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言模型(LLM)的應用日益廣泛,如何有效提升其回應準確度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紹了兩種策略:「思考時間」和「內心獨白」,前者透過引導模型從基本原理逐步推導,提升回應的準確性;後者則將模型的思考過程隱藏,適用於教學場景。文章以蘋果計數問題為例,詳細說明瞭思考時間策略的應用步驟,並以撲克牌機率計算為例,展示了內心獨白策略的實踐方法,包括問題解決、解答比較、提示準備和提示提供等步驟。此外,文章也提供了一個簡單的 Python 函式範例,用於列印 “Hello, World!",並示範如何透過型別提示和檔案字串提升程式碼品質。

透過引導大語言模型(LLM)進行逐步推理,能有效提升其在各項任務中的表現。文章探討如何利用思考時間策略提升 LLM 回應準確度,並以簡潔的程式碼範例示範其應用。同時也介紹了內心獨白策略,讓開發者能更彈性地控制模型的輸出內容,使其更符合特定應用場景的需求。此外,文章也涵蓋了零樣本學習、少樣本學習、多數投票法等技巧,並以程式碼範例說明如何實際應用於情感分類別等任務,更進一步探討瞭如何使用 GPT-4 評估文字簡潔性,以及如何利用元提示技術最佳化提示,提升文字生成效率和品質,最後也提供了實際案例,讓讀者對 LLM 的應用有更全面的理解。

提升大語言模型的回應準確度:思考時間與內心獨白策略

在與大語言模型(LLM)互動時,透過明確引導模型從基本原理推導解決方案,可以獲得更準確的回應。這種方法被稱為「思考時間」(Thinking Time),能夠有效提升模型的表現。

思考時間策略的實踐

讓我們透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思考時間策略的應用:

問題描述

簡(Jane)最初有5個蘋果。約翰(John)從瑪麗(Mary)那裡拿走了2個蘋果。瑪麗原本有15個蘋果。隨後,約翰將他獲得的蘋果送給了簡。請問簡最終有多少個蘋果?

提出的解答

  1. 簡最初有5個蘋果。
  2. 約翰從瑪麗那裡拿走2個蘋果,但這並不影響簡的蘋果數量。
  3. 約翰隨後將他的蘋果送給簡。 因此,簡最終的蘋果數量是她原來的5個蘋果加上約翰給她的2個蘋果,總計7個蘋果。

實踐思考時間策略

讓我們逐步分析這個問題:

  1. 簡最初有5個蘋果。
  2. 約翰從瑪麗那裡拿走2個蘋果。這個動作並不會直接影響簡當前的蘋果數量。
  3. 約翰將他的蘋果送給簡。

按照這些步驟,我們需要將約翰給簡的2個蘋果加上簡原本的蘋果數量。因此: 5個蘋果(簡原本的數量)+ 2個蘋果(約翰給的)= 7個蘋果

所以,簡現在有7個蘋果。我們的解答與提出的解答相符。

內心獨白策略

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在教學應用中,我們可能不希望模型的推理過程被使用者直接看到。這時,可以使用「內心獨白」(Inner Monologue)策略來隱藏模型的思考過程。

內心獨白策略的步驟

  1. 解決問題:首先,模型需要自行解決問題,並將其思考過程封裝在特定的格式中(如使用三重引號 """ 包圍),以便稍後隱藏這些內容。

    """
    首先,計算從一副52張牌中無放回地抽取2張牌,其中1張是紅心,另1張是梅花的機率。
    第一次抽取紅心的機率是13/52。
    假設第一次抽到紅心,第二次抽取梅花的機率變為13/51,因為總牌數變為51張。
    將這兩個機率相乘得到按順序抽到紅心再抽到梅花的機率,即P(紅心然後梅花) = (13/52)*(13/51)。
    重複這個計算,但假設第一次抽到梅花,第二次抽到紅心。同樣地,這個機率也是(13/52)*(13/51)。
    因此,總機率應該是這兩種情況的總和:2 * (13/52) * (13/51)。
    """
    
  2. 比較解答:接下來,將模型的解答與使用者的解答進行比較,並評估使用者的解答是否正確。同樣,將這部分內容封裝在三重引號內。

    """
    使用者的解答只考慮了先抽到紅心再抽到梅花的情況,沒有考慮到先抽到梅花再抽到紅心的另一種情況。
    因此,使用者的解答是不完整的。
    """
    
  3. 準備提示:如果使用者犯了錯誤,準備一個適當的提示來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答案,而不直接給出答案。這部分也應封裝在三重引號內。

    """
    鑑於使用者沒有考慮到兩種可能的順序(紅心然後梅花,以及梅花然後紅心),一個提示應該是有幫助的。
    這可以引導使用者朝著正確的方向思考,而不會直接揭曉答案。
    """
    
  4. 提供提示:如果使用者犯了錯誤,提供前一步準備好的提示。記得不要使用三重引號。

    提示:

    記住,這兩張牌可以以任意順序被抽取。考慮兩種可能的順序:紅心然後梅花,以及梅花然後紅心。

程式碼實作範例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Python函式,用於列印「Hello, World!」:

def print_hello_world():
    print("Hello, World!")
print_hello_world()
內容解密:

這段程式碼定義了一個名為print_hello_world的函式,該函式呼叫print函式輸出字串「Hello, World!」。當我們呼叫print_hello_world()時,它會執行函式內部的程式碼,將「Hello, World!」列印到控制檯。

提升程式碼品質

我們可以進一步改進這個函式,例如新增型別提示(type hints)和預設引數,使其更加靈活和易於理解。

def print_message(message: str = "Hello, World!") -> None:
    """
    將給定的訊息列印到標準輸出。如果沒有提供訊息,則預設列印「Hello, World!」。
    
    Args:
        message (str, optional): 要被列印的訊息。預設為「Hello, World!」。
    """
    print(message)
內容解密:

這個改進後的函式print_message允許使用者傳入自定義的訊息。如果沒有提供訊息,則預設輸出「Hello, World!」。函式包含了型別提示和檔案字串(docstring),使得程式碼更加清晰易懂。message引數被定義為字串型別,並且有一個預設值「Hello, World!」。函式本身不傳回任何值(-> None)。

使用大語言模型進行分類別任務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分類別是指預測給定資料點或樣本所屬類別或型別的過程。這是機器學習中常見的任務,模型會根據學習到的模式為未標記的資料分配預先定義的標籤。大語言模型(LLMs)是處理分類別任務的強大工具,即使在提示中僅提供零或少量範例的情況下也能表現出色。這是因為像GPT-4這樣的大語言模型已經在廣泛的資料集上進行了預訓練,具備了一定的推理能力。

零樣本學習與少樣本學習

在利用大語言模型解決分類別問題時,主要有兩種策略:零樣本學習和少樣本學習。

零樣本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大語言模型能夠在沒有任何特定範例的情況下,以極高的準確度對資料進行分類別。這就像沒有任何準備就能完美完成一個專案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少樣本學習

在這種方法中,您向大語言模型提供少量的範例。這種策略可以顯著影響輸出格式的結構,並提高整體的分類別準確度。

為何大語言模型的分類別能力具有突破性?

利用大語言模型可以讓您繞過傳統機器學習過程中冗長的步驟。因此,您可以快速建立分類別模型的原型,確定基線準確度,並立即創造商業價值。儘管大語言模型能夠執行分類別任務,但根據您的問題和訓練資料的不同,使用傳統的機器學習過程可能會產生更好的結果。

建立分類別模型例項

讓我們來探索一個少樣本學習的例子,以確定文字的情感歸屬,分類別為「讚美」、「投訴」或「中立」。

分類別範例

給定以下陳述,將其分類別為「讚美」、「投訴」或「中立」:

  1. 「陽光普照。」 - 中立
  2. 「您的支援團隊非常出色!」 - 讚美
  3. 「我在使用您的軟體時遇到了很糟糕的體驗。」 - 投訴

您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 只傳回單一的分類別詞。回應應該是「讚美」、「投訴」或「中立」。
  • 對以「”""」分隔符號內的文字進行分類別。 「“““使用者介面非常直觀。”""」 分類別: 讚美

大語言模型分類別的多種應用場景

大語言模型的分類別功能有多種實際應用,包括但不限於:

客戶評論分析

將使用者評論分類別為「正面」、「負面」或「中立」。進一步識別諸如「可用性」、「客戶支援」或「價格」等子主題。

電子郵件過濾

檢測電子郵件的意圖或目的,並將其分類別為「詢問」、「投訴」、「反饋」或「垃圾郵件」。這有助於企業優先處理回應並有效管理通訊。

社交媒體情感分析

監控品牌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的提及和情感。將帖子或評論分類別為「讚揚」、「批評」、「查詢」或「中立」。深入瞭解公眾認知,並相應地調整行銷或公關策略。

新聞文章分類別

鑑於每天產生的大量新聞,大語言模型可以按主題或主題對文章進行分類別,例如「政治」、「科技」、「環境」或「娛樂」。

履歷表篩選

對於被大量履歷表淹沒的人力資源部門,可以根據預先定義的標準(如「合格」、「過度合格」、「不合格」)對履歷表進行分類別,或按專業領域(如「軟體開發」、「行銷」或「銷售」)進行分類別。

注意事項

請注意,將電子郵件、履歷表或其他敏感資料暴露給大語言模型可能會導致資料洩露,並被用於未來模型的訓練。

多數投票法提升分類別可靠性

利用多個大語言模型請求可以幫助降低分類別標籤的變異性。這種過程被稱為多數投票,有點像從一堆積水果中選擇最常見的水果。例如,如果您有10個水果,其中6個是蘋果,那麼蘋果就是多數。在分類別標籤中也是同樣的原理。

透過徵求多個分類別結果並選擇最常見的分類別,您能夠減少單一模型推斷中可能出現的異常值或不尋常解釋的影響。然而,請注意這種方法可能存在明顯的缺點,包括所需的時間增加和多次API呼叫的成本。

多數投票法實作範例

讓我們對同一段文字進行三次分類別,然後採用多數投票法: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import os

# 初始化OpenAI客戶端
client = OpenAI(api_key=os.environ.get("OPENAI_API_KEY"))

# 定義基礎範本
base_template = """
給定以下陳述,將其分類別為「讚美」、「投訴」或「中立」:
1. 「陽光普照。」 - 中立
2. 「您的支援團隊非常出色!」 - 讚美
3. 「我在使用您的軟體時遇到了很糟糕的體驗。」 - 投訴

您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 只傳回單一的分類別詞。回應應該是「讚美」、「投訴」或「中立」。
- 對以'''分隔符號內的文字進行分類別。
'''{content}'''
分類別:
"""

# 初始化回應列表
responses = []

# 進行三次分類別請求
for i in range(0, 3):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system", "content": base_template.format(content="外面正在下雨")}]
    )
    responses.append(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 統計多數投票結果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vote_result = Counter(responses)
majority_vote = vote_result.most_common(1)[0][0]

print(f"多數投票結果:{majority_vote}")

程式碼詳解:

  1. 首先,我們匯入必要的函式庫,包括openaios,以便使用OpenAI的API。
  2. 初始化OpenAI客戶端,使用從環境變數中取得的API金鑰。
  3. 定義了一個基礎範本,用於格式化傳送給大語言模型的請求內容,包括少樣本學習的範例和需要遵循的原則。
  4. 執行三次迴圈,每次都向大語言模型傳送一個請求,要求對指定的文字進行分類別。
  5. 將每次請求的結果儲存在responses列表中。
  6. 使用Counter類別統計responses列表中各個分類別結果的出現次數。
  7. 選取出現次數最多的分類別結果作為多數投票法的最終結果。
  8. 列印出多數投票法的結果。

結語

大語言模型在處理分類別任務時展現出了強大的能力,無論是透過零樣本學習還是少樣本學習,都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透過結合多數投票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分類別結果的可靠性。然而,在使用大語言模型時,也需要注意其侷限性和潛在風險,例如資料洩露的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語言模型在分類別任務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

使用GPT-4進行文字評估的技術實踐

前言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OpenAI的API進行文字生成與簡單的情感分析。本章節將重點介紹如何使用GPT-4來評估文字的品質,特別是在簡潔性方面的評估。

使用GPT-3.5-turbo生成文字

首先,我們使用GPT-3.5-turbo模型來生成對特定問題的回答。以下是範例程式碼: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import os

client = OpenAI(api_key=os.environ.get("OPENAI_API_KEY"))
responses = []

for i in range(10):
    # 根據迭代次數決定生成簡潔或詳細的回答
    style = "concise" if i % 2 == 0 else "verbose"
    if style == "concise":
        prompt = f"""Return a {style}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else:
        prompt = f"""Return an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3.5-turbo",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responses.append(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程式碼解析:

  1. 初始化一個空列表responses來儲存生成的回答。
  2. 使用迴圈生成10個回答,根據迭代次數的奇偶決定回答的風格(簡潔或詳細)。
  3. 使用GPT-3.5-turbo模型生成回答,並將結果儲存到responses列表中。

使用GPT-4評估文字簡潔性

接下來,我們使用GPT-4來評估之前生成的文字的簡潔性。

system_prompt = """You are assessing the conciseness of a response from a chatbot. You only respond with a 1 if the response is concise, and a 0 if it is not."""

ratings = []
for idx, response in enumerate(responses):
    rating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system_prompt},
            {"role": "user", "content": response}
        ]
    )
    ratings.append(rating.choices[0].message.content.strip())

for idx, rating in enumerate(ratings):
    style = "concise" if idx % 2 == 0 else "verbose"
    print(f"Style: {style}, Rating: {rating}")

程式碼解析:

  1. 定義一個系統提示(system_prompt),指示GPT-4評估文字的簡潔性。
  2. 初始化一個空列表ratings來儲存評估結果。
  3. 使用迴圈遍歷之前生成的回答,並使用GPT-4進行簡潔性評估。
  4. 將評估結果儲存到ratings列表中,並列印出每個回答的風格和對應的評估結果。

評估結果分析

透過上述程式碼,我們可以獲得GPT-4對文字簡潔性的評估結果。對於簡單的評估任務,如簡潔性評估,GPT-4能夠提供近乎100%的準確度。然而,對於更複雜的評估任務,則需要進一步驗證GPT-4的準確度。

  1. 擴充套件評估指標:除了簡潔性外,還可以評估其他文字品質指標,如相關性、流暢度等。
  2. 提高評估準確度:透過最佳化系統提示和評估流程,進一步提高GPT-4的評估準確度。
  3. 應用於實際場景:將本章節介紹的方法應用於實際的文字生成與評估場景中,提升整體效率和品質。

透過本章節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GPT-4在文字評估方面的強大能力。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根據GPT-4的創新應用。

附錄:Mermaid圖表示例

  graph LR;
    A[開始] --> B[生成文字];
    B --> C[評估文字簡潔性];
    C --> D[輸出評估結果];
    D --> E[結束];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使用GPT-3.5-turbo生成文字並使用GPT-4評估文字簡潔性的流程。首先,系統生成一系列文字;接著,使用GPT-4對這些文字進行簡潔性評估;最後,輸出評估結果。

使用GPT-4進行評估與改進提示技術的最佳實踐

前言

在人工智慧領域,特別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方面,評估和改進大語言模型(LLM)的輸出品質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將探討使用GPT-4進行評估的標準實踐,以及一種稱為「元提示」(Meta Prompting)的技術,以提升文字生成的效率和品質。

使用GPT-4進行評估的優勢與挑戰

優勢

  1. 成本效益:相較於人工評估,LLM-based評估的成本降低了一個數量級。
  2. 快速迭代: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評估,而不是數天或數週。
  3. 輔助人工審查:即使最終需要人工審查,透過合成評審進行快速迭代和A/B測試也可以節省大量時間並改善結果。

挑戰

  1. 成本累積:在大規模測試中,執行多個測試的成本可能會增加。
  2. 延遲和速率限制:GPT-4的延遲或速率限制可能會成為瓶頸。

元提示技術的介紹與應用

什麼是元提示?

元提示是一種建立文字提示的技術,這些提示反過來又能生成其他文字提示。這些生成的提示可以用於建立多種媒介中的新資產,如影像、影片和更多文字。

元提示的工作流程

以撰寫一本兒童書為例:

  1. 初始文字生成:首先,使用GPT-4生成兒童書的文字內容。
  2. 生成影像提示:然後,透過元提示技術,指示GPT-4生成適合影像生成模型的提示,例如根據故事內容的場景描述。
  3. 影像生成:將這些生成的提示提供給像Midjourney或Stable Diffusion這樣的AI模型,以建立與AI編寫的兒童故事相協調的影像。

元提示的優勢

  1. 從產品描述生成影像:可以利用元提示生成影像提示,以建立產品描述的視覺表示。
  2. 生成樣式/功能提示:對於需要開發獨特樣式的任務,元提示可以封裝各種功能,而不是產生單一的提示輸出。
  3. 最佳化提示以實作特定目標:可以要求ChatGPT或其他語言模型改進或最佳化某個提示,以達到特定的目標。

實際操作:建立元提示

任務描述

假設我們需要為一位客戶建立一個文案寫作,以便ChatGPT能夠模仿特定作家的寫作風格撰寫新的部落格文章。

輸入

  1. 任務目標:根據提供的部落格文章文字,建立一個能夠模仿作家風格的ChatGPT提示。
  2. 部落格文章文字:提供了幾篇部落格文章的示例文字。

輸出

生成的提示範例如下:

根據提供的廣泛文字,您的任務是建立一系列遵循作家相同風格和結構的部落格文章。作為,您應該遵循以下特點:
1. 清晰、直接的語言:您的寫作應該使用清晰、直接的語言,將複雜的主題分解為易於理解的概念。
2. 使用子標題:透過相關的子標題為您的部落格文章提供結構。這有助於引導讀者並使您的文字更具可讀性。
...
9. 包含技術術語:在討論技術話題時,使用適當的技術語言以確保準確性和可信度。但是,請務必為更複雜的術語提供解釋或定義。
進一步最佳化方向
  1. 結合更多資料來源:透過整合更多的資料來源和參考資料,可以進一步提高生成的文字和影像的品質。
  2. 精細化元提示設計:透過精細化設計元提示,可以更好地滿足特定任務的需求,提高輸出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透過不斷地實踐和最佳化,這些技術將在未來的內容創作和AI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進步,使用GPT-4進行評估和元提示技術將會在更多領域展現其價值。未來,我們可以預期看到更多根據這些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限於內容創作,還包括教育、研究和其他多個領域。

內容解密:

此Mermaid圖表清晰地展示了從開始到未來展望的整個流程。透過逐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使用GPT-4進行評估是第一步,接著是採用元提示技術來最佳化文字生成,最終將這些高品質的文字應用於多個領域。這個流程不僅提高了內容創作的效率,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附錄

對於希望進一步瞭解和使用GPT-4進行評估和元提示技術的讀者,以下是一些實用的資源和建議:

  1. 官方檔案和:查閱相關模型的官方檔案和,瞭解最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社群討論和案例分享:參與相關社群的討論,分享和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案例。
  3. 實踐和實驗:透過實際操作和實驗,不斷探索這些技術的最佳實踐和潛在應用。

透過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這些先進的技術,為內容創作和AI應用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