLEU 值和任務導向的指標,來衡量模型的效能和泛化能力。不同解碼策略,如溫度調整和 Top-k 取樣,可以控制生成文字的隨機性和多樣性,進而影響模型的輸出結果。

預訓練與評估

5 預訓練與評估

預訓練是大語言模型的一個重要步驟,透過在大量未標記的資料上進行預訓練,可以使模型學習到豐富的語言知識和模式。評估是預訓練後的一個關鍵步驟,透過評估模型在不同任務上的效能,可以判斷模型的優劣。

5.1 評估生成式文字模型

評估生成式文字模型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語言模型評估:這包括計算模型在測試集上的困惑度(Perplexity)、 BLEU 值等指標,用於評估模型生成文字的品質和多樣性。
  • 任務導向評估:這涉及評估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效能,例如翻譯、問答、文字摘要等。

使用GPT生成文字

使用GPT生成文字通常需要計算文字生成損失(Text Generation Loss),這是透過比較生成文字和真實文字之間的差異來計算的。另外,還需要計算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損失,用於評估模型的效能和泛化能力。

5.2 訓練大語言模型

訓練大語言模型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資料。以下是訓練大語言模型的一些關鍵步驟:

  • 資料準備:這包括收集和預處理大量的文字資料,用於訓練模型。
  • 模型設定:這包括定義模型架構、初始化模型引數以及設定訓練目標。
  • 訓練過程:這涉及使用最佳化演算法對模型進行訓練,透過迭代更新模型引數來最小化損失函式。

5.3 解碼策略與隨機性控制

解碼策略是控制文字生成隨機性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幾種常用的解碼策略:

  • 溫度調整:這涉及調整溫度引數來控制生成文字的隨機性和多樣性。
  • Top-k 取樣:這是一種限制生成詞彙範圍的方法,透過只考慮機率最高的前 k 個詞彙來控制隨機性。

修改文字生成函式可以用於實作不同的解碼策略,從而控制生成文字的品質和多樣性。

深度學習模型的微調與應用

在深度學習中,預先訓練好的模型可以作為基礎,進行微調以適應特定的任務。這一過程被稱為微調(Fine-tuning)。本文將介紹如何在PyTorch中載入和儲存模型權重,以及如何對預訓練模型進行微調以實作分類別任務。

載入和儲存模型權重

PyTorch提供了方便的方式來載入和儲存模型權重。透過使用torch.load()torch.save()函式,可以輕鬆地載入和儲存模型權重。這使得我們可以在不同時間點儲存和載入模型的訓練進度。

從OpenAI載入預訓練權重

OpenAI提供了預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透過載入這些預訓練權重,我們可以快速地建立一個強大的基礎模型,並對其進行微調以適應特定的任務。

微調分類別模型

對於分類別任務,微調預訓練模型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微調分類別模型的步驟:

  1. 準備資料集:首先需要準備一個適合分類別任務的資料集。
  2. 建立資料載入器:建立資料載入器,以便批次地讀取資料。
  3. 初始化模型:初始化一個具有預訓練權重的模型。
  4. 新增分類別頭:在模型的頂部新增一個分類別頭,以適應分類別任務。
  5. 計算分類別損失和準確率:定義一個函式來計算分類別損失和準確率。
  6. 微調模型:使用監督資料對模型進行微調。

使用LLM作為垃圾郵件分類別器

大語言模型(LLM)可以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包括垃圾郵件分類別。透過微調LLM,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垃圾郵件分類別器。

微調以遵循指令

除了分類別任務外,LLM還可以被微調以遵循指令。這涉及到以下步驟:

  1. 準備指令資料集:準備一個包含指令的資料集。
  2. 組織資料:將資料組織成訓練批次。
  3. 建立資料載入器:建立資料載入器,以便批次地讀取資料。
  4. 載入預訓練LLM:載入一個預訓練好的LLM。

透過這些步驟,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LLM,並對其進行微調以適應特定的任務。這使得LLM可以被應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中。

前言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語言模型(LLM)是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超過十年前,我開始了我的人工智慧之旅,從一門統計模式分類別課程開始,然後我開發了一個模型和網頁應用程式,用於根據歌曲的歌詞來檢測其情緒。

快進到2022年,隨著ChatGPT的發布,大語言模型(LLM)已經征服了世界。這些模型非常多功能,可以幫助完成諸如檢查語法、撰寫電子郵件、摘要長篇檔案等任務。這得益於它們能夠解析和生成類別似人類的文字,這在各個領域中都很重要,從客戶服務到內容創作,甚至在編碼和資料分析等技術領域中也很重要。

如其名稱所示,大語言模型的特點是它們「很大」,涵蓋了數百萬到數十億個引數。(相比之下,使用更傳統的機器學習或統計方法,Iris花卉資料集可以使用只有兩個引數的小型模型來進行分類別,準確率超過90%。)然而,儘管大語言模型的大小遠遠超過傳統方法,但它們不必然是黑盒子。

在本章中,您將一步一步地學習如何構建一個大語言模型。透過這個過程,您將對大語言模型的基本工作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就像ChatGPT中使用的那樣。我相信,對每個基本概念和底層程式碼都有信心是成功的關鍵。這不僅有助於您更好地理解大語言模型的工作原理,也能夠讓您更好地應用和擴充套件這些模型。

大語言模型的優勢

大語言模型具有多種優勢,包括:

  • 多功能性:大語言模型可以用於各種任務,從語法檢查到內容創作。
  • 人類化輸出:大語言模型可以生成類別似人類的文字,使其在各個應用中都非常有用。
  • 可擴充套件性:大語言模型可以處理大量的資料和任務,使其非常適合大規模應用。

本章的結構

本章將一步一步地引導您瞭解如何構建一個大語言模型。從基本概念到實際應用,本章將為您提供一個全面的大語言模型開發。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 介紹大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討論大語言模型的優勢和應用場景。

第二部分:模型構建

  • 介紹如何構建一個基本的大語言模型。
  • 討論如何選擇合適的模型架構和引數。

第三部分:模型訓練

  • 介紹如何訓練一個大語言模型。
  • 討論如何選擇合適的訓練資料和最佳化演算法。

第四部分:模型評估

  • 介紹如何評估一個大語言模型的效能。
  • 討論如何選擇合適的評估指標和方法。

建立大語言模型(從零開始)

前言

建立大語言模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對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和軟體開發有深入的理解。透過這本章,我們將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大語言模型,涵蓋從資料準備到模型架構、預訓練和微調等所有步驟。

誰適合閱讀這本章

這本章適合機器學習愛好者、工程師、研究人員、學生和實踐者,誰希望對大語言模型有深入的理解,並學習如何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模型。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開發人員,您都可以使用現有的技能和知識來掌握建立大語言模型的概念和技術。

本章的組織

本章分為七章,涵蓋大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大語言模型的計劃、資料準備、模型架構、預訓練和微調等內容。每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礎上,因此建議您按照順序閱讀本章。

第一章:大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介紹了大語言模型的基本概念,包括變換器架構、詞嵌入和自注意力機制等。這些概念是建立大語言模型的基礎,因此對於理解後續章節的內容至關重要。

第二章:建立大語言模型的計劃

第二章概述了建立大語言模型的步驟,包括資料準備、模型架構、預訓練和微調等。這章節將為您提供一個建立大語言模型的藍圖,幫助您瞭解整個過程的流程和邏輯。

內容解密: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定義模型架構
class Transform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Transformer,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 = nn.TransformerEncoderLayer(d_model=512, nhead=8, dim_feedforward=2048, dropout=0.1)
        self.decoder = nn.TransformerDecoderLayer(d_model=512, nhead=8, dim_feedforward=2048, dropout=0.1)

    def forward(self, src, tgt):
        # 編碼器
        encoder_output = self.encoder(src)
        # 解碼器
        decoder_output = self.decoder(tgt, encoder_output)
        return decoder_output

# 初始化模型和最佳化器
model = Transformer()
optimizer = 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0.001)

# 訓練模型
for epoch in range(10):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 = model(src, tgt)
    loss = nn.CrossEntropyLoss()(output, tgt)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圖表翻譯:

  flowchart TD
    A[資料準備] --> B[模型架構]
    B --> C[預訓練]
    C --> D[微調]
    D --> E[模型評估]

這個流程圖展示了建立大語言模型的步驟,從資料準備到模型評估。每一步驟都對應著一個特定的章節或內容,幫助您瞭解整個過程的流程和邏輯。

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注意力機制

自然語言處理(NLP)中的注意力機制是一種允許模型關注輸入序列的不同部分的技術。這種機制在大語言模型(LLM)中尤其重要,因為它們需要處理長序列的輸入。

基本自注意力框架

基本自注意力框架是一種簡單的注意力機制,它允許模型計算輸入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間的相關性。這種框架通常用於LLM中,以便模型可以關注輸入序列的不同部分。

增強自注意力機制

增強自注意力機制是一種更先進的注意力機制,它允許模型計算輸入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間的相關性,並且可以根據輸入序列的內容動態調整注意力權重。這種機制在LLM中尤其重要,因為它們需要處理長序列的輸入。

因果注意力模組

因果注意力模組是一種特殊的注意力機制,它允許模型生成一個token一個token的輸出序列。這種模組通常用於LLM中,以便模型可以生成長序列的輸出。

多頭注意力模組

多頭注意力模組是一種將多個注意力機制堆積疊起來的技術。這種模組允許模型計算輸入序列中不同位置之間的相關性,並且可以根據輸入序列的內容動態調整注意力權重。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構建大語言模型(LLM)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摩天大樓,需要紮實的基礎和層層疊加的模組。本章詳細闡述了從資料準備、模型架構設計、預訓練到微調的完整流程,涵蓋了 Transformer 架構、注意力機制、詞嵌入等核心技術,並輔以程式碼示例和圖表,展現了構建 LLM 的技術全貌。然而,訓練 LLM 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和海量資料,這對於資源有限的個人開發者或小型團隊而言是一大挑戰。此外,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探討,以避免模型產生偏見或被濫用。展望未來,隨著硬體技術的發展和演算法的最佳化,LLM 的訓練成本將會降低,應用場景也將更加廣泛,我們預見 LLM 將在更多領域展現其巨大的潛力,例如更精準的機器翻譯、更智慧的客服系統以及更具創造性的內容生成。對於想要入門 LLM 領域的開發者,深入理解本章的核心概念並積極參與開源社群將是最佳的學習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