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使用代理執行器,我們還可以採用序列鏈(SequentialChain)的方式來構建多模態應用。這種方法更加結構化,適合任務流程相對固定的情況。

以下是一個名為StoryScribe的應用範例,它可以:

  1. 根據使用者提供的主題生成故事
  2. 為故事建立社交媒體宣傳文案
  3. 生成配合宣傳文案的圖片

故事生成器鏈的實作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專門用於故事生成的鏈: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SequentialChain, LLMChain
from langchain.prompts import PromptTemplate

story_template = """
You are a storyteller. Given a topic, a genre and a target audience, you generate a story.
Topic: {topic}
Genre: {genre}
Audience: {audienc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the above topic, with the above genre and for the above audience:
"""

story_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input_variables=["topic", "genre", "audience"], 
                                      template=story_template)
story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story_prompt_template, output_key="story")

result = story_chain({'topic': 'friendship story', 'genre': 'adventure', 'audience': 'young adults'})

這段程式碼建立了一個專門生成故事的鏈(LLMChain)。其中包含幾個重要元素:

  1. PromptTemplate:定義了故事生成的範本,包含三個輸入變數:主題、型別和目標受眾
  2. LLMChain:將提示範本與語言模型結合,建立一個可執行的鏈
  3. output_key=“story”:指定輸出的鍵名為"story",這對於後續鏈的連線非常重要

當執行這個鏈時,它會根據提供的主題(friendship story)、型別(adventure)和目標受眾(young adults)生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社交媒體宣傳文案生成器

接下來,我們建立第二個鏈,用於根據故事生成社交媒體宣傳文案:

template = """
You are an influencer that, given a story, generate a social media post to promote the story.
The style should reflect the type of social media used.
Story:
{story}
Social media: {social}
Review from a New York Times play critic of the above play:
"""

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input_variables=["story", "social"], template=template)
social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_template, output_key='post')

post = social_chain({'story': result['story'], 'social': 'Instagram'})

這段程式碼建立了第二個鏈,專門用於生成社交媒體宣傳文案。它接收兩個輸入:

  1. story:前一個鏈生成的故事內容
  2. social:目標社交媒體平台(如Instagram)

這個鏈的特點是它能根據不同的社交平台調整輸出風格,例如Instagram的文案會更加視覺化與使用標籤,而LinkedIn的文案則會更加專業和深思熟慮。

在執行時,它會使用第一個鏈(story_chain)的輸出作為輸入,展示了鏈之間的資料傳遞能力。輸出被設定為’post’,方便在後續步驟中參照。

這兩個獨立的鏈展示了序列鏈方法的基本構建模組。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會將這些獨立的鏈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序列,讓資料能夠從一個鏈流向下一個鏈,最終完成從故事創作到影像生成的完整流程。

實作序列鏈的完整工作流程

在構建了獨立的故事生成鏈和社交媒體文案生成鏈後,我們需要將它們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序列鏈,並增加影像生成功能。這樣,整個應用就能夠從使用者提供的主題一路處理到最終的影像輸出。

影像生成鏈的構建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影像生成鏈:

image_template = """
You are an artist that, given a social media post, generate a prompt for DALL-E to create an image.
Social media post:
{post}
DALL-E prompt:
"""

image_prompt_template = PromptTemplate(input_variables=["post"], template=image_template)
image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image_prompt_template, output_key="image_prompt")

這段程式碼建立了專門用於生成DALL-E提示的鏈。它接收社交媒體文案作為輸入,然後生成適合DALL-E影像生成模型的提示詞。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好的提示詞能夠引導DALL-E生成與文案內容高度相關的視覺元素。

output_key=“image_prompt"設定了輸出變數名,方便後續在序列鏈中參照這個輸出。

組合序列鏈

現在,我們可以將這三個單獨的鏈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序列鏈:

from langchain.chains import SequentialChain

overall_chain = SequentialChain(
    chains=[story_chain, social_chain, image_chain],
    input_variables=["topic", "genre", "audience", "social"],
    output_variables=["story", "post", "image_prompt"],
    verbose=True
)

result = overall_chain({
    "topic": "friendship between a human and an alien",
    "genre": "science fiction",
    "audience": "teenagers",
    "social": "Instagram"
})

這段程式碼使用SequentialChain將三個獨立的鏈組合成一個連貫的工作流程。關鍵引數包括:

  1. chains:按順序列出要執行的鏈,順序很重要,因為前一個鏈的輸出會成為後一個鏈的輸入
  2. input_variables:整個序列鏈需要的所有輸入變數
  3. output_variables:希望從序列鏈獲得的所有輸出變數
  4. verbose=True:啟用詳細輸出,可以看到每個鏈的執行過程

當執行這個序列鏈時,資料會按照以下流程傳遞:

  • 使用者提供主題、型別、受眾和社交平台訊息
  • story_chain生成故事並輸出到"story"變數
  • social_chain使用"story"和"social"生成社交媒體文案並輸出到"post"變數
  • image_chain使用"post"生成DALL-E提示詞並輸出到"image_prompt”

多模態串鏈:從文字到影像的整合應用

在開發AI應用時,結合不同媒體形式的能力是提升使用者經驗的關鍵。在前面的部分,我們已經開始探索如何使用LangChain構建串鏈應用程式。這部分將繼續深入,展示如何將文書處理與影像生成整合,創造真正的多模態應用。

社交媒體貼文生成鏈

接著我們的故事生成鏈,下一步是建立一個能將故事轉化為社交媒體貼文的鏈。這個環節會接收故事鏈的輸出,並產生適合特定平台的貼文格式:

template = """
根據以下故事,為{social}平台建立一個引人入勝的社交媒體貼文:

故事:
{story}
"""

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story", "social"],
    template=template,
)

social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 output_key='post')

social_chain.run({
    "story": "一個關於約翰和莎拉的友誼冒險故事...",
    "social": "Instagram"
})

# 輸出範例:
# "探索約翰和莎拉的奇幻冒險!🌟
# 這個溫馨的友誼故事將帶你進入魔法世界...
# #FriendshipGoals #AdventureAwaits #MagicalWorlds"

這段程式碼建立了一個專門生成社交媒體貼文的處理鏈。它接收兩個關鍵引數:原始故事內容和目標社交媒體平台。範本提示詞指導LLM將故事轉化為適合特定平台風格的貼文格式。在實際串連中,這個鏈會自動接收故事鏈的輸出作為輸入,實作無縫轉換。這種模組化設計讓我們可以分別最佳化每個處理環節,確保每個步驟都能達到最佳效果。

影像生成鏈的實作

為了實作完整的多模態體驗,接下來我們需要增加影像生成功能:

from langchain.utilities.dalle_image_generator import DallEAPIWrapper
from langchain.llms import OpenAI

template = """
根據以下社交媒體貼文生成一個詳細的影像提示:

社交媒體貼文:
{post}
"""

prompt = PromptTemplate(
    input_variables=["post"],
    template=template,
)

image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 output_key='image')

這個鏈的任務是將社交媒體貼文轉換為適合影像生成的提示詞。我們使用LLM來分析貼文內容並生成一個詳細的影像描述,該描述將作為DALL-E模型的輸入。這種轉換非常重要,因為有效的影像生成提示需要豐富的細節描述,而社交媒體貼文通常更注重吸引力而非細節。這個鏈的輸出不是影像本身,而是生成影像的提示詞。

使用DALL-E生成影像

接下來,我們需要實際呼叫DALL-E API來生成影像:

from langchain.utilities.dalle_image_generator import DallEAPIWrapper
import cv2
from skimage import io

# 使用DallE生成影像
image_url = DallEAPIWrapper().run(image_chain.run("一隻卡通風格的貓正在彈鋼琴"))

# 顯示生成的影像
image = io.imread(image_url)
cv2.imshow('image', image)
cv2.waitKey(0)
cv2.destroyAllWindows()

這段程式碼使用LangChain提供的DallEAPIWrapper來呼叫DALL-E API。我們將影像生成鏈產生的提示詞傳入API,取得一個影像URL。然後使用scikit-image的io模組讀取影像,並用OpenCV顯示結果。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通常會將這個URL直接傳給前端顯示,而不是在後端顯示影像。這種方法讓我們能夠以程式化的方式管理影像生成過程,無需手動操作DALL-E介面。

整合所有鏈:SequentialChain實作

最後,我們將所有鏈整合到一個序列鏈中,實作從主題到影像的完整流程:

overall_chain = SequentialChain(
    input_variables=['topic', 'genre', 'audience', 'social'],
    chains=[story_chain, social_chain, image_chain], 
    output_variables=['post', 'image'], 
    verbose=True
)

result = overall_chain({
    'topic': 'friendship story',
    'genre': 'adventure', 
    'audience': 'young adults', 
    'social': 'Instagram'
}, return_only_outputs=True)

SequentialChain是整個應用的核心,它將前面定義的三個鏈串聯起來,建立一個端對端的處理流程。透過指定input_variables,我們定義了整個流程需要的初始輸入引數;output_variables則指定了我們想要的最終輸出。verbose=True引數讓我們能夠檢視每一步的執行過程,這在開發和除錯階段非常有用。

return_only_outputs=True引數表示我們只關心指定的輸出變數,而不需要中間過程的變數。在這個例子中,結果會包含兩個鍵:‘post’(社交媒體貼文)和’image’(影像生成提示詞)。這種設計讓我們能夠精確控制最終回傳給使用者的內容。

多模態應用實作方法比較

在實作多模態應用時,我們探討了三種主要方法。讓我們比較它們的優缺點,幫助你選擇最適合特定專案的方法。

靈活性與控制力的平衡

代理式方法(Agentic Approach)讓LLM決定採取哪些行動以及順序,提供了極大的靈活性,使用者能夠提出各種各樣的查詢而不受限制。然而,這種自由度也帶來了挑戰:

  • 代理式的不確定性:缺乏對代理思考鏈的控制可能導致錯誤,需要大量的提示工程測試來最佳化。
  • 非確定性問題:因為LLM本質上是非確定性的,重現錯誤以追蹤錯誤的思考過程變得困難。
  • 硬編碼的可靠性:相比之下,硬編碼方法讓開發者完全控制動作的執行順序,提供更可預測的結果。

在我開發的多個專案中,我發現混合方法通常效果最佳:使用硬編碼的主流程來確保核心功能的可靠性,同時在特定環節引入代理式處理來增加靈活性。

評估與故障排除

代理式方法與硬編碼方法在評估和故障排除方面有顯著差異:

  • 代理式的挑戰:當最終輸出不符合預期時,很難確定錯誤的來源——可能是計劃錯誤、工具使用不當,或整體提示詞有問題。
  • 硬編碼的優勢:每個鏈都有自己的模型,可以單獨測試,更容易識別流程中出現錯誤的具體步驟。

在實際開發中,我通常會先建立硬編碼流程並充分測試每個環節,然後再考慮是否需要增加代理式的彈性。這種方法可以在保證基本功能穩定的同時,逐步最佳化使用者經驗。

維護考量

維護複雜度是選擇實作方法時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 代理式的簡化:只需維護一個元件(代理本身),包含一個提示詞、一個代理和一個LLM,而工具包或工具列表是預先建立的,不需要額外維護。
  • 硬編碼的複雜性:每個鏈都需要單獨的提示詞、模型和測試活動,增加了維護工作量。

對於快速迭代的專案,代理式方法的低維護成本具有吸引力;而對於需要高度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的企業級應用,硬編碼方法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長期維護可能更加可控。

選擇

沒有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情況,開發者需要根據以下因素做出決定:

  1. 明確問題定義:首先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評估每種方法的複雜度。
  2. 工具評估:如果任務可以完全使用認知服務工具包解決,而與不需要太多提示工程,這可能是最簡單的方法。
  3. 控制需求:如果需要對單個元件和執行順序有很大控制,硬編碼方法更可取。

我的經驗是,對於有明確流程和預期輸出的應用(如我們的故事生成器),硬編碼的SequentialChain通常是最佳選擇。而對於更探索性質的應用,代理式方法可能提供更好的使用者經驗。

使用Streamlit開發前端介面

理論和後端邏輯建立後,是時候給應用程式一個直觀的圖形介面了。Streamlit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它能讓我們快速構建互動式Web應用,而不需要深入前端開發。

設定應用頁面

首先,我們需要設定應用的基本設定:

st.set_page_config(page_title="StoryScribe", page_icon="📝")

st.header('歡迎使用StoryScribe,你的故事生成器和提示詞助手!')
load_dotenv()
openai_api_key = os.environ['OPENAI_API_KEY']

這段程式碼設定了Streamlit應用的基本引數,包括頁面標題和圖示。st.header()建立了一個醒目的標題,讓使用者立即瞭解應用的用途。load_dotenv()函式從.env檔案載入環境變數,這是處理API金鑰的安全方式,避免將敏感訊息直接寫入程式碼中。

初始化動態變數

接下來,我們建立側邊欄輸入控制元件,讓使用者自定義故事引數:

topic = st.sidebar.text_input("故事主題是什麼?", '一隻狗在海灘上奔跑')
genre = st.sidebar.text_input("故事型別是什麼?", '戲劇')
audience = st.sidebar.text_input("目標受眾是誰?", '年輕成人')
social = st.sidebar.text_input("目標社交媒體平台?", 'Instagram')

這些輸入控制元件放置在側邊欄中,讓使用者可以自定義生成過程的關鍵引數。每個text_input函式都有兩個引數:顯示的標籤和預設值。這種設計讓新使用者可以立即看到範例,而不需要猜測應該輸入什麼,同時也讓有經驗的使用者能夠輕鬆修改引數以滿足特定需求。

初始化鏈並執行

現在我們需要初始化所有LangChain元件,並設定一個按鈕來觸發生成過程:

story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story_prompt_template, output_key="story")
social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social_prompt_template, output_key='post')
image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 output_key='image')

overall_chain = SequentialChain(
    input_variables=['topic', 'genre', 'audience', 'social'],
    chains=[story_chain, social_chain, image_chain],
    output_variables=['story', 'post', 'image'], 
    verbose=True
)

if st.button('建立你的貼文!'):
    result = overall_chain({
        'topic': topic,
        'genre': genre, 
        'audience': audience, 
        'social': social
    }, return_only_outputs=True)
    
    image_url = DallEAPIWrapper().run(result['image'])
    
    st.subheader('故事')
    st.write(result['story'])
    
    

## 大模型語言微調:客製化AI的關鍵技術

在探索大模型語言(LLM)的應用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這些模型即使在基礎訓練形態下也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情境然而當面對極為特定的專業領域時通用型LLM可能無法完全掌握該領域的專業術語和知識體系這種情況下微調模型就成為提升特定領域應用效能的關鍵技術

微調Fine-tuning讓我們能夠將通用模型轉變為專業領域的工作者透過領域特定資料的學習使模型更準確地理解和處理特定領域的問題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瞭解LLM微調的技術細節從理論基礎到實際實作讓你能夠為自己的專業領域開發客製化的語言模型

### 何時需要微調模型?

在決定是否進行模型微調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何時真正需要這項技術微調是一項資源密集的操作不是所有應用場景都需要走到這一步以下是一些適合考慮微調的情境

1. **專業領域應用** - 當模型需要處理高度專業化的領域如醫療法律或特定科技領域基礎模型可能缺乏特定術語和知識
2. **特殊格式生成** - 需要模型生成特定格式的輸出如結構化報告或遵循嚴格範本的內容
3. **一致性回應** - 應用需要模型對特定問題提供一致的可預測的回應
4. **減少提示工程依賴** - 希望減少對複雜提示工程的依賴讓模型本身就能理解任務需求

微調並非萬能解決方案在某些情況下精心設計的提示工程或檢索增強生成RAG可能是更有效率的選擇

## 微調的技術原理

### 轉移學習與微調的基本概念

微調是轉移學習的一種技術它利用預訓練神經網路的權重作為新神經網路在不同任務上訓練的初始值這種方法可以利用先前任務中學到的知識來提升新任務的效能特別是當新任務的資料有限時

轉移學習是指將一個模型從一個任務學到的知識轉移到另一個相關但不同的任務上的技術例如如果你有一個能識別汽車的模型你可以利用它的一些特徵來幫助識別卡車轉移學習可以透過重用現有模型而不是從頭訓練新模型來節省時間和資源

為了更好地理解轉移學習和微調的概念讓我們考慮以下例子

假設你想訓練一個電腦視覺神經網路來識別不同型別的花朵如玫瑰向日葵和鬱金香你有很多花朵的照片但不足以從頭開始訓練模型

此時你可以使用轉移學習也就是利用已經在不同任務上訓練過的模型借用其中的一些知識用於你的新任務例如你可以使用一個已經訓練好的模型該模型能夠識別各種車輛如汽車卡車和腳踏車這個模型已經學會瞭如何從影像中提取特徵如邊緣形狀顏色和紋理這些特徵對於任何影像識別任務都是有用的不僅僅是原始任務

你可以將這個模型作為你的花朵識別模型的基礎你只需要在其頂部增加一個新層這個層將學習如何將特徵分類別為花朵型別這個層被稱為分類別器層它是模型適應新任務所需的在基礎模型之上訓練分類別器層的過程被稱為特徵提取完成這一步後你可以透過解凍基礎模型的一些層並將它們與分類別器層一起訓練來進一步調整你的模型這就是微調過程這允許你調整基礎模型特徵以更好地適應你的任務

微調通常在特徵提取之後進行作為提高模型效能的最後一步你可以根據你的資料規模和複雜性決定解凍多少層一個常見的做法是解凍基礎模型的最後幾層這些層更專注於原始任務),並保持前幾層凍結這些層更通用與可重用)。

### 在生成式AI中的微調流程

在生成式AI的背景下微調是透過在特定任務資料集上更新預訓練語言模型的引數使其適應特定任務或領域的過程微調可以提高模型對目標任務的效能和準確性微調涉及的步驟包括

1. **載入預訓練語言模型及其分詞器**分詞器用於將文字轉換為模型可以處理的數字標記不同的模型有獨特的架構和需求通常帶有專門設計的分詞器來處理其特定的輸入格式

   例如BERT雙向編碼器表示轉換器使用WordPiece分詞而GPT-2採用位元組對編碼BPE)。模型還會因記憶體限制而設定標記限制

2. **準備和處理任務特定資料**這包括將資料格式化為模型可以處理的形式通常涉及將文字轉換為標記ID和注意力遮罩

3. **設定微調過程**這涉及設定學習率批次大小訓練次數等超引數以及選擇損失函式和最佳化器

4. **進行微調**使用準備好的資料和設定引數訓練模型通常使用梯度下降或其變種來最小化損失函式

5. **評估微調後的模型**使用指標如準確率F1分數或困惑度來評估模型在目標任務上的效能

6. **佈署微調後的模型**將模型整合到應用程式中或將其佈署到生產環境中

## 微調資料準備

在微調之前準備高品質的訓練資料是成功的關鍵對於大模型語言資料準備涉及以下步驟

### 資料收集與清理

首先需要收集與目標任務或領域相關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來自公共資料集企業內部檔案或網路爬蟲資料清理是確保微調效果的重要步驟包括

- 移除重複內容
- 修正錯別字和語法錯誤
- 標準化格式
- 移除敏感或不適當的內容

### 資料格式化與轉換

不同的模型架構可能需要不同的資料格式例如指令微調instruction fine-tuning需要將資料組織成指令-回應對一個標準的指令微調格式可能如下

```json
{
    "instruction": "將以下句子翻譯成英文",
    "input": "人工智慧正快速發展",
    "outpu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developing rapidly."
}

或者更簡單的對話格式:

{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請解釋什麼是微調?"},
        {"role": "assistant", "content": "微調是一種將預訓練模型適應特定任務的技術..."}
    ]
}

資料平衡與多樣性

確保資料集的平衡和多樣性對於訓練出健壯的模型至關重要:

  • 主題平衡:確保資料集涵蓋目標領域的各個方面
  • 複雜度多樣性:包含不同難度級別的問題和回應
  • 風格多樣性:如果目標是通用模型,應包含不同寫作風格和口吻
  • 格式多樣性:包含各種輸入和輸出格式

資料集切分

將資料集分割為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是標準做法:

  • 訓練集(約80%):用於實際訓練模型
  • 驗證集(約10%):用於調整超引數和監控訓練過程
  • 測試集(約10%):用於最終評估模型效能

正確的資料切分可以幫助評估模型的泛化能力,避免過度擬合特定資料。

實作:使用Hugging Face微調語言模型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一個實際例子,展示如何使用Hugging Face工具包微調開放原始碼語言模型。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將微調一個小型模型來執行特定任務。

環境設定

首先,我們需要安裝必要的套件並設定環境:

# 安裝必要的套件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datasets accelerate evaluate

# 匯入所需的函式庫
import os
from dotenv import load_dotenv
import torch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
    AutoModelForCausalLM,
    AutoTokenizer,
    TrainingArguments,
    Trainer,
    DataCollatorForLanguageModeling
)

載入模型和分詞器

接下來,我們載入一個預訓練模型和其對應的分詞器:

# 載入環境變數
load_dotenv()

# 設定Hugging Face憑證
os.environ["HUGGING_FACE_HUB_TOKEN"] = os.getenv("HF_TOKEN")

# 定義模型名稱
model_name = "gpt2"  # 這裡使用較小的模型以便快速示範

# 載入分詞器和模型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 如果分詞器沒有設定padding token,設定為eos token
if tokenizer.pad_token is None:
    tokenizer.pad_token = tokenizer.eos_token

準備資料集

為了示範,我們將使用一個簡單的文字生成任務:

# 載入示範資料集(這裡使用wikitext作為範例)
dataset = load_dataset("wikitext", "wikitext-2-raw-v1")

# 定義資料處理函式
def tokenize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okenizer(examples["text"],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max_length=128)

# 處理資料集
tokenized_datasets = dataset.map(
    tokenize_function,
    batched=True,
    remove_columns=["text"]
)

# 分割資料集
tokenized_datasets = tokenized_datasets["train"].train_test_split(test_size=0.2)

設定訓練引數

接下來,我們設定微調的訓練引數:

# 定義訓練引數
training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results",
    evaluation_strategy="epoch",
    learning_rate=2e-5,
    weight_decay=0.01,
    num_train_epochs=3,
    push_to_hub=False,
)

# 準備資料整合器
data_collator = DataCollatorForLanguageModeling(
    tokenizer=tokenizer,
    mlm=False  # 不使用遮罩語言模型(MLM)
)

執行微調

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微調過程:

# 初始化訓練器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ing_args,
    train_dataset=tokenized_datasets["train"],
    eval_dataset=tokenized_datasets["test"],
    data_collator=data_collator,
)

# 開始訓練
trainer.train()

# 儲存微調後的模型
trainer.save_model("./fine-tuned-model")

以上程式碼展示了使用Hugging Face工具包微調語言模型的基本流程。首先我們安裝必要套件並匯入相關函式庫,然後載入預訓練模型(這裡使用了較小的GPT-2作為示範)。接著準備訓練資料,將文字轉換為模型可以理解的標記形式。

訓練引數設定中,我們指定了學習率、權重衰減和訓練週期等關鍵超引數。DataCollatorForLanguageModeling負責將資料整合為適合訓練的批次格式。最後,我們使用Trainer API執行微調並儲存結果模型。

這個流程適用於基本的語言模型微調場景,實際應用中可能需要根據特定任務和資料特性進行調整。

大模型語言微調的關鍵邊界與限制

大模型語言(LLM)雖然功能強大,但它們都有其固有限制。例如,BERT模型的最大處理序列長度僅為512個標記(token),而GPT-2則可以處理較長的序列(最多1,024個標記)。這些限制直接影響了模型能夠處理的文字長度,也成為我們選擇和應用模型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實際應用中,我發現這些長度限制常常成為專案瓶頸。特別是當處理長檔案或複雜對話時,必須設計特殊的分割和處理策略來克服這些限制。

微調大模型語言的完整流程

微調大模型語言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需要精心準備和執行。以下是完整的微調步驟:

資料集準備與任務定義

微調的第一步是準備與特定任務相關的資料集。這些資料集應包含輸入-輸出對,並且必須與目標任務高度相關。例如,對於情感分析任務,輸入可能是文字評論,而輸出則是情感標籤(如正面、負面或中性)。

資料品質對微調效果至關重要。在我多次實驗中發現,即使模型架構相同,使用精心準備的高品質資料集進行微調,往往能獲得比使用大量但品質較差資料集更好的效果。

設計任務專屬的輸出層

在預訓練模型的基礎上,需要增加一個或一組層來執行特定任務。這個輸出層必須與任務的輸出格式和大小相比對。例如,對於情感分析,輸出層可能是一個具有三個輸出單元的線性層,對應三種情感標籤。

# 情感分析任務的輸出層範例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SentimentClassificationHea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hidden_size, num_labels=3):
        super().__init__()
        self.dense = nn.Linear(hidden_size, hidden_size)
        self.dropout = nn.Dropout(0.1)
        self.out_proj = nn.Linear(hidden_size, num_labels)
        
    def forward(self, features):
        x = self.dropout(self.dense(features))
        x = torch.tanh(x)
        x = self.dropout(x)
        x = self.out_proj(x)
        return x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用於情感分析的分類別頭部。它接收模型的隱藏狀態(hidden_size)作為輸入,經過一個線性層、啟用函式(tanh)和dropout層處理,最後透過另一個線性層輸出對應於不同情感類別的分數。這種結構有助於將預訓練模型的通用表示轉換為特定任務的輸出。dropout層的加入可以減少過擬合,而tanh啟用函式則幫助模型捕捉非線性關係。

文字生成模型的架構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專門設計用於文字生成的LLM與用於分類別或其他任務的模型在架構上有所不同。在文字生成模型中,我們不是預測標籤,而是預測序列中的下一個詞或標記。

生成模型的輸出層被增加在預訓練的根據Transformer的模型之上,目的是將基礎模型的上下文化隱藏表示轉換為詞彙表上的機率分佈。這種設計使模型能夠在給定前文的情況下,計算每個可能的下一個詞出現的機率。

模型訓練與評估流程

訓練過程包括將輸入標記饋送到模型、計算模型輸出與真實輸出之間的損失,並使用最佳化器更新模型引數。訓練可以進行固定的輪次(epoch),或者直到滿足某個條件為止。

評估過程則是使用適當的指標來衡量模型在未見資料上的表現。例如,對於情感分析,指標可以是準確率或F1分數。評估結果可用於比較不同模型或微調策略的效果。

微調的必要性評估

雖然微調比完整的訓練在計算和時間上要經濟得多,但微調大模型語言並不是一項「輕量級」活動。由於LLM本身就很大,它們的微調有硬體需求,以及資料收集和預處理的挑戰。

因此,在面對特定場景時,首先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真的需要微調我的LLM嗎?」

何時需要微調?

根據我的經驗,良好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結合透過嵌入(embeddings)增加到模型的非引數知識,是定製LLM的絕佳技術,這些技術可以滿足約90%的使用案例。然而,這種說法傾向於適用於最先進的模型,如GPT-4、Llama 2和PaLM 2。這些模型具有大量引數,使它們變得笨重,因此需要計算能力;此外,它們可能是專有的與需要按使用付費。

因此,當你想利用輕量級與免費的LLM(如Falcon LLM 7B)時,微調也可能有用,但你希望它在特定任務中表現得與最先進的模型一樣好。

以下是可能需要微調的一些情況:

  1. 領域適應:當你想將LLM用於電影評論的情感分析,但該LLM是在維基百科文章和書籍上預訓練的。微調可以幫助LLM學習電影評論的詞彙、風格和語調,以及情感分類別的相關特徵。

  2. 任務轉換:當你想將LLM用於新聞文章的文字摘要,但該LLM是以語言建模為目標預訓練的。微調可以幫助LLM學習摘要的結構、內容和長度,以及生成目標和評估指標。

  3. 語言遷移:當你想將LLM用於兩種語言之間的機器翻譯,但該LLM是在不包括這些語言的多語言語料函式庫上預訓練的。微調可以幫助LLM學習目標語言的詞彙、語法和句法,以及翻譯目標和對齊方法。

  4. 專業領域實體識別:當你想使用LLM執行複雜的命名實體識別(NER)任務時。例如,金融和法律檔案包含專業術語和實體,這些術語和實體通常在一般語言模型中不被優先考慮,因此微調過程在這裡可能非常有益。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採用完整程式碼的方式,利用Hugging Face的模型和函式庫進行實作。然而,請注意Hugging Face還提供了一個名為AutoTrain的低程式碼平台,如果你的組織更傾向於低程式碼策略,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微調實戰:從零開始的完整實作

在這部分,我將涵蓋使用完整程式碼方法對LLM進行微調所需的所有步驟。將使用Hugging Face的函式庫,如datasets(用於從Hugging Face資料集生態系統載入資料)和tokenizers(提供最流行的標記器的實作)。

我們要解決的場景是情感分析任務。目標是微調一個模型,使其成為情緒的工作者二元分類別器,將情緒分為「正面」和「負面」。

取得和理解資料集

微調的第一個關鍵要素是訓練資料集。為此,我將利用Hugging Face的datasets函式庫來載入一個名為IMDB的二元分類別資料集。

這個資料集包含電影評論,這些評論被分類別為正面或負面。具體來說,資料集包含兩列:

  • Text:原始文字電影評論
  • Label:該評論的情感。它被對映為「0」表示「負面」,「1」表示「正面」

作為一個監督學習問題,資料集已經包含了25,000行用於訓練集和25,000行用於驗證集。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 載入IMDB資料集
dataset = load_dataset("imdb")
dataset

這段程式碼使用Hugging Face的datasets函式庫載入IMDB電影評論資料集。load_dataset("imdb")函式會從Hugging Face的資料中心下載IMDB資料集,並將其載入到記憶體中。回傳的dataset變數是一個DatasetDict物件,包含訓練集、測試集和未標記資料集。這種載入方式非常方便,因為它處理了所有的下載、快取和預處理步驟,讓我們可以直接使用準備好的資料。

Hugging Face資料集採用字典結構,結構如下:

DatasetDict({
    train: Dataset({
        features: ['text', 'label'],
        num_rows: 25000
    })
    test: Dataset({
        features: ['text', 'label'],
        num_rows: 25000
    })
    unsupervised: Dataset({
        features: ['text', 'label'],
        num_rows: 50000 
    })
})

要存取特定Dataset物件(例如,train)的一個觀測值,可以使用切片器:

dataset["train"][100]

這將給我們以下輸出:

{'text': "Terrible movie. Nuff Said.[...]", 'label': 0}

監督學習的基本概念

監督學習是一種使用標記資料集來訓練演算法以準確分類別資料或預測結果的機器學習型別。標記資料集是具有輸入特徵和所需輸出值(也稱為標籤或目標)的範例集合。

例如,用於手寫識別的標記資料集可能以手寫數字的影像作為輸入特徵,以相應的數值作為標籤。

訓練集和驗證集是標記資料集的子集,用於不同的目的:

  • 訓練集用於擬合模型的引數,例如神經網路中連線的權重。
  • 驗證集用於調整模型的超引數,例如神經網路中的隱藏單元數量或學習率。

超引數是影響模型整體行為和效能但不直接從資料中學習的設定。驗證集透過比較不同候選模型在驗證集上的準確率或其他指標來幫助選擇最佳模型。

監督學習與另一種機器學習型別——無監督學習不同。在後者中,演算法的任務是在沒有標記輸出或目標的情況下找到資料集中的模式、結構或關係。換句話說,在無監督學習中,演算法沒有提供特定的指導或標籤來指導其學習過程。相反,它自己探索資料並識別內在的模式或分組。

在下一部分,我們將深入討論如何使用這個資料集來微調大模型語言,從而建立一個高效的情感分析工具。

資料預處理:微調大模型語言的第一步

大模型語言(LLM)的微調過程中,資料預處理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在前面的準備工作完成後,我們已經取得了所需的資料集,現在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使其能夠被用於模型訓練。這部分工作的核心是將文字資料轉換為模型可理解的數值形式,而這正是標記化(Tokenization)的任務。

文字標記化:將文字轉換為模型語言

標記化是將文字分割成較小單位的過程,這些單位可以是單詞或子詞,它們將作為LLM的輸入。標記器(Tokenizer)擔負著高效與一致地編碼文字的責任,同時還可以增加特殊標記,如遮罩標記或分隔標記,這些都是某些模型所必需的。

Hugging Face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AutoTokenizer,它是Transformers函式庫中的實用程式,為各種模型(如BERT和GPT-2)提供標記器。它是一個通用標記器類別,能夠根據指定的預訓練模型動態選擇並例項化適當的標記器。

下面的程式碼片段展示瞭如何初始化我們的標記器: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cased")

這段程式碼從transformers函式庫中匯入AutoTokenizer類別,然後使用它來載入"bert-base-cased"的預訓練標記器。“bert-base-cased"表示這是一個保留大小寫的BERT基礎模型標記器。在NLP任務中,大小寫可能攜帶重要訊息(如專有名詞),因此選擇保留大小寫的模型可能在某些任務中表現更好。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方法會自動下載並快取相關的標記器檔案,使得後續使用更加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標記器和語言模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標記器透過將文字轉換為模型詞彙表中的數值ID,為模型準備輸入。這些數值ID是模型能夠理解的語言。

輸入ID:模型的數值語言

輸入ID是標記器詞彙表中與標記對應的數值識別碼。當編碼文字輸入時,標記器函式會回傳這些ID。模型期望接收數值張量而非字元串,所以這些輸入ID用作模型的輸入。不同的標記器可能會為相同的標記分配不同的輸入ID,這取決於它們的詞彙表和標記化演算法。

不同模型可能使用不同的標記化演算法,如根據單詞、字元或子詞的方法。因此,為每個模型使用正確的標記器非常重要,否則模型可能表現不佳甚至產生錯誤。讓我們看看各種標記化方法的適用場景:

  • 字元型標記化適合處理罕見詞彙、具有複雜形態結構的語言,或拼寫糾正任務
  • 單詞型標記化適合命名實體識別(NER)、情感分析和文字分類別等場景
  • 子詞型標記化介於前兩者之間,當我們希望平衡文字表示的粒度與效率時,這種方法很有用

在本例中,我們將利用BERT模型,因此我們載入了它的預訓練標記器(這是一個由WordPiece演算法驅動的根據詞的標記器)。

實作標記化函式與資料格式化

現在,我們需要初始化tokenize_function,它將用於格式化資料集:

def tokenize_function(examples):
    return tokenizer(examples["text"],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tokenized_datasets = dataset.map(tokenize_function, batched=True)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標記化函式,它接收資料集中的範例並使用先前初始化的標記器處理其中的"text"欄位。函式中設定了兩個重要引數:

  • padding="max_length":確保所有輸入序列長度一致,不足的部分會用填充標記補齊
  • truncation=True:過長的序列會被截斷至模型接受的最大長度

然後使用dataset.map()方法將此函式應用到整個資料集,batched=True引數允許批次處理,提高效率。這個過程會為模型準備好統一格式的輸入。

填充與截斷:統一輸入長度

填充和截斷是兩種使文字輸入序列具有相同長度的技術。對於某些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如BERT模型,它們期望固定長度的輸入,這種處理是必要的。

填充(Padding)是在序列的末尾或開頭增加一些特殊標記(通常是零)以使其達到所需長度。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長度為5的序列,想將其填充到長度8,我們可以在末尾增加3個零,如:[1, 2, 3, 4, 5, 0, 0, 0]。這稱為後填充(post-padding)。另外,我們也可以在開頭增加3個零,如:[0, 0, 0, 1, 2, 3, 4, 5]。這稱為前填充(pre-padding)。填充策略的選擇取決於模型和任務。

截斷(Truncation)是從序列中移除一些標記以使其符合所需長度。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長度為10的序列,想將其截斷為長度8,可以從序列的末尾或開頭移除2個標記。例如,我們可以移除最後2個標記,如:[1, 2, 3, 4, 5, 6, 7, 8]。這稱為後截斷(post-truncation)。或者,我們可以移除前2個標記,如:[3, 4, 5, 6, 7, 8, 9, 10]。這稱為前截斷(pre-truncation)。截斷策略的選擇同樣取決於模型和任務。

檢驗標記化結果與資料處理

現在,我們可以將標記化函式應用到資料集並檢查一個條目的數值ID:

tokenized_datasets = dataset.map(tokenize_function, batched=True)
tokenized_datasets['train'][100]['input_ids']

輸出結果如下:

[101,
12008,
27788,
...
0, 0, 0, 0, 0]

這段程式碼展示了標記化後的結果。輸出是一個數值ID列表,其中:

  • 101是BERT的[CLS]標記,它總是出現在序列開頭
  • 中間的數字(12008, 27788等)是文字中各個標記對應的ID
  • 末尾的連續0是由於padding=‘max_length’引數產生的填充標記

這些數值ID正是模型能夠處理的形式。注意到序列末尾的零是因為我們使用了padding='max_length'引數,它確保所有序列達到相同的最大長度。

如果想要縮短訓練時間,可以選擇減少資料集的大小。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將資料集縮小如下:

small_train_dataset = tokenized_datasets["train"].shuffle(seed=42).select(range(500))
small_eval_dataset = tokenized_datasets["test"].shuffle(seed=42).select(range(500))

這段程式碼從原始的訓練和測試資料集中分別選取了500個範例,形成了更小的資料集。程式碼中:

  • shuffle(seed=42)確保資料隨機打亂,但設定隨機種子使結果可重現
  • select(range(500))選擇前500個範例
  • 最終形成了兩個集合:一個用於訓練,一個用於測試,每個包含500個觀測值

這樣的處理可以大幅縮短實驗週期,特別適合初期的模型除錯和驗證。

BERT模型架構與微調基礎

現在我們的資料集已經預處理完成並準備就緒,接下來需要進行模型的微調。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們將使用BERT的基礎版本進行微調。

BERT模型是由Google研究人員在2018年推出的根據Transformer的編碼器模型,專為自然語言理解設計。BERT是第一個通用型LLM的範例,它能夠同時處理多種NLP任務,這與當時存在的特定任務模型不同。

儘管與當今的模型(如GPT-4)相比,BERT可能顯得有點"過時”(實際上,它的大型版本僅有3.4億引數,甚至不算"大型"),但BERT及其微調變體仍然是廣泛採用的架構。事實上,正是因為BERT,語言模型的標準才得到極大改進。

BERT模型的核心元件

BERT模型有兩個主要元件:

  1. 編碼器:編碼器由多層Transformer塊組成,每層都有一個自注意力層和一個前饋層。編碼器接收標記序列作為輸入,輸出隱藏狀態序列,這些是表示每個標記語義訊息的高維向量。

  2. 輸出層:輸出層是特定於任務的,根據BERT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對於文字分類別,輸出層可以是預測輸入文字類別標籤的線性層;對於問答任務,輸出層可以是兩個線性層,預測輸入文字中答案範圍的開始和結束位置。

  3. 模型規模:模型的層數和引數數量取決於模型版本。BERT有兩種規模:BERTbase和BERTlarge。

BERT模型比較

後來,為了減少BERT的計算成本和記憶體使用,又引入了BERT-tiny、BERT-mini、BERT-small和BERT-medium等版本。

BERT的訓練目標

BERT模型在一個由約33億字組成的異質語料函式庫上進行訓練,這些語料來自Wikipedia和Google的BooksCorpus。訓練階段包括兩個目標:

  1. 遮罩語言模型(MLM):MLM旨在教導模型預測在輸入文字中被隨機遮罩(替換為特殊標記)的原始詞。例如,給定句子"昨天他買了一個新的[MASK]",模型應該預測"車"或"腳踏車"或其他有意義的詞。這個目標幫助模型學習語言的詞彙和語法,以及語義和上下文關係。

模型架構深度解析與微調實戰

BERT模型的核心優勢來自其預訓練過程中所學習的豐富語言表示。當我們進行微調時,實際上是在利用這些預先學習的知識,並將其調整為特定任務的需求。這種方法比從頭訓練模型要高效得多,尤其是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

在微調過程中,我們通常會保留BERT的主體架構,只調整最後的輸出層以適應特定任務。例如,對於文字分類別任務,我們會增加一個分類別頭,它通常是一個線性層,接收[CLS]標記的輸出表示作為輸入。

BERT的強大之處還在於它能夠處理各種NLP任務,從分類別、序列標記到問答和摘要生成。這種多功能性使其成為許多應用程式的基礎模型。

在實際應用中,我發現BERT的效能往往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

  1. 資料品質與數量:高品質、領域相關的資料通常比大量但不相關的資料更為重要
  2. 微調策略:學習率、訓練輪次和批次大小的選擇對最終效能有顯著影響
  3. 任務特性:不同任務可能需要不同的微調策略和模型設定

另外,雖然BERT在很多工上表現優異,但它也有侷限性。例如,它的上下文視窗有固定大小限制(通常是512個標記),這使得處理長文字時需要特殊策略。此外,由於其雙向性質,BERT不適合生成任務,這也是為什

BERT模型的預訓練目標與工作原理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BERT模型透過兩個關鍵預訓練目標來學習語言的深層表徵:遮蔽語言模型(MLM)和下一句預測(NSP)。這些預訓練目標讓BERT能夠捕捉語言的雙向上下文訊息,形成對自然語言的深刻理解。

下一句預測機制的運作

下一句預測(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是BERT模型的核心預訓練任務之一,目的是教導模型判斷兩個句子在原始文字中是否連續出現。這個任務幫助模型學習句子間的連貫性和邏輯關係。

例如,給定句子對:

  • 「她喜歡閱讀書籍」和「她最喜歡的型別是奇幻小說」—模型應預測這兩句話是連續的,因為它們在語意上相關與可能在同一段落中出現。
  • 「她喜歡閱讀書籍」和「他每週末踢足球」—模型應預測這兩句話不連續,因為它們缺乏明顯的語意關聯。

透過NSP任務,BERT學習了句子間的語篇關係和語用連貫性,這對於許多需要理解上下文關係的下游任務至關重要。

預訓練目標的協同效應

BERT同時針對MLM和NSP兩個目標進行訓練,這種多工學習方法使模型能夠獲得通用的語言知識,並有效地遷移到特定任務中。這種預訓練方式讓BERT在文字分類別、問答系統和命名實體識別等任務上表現優異。

與僅使用單向上下文或完全不使用預訓練的模型相比,BERT能夠達到更好的效能。事實上,BERT在許多基準測試上取得了最先進的結果,包括通用語言理解評估(GLUE)、斯坦福問答資料集(SQuAD)和多型別自然語言推理(MultiNLI)。

使用Hugging Face實作BERT模型

Hugging Face提供了BERT模型及其多種微調版本。以下是如何例項化BERT模型進行序列分類別的方法: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model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bert-base-cased", num_labels=2)

上面的程式碼示範瞭如何使用Hugging Face的transformers函式庫載入預訓練的BERT模型。這裡我們使用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類別,它是專門為序列分類別任務(如文字分類別或情感分析)設計的。from_pretrained()方法會下載並載入已經在大規模文字上預訓練過的BERT模型權重。引數"bert-base-cased"指定了我們要使用的具體模型版本(保留大小寫的基本BERT模型),而num_labels=2表明我們處理的是二分類別問題。

AutoModel類別的差異與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AutoModel的子類別,專門用於序列分類別任務。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專為需要輸出標籤的序列分類別任務設計,例如文字分類別或情感分析。它會在BERT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分類別頭(通常是一個線性層),將BERT的輸出轉換為指定數量的標籤機率。

  • AutoModel:一個通用類別,可以例項化函式庫中的任何模型架構。它適用於不需要特定輸出格式的任務,如特徵提取或語言建模。使用這個類別時,你需要自行增加任務特定的輸出層。

在實際應用中,選擇哪種型別取決於你的具體任務需求。對於分類別問題,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是更直接的選擇,因為它已經包含了必要的分類別層。

大模型語言的評估指標

評估大模型語言(LLM)的方法取決於其應用場景。對於通用型LLM,評估可能涉及語言流暢度、連貫性和風格模仿能力等方面。而對於特定任務如二分類別,我們可以使用傳統的機器學習評估指標。

二分類別任務的評估指標

混淆矩陣是評估二分類別器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它顯示了預測標籤與真實標籤的比對情況。混淆矩陣包含四個單元格:

  1. 真陽性(TP):模型正確預測標籤為1,而真實標籤也為1的案例數量
  2. 假陽性(FP):模型錯誤預測標籤為1,而真實標籤為0的案例數量
  3. 真陰性(TN):模型正確預測標籤為0,而真實標籤也為0的案例數量
  4. 假陰性(FN):模型錯誤預測標籤為0,而真實標籤為1的案例數量

以情感分類別器為例(0表示「負面」,1表示「正面」),混淆矩陣可能如下:

預測正面預測負面
實際正面20 (TP)5 (FN)
實際負面3 (FP)72 (TN)

從混淆矩陣衍生的評估指標

從混淆矩陣可以計算出多種評估指標,每種指標衡量分類別器效能的不同方面:

  1. 準確率(Accuracy):所有預測中正確預測的比例

    • 計算方式:(TP + TN) / (TP + FP + TN + FN)
    • 範例:(20 + 72) / (20 + 3 + 72 + 5) = 0.92
  2. 精確率(Precision):所有正面預測中正確預測的比例

    • 計算方式:TP / (TP + FP)
    • 範例:20 / (20 + 3) = 0.87
  3. 召回率(Recall):所有實際正面案例中被正確預測的比例

    • 也稱為敏感度或真陽性率
    • 計算方式:TP / (TP + FN)
    • 範例:20 / (20 + 5) = 0.8
  4. 特異性(Specificity):所有實際負面案例中被正確預測的比例

    • 也稱為真陰性率
    • 計算方式:TN / (TN + FP)
    • 範例:72 / (72 + 3) = 0.96
  5. F1分數:精確率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值

    • 計算方式:2 * (precision * recall) / (precision + recall)
    • 範例:2 * (0.87 * 0.8) / (0.87 + 0.8) = 0.83

進階評估指標

除了基本指標外,還有一些更進階的評估方法:

  1. 接收者操作特徵(ROC)曲線:繪製不同閾值下的召回率與假陽性率之間的關係,展示分類別器在不同閾值下區分正負樣本的能力。

  2. ROC曲線下面積(AUC):衡量分類別器將正樣本排序高於負樣本的能力。AUC值越接近1,表示分類別器效能越好。

在處理對話式任務(如摘要、問答和檢索增強生成)時,評估指標通常更加複雜,甚至可能需要利用LLM進行評估。這些指標包括:

  • 流暢度:評估生成文字的自然程度和閱讀順暢性
  • 連貫性:評估文字內部思想的邏輯流程和連線性
  • 相關性:測量生成內容與給定提示或上下文的比對程度
  • GPT相似度:量化生成文字與人類撰寫內容的相似程度
  • 紮實性:評估生成文字是否根據事實資訊或上下文

使用Hugging Face實作評估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使用Hugging Face的evaluate函式庫來計算評估指標。以下是實作準確率評估的步驟: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evaluate

metric = evaluate.load("accuracy")

def compute_metrics(eval_pred):
    logits, labels = eval_pred
    predictions = np.argmax(logits, axis=-1)
    return metric.compute(predictions=predictions, references=labels)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TrainingArguments, Trainer

training_args = TrainingArguments(
    output_dir="test_trainer", 
    num_train_epochs=2,
    evaluation_strategy="epoch"
)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設定模型評估流程。首先,我們從evaluate函式庫中載入accuracy指標。然後,定義了compute_metrics函式,它接收模型的預測輸出和真實標籤,計算並回傳準確率。最後,設定訓練引數,指定輸出目錄、訓練輪數,以及評估策略。

評估策略設定為"epoch"表示每個訓練輪次結束後都會對模型進行評估。這種設定能讓我們追蹤模型效能隨訓練進展的變化,有助於判斷模型是否過擬合或需要更多訓練。

大模型語言的特殊評估考量

當處理更複雜的語言生成任務時,傳統的評估指標可能不足以全面衡量模型效能。在這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 人類評估:邀請人類評估者對生成內容的品質進行打分,尤其是對於創意寫作或開放式對話等主觀任務。

  2. 任務特定指標:根據具體應用場景設計專門的評估指標,例如在摘要任務中的ROUGE分數,或問答系統中的精確比對率。

  3. LLM輔助評估:使用其他大模型語言來評估生成內容的品質,這種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供接近人類判斷的評估結果。

  4. 多維度評估:從多個角度評估模型輸出,包括事實準確性、相關性、創新性和道德考量等。

在微調大模型語言時,選擇合適的評估指標和策略至關重要,這能幫助我們更精確地瞭解模型效能,並指導進一步的最佳化方向。

從評估到模型最佳化

評估結果不僅能告訴我們模型的當前效能,還能指導我們進行模型最佳化。根據評估結果,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最佳化策略:

  1. 調整超引數:根據評估指標調整學習率、批次大小或訓練輪數等超引數。

  2. 資料增強:如果模型在某類別樣本上表現不佳,可以增加該類別樣本的數量或多樣性。

  3. 模型架構修改:考慮使用不同大小或結構的預訓練模型,或修改模型的輸出層。

  4. 正則化技術:如果評估表明模型過擬合,可以嘗試增加dropout層或權重正則化。

透過這種評估驅動的最佳化迴圈,我們能夠不斷改進模型效能,使其更好地適應特定任務需求。

在實際應用中,選擇合適的評估策略與指標是模型開發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透過仔細分析評估結果,我們可以獲得對模型行為的深入理解,並做出更明智的最佳化決策。

微調大模型語言是一門兼具科學與藝術的學問,需要在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之間取得平衡。透過深入理解BERT等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掌握評估模型效能的有效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強大工具解決實際問題。

大模型語言微調:從概念到實作的全面

大模型語言(LLM)的微調是當今AI領域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當預訓練模型無法完美滿足特定應用需求時,微調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模型在特定領域的表現。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微調的核心概念、實作流程以及最佳實踐,幫助你真正掌握這項關鍵技術。

理解微調的核心概念

在深入技術細節前,首先需要明確理解什麼是微調。微調(Fine-tuning)是指使用特定領域的資料集對預訓練模型進行進一步訓練,使其更適合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在微調過程中,我們不是從零開始訓練模型,而是根據已經學到豐富語言知識的預訓練模型,針對性地調整其引數。

微調中的關鍵概念是「epoch(訓練週期)」,它指的是模型對整個訓練資料集完成一次完整處理的過程。在每個epoch中,模型會根據訓練資料和損失函式更新其權重。一個epoch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batch(批次),而batch是訓練資料的較小子集。每個epoch中的batch數量取決於batch size,這是另一個可以調整的超引數。

微調模型的實作流程

下面我將展示如何使用Hugging Face的Transformers函式庫進行微調。我們將以情感分析為例,使用BERT模型和IMDB電影評論資料集進行實作。

模型訓練與儲存

微調過程的最後一個關鍵元件是Trainer物件。Trainer是一個提供API的類別,用於在PyTorch中進行完整的模型訓練和評估,專為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最佳化。以下是完整的步驟:

# 初始化Trainer,指定我們已經設定好的引數
trainer = Trainer(
    model=model,
    args=training_args,
    train_dataset=small_train_dataset,
    eval_dataset=small_eval_dataset,
    compute_metrics=compute_metrics,
)

# 開始微調過程
trainer.train()

這段程式碼是微調過程的核心。Trainer類別是Hugging Face提供的高階API,它整合了PyTorch的訓練功能,大大簡化了微調流程。在初始化時,我們需要提供幾個關鍵元素:

  • model:我們要微調的預訓練模型
  • args:訓練引數設定,如學習率、epoch數、batch size等
  • train_dataset:用於訓練的資料集
  • eval_dataset:用於評估的資料集
  • compute_metrics:一個計算評估指標的函式

trainer.train()是實際啟動訓練過程的命令,它會根據我們設定的引數進行模型訓練。

訓練過程可能會根據你的硬體設定花費不同的時間。在我的案例中,由於使用了縮減版的資料集和較低的epoch數(僅2個),結果可能不會特別出色。不過,僅僅兩個epoch的訓練結果在準確性方面已經相當不錯:

{'eval_loss': 0.6720085144042969, 'eval_accuracy': 0.58, 'eval_runtime': 609.7916, 'eval_samples_per_second': 0.328, 'eval_steps_per_second': 0.041, 'epoch': 1.0}

{'eval_loss': 0.5366445183753967, 'eval_accuracy': 0.82, 'eval_runtime': 524.186, 'eval_samples_per_second': 0.382, 'eval_steps_per_second': 0.048, 'epoch': 2.0}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在兩個epoch之間,模型的準確率提升了41.38%,最終達到了82%的準確率。考慮到我們使用的簡化設定,這個結果已經相當不錯了!

儲存與測試微調後的模型

完成訓練後,我們需要儲存模型並測試其效果。以下是完整的步驟:

# 儲存模型到本地
trainer.save_model('models/sentiment-classifier')

# 載入儲存的模型
model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s/sentiment-classifier')

# 測試模型 - 對一個新句子進行情感分析
inputs = tokenizer("I cannot stand it anymore!", return_tensors="pt")
outputs = model(**inputs)
print(outputs)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儲存和使用微調後的模型。trainer.save_model()將模型儲存到指定路徑,之後我們可以使用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載入這個模型。

測試部分中,我們將一個新句子「I cannot stand it anymore!」(我再也受不了了!)傳入模型。首先使用tokenizer將文字轉換為模型可以理解的張量形式,然後將這些張量輸入到模型中進行預測。輸出是一個SequenceClassifierOutput物件,包含了預測結果。

模型輸出會是這樣的格式:

SequenceClassifierOutput(loss=None, logits=tensor([[ 0.6467, -0.0041]], grad_fn=<AddmmBackward0>), hidden_states=None, attentions=None)

這裡的logits是模型生成的原始(未歸一化)預測值。為了得到更有意義的結果,我們需要將這些值轉換為機率: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predictions = tf.math.softmax(outputs.logits.detach(), axis=-1)
print(predictions)

這段程式碼使用TensorFlow的softmax函式將模型的原始輸出(logits)轉換為機率分佈。softmax函式將一組數字轉換為機率分佈,使所有值的總和為1,這樣我們就可以解釋模型的預測結果。

detach()方法將張量與計算圖分離,這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只關心最終值,不需要計算梯度。axis=-1引數指定在最後一個維度上應用softmax,這是標準做法。

結果會像這樣:

tf.Tensor([[0.6571879 0.34281212]], shape=(1, 2), dtype=float32)

這表示模型認為句子「I cannot stand it anymore!」是負面情感的機率為65.71%,正面情感的機率為34.28%。考慮到這個句子的負面性質,這個結果是符合預期的。

將模型分享到Hugging Face Hub

除了本地儲存,你還可以將模型上載到Hugging Face Hub,方便與他人分享或在其他專案中使用:

# 登入Hugging Face
from huggingface_hub import notebook_login
notebook_login()

# 將模型推播到Hub
trainer.push_to_hub('your-username/sentiment-classifier')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將微調後的模型分享到Hugging Face Hub。首先使用notebook_login()函式登入Hugging Face帳戶(會彈出一個要求輸入access token的頁面)。然後使用push_to_hub()方法將模型上載到指定的儲存函式庫。

一旦上載完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Hugging Face API輕鬆地存取和使用你的模型。你還可以選擇將模型設定為公開,這樣Hugging Face社群的所有人都可以測試和使用你的創作。

微調平台的選擇

Hugging Face無疑是訓練開放原始碼LLM的堅實平台,但還有其他平台也值得考慮,特別是當你需要微調專有模型時。例如,OpenAI允許你使用自己的資料微調GPT系列模型,並提供計算能力來訓練和託管你的自定義模型。

總體而言,微調可以是讓你的LLM在特定使用案例中表現出色的「錦上添花」。根據我們前面探討的框架來決定微調策略,是構建成功應用的關鍵步驟。

微調策略:何時以及如何微調你的模型

微調雖然強大,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需要。在決定是否進行微調以及如何微調時,我建議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資料集規模與品質

微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使用的資料集。在我的實踐中,發現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 資料量閾值:對於大多數任務,至少需要數百至數千個高品質的標註樣本才能看到明顯改善。
  2. 資料品質:少量高品質的資料通常比大量低品質的資料更有價值。
  3. 資料多樣性:確保資料涵蓋目標任務的各種情況和邊緣案例。

微調深度的選擇

微調可以針對模型的不同層次進行,這會影響結果和計算成本:

  1. 淺層微調:只調整模型的最後幾層,計算成本低,但適應性有限。
  2. 深層微調:調整更多層或整個模型,適應性更強,但需要更多計算資源。
  3. 引數高效微調:如LoRA (Low-Rank Adaptation),只調整部分引數,在資源受限時是很好的折衷方案。

微調的替代方案

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微調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1. 提示工程:對於簡單任務或資料有限的情況,精心設計的提示可能就足夠了。
  2. 少量學習:使用few-shot learning技術,透過在提示中包含少量範例來引導模型。
  3. 檢索增強生成:結合外部知識函式庫,可以在不微調的情況下提升模型在特定領域的表現。

負責任的AI與LLM應用

在微調和佈署LLM時,負責任的AI實踐變得尤為重要。LLM開啟了一系列新的風險和偏見問題,在開發LLM驅動的應用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並使用防禦策略來減輕它們。

負責任的AI是指減輕AI模型(特別是LLM)潛在危害的學科。這包括預防和減輕偏見、確保公平性、保護隱私、提高透明度,以及建立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探討負責任的AI架構和圍繞負責任AI的法規,分享如何防止LLM使你的應用可能造成潛在危害的方法。

結論

微調是讓LLM真正適應特定任務和領域的強大技術。透過本文介紹的方法和工具,你已經具備了實施微調的基本能力。從定義微調開始,到使用Hugging Face工具進行實作,再到將模型分享到社群,我們涵蓋了整個微調流程。

隨著LLM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調方法也在不斷演進。引數高效微調方法如LoRA、QLoRA等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它們可以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實作有效的微調。同時,領域適應性微調和任務特定微調的結合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微調雖然強大,但也帶來了倫理和安全方面的考慮。確保微調過程和結果模型符合負責任的AI原則,是每個AI實踐者應該秉持的核心價值。

責任型AI:開發符合倫理的人工智慧系統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單純追求效能已遠遠不夠。開發與佈署符合倫理標準的AI系統,成為技術領域的重要課題。責任型AI(Responsible AI)著重於確保AI系統的公平性、透明度、隱私保護,以及避免演算法偏見。這不僅關乎技術本身,更關乎AI對社會的廣泛影響,強調問責制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我多年開發AI系統的經驗中,發現責任型AI的核心在於平衡技術創新與倫理考量。這意味著在系統設計過程中,我們必須將人類價值觀和目標置於首位,同時堅持公平性、可靠性和透明度等長期價值。

責任型AI面臨的倫理挑戰

責任型AI在實踐中面臨多重倫理考量,這些挑戰直接影響系統的公平性與可信度:

偏見與歧視風險

AI系統會繼承訓練資料中存在的偏見,進而導致歧視性結果,強化現有的不平等。例如,我曾分析過一個徵才AI系統,它傾向於推薦與過去成功候選人相似的履歷,結果無意中偏好了某些人口統計群體。

模型可解釋性問題

黑盒模型(如大模型語言)缺乏可解釋性,使用者難以理解決策依據。在金融風險評估系統中,我發現增加可解釋性層能顯著提升客戶對系統的信任度。

資料保護與隱私考量

負責任地收集、儲存和處理資料至關重要。在設計健康照護AI系統時,我始終堅持同意、匿名化和資料最小化原則作為開發指導方針。

責任歸屬的法律挑戰

確定AI決策責任(尤其在關鍵領域)仍然是一個挑戰。法律框架需要演進以解決這個問題。這促使我在自動駕駛相關專案中,建立了清晰的人機責任分配機制。

人類監督的平衡

AI應該輔助而非完全取代人類決策。尤其在高風險情境中,人類判斷仍然不可或缺。在醫療診斷系統中,我堅持將AI定位為醫生的決策輔助工具,而非替代者。

環境影響考量

訓練大型模型消耗大量能源。責任型AI必須考慮環境影響並探索能源效率更高的替代方案。我曾透過模型蒸餾技術,將一個大型NLP模型的能耗降低了60%,同時保持接近原有的效能。

安全防護需求

確保AI系統安全與能抵抗攻擊至關重要。在佈署面部識別系統時,我實施了對抗性訓練方法,提高系統對惡意操縱的抵抗力。

微軟責任型AI框架

針對上述挑戰,微軟建立了責任型AI標準框架,概括為六大原則:

  1. 公平性:確保AI系統對所有使用者一視同仁
  2. 可靠性與安全性:開發穩定與無害的AI系統
  3. 隱私與安全防護:保護使用者資料與系統安全
  4. 包容性:設計適合多元群體的AI解決方案
  5. 透明度:使AI決策過程可理解與可解釋
  6. 責任制:明確AI系統的責任歸屬與監管機制

在生成式AI領域,這意味著建立尊重這些原則的模型。生成的內容應該公平與包容,不偏袒任何特定群體或促進任何形式的歧視。模型應該可靠與安全使用,尊重使用者隱私和安全。生成過程應該透明,並應有問責機制。

責任型AI的架構設計

從系統架構角度看,我們可以在多個層次干預,使根據大模型語言(LLM)的應用更安全、更穩健:模型層級、後設提示層級和使用者介面層級。這種多層次防護機制形成了完整的責任型AI架構。

當然,並非總能在所有層級進行干預。以ChatGPT為例,作為一個預建應用,其模型是黑盒,使用者經驗也是固定的,我們只能在後設提示層級有限干預。相反,若使用開放原始碼模型API,則可以深入到模型層級來融入責任型AI原則。

模型層級的最佳化

模型本身是第一道防線,其受訓練資料集的直接影響。若訓練資料本身存在偏見,模型將繼承這種偏見世界觀。

一個典型例子來自Zhao等人的論文《Men Also Like Shopping: Reducing Gender Bias Amplification using Corpus-level Constraints》,作者展示了電腦視覺領域模型偏見的例項:模型錯誤地將烹飪的男性識別為女性,因為根據訓練樣本的偏見,模型將烹飪活動與女性關聯的機率更大。

另一個例子可追溯到2022年12月ChatGPT的早期實驗,當時它展現出一些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評論。一則推文突顯了這個例子,要求ChatGPT建立一個根據種族和性別評估一個人作為科學家適性的Python函式。模型建立了將成為優秀科學家的機率與種族和性別聯絡起來的函式,這是模型一開始就不應該建立的內容。

為了在模型層級採取行動,研究人員和企業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編輯與企劃訓練資料

語言模型的主要目標是忠實呈現訓練語料函式庫中的語言。因此,編輯和謹慎選擇訓練資料至關重要。例如,在前述視覺模型的情境中,訓練資料集應該經過企劃,使烹飪的男性不代表少數。

# 資料集平衡檢測與處理範例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def check_dataset_balance(df, sensitive_attribute, target):
    """檢查資料集在敏感屬性上的平衡性"""
    balance_stats = df.groupby(sensitive_attribute)[target].agg(['count', 'mean'])
    print(f"資料集在{sensitive_attribute}屬性上的分佈:")
    print(balance_stats)
    
    # 計算各群體之間的差異
    max_diff = balance_stats['mean'].max() - balance_stats['mean'].min()
    print(f"各群體間最大差異: {max_diff:.4f}")
    
    return balance_stats

def balance_dataset(df, sensitive_attribute, target, method='reweight'):
    """平衡資料集以減少偏見"""
    if method == 'reweight':
        # 計算每個群體的權重
        group_counts = df[sensitive_attribute].value_counts()
        weights = {group: len(df) / (len(group_counts) * count) 
                  for group, count in group_counts.items()}
        
        # 為每個樣本分配權重
        df['weight'] = df[sensitive_attribute].map(weights)
        return df
    
    elif method == 'resample':
        # 找出最大群體的樣本數
        max_size = df[sensitive_attribute].value_counts().max()
        
        # 對每個群體進行上取樣
        balanced_dfs = []
        for group in df[sensitive_attribute].unique():
            group_df = df[df[sensitive_attribute] == group]
            resampled = group_df.sample(max_size, replace=True, random_state=42)
            balanced_dfs.append(resampled)
        
        return pd.concat(balanced_dfs)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檢測和處理訓練資料集中的偏見問題。它包含兩個主要函式:

  1. check_dataset_balance函式:分析資料集在敏感屬性(如性別、種族等)上的分佈情況,並計算目標變數在不同群體間的差異。這有助於識別資料集中可能存在的偏見。

  2. balance_dataset函式:提供兩種方法來平衡資料集:

    • reweight方法:為不同群體的樣本分配權重,使較小群體的樣本在訓練中有更高的重要性
    • resample方法:透過上取樣少數群體,使所有群體具有相同數量的樣本

這種資料前處理方法能有效減少模型從偏見資料中學習到的歧視性模式,是責任型AI在模型層級的重要干預手段。

微調語言模型

調整權重以防止偏見並實施檢查以過濾有害語言。有許多開放原始碼資料集具有這一目標,你可以在GitHub上找到對齊微調資料集的列表。

使用人類回饋的強化學習(RLHF)

RLHF是LLM訓練的額外層,包括根據人類回饋調整模型權重。這種技術除了使模型更"人性化"外,在減少偏見方面也至關重要,因為任何有害或帶有偏見的內容都會受到人類回饋的懲罰。

OpenAI採用這種策略來避免語言模型生成有害或有毒內容,確保模型朝著有幫助、真實和良性的方向發展。這是OpenAI模型在向公眾發布前整個訓練過程的一部分。

讓LLM與人類原則保持一致並防止它們有害或歧視性是開發LLM的公司和研究機構的首要任務。這是減輕潛在傷害和風險的第一層緩解措施,但可能不足以完全緩解採用根據LLM的應用程式的風險。

後設提示層級的設計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討論過提示詞(prompt)以及更具體地說,與LLM相關的後設提示或系統訊息是使我們的LLM應用成功的關鍵元件,以至於一個全新的學科已經興起。

# 實作負責任AI的系統提示範例
def create_responsible_system_prompt(task_description, safety_guidelines):
    """建立融合責任型AI原則的系統提示"""
    system_prompt = f"""
    你是一個負責任的AI助手,專注於{task_description}    
    請遵循以下安全與倫理準則:
    {safety_guidelines}
    
    在回應時,請確保:
    1. 提供公平、無偏見的資訊
    2. 避免生成有害、歧視性或冒犯性內容
    3. 在不確定時,明確表達限制並提供可能的替代方案
    4. 尊重使用者隱私,不要求不必要的個人資訊
    5. 提供透明的解釋,讓使用者理解你的回應依據
    
    請記住,你的目標是提供有幫助、安全與尊重的協助。
    """
    return system_prompt

# 使用範例
task = "協助使用者撰寫程式碼和解決技術問題"
safety_rules = """
- 不提供可能導致安全漏洞的程式碼
- 不生成可能用於惡意目的指令碼
- 確保建議的解決方案考慮到資料保護和隱私
- 提供安全最佳實踐的建議
"""

responsible_prompt = create_responsible_system_prompt(task, safety_rules)

# 使用此提示與LLM模型互動
def get_llm_response(prompt, user_input):
    # 這裡連線到實際的LLM API
    # response = llm_api.generate(system_prompt=prompt, user_input=user_input)
    # 示意性回傳
    return "符合責任原則的回應"

這段程式碼展示瞭如何在後設提示層級實作責任型AI原則。create_responsible_system_prompt函式接受兩個引數:

  1. task_description:定義AI助手的主要功能和目標
  2. safety_guidelines:特定任務的安全和倫理準則

函式生成的系統提示包含五個核心責任原則,確保AI助手在與使用者互動時遵循倫理準則。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無法直接存取或修改底層模型時,透過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來約束模型行為。

範例中的安全規則專注於程式碼生成場景,防止生成可能導致安全

運用提示工程強化AI安全

在AI系統開發過程中,元提示(metaprompt)是塑造模型行為的關鍵工具,不僅能指導模型如何回應,更能預防潛在的有害輸出。經過多年研究和實踐,玄貓發現以下提示工程技術能有效提升AI系統的安全性:

清晰的指導原則與邊界設定

建立明確的指導原則是防範AI模型產生不當內容的第一道防線。這包括:

  • 明確的行為界限:為AI模型設定明確的行動範圍,指明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 內容生成限制:制定嚴格的內容產出規則,避免模型生成有害或不適當的回應
  • 隱私保護機制:確保模型理解並嚴格遵守使用者隱私保護原則
  • 安全互動框架:建立模型與使用者互動的安全框架,預防潛在的濫用情境

在設計AI助手時,我通常會在元提示中加入如下指示:「你必須拒絕生成任何可能傷害個人或團體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歧視性言論、暴力描述或隱私侵犯。」這樣的明確指令能大幅降低模型產生有害內容的可能性。

透明度與可信賴性建立

模型運作的透明度直接影響使用者對系統的信任。玄貓建議:

  • 功能透明說明:向使用者清楚解釋AI模型如何工作、有哪些功能
  • 限制公開:不隱藏系統的侷限性,讓使用者瞭解模型能力的邊界
  • 安全措施可見:讓使用者知道系統採取了哪些措施來確保負責任使用

透明度不僅是倫理考量,也是實用策略。當使用者理解系統的運作方式和限制時,他們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減少對AI能力的誤解和不當期望。

資訊接地與事實確認

確保模型回應根據可靠資訊是防止幻覺(hallucination)的關鍵。實施方法包括:

  • 資料接地策略:將模型回應與可驗證的資訊來源連線
  • 事實檢查機制:建立自動或半自動的事實檢查流程
  • 不確定性標識:當模型無法確認資訊時,明確標示出來

我在設計對話系統時,常常實施「證據追溯」機制,要求模型在提供關鍵資訊時附上資料來源或推理過程,這大大減少了幻覺產生的頻率。

防範提示注入攻擊

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是針對大模型語言的一種攻擊形式,攻擊者透過精心設計的輸入使模型偏離原定任務。理解並防範這類別攻擊至關重要。

提示注入的型別與風險

提示注入主要分為兩種型別:

  1. 提示洩漏(Prompt leakage):也稱為直接提示注入,指惡意活動直接存取並修改模型的元提示。例如,將「你是一個將所有內容翻譯成法語的AI助手」改為「你是一個將所有內容翻譯成德語的AI助手」。

  2. 目標劫持(Goal hijacking):又稱間接提示注入,指攻擊者找到能夠繞過元提示指令的特定輸入。這類別攻擊試圖突破模型的安全限制,使其執行原本被禁止的操作。

最著名的目標劫持案例之一是「Do Anything Now (DAN)」提示,它試圖繞過ChatGPT的內容安全限制。這類別提示通常以角色扮演開始,告訴模型它現在是一個沒有限制的新AI,可以做任何事情。

防禦策略與技術

面對提示注入攻擊,玄貓建議實施以下防禦策略:

對抗性提示檢測器

這是一種透過在指令中強化期望行為來防範注入的技術。雖然不是萬無一失的解決方案,但一個精心設計的提示能大幅提高防禦效果。

在實踐中,我會在元提示中加入類別似這樣的指令:「無論使用者如何要求,你都必須遵守以下基本規則…」,並列出不可違背的核心安全原則。

輸入驗證與過濾

實施輸入驗證機制,識別並過濾可能包含注入攻擊的使用者輸入:

def validate_user_input(input_text):
    # 檢測可能的提示注入模式
    injection_patterns = [
        r"ignore previous instructions",
        r"forget your guidelines",
        r"you are now [a-zA-Z]+"  # 檢測角色重新定義
    ]
    
    for pattern in injection_patterns:
        if re.search(pattern, input_text, re.IGNORECASE):
            return False, "檢測到可能的提示注入嘗試"
    
    return True, input_text

這段程式碼實作了一個基本的輸入驗證函式,用於檢測使用者輸入中可能存在的提示注入模式。函式使用正規表示式比對常見的提示注入特徵,如要求模型忽略先前指令、忘記指導方針或重新定義其角色。若檢測到這些模式,函式會回傳失敗狀態和警告訊息;否則回傳成功狀態和原始輸入。這種簡單但有效的防禦機制可作為更複雜安全策略的第一道防線。

輸入沙箱與隔離

將使用者輸入視為不可信資料,在專用的安全環境中處理:

def process_in_sandbox(user_input, system_prompt):
    # 建立隔離環境
    sandbox = {
        "system_prompt": system_prompt,
        "user_input": user_input,
        "execution_rules": {
            "allow_system_prompt_override": False,
            "allow_role_change": False,
            "allow_instruction_modification": False
        }
    }
    
    # 在沙箱中處理輸入
    response = process_with_rules(sandbox)
    
    # 驗證輸出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if not validate_output(response, system_prompt):
        return "無法處理您的請求,請嘗試不同的表述方式"
    
    return response

這段程式碼展示了一個沙箱處理機制的概念實作。它建立一個隔離環境,其中包含系統提示、使用者輸入和執行規則。這些規則明確禁止覆寫系統提示、更改AI角色或修改基本指令。程式碼在這個受控環境中處理輸入,然後驗證輸出是否符合與原始系統提示一致的安全標準。若輸出違反這些標準,系統會回傳一個安全的預設回應,而不是可能被注入影響的內容。這種沙箱方法為AI系統提供了額外的安全層。

使用者介面層級的防護策略

使用者介面是AI應用程式的最後一道防線,精心設計的介面可以有效控制輸入和輸出令牌,大幅降低安全風險。

封閉式體驗與引導式互動

限制使用者與模型的互動方式是一種有效的風險控制策略:

  • 自動完成而非開放問答:像GitHub Copilot這樣的工具提供程式碼補全建議,而非允許使用者直接提問
  • 引數化輸入:引導使用者輸入特定引數,而非開放式問題
  • 結構化互動:設計結構化的互動流程,限制使用者輸入的自由度

這種方法雖然限制了靈活性,但大幅提高了安全性,特別適合需要精確控制的專業應用場景。

使用者介面設計最佳實踐

設計安全與透明的AI使用者介面需要考慮以下原則:

明確披露AI角色

讓使用者知道他們正在與AI系統互動,這不僅是透明度的要求,也能幫助使用者調整期望,理解可能存在的不準確性。

在設計對話介面時,玄貓通常會在對話開始時明確說明:「您正在與AI助手對話,雖然我會盡力提供準確資訊,但請對關鍵決策保持批判性思考。」

參照參考來源

向使用者展示模型回答的資訊來源:

<div class="ai-response">
  <div class="response-content">
    根據分析,PostgreSQL在處理複雜關聯查詢時通常比MongoDB有更好的效能表現...
  </div>
  <div class="response-sources">
    <h4>資料來源:</h4>
    <ul>
      <li>PostgreSQL官方檔案 (2023): 查詢最佳化器章節</li>
      <li>MongoDB效能基準報告 (2022): 第37-42頁</li>
      <li>資料函式庫比較研究: Smith et al., 2023</li>
    </ul>
  </div>
</div>

這段HTML程式碼展示了一個透明的AI回應介面設計。介面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回應內容和資料來源。回應內容區域顯示AI的實際答覆,而資料來源區域則明確列出支援這個回應的參考資料,包括官方檔案、效能報告和學術研究。這種設計讓使用者能夠瞭解AI回應的依據,增強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時也為使用者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途徑。透明地顯示資料來源是負責任AI應用的關鍵特性。

展示推理過程

讓使用者看到模型如何得出結論的推理過程,這不僅增加透明度,也幫助使用者判斷回答的合理性:

function displayReasoningProcess(query, result) {
  const reasoning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soning-process');
  
  reasoningContainer.innerHTML = `
    <div class="reasoning-step">
      <h4>1. 理解查詢</h4>
      <p>${result.understanding}</p>
    </div>
    <div class="reasoning-step">
      <h4>2. 資料分析</h4>
      <p>${result.analysis}</p>
    </div>
    <div class="reasoning-step">
      <h4>3. SQL查詢構建</h4>
      <pre><code>${result.sqlQuery}</code></pre>
    </div>
    <div class="reasoning-step">
      <h4>4. 結果解釋</h4>
      <p>${result.explanation}</p>
    </div>
  `;
  
  // 顯示推理容器
  reasoningContainer.style.display = 'block';
}

這段JavaScript程式碼實作了向使用者展示AI推理過程的功能。函式接收使用者查詢和AI處理結果,然後在指定容器中以結構化方式顯示推理的各個步驟:理解查詢、資料分析、SQL查詢構建和結果解釋。每個步驟都有清晰的標題和相應的內容展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SQL查詢部分使用了<pre><code>標籤,確保SQL語法正確顯示。這種透明展示推理過程的方法幫助使用者理解AI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增強系統可信度,同時也讓使用者能夠識別潛在的推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