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資料函式庫以向量表示法檢索資料,不同於傳統資料函式庫根據 ID 或文字匹配的檢索方式。它能根據語義相似度傳回相關結果,賦予 AI 系統更精準的理解和回應能力。這種能力在檔案閱讀、推薦系統和聊天機器人等領域至關重要,例如在檔案閱讀中,向量資料函式庫能查詢語義相關的文欄位落,提供更準確的答案。在推薦系統中,它能發現相似的產品推薦給使用者。在聊天機器人中,它能檢索相關的對話歷史,使機器人記住過去的互動。向量資料函式庫是檢索增強生成(RAG)的核心元件,RAG 技術透過相似性搜尋檢索最相關的檔案,並將它們插入提示中作為上下文,提升回應的準確性並降低成本。
向量資料函式庫與相似性搜尋的革命性應用
向量資料函式庫是一種特殊的資料函式庫,它以向量表示法作為檢索的關鍵。這與傳統的資料函式庫檢索方式(如根據ID、關聯或文字匹配)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資料函式庫在處理文字查詢時,只能傳回完全匹配的結果,而向量資料函式庫則能夠根據語義相似度傳回相關結果。
向量搜尋的力量
向量搜尋使我們能夠根據查詢的語義相似度檢索相關記錄。例如,當查詢包含「mouse」的記錄時,傳統資料函式庫只能傳回包含「mouse」的記錄,如「mickey mouse」。而向量搜尋不僅能傳回包含「mouse」的記錄,還能傳回與之語義相關的記錄,如「cheese」和「trap」,即使它們並不包含「mouse」這個詞。
這種根據相似度的查詢能力在許多AI應用中至關重要,例如:
- 檔案閱讀:查詢相關的文欄位落以提供更準確的答案。
- 推薦系統:發現相似的產品或專案以推薦給使用者。
- 長期記憶:檢索相關的對話歷史片段,使聊天機器人能夠記住過去的互動。
RAG(檢索增強生成)的關鍵角色
向量資料函式庫是RAG的核心元件。RAG透過相似性搜尋檢索最相關的檔案,並將它們插入提示中作為上下文。這種方法使我們能夠在保持在當前上下文視窗內的同時,避免浪費token來插入無關的文字檔案,從而減少成本並提高回應的準確性。
RAG的工作流程
- 將檔案分成文字塊。
- 將文字塊索引到向量資料函式庫中。
- 透過向量搜尋相似記錄。
- 將相關記錄插入提示中作為上下文。
嵌入(Embeddings)的介紹
嵌入是指由預訓練AI模型傳回的文字的向量表示。目前,生成嵌入的標準模型是OpenAI的text-embedding-ada-002
。雖然將向量空間視覺化為二維圖表很有幫助,但實際上,由text-embedding-ada-002
傳回的嵌入是在1,536維空間中,這使得模型能夠捕捉更深層的語義含義和關係。
檢索嵌入的程式碼範例
import openai
# 初始化OpenAI API
openai.api_key = '你的API金鑰'
# 定義要取得嵌入的文字
text = "這是一個測試文字。"
# 取得嵌入
response = openai.Embedding.create(
input=text,
model="text-embedding-ada-002"
)
# 提取嵌入向量
embedding_vector = response['data'][0]['embedding']
print(embedding_vector)
內容解密:
上述程式碼展示瞭如何使用OpenAI API取得文字的嵌入向量。首先,我們需要初始化OpenAI API並設定API金鑰。然後,我們定義要取得嵌入的文字,並使用openai.Embedding.create
方法取得嵌入。最後,我們提取嵌入向量並列印出來。這個嵌入向量可以用於後續的相似性搜尋或其他AI應用。
向量資料函式庫的優勢
向量資料函式庫透過提供根據語義相似度的搜尋能力,徹底改變了我們處理資訊檢索的方式。它使AI系統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回應使用者查詢,從而在檔案閱讀、推薦系統和聊天機器人等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向量資料函式庫和RAG技術將繼續演進,為我們提供更強大的資訊檢索和生成能力。這將使我們能夠構建更智慧、更準確的AI系統,從而在各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內容解密:
圖表中展示了整個RAG流程,從使用者查詢到最終生成回應。每一步驟都依賴於前一步驟的結果,共同構成了完整的資訊處理流程。這個流程充分利用了向量資料函式庫的優勢,提高了資訊檢索的準確性和效率。
向量嵌入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向量嵌入(Embedding)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領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將文字、單詞或句子轉換為數值向量,從而捕捉語義資訊並應用於各種下游任務中。本文將探討向量嵌入的原理、實作方法以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OpenAI API 向量嵌入實作
OpenAI 提供了強大的向量嵌入模型,能夠將輸入文字轉換為高維度向量表示。以下是一個使用 OpenAI API 取得向量嵌入的 Python 示例程式碼: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client = OpenAI()
def get_vector_embeddings(text):
response = client.embeddings.create(
input=text,
model="text-embedding-ada-002"
)
embeddings = [r.embedding for r in response.data]
return embeddings[0]
# 示例呼叫
embedding_result = get_vector_embeddings("Your text string goes here")
print(embedding_result)
內容解密:
from openai import OpenAI
:匯入 OpenAI 函式庫並初始化客戶端。client.embeddings.create()
:呼叫 OpenAI 的向量嵌入 API,傳入輸入文字和指定的模型(此例中使用text-embedding-ada-002
)。embeddings = [r.embedding for r in response.data]
:從 API 回應中提取向量嵌入結果。- 向量嵌入的結果是一個數值列表,代表輸入文字的語義表示。
Hugging Face API 向量嵌入實作
除了 OpenAI,Hugging Face 也提供了豐富的預訓練模型用於生成向量嵌入。以下是一個使用 Hugging Face API 取得向量嵌入的 Python 示例:
import requests
import os
model_id = "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hf_token = os.getenv("HF_TOKEN")
api_url = f"https://api-inference.huggingface.co/pipeline/feature-extraction/{model_id}"
headers = {"Authorization": f"Bearer {hf_token}"}
def query(texts):
response = requests.post(api_url, headers=headers, json={"inputs": texts, "options": {"wait_for_model": True}})
return response.json()
texts = ["mickey mouse", "cheese", "trap", "rat", "ratatouille", "bus", "airplane", "ship"]
output = query(texts)
print(output)
內容解密:
model_id
指定了使用的預訓練模型,這裡選擇的是sentence-transformers/all-MiniLM-L6-v2
。hf_token = os.getenv("HF_TOKEN")
從環境變數中取得 Hugging Face 的 API 金鑰。requests.post()
向 Hugging Face API 傳送 POST 請求,傳入文字列表並取得向量嵌入結果。response.json()
解析 API 回應,獲得向量嵌入的數值表示。
向量嵌入的應用與價值
向量嵌入技術廣泛應用於 NLP 任務,如文字分類別、語義搜尋、問答系統等。透過將文字轉換為數值向量,可以計算文字之間的相似度、進行聚類別分析或作為機器學習模型的輸入特徵。
實際應用場景:
- 語義搜尋:利用向量嵌入實作更準確的語義搜尋,根據查詢陳述式與檔案之間的語義相似度進行排序。
- 文字分類別:將文字轉換為向量後,輸入分類別模型進行情感分析、主題分類別等任務。
- 問答系統:透過比較問題與檔案段落之間的語義相似度,找出最相關的答案。
向量嵌入的成本考量
使用 OpenAI 或 Hugging Face 的 API 取得向量嵌入時,需要考慮相關的成本。OpenAI 按照 token 數量收費,而 Hugging Face 的收費模式則根據具體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開發者應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方案。
成本計算示例:
- OpenAI:每 1,000 個 token 收費 $0.0004。
- 整本《聖經》(約 4,000,000 tokens)生成向量嵌入的成本約為 $1.60。
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進步,向量嵌入技術也在不斷演化。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更高效、更準確的向量嵌入模型的出現,這將進一步推動 NLP 和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時,如何有效地降低使用成本、提高模型的普適性,將是研究人員和開發者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向量嵌入技術流程圖
graph LR; A[輸入文字] --> B[OpenAI API]; A --> C[Hugging Face API]; B --> D[取得向量嵌入]; C --> D; D --> E[應用於NLP任務]; E --> F[文字分類別]; E --> G[語義搜尋]; E --> H[問答系統];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向量嵌入技術的流程。首先,輸入文字可以透過 OpenAI 或 Hugging Face 的 API 生成向量嵌入。生成的向量嵌入隨後被應用於各種 NLP 任務,包括文字分類別、語義搜尋和問答系統等。整個流程體現了向量嵌入在 NLP 領域中的核心作用和廣泛應用。
自定義嵌入模型的訓練與應用
在特定領域中,預訓練的嵌入模型可能無法滿足需求,因為它們缺乏領域特定的詞彙知識。此時,訓練自定義嵌入模型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Gensim函式庫訓練自定義的Word2Vec模型,並探討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
為何需要自定義嵌入模型
預訓練的嵌入模型,如OpenAI的text-embedding-ada-002,通常在廣泛的文字資料上進行訓練。然而,這些模型可能不熟悉特定領域的術語或新詞匯。例如,在社群媒體上,某些群體會不斷演變其語言,以規避審查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自定義嵌入模型可以捕捉這些特定領域的語義關係。
使用Gensim訓練Word2Vec模型
以下是一個使用Gensim訓練Word2Vec模型的範例程式碼: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Word2Vec
# 準備訓練資料:句子列表,每個句子是一個詞彙列表
sentences = [
["the", "cake", "is", "a", "lie"],
["if", "you", "hear", "a", "turret", "sing", "you're", "probably", "too", "close"],
["why", "search", "for", "the", "end", "of", "a", "rainbow", "when", "the", "cake", "is", "a", "lie?"],
# ...
["there's", "no", "cake", "in", "space,", "just", "ask", "wheatley"],
["completing", "tests", "for", "cake", "is", "the", "sweetest", "lie"],
["I", "swapped", "the", "cake", "recipe", "with", "a", "neurotoxin", "formula,", "hope", "that's", "fine"],
] + [
["the", "cake", "is", "a", "lie"],
["the", "cake", "is", "definitely", "a", "lie"],
["everyone", "knows", "that", "cake", "equals", "lie"],
# ...
] * 10 # 重複多次以強調某些詞彙
# 訓練Word2Vec模型
model = Word2Vec(sentences, vector_size=100, window=5, min_count=1, workers=4, seed=36)
# 儲存模型
model.save("custom_word2vec_model.model")
# 載入模型
# loaded_model = Word2Vec.load("custom_word2vec_model.model")
# 取得詞彙的向量表示
vector = model.wv['cake']
# 查詢最相似的詞彙
similar_words = model.wv.most_similar("cake", topn=5)
print("與 'cake' 最相似的前五個詞彙:", similar_words)
# 直接查詢兩個詞彙之間的相似度
cake_lie_similarity = model.wv.similarity("cake", "lie")
print("'cake' 和 'lie' 之間的相似度:", cake_lie_similarity)
內容解密:
sentences
變數:包含多個句子,每個句子是一個詞彙列表。這是模型的訓練資料。在實際應用中,這些資料通常來自大型文字語料函式庫的預處理結果。Word2Vec
類別例項化:建立Word2Vec模型例項,並傳入多個引數:sentences
:訓練資料。vector_size=100
:定義詞彙向量的維度。每個詞彙將被表示為一個100維的向量。window=5
:定義當前詞彙與預測詞彙之間的最大距離。min_count=1
:確保即使只出現一次的詞彙也會被建立向量。workers=4
:使用多個CPU核心進行訓練,加速訓練過程。seed=36
:設定隨機種子以確保結果的可重現性。
模型儲存:使用
save
方法將訓練好的模型儲存到檔案中,以便後續重用。取得詞彙向量:透過
model.wv['cake']
取得詞彙“cake”的向量表示,該向量可用於相似度計算等操作。most_similar
方法:用於查詢與給定詞彙最相似的其他詞彙。例如,查詢與“cake”最相似的前五個詞彙。
自定義嵌入模型的優勢
領域特定知識:自定義嵌入模型能夠捕捉特定領域的語義關係,這對於預訓練模型可能不足的領域尤為重要。
新詞匯和演變語言:對於不斷演變的語言或新出現的詞匯,自定義模型可以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
提高準確性:透過在特定領域的資料上訓練,自定義模型可以提高在該領域任務上的表現。
使用TF-IDF和餘弦相似度進行文字相似性分析
在處理小規模且重複性高的檔案時,傳統的詞向量模型如word2vec可能無法有效學習詞語之間的關係。此時,TF-IDF(詞頻-逆檔案頻率)成為一個更合適的選擇。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TF-IDF和餘弦相似度來計算文字之間的相似性。
TF-IDF的基本原理
TF-IDF是一種統計方法,用於評估一個詞語在檔案中的重要性。它由兩部分組成:詞頻(TF)和逆檔案頻率(IDF)。詞頻表示詞語在檔案中出現的頻率,而逆檔案頻率則衡量詞語在整個檔案集合中的稀有程度。TF-IDF值隨著詞語在檔案中出現的次數增加而增加,但會被詞語在整個檔案集合中的頻率所抵消。
使用TF-IDF和餘弦相似度計算文字相似性
以下是一個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函式庫來計算文字相似性的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 將句子轉換為字串列表
sentences = [['I', 'love', 'to', 'eat', 'cake'],
['Cake', 'is', 'my', 'favorite', 'dessert'],
['I', 'lie', 'when', 'I', 'say', 'I', 'hate', 'cake'],
['You', 'definitely', 'love', 'cake'],
['The', 'cake', 'is', 'very', 'delicious']]
document_list = [' '.join(s) for s in sentences]
# 計算TF-IDF表示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
tfidf_matri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document_list)
# 提取詞語“cake”和“lie”的索引
cake_idx = vectorizer.vocabulary_['cake']
lie_idx = vectorizer.vocabulary_['lie']
# 提取“cake”的向量並重塑
cakevec = tfidf_matrix[:, cake_idx].toarray().reshape(1, -1)
# 計算餘弦相似度
similar_words = cosine_similarity(cakevec, tfidf_matrix.T).flatten()
# 取得前6個最相似的詞語的索引
top_indices = np.argsort(similar_words)[-6:-1][::-1]
# 檢索並列印前5個最相似的詞語
names = []
for idx in top_indices:
names.append(vectorizer.get_feature_names_out()[idx])
print("與'cake'最相似的前5個詞語:", names)
# 計算“cake”和“lie”之間的餘弦相似度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np.asarray(tfidf_matrix[:, cake_idx].todense()), np.asarray(tfidf_matrix[:, lie_idx].todense()))
avg_similarity = similarity.mean()
print("'cake'和'lie'之間的相似度:", avg_similarity)
# 計算“cake”和“sing”之間的餘弦相似度
elephant_idx = vectorizer.vocabulary_['sing']
similarity = cosine_similarity(np.asarray(tfidf_matrix[:, cake_idx].todense()), np.asarray(tfidf_matrix[:, elephant_idx].todense()))
avg_similarity = similarity.mean()
print("'cake'和'sing'之間的相似度:", avg_similarity)
內容解密:
- 資料準備:首先,將句子列表轉換為字串列表,以便於TF-IDF向量的計算。
TfidfVectorizer
的使用:建立TfidfVectorizer
例項,並使用其fit_transform
方法將檔案列表轉換為TF-IDF矩陣。- 提取詞語索引:透過
vocabulary_
屬性取得詞語“cake”和“lie”的索引。 - 計算餘弦相似度:提取“cake”的TF-IDF向量,並與其他所有向量的餘弦相似度進行計算。
- 檢索最相似詞語:根據餘弦相似度得分,檢索並列印與“cake”最相似的前5個詞語。
- 比較特定詞語的相似度:計算並列印“cake”與“lie”以及“cake”與“sing”之間的餘弦相似度,以展示不同詞語之間的相似性差異。
文字分塊策略的重要性
在處理大型檔案時,如何將檔案分割成適當大小的文字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過大的文字塊可能會導致向量失去特定的語義資訊,而過小的文字塊則可能無法保留完整的語義上下文。選擇適當的文字分塊策略對於獲得有效的文字表示至關重要。
檔案載入與向量資料函式庫
在許多AI應用場景中,需要根據使用者查詢在檔案集合中進行相似性搜尋。如何將檔案載入到向量資料函式庫中取決於檔案結構、查詢傳回的示例數量以及每個提示中可容納的token數量。適當的檔案載入策略能夠提高查詢的準確性和效率。
圖表翻譯:
此圖示展示了文字相似性分析的流程,包括資料準備、TF-IDF向量計算、餘弦相似度計算以及最相似詞語的檢索。
graph LR A[資料準備] --> B[TfidfVectorizer] B --> C[計算TF-IDF矩陣] C --> D[提取詞語索引] D --> E[計算餘弦相似度] E --> F[檢索最相似詞語] F --> G[比較特定詞語的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