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日益普及,系統安全也面臨新的挑戰。傳統的資訊安全框架(CIA 三元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仍然適用,但 AI 系統的特性也衍生出新的攻擊面和攻擊向量。從模型訓練到佈署,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例如,攻擊者可能竄改輸入資料誤導模型判斷,或是在訓練資料中植入惡意樣本,毒化整個模型。此外,AI 模型本身也可能洩漏訓練資料的隱私資訊,或被濫用於生成有害內容。這些新型態的攻擊手法,需要更進階的安全防禦策略。

資訊安全的基本概念

資訊安全是一個多導向的概念,涵蓋了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通常被稱為 CIA 三元組。這些屬性根據身份驗證(Authentication)和授權(Authorization),確保只有授權的使用者才能存取資訊或進行操作。

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 保密性:確保只有授權的使用者才能存取資訊。
  • 完整性:確保資訊不被未經授權的修改,且系統能夠防止未經授權的使用者進行修改。
  • 可用性:確保授權的使用者可以存取系統並進行操作。

DevSecOps 和安全性

DevSecOps 是一種強調安全性的 DevOps 變體,旨在將安全性融入到開發、佈署和營運的每個階段。它引入了新的考量,例如在佈署管道中進行安全測試、監控已知漏洞和設計安全監控和回應機制。

安全性與可靠性、健壯性和韌性

安全性與可靠性、健壯性和韌性密切相關。可靠性是指系統能夠在預期的條件下正常運作,而健壯性是指系統能夠在意外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穩定。韌性則是指系統能夠從故障或攻擊中還原的能力。

量子計算和安全性

隨著量子計算的發展,傳統的加密機制可能會被攻破。因此,設計師應該使用量子安全的演算法和協定,以確保高風險應用中的安全性。

攻擊面和攻擊向量

攻擊面是指系統中所有可能的入口點,攻擊者可以利用這些入口點來獲得未經授權的存取、竊取資料或破壞操作。攻擊向量則是指攻擊者用來實施攻擊的具體方法或途徑。

AI 系統中的安全挑戰

AI 系統的攻擊面比傳統系統更廣泛。修改影像以使其被誤分類別是一種新的攻擊方法,攻擊可能源於對模型或訓練資料的非法修改。傳統的安全措施仍然相關,但 AI 系統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挑戰和考量。

攻擊型別

根據 NIST 的分類別,AI 系統中的攻擊型別包括:

  • 逃避攻擊(Evasion Attacks):佈署的模型不受影響,但攻擊者可以操縱輸入資料使模型誤分類別。
  • 其他型別的攻擊,例如對模型或訓練資料的毒化攻擊(Poisoning Attacks)。

人工智慧安全挑戰與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AI)在各個領域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也帶來了新的安全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攻擊、隱私洩露、滲透攻擊等。瞭解這些挑戰對於開發安全的 AI 系統至關重要。

###攻擊型別

人工智慧系統面臨的攻擊型別包括:

  1. 竄改攻擊:攻擊者透過修改輸入資料使模型產生錯誤的輸出。例如,修改影像中的幾個畫素使模型誤判。
  2. 毒化攻擊:攻擊者在訓練模型的過程中注入惡意資料,使模型學習到錯誤的模式。
  3. 隱私攻擊:攻擊者試圖從模型中提取敏感資訊,例如判斷某個記錄是否存在於訓練資料中。
  4. 濫用攻擊:攻擊者利用生成式 AI 系統建立違法或有害內容,例如仇恨言論或武器製造。

###安全解決方案

為了確保 AI 系統的安全,需要採取多層次的防禦措施。這包括:

  1. 零信任架構:不對任何使用者或裝置授予預設信任,需要嚴格的身份驗證和授權。
  2. 最小許可權原則:使用者只獲得執行任務所需的最小許可權,減少攻擊面的大小。
  3. 持續監控:即使用者已經獲得授權,也需要持續監控其行為以檢測可疑活動。
  4. 加密通訊:使用加密技術保護通訊資料,防止攔截和竊聽。

###過程方法

實施安全的 AI 系統需要一個嚴格的過程方法,包括:

  1. 威脅建模和風險評估:識別潛在的安全漏洞和風險,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影響。
  2. AI 輔助安全分析:利用 AI 技術本身來分析和跟蹤系統的安全性,快速回應新的安全威脅。
  3. 綜合性系統跟蹤:監控整個系統的執行狀態,實作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結論

人工智慧安全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瞭解不同的攻擊型別和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開發安全可靠的 AI 系統的基礎。透過實施零信任架構、最小許可權原則、持續監控和加密通訊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護 AI 系統免受各種攻擊。同時,威脅建模、風險評估和 AI 輔助安全分析等過程方法可以幫助組織更好地應對 AI 安全挑戰。

從技術架構視角來看,構建安全的 AI 系統不單是應用個別防禦措施,更需整合多層次的安全策略。本文探討的零信任架構、最小許可權原則及持續監控等,雖能有效降低風險,但 AI 系統複雜的特性使其難以完全避免新型態的攻擊,例如對抗性攻擊與模型竊取。目前,針對模型可解釋性與魯棒性的研究正積極發展,試圖提升 AI 系統的內在安全性。預計未來幾年,AI 安全將更著重於主動防禦和自動化威脅檢測技術,結合 AI 輔助安全分析與更完善的系統追蹤機制,才能有效應對日益複雜的攻擊手段。對於企業而言,除了強化技術防禦,建立安全文化、提升人員安全意識也將是 AI 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