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經網路的發展受到生物神經網路的啟發,透過模擬神經元的運作方式,構建複雜的數學模型,以實作從資料中學習和預測的功能。增量學習則是一種更靈活的機器學習方法,允許模型在接收新資料時逐步更新,而無需重新訓練整個模型,適用於資料流式輸入的場景。支援向量機作為一種強大的分類別器,在處理高維資料和非線性問題時表現出色,但其應用於多類別分類別需要特定技巧。決策樹則以其易於理解和解釋的特性,成為常用的分類別演算法,其增量版本更能適應動態變化的資料環境。
支援向量機(SVM)理論與應用
6.4.5 解決最大間隔最佳化問題
最大間隔最佳化問題是一種二次規劃問題,目的是找到最佳的分隔超平面,使得兩類別樣本之間的間隔最大。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多種方法解決,包括內點法、外點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尤其是在大型資料集上。
6.4.6 支援向量機在多類別分類別中的應用
支援向量機(SVM)是一種強大的分類別器,但其基本公式只適用於二元分類別。要將SVM應用於多類別分類別,需要使用一些技巧,例如一對一(One-Against-One)方法。這種方法是透過為每一對類別建立一個二元分類別器,然後根據多數投票原則確定最終的分類別結果。
實驗結果
在Iris資料集上進行實驗,使用線性SVM分類別器(即不使用核函式),可以獲得98%的準確率。這個實驗是在100個隨機選取的訓練樣本上進行的,測試集有50個樣本。生成的混淆矩陣如下:
Reference | setosa | versicolor | virginica |
---|---|---|---|
setosa | 15 | 0 | 0 |
versicolor | 0 | 14 | 0 |
virginica | 0 | 1 | 20 |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訓練資料] --> B[線性SVM分類別器] B --> C[測試資料] C --> D[混淆矩陣] D --> E[準確率]
這個流程圖描述了使用線性SVM分類別器進行分類別的過程,從訓練資料到測試資料,最終生成混淆矩陣和計算準確率。
6.5 增量分類別
傳統的分類別演算法需要整個訓練資料集一次性提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資料可能是一次一筆或少量生成和提供。例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關於某個話題的帖子是逐一生成和提供的。這時,我們仍希望能夠對這些帖子進行分類別。所有上述的分類別器都可以被修改為增量版本,雖然這些修改過的演算法可能不簡單。例如,K-Nearest-Neighbor Algorithm可以輕易地轉換為增量版本。
6.5.1 增量決策樹
決策樹演算法有多個增量版本。ID4演算法是其中之一,它與ID3演算法不同,ID4保持一個全域性的決策樹結構,並在每次新增資料時更新這個樹。每個節點都儲存了計算熵增益值所需的資訊。當新增一個資料例時,這個例子從根節點開始,向下移動並更新每個節點的計數。如果到達的節點是葉節點(即只有一類別的資料),但新增的例子使其變為非同質的,那麼就會在這個節點上構建子樹。若節點是內部節點,則更新節點上的計數和熵增益值,如果需要,也會更改節點上的屬性以獲得最高的熵增益。
7 人工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旨在建立能夠從資料或經驗中學習的有效且高效的機器,以實作人工智慧的一部分。人類的大腦是由約90億個神經元組成,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每個神經元都能夠接收來自其他神經元的資訊,並將這些資訊整合後傳遞給其他神經元。
7.2 從生物神經元到人工神經元
人工神經網路的發展受到了生物神經元的啟發。早在1940年代,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就提出了神經網路的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被稱為“邏輯計算中的想法”。這個模型儘管簡單,但已經展示了超過80年的適應性。人工神經元的模型由一個或多個輸入、一個啟用函式和一個輸出組成。輸入可以是二元的(0或1),而輸出也可以是二元的(0或1),表示神經元是否被啟用。
7.2.1 簡單數學神經元
McCulloch-Pitts神經元模型由一個神經元和n個二元輸入組成,輸出也是二元的。這個模型可以被視為一個簡單的人工神經網路的基礎單元。後續的研究根據這個模型,不斷擴充套件和改進,形成了現代的人工神經網路架構。
7.2 人工神經網路模型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是一種模擬人腦神經網路結構的數學模型,旨在實作人類大腦的部分功能。早期的ANN模型包括McCulloch-Pitts模型和感知機模型。
7.2.1 McCulloch-Pitts模型
McCulloch-Pitts模型是一種簡單的人工神經元模型,由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於1943年提出。該模型的輸出僅取決於輸入的加權和是否大於某個閾值θ。給定輸入向量x = [x1, x2,…, xn]T和閾值θ,輸出y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計算:
y = σ(x) = { 1 if ∑n k=1 xk > θ 0 otherwise
該模型的功能有限,不能處理非線性可分離的資料。每個 синаптичний權重(synaptic weight)都被賦予一個值1,這意味著每個輸入對輸出都有相同的影響。此外,該模型不具有學習能力,需要為特定的問題構建一個網路。
7.2.2 感知機模型
感知機模型是由Frank Rosenblatt於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早期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它是一種可以學習分類別資料模式的人工神經元。感知機模型是一種更通用的計算模型,與McCulloch-Pitts神經元相比,它引入了 синаптичний權重(synaptic weight)作為可學習的引數。它透過計算輸入的加權和,然後輸出1,只有當加權和超過某個閾值時;否則,輸出0。
給定輸入向量x = [x1, x2,…, xn]T和權重向量w = [w1, w2,…, wn]T,感知機的輸出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計算:
y = σ(x, w) = { 1 if ∑n k=1 xk * wk ≥ θ 0 otherwise
上述公式可以重寫為:
y = σ(x, w) = { 1 if ∑n k=1 xk * wk - θ ≥ 0 0 otherwise
在上述公式中,加權和xk * wk必須大於閾值θ,才能使感知機輸出1。線上性決策邊界的線性方程中,θ代表了決策邊界。
看圖說話:
graph LR A[輸入向量x] -->|加權和|> B[感知機] B -->|閾值θ|> C[輸出y] C -->|1或0|> D[結果]
在這個圖中,輸入向量x先經過加權和,然後輸入感知機,感知機根據閾值θ決定輸出y的值,最終得到結果。
玄貓高科技理論與商業養成系統指引:人工神經網路基礎
7.2.1 感知器模型
感知器是一種簡單的人工神經網路模型,廣泛應用於二元分類別問題。其核心思想是將輸入資料進行加權和,然後透過啟用函式確定輸出類別。感知器模型的數學表示式為:
y = σ (b + ∑(x_k * w_k))
其中,σ (.) 是啟用函式,b 是偏差項,x_k 是輸入資料,w_k 是權重。
7.2.2 感知器規則
感知器規則是一種二元分類別演算法,根據加權和結果決定輸出類別。規則如下:
y = { 1 if b + ∑(x_k * w_k) ≥ 0 -1 otherwise
其中,b = -θ,θ 是閾值,1 和 -1 分別代表兩個類別。
7.2.3 感知器學習演算法
感知器學習演算法是一種簡單而強大的二元分類別演算法。其步驟如下:
- 初始化權重:隨機初始化權重在一定範圍內。
- 計算加權和:計算每個輸入資料的加權和。
- 應用啟用函式:對加權和結果應用啟用函式。
- 比較預測輸出和實際輸出:計算預測輸出和實際輸出的差異。
- 更新權重:根據差異更新權重。
7.2.4 更新感知器權重
感知器權重更新規則如下:
w_i = w_i + Δw_i
其中,Δw_i = η * (y_hat - y) * x_i
η 是學習率,y_hat 是預測輸出,y 是實際輸出,x_i 是輸入資料。
看圖說話:
flowchart TD A[初始化權重] --> B[計算加權和] B --> C[應用啟用函式] C --> D[比較預測輸出和實際輸出] D --> E[更新權重] E --> F[重複步驟]
本圖示展示了感知器學習演算法的流程,從初始化權重開始,到計算加權和、應用啟用函式、比較預測輸出和實際輸出以及更新權重,最終重複步驟以實作更好的分類別效果。
人工神經網路的發展與應用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是一種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網路結構的數學模型,廣泛應用於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領域。其中,多層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種常見的ANN結構,具有多個隱藏層,可以學習複雜的模式和關係。
多層感知器的結構
多層感知器由多個層組成,每層包含多個神經元或節點。每個神經元接受來自前一層的輸入,對輸入進行加權和,然後應用啟用函式得到輸出。多層感知器可以學習非線性關係和複雜模式,使其在影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多層感知器的優點
多層感知器具有多個優點,包括:
- 能夠學習複雜的模式和關係
- 可以處理非線性關係和高維度資料
- 具有強大的泛化能力,可以應對新的、未見過的資料
多層感知器的應用
多層感知器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
- 影像識別:多層感知器可以用於影像識別、物體偵測等任務
- 語音識別:多層感知器可以用於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任務
- 自然語言處理:多層感辨器可以用於文字分類別、情感分析等任務
看圖說話:
graph LR A[輸入層] --> B[隱藏層1] B --> C[隱藏層2] C --> D[輸出層]
多層感知器的結構可以透過上述Mermaid圖表進行視覺化。圖表展示了多層感知器的基本結構,包括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每個層之間都有著複雜的關係和模式,多層感知器可以透過學習這些關係和模式來實作各種任務。
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表現的全面檢視顯示,理解並應用機器學習的核心概念,如SVM和人工神經網路,對於提升管理者的決策能力至關重要。多維比較分析顯示,相較於傳統的決策模型,機器學習方法能更有效地處理複雜資料,並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洞察。然而,挑戰與瓶頸深析指出,應用這些技術需要跨越一定的技術門檻,並理解其侷限性,例如SVM在多分類別問題中的挑戰以及增量學習的複雜性。未來3-5年的長官者發展趨勢預測,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成為管理者的核心競爭力。隨著演算法的最佳化和算力的提升,我們預見這些技術的應用門檻將大幅降低,並更深度地融入商業決策。玄貓認為,對於渴望提升決策效率和準確性的高階管理者,積極學習和應用機器學習方法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